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法] 茵陳10~80g、梔子10~15g、大黃6~10g。先煮茵陳,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證] 1.身目盡黃,色如橘子而鮮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黃而短少。 3.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現(xiàn)代應用] 1.急性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黃疸、肝硬化、急性肝萎縮、膽道蛔蟲癥、蠶豆黃、嬰兒肝炎綜合征、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見有陽黃證者。 2.皮膚科的皮膚瘙癢癥、牛皮癬、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痤瘡、濕疹;五官科的口腔潰瘍、中耳炎、牙齦炎、結膜炎;婦科的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jīng)、陰道炎;外科的闌尾炎等見有口苦口渴、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膩也可選用本方。 [經(jīng)驗參考] 本方是治療陽黃的專方。身日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色如橘皮,兼有身熱便結、口干煩躁、舌紅脈數(shù)等熱象,即為陽黃。黃偉康以本方治療一陽黃病人.黃疸指數(shù)40單位。人院第二天開始服用本方,每日一劑。服藥一周后黃疸顯著減退,服藥第三周臨床上黃疸已不可見(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57;8:19)。本方治療黃疽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矢數(shù)道明說“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是治療伴有黃疽的急性肝炎之基本方。常用于熱毒郁于肝臟與胃腸,癥見黃疸、腹脹、門渴、大小便不利、心窩部及脅下不適者”(《漢方辨證治療學》)。 本方的使用已經(jīng)突破治療黃疽的經(jīng)典記載,如周丹以本方原方治療黑頭粉刺型痤瘡,伴有口渴、尿少、便秘者;并加荊芥、防風治療蕁麻疹,除皮膚病癥狀外,伴有口苦、尿赤、便秘、苔黃膩、脈滑數(shù)。二例均重用茵陳達60e(國醫(yī)論壇,1990;6:17)。楊志一用本方加金銀花、丹皮、蒲公英等治療一例闌尾炎患者,癥見右下腹疼痛,伴陣發(fā)性發(fā)熱,惡心、嘔吐、大便干結、小便不爽、舌苔黃而厚膩、脈弦數(shù)(陜西中醫(yī),1992;8:372)。本方擴大運用時,并不拘于身目是否黃染,辨識的關鍵在于既有熱不得越而郁于里的口苦口渴、局部出汗或滲液或腫痛,又有濕邪留滯的小便不利,苔膩之證。濕與熱合,郁蒸為患,所涉甚廣,上至頭面五官,下至前后二陰,旁及四肢皮膚,皆有見證,所以本方臨床應用機會甚多。 本方重用芮陳蒿達六兩之多并且先煮,其用義在于茵陳蒿體輕量多,先煮以利于藥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方中大黃不后人,且方后注“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贝颂幋簏S非取其通腑、蕩滌腸胃之用,而是以之瀉熱行瘀利小便。所以臨證時不必拘泥于必見便秘之證。但濕熱乃重濁之邪,??蓪е赂瓪獠焕霈F(xiàn)腹?jié)M,大便不暢等證,大黃又可導濕熱以下行,所以方后注有“腹減”一說。另外,大黃的不同作用,與劑量有關,觀諸承氣湯大黃均用四兩,本方用二兩,二者之別甚明,所以用本方,初始大黃量不得太大,且不后入,或易以制大黃。本方從藥物組成分析,清熱解毒之力大于利濕之功,所治之證熱重于濕,與治療濕重于熱的茵陳五苓散成對舉。 [原文點睛] 1.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曲,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236) 2.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篙湯主之。(260) 3.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五篇第十三條) 茵陳蒿六兩、梔子(掰)十四枚、大黃(去皮)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二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注論精選] 樊天徒:本方所主雖有腹?jié)M便秘癥,但腹雖滿而不必實,便秘亦不是必具證。假使腹脹滿而大便實者,陶節(jié)庵的茵陳將軍湯(即本方加枳、樸、苓、甘四味)似較為得力(《傷寒論方解》)。 吳謙,傷寒七八日,身黃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滿,此里熱深電。故以茵陳蒿治疸病者為君;佐以大黃,使以梔子。令濕熱從大小—:便瀉出,則身黃腹?jié)M,自可除矣(《醫(yī)宗金鑒》)。 山田椿庭:傷寒論中大陷胸湯大黃用六兩,承氣湯類用四兩之內或三兩,或二兩,或一兩,蓋其所主,不在大黃,特假推陳致新之力,而助下趨之勢,非專攻下之電。茵陳蒿湯茵陳用六兩,大黃用二兩,是假其力而助利水之勢,亦非下劑也。方后乃云,以水一斗,……知是專利小便,而非利大便也。徐靈胎曰,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是說似是。吳氏又可治疫邪發(fā)黃用是方,而妄改銖兩,茵陳用一錢,大黃用五錢,曰以大黃為專攻,不啻不知古方之精文,抑概論徒驚視聽,治病際,必不為盡善,好古者當審焉(《椿庭經(jīng)方辨》)。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經(jīng)方一百首(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