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福鼎林姓源流

 laoxuesheng 2013-03-20



 
 林姓是一大姓,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遺傳研究所專家考證,林姓在當(dāng)今中國100名大姓中名列第16位,占全國人口的1.18%。據(jù)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福建省林姓人口513萬人,占全省人口3471萬人的11.6%,為福建省的第一大姓。在福鼎,林姓亦在大姓之列。
 一、林姓淵源
 林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她自商末周初繁衍發(fā)展,迄今3000多年,歷一百余代。中華林姓主體為子姓后裔,殷少師比干之后人。
 林姓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源出黃帝,成湯帝胄,贈謚忠烈公比干之后裔。黃帝乃有熊國君少典之子,號軒轅,乃炎黃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也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人。一曰云相,云相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為高辛氏,繼顓頊即位于毫,率部落打敗共工氏,與黃帝、顓頊、堯、舜合稱為“五帝”。帝嚳納四妃,次妃簡狄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封國于商,賜子姓,為商族始祖,稱玄王。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王亥),振生上甲微,上甲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報丁,報丁生主壬,主壬生主癸,癸生天乙,即成湯?!秶Z》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睖?,用伊尹為相乃興盛,吊民伐罪,逐杰而得天位,建都毫,國號商,在位十三年而崩。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生太甲,傳太庚、太戊、仲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丁。文丁生比干。
 據(jù)《史記殷本紀(jì)》及《宋微子世家》等書載,比干乃紂王之叔父,系黃帝第三十三世孫。紂王即殷商末代帝辛,暴虐無道,殘害忠良,百姓怨聲載道,諸王反叛。紂王的同母庶兄微子數(shù)諫不聽,被逐出走。紂的諸父箕子諫而不聽,佯狂被囚。比干官任少師,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進諫不去者三日,結(jié)果惹惱了紂王。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是圣人也,吾聞圣人心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刳視其心。據(jù)唐貞觀年間中書令溫彥博于公元623年為《林氏正宗源流族譜》所寫《序文》記述,比干被紂王殺害時,正妃有媯氏孕甫三月,恐禍及,遂攜婢女4人,奔逃于牧之野,避難于長林石室之中,及期,于石室產(chǎn)一男。取名泉,字長思。周武王(姬發(fā))伐紂滅商后,旌表比干忠烈,封比干墓,并召其夫人及其遺孤。因泉生于長林石室,故賜林名堅,拜堅為大夫,命為三監(jiān),食采清河,后移封博陵公,世為大夫。子孫因居博陵(今河北蠡縣一帶)而成閥閱。林堅則為林氏受姓始祖,則比干被奉為林氏太始祖。
 太始祖比干,生于公元前1111年,公元前1048年被害,享年63歲。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位諫臣,也是一位力圖改善朝政的政治家,其忠烈為國的精神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代將相文人,凡正直愛國愛民者,無不以比干“忠諫殉國”為榜樣。比干的事跡三千多年來代代流傳,閃射著璀燦的光輝。
