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高古精整典雅
——王福庵及其篆隸書法
王福庵(1880——1960),浙江杭州人,原名壽祺,字維季,后更名禔,號福庵,別號屈瓠、印傭、羅剎江民、微幾,晚號持默老人。所居曰麋研齋、春住樓。
王福庵是近代著名書法篆刻家。清末以來,浙派篆刻漸現(xiàn)程式化傾向,王福庵師法西泠諸賢能得其神韻,又遠宗秦漢,廣收博取,并得力于其深厚的篆隸書法功底,成為振興浙派篆刻的重要人物。1913年,王福庵與丁輔之、葉為銘、吳石潛創(chuàng)立了西泠印社,為弘揚我國印學(xué)立下了不朽之功。
王福庵精于篆隸,其書學(xué)淵源于父親王同。王同字同伯,“工篆隸,精小學(xué),《石鼓》、《曹全》諸碑尤得神髓?!?/font>(葉為銘《廣印人傳》)“臨撫漢碑無慮數(shù)十百種,又喜掇拾字用成句,集為聯(lián)語,蓋其寢饋于古者深也。”(姚寶侃《呂廬老人家傳》)王福庵幼承家學(xué),作為父親的助手,參與編撰、勾模、響拓、抄錄等工作,耳濡目染,在金石書刻方面打下了基礎(chǔ)。
王福庵的篆書風(fēng)格多樣,有師法《石鼓》、兩周金文的大篆,有追蹤李斯、李陽冰的玉箸、鐵線篆,還有融合金文的小篆和參用漢金文的繆篆等。王福庵對《石鼓》研習(xí)近大半生,臨本不計其數(shù),曾見其臨《石鼓》冊頁跋尾注明為第59通,是他36歲時所作。44歲時有臨《石鼓文》大中堂,跋注為《石鼓》傳本中文字最多之本,有字628個,此本近年上海書畫出版社曾影印出版。而60歲時他以自藏十方硯臺的背面縮小臨刻《石鼓》,后跋云:“《石鼓文》向以阮撫天一閣本為最。近見劉心源勾刻本及明·安氏所藏北宋拓本,互有差別,因參考縮臨,就匣中藏硯次第刻之,似較各撫略勝,聊以自娛,非敢云信而可徵也?!弊掷镄虚g頗見其自許之意。王福庵還書寫了許多《石鼓文》集聯(lián)。他的《石鼓文》書寫特點是結(jié)構(gòu)與神韻忠于原石,得《石鼓文》渾勁文茂密、淵雅雋永之趣。吳昌碩在81歲時曾為當時45歲的王福庵題“麋硯齋”匾額,跋語云:“食研學(xué)古,耕研有年,《獵碣》、《瑯玡》,麋壽萬千。福庵老兄索篆,幸正之,甲子先花朝一日,八十一歲小弟吳昌碩?!薄东C碣》即《石鼓文》,《瑯玡》即秦篆。此跋可見缶老對王福庵所書《石鼓文》和小篆的推許之意。王福庵對兩周金文也予以極大關(guān)注,花了很大工夫臨習(xí)金文無數(shù)。他所寫的金文用筆沉穩(wěn)徐緩,結(jié)體務(wù)合原拓而稍加整飭,有參差錯落、精整遒健之美。
小篆是王福庵書法中最具個性的。他幼承家學(xué),精研《說文》,27歲完成《說文部屬檢異》,37歲輯成《作篆通假》。他曾說:“余年十二三即好為篆分諸書,厥后稍稍治《說文》之學(xué),知許氏之書,分別部屬,各有意義?!蓖ㄟ^研究《說文》部首和通假字,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學(xué)功底,在篆隸和篆刻創(chuàng)作中,務(wù)求用字精準,從不臆造。王福庵早年的小篆風(fēng)格受到鄧石如、楊沂孫的影響,他曾刻“伯仲鄧楊”一印以自況。35歲時所書《西泠印社記》,風(fēng)格即在鄧、楊之間,似乎還可見吳昌碩的影響。中年以后則宗二李(李斯、李陽冰),多作玉箸篆和鐵線篆。