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手札一
史可法手札二
明朝此時處在清朝、大順兩方面壓力之下,史可法為首的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聯(lián)虜平寇”。希望能夠借重清軍的力量,首先剿滅李自成勢力,再謀求后續(xù)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卻不能同仇敵愾,反而仍舊黨爭不斷,文、武官員之間互相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東林黨人與馬士英、阮大鋮之間的矛盾,以及姜曰廣、高弘圖、劉宗周等人的辭官,說明了明朝廷的無法齊心向外,也因此種下弘光朝敗亡的原因。
史可法后被馬士英等人排擠,失勢之後自請督師江北,前往揚州統(tǒng)籌劉澤清、劉良佐、高杰、黃得功等江北四鎮(zhèn)軍務機宜。然而,四鎮(zhèn)因定策之功而飛揚跋扈,各據(jù)地自雄,史可法與朝廷皆無力管束。四鎮(zhèn)尾大不掉、各自為政,致使明軍非但無力進取,連抵抗清軍南下皆不得要領。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shù)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cè),“除馬阮”,馬士英竟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嘔血而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xù)抵抗清兵。
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zhèn)發(fā)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shù)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稄投酄栃枙罚骸敖衲尜\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辈槐安豢?,流傳萬世。
副將史德威史可法追隨有年,可法收德威為義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后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里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xù)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后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延伸閱讀
得失史可法
在歷史上,他被高度贊美,被視為與岳飛、文天祥一樣的愛國英雄、民族英雄。之所以如此,當然不是因他有 17 年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經(jīng)歷,而是因為他的堅守揚州,直至城破身亡。
當時的南明小朝廷,勾心斗角,氣息奄奄,大數(shù)已盡,并無什么太出色的人物,這使主政清王朝的多爾袞對史可法極為重視,并一再對他招降。雖他予以拒絕,表示他要“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钡珜η灞腙P,打下北京,趕走李自成,卻也感恩圖報,頂禮加額,稱之為“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趕走逆賊”,并提出聯(lián)合起來,“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首”。就是說,他心里想的,只是借清兵之力滅李自成,爾后劃江而治,根本沒想著收復失土。
及至馬士英等人對他排擠,把他擠出南京,要他到揚州督師,以協(xié)調(diào)江北四鎮(zhèn)的劉澤清、劉良佐、高杰和黃得功,他還以為這樣一來,恰可實現(xiàn)他的主張,即戰(zhàn)于江北以守江南。但史可法并不具有軍事才干,根本節(jié)制不了這些驕兵悍將,所以,當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多鐸率大軍逼近揚州,雖然他發(fā)出緊急檄文,要各鎮(zhèn)集中,守衛(wèi)揚州,但幾天過去,卻無人聽命前來。更要命的,是他們其中的一些人,于此期間,已改旗易幟,聽命新主。
揚州兵力單薄,抵擋不住抗不過聲勢浩大的壓境清兵,危如累卵,危在旦夕,對此,史可法看得極其清楚。
他給夫人的信中寫道: “法死矣。前與夫人有定約,當于泉下相候也?!庇终f:“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
他對總兵李鳳和監(jiān)軍高歧鳳要帶兵馬出城降清,不加阻擋,反而說:“此吾之死所,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對此,他的說法是,若加禁止,恐生內(nèi)變。大敵當前,如此放縱,揚州城更加虛弱,不堪一擊了。
圍城之際,多鐸對他招降 5 次之多,史可法一概拒絕, “城亡我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
史可法要與揚州共存亡,這意味著,百萬軍民,也得與揚州共存亡。
力量懸殊,揚州軍民奮力守城。四月二十四日,在大炮的轟擊下,一處處城墻轟然倒塌,大批清軍洶涌而入。
清軍占領了揚州,為了報復,多鐸下令,燒殺搶掠持續(xù)十天。雖然史可法曾經(jīng)提出:“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但多鐸豈會聽他的。一時間,揚州變成了屠場,“殺聲遍至,刀環(huán)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shù)十或百余人……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血腥惡臭全城彌漫,“城中積尸如亂麻”。至五月二日,被屠殺者,“前后約計八十萬余?!敝挥袠O少的人或早先外逃,或就地深藏,免于死難。其間,一些女子,為了活命,甚至精心梳妝打扮,向清兵獻媚,受盡屈辱蹂躪后,又被帶走,甚至被送到了遙遠的黑龍江寧古塔或蒙古,苦寒冷凍,永無返鄉(xiāng)之日。
這就是“揚州十日”!這是一段讓人五臟欲裂的歷史,這是一段揚州軍民付出了慘重代價的歷史,這也是讓人對史可法所作抉擇大為不解的一段歷史!
揚州必定不守,對此,史可法心里全然有數(shù),但他卻一方面是任由一些將領帶軍隊出城降清,另一方面卻要留下的軍民嚴防死守,他的這種作法,何其矛盾。
史可法明知他必死無疑,但為何在城破之時才覓死覓活?也許如下的說法太過殘酷:若史可法死意已決,何不早些對自己下手?若此,或許揚州軍民可以逃過一大浩劫。
揚州一役,史可法固然顯示了他的壯烈,史可法固然以殉難顯示出了他對南明小王朝的無比忠誠,但要知,在這背后,可是讓八十萬之眾為其為南明小朝廷作了陪葬!
這讓人想到了西楚霸王項羽,他兵敗之后,并不是就不可以逃生,并不是就不可以重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他沒有作這種選擇,而是自刎而死,且讓一個他過去的熟人拿他的頭顱去劉邦處請賞。他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他看到大勢已去,不想繼續(xù)讓人們流血喪命,特別是不想讓他的江東父老子弟們再倒在血泊之中。他是很明智很識大局的。難怪后人要這樣贊美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br> 史可法對他的身后事有所安排。他在給多鐸的信中明確寫道:他死后,“得以骸骨歸葬鐘山之側(cè),求太祖高皇帝鑒此心,于愿足矣!”他在意的是他的皇帝,他不在意的是他治下百姓的生命!
史可法的衣冠墓在揚州城外梅花嶺,稱“史忠正公墓”。但可知,這“忠正”二字,可是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正月乾隆對他的追謚。雖然史可法盡可受此,但當我們以此來追思他的得失時,不是也別有滋味入心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