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炎 清胃化瘀行氣止痛慢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心口痛”、“胃痞”、“肝胃氣痛”、“嘈雜”等范疇,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癥,常伴嘈雜、惡心、脘痞、納差等兼癥,一般發(fā)病率高,與人的飲食、情緒、體質(zhì)和感受外邪密切相關(guān)?,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改變的一種常見病,包括各種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下垂以及潰瘍病等。 中醫(yī)認(rèn)為,胃脘痛屬標(biāo)實本虛之證。標(biāo)實為邪、毒、寒、濕、熱互結(jié),中氣受傷,升降失常,胃絡(luò)瘀阻,故多屬實證;本虛為脾胃不足,外邪得以乘虛而入,或脾虛失運,致濕熱瘀毒互結(jié),升清降濁失常。究其病因,肝胃不和、脾胃虛弱、濕熱蘊(yùn)脾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該病初起或發(fā)作期以氣滯、胃熱多見,久病為虛中夾雜、寒熱錯雜。對于該病的治療,劉啟廷自擬清胃化瘀湯,在一方治一病的基礎(chǔ)上,臨床加減應(yīng)用數(shù)十年,收集有效病例數(shù)千份,效果顯著。 藥物組成: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黨參15克,黃連10克,吳茱萸6克,厚樸15克,紫蘇梗15克,川楝子6克,元胡30克。 服用方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25~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30分鐘,取二汁,混合,分2次早晚空腹服。 功用:清胃化瘀,行氣止痛。 組方依據(jù):該方所治胃炎,包括各類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診斷以胃脘疼痛、吐酸、噯氣三大癥狀為要點。該病因長期寒濕侵胃,郁久化熱,濕熱阻絡(luò),氣血瘀滯,氣虛津虧所致。治宜清熱散瘀,理氣和胃,制酸止疼。 藥用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瘀解痙,蒲公英素有“疔瘡圣藥”之譽(yù),有抑菌和殺傷幽門螺桿菌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對潰瘍的修復(fù)、炎癥的消退及清除幽門螺桿菌等起重要作用。川芎素稱“血中之氣藥”,集活血行氣為一身,功在活血行氣、化瘀生新,藥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改變胃黏膜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jìn)胃黏膜的修復(fù)及炎癥消退。黨參益氣健脾,生精和胃,有研究表明,黨參能加強(qiáng)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通過扶助正氣,達(dá)到祛邪的目的。 胃炎的發(fā)生,以飲食所傷、肝郁氣滯最為常見,故合用紫蘇梗、厚樸理氣寬中,健脾化痰,燥濕和胃,如《藥品化義》所謂:“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睂Ω斡綦淦τ纫诉x用。黃連、吳茱萸又名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效,是治療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證的常用方,組方重用黃連苦以清心、寒以瀉火,佐予吳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則火隨之得泄,既能降逆止嘔,制酸止痛,又能制約黃連之過于寒涼,二味配合,一清一溫,苦降辛開,以收相反相成之效。川楝子、元胡為金鈴子散,川楝子善走氣分,能疏肝氣,泄肝火,清熱行氣,泄氣分之熱而止痛;元胡辛溫活血,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二味相配,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使肝火得清,氣機(jī)通暢,則諸痛自愈,因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故用量要輕。諸藥合用,共奏清胃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 加減: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葉以溫中散寒止痛;胸脅竄痛者,加片姜黃、枳殼以行氣通絡(luò),寬中止痛;口干喝水多者,加石斛、玄參以益胃生津,滋陰清熱;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檳榔以消積降氣,清熱通便;大便黏黑者,加三七參、白及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有潰瘍者,加乳香、沒藥、白芨以活血行氣,消腫生肌。 典型病例 張某某,男,60歲,2012年7月31日初診。主訴右上腹痛撐脹作痛半年多,同時伴有嘈雜泛酸、脘痞納呆、溲黃便干,在當(dāng)?shù)蒯t(yī)院確診慢性胃炎,服用西藥病情不見減輕,體重下降5公斤,精神不振。舌質(zhì)紅,苔少,脈稍弦緊。腹部觸診右上腹部有壓痛。電子胃鏡檢查見胃竇、胃體部充血水腫,有散在小糜爛出血點,提示淺表糜爛性胃炎。腹部超聲肝膽胰脾未見異常改變。 此辨證為肝郁脾虛,濕熱內(nèi)阻,氣滯血瘀,絡(luò)脈受損。治宜清胃化瘀,疏肝行氣、消腫散結(jié),和胃止痛。方用清胃化瘀湯化裁。 處方: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黨參15克,黃連10克,吳茱萸6克,厚樸15克,蘇梗15克,川楝子6克,元胡30克,白芨15克,大黃5克。取藥10劑,水煎2次,混合,分兩次早晚空腹服。同時囑其按時進(jìn)餐、以七分飽為宜,清淡飲食,禁煙酒,少生氣。 2012年8月10日二診,脘痛痞滿明顯減輕,偶有泛酸嘈雜,食欲增加,精神改善,大便通暢,腹部壓痛消失。舌脈同前,繼予上方10劑以鞏固治療。 2012年10月3日三診,在當(dāng)?shù)匕瓷戏接诌B續(xù)服用20劑,自覺癥狀均已消失。三天前因食用過夜韭菜水餃,右上腹痛、泛酸嘈雜、脘痞納呆復(fù)現(xiàn),大便2日未行,舌紅苔白,脈弦緊。辨證同上,處方同前,10劑。尤囑飲食調(diào)理。三月后隨訪病情未再反復(fù)。 按 清胃化瘀湯是劉啟廷創(chuàng)建早、使用頻率高的有效方劑。該方組方嚴(yán)謹(jǐn),遣藥精煉,主方通用,收效速捷。如瘦人陰虛傷津,口干口渴,胃鏡檢查多提示萎縮性胃炎,可在基礎(chǔ)方中加石斛、玉竹以益胃生津,滋陰清熱;如胖人,多見濕熱或痰濕阻胃,胃鏡檢查提示糜爛性胃炎或有潰瘍,可加半夏、陳皮、白芨、海螵蛸等以燥濕化痰,斂瘡生肌;如性情急躁、嗜酒的病人,多伴見食道燒灼痛,胃鏡檢查提示膽汁反流性胃炎,可在基礎(chǔ)方中加半夏、降香、陳皮、生姜等以降逆和胃。 在服藥放方法上,劉啟廷選用適時的服藥方法,使藥物直達(dá)病所,否則,增加了胃腸負(fù)擔(dān)而起不到應(yīng)有的療效。此方宜晨起和睡前空腹服用,以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以長時間的發(fā)揮藥理效應(yīng)及保持有效的藥物濃度。劉啟廷還告誡患者,凡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或冷熱不適,或醇甘厚味,或情緒不穩(wěn)、肝火犯胃,均可加重病情,故在服藥的同時,主張三分治療、七分調(diào)養(yǎng),以精神調(diào)節(jié)、合理膳食、藥物治療三方面配合,以獲最佳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