《西游記》中“真經(jīng)”的內(nèi)丹學含義 《西游記》中“真經(jīng)”的內(nèi)丹學含義 郭健 《西游記》不僅是一部文學名著,同時還是一部闡述“金丹大道”(即內(nèi)丹術)的“丹經(jīng)”,這在文壇上至今雖仍知之甚少,但對于道教內(nèi)丹研究者來說,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認:《西游記》是借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來闡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體是怎樣把取經(jīng)故事和“金丹大道”融為一體的呢?對于這個問題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西游記》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來指代內(nèi)丹術語,因此比一般丹經(jīng)更復雜、更隱晦,更難看懂。 在《西游記》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內(nèi)丹學含義作者有明確提示,如“孫悟空”這個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書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而對于有的角色或物品,作者的提示就顯得較為含糊,如第31回書中對“真經(jīng)”的提示:“經(jīng)乃修行之總徑,佛配自己的元神”——從這一提示中我們雖可看出故事中的“佛”是指內(nèi)丹術中的“元神”,但卻看不出所謂的“經(jīng)”有什么具體含義:什么是“修行之總徑”呢? 仔細考察佛教史我們發(fā)現(xiàn),《西游記》中唐僧(玄奘)所取的“真經(jīng)”與歷史上唐僧所取的“真經(jīng)”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據(jù)佛史記載,在唐朝以前,中國早已有了從印度傳入的大乘佛經(jīng);唐太宗時期,唐玄奘歷時十七年,又從印度帶回大小乘經(jīng)律共657部②。而《西游記》則稱唐僧取經(jīng)前中國還沒有大乘佛經(jīng),后來唐僧經(jīng)歷了14年零8天(5048天),才從西天取得大乘真經(jīng)共5048卷,并稱這正合“一藏之數(shù)”,是“大藏真經(jīng)”③——“5048”這個“一藏之數(shù)”實際上是唐玄宗時期和尚智升撰的《開元釋教錄》中所記錄的漢文“大藏經(jīng)”的卷數(shù)(宋朝也沿用這一數(shù)字)?!按蟛亟?jīng)”是佛教典籍的總稱,5048卷漢文“大藏經(jīng)”絕不僅僅是唐僧所取回的佛經(jīng),而是指唐玄宗時期中國所收藏的漢文佛經(jīng),它包括漢代以來傳人中國的大小乘經(jīng)建論及圣賢集傳共1076部,合5048卷??梢钥隙?,歷史上唐僧所取回的佛經(jīng)絕不可能是“一藏之數(shù)”——5048卷。 那么《西游記》作者這樣寫是因為他不懂佛教常識而隨意編造么?并非如此,這我們從書中作者對原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改動即可看出?!段饔斡洝返?00回作者引用了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但卻把原文中的“十有七年”改為“十有四年”,把“八藏三篋”改為“一藏百篋”,把“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為“總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計五千四十八卷”④。這種明顯的有意篡改表明,《西游記》作者對歷史上有關唐僧取經(jīng)的基本事實是清楚的。但作者為什么還是要故意強調(diào)唐僧取經(jīng)所經(jīng)歷的時間是“5048”天,所取得的都是“大乘”真經(jīng),其數(shù)目也正好是一部“大藏經(jīng)”之數(shù)——“5048”卷呢?這個問題我們僅從佛教和歷史的角度去考察是無法知道答案的,但如果我們看過道教內(nèi)丹家呂洞賓所作的一首內(nèi)丹詩,便可從中得到圓滿的答復,這首內(nèi)丹詩名為《真經(jīng)歌》,全文如下: 真經(jīng)歌,真經(jīng)歌,不識真經(jīng)盡著魔,人人紙上尋文義,喃喃不住誦者多。 持經(jīng)咒,念法科,排定紙上望超脫,若是這般超生死,遍地釋子成佛羅。 得真經(jīng),出洪波,不得真經(jīng)莫奈何,要知真經(jīng)端的處,先天造化別無他。 