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觀音菩薩道場),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fēng)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qū)、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奇觀使人振奮。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jīng)??梢杂龅缴泶卖牡纳恕C利惖淖匀伙L(fēng)景和濃郁的佛教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dāng)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yīng)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普陀山的風(fēng)景名勝、遊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這是現(xiàn)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蹪U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巖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潮音洞位於島東南紫竹林庵前,龍灣之麓,不肯去觀音院下人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洞內(nèi)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fù),巉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刻於洞壁。
在普陀山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於普陀山最南端,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huán)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巖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闕門飛簷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闕左上方有獅子石。
普濟禪寺內(nèi)的海印池建於明代,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景色迷人。盛夏傍晚,朗月映池,荷香襲人,正是到此欣賞“蓮池夜月”的最佳時機。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xiàn)一切之法。海印池原名“放生池”,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荷花),所以又稱“蓮花池”。 洛迦山妙湛塔又名“五百羅漢塔”,坐落在普陀洛迦山中部,以舊妙湛庵舊址新建,1993年6月建成。數(shù)百噸青石皆從溫嶺海運而至,用人工肩負(fù)扛抬上山,耗工二萬餘,雕工精細(xì),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邊長16.3米。塔身三層,形似多寶塔,但比多寶塔高大雄偉,堪稱海天佛國一大工程。
普陀山海岸牌坊建於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簷,上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匾額五重,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lián);“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yún)萬里天”,“聖跡著迦山,萬國生靈皆樂育;佛光騰海島,千年潮汐靜波濤”,“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dāng)先淨(jìng)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 普陀山南海觀世音菩薩銅像是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徵。坐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鬱,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wèi);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立像臺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xiàn)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體現(xiàn)了觀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採用新型仿金銅精鑄。觀音立像工程浩大,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為“南海觀音”題詞,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徵?!扒幤砬笄帒?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澳虾S^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p>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jīng)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緻的雲(yún)綾和石葫蘆。坊內(nèi)北側(cè),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說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著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牆環(huán)繞。夏日荷花盛開,綠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fēng),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豎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寬1.5米。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絕,碑極名貴。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石橋古樸典雅,為雕刻中的珍品。橋前有菩薩牆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牆旁刻有《心經(jīng)》,頌云:“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jìng);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蔽髅嬉蛔鶠殚L堍拱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水從龍嘴噴出,似裊裊輕煙。蓮花池三面環(huán)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構(gòu)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銀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令人流連忘返。
法雨寺創(chuàng)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dāng)時此地泉石幽勝,結(jié)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zhèn)海禪寺”。後毀於戰(zhàn)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lǐng)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xù)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座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nèi)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該寺因山制宜,佈局包括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jīng)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guī)肯鄵?,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fēng)味,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 俗稱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為寺。光緒時又大加建,並經(jīng)朝廷批準(zhǔn)請得 藏經(jīng)及儀仗,欽賜景藍(lán)龍缽、御制玉印等。從此,一切規(guī)制與普濟、法雨鼎峙。全寺建築別具一格,依山就勢,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整座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以幽靜稱絕。大雄寶殿蓋彩色琉璃瓦,陽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壯觀。 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兩邊由阿難與迦葉侍之,大殿兩廂各有10尊塑像,是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cè)供奉千手觀音木雕像。寺內(nèi)還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別為明萬曆年間銅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慶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nèi)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