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善于發(fā)掘人才,而項羽驕傲自滿,外加項羽只靠武力 秦亡后,鴻宴時,項兵四十萬,劉兵僅十萬;論到“勇、悍”方面,劉邦又不及項羽,在劉、項斗爭中,劉邦又屢被戰(zhàn)敗,為什么在五年之后劉邦貴有天下而項羽慘敗自殺了呢?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就政治思想來說,劉邦較項羽進步,項羽是反動的。因為在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中國由領主割據的局面轉向于統(tǒng)一;而項羽卻要重新分裂中國,使社會回到春秋、戰(zhàn)國的局面中去,這就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就說:在戰(zhàn)國時期,“強國務攻、弱國備守,合縱連橫,馳車擊轂,介胄生蟣虱,民無所告愬。”到了秦統(tǒng)一之后,本來希望“元元黎民,得免于戰(zhàn)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可是事實與之相反,所以當人民苦不聊生之際,才起而發(fā)難。如果項羽要用武力把已為歷史所拋棄了的社會制度重新恢復起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社會關系的發(fā)展變化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決定的。誠如普列漢諾夫所說:“沒有一個偉大人物能夠強迫社會去接受已經不適合于這種生產力狀況的關系,或是接受不適合于這種狀況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確實不能創(chuàng)造歷史,所以他在這種場合移動他的表針當然是徒勞無益的,因為他既不能把時間加速,也不能使時間倒退?!?項羽失敗的基本原因。
在當時劉邦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高明之點呢?照我看來,劉邦也是自發(fā)地參加反秦的,沒有明確、固定的政見。即使有,也不外乎摹仿貴族領主統(tǒng)治的政治形式。不過,他與項羽還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他的立場是屬于新興的地方階級,易于接受符合這個階級的利益的主張。例如漢三年,他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為了對抗強楚,曾一度接受了酈食其的“復辟”主張。酈食其是這樣說的:“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向稱霸,楚必斂衽而朝?!眲畈粌H接受了這個主張,而且還為立六國之后刻了印,并準備派酈食其為使,到各處進行這一活動。可是經張良反對之后,他馬上放棄了,并又接受了張良的主張。張良曾對劉邦說:“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2良的主觀意圖與文字之間,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是有較濃厚的統(tǒng)一要求的。劉邦接受了這樣的主張,是社會發(fā)展必然和不自覺進程的自覺自由的表現。這是劉邦獲勝的基本原因。
2.項羽與其他貴族存在很深的矛盾。本來舊貴族之間有矛盾是階級本質問題,項羽與其他舊貴族的矛盾就是由于分贓不均而發(fā)展、擴大的。其他舊貴族認為:秦亡之后,他們應該無條件的恢復故國,割據一方,不受任何干涉。可是在項羽看來,這樣做太不合理,他認為應該根據在反秦斗爭中的表現,“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屠咸陽之后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的主張當然易為項氏諸將所接受,亦易為曾率軍到巨鹿救趙,后從項羽入關的各諸侯將軍所接受。但其他舊貴族卻大不以為然了。又項羽在分封諸將為王時,表現了對其他舊貴族的歧視,如徙原魏王豹為西魏王,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原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等,領地不但未擴大,反比以前大大縮小。再如齊相田榮、趙將陳余均因為項羽所不滿而未得到王的封號;因此,引起了他們的忿忿不平,并且醞釀說:“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舊貴族先后起兵叛楚,天下離心。
劉邦在戰(zhàn)略上比項羽高明得多,他想盡一切辦法“謀橈楚權”6對于諸侯,采取威脅利誘的辦法,使他們從漢滅楚。如酈食其誘勸齊王田廣時就曾說:“夫漢王發(fā)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7田廣只得投降。對于不降的,就用武力解決。這樣一來,本來就對項羽不滿的舊貴族相繼叛楚歸漢。
劉邦對待舊貴族純屬利用性質,在楚漢戰(zhàn)爭中,已把他們消滅了很多;漢統(tǒng)一后,有的消滅了,多數遷徙到長安一帶管制起來83.項羽、劉邦的作風有差別。作風上的差別也是項敗劉勝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不是決定性的原因。他與政治思想也有著較密切的關系。
