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天樓詩法講座·辭賦創(chuàng)作入門
近年繼“詩詞熱”升溫之后,又出現(xiàn)了“辭賦熱”。新的辭賦作品大量涌現(xiàn),但真正合格的、優(yōu)秀的佳作仍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許多作者對辭賦作品的藝術特征認識不足,對辭賦創(chuàng)作的艱巨性認識不足,輒率爾成篇,結果是出現(xiàn)了不合韻、駢對不工、語言粗糙,甚至不通。條貫紛亂、文氣不順、藝術感染力不強以及全無古代賦的體式、氣勢、韻味……等諸多弊病。近來有許多詩友來電來函,要求我談談辭賦創(chuàng)作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將自己的學習扎記,整理成這篇文章,予以刊載。 一、什么叫賦? 賦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它講究詞藻、對偶、用韻,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 馬積高先生在他所著的《歷代辭賦研究史科概述》一書中說:“它是一種韻文(異于駢文、散文),又有較多鋪張的描寫(異于一般的抒情體詩)?!彼炔粴w于文,又不能列入于詩。其性質是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所以,有人說,賦是兼有詩和文特點的“兩棲動物”。 二、賦的名稱由來 賦字作為一種文體名稱正式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末期,最早把自己的詩文稱為“賦”的是荀況。 荀況,戰(zhàn)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辭賦家?!妒酚洝酚袀鳎蚍Q荀卿、荀子。《漢書·藝文志》云:“大儒孫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離饞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據(jù)此可知,漢代學者視屈原與荀況為辭賦之始祖。荀況有禮、知(智)、云、蠶、箴五賦流傳于世。 為什么把這種文體稱之為賦,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認為取諸詩六義“風”、“賦”、“比”、“興”、“雅”、“頌”中的第二義。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說:“賦者,古詩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曰:“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所以有人認為賦是由古詩演變而來的,到了后來,才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制。 一種認為之所以成為一種文體的名稱,取義于誦讀,與詩六義中的鋪陳無關。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說:“春秋列國朝聘,賓主多賦詩言志,蓋隨時口誦,不待樂奏也?!吨苷Z》析言之,故以“瞍賦矇誦”并稱;劉向統(tǒng)言之,故云'不歌而誦謂之賦’。 其實,這兩種意見均有所得,而也各有偏頗。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介于兩者之間,即認為賦作為一種文體的名稱,兼取鋪陳與誦讀二義。 三、賦的起源 歷來關于賦的起源的說法很多,觀點不一。 (一)、詩源說。 司馬遷在評論司馬相如的賦作時,曾指出“其雖多虛詞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jié)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兩都賦序》) 晉摯虞說:“賦者,敷陳之稱,古詩之流也。古之作詩者,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情之發(fā),因辭以形之;禮義之旨,須事以明之。