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孟子·公孫丑上》注譯析

 點雪 2013-04-10

《孟子·公孫丑上》注譯析

 

    公孫丑上,前兩章記載孟子與學(xué)生公孫丑的對話,其余均系孟子個人言論的記錄??偲饋碚f,仍以政治學(xué)說,尤其是“仁政”理論為主。即便是說到其它方面的問題,也往往落腳于“仕政”之上。全篇原文共9章,選8章。其中第2章原文較長,節(jié)選一部分。

乘勢待時,事半功倍

    【原文】

    公孫丑①問曰:“夫子當(dāng)路②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③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4) 曰:‘吾子⑤與于路孰賢?’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唬骸粍t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8)不悅,曰:‘爾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10) 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候,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15)輔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7)’。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轮餍?,速于置郵(18)而傳命?!?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P>

     【注釋】

    ①公孫丑:孟子的學(xué)生,齊國人。②當(dāng)路:當(dāng)權(quán),當(dāng)政。③許: 興盛、復(fù)興。(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魯國人,孔子學(xué)生曾參的兒子。 (5)吾子:對友人的花色品種稱,相當(dāng)于“吾兄”、“老兄”之類。(6)蹵然:不安的樣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長輩。這里指曾西的父親曾參。(8)艴然:惱怒的樣子。(9)曾:副詞,竟然、居然。 (10)為:同“謂”,認(rèn)為。(11)由:同“猶”,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傳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泛指壽命很長。(13)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助武王伐紂,統(tǒng)一天下,又輔助成王定亂,安定天下成為魯國的始祖。(14作:在這里為量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口語“起”。 (15)相與:雙音副詞,“共同”的意思。(16)輔相:雙音動詞,輔助。 (17)鎡基:農(nóng)具,相當(dāng)于今天的鋤頭之類。(18)置郵:置和郵都是名詞,相當(dāng)于后代的驛站。

     【譯文】

    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dāng)權(quán),管仲、晏子的功業(yè)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jīng)有人問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說:‘子路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你怎么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行使國家政權(quán)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么竟拿他來和我相比呢?’”孟子接著說:“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愿意跟他相比嗎?”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

    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孫丑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tǒng)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才統(tǒng)一天下?,F(xiàn)在您說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xué)習(xí)了嗎?”

    孟子說:“我們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jīng)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tǒng)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zhuǎn)一樣容易。紂王離武丁并不久遠,武丁的勛臣世家、良好習(xí)俗、傳統(tǒng)風(fēng)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tǒng)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權(quán)。當(dāng)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紂王統(tǒng)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非常困難的。

    “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現(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的。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鬃诱f:‘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F(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P>

    【讀解】

    作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與“霸道”政治家管仲、晏嬰相比,這正如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樣。

    他所熱衷的,是在齊國推行“王道”政治,靠實施“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而且,他認(rèn)為無論從土地、人口,還是從時機來看,目前都是實施王道的最好時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開孟子關(guān)于王道的種種論述不談,只看他關(guān)于乘勢待時,事半功倍的思想,我們也可以得到較為深刻的啟示。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算得精不如運氣好。”這其實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強調(diào)抓住時機,捕捉機遇的重要性罷了。

    在某種意義上說,個人智慧的確不如時勢造英雄,工具優(yōu)良也的確不如時機重要。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認(rèn)為自己懷才不遇,實際上是自己沒有抓住時機。居里夫人曾經(jīng)說過:“弱者坐待良機,強者制造時機?!本褪菑娬{(diào)主動出擊,抓住時機。

    當(dāng)然,這里所說的“乘勢待時”,主要是說要分析情況,抓準(zhǔn)時機,而不是說在政治上趕形勢,窺風(fēng)向,搞投機。這里的區(qū)別,可以以田徑賽中的起跑為例。如果你錯過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過神來,這是沒有抓住時機,自然要影響你的成績,被別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你投機取巧,搶在口令發(fā)出之前起跑,那你就不僅沒有抓住時機,反而還犯了規(guī),有被逐出賽場的危險了。