項羽是一個兇狠殘暴而又心地狹窄的人。他在攻城略地時,常常燒殺,如“阬襄城”,“屠城陽”,“屠咸陽”,“燒夷齊城郭室屋”,把齊都臨淄至北海一個廣大地區(qū)的生靈、房屋燒殺殆盡。又屢屢阬殺降卒,如“阬秦卒二十余萬新安城南”,“皆阬田榮降卒”。司馬遷也認為“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9曾派人殺害了義帝。這樣的殘暴行為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如當時“齊人相聚而叛之”,秦人則“痛入骨髓”。所以當時韓信評論項羽必敗時說:“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懾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0用人方面,項羽“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1形容也許有些過分;但項羽在用人方面是有嚴重問題的,韓信、陳平、黥布等都曾是他的謀士、猛將,但卻先后離楚歸漢,后來連僅有的一個高級謀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引退,死于途中。最后,項羽成了孤家寡人。
劉邦的一些作為,在當時曾為一般人民所擁護 。如人咸陽時,悉除秦苛政,與民“約法三章”,得到秦中人民較好的印象。又如當秦中父兄怨恨章邯、司馬欣、董翳之際,劉邦起蜀漢之兵,還定三秦。且又曾為義帝發(fā)喪,并向天下表示,要“悉發(fā)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2,在“天下之心未有所定”13,自然劉邦會成為天下歸心的對象。
劉邦在用人方面,比項羽高明得多。韓信就曾說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14邦自己也曾很自豪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不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也吾禽也?!?5封賞方面,作得適合于當時一般游士的要求,因之“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此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如劉邦有較好的后方,在與項羽斗爭時,在人力、物資等方面,都能得到源源不斷的供給與補充;項羽的后方不牢固,一直遭到彭越的破壞干擾,供給困難等等。這些原因對于劉、項斗爭的勝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大破秦軍,駐軍霸上。這時趙高已經謀殺了秦二世,立子嬰為帝。但是面對全國形勢,子嬰不敢稱帝,改稱秦王。劉邦打下關中后,秦王子嬰系頸以組,表示打算自殺,白車素馬,降于軹道之旁。勝利對于劉邦是一個考驗。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劉邦原本是一個“好酒及色”的人。進入秦皇宮,居然“秋毫無犯”。非但如此,他還做了三件大得人心的事。一是不殺子嬰;二是約法三章;三是不受犒賞于是劉邦大得人心。在這里我們已看到劉邦最終能夠脫離困境,走向勝利,奪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又有虛心納諫的態(tài)度。然而劉邦也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聽從一個不知名謀士的建議,閉關拒絕其它諸侯進入。結果項羽勃然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這時劉邦內部也出了叛徒,誣告劉邦,于是項羽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形勢十分危險。這時劉邦聽從張良之計,去鴻門宴請罪,靠著機智才虎口脫險。
在這里我們看到劉邦最終能夠脫離困境,走向勝利,奪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險面前保持鎮(zhèn)定的心態(tài),又有反敗為勝的機謀。鴻門宴以后,劉邦沒有能夠王關中,而被項羽封為漢王,這是極不公平的,但劉邦吞下了這顆苦果,而且采納張良的建議,燒掉了棧道,以示永不還鄉(xiāng)。劉邦來到漢中,軍心極不穩(wěn)定。幸虧有“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建議劉邦立即出兵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反戈一擊,殺出關來,從而揭開了長達五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的帷幕。他曾經打到了項羽的國都彭城,準備到沛縣接走家人。然而項羽反撲過來,劉邦就一敗涂地,只帶走了兒女,父親和老婆都做了俘虜。漢四年,楚漢戰(zhàn)爭處于膠著狀態(tài),兩軍對峙于今河南滎陽廣武山間。項羽提出和劉邦決斗,被劉邦拒絕,并歷數項羽十大罪狀,被項羽射傷。劉邦靠著隨機應變,脫離險境。漢四年,劉邦與項羽劃下“楚河漢界”,以“鴻溝”為界,東歸項羽,西歸劉邦。項羽履約,引兵東歸,并釋放了劉邦的父親、妻子。劉邦卻采納張良和陳平的建議,反戈一擊,將項羽集團殲滅在垓下。