故有賦焉,所以假象盡辭,敷陳其志?!旁娭x,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文章疏別論》) 以上說明“詩源說”的原因不僅僅限于創(chuàng)作思想方面賦對于《詩》的取資,同時也還包括賦在創(chuàng)作藝術“假象盡辭,敷陳其志”方面對于詩的廣泛借鑒。 (二)辭源說。 班固從創(chuàng)作方面論述了詩賦的關系,從而建立了傳統(tǒng)的“詩源說”,而在創(chuàng)作藝術方面又強調楚辭和賦的關系。他說《離騷》“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這揭示了楚辭作品對賦的重大影響。而在《漢書·藝文志》的“詩賦略”中,還正式地把“楚辭”中屈原的作品歸入賦類,直稱“屈原賦二十五篇”。 (三)綜合說。 清章學誠在《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中說:“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于戰(zhàn)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征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雖其文逐聲韻,皆存比興,而深探本原,實能自成一子之學?!?BR>章氏此說,包舉了前人探尋賦源的全部成果。既肯定賦出《詩》、《騷》,又重點指出賦的多種藝術和形式的特點,是取自先秦諸子的散文。 近代李嘉言在《關于漢賦》一文中說:“賦在漢代,比較說來,是一種新體。合而論之,它承襲了《詩經(jīng)》”頌“的歌功頌德,《楚辭》的抒情,荀賦的詠物說理,《楚辭》、《國策》的對偶與四方鋪陳,先秦諸子的寓言隱語等等?!?BR>這種“綜合說”在近代也很有影響。 (四)賦出俳詞說 近代馮沅君認為“漢賦乃是'優(yōu)語’(即俳詞)的支流,經(jīng)過天才作家發(fā)揚光大的支流?!保ā稘h賦與古優(yōu)》) 賦出俳詞,這是近代學者在賦體起源問題上提出的一種新見解,目前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四、賦的嬗變流程 賦有一千余年的演變歷史,一般都把賦的演變劃分為古賦、俳賦、律賦和文賦四個階段。 第一是先秦兩漢時期的古賦階段。古賦包括四言詩體賦、騷體賦和散體賦。 早在西周時代,周人在政治活動中,已有“賦詩”的行為。這種行為被稱為“賦詩言志”。所謂賦詩就是取詩、用詩;所謂“言志”,就是用詩來表示自己的意志?!秶Z·周語上》載邵公諫厲王云“故田子聽政,使公卿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所謂“瞍賦”,就是盲瞍取詩誦讀。在周代,《詩》是配樂歌唱的,而“誦”卻是不配樂歌唱的。所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引《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P> 到了戰(zhàn)國時期,“賦”就由“誦讀”的意義逐漸演化為文體之名,于是賦體文學就正式成立了。 戰(zhàn)國時期,最初的賦作家是屈原、荀況、宋玉。 屈原是賦體作品第一個重要作家?!峨x騷》是屈原騷體賦的代表作。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抒情,重在隱喻和象征手法的運用,其主觀情感的抒發(fā)十分強烈。因此漢人將凡是與“詩”一樣抒情言志然而又不能入樂的文學作品,都稱之為“賦”。雖然屈原本人并未稱他的作品為賦。 荀卿的作品,主要是體物,重在描寫刻畫,對象的特征十分明顯。荀卿開始以“賦”命篇。他的《賦篇》,是最早以賦名篇的杰出代表。但是《賦篇》采用的是以四言為主類似《詩》的句式,其后面所附的《禮》、《知》、《云》、《蠶》、《箴》五篇,均未名之為“賦”。況且末尾又附有“佹詩”和“小歌”,更不像賦的文體,所以荀卿雖以賦名篇,但不能算是確指賦的文體。 宋玉的賦除了抒情的如《九辯》、詠物的如《風賦》以外,其余作品《高唐賦》、《對楚王問》、《神女賦》等,主要是敘事,這是與《詩》相當不同的。宋玉的賦題材廣泛,亦重在刻畫描寫;在結構謀篇上多設為問答,在語言形式上是韻散相間,完全是一種新的形式,它已具備了“賦”的雛型。