    所以,反過來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真正要乘勢待進,其實也離不開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確分析各方面錯綜復(fù)雜的情況,作出決斷,抓準(zhǔn)時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則很難做到這一點,往往讓時機從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就像有人所說:“許多人對于時機就如小孩子們在岸邊所做的一樣,他們的小手盛滿砂粒,又讓那些砂粒漏下去,一粒粒地,以至于盡?!?/P>

    身處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時代,無論是做生意,炒股票,還是選擇自己的職業(yè),機遇的問題都越來越突出地擺在大家面前。如何乘勢待時,抓住機遇,也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孟子關(guān)于“王道”、“霸道”的論述也許不會引起你的多大興趣,但他關(guān)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的看法,關(guān)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討論,也許就不會不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罷。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①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②之氣?!?/P>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閔(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P>

“何謂知言?”

    曰:“诐辭(12)知其所蔽,淫辭(13)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14) 知其所窮?!谄湫模τ谄湔?;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

    【注釋】 

    ①這一段系節(jié)選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③慊:快,痛快。(4)告子:名不詳,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閔:擔(dān)心,憂愁。(7)揠:撥。(8)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勞累,(11)耘,除草。 (12)诐(bi)辭:偏頗的言辭。(13)淫辭:夸張、過分的言辭。(14)遁辭: 躲閃的言辭。

    【譯文】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里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rèn)為養(yǎng)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P>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呢?”

    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里;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里。--從心里產(chǎn)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

    【讀解】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不是一般所謂“精氣”、“血氣”,而是充滿正義,充滿仁義道德的正氣、骨氣。不是屬于醫(yī)學(xué)的生理的范疇,而是屬于人文的精神范疇。

    這種氣,陽剛而氣壯山河,氣貫長虹,氣沖霄漢。

    “說大人則藐之,匆視其巍巍然?!保ā睹献印けM心下》)靠是的這種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ā队圩印はノ墓隆芬廊皇强康倪@種氣。

    甚至如文天祥所寫千古名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保ā墩龤飧琛罚┮踩匀皇窃从谶@種氣。

    然而,這種氣可養(yǎng)而不可得?!笆羌x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就是養(yǎng)也要日積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不過,正如孟子所說:“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惫磐顏?,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又有幾許呢?“記得小時候讀書的時候,老師常常講這樣的道理給我們聽:地里莊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隨時觀察,眼睛緊盯住它不放過,也絕對不能親眼看到它生長;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時間去看它,卻可以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長高了。人的身體長高也是同樣的道理。那時,老師給我們講這個道理,是勉勵我們要勤奮學(xué)習(xí)。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要心急圖快,囫圇吞棗?,F(xiàn)在想來,當(dāng)然也包含著老師不撥苗助長的一份苦心在內(nèi)??晌覀儺?dāng)時哪能體會出這些呢?

    其實,不僅知識積累如此,技藝學(xué)習(xí)如此,我們進德修業(yè),立身處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關(guān)鍵在于營養(yǎng)的吸取,年力的增強。萬事總有規(guī)律,不是你一廂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償?shù)摹?/P>

    放眼觀世,紅塵滾滾。再看看你的周圍,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們,一個個不都是那“芒芒然歸”的宋人嗎?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姟吩?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P>

    【注釋】 

     ①假:借,憑借。②待:等待,引申為依靠。③贍:充足。 ④《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⑤思:助詞,無義。

     【譯文】 

    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并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对娊?jīng)》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钦f的這種情況?!?/P>

     【讀解】

    與孔子在《論語·子路》和《論語·季氏》中的有關(guān)論述一樣,都是講的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孔孟一脈相承,采用的,是攻心為上,以柔克剛的政治方針、后世諸葛亮七擒孟獲,可以說正是活學(xué)活用孔孟思想的典型。成都武候詞的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肖,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其實也正是表達的這種思想。

值得提出來略加討論的是:以德服人到底還要不要力?