劉邦靠著這四個原因最后當上了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否就是劉邦的成功之謎呢?至少在劉邦看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劉邦當了皇帝以后,曾經和大臣們討論自己為什么成功,項羽為什么失敗。那么大臣們提出了什么觀點,劉邦又是怎樣認為的?下次再講。
(全文)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破咸陽,駐軍霸上。霸上在哪里呢?在現在西安市長安區(qū)的白鹿原。陜西有一個作家叫陳忠實,寫過一本書叫白鹿原,就是劉邦當年駐軍的霸上。這個時候,趙高已經謀殺了秦二世,立子嬰為帝,但是子嬰不敢再稱皇帝了,他改稱秦王。當劉邦的軍隊來到的時候,子嬰穿著白衣服,孝服,脖子上掛了一塊絲巾表示要自殺,跪在路旁向劉邦投降,劉邦取得了滅秦斗爭中的重大勝利。
勝利對于劉邦是一個考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在上一集已經交代過了,劉邦這個人的特點是“好酒及色”,是喜歡酒肉和女人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秦皇宮里面有多少酒?有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個從邊遠地方來的這么個鄉(xiāng)巴佬進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宮看見那么多的酒,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美女,他會怎么樣?劉邦的反應是正常人的反應,今晚就住這兒了。
但是他手下的將領樊噲勸他不要住,這個地方不是咱們住的,咱住不得,我們還是住軍營吧。劉邦說,那不行,早年我就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我好容易我有了今天,我今晚不住這兒?不行,我要住這兒。樊噲勸他,他不聽。這時候張良來勸他,張良說,沛公,不要住在這里,這是誰住的地方?這是暴秦的君主住的地方,難道你想成為第二個暴秦嗎?樊噲的話雖然說得不中聽,但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們還是退出秦宮,還軍霸上吧,我們還是住到白鹿原去吧。那么這一次勸說劉邦聽了。
劉邦這個人是很會做人的,他這個思想轉了彎以后,他表現得非常大度,他不但不住在秦皇宮了,他還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殺子嬰,子嬰投降了以后就成了他的俘虜,手下的將領都說要把他殺了,這不就是秦始皇的孽種嗎?不殺他嗎?劉邦說,不要殺他,人家投降了嘛。人家已經投降了,我們?yōu)槭裁匆獨⑷思夷??這是不吉祥的,不要殺他。
第二件事情就是約法三章,劉邦把秦國的父老召集起來說:天下苦秦久矣,大家受秦王朝殘暴統(tǒng)治已經很苦很苦了。他說,我知道秦代的統(tǒng)治是靠苛法,很苛的法,苛到什么程度呢?“誹謗者誅,偶語者棄市”,什么意思呢?如果誰誹謗朝廷,誹謗皇帝,要滅族,哪怕你沒有誹謗,你兩個人在街上交頭接耳,殺頭。他說,我知道秦地的人民已經忍無可忍了,今天我劉邦來了,我跟你們約法三章,哪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殺了人,那你要償命,如果你是傷了人家,或者是你偷了人家的東西,根據你罪行的情況輕重,予以量刑。就這三條,殺人、傷人、盜,只有這三條我們治罪,其他的我們不管,這個就叫做“約法三章”,“約法三章”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出來的。
第三件事情不受犒賞,因為他“約法三章”以后,秦國的老百姓非常高興,來了這么一個寬厚仁慈的人,于是就牽著牛、羊、豬、酒,就要勞軍,劉邦說,謝謝,謝謝,謝謝各位父老鄉(xiāng)親,我們有軍糧,大家生活也不容易,苦日子過了很長時間了,我劉邦的軍隊怎么好意思來騷擾大家呢?大家千萬不要害怕,我不是來征服你們的,我是來解放你們的。這一下子秦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可以想像出來是“歡欣雀躍為何如”。大家都希望劉邦留下來做秦王,就怕劉邦不肯留下來做秦王或者不能留下來做秦王,劉邦大得人心。從這個例子里面,我們就看出來劉邦能夠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第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是什么呢?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又有虛心納諫的態(tài)度。
但是與此同時,劉邦也犯了一個錯誤,劉邦也不是不犯錯誤的人,他也是會犯錯誤的,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當時有一個不知名的謀士向劉邦提出一個建議:說你現在應該派兵把守函谷關,因為函谷關是從中原地區(qū)進軍秦地的必經之路。他說,你如果把函谷關把守起來,秦這塊地方就是你的了。劉邦想這個有道理,馬上派了一支軍隊把守函谷關。
