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因脈治》卷三:清肺飲 【別名】甘露飲子(《癥因脈治》卷三)。 【處方】石膏 桔梗 山梔 知母 連翹 川黃連 甘草 麥冬 杏仁 枇杷葉 【功能主治】治濕熱傷肺灼津,致成上消,煩渴引飲,咳嗽面腫,寸脈數(shù)大。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頁首 《癥因脈治》卷四:清肺飲 【處方】 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天花粉 玄參 薄荷 甘草 【功能主治】治熱結(jié)上焦,肺失通調(diào),小便不利,喘咳面腫,氣逆胸滿,右寸洪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頁首 《種痘新書》卷四:清肺飲 【處方】麻黃0.6克 玄參1.5克 麥冬0.9克 桔梗2.7克 知母1.5克 荊芥2.4克 訶子2.4克 天花粉1.5克 【功能主治】治小兒痘疹,初發(fā)熱時(shí)咽干聲啞。 【用法用量】水煎,入竹瀝、姜汁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 頁首 《外科十三方考》下編:清肺飲 【處方】 瓜蔞仁(去油)桔梗 黃連 生地 二冬 陳皮各2克 黃芩 梔子 連翹 赤芍 前胡 半夏 川芎 茯苓 豬苓 木通 花粉 白芷各1.5克 【功能主治】治鼻息肉術(shù)后。 【用法用量】燈心為引,水煎服。另用七月七日收甜瓜蒂陰干,臨用時(shí)以0.3克研末,再用白礬少許,棉裹塞鼻中。 【摘錄】《外科十三方考》下編 《蘭室秘藏》卷下:清肺飲子 【別名】清肺散(《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六)。 【處方】燈心0.3克 通草0.6克 澤瀉 瞿麥 琥珀各1.5克 萹蓄 木通各2克 車前子(炒)3克 茯苓(去皮)6克 豬苓(去皮)9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熱在上焦氣分,渴而小便閉澀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時(shí)稍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頁首 《衛(wèi)生寶鑒》卷八:清肺飲子 【別名】清肺散(《痘科類編釋意》卷三)。 【處方】 白芍藥1.5克 人參 升麻 柴胡各1.2克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0。9克 陳皮0.75克 甘草(生)黃芩 黃柏 甘草(炙)各0.6克 【功能主治】治暑熱傷氣耗陰。 【用法用量】上藥哎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汗多,加黃耆1.5克。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八 頁首 《古今醫(yī)鑒》卷九:清肺飲子 【處方】山茶花60克 黃芩60克 胡麻仁60克 山梔子60克 連翹30克 薄荷90克 荊芥30克 芍藥30克 防風(fēng)30克 葛花60克 苦參60克 甘草6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清肺祛風(fēng)。治酒渣鼻,鼻準(zhǔn)發(fā)紅,甚則延及鼻翼,皮膚變厚,鼻頭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 【用法用量】茶清調(diào)服9克。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 清肺消炎丸 【處方】麻黃、石膏、地龍、牛蒡子、葶藶子、牛黃、苦杏仁(炒)、羚羊角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蜜丸;氣腥,味微辛、苦。 【炮制】以上八味,羚羊角、牛黃分別粉碎成極細(xì)粉,其余麻黃等六味粉碎成細(xì)粉,與上述羚羊角等粉末配研,混勻,過篩。每100g粉末用煉蜜60~80g加適量水泛丸,制成水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熱阻肺,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吐痰黃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及肺部感染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周歲以內(nèi)小兒一次10丸,一歲至三歲一次20丸,三歲至六歲一次30丸,六歲至十二歲一次40丸,十二歲以上一次6丸,一日3次。 【注意】風(fēng)寒表證引起的咳嗽,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規(guī)格】每60丸重8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清肺抑火丸 【處方】 黃芩140g 梔子80g 知母60g 浙貝母90g 黃柏40g 苦參60g 桔梗80g 前胡40g 天花粉80g 大黃120g 【性狀】為淡黃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或?yàn)樽睾稚拇竺弁?;氣微,味苦?/p>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3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肺熱咳嗽,痰黃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孕婦慎用。 【規(guī)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清肺滋陰散 【處方】川芎(酒洗)3克 白芍(炒)4.5克 生地黃6克 白術(shù)(炒)3克 陳皮3克 白茯苓2.4克 黃柏(蜜炒)3克 知母3克 貝母(去心)3克 紫菀2.4克 五味子1.8克 款冬花2.4克 麥門冬3克 地骨皮3克 黃連(炒)1.5克 遠(yuǎn)志(甘草湯泡)2.4克 酸棗仁(炒)1.8克 甘草1.2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清肺滋陰。