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訓(xùn)練 寫議論文,同學(xué)們大多苦于無材料可用。其實,大家頭腦中已經(jīng)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為什么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fā)愁呢?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些同學(xué)不會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 【運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則好的材料多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 例如: 鄧亞萍, 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觀點:①信念 ②先天條件與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敗 ④拼搏 ⑤不輕易放棄甚至國家榮譽等。 二、依照論點使用素材 議論文中論點與論據(jù)的關(guān)系,就像魚和水的關(guān)系,魚因水而彰顯生命活力,水因魚而具有生機色彩。 一篇好的議論文,議論文論點與論據(jù)要一致統(tǒng)一,論點統(tǒng)帥論據(jù),論據(jù)要為論點服務(wù)。 首先,在證明論點時,引用材料時可針對不同論點有意識的選擇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適當(dāng)渲染擴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計。 其次,事例轉(zhuǎn)述的側(cè)重點也要因論點而異。根據(jù)論點的需要,對轉(zhuǎn)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著重轉(zhuǎn)述符合論證需要的內(nèi)容,巧妙地轉(zhuǎn)換敘述重心,突出某個側(cè)面。能證明中心、圍繞話題的部分要詳寫,和中心、話題無關(guān)的,要略寫或不寫。 最后,要對事例進行引申與拓展。緊扣道理寫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時機地對事例進行分析引申強調(diào) ,使事例與所要證明的道理緊密關(guān)聯(lián),讓閱卷者更明確的知道事例恰當(dāng)、有力地證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準確選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點”,不能生拉硬扯、牽強附會。 范例展示 [蘇軾解讀]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長于散文創(chuàng)作,他的詩,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fēng)。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xué)、茶道、烹飪、養(yǎng)生、園林藝術(shù)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xué)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臺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云的不了情。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zāi)施藥,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態(tài)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例文1]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風(fēng)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著風(fēng)雨,嘆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過去是白天,風(fēng)雨之后見陽光,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著,心情漸漸的輕松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fēng)習(xí)習(xí),不覺間云已經(jīng)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余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場風(fēng)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獲。 ——全國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2] 在這里,再次被迫遠離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運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麗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間就少了一分難得的美景。他義賣字畫,發(fā)動募捐,調(diào)動民眾疏浚清淤。挖出來的淤泥如何處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豈不一舉兩得? 于是,五里長堤,六座石橋,為西子湖再添兩道亮麗的風(fēng)景:“蘇堤春曉”、“六橋煙柳”并稱“西湖十景之首”。當(dāng)春日晴朗,柳條低垂,微風(fēng)過處,萬枝婀娜;遇細雨蒙蒙,煙波浩淼,柳披紗縵,水被云吞…… 這本是一道“不為游觀為民耳”的大堤,卻無意間成了世間最美的風(fēng)景。這是一道為民謀福的堤,一道中國文人的社會良心筑成的堤。有了無數(shù)絕美的詩文,再筑一道實在的長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復(fù)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巔。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左右人生的順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顆不屈的心,一顆愛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 ——全國乙卷《位置和價值》 [例文3] “烏臺詩案”被陷之后,蘇軾被拋到這荒涼凋敝的黃州。 在這里,他以小舟夜泊絕壁下,探究石鐘山的得名,毫無顧忌的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夢;他與朋友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感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都不能讓他那高傲的頭顱低下。 歷史的紀念碑上,鐫刻著兩個字:不屈。 ——廣東卷《紀念》 [例文4] 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fù)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忘記別人的嘲諷,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樣;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如原諒天有晴有陰一樣。我們要記住初生嬰兒的第一次笑容,我們要記住八旬老人沒牙的掩笑…… 那陣風(fēng)吹過,吹走了,吹走了失敗痛苦;那陣風(fēng)吹過,吹過后,銘記住,銘記住了美好快樂! ——全國丙卷 《忘記與銘記》 [例文5] 蘇軾被貶官黃州之后,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在眾人的湊趣中,蘇軾欣然題詩一首,他嘻戲道:“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SPAN> “惟愿孩兒愚且魯”,那么 是的,這只是蘇軾的一種自嘲,一種泄憤似的自嘲,一種無奈中的達觀。如果說“愚且魯”可以“到公卿”,那么,現(xiàn)實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貨色呢?蘇軾的人生當(dāng)然不是以成為這樣的“公卿”為目的的。 在戲謔玩笑中,東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釋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無奈的葉子,心中的風(fēng)暴成就了它的舞動,恣意,隨后化作豁達樂觀的潤土,滋潤著生命的大樹,讓你摘到心中的太陽。 ——重慶卷《自嘲》 【實戰(zhàn)演練】 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證明哪些觀點。 分析:這段新聞內(nèi)涵豐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 (1)比爾·蓋茨退休一事,可以論證: (2)他給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間,可以用來論述: (3)他捐出財產(chǎn),從事慈善事業(yè)可以論述: (4)他對微軟未來的看法,可以用來論證: 【參考答案】 比爾·蓋茨退休一事————————可以論證“人生需要放下”,開辟生活的新空問等話題 他給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間——————可以用來論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長江后浪推前浪等 他捐出財產(chǎn),從事慈善事業(yè)—————可以論述“如何正確看待金錢財富” 也可以論述“從‘留下’什么,看人生的價值”等話題 他對微軟未來的看法————————可以用來論及“創(chuàng)新求變”的重要性等 2.試運用下面的材料,根據(jù)給定的話題,分別寫一段文字,證明觀點。(此題寫在作文稿紙上) 【材料】《燭之武退秦師》(課本第1冊) 【話題1】 ①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fā)現(xiàn)和扶植。 ③顧全大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④責(zé)已恕人,寬容待人。 ⑤燭之武善于辭令,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參考答案示例】 參考答案 ①金子總會發(fā)光 燭子武是塊“金子”,年輕時精力旺盛,才華橫溢,但被埋沒幾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國難當(dāng)頭,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國,挽救了國家的危難。 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fā)現(xiàn)和扶植 千里馬就是燭之武,伯樂就是佚之孤。如果沒有佚之孤對燭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極力舉薦,燭之武縱有多大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 ③顧全大局 燭之武年輕時未被重用,難免產(chǎn)生委屈和不滿,但國難當(dāng)頭,他不計個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國。 ④責(zé)已恕人,寬容待人 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不滿,而是深深自責(zé),連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⑤燭之武善于辭令 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一樣,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剛,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人際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辭令的人,將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3. 下面這段文字在論據(jù)敘述方面存在哪些問題?請指出并加以修改。 細小的事,決定成敗。古代征戰(zhàn)連綿,士兵死傷無數(shù),可是歷史上也有不費一兵一卒卻將四萬大兵逼退的事例。這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諸葛亮城內(nèi)只有寥寥幾千兵力,但卻因為他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于是大開城門,并親自帶上書童上城樓撫琴,使得司馬懿在城外不敢進入,并草草收兵,恐有埋伏。諸葛亮因早早摸清對方性格,才能如此布局,從而不難看出,細小的事卻決定了成敗啊! 論據(jù)的選取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A、 B、 C、 D、 修改: A、論據(jù)沒有緊扣論點 B、敘例時沒有針對論點 C、缺少感染力 D、舍棄觀點關(guān)鍵詞,細小≠細節(jié) 修改答案示例: 細節(jié)決定成敗,空城計中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卻將司馬懿的四萬大兵逼退,諸葛亮之所以成功,除了超常的智慧和膽識,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注重了細節(jié): 藏起旗幟,大開城門,每扇門派二十個軍士灑水掃地;自己穿上鶴氅,戴上綸巾,攜兩小書童到城樓上彈琴;甚至還不忘點起檀香。 如果諸葛亮不是抓住了司馬懿生性多疑的特點,如果他不是將每一個細節(jié)都布置得天衣無縫,又怎能騙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又怎能留下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試想,有一個掃地的士兵露出了慌亂的神色,試想他自己的綸巾系得不端正……任何一個細節(jié)露出了蛛絲馬跡都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我們不得不贊嘆諸葛亮的膽大,更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細,實在是細節(jié)決定了成敗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