而這個時候我們知道項羽在北邊打仗,項羽把北邊的戰(zhàn)局也平定下來了,帶著自己的軍隊浩浩蕩蕩地也往關中地區(qū)開過來了,開到函谷關的時候,劉邦的軍隊把函谷關守起來了,打不進去,項羽哪能受這個,馬上下命令給英布,英布給我攻下來。劉邦的軍隊是打不過項羽的,項羽一打,就把函谷關打開了,項羽的軍隊開到了鴻門,這個情況對于劉邦來說就不利了。這個時候劉邦自己的隊伍內部出了一個叛徒,有一個官職叫做左司馬的,名字叫做曹無傷的人出賣劉邦,左司馬是個什么官呢?司馬就是軍中法官。實際上我們讀《史記》,我們知道,《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這個姓就是以官為名,司馬家族本來是做軍法官的,不是做史官的。這個曹無傷就跑去報告項羽,說這個劉邦很壞的,野心很大的,他到秦王宮里去,把金銀財寶都運走了,要在關中稱王。項羽一聽,勃然大怒,馬上下命令說,明天早上讓我們所有的將士飽餐一頓,給我把劉邦滅了。
當時的情況是什么樣呢?項羽兵力四十萬,號稱一百萬,劉邦的兵力十萬,號稱二十萬,劉邦如果和項羽打它一仗的話,那叫“以卵擊石”,根本就不是對手,可以說此刻的劉邦是危在旦夕。幸虧這個時候項羽的隊伍里面也出來一個通風報信的,此人是誰呢?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和張良是好朋友,他知道張良現在在劉邦的軍隊里,明天大軍出發(f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門失火,也得殃及池魚。大軍開將過去,張良很可能也就死于戰(zhàn)爭。所以他連夜從鴻門到霸上,去給張良通風報信,當時鴻門離霸上是四十里路。項伯把這個情況告訴張良以后,張良說,讓我想一想,項伯說,你不要想,你走,你何必和劉邦一起同歸于盡呢?趕快跟我走。張良說,不行,他說,我本來是韓王的人,是韓王讓我到沛公這里來的,來幫助沛公的,我現在不辭而別,這是不仗義的,我得跟沛公說一聲,于是張良馬上去見劉邦,向他報告有這樣的情況,劉邦說,“為之奈何”,這可怎么辦?張良說,誰給你出的主意,要你把函谷關把守起來。劉邦說,哎呀,不是有一個謀士,他說我只要把這個門一關,這個地方就是我的了。張良說,這個餿主意啊,請你想一想,你打得過項羽嗎?司馬遷寫道:“沛公默然”。劉邦沉默了好半天說“固不如也”,實在是打不過,“且為之奈何?”那怎么辦呢?張良說,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請項伯說情。
于是張良就把項伯請進來了,劉邦就說,項伯,老哥,你看這個事是這樣的,這個項將軍恐怕是誤會我了,我這個怎么敢背叛項將軍呢?我是派兵在函谷關把守,那是防強盜的,我怎么會是防項將軍的呢?幫我說說,幫我說說,說說。項伯說好吧,我就幫你說說吧,于是項伯晚上又連夜回到項羽軍中,如是這番的說了一遍,然后說了,侄子,賢侄啊,劉邦,你最好不要殺他,人家是功臣,秦剛剛被我們滅掉,你就殺功臣,這講不過去嘛。項羽就答應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劉邦就帶著張良,樊噲這些人,就從霸上到了鴻門去拜見項羽。劉邦就這么說了,他說,將軍啊,當年臣和將軍一起在懷王手下當差,接受懷王的命令出擊,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城南,臣也沒有想到,怎么一不小心,我就先來了,實在不好意思,不過也好,我不就是很榮幸地又見到將軍了嗎?裝孫子。
這個項羽是個缺心眼的,大家知道嗎?一看劉邦裝孫子,他就得意了,哎呀,你看看,這個事情本來也是個誤會,這都是你手下的那個左司馬,那個叫曹無傷的人,他這么說,要不我怎么會這樣呢?缺心眼吧,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線人給賣了,所以劉邦從鴻門脫身以后,回到軍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無傷殺了,“立誅殺曹無傷”,那還不殺他?下面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鴻門宴了,劉邦就從鴻門上脫身回去了,從這個例子里面,我們就看出來劉邦能夠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第二個原因,簡單地說就是鎮(zhèn)定機智,轉危為安。
那么劉邦和項羽和解以后,天下的形勢大致上也就定下來了,秦是已經滅掉了,所以史書上從這一年開始就稱之為漢元年。這一句話要解釋一下,就是秦的歷法是以十月為首,就是它不是以元月份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它是以十月份為第一年的第一個月,那么漢元年還依舊使用秦代的歷法,也是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漢元年十月是這一年的第一月。
天下定下來以后,項羽就開始分封諸侯,因為這個時候諸侯們基本上也有一塊地盤,封王。一下子封了18個王。在這個封王當中,項羽表現很不公平,和他關系好的,他就封個大的,和他關系差的,他就封個小的,他不喜歡的人,甚至不封,然后自己封的什么呢?西楚霸王,楚霸王就是從這兒來的,他自稱是西楚霸王,其他的這個王那個王,什么齊王,秦王,給劉邦封了個什么呢?漢王,漢這個稱呼也就是從這兒開始的。
為什么封他做漢王呢?這是范增出的主意,范增總覺得劉邦是最危險的敵人,所以就跟項羽說,你把他封到漢中去,漢國的國都叫做南鄭,在什么地方?就在現在陜西省的漢中市,漢中市旁邊上有塊地方就叫南鄭,封到那個地方。然后把關中這個地方,原來秦這個地方,把它一分為三,分給了三個秦朝的降將,就是秦朝投降過來的將領,封了三個王,因此這個地方從此叫做三秦。
為什么這樣封呢?就是要讓秦王朝的這三個將軍封的王堵住劉邦的路,不讓劉邦從漢中再反撲過來,就是要把劉邦軟禁在漢中這個地方。而且要知道劉邦的軍隊都是楚人,你說,把他弄到那個地方去,他們怎么能安心呢?所以對劉邦是很不公平的。劉邦自己也是一肚子氣,但是劉邦很清楚,現在不是和項羽叫板較勁的時候,所以他自己強咽下自己的淚水,吞下了這顆苦果,叫做打落牙齒往肚子里面咽。