《史記·屈原傳》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勤,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边@三人只有宋玉有完整的賦流傳下來。 鑒此,一般認為屈原、荀子的作品,只能說是“賦”的源頭,而不能正式地稱之為“賦”。但是進入漢代,漢人認為最早的賦家是屈原。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歷代賦家的著作時首列《屈原賦》,實際上“屈原賦”是指楚辭,楚辭是流傳在楚國的詩歌,漢人將其稱之為賦,昭示著漢賦承接屈原之踵武,表明文體意義上的賦與詩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在《詩經(jīng)》中,賦指鋪陳,是敘述,是一種寫作技巧。賦提升為文體以后,依舊保存著鋪陳的內含。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指出:“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所以賦在起源方面與《詩經(jīng)》的關系再明白不過了。 到了漢代,文體意識空前加強,對舊有文學秩序的不滿,使?jié)h人產(chǎn)生了新的文體要求。左顧右盼,漢人吸收先秦詩文的優(yōu)長,使賦這一寫作上的技巧獲得新生。鋪陳揚厲、疊致排比、逞辭競麗、韻散相間,漢賦由抒寫個人情懷到為時代的宏麗而作,于是騷體賦嬗變?yōu)樯Ⅲw大賦,進而成為漢代最有生氣的文學形式。所以說正式的賦形成于漢代。班固說,賦的創(chuàng)作,“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漢書·藝文志》) 漢初的賦家唯有陸賈、朱建、趙幽王及賈誼四人。陸、朱二人的賦皆不存。幽王賦殊無文彩。故現(xiàn)存漢初的賦作就只有賈誼一家為代表了。 賈誼的《吊屈原賦》直接繼承了楚辭《九章·懷沙》和《賦篇》的體制,由辭向賦過渡,故又稱“騷體賦”。另一篇《鵩鳥賦》,也是賈誼的代表作。其后枚乘的《七發(fā)》進一步奠定了漢大賦的體制。他“儷辭連類”體物寫志的寫法,對漢代眾多賦家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到司馬相如作了《子虛賦》、《上林賦》、《姐妹篇》,就更將漢大賦推向了高峰。 司馬相如的賦,是典型的散體大賦,有韻而散化,并發(fā)展了枚乘賦的鋪排,夸張手法,使?jié)h初以來的逞辭大賦基本定型。其賦善于描寫帝王苑囿之盛,畋獵之樂,予統(tǒng)治者荒淫奢侈生活以委婉的諷諫,富于文采,但雕飾太過,且堆砌辭藻。司馬相如的賦以《子虛賦》、《上林賦》較著名,《長門賦》亦影響后世。此外尚有揚雄、班固、張衡等三人與司馬相如同稱為當時的“四大賦家”,對后世影響極大。其后還有東方朔、班彪、王延壽、趙壹、蔡邕、禰衡、王粲等紛紛輩出,遂使賦之一體蔚為大觀。漢代的賦,以騷體賦尤其是散體賦最有成就。 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俳賦。 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都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在賦體文學方面引起了從內容到形式的很大變化,從而使這一時期的賦作呈現(xiàn)出與漢賦不同的面貌。 魏晉南北朝賦作的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形式方面,俳賦占據(jù)了賦體文學的主要位置。俳賦亦稱駢賦。俳者,俳偶也;駢者,駢拇也。都是指賦中字句的偶比對仗。這是散體賦形式格律化的結果。 俳賦在形式上是以四言、六言句式為主,間或雜以五、七言句;它講究對仗,對仗中不但注意意義的對應,還注意詞性要求;賦中要求押韻,但押多少韻,如何轉韻,并不嚴格。就這些特點來看,俳賦同漢代散體賦在形式上的承繼關系,可謂一目了然。簡潔的說,俳賦就是散體賦去掉散文部分,而在韻文部分加以對仗而形成的新賦體。曹植的《洛神賦》就是標準的駢賦。這個時期,以駢體賦居多,漢大賦之體已逐漸讓位于駢體的抒情小賦。 魏晉南北朝賦作的變化,其次表現(xiàn)在內容上。