 相傳比干死后葬于牧野,即今河南淇縣西南衛(wèi)輝西北之地。淇縣,古稱朝歌,為殷商的都城。河南淇縣縣城中有三仁祠,內(nèi)有比干、箕子、微子塑像。衛(wèi)輝市北與淇縣交界處有比干墓。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廟,唐、宋、元各朝都曾下詔維修,明弘治七年重建。廟院中保存有“殷比干莫(墓)”碑碣、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唐太宗《祭比干文》等歷代帝王、名臣所立碑記。比干廟塋成為海內(nèi)外林姓子孫拜祭先賢之圣地,比干廟于1996年11月20日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林姓的遷衍和郡望
 林堅子孫歷周、秦、漢至西晉,玉鈕金繩,技黨繁興,忠臣孝子,文德武功,或受爵而西分,或因居而東徙,或因世亂而北移,或因朝代而南渡,支派播及九州。
 據(jù)林氏多種族譜及有關(guān)史書記載,西周時期,林氏始祖堅公,封清河公,食邑博陵(今河北蠡縣一帶),其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林堅之子林載襲博陵侯,為冀州牧。其后裔族人主要在河南、山東、河北、山西一帶古冀州之地蕃衍生息。由于這一地區(qū)位于古黃河和流入黃河的淇水之西,故這一時期的林氏族人稱為“西河林氏”,郡望稱“博陵”,亦稱“西河”。
 西河林氏第一個發(fā)祥地在古博陵,后來逐漸蕃衍擴展到古黃河的西河流域。從春秋經(jīng)戰(zhàn)國、秦代、漢初到西晉末年,西河林氏經(jīng)歷了三次大遷徙。先后分支為濟南林、下邳林、晉安林。后世林氏族譜把自西周至西晉末年這一時期統(tǒng)稱為“長林世紀(jì)”,其世系稱“長林世系”。
 東周平王東遷時,西河林氏萇(林堅九世孫)公子林材拜虎翼將軍,總六師以從,開始遷入洛邑。從此,林氏家族由于官職調(diào)遷或避亂隱居,散居于周、魯、齊、衛(wèi)各國。魯有林雍、林不狃、林楚及林放,林放任魯國大夫,以問禮于孔子著稱于世,系七十二賢人之一。由林雍出仕魯國開始,西河世系分支出濟南世系。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生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皆為官,時號“九龍”,因父子皆賢,國人稱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秦滅趙國后,皋公父子遂奔齊,子孫秦末居齊郡鄒縣。西漢時林皋的四世孫林摯,漢高祖時為燕伯,封平棘侯,食邑千戶。漢景帝時分鄒郡,置濟南郡,鄒郡林氏遂為濟南籍貫。摯公曾孫林尊,漢宣帝時為經(jīng)史博士,論道石渠閣,博學(xué)多才,官至太子太傅,著望于濟南郡?!皾狭质稀笔俏骱恿值牡谝粋€分支,也是西河林氏第一次大遷徙。西漢時還有蜀人林閭翁孺,據(jù)傳是林堅五十一世孫,博學(xué)多能,是西漢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成帝時給事黃門楊雄的老師。這說明世居北方的林氏在西漢時已有徙居四川者。
 第二次大遷徙是西晉時林禮遷入江蘇徐州下邳。東漢光武帝時林尊的六世孫林邈任徐州刺史,封清泉侯。至東漢末年董卓擅權(quán)亂政,布言林氏宗黨強于河北,漢靈帝受卓讒言,林氏宗族744人受迫害。由于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同時漢末連年戰(zhàn)亂,迫使中原林氏望族紛紛南徙。林禮于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6年)授中郎主簿,后任太子太傅,為遷居徐州下邳之始祖,禮生子穎,在晉愍帝時任徐州別駕遷黃門侍郎,隨晉元帝渡江南巡寓于江左。穎公有二子,長子懋,任常侍殿中御史、右殿將軍都太尉,遷下邳太守,生六子皆貴,時號“六龍”,其世代子孫仍居下邳(今江蘇邳縣、睢寧、銅山一帶),為徐州之冠族,形成“下邳林氏”,懋公為下邳林氏之始祖。