    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情況來看,似乎還是離不開力。就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情況為例,當(dāng)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獲后,眾將都感到不理解,一起來問諸葛亮。諸葛亮笑了笑說:“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東西一樣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會真正平定?!笨梢?,諸葛亮之所以敢于七擒七縱,還有賴于軍事上的絕對優(yōu)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然是開不得玩笑的,那就很可能成為放龍歸海,放虎歸山,有自食其果的危害了。

    由此看來,以德服人還得與以力服人結(jié)合起來。只不過以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是為了談?!敝挥幸缘路耍バ臑樯喜拍荛L治久安。

惡濕居下,自作自受

    【原文】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①,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脾冢骸盛?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④,綢繆牖戶(5)。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7),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疲?):‘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猶可違(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謂也。”

     【注釋】

    ①閑暇:指國家安定無元內(nèi)憂外患。②《詩》云:引自《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鴉》。 ③迨(dai):趁著。④徹:剝?nèi)?。桑土(du):桑樹根;土同“杜”,東齊方言說“根”為“杜”。⑤綢繆(mou):纏結(jié)。牖(you):窗子;戶:門。③下民:民義同“人”。這里的詩句是以鴟鴉(一種形似黃雀而身體較小的鳥)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稱人為“下民”。(7)般(pan):樂。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9)《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③永:長久;言:語助同,大義。配:合。命:天命。(10)《太甲》:《尚書》中的一篇。(11)違:避。(12)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xiàn)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dān)任一定的職務(wù)。并且趁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对娊?jīng)》說:‘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好窗子和門戶?,F(xiàn)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对娊?jīng)》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渡袝ぬ住氛f:‘上天降下的災(zāi)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f的就是這個意思?!?/P>

     【讀解】

    孟子的本意是規(guī)勸當(dāng)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惡濕居下”現(xiàn)象卻是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比如說,抽煙是損壽的,酗酒是要誤大事的,睡懶覺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賭博可能傾家蕩產(chǎn),嫖妓可能患“愛得死”(即通譯“愛滋”,但“愛得死”卻譯得更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厭惡損壽,厭惡誤事,厭惡不健康,更厭惡傾家蕩產(chǎn)、“愛得死”……

    可就是要抽煙,喝酒,睡懶覺……

    誰還會想起“未雨綢浮”或“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些格言警句呢?

    個人生活中的小事有這樣的現(xiàn)象,國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厭惡潮濕,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厭惡恥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說到底,還是要求當(dāng)政者實施仁政。這才是孟子政治學(xué)說中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題。

政策開放,國家興旺

    【原文】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③,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④,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無夫里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8)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注釋】

    ①廛(cha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貨棧。征:征稅。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據(jù)法規(guī)收購長期積壓于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③譏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稅。譏,查問。④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⑤廛:這里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里布”,大致相當(dāng)于后世的土地稅、勞役稅。(7)氓:指從別處移居來的移民。 (8)天吏:順從上天旨意的執(zhí)政者。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樂于在這樣的朝廷擔(dān)任一官半職了;在市場上提供儲貨的地方卻不征稅,把滯銷的貨物依法收購不使積壓,那么,天下的商人都樂于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了;海關(guān)只稽查而不征稅,那么,天下的旅客都樂于在這樣的路上旅行了;種莊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稅,那么,天下的農(nóng)民都樂于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了;居民區(qū)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樂于成為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dāng)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lǐng)這些百姓來攻打他,就好比率領(lǐng)兒子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如果這樣,他就會天下無敵了。天下無敵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讓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P>