漢代賦家樂于鋪陳京師宮苑、游獵、歌舞,樂于詠物,在賦中抒寫不幸,傾訴心曲;魏晉南北朝的賦家雖也賦宮室、詠物象,也在賦中寫不幸,但其意識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魏晉南北朝賦家描寫宮室、游獵、歌舞和詠物,更多的是一種審美欣賞,同時是對漢賦的模擬,但已失去漢賦的那種豪情。魏晉時期的賦家,對個體不幸命運的傾訴,則較多的從一已角度著眼,較少對這種情況作深刻的歷史思索。但應該指出魏晉以后的賦家,在哀嘆不幸時,現(xiàn)實批判性有所加強,對個體生命的思考有所加深,這是漢代賦家所不及的。 總之,魏晉南北朝上承兩漢,發(fā)展了漢賦題材,變換了賦作的意識傾向,在賦體文學的領域完善了新的形式,同樣出現(xiàn)了不少名家,創(chuàng)作了不少名篇。曹植、陸機、潘安、左思、向秀、郭璞、木華、謝靈運、謝莊、江淹、鮑照、成公綏、庚信,都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賦家。《洛神賦》、《文賦》、《嘆逝賦》、《閑居賦》、《懷舊賦》、《三都賦》、《思舊賦》、《江賦》、《海賦》、《雪賦》、《月賦》、《蕪城賦》、《恨賦》、《別賦》、《笙賦》、《嘯賦》、《小園賦》、《枯樹賦》、《哀江南賦》等,都是著名的賦作。 第三是唐代的律賦階段。 齊梁以后,詩和賦的創(chuàng)作,都趨向于講求對偶聲律。詩至初唐,已有律詩之稱。賦在當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最早用于科舉的命題限韻之作;參照詩的成例,這種應試之賦被稱為律賦。有唐一代,進士考試試賦至少在四十四屆以上。進士科試賦,主要是試律賦,因此律賦在唐代極為盛行。 明代王世貞《藝苑危言》曾論詩律云:“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于是者。知虛實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以律名賦,其基本取義亦如是。這就是說律賦在篇章、聲韻、偶對等方面與律詩相仿,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在這個前提下,律賦的句式雖不像律詩那樣局限于五、七言,每句之中和兩句之間的平仄安排也不如律詩那么嚴格,但它限制用韻和字數(shù),講究篇章結構,卻又與律詩以八句為限,注重起承轉合等精神相一致。因此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律賦與律詩同樣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從文體演進和發(fā)展來看,律賦與俳賦的關系尤為密切。祝堯論其聯(lián)系云:“俳者律之根,律者俳之蔓”(《古賦辨》)把律賦看作是俳賦的進一步延伸和發(fā)展。 唐代是律賦形成和興盛的重要時期。律賦在唐代大致經(jīng)歷了初起、中興和晚變這樣三個階段。 唐高祖元年至玄宗末年(618-755)為律賦的初起階段,時間約同于唐詩的初、盛期。這階段中現(xiàn)存最早的律賦是王勃的《寒梧棲鳳賦》,以“孤清夜月”為韻(見《賦海大觀》第七冊362頁)其它有顏元松、張九齡、徐秀、李蒙、李昂、薛邕、史翙、劉清、王泠然、崔鎮(zhèn)、王維等。 唐肅宗元年至武宗末年(756-844)為律賦的中興階段,時間與唐詩之中唐期大致吻合。唐代自天寶以后,進士試雜文專取詩賦,因而專于此道者漸多,作律賦的風氣逐漸盛行。許多律賦之作不僅出于鄉(xiāng)試、省試、殿試,而且更主要來自試前的所謂“私試”,即為準備應試的習作,因此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以律賦著稱的專門名家,產(chǎn)生了一大批很有特色的律賦名作,開創(chuàng)了唐代律賦創(chuàng)作的全盛局面。 在律賦中興階段,有律賦傳世、較負聲名的作家有顧況、高郢、陸贄、崔損、裴度、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李程、王起、張仲素、白居易、賈鋉、蔣防。李紳、皇甫湜、白行簡、李遠、舒元輿、杜枚、李商隱等。 唐宣宗元年至唐亡(847-906)為律賦晚變階段,與詩的晚唐期相仿。 律賦至晚唐,于題材、風格均有明顯變化,即由中唐時期的“雅正”,步入后期的“纖巧”。