 第三次是祿公入閩。西晉末年,中州板蕩,皇族為爭奪政權(quán)而互相殘殺,釀成“永嘉之亂”。因中原連年內(nèi)戰(zhàn),晉宗室被迫南遷,中原士族聯(lián)袂遷徙入閩。此即《閩書》所載:“永嘉二年(公元309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绷址f之次子林祿,初任安東瑯琊王府參軍,鎮(zhèn)下邳,永嘉初(公元307年)隨瑯琊王司馬睿移建業(yè),除給事中、黃門侍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奉詔同陶侃征討杜弢立下戰(zhàn)功,遷招遠將軍、散騎常侍,領(lǐng)合浦太守,轉(zhuǎn)安溫令。建興五年(公元317年),佐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建康,匡扶晉室。東晉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詔歸,奉敕守晉安郡(今屬福建),任晉安太守。祿公于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又奉令討伐蘇峻、祖約叛亂,屢建功勛。公披肝瀝膽,為東晉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祿公于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卒于任上,享年69歲,卒封晉安郡王。墓葬惠安九龍崗(今惠安涂嶺)。祿公夫人孔氏,生二子:景、邏,其子孫居侯官都鄉(xiāng)西里(今福州市境),到唐代發(fā)展成為望族,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晉江、南安、安溪、德化、惠安、龍溪、漳埔、福鼎等地,形成“閩林晉安派系”?!皶x安林”繼“濟南林”、“下邳林”之后開創(chuàng)了林姓在東南沿海一帶發(fā)展的歷史,形成了中華林姓最大的支系。后來,晉安林氏的支派散布福建各地并陸續(xù)分遷廣東、海南、廣西、浙江、江西、臺灣及海內(nèi)外等地。祿公被尊為晉安林氏開基始祖。
 閩林傳世為:開閩始祖祿公,晉安郡王;二世景公,直威將軍,南平侯;三世緩公,遠略將軍,開國侯;四世格公,郎中令;五世靖之公,雄戰(zhàn)將軍,建陽令;六世遂之公,南海令;七世遁民公,給事中;八世玉珍公,功曹;九世元次公,建安令;十世茂公,隋右丞,肇基莆田;十一世孝寶公,泉州剌史;十二世文濟公,洛州剌史;十三世國都公,常侍參軍;十四世玄泰公,瀛州剌史;十五世萬龐公,高平太守;十六世韜公,諫議大夫,闕下林家祖;披公,太子詹事,生九子皆官剌史,“九牧”林家祖;昌公,中憲大夫,游洋林家祖。八閩林氏,多出自闕下、九牧、游洋三家。
 林姓郡望西河,稱西河衍派。堅公誕于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時稱西河。故吾林郡望為“西河”,社團組織稱“西河堂”。
 堂聯(lián):西河誕育,存孤實抗回天義;河朔受封,報國常懷貫日忠。
 《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酬世大觀》等書均載有林氏堂號,以歷史年代為序;西河衍派(林堅),問禮家聲(林放),九龍衍派(林皋)、濟南衍派(林摯,即林尊的曾祖父)、下邳輝澤(林穎)、九牧傳芳(林披)、露烏孝瑞(林?jǐn)€)、梅鶴風(fēng)標(biāo)(林逋)、忠孝傳家(林悅)。現(xiàn)將有關(guān)閩林的堂號注釋如下:
 下邳輝澤:西晉時,禮公(系林祿公的祖父,晉懷帝永嘉元年授中郎主簿太子傅正)由濟南徙籍下邳(今江蘇瞧寧縣境內(nèi)),生一子名穎,穎公于晉愍帝時任黃門侍郎,生二子,長曰懋,任下邳太守;次子祿,佐晉元帝登基,后出任晉安郡守,為閩林姓祖。宋仁宗為林族題譜,稱“長林派出下邳先”。故族人以“下邳輝澤”為堂號。
 九牧傳芳:閩林十六世披公,天寶十一年登弟,官潭州剌史,有德政名閩闕下,御史李棲筠奏授太子詹事。披公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蔇、皆登弟,均任剌史,世稱“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輩出,敕封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嚴(yán)世蕃的御史林潤,民族英雄林則徐,均“九牧”后裔。宋代,尊公九世孫杞,生九子,皆登弟,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閩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稱“九牧傳芳”。