治酒色太過,真陰耗損,虛火灼肺,咳嗽咽瘡,咽喉潰爛腫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竹瀝15毫升,煎服。 心下怔忡,夜臥不寐,加人參2.4克;心煩躁亂,加枳實(shí)1.8克,竹茹1.8克;如痰涎壅盛,加瓜蔞仁1.8克,天花粉3克。咽喉有瘡,用通隘散吹之。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七 清肺泄熱飲 【處方】沙參 花粉 地骨皮 知母 甜杏仁 玉竹 玄參 甘草 連翹 枇杷葉 西瓜翠衣 【功能主治】清肺泄熱。治秋燥發(fā)熱,汗出,咳痰不爽,鼻衄口干。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補(bǔ)。 【摘錄】《六因條辨》卷中 清肺化痰湯 【處方】板藍(lán)根20克,黃芩10克,浙貝10克,橘紅10克,天竺黃15克,元參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魚腥草15克,蘆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降逆止咳。主溫邪犯肺。 【用法用量】水煎服,輕者,日服1劑,2次服,重者,每日2劑,日服4-6次。 【摘錄】郭中元方 清肺化痰健脾湯 【處方】魚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薏苡仁30克,黃芩9克,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茯苓12克,炒白術(shù)12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健脾。主痰熱壅肺,脾肺兩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余國颶方 羚羊清肺湯 【別名】羚羊清肺散 【處方】羚羊角1錢(鎊),黃連1錢,銀柴胡1錢,玄參1錢,石膏1錢,川芎1錢,當(dāng)歸身1錢,白芍1錢,生地1錢,蒲黃1錢,地骨皮1錢,山梔1錢,蘆薈5分,甘草5分,藕節(jié)3個(gè),白茅根4兩(搗汁,用水1碗,和絞去滓)。 【功能主治】鼻中無故出血不止,及尋常吐血、咳血者。 【用法用量】羚羊清肺散(《外科大成》卷三)。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中國藥典》:羚羊清肺丸 【處方】浙貝母40g 桑白皮(蜜炙)25g 前胡25g 麥冬25g 天冬25g 天花粉50g 地黃50g 玄參50g 石斛100g 桔梗50g 枇杷葉(蜜炙)50g 苦杏仁(炒)25g 金果欖25g 金銀花50g 大青葉25g 桅子50g 黃芩25g 板藍(lán)根25g 牡丹皮25g 薄荷25g 甘草15g 熟大黃25g 陳皮30g 羚羊角粉6g 【性狀】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炮制】以上二十四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浙貝母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將羚羊角粉與浙貝母等細(xì)粉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熱盛,感受時(shí)邪,身熱頭暈,四肢酸懶,咳嗽痰盛,咽喉腫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規(guī)格】每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頁首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羚羊清肺丸 【處方】羚羊(另兌)1錢2分,浙貝8錢,花粉1兩,銀花1兩,小生地1兩,黃芩5錢,桔梗1兩,玄參(去蘆)1兩,丹皮5錢,薄荷5錢,石斛2兩,天冬5錢,陳皮6錢,大青葉5錢,板蘭根5錢,杏仁(去皮,炒)5錢,桑皮5錢,前胡5錢,金果欖5錢,甘草3錢,熟軍5錢,枇杷葉(去毛)1兩,梔子(炒)1兩,麥冬5錢。 【制法】上為細(xì)粉,煉蜜為丸,每丸重2錢,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肺熱,止咳嗽,利咽膈。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鼻衄咳血,舌干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2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8味中藥化痰清肺有奇效 中醫(yī)文化源遠(yuǎn)流長。當(dāng)老人出現(xiàn)痰多時(shí),專家推薦中醫(yī)療法,能達(dá)到清肺化痰的效果。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老年病研究中心劉征堂副主任說,痰多要調(diào)理肺,多食用銀耳、百合、梨、藕、荸薺等清肺化痰的食物。還可以嘗試中藥熱熏氣療法。熱熏氣療法是指將嘴張開,以適當(dāng)距離對(duì)著有熱氣的水杯熏。熱水內(nèi)浸泡適量中草藥,水溫在50攝氏度以下為宜。每次15—20分鐘左右,每天3次,能清肺化痰。 熱水浸泡的藥物可以選擇以下幾種 桔梗:開宜肺氣、祛痰,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咽喉腫痛,痰多者,一般使用3—9克; 紫菀:能止咳化痰,定喘,解熱,適用于風(fēng)寒咳嗽氣喘,痰多者,一般使用3—9克; 胖大海:清宣肺氣,利咽,用于聲音嘶啞,咽喉腫痛,痰多咳嗽者,一般使用2—3粒; 竹茹:能清熱化痰,用于痰多咳嗽,痰黃粘稠者,一般使用6—10克; 栝蔞:清熱化痰,利氣,用于痰多咳嗽,自感發(fā)熱,合并便秘者,一般使用10—20克; 款冬花:能潤肺下氣,止咳化痰,適用于喘息,痰中帶血者,一般3—9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