到了漢元年的四月,各個諸侯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叫做“之國”。之乎者也的之,“之”就是去的意思,到自己的封國去,劉邦也往漢中走,這時候張良就來向劉邦告別,說我本來是韓王的人,我現在還要回到韓王的身邊去,我臨走有一個建議,建議你燒掉棧道,棧道是怎么回事?給大家看一個圖,這塊地方就是漢中,就是南鄭,這個地方是咸陽,從咸陽到漢中這個地方,那個路是不好走的,所以很多地方要凌空在山上用木頭這些東西修一條路,一條便道,這個叫棧道。張良說,你把這個棧道燒了,讓項羽放心,表示你非常高興、樂意地、滿足地接受了他的封賜,準備就在漢中那一畝三分地上,老婆、孩子、熱炕頭了,沒有什么野心了,把棧道燒了,劉邦馬上采納這個建議,把棧道燒了。
劉邦來到漢中以后,軍心極不穩(wěn)定,因為劉邦的軍隊都是楚人,跟著劉邦出來打仗盼望的是衣錦還鄉(xiāng),怎么結果把他弄到這個地方來跟充軍差不多,誰愿意在這兒待,再一看劉邦把棧道也燒了,覺得劉邦這個人也沒有什么雄心壯志,跟著他能有前途嗎?所以他手下的將領,兵士一批一批地逃亡,其中就包括來投奔劉邦的韓信。而這個時候,蕭何發(fā)現韓信的逃走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讓劉邦拜韓信做了大將軍。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韓信當了大將軍以后,就對劉邦說,大王,我們不能待在這兒,你愿意待在這兒嗎?劉邦說,誰愿意待在這鬼地方,我不是沒辦法嗎?韓信說,辦法是有的。關鍵是時機,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劉邦說,為什么?他說,現在軍心思歸,天下未定,現在天下還是一個紛紛亂亂的時候,韓信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項羽封了這些諸侯以后,很快齊這個地方,就是山東這個地方就亂起來了,項羽當時封王的時候把齊一分為三,像秦一樣,一分為三,封了三個王,這三個王互相是不服氣的,而在滅秦斗爭當中,最有功勞的一個齊國原來的丞相叫田榮的,項羽不封他,項羽不喜歡他,田榮就開始鬧事,齊國鬧得一塌糊涂,最后反了。項羽帶兵就去平定齊國,然后韓信說,這個時候大概是漢元年八月份的事情,韓信說這是個最好的時機,一旦天下定下來,沒有人再愿意打仗了,現在是有人愿意打仗的時候,我們現在應該馬上出關。劉邦說,現在我棧道都燒掉了,怎么辦?韓信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八個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當然這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我得給大家交代一下,這是《史記》里面沒有記載的,實際上是小說家言。這是漢元年八月份的事,從此揭開了長達四年多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的帷幕。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劉邦能夠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第三個原因。這個原因是這樣的,在逆境面前保持堅定的信念,又有出奇制勝的策略。
劉邦出關以后,戰(zhàn)爭并不順利,他曾經是順利的,因為他是乘虛而入,因為項羽帶的人馬在齊忙活著,南邊這邊他根本就控制不了,所以劉邦帶著軍隊一路凱歌,一口氣打到什么地方?打到了彭城。彭城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現在江蘇省徐州市,是項羽西楚霸王的國都。這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一個勝利了,劉邦的軍隊打進彭城以后就不客氣了,吃、喝,大擺酒宴,把項羽儲存在彭城的好酒都開了壇,日夜酒會。項羽當然不能容忍了,那小子端了我的老窩。于是項羽帶了一班人馬,都是精兵強將從北方南下反撲過來,和劉邦決戰(zhàn)。
這個劉邦打仗確實是不如項羽,項羽這個時候人數雖然少,結果把劉邦打得是落花流水,這場戰(zhàn)爭打到什么程度呢?打到劉邦死的人有10萬人,這10萬人的尸體都掉到河里面,把一條河都堵住了,變成一個壩,攔洪壩了,到這種程度,幾乎劉邦要全軍覆沒。
這個時候老天爺幫忙,突然刮起一陣颶風,這個風是朝楚軍的方向刮的,刮得是飛沙走石,不見天日,楚軍都睜不開眼睛,在這個關頭,劉邦才帶了極少數人逃出這個重圍,逃出去劉邦就從彭城往沛縣跑,他想把自己的家小,因為他還有父親,還有老婆,還有孩子,還有兩個孩子,就是呂后生的,一個是后來的漢惠帝,一個是后來的魯元公主,想把家小接回去,結果跑到沛縣呂后、父親已經找不到了,只找到了兩個孩子,劉邦就把這兩個孩子裝到車上,由他的車夫夏侯嬰,夏侯嬰也是我們前幾次講座一再談到的一個人,太仆夏侯嬰趕著馬車逃命。情急之中劉邦甚至做了這樣的事,把兩個孩子推下車去,他覺得車跑得太慢了,把兩個孩子推下去了,推下去以后,夏侯嬰馬上勒住馬跳下去,把兩個孩子抱上來裝進去又跑,跑了一段,劉邦又覺得不行,又把兩個孩子推下去,夏侯嬰又跳下去把這兩個孩子抱上來,一共三次,最后夏侯嬰說了,說大王怎么能這樣,事情再緊急,我們不能把車趕快一點嗎?劉邦這才不再把孩子推下去,也可見當時的情況狼狽到了什么程度,也可見這個人心狠到什么程度。至于他的父親劉太公和他的老婆呂后,當然做了項羽的俘虜,所以劉邦和項羽的戰(zhàn)爭,并不是那么順利的。
