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畫法 |
山石是山水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山水畫里,它主要通過勾皴來表現(xiàn)。 所謂皴,即山石因地殼運動或風化、雨水沖積而形成褶皺紋理。在繪畫中常用不同的皴法來表現(xiàn)山石的結構、紋理、質感、起伏、凹凸等。前人在不斷的觀察實踐交流中總結出了多種皴法,對后學者有極大的參考借鑒價值,當然我們在學習借鑒的同時也要“我自用我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技法來。 皴法種類很多,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披麻皴:又分為長披麻、短披麻,一般中鋒用筆為主,由參差松軟的線條組成,多以表現(xiàn)疏松土質山石。有濃淡、干濕、粗細、長短、曲直、疏密的變化。披麻皴在山水畫中運用為普遍,董源、巨然、黃公望等善用此法。(圖 披麻皴)(圖 38) 解索皴:將披麻皴的線條加以屈曲、密集,如解開的繩索狀,即為解索皴,多表現(xiàn)松軟土坡。元代?王蒙善用此法。(圖 39) 荷葉皴:線條組成時,呈下垂荷葉筋脈狀,用以表現(xiàn)堅硬的石質山峰。如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中有用此法。(圖 40) 斧劈皴:用筆遒勁,筆痕硬朗,如刀砍斧劈狀,常表現(xiàn)雄奇、堅硬、棱角分明的山石。斧劈皴經(jīng)過發(fā)展又有大斧劈、小斧劈、釘頭皴、馬牙皴、刮鐵皴等。北宋的李唐、南宋的夏珪多用此法。(圖 41) 折帶皴:是披麻皴的發(fā)展,線條轉折時方折向下,形如“折帶”狀,層層疊加,又稱“疊糕皴”,多以側鋒用筆。多表現(xiàn)水邊巖石。元代?倪瓚多用此法。(圖 42) 卷云皴:用筆屈曲,迂回環(huán)抱,呈卷云狀,又稱云頭皴。北宋?郭熙創(chuàng)此法。(圖 43) 豆瓣皴:與雨點皴類似,用長短不等的短促線條作皴,多以中鋒、間或側鋒用筆,落筆要重且爽快,宜用禿筆勾皴,皴點時宜錯落有致。北宋?范寬創(chuàng)此法。(圖44) 米點皴:又稱落茄皴,由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創(chuàng),用飽含水墨的筆橫點而成,一般用筆尖舔墨,使墨自然向筆肚滲透,這樣畫出的筆痕有濃淡變化,更能表現(xiàn)江南煙霧迷蒙的山水景色。(圖 45) 除了上述的皴法外,還有拖泥帶水皴、骷髏皴、亂柴皴(圖 46)、牛毛皴、亂麻皴等等。作畫者要根據(jù)自然景物的特征選不同的皴法,也可以在同一幅畫中采用兩、三種類似皴法,但不可過多,以免畫面雜亂。 畫山石法 每塊山石都有各自的形體結構,凹凸紋理,陰陽向背等,這都體現(xiàn)了石頭的立體感。 山水畫里的山石立體感是從最基本的“石分三面”開始的?!笆秩妗笔且环N概括的說法,“三面”中的每個面里又包含著多個三面。而這些面都是通過勾與皴來表現(xiàn)的。 勾是定大的輪廓與結構,皴是表現(xiàn)其質感與紋理。畫時能邊勾邊皴為好,以免皴勾脫節(jié)。勾線用筆中鋒、側鋒、逆鋒靈活運用,“骨法用筆”,下筆要沉穩(wěn),運筆用力要平,轉折時可稍做停頓,調整筆鋒,再行筆。外輪廓線不可勾得過實,且要有線條的穿插,以表現(xiàn)面的轉折。皴時,要筆筆分明,又要筆筆融合,先枯后潤,每筆都有筆意,有起有收。皴是為結構服務的要根據(jù)結構來皴,不可隨處亂皴。皴紋一般凹處多,凸處少,以分陰陽面。 在勾皴完之后,為使山石更為渾厚華滋,須加染點,一般用淡墨染,用濃墨點。染有暈染、渲染、襯染、烘染等多種方法,可視畫面需要而定。染時要筆墨渾然一體,可用羊毫或兼豪染,筆上水分可稍多,筆觸不可太明顯。點在畫面中的用處很多,可作遠樹、山石、叢樹以及樹枝干上的苔點,雜草等,也可作提神,增添生氣,統(tǒng)一畫面之用。點時,用筆要干脆利落,有力度,如高空墜石。點要有大小、長短、濃淡干濕、聚散的變化。點要點得自然、恰當,否則無異畫蛇添足。 畫山石,要注意山石有主次之分,大小參差相間有節(jié)奏感,山石氣脈貫通,有起伏變化,以及遠近的透視變化。(圖47) 遠山較為概括,宜用染不用皴,只須要淡墨勾大輪廓,再用墨色暈染便可,用筆簡括,墨色濃淡相間,以豐富山的層次感,在淺絳山水畫里,也有用墨調花青或赭石等色,采用沒骨法作遠山的。 淺灘、沙灘,一般用橫筆寫畫即可,也可用皴擦。濕潤的淺灘或沙灘用水分較多的略濃的水墨畫;干涸的淺灘或沙灘則用干而淡的墨色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