 露烏孝瑞:閩林十七世尊公,官戶部郎中,生三子:松、栩、攢。攢于唐貞元四年任福唐尉。聞其母病即棄官歸,孝養(yǎng)于家。母亡,攢水漿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筑廬于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烏來翔。州官上其狀,福建觀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驗,甘露再降,白烏回翔。貞元十三年,唐德宗詔賜筑雙闕于墓前,予以旌表(事載《唐書,孝友傳》),故尊公之派世稱闕下林家,堂號為“露烏孝瑞”。
 梅鶴風(fēng)標(biāo):閩林四世鄱公,于東晉時舉孝廉,居錢塘,子孫蕃衍于江浙。歷隋、唐、五代至北宋,其苗裔林逋,字君復(fù),隱居杭州西湖孤山,賞梅養(yǎng)鶴,終身不仕不娶,時人稱之為梅妻鶴子。及卒,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和靖工詩詞?!渡綀@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古今傳頌之名句。林逋無子,其宗支由其侄嗣承,以“梅鶴風(fēng)標(biāo)”為堂號。
 三、晉安林氏向臺灣及海外的發(fā)展
 唐開元年間東石林知祥之子林鑾,經(jīng)商航海至臺灣,當(dāng)是林氏最早入臺者。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有參軍、福建同安林杞隨其收復(fù)臺灣,此后林杞率領(lǐng)部眾在竹山鎮(zhèn)一帶開懇荒地,發(fā)展生產(chǎn)。清康熙年間,福鼎后街林氏就有林天桂等人跟隨鄭成功去臺灣,是福鼎人去臺灣最早之一。龍溪人林鳳率眾在臺南六甲莊開懇。漳州人林天生、林萬福、林浮意合懇嘉義、策港。雍正年間漳埔人林成祖赴臺開懇大甲。明、清之際晉江有11個村的林氏人移居臺灣臺北、臺中梧棲鎮(zhèn)、南投、嘉義樸子鎮(zhèn)、桃園、麥寮等地。閩粵沿海地區(qū)林氏大量移居臺灣繁衍發(fā)展,成為臺灣族大人眾的姓氏。目前臺灣林姓約有180多萬人,占臺灣人口總數(shù)的9%,與陳姓一起,號稱陳林半天下。林氏移居海外,大多系由臺灣遷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地,也有居于日本、韓國、文萊、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及其它地方。居于海外及閩、粵、臺地區(qū)的林氏大多尊奉比干、林堅為肇姓始祖。
 為弘揚祖德,敦睦宗誼,促進社會繁榮,林氏族人于1981年10月成立了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制定了會旗、會歌、并于1986年創(chuàng)辦了會刊《長林》。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地區(qū)性的林氏宗親會,如美國舊金山西河總會、檀香山西河堂、旅居加拿大林族堂所、泰國林氏宗親總會、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龍?zhí)昧质献谧遄灾螘⒙梅莆骱恿质献谟H總會,菲律賓林氏各同鄉(xiāng)宗親會、馬來西亞林氏宗親聯(lián)合會、沙撈越西河林氏公會、太平叻叻林氏九龍?zhí)?、印尼雅加達林氏宗親總會、日本林氏宗親總會、香港林氏家族互助有限公司等。1989年6月在河南衛(wèi)輝成立了中國衛(wèi)輝市比干學(xué)術(shù)研究會暨林氏宗親會。福建莆田成立了莆田九牧祖祠董事會,并出版了會刊《九牧文化》和《九牧林氏》一書。長期以來,海外林氏宗親曾多次組團前來河南衛(wèi)輝、淇縣和福建莆田一帶尋根。1992年7月,泰國林氏宗親會林炎炮、林欣杰、林遠航一行到河南衛(wèi)輝比干廟尋根竭祖。