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其他的諸侯王也紛紛鬧起了獨立,而且這些諸侯王那就是朝秦暮楚,那都是墻頭草,風吹兩邊倒,一會兒倒向劉邦,一會兒倒向項羽,一會兒又倒向劉邦,一會兒又倒向項羽,那么劉邦和項羽這樣一個勢力在中原大地也就是展開了拉鋸戰(zhàn),一會兒這邊勝,一會兒那邊勝,這樣一直打到漢四年,楚漢兩軍處于膠著狀態(tài)。因為這個時候,主戰(zhàn)場上就是劉邦的軍隊和項羽的軍隊在對峙,其他那些人在觀望,這個時候劉邦派出他手下的大將軍韓信在齊,把齊國已經拿下來,也在觀望,
那么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項羽就焦躁了,因為項羽現在的糧食已經不夠了,項羽就出來跟劉邦說了這樣的話,劉邦,天下戰(zhàn)事頻仍,戰(zhàn)亂不已,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嗎?不就是我們兩個都要當老大嗎?那么這一場弄得天下百姓都不得安寧的戰(zhàn)爭不就是你我兩個男人之間的事嗎?你如果是個男人的話,你出來,我們兩個決斗,好不好?不要把大家都拖進去,好不好?這個劉邦肯定不答應,對不對?項羽是什么呢?“力拔山兮氣蓋世”,力能扛鼎,他們兩個要是決斗的話,項羽一巴掌就把劉邦的腦袋給打下來了,怎么能夠決斗。劉邦就咯 咯 咯地笑,小兄弟,我這個人喜歡斗智,不喜歡斗勇,你少來這一套。項羽說,你出來說話,劉邦說,我出來說話,劉邦就打馬向前,說項羽你不要太囂張,我劉邦來征討你,那是正義之師,因為你犯下十項大罪,然后一條一條開始數。項羽哪受得了這個,勃然大怒,拔起弓箭,一箭射過去了,正中劉邦的前胸。這個劉邦中箭以后,他會本能地彎腰,他這個地方中箭了,他本能地一下就彎腰下來了,彎腰手就扶住了腳,然后他大喊了一聲:臭小子,你射了我的腳,實際上是射到胸了,反應之快,回去了。
回到軍營,這個傷很重。那么大家都說那不行,你不能養(yǎng)傷,趕快敷點藥,你出來再巡邏,然后劉邦敷點藥,然后坐上戰(zhàn)車又在軍營里面巡邏,表示我沒事,穩(wěn)定軍心。
所以這個故事它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很能清楚地看出項羽所表現出來的確實是韓信批評他的匹夫之勇,你兩個集團軍在作戰(zhàn)的時候,你搞什么單打獨練、決斗這種事,想不出招來了。劉邦確實在智力上更勝一籌。所以在這里我們又看到劉邦一步步走向勝利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第四個原因,這第四個原因是在強敵面前保持昂揚的斗志,又有隨即應變的方法。
到了漢四年的九月,這個仗就打不下去了,劉邦沒有能力吃掉項羽,而項羽軍糧已經不夠,這個時候兩家就開始講和,反正就談判。談下來最后雙方決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為楚,鴻溝在哪里呢?在現在河南省的中牟,這就是有名的楚河漢界,我們現在下象棋,棋盤上還有一條楚河漢界,就是這個鴻溝。這個和平協(xié)議達成以后,項羽便歸還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然后帶著自己的人馬就回東邊去了,回他的楚國去了。劉邦也集合自己的人馬也準備回西邊去。這個時候張良和陳平就對劉邦提出一個建議,說我們不能回去,張良和陳平是這樣說的,他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yǎng)虎自遺患’也?!笔裁匆馑寄??就是說天下,漢我們已經得了大半,諸侯們也都擁護我們,項羽那邊兵已經疲弊了,糧已經沒有了,這是天滅楚的時候,如果你不趁機把他滅了,那你就是等于養(yǎng)虎為患啊,你就等于養(yǎng)一只老虎。劉邦接受了這樣一個建議,在漢四年十月引兵東進,也是一路打了過去。
那么這個時候劉邦還是沒有能力消滅項羽的,因為其他的諸侯還在觀望,于是劉邦又問張良,“為之奈何?”這個事情怎么辦呢?張良說,你現在只有這樣了,這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你現在得舍得孩子,你得答應韓信、彭越這些人,如果他們一起來合兵滅楚,滅楚以后咱們平分天下,劉邦說,可以,就答應他們,于是就開始封官許愿,說韓信如果滅了楚,哪一個地方歸你,彭越滅了楚以后,哪一塊歸你,你們來吧。他們兩個接到這個以后,那我們就去吧。于是韓信從齊這個地方南下,當時韓信在這兒,在臨淄走高密下來,劉邦的軍隊這樣過來,還有彭越的部隊也過來,還有項羽自己軍隊里面有一只支叛軍也過來,然后把項羽的軍隊團團圍在垓下,然后又讓士兵們唱起楚國的歌曲,使項羽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終將項羽消滅于烏江。劉邦就奪取了全國政權。
