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述而》篇看,孔子的易學觀曾經(jīng)有過很大的變化??鬃釉缒暌郧?,不但不好《易》,反而視好《易》為求“德行”、“遜正而行義”的對立面。到晚年以后,他一反常態(tài),好《易》竟到“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的癡迷地步??鬃油砟暌讓W觀的這種轉變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周易》一書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有“古之遺言”。這種認識,可能是孔子見到了魯太史所藏、載有“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的《易象》一書所致。傳說今本《易傳》系孔子所作,今本《易傳》某些部份和《易象》的關系,可能也象已修《春秋)與不修《春秋》一樣。由此看來,孔子晚年的易學觀和孔子關于《周易》哲理的闡發(fā),其中固然有孔子自己的創(chuàng)造,但毫無疑問,他也汲取了前人的成果,有其歷史的淵源。《論語·述而》“五十以學”章的“易”字《魯論》作“亦”不可從。又認為此章是孔子晚年深入學《易》后的追悔之言。因為在晚年以前,孔子視《周易》為卜筮之書,采取排棄的態(tài)度,因此不可能發(fā)出“學《易》可以無大過”之嘆。只有在“老而好易”,認識到可以“觀其德義”之后,才會說出這一番追悔之語。
在孔子的《論語》中,孔子說人要知命、知禮、知言。只有達到了三知,人才可以立足于社會,才可以文化與人性相互補,“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里孔子說的“文”,就是文化和思想,“質”就是就是人與生俱來的秉性。文化太高了,容易曲高和寡,目空一切,成為空泛的理論家;但是沒有文化,則是一個沒有追求和教養(yǎng)的“野人”。 孔子說 “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我不與也”,什么意思?翻譯過來是說一個人雖然很有力量,很勇敢,憑你的威力去和老虎打架,沒有船過河就直接跳下去過河,這些人是勇士,但是我不與這樣的人交往。因為這樣的人是剛猛過渡,柔性不足。這樣的人,孔子是不贊成的,是不與之共事的。人生像一盤棋,高手一般會讓對方先行,或是先行飛象,緩速進取,然后再后發(fā)制人。為棋之道,陽剛之氣初不可太盛,過盛則折。做事業(yè)也是如此,初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要豪言壯語,事物剛開始的時候都不要太猛烈,生命之氣如果能夠拿得住一盤棋、一件事,風格自然也就大氣從容了,也就自然了。有人說人生如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孔子的《論語》,孔子的教育思想,究其本源,來自于周易的思想??鬃拥摹笆怼保菍σ讓W的極大發(fā)揚和注解,關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孔子在《文言》一章中對乾坤兩卦的大象注解,更是人生在天地間應有的天地精神。 孔子老而學易得大道,我們當即不如他,何不趁現(xiàn)在閑暇之余讀讀易經(jīng),來更好更深入的體會感悟人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