1992年9月,泰國林氏宗親竭祖團一行68人,在河南衛(wèi)輝比干廟舉行了隆重的祭祖儀式,1993年5月,美國、日本、加拿大、泰國、新加坡、韓國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的林氏宗親500多人到衛(wèi)輝參加了“中國衛(wèi)輝比干誕辰3085周年紀(jì)念會”,衛(wèi)輝市有關(guān)部門為此舉行了大規(guī)模歡迎儀式,同時開展了團祭活動。此外,每年都有海外林氏組團到河南尋根竭祖。莆田九牧祖祠董事會還舉辦了中華林氏族譜研討會,新加坡九龍?zhí)昧质霞易遄灾螘咦鎴F等在莆田九牧祖祠祭拜唐九牧先祖。近年來,福鼎市前岐彩澳林、桐山后街林和磻溪林等族人也先后派人到莆田九牧祖祠和河南衛(wèi)輝市比干廟尋根竭祖。
 四、福鼎林氏
 福鼎林氏家族族譜都記載是比干公、林堅公、閩林晉安郡王祿公的后裔。林氏是大族,家族遍布福鼎全市各地。因資料所限,現(xiàn)分述如下:
 彩澳(前岐)林氏:西河郡,比干公、林堅公派入閩始祖祿公之后裔敬宗公,為本支在閩第一世。敬宗公,系仲麟公長子,處士,居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湖丘里涂塘赤嶺。敬宗公至第五世三祿公,明處州(浙江)府學(xué)教授。三祿公有子8人,即仕泰、仕由、仕政、仕灼、仕泗、仕達、仕玉、仕育。其中第五子即第六世元泗公,原名仕泗,一作元賜,字學(xué)洙,明太學(xué)生,例贈儒林郎,公先是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湖丘里涂塘赤嶺人,明正統(tǒng)間隨父三祿公宦游括蒼(浙江處州,三祿公時任處州府學(xué)教授),秩滿(任期到)返鄉(xiāng)。適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八月鄧茂七起義,入漳、泉等府,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二月鄧茂七失敗,余黨入境,閩之祠宇圖譜俱遭焚毀,元泗公遂奉父三祿公之命,遷至浙江平陽縣蒲門招順鄉(xiāng)五十三都登科里中魁(今屬蒼南縣馬站鎮(zhèn))居住,公在閩為第六世,在蒲即為肇基之始祖,為第一世。迨順治辛丑(公元1661年)因海氛未靖,蒲地遷界,其子孫移居內(nèi)陸。后于康熙甲子(公元1684年)春開疆展界復(fù)返故里。元泗公配陳氏封贈六品安人,生子五,分五房:仁房啟揚、義房啟名、禮房啟厚、智房啟積、信房啟善,為第二世。其中仁房啟揚公有五子:繼世、繼敷、繼利、繼述、繼志,為第三世。其長子繼世公有子二人:伯嶽、伯知,為第四世。伯嶽公生子文質(zhì),為第五世。文質(zhì)公,庠生,字景五,號淵泉,生卒逸,明時同弟文贊公(繼述之孫,伯窗之子)遷居福寧州十五都鹿坑,即福鼎三都。至第七世應(yīng)朝公,名新,字廷瑞,于康熙癸丑十二年(公元1673年)遷居福鼎前岐彩岙,是為肇基始祖。應(yīng)朝公生明崇禎甲戌(公元1634年)七月十二日,卒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十二月初十。應(yīng)朝公生子天德公。天德公字克明,號勤誥,生康熙乙巳年(公元1665年)正月十四日,卒乾隆寅午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七,為第八世。天德公有子三人:君爵、君章、君熙(年十七,未娶而卒),為第九世,分朝房君爵和坤房君章。君爵公字崇祿,生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六月二十七日,卒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九月十九日。君章公字崇日,生康熙壬辰年(公元1712年)八月十三日,卒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七月廿日。君爵公生子二:子玉、子茂,為第十世。子玉諱四六,字繼金,生乾隆壬申年(公元1752年)二月十三日,卒乾隆乙未年(公元1775年)八月十九日。子茂,諱灝,字維芹,生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正月廿七日,卒嘉慶壬戌年(公元1802年)七月初三。