劉邦奪取全國政權以后,曾經和他的群臣一起議論,我劉邦為什么會成功,項羽為什么會失敗,他的功臣們提出了一些原因,但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因,這條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學的歷史教材對楚漢戰(zhàn)爭的記述較為簡略,其實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劉邦作為歷史人物,其個人因素對戰(zhàn)爭的結局也產生了巨大作用。大漢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漢高祖劉邦,屬于歷史上特別神奇一類的人物。他竟然由秦朝的一介布衣,即由一個普通小吏——泗水亭長,轉瞬變成了開國皇帝,而且還不是一般王朝的高祖,而是有著四百年悠久歷史;有著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實力;有著遼闊疆域和眾多人民的大漢王朝的開國之君。由于他所建立的大漢帝國,不但影響了后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而且還規(guī)制了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走向;由于他所建立的大漢帝國,之后才有了“漢族”、“漢語”、“漢字”、“漢人”、“漢制”、“漢服”等等的稱謂。由于他所建立的大漢帝國,使得劉氏族姓的人口,不論是在百家姓還是千家姓中都名列前茅,而且劉姓族人播衍到世界各地。這一切都由于劉邦亡秦、敗項、建漢,他為什么能在幾年的時間里做到這一切,難道真是有天授神助嗎? 漢人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開篇就寫了劉邦神奇的出生:“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边@就是說劉邦是龍子,理當做皇帝。這些不過是劉邦成功之后人們的穿鑿附會。那么,劉邦所以能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亡秦、敗項、建漢,不是天授神助,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就客觀原因而言,我們又稱為客觀時勢,常言說:“時勢造英雄”,沒有可資憑借的歷史時勢,任何英雄都難以成功,那么是什么樣的時勢為劉邦提供了成功的前提呢?這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秦朝的暴政,激化了同天下人,特別是與原山東六國的尖銳矛盾,致使陳勝揭竿而起,天下云集響應。劉邦的聰明和智慧在于他適時地順應了這一歷史發(fā)展大勢,成為云集響應者之一。而且他的幸運是第一個打入關中,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但秦朝是天下人共同滅亡之,尤其是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功勞最大。再一個方面的時勢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史的發(fā)展變遷,使得社會的等級結構和權力觀念都發(fā)生了巨變:天子衰微了,諸侯稱霸了;諸侯衰微了,大夫專權了;貴族衰微了,布衣崛起了。終于發(fā)展到秦末,陳勝以一介布衣戍卒發(fā)出了“王侯無種”的吶喊,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王,劉邦也感嘆說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項羽則斷言秦始皇帝是可以取而代之的。正是這樣一個布衣可以為天子的時代為劉邦提供了可以盡情淋漓表演的大舞臺,而劉邦則順勢完成了自己建漢之偉業(yè)。清代著名歷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專門辟有"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條目,史識深刻,影響深遠。而實際上還不僅僅如趙翼所說,漢初統(tǒng)治集團是由劉氏宗族、姻親以及佐助劉邦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們組成,這是一個嶄新的統(tǒng)治集團,從皇帝到文臣武將,出身基本都不是貴族,他們是布衣皇帝 加布衣將相的英雄群體,這是夏、商、周三代以來中國政治格局的大變遷,也是劉邦順勢成功的前提基礎。 同樣是處在秦末的歷史大勢中,同樣是逐鹿中原,最終稱帝建漢的只有劉邦一人,他人(尤其是項羽)被淘汰出局,這又是由個人的主觀因素決定的。劉邦與各路反秦將領協(xié)同滅秦用了大約三年時間,楚漢戰(zhàn)爭,與項羽爭天下用了大約四年時間,公元前202年的二月,他終于坐在了皇帝的寶座上。同年五月,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他躊躇滿志,又萬分感慨,提出了一個問題:“我為什么得天下,項羽為什么失天下?”這不僅是劉邦在琢磨的問題,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一次又一次地思索的問題。眾所周知,不論是社會出身和影響,還是軍事之勇與實力,劉邦都不能與項羽相比:項羽是戰(zhàn)國末年楚國著名大將項燕的孫子,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氣力,麾下?lián)碛兴氖f大軍;而劉邦僅是秦朝泗水亭的小亭長,楚漢戰(zhàn)爭開始時也只有十萬兵馬,而且多次戰(zhàn)敗,身受重傷十二次。但最后劉邦勝了,做了皇帝,建立大漢王朝;而項羽卻敗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這是為什么?高起、王陵等人回答說:“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忌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聽后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 劉邦的話很有見地,他沒有把自己的成功歸于天授神助,而是客觀地道出了劉項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否善于使用人才。