這與律賦之作于當時已不再限于應試,而且也用來抒發(fā)個人情感表達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感慨有關。這階段著名的賦家有謝觀、溫庭筠、宋言、周鍼、王棨、周繇、徐寅、黃滔等。 唐以后,五代也以進士設科試詩賦,作品沿晚唐雕琢過甚的流弊,字句拖沓乏味,格調萎靡不振。其較為人稱者唯江文蔚、李謀、桑維翰數(shù)人而已。 宋初律賦在內容、立意、辭藻、篇幅等方面大都步武前賢,猶不失法度。此時律賦作家以田錫和文彥博最負盛名;王禹偁、范仲淹次之。此外還有呂蒙正、張詠、夏竦、路振、孫何、王曾、晏殊、徐奭等。 宋代律賦內容的轉捩,以天圣初宋庠、宋祁“二宋兄弟”為標識。這與帝王為革除浮薄文風而有意提倡尚理崇論有關。但這期間最有代表性的律賦作家當推一代文學宗匠歐陽修。 北宋自歐陽修以后律賦著名的作家有劉敞、蘇軾、王汾、鄭獬、滕甫、張弼、劉輝、秦觀和蘇伯衡等人。 南宋律賦除由北入南的李綱一人外,大都淹沒無聞。 明代律賦最為后人稱許者,僅李維楨和黃輝二人。 清代律賦復興,風格宗唐而又更注重格局技法的細巧。名賦家有李隆萼、吳錫麒、何栻、尤侗、張錫庚、顧元熙、陳沆、龔維琳、鮑桂星、熊少枚等。 第四是唐宋的文賦階段。 什么是文賦?歷代各有不同的認識。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議論有韻之文”“以論理為休”其“一篇之文,但押幾個韻”。二、疏于藻飾,近乎散文。三、不拘格律,用“散文方法”,有“散文風氣”。四、駢散結合,體裁自由。 為什么文賦會在唐宋時期出現(xiàn)? 首先,文賦在唐代后期出現(xiàn),是文學形式由散而駢、駢極而散的客觀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xiàn)。它與文的先散后駢,復歸于散的歷史進程相適應。這是事物發(fā)展物極必反規(guī)律所起作用的結果。 其次,文賦的形成又與唐宋古文運動息息相關。唐代古文運動首先從不滿齊梁浮靡文風開始,接著便折入對盛極一時的四六駢體的排拒和對先秦兩漢散文的倡導。此后宋代歐陽修等人上承韓愈、柳宗元的余緒,又力矯宋初駢體未事雕飾,不堪世用的流弊,在古文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大家迭出,名作風涌的鼎盛局面。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唐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 在以上賦作四個階段嬗變流程之中,還出現(xiàn)過俗賦與白話賦。 所謂俗賦,顧名思義,即是指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以通俗、淺顯為其特色。這與其它類型的賦體無不追求典雅華贍恰成截然相反的鮮明對照。在賦的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了不少俗賦。如王褒的《僮約》,曹植的《鷂雀賦》、左思的《白發(fā)賦》等。還有從敦煌發(fā)現(xiàn)的《晏子賦》、《韓朋賦》、《燕子賦》、《茶酒論》。 白話賦是指稱那些在語體盛行時由白話寫成的賦體作品。這些白話賦都是當、現(xiàn)代作品。如孫峻青的《秋色賦》、楊朔的《茶花賦》、孫蓀的《星云月》三賦。李汝倫的《祭棍子文》。 近年來中國大陸又出現(xiàn)了“辭賦熱”,各種體式、風格的作品,雜沓紛呈,良莠不齊,尚未形成時代特色,就不再評述了。
名賦賞析 從賈誼《吊屈原賦》看騷賦的文體特征 一、 原文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1);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2)。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3);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4)。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5)。阘茸尊顯兮(6),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7)。