子玉生子二:大秀、大照;子茂生子三:大顯、大陞、大柯,為第十一世。大秀生子一:朝棟;大照生子四:朝耿、朝錦、朝梧、朝佩。大顯生子一:朝馨;大陞生子二:朝發(fā)、朝思;大柯生子二:朝瑚、朝恩,為第十二世。其中朝恩公生子三:秀鴻、秀雁、秀典,為第十三世。秀鴻公生子二:發(fā)燈、發(fā)化,為第十四世。發(fā)燈,原名天燈,字昌灼,生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丙寅二月十一日,卒民國廿三年(公元1934年)甲戌十月廿一日。發(fā)化,原名天化,字昌治,生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寅辰二月初七,卒1953年癸巳十一月廿三日。發(fā)燈、發(fā)化昆仲遷居前岐街道。
 君章公生子三:子章、子麒、子壁;子章生子六:大輝、大岳、大彩、大晙、大耀、大美;子麒嗣子一:大彩;子壁生子一:大乾。大輝生子四:朝技、朝芳、朝材、朝鼎;大岳生子二:朝國、朝理;大晙生子四:朝槐、朝用、朝蓁、朝康;大輝生子三:朝樑、朝階、朝紋;大美生子三:朝重、朝棣、朝運。大彩生子三:朝樹、朝柱、朝??;大乾生子一:朝梅。
 本支從元泗公為第一世算起,至今已傳十九世(1999年)
 啟揚公第四子繼述公,字尚志,生子二:伯窗、伯竟,為第四世,伯窗,字一松,生子三:文贊、文魁、文余,為第五世。文贊,諱華堂,字北泉,同文魁,文余由浙江蒲門遷居彩岙佳隴巷(宮邊)。文魁,字占生,后由彩岙遷居庫口雙溪口。后文贊公一支遷居霞浦牙城。
 現(xiàn)在前岐彩岙林氏人口(含彩岙內(nèi),宮邊、松柏林、茶灣、福家店等自然村)有2000余人。
 資料來源:前岐彩岙西河郡九牧堂林氏宗譜,公元1999年已卯重修。
 
 漁井黃螺潭林氏:西河郡,比干公、林堅公派下入閩始祖祿公之后裔敬宗公,處士,居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湖丘里涂塘赤嶺,為本支在閩第一世。敬宗公傳至第五世三祿公,任處州(浙江)府學(xué)教授。三祿公生子八:仕泰、仕由、仕政、仕灼、仕泗、仕達、仕玉、仕育。其中第五子即第六世元泗公,原名仕泗,一作元賜,字學(xué)洙,明太學(xué)生,鄉(xiāng)謚肇基例贈儒林郎。公先是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湖丘里涂塘赤嶺人,明正統(tǒng)間從父宦游括蒼(浙江),秩滿返舍(父三祿公時任處州府學(xué)教授)。適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八月鄧茂七起義,入漳、泉等府,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二月鄧茂七失敗,余黨入境,閩之祠宇圖譜俱遭焚毀,元泗公遂奉父三祿公之命,遷至浙江溫州府平陽縣蒲門招順鄉(xiāng)五十三都登科里中魁(今屬蒼南縣馬站鎮(zhèn))居住,公在閩為第六世,在蒲即為肇基之始祖,為第一世。元泗公配陳氏封贈六品安人,生子五,分五房:即仁房啟揚,庠生、義房啟名、禮房啟厚、智房啟積,貢生、信房啟善,為第二世。其中仁房啟揚公有五子:繼世、繼敷、繼利、繼述、繼志,為第三世。其四子繼述公,字尚志,生子二:伯窗、伯竟,即第四世。伯窗公字一松,生子三:文贊、文魁、文余,為第五世。文贊公昆仲三人于明末從浙江蒲門遷居福建福鼎二都前岐彩岙宮邊,后文魁公遷居福鼎庫口雙溪口。文贊公,原名朝珠,生順治甲申(公元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卒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八月二十八日,生子一:公臣,為第六世。文贊公由福鼎前岐彩岙遷居霞浦縣七都牙城。公臣公,原名近臣,生康熙戊午(公元1678年)七月二十四日,卒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十一月十二日,生子二,即天房應(yīng)禎,地房應(yīng)裕。公臣公由霞浦牙城復(fù)遷徙福鼎硤門漁井黃螺潭。七世天房應(yīng)禎公,原名云禎,生康熙丙戌年(公元1706年)五月二十三日,卒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四月初九日,生子二:天仁、天智。七世地房應(yīng)裕公,原名云裕,生雍正丙午年(公元1726年)十月二十一日,卒乾隆壬寅年(公元1782年)二月二十日。生子二:即艮房天禮,巽房天信。從此黃螺潭林氏家族按天房地房二派繁衍發(fā)展,至今已傳十七世。