劉邦是廣羅人才,知人善用,靠眾人之智之力爭天下;項羽則是靠一人之勇,不信任手下人,愛生疑忌,“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史記·酈生列傳》)致使許多人才都離楚歸漢,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韓信、英布、陳平等人,而恰恰是這些人佐助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可以說沒有這些人就沒有劉邦的天下。而高起、王陵等人所說的劉邦“與天下同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劉邦具有明顯的重民思想,十分注意爭取民心,如入關后馬上實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而項羽卻是殺人如麻,坑殺降卒二十萬,十分殘暴,酷似亡秦,老百姓不親附。另外,劉邦有富庶的關中為根據地,蕭何為其留守,補充兵員,輸送糧餉,使其能夠屢敗屢起;而項羽沒有鞏固的后方,其糧道常被彭越切斷。再者,劉邦能夠聽從謀臣們的意見,從諫如流,為了大局和長遠,能夠委屈自己,違心地作一些事情,如適時分封有能力與自己和項羽三分天下的韓信為齊王,首先封曾經背叛過自己的雍齒為侯以安眾將之心,而項羽則是分封部將時,印璽在手中摩小了也舍不得封賜予人。最后,劉邦與項羽二人的性格也影響他們的勝敗。 總之順勢也好,豁達也罷,都是政治智慧的體現,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時勢造英雄之外,還在于他是一個極富政治智慧的人中之杰,是一個能夠順應時勢和駕馭時勢的大英雄。劉邦帶著隨從來到鴻門,一開始來了一段說辭?!俺寂c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令將軍與臣有隙?!蔽覀円粔K攻打秦,這是一層意思,其實劉邦說得巧妙,強調的是我們有共同敵人,我們是戰(zhàn)友。項羽如果清醒會知道這說的是過去了,不是說當前。第二層意思是,我沒想到我先入關并在關中見到將軍,這強調的是我沒想我先入關。打南陽郡時都想越過去,爭取時間。這是奉迎。這在安撫項羽。項羽不平的正是這個。這是忽悠的第一步,也藏著一層確實是我先關的意思,一方面是恭維一方面又是拿出懷王之約來壓制。但畢竟先入是事實呀。又打又拉。第三層意思是,有小人挑撥,讓我們產生了隔閡。這是小人挑撥的事。居心叵測呀,兩家矛盾是挑撥得了的嗎?不是,兩家矛盾是歷史的必然。劉邦的高明是把歷史的必然說成是偶然。這一招高妙。帝國制度中只能一個為王一個為臣子。這話巧妙。雖然這個陳辭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劉邦把自己要說的話都委婉地說出來,語言不要輕視呀??谡Z表達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本領。劉邦多會說呀。會做的不如會說的。這是高明的說辭之一,到底是原創(chuàng)呢,還是張良教的,不知道了。 上傳者:songzy szy50@163.com 「下載次數:2172」
·百家講壇_大風歌05_在劫可逃(鴻門宴) 專題講座 簡介:王立群教授主講。適用必修1《鴻門宴》
項羽來到函谷關時才知道劉邦把持了關口。這兩點刺激了項羽。所以寫到項羽走到時大怒。一怒之下,派將領打函谷關。迅速打進去了。十二月,項羽來到與劉邦相距四十里地,他又得到消息,左司馬曹無傷告密。三點,沛公欲王關中,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這三點在項羽看來一條都不能接受。所以,他第二次大怒,范增給項羽又講了一番,說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急擊勿失。這個壓抑自己本性時,一定有所圖。這個人志向不??;派人去看過他的云氣,艷若五彩,所以建議趕快打,別失去機會。更堅定了要滅劉邦的決心。所以項羽命令明天犒勞軍隊,一鼓作氣滅了劉邦。這個決定其實是源于兩次大怒。
項羽大怒只是表面惱火,其實有三大原因,一是自尊受傷,其他將領見項羽時是膝行而前,不敢仰視。項羽在他們心中地位高大,奠定了他的至高地位,項羽滿足于諸侯的臣服。他沒想到劉邦竟然是嚴把函谷關。二是懷王傷痛。劉邦想自己做關中王,原因是懷王之約。懷王是項羽大恨的。在項羽心中,殺的不是宋義,是懷王的權威。巨鹿后他分封。三是項羽對天下有自己的戰(zhàn)略。劉邦破壞了他的戰(zhàn)略。我們最想知道的是這個,而司馬遷并沒寫。我們可以看出來,項羽封了章邯為雍王,管轄關中咸陽以西的土地。這透露出許多信息,一是關中分封歸懷王。項羽封雍王說明他不把懷王看在眼里。二是章邯做雍王這只是三分之一,咸陽以東以北,以南還有漢中之地。項羽不打算封關中王。章邯只是雍王,說明項羽不打算讓關中王權力太大。三是劉邦也不可能做關中王。這就是項羽未來的戰(zhàn)略。這才是項羽用軍事解決劉邦的根本問題。這個決定對他們的政治集團是對的。劉項有歷史轉變。先前共同敵人是秦,兩個集團曾是盟友。而秦朝滅亡,兩個集團沒有了共同目標,變成對立的集團,項羽沒有意識到。如果清醒,不會大怒了。他要知道的是怎么收拾劉邦了。本應該笑,他大怒,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武力是正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