前者可看他48歲時所書的《說文部首》,結(jié)構(gòu)嚴謹,用筆精到,線條流暢之中還有些細微的顫動,顯露出行筆中的澀感。此是其玉箸篆代表作,為學(xué)習(xí)小篆的極好范本。他的鐵線篆有晚年所書《千字文》,惜因年邁,行筆有些震顫,因此時見“斜肩”。近年各種拍賣會上常見他中年后的鐵線篆對聯(lián),其中不乏精品。如圖6所示的對聯(lián),筆致婉轉(zhuǎn),結(jié)體秀美,給人以安詳靜穆、恬淡高古之感。王福庵的小篆作品中還有一路融合大篆特點,字體大小錯落,章法橫不成列隨形布置,結(jié)體也有很多大篆元素,而整體還是小篆結(jié)構(gòu),可謂別開生面。而他在題跋文字中,經(jīng)常用兩漢金文的書體書寫,融篆隸于一體,方整勻落,縱橫峻健。他還嘗試將摹印的繆篆引入書法,字形平方正直,運筆屈曲盤回,結(jié)體綿密,饒有隸意。
王福庵的隸書早期受何紹基、金農(nóng)、黃易、陳鴻壽等影響,中后期浸淫漢碑,對眾多的漢隸名碑都下過苦功,如《張遷》、《史晨》、《曹全》、《衡方》、《武梁祠畫像題字》等,融匯各家,形成渾厚古樸、端莊秀雅的獨特風(fēng)格。由于他精研《說文》,深諳“非究于篆無由得隸”的道理,在隸書作品中常常融入篆法,間參方折,行筆提按結(jié)合,決無平拖之病,極富金石氣。76歲時所書《千字文隸書冊》為王福庵晚年隸書精品?!罢в^之,筆墨圓熟老成,氣象平和雍穆;細觀之,察其用筆之澀疾,點畫之曲直,結(jié)字之轉(zhuǎn)合,篇章之呼應(yīng),皆能寓生于熟、孕奇于正,直造人書俱老之境?!?/font>(程十發(fā)跋語)對一些筆畫較少之字如“來”、“呂”、“生”、“水”等寫得較重,筆道較粗;而筆畫密的如“藏”、“歲”、“麗”、“騰”等字則筆道較細,在章法上就形成了錯落有致的效果。就在一個字中,線條的粗細變化也很大,如“雨”、“雲(yún)”字起筆很粗,其他線條較細。更有趣的是點往往處理成較細的小圓點,使得整幅作品中的線條疏密變化極為豐富,更具韻律感。隸書的字形一般以扁形為多,而王福庵的隸書字形因字而變,有長有扁有方。用筆有圓起圓收、圓起方收、方起方收、方起尖收等等??傊浞掷镁€條、字形、用筆等種種變化因素,使其作品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令人有??闯P轮?。王福庵的隸書中常含篆意,如“寒來暑往”四字都不同程度地帶有篆意,并非簡單照搬,而是參用繆篆筆法,易篆字的圓轉(zhuǎn)結(jié)體為方折,并結(jié)合隸書的波磔,使作品更饒古趣。此外,隸書線條還微微地顫動,特別是橫畫和捺畫,在其晚年隸書中更為常見,這固然有老年人手腕震顫的因素,同時亦使作品更具老辣之感。王福庵是浙派篆刻大家,將他的隸書線條的微顫與其切刀線條的曲折相互觀照,會令人感到異“曲”同工之妙,也增強了隸書獨特的金石味。
王福庵是位具有愛國情懷的藝術(shù)家,抗戰(zhàn)時期他避兵滬上。當時汪偽政府欲以厚祿聘他任官于偽政府鑄印局,被王福庵斷然拒絕,他寧可在滬上以鬻書刻印為生。他一生創(chuàng)作甚勤,每天早上5點起床便寫字刻章,上午弟子登門請益時,書件已掛滿了房間。他留下的作品數(shù)量可觀。在紀念王福庵誕辰120周年時,上海朵云軒舉辦“王福庵書法篆刻作品展”展出百余幅書法作品,大部分是他去世后家屬遵其遺囑捐給西泠印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