 資源來源:西河郡福鼎漁井黃螺潭林氏宗譜,1978年修。
 
 漁井林氏:西河郡,比干公、林堅公派入閩始祖祿公、唐“九牧”藻公之后裔,一世性公,生子三:天房常春、地房常泰、人房常清。二世常春公居泉州安溪赤嶺,至元德公遷徙鼎邑才堡流灣;常泰公遷居浙江溫州舟巴 艚;常清公居莆田塘下,后遷居福寧州七都衙底儒場,旋居秦嶼,其派下分居后樟、方家山、京坪、秦嶼、洋里、瓜園頂、霞浦牙城。四世阭公,因海寇擾亂,由秦嶼分居洋里,旋居京坪;其弟  公獨居衙底儒場,旋居后洋,居二十余載,仍回故鄉(xiāng),為霞浦牙城之始祖。至十三世,分東房法興、西房法旺。東房法興公為方家山后樟之始祖;西房法旺公為京坪之始祖。法旺公派下十七世寬毅公遷徙漁井,系安溪赤嶺遷鼎邑漁井第一世。寬毅公,生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四月十二日,卒康熙丁亥年(公1707年)九月初四日,生子三:純英、日輝、日昭。至四世友仁公,生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五月十五日,卒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子三,分為天房其官、地房其祿、人房其浩。五世其官,字德春,生雍正癸丑年(公元1733年)五月十三日,卒乾隆乙巳年(公元1785年)六月十一日,至今已傳十五世。五世其祿,字學(xué)秀,生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今已傳十四世。五世其浩,乳名麟官,字學(xué)全,生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正月十四日,卒嘉慶庚申年(公元1800年)十月初三日,至今已傳十四世。天房第八世品貴公,賞給軍功六品,乳名畫孫,生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十月二十三日,卒光緒乙卯年(公元1879年)十一月初七日。
 漁井和黃螺潭林氏人口,現(xiàn)共有七百多人。
 資料來源:漁井西河郡林氏宗譜,2000年修。
 
 后街(桐山)林氏:西河郡,系晉安祿公、唐“九牧”之后裔。據(jù)其《西河郡林氏宗譜》“入閩始祖”載:世祖祿公之后裔,“暢為鎮(zhèn)州剌史,暢生遣,遣生燮公,其后子孫并居洑口。燮公生思,思生發(fā)旺公,唐開元六年沙縣大田梓溪肇基。旺生判公,居尤溪縣小田里。……第十世祖常春公,諱乾,字汝初,宋淳佑時遷安溪縣柏葉大帽山,肇基始祖也?!背4汗笠嵋凭悠翁铮谰悠翁?,至五世孫承宗公,因避明末之亂,十五歲時,同其叔元玉(長青)公由莆田遷居福鼎,先定居在前岐,后徙遷福鼎桐山北門外后街西洋境(即現(xiàn)在溪西街)。由承宗公上溯至比干公,已歷118世,上溯至“九牧”林葦公已歷27世。承宗公字萬正,追號寶亭,生明崇禎甲戌年(公元1634年)七月初七,卒清康熙庚午年(公元1690年)三月十八日,為后街林氏肇基始祖,在鼎為一世祖。承宗公有子廷選,廷選公有子三人,即孝房天松,悌房天柏,慈房天桂。孝房天松公,字汝喬,諱鎮(zhèn),號青齋,行恭一,生康熙丁卯年(公元1687年)十月初三日,卒乾隆癸酉年(公元1753年)七月初七日。悌房天柏公,字汝矗,追號樸齋,行恭二,生康熙已卯年(公元1675年)閏七月二十六日,卒乾隆戊戍年(公元1778年)十月十三日。慈房天桂公,行恭三,無聚乏嗣。孝房天松公有子士明。士明公字文德,諱成,號馨溪,行寬一,援例入國學(xué),生康熙庚子年(公元1720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九月二十八日,原配陳氏早逝,繼配王安人,享壽103歲,五代同堂。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福建韓巡撫贈給匾額,其門曰“七葉衍祥”,彚奏請旌,奉旨建坊,以“貞壽之門”闡揚盛德,名登省誌。士明公有子五人,即仁房苑春、義房遇春、禮房大春、智房佳春、信房上春。