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8),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铦(9)。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10)!斡棄周鼎,寶康瓠兮(11);騰駕罷牛,驂蹇驢兮(12)。驥垂兩耳,服鹽車兮(13);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14)。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15)。 訊曰(16):已矣(17)!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18)?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19)。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20);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21)?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22)?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23)。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24)?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25);見細德之險征兮,遙曾擊而去之(26)。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27)?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28)。 二、注釋: (1) 嘉惠:恩惠,指皇帝的任命。 俟罪:待罪,此為謙詞。 (2) 側聞:側耳而聞的略語,也含有恭敬卑謙之意。 (3) 造:來到。 托:寄身。 先生:指屈原。 (4) 罔極:混亂無常。 殞(yǔn)厥身:喪命,指屈原“自投汨羅”。 厥:其。 (5) 鴟梟(chī xiāo):貓頭鷹一類的禽鳥。古人常用善鳥(鸞鳳)比喻賢人,用兇禽(鴟梟)比喻小人。 (6) 阘茸(tà róng):阘是小門,茸是小草,這里是代表無能的小人。 (7) 逆曳:倒托著走。 方正:品行方正的人。 倒植:同“倒置”。 (8) 隨:卞隨,夏末商初人,傳說商湯取得天下之后,想把統(tǒng)治天下的權力讓給他,他認為這是對他的最大污辱,便自投潁水而死。 夷:伯夷,商末周初人,據(jù)說他因和弟弟叔齊互讓君位而逃走出國,隱居在首陽山,后來因反對周武王滅商,不吃周朝的糧食而餓死。這二人一直都被認為是道德高尚的人。 溷(hùn):污濁。跖(zhí):春秋時魯國人。 蹻:莊蹻,戰(zhàn)國時楚國人。跖和蹻被歷代統(tǒng)治者污蔑為大盜,成為壞人的代名詞。 (9) 莫邪(yé):古代寶劍名。 鉛刀:鈍刀。 铦(xiān):鋒利。 (10) 默默:不得志的樣子,此處指屈原在楚不得志。 生:“先生”的簡稱,此處指屈原。 無故:即無辜。 (11) 斡(wò):轉過來。 周鼎:比喻寶器。 康:空。 瓠(hù):罌,小口大腹的瓦器。 (12) 騰駕:駕馭。 罷(pí):同“?!薄?nbsp; 驂(cān):古代戰(zhàn)車,除在車轅以外的兩匹馬外,再加一匹馬稱“驂”。 蹇(jiǎn):跛足。 (13) 垂兩耳:馬吃力的樣子,馬拉車吃力,便會低垂兩耳。 服:拉車。 (14) 章甫:古代士的階層所用的冠。 履:鞋子。 漸:浸潤變質。 (15) 離:同“罹”,遭受。 咎:禍患,災難。 (16) 訊曰:概括的起首詞。 (17) 已矣:絕望的感嘆。 (18) 其:助詞。 壹郁:同“抑郁”,憂悶。 (19) 漂漂:同“飄飄”,高飛的樣子。 逝:離去。 自引:自己引退。 (20) 襲:深藏。 沕(mì):潛藏,“襲九淵”與“沕深藏”的意思相同。 (21) 偭(miǎn):背離,遠離。 蟂(xiāo):鱷魚一類的水中動物。 獺(tǎ):水獺,一種食魚的小獸。 蛭(zhì):螞蝗,一種吸血水蟲。 螾:同“蚓”,蚯蚓。此處用蛭、螾比喻小人。 (22) 騏驥:千里馬。 系而羈:用繩子和絡頭將馬拴住。 夫(fú):語助詞。 (23) 般:紛亂的樣子。 尤:禍患。 夫子:指屈原。 (24) 歷:走遍。 九州:全國。 相:輔佐。 此都:指楚國國都郢。 (25) 仞:古代八尺(一說七尺)為一仞;千仞,言其高。 德輝:道德光輝。 (26) 細德:卑劣的品德。 險征:危險的征兆。 曾:高。 擊:兩翅擊空,也是高飛之意。 (27) 尋常:古代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 污:積水。 瀆(dú):水溝。 吞舟:形容魚大。 (28) 鳣(zhān):鯊魚一類的大魚。 制:制服。 螻蟻:螻蛄和螞蟻。 三、賞析 如果說屈原、荀況、宋玉的作品,只是賦的源頭的話,賈誼的這篇《吊屈原賦》應該算是歷史上第一篇正式的賦。賈誼就是用騷體寫賦的第一人。此賦: (一)從內容上看。 賦是抒情言志的。在本文中,賈誼對屈原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和惋惜,控訴了迫害屈原的那個是非顛倒、毫無公道的社會。作者用鳳凰高逝,神龍深潛和騏驥不可“系而羈”的議論,來表達自己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意志。而從屈原的偉大榜樣中汲取力量與信心。這篇賦情激意切,艾怨曲折,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完全達到賦體文學抒情言志的要求。 (二)從體制來看。 賈誼此作是近文而遠詩、騷的。這一點恰恰透露出賈誼當時要有意區(qū)別于詩、騷的初衷。這在漢初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環(huán)境與作家創(chuàng)作機遇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一種“襲荀卿的'賦’的名稱,而用屈原的'辭’的形式”(陸侃如《宋玉》)的一種新型賦體。這種賦體句式整齊又趨于散體化,標志著屈騷向漢賦體制的過渡。騷賦的基本句式多取自楚辭的成例。少有創(chuàng)新變化。丘瓊蓀《詩賦詞概論》第二編賦之部,曾將楚辭作品的主要句式歸納為三大類:一、以六言句為主,奇句句末必綴“兮”字。如《離騷》、《九章》、《涉江》等;二、以五言、六言為主,每句中必有“兮”字。如《九歌》、《九辯》之首章;三、以四言為主,偶句句末,以“兮”字湊足,如《橘頌》及《涉江》、《抽思》、《懷沙》等三章之“亂”。 賈誼《吊屈原賦》的后半部的句式屬第一類;前半部的句式屬第三類。從此開始,以后騷賦的句式很少象楚辭作品那樣取某類句式而一以貫之。但與辭賦的韻文部分多以四、六言句組成相仿,騷賦的句式也以四、六言為主。 另外,篇首有“序”,篇末有“亂”(“汎”)這也是賦體制的特征。當然也可以有“序”無“亂”、有“亂”無“序”、或無“序”無“亂”。 (三)從風格上看。 《吊屈原賦》前一段連用許多極為鋪排的排比、對偶句式。第二段多用反詰句和感嘆句式,形成一種鋪張揚厲的風格。在語言運用方面,既能做到辭藻華麗,音節(jié)和諧,又沒有過分的雕琢和堆砌的缺點。全文精練緊湊,結尾在戛然而止中,富有深刻的感慨。 (四)從用韻上看。 騷賦用韻比較規(guī)律,與辭賦之大多隨性迥然不同。其規(guī)律表現(xiàn)在多兩句一韻,一般不論“兮”字在奇句末還是偶句末,都在偶句末押腳韻。《吊屈原賦》首段“沙”(古音suō)、“羅”入歌部韻;“生”“身”入庚部韻(古韻書諸本庚、真通押);“祥”、“翔”入“陽”部韻;“志”、“植”入“寘”韻部;“廉”、“ 铦”入“鹽”韻部;(以上“兮”字用之奇句句末,不影響偶句間用韻)“故”、“瓠”入“遇”韻部;“驢”、“車”入“魚”韻部;“久”、“咎”入“有”韻部。(以上“兮”字用于偶句句末,韻腳則在“兮”字前) (五)從藝術技巧上來看。 運用比喻手法是本文的主要特點。用善鳥仁獸比喻賢人;用兇禽惡獸比喻小人。此乃《楚辭》中“香草美人”慣用的手法。本文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本文通過對比、夸張的手法,使文章形象鮮明,感情強烈。另外本文亦引用了一些典故,但不冷僻。 以上數(shù)點:均是騷賦的文體特征,是值得我們仔細揣摩體會和效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