    【讀解】

    這一章實際上是孟子與齊宣王對話中關(guān)于“發(fā)政施仁”(《梁惠王》)內(nèi)容的進一步展開。

    我們從他展開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開放的治國藍圖:從干部政策到商業(yè)、農(nóng)業(yè)、城市居民、海外關(guān)系等各個方面,無不以開放的姿態(tài)來處理。

    開放則得民心,得民心則國家興旺發(fā)達。古代已是如此,當(dāng)今更是必然的趨勢。

    當(dāng)然,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關(guān)于用人,關(guān)于稅收(商業(yè)稅、關(guān)稅、農(nóng)業(yè)稅、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稅等等),恐怕都還有很多地方不能盡如人意。這里面錯綜復(fù)雜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專題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條恐怕還是理論與實踐的沖突。一方面,理論畢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qū))絕非紙上談兵那樣容易,其中千頭萬緒的矛盾,千絲萬縷的糾葛,非個中人絕難有所體會。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不認(rèn)為孟子在這里所描繪的開放藍圖是誘人的。尤其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戰(zhàn)火紛飛、兵禍不斷的時代,如果有哪一個君王真能夠做到實踐他的這一系列規(guī)劃,那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dāng)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說的那樣行之有效,甚至達到“無敵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當(dāng)別論了。

當(dāng)今之世,改革開放,孟子的這一幅理想藍圖倒正好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于我(7)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釋】

    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驚懼。側(cè)隱:哀痛,同情。④內(nèi)交,內(nèi)交即結(jié)交,內(nèi)同 “納”。⑤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6)端:開端,起源.源頭。(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rèn)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rèn)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P>

    【讀解】

    從人性的前提推導(dǎo)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dǎo)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yīng)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導(dǎo)仍然是為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導(dǎo)本身似乎沒有產(chǎn)生很大影響,倒是他那推導(dǎo)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礎(chǔ)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fā)端于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chǔ)和支柱。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保ā墩撜Z·陽貨》意思是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yǎng)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但孔子既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展開論述。而且,從我們的理解來看,孔子還主要強調(diào)的是后天教養(yǎng)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僅展開了論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發(fā)端仁義禮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還舉出了生動的例證論證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沒有它,簡直就不是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先驗論”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為他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zhì)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甚至帶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rèn)后天培養(yǎng)的作用。因為他認(rèn)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fā)端,或者說“四端”。這“四端”就像剛剛?cè)紵幕鸹騽倓偭鞒龅娜粯?,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fā)揚光大。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擴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養(yǎng),也就是“習(xí)相遠”。

    所以,從理論基礎(chǔ)來說,孟子的確是從天賦性善論(“四心”)推導(dǎo)出天賦道德論(“四端”),再推導(dǎo)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從實踐來說,他還是重視后天努力(“擴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開關(guān)于先驗還是后天、唯心還是唯物的抽象討論,聯(lián)系到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社會狀況來歷史地看問題,主張人性本善,強調(diào)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實,也不僅僅限于孟子的時代,就是到任何時代,強調(diào)這些,總比鼓吹人性本惡,放棄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罷!

選擇職業(yè),不可不慎

    【原文】

    孟子曰:“矢人①豈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③。故術(shù)④不可不慎也??鬃釉唬骸锶蕿槊溃瑩癫惶幦?,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6)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注釋】

    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銷甲的人。③巫:巫醫(yī),鵝生。匠:匠人,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術(shù):這里指選擇謀生之術(shù),即擇業(yè)。⑤御:阻擋。(6)由:同“猶”,好像。

    【譯文】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銷甲的人仁慈嗎?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夠傷害人,造銷甲的人卻唯恐箭傷害了人。醫(yī)生和棺材匠之間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選擇謀生職業(yè)不可以不謹(jǐn)慎??鬃诱f:‘居住在有仁厚風(fēng)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迷在有仁厚風(fēng)氣的地方,怎么能說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沒有人阻擋卻不選擇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只配被別人驅(qū)使。被別人驅(qū)使而引以為恥,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卻又以造弓為恥,做了造箭的人卻又以造箭為恥一樣。如果真正引以為恥,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P>