順則死,逆來活,往往教君尋不著,真經(jīng)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 要真經(jīng),度自己,除非同類兩相和,生天生地與生人,豈離陰陽造化窩。 說真經(jīng),不脫空,西川澗底產(chǎn)黃金,五千四十歸黃道,正合一部大藏經(jīng)。 日滿足,氣候通,地應潮兮天應星,初祖達摩親口授,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華瑩,花蕊初開含珠露,虎穴龍?zhí)短綕崆濉? 水生二,藥真正,若待其三不可進。壬水初來癸未來,須當急采定浮沉。 金鼎煉,玉爐烹,溫溫文火暖烘烘,真經(jīng)一射玄關透,恰似準箭中紅心。 遍體熱,似蒸籠,回光返照入中庭,一得真經(jīng)如酒醉,呼吸百脈盡歸根。 精入氣,氣入神,混沌七日又還魂,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上少人論。 活中死,死中活,自古仙佛賴此經(jīng),這般造化能收得,度盡閻浮世上人。 大道端居太極先,本于父母未生前,度人須要真經(jīng)度,若問真經(jīng)癸是鉛。⑤ 了解道教內(nèi)丹學的人一看就知道,這首詩是借“真經(jīng)”來指代內(nèi)丹修煉中的“元氣”(“鉛”)⑥。這其中的“五千四十”應為“五千零四十八”,因為這才符合一部“大藏經(jīng)”之數(shù);而所謂“五千四十歸黃道,正合一部大藏經(jīng)。日滿足,氣候通,地應潮兮天應星”其實是借用佛經(jīng)和天象來比喻丹道,表示修煉內(nèi)丹時,元氣數(shù)量充足,能滿足元神的需要。如內(nèi)丹家付金銓對此詩所作的注:“惟此真經(jīng),非如佛法之談空,乃有憑有據(jù)之事……一部大藏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人身亦然,五千四十八日而黃道始。黃道者,日月所行之道也,不獨藏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即如道德經(jīng)五千言,金剛經(jīng)五千言,皆合一藏之數(shù)……日數(shù)未足,則氣候不通,滿足者,謂五千四十八日,至此而氣候始通。氣候不通,則天地隔絕,氣候既通,則天地相應,潮應于地,屋應于天。此天地之理即道之理,天地之機即道之機也?!雹? 通過對比《真經(jīng)歌》中的“真經(jīng)”和《西游記》中的“真經(jīng)”,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 一、二者都產(chǎn)在“西”方: 《真經(jīng)歌》:“說真經(jīng),不脫空,西川澗底產(chǎn)黃金”。 《西游記》第59回:“三藏道:‘哪方無火?’,八戒道:‘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又問:‘哪方有經(jīng)?’,八戒道:‘西方有經(jīng)’。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經(jīng)處去哩!” ——在丹經(jīng)中,常用“西”來指代元氣。因為內(nèi)丹家認為元氣五行屬“金”,而“金”所對應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問真鉛何處是,贍光終日照西川?!雹唷拔魃桨谆⒄?,東海青龍不可擋。兩手捉來令死斗,化成一塊紫金霜?!雹? 二、二者本來都沒有字: 《真經(jīng)歌》:“真經(jīng)本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 《西游記》第99回中,唐僧一開始所取到的“真經(jīng)”也沒有字,如來佛這樣點明:“白本者,乃無字真經(jīng),倒也是好的。因你那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真經(jīng)”就是元氣,本來當然沒有字。至于《真經(jīng)歌》和《西游記》后來又把“無字真經(jīng)”換成所謂的“大藏經(jīng)”或“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則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點明“真經(jīng)”的內(nèi)丹學含義 ?。ㄒ娤旅娣治觯? 三、二者都是一部“大藏經(jīng)”,都有“5048”卷。 ——原因見前面付金銓的《真經(jīng)歌》注。 四、二者都是“大乘”佛經(jīng): 《真經(jīng)歌》:“初祖達摩親口授,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 《西游記》第100回:“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計五千四十八卷”。 ——唐宋以來的內(nèi)丹家常以丹道解釋佛教,他們認為佛教中唯有“不立文字”的禪宗與丹道宗旨相吻合,因此他們稱禪宗為佛教中的‘大乘”(或“最上一乘”),其他教派稱為“中小乘”,而這與佛教自己所說的“三乘”含義是截然不同的。如張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言:“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氣尚余,則歸中小之見,亦非伯端咎矣?!雹? 五、二者都與“造化”有關: 《真經(jīng)歌》:“要知真經(jīng)端的處,先天造化別無他?!? 《西游記》:“取獲此經(jīng),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朽”。 “造化”是典型的內(nèi)丹學術語,意為“創(chuàng)造化育”,而所謂“先天造化”與“奪天地造化之功”其實是同一意思,都是指對自然規(guī)律的逆轉(zhuǎn),如道教內(nèi)丹“先天派”(又稱“中派”)宗師李道純所言:“煉丹者,全天奪天地造化……返本還原,歸根復命,功圓神備,凡脫為仙,謂之丹成也。”⑾ 六、二者都不僅能度人成“佛”,更能度人成“仙”. 《真經(jīng)歌》:“自古仙佛賴此經(jīng)”。 《西游記》第98回如來佛對唐僧說:“此經(jīng)功德,不可稱量,雖為我們之龜鑒,實乃三教之源流……蓋此內(nèi)有成仙了道之奧妙,發(fā)明萬化之奇方也?!? 唐宋以來的內(nèi)丹家都倡“三教合一”,他們認為儒釋道中的所謂“圣”、“佛”、“仙”其實并無差別,都是人通過修煉內(nèi)丹而成,如劉海蟾曰:“真?zhèn)€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⑿張伯端曰:“教雖分三,道乃歸一?!雹? 綜上所述,我們應可斷定:《西游記》中的“真經(jīng)”實是脫胎于《真經(jīng)歌》中的“真經(jīng)”,其實質(zhì)就是內(nèi)丹學中的“真金”——元氣。 這一來我們便會明白,為什么《西游記》稱“經(jīng)乃修行之總徑”——因為總的說來,內(nèi)丹修煉過程其實就是讓元神與元氣相交從而成為“陽神”的過程⒁,因此元氣確實可以說是內(nèi)丹修煉的根本,如張伯端所說:“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雹印皦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其中簡易無多語,只是教人煉汞鉛?!雹栽偃缤踔仃査f:“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命是修行之根本。”⒄……這些話與《西游記》中的“經(jīng)乃修行之總徑”和《真經(jīng)歌》中的:“得真經(jīng),出洪波,不得真經(jīng)莫奈何……自古仙佛賴此經(jīng)……度人須要真經(jīng)度”等語實是同出一轍。 ————————— 注: ?、佟皩O悟空”在《西游記》中有時也指代元氣,因書中有時又稱之為“金公——在丹經(jīng)中,“金公”即“鉛”,都是指元氣。 ?、谝姽蟆端逄品鸾獭?,齊魯書社,1982年出版,第412頁。 ?、垡姟段饔斡洝返?8回。 ?、茉铺凇洞筇迫厥ソ绦颉芬姟度莆摹返谝粌?,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第119--120頁。 ⑤見《藏外道書》第七冊,第121頁。也有傳說此詩為宋朝石泰著,但無論是呂洞賓著還是石泰著,此詩均應比《西游記》出現(xiàn)早得多。 ?、拊娭械摹肮铩敝浮霸保般U”指“元氣”,“元精”、“元氣”和“元神”被稱為修煉內(nèi)丹的“三寶”。而不少丹家更認為,“元精”與“元氣”是不可分的,二者只不過是同一物質(zhì)在不同煉功階段的不同稱呼而已,所以呂洞賓這里說“癸是鉛”。再如許遜《石函記》云:“元精無形,寓于元氣之中,若受外感而動,與元氣分判,則成凡精?!保ㄒ姟恫赝獾罆返?冊,第296頁)因此,許多內(nèi)丹家在總結(jié)內(nèi)丹修煉原理時都只指“元神”、“元氣”而不提“元精”,如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仙道簡易,只是神氣二者而已。修仙者必用精氣神三寶,此言只神氣二者,以精在氣中,精氣本是一物故也?!保ㄒ姟恫赝獾罆返?冊777頁) ?、咭姟恫赝獾罆返?1冊,第735頁。 ?、啖幄猗癣英苑謩e見《藏外道書》第5冊,第324、325、336、318、323、324頁。 ?、弦姟兜啦亍返?3冊,第753頁。 ⑿⒄分別見《道藏》第32冊,第462頁、154頁。 ?、覅⒁姟恫赝獾罆返?冊,第777頁;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 |
|
來自: 昵稱13771469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