    【讀解】

    孟子的本意還是為“仁”而鼓與呼。但在我們讀來,他所提出的“術(shù)不可不慎”的問題卻更為有意思。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夠傷害人,而造鎧甲的人卻生怕自己所造的黨甲保護不了人。醫(yī)生生怕自己的醫(yī)術(shù)不高明救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卻生怕沒有人死,棺材賣不出去。這并不是因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沒有造黨甲的人和醫(yī)生仁慈,而是職業(yè)使他們各自產(chǎn)生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說是職業(yè)心理。

    所以,孟子得出結(jié)論說:“術(shù)不可不慎。”選擇職業(yè)一定要謹(jǐn)慎。

    問題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話聽進去了,誰還愿意去做那造軍火的人,去開那棺材店或殯儀館呢?

    從另一方面來說,既有社會分工,就有職業(yè)選擇。

    雖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有“干一行,愛一行,職業(yè)無高低貴賤之分”的教育和宣傳。但是,有教育和宣傳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確實有差異存在,說無高低貴賤之分,正說明有高低貴賤,只不過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個人有不同衡量標(biāo)準(zhǔn)罷了。比如說,孟子所提出來的造弓箭的人和賣棺材的人的問題,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造弓箭的人是為了讓你拿去射殺如桀紂那樣的不仁之人,賣棺材的人是為了讓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處,不也就都“仁”了嗎?所以,造軍火或開棺材店和殯儀館不都是可以選擇的職業(yè)了嗎?

    那么,有沒有的確不可以選擇的職業(yè)呢?

    當(dāng)然也是有的,比如說走私販毒,賣淫開妓院,行竊聚賭,殺人越貨,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的??!

    歸根到底,還是有必要記住孟老夫子的那句話:“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P>

從聞過則喜到與人為善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①大焉,善與人同②,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與人為善?!?/P>

    【注釋】 ①有:同“又”。②善與人同:與人共同做善事。③與人為善:與,偕同。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舍棄自己的缺點,學(xué)習(xí)人家的優(yōu)點,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xué)習(xí)。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讀解】

    今天我們說,與人為善,是指善意幫助別人。這與孟子所說的意思既密切相關(guān)又略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簡單,與人為善就是與別人一起行善,而這種與人一起行善的基礎(chǔ)是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所以,他是從子路說起。因為子路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聽到別人對他說有教益的話,不僅高興,而且還要就地下拜,行上一個大禮。當(dāng)然,比起子路和夏禹來,大舜的“與人為善”就更高一籌了,不僅高興,不僅下拜,而且還要切實吸取并付諸行動,這就等于和別人一起行善了。

    從聞過則善聞善言則拜,到與人為善,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質(zhì)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善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在《論語·學(xué)而》篇里,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卑褎e人能夠給自己指出過錯看作一大幸事。

    可見,孔、孟在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yōu)點這個問題上也是一脈相承的。

    當(dāng)然,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難的。這里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有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的問題。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來處理人與我之間的關(guān)系,莫說與人為善,就是聞過則喜也是絕對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聞過則想,文過飾非而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久| 亚洲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五月天深爱丁香婷婷| 粉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 黄色三级日本在线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白浆| 国产麻豆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冬爱琴音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本福利写真在线观看| 色婷婷人妻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禁片视频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欧美不卡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日韩精品欧美| 日本午夜一本久久久综合| 香蕉尹人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国产精品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久| 欧美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 我想看亚洲一级黄色录像| 欧美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成人专区| 亚洲最新av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在线|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另类|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亚洲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久三级国外久久久三级| 激情爱爱一区二区三区| 隔壁的日本人妻中文字幕版 | av免费视屏在线观看| 尹人大香蕉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熟女诱惑一区二区| 亚洲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