 悌房樸齋公(天柏)有子二人,即乾房士誠、坤房士舉。士誠公無子,由士舉公長子芳春過嗣為子。士舉公有子七人,除芳春過嗣士誠公外,有枝春、應(yīng)春、向春、及春、熙春、皆春6人。
 從此,后街林氏分為孝房天松公派下(又分仁、義、禮、智、信五房)和悌房樸齋公(天柏)派下(又分乾、坤二房)繁衍發(fā)展。自承宗公遷鼎肇基,至今已歷十三世,歷時300余年。現(xiàn)有人口800多人。
 資料來源:《西河郡林氏宗譜》(后街林氏)民國壬戍年修。
 
 西岙林氏:西河郡、系比干公,閩林祿公之后裔。晉安林氏十六世昌公,字茂吉,以子萍貴,贈中憲大夫。十七世萍公,于唐貞元年間(公元1785—1804年)明經(jīng)及第,官灃州司馬,徙居仙游游洋。唐末因游洋之變(林居裔起義),其后裔之一支避居鷺峰(今莆田赤岐后埭),另一支移居漳浦莒村,子孫繁衍于龍溪。西岙林之先祖司道公在龍溪縣二十都桃湖堡(土名溪園)居住。傳至元臣公,遷徙泉州府紹江縣浦口居住。于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遷居福鼎三都西岙。為一世始遷祖。從第一世至第八世,生卒年月俱失考。第九世宗科公,字以舉,生崇禎乙亥年(公元1635年)二月十八日,卒康熙壬辰年(公元1721年)九月十一日。生子二:學(xué)禹、學(xué)圣。第十世學(xué)禹公,字淑佃,生康熙癸丑年(公元1673年)七月初四,卒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正月十四日。學(xué)禹公有五子:中雁(繼子)、中鵠、中鴻、中鴇、中尊鳥。中雁公,字啟瓏,號云海,生康熙甲申年(公元1704年)五月十二日,卒乾隆甲辰年(公元1784年)三月十二日,生子二:正春、正泰。中鵠公字啟騰,生康熙丙戍年(公元1706年)三月廿三日,生子一:世鐘。中鴻公,字啟基,生子一:正福。中鴇公,字啟苞,生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月初二,卒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九月廿日,嗣子一:正泰。中尊鳥 公,移居浙江樂清,生子一:正清。第十世學(xué)圣公,字淑升,生卒失。生子四:中珩、中珍、中珠、中瑞。中珩公,字啟王總,生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二月初七,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一月十七日,生子三:正榮、正炳、正美。中珍公,字啟舜,生康熙戊戍年(公元1718年)二月廿四日,卒乾隆庚戍年(公元1790年)九月初四,生子二:正元、正彤。中珠公,字啟耀,生康熙壬寅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七日,卒乾隆甲午年(公元1774年)五月十九日,生男四女二,男名:正枝、正桂、正楷、正椿。中瑞公,字啟彩,生卒失,生子二:正柱、正秋。此后,西岙林氏即按學(xué)禹公派中雁公支,中鵠公支、中鴻公支、中鴇公支,學(xué)圣公派中珩公支、中珍公支、中珠公支、中瑞公支繁衍發(fā)展。西岙林氏家族從明嘉靖年間遷徙福鼎西岙,迄今已歷400多年,傳21世,現(xiàn)有人口400余人。
 資料來源:西岙《西河郡林氏宗譜》公元1998年戊寅重修。
 
 磻溪林氏:濟南郡,林尊公、唐“九牧”公之后裔義章公于唐開元初偕子遷居溫郡昆陽(今浙江平陽縣)三十五里前侖。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遇公自浙江昆陽徙居閩之磻溪(今福建福鼎市磻溪鎮(zhèn))西宅拓基立業(yè),為磻溪林氏肇基始祖,今以一世自此起。自殷比干公、林堅公至祿公入閩乃至遇公遷磻溪達3000多年,傳100余世,其中遇公奠基磻溪歷今(公元2006年)1028年,繁衍35世,是林氏家族遷鼎最早的一支。遇公生八男一女,其中盛公(字君茂,行二)、寵公(字公澤,行六)留居磻溪外,其余兄弟在遇公之后,又不斷遷徙紫嶺、車嶺、坪后、樟柏洋、爐屯、井下、嶺尾、牛埕崗、店下、梨洋、古坪、翠郊、管陽、西澗、西昆、孫店、秦嶼、瓦瑤坪等地,共閩浙兩省三縣十鄉(xiāng)鎮(zhèn)幾十個村、街?,F(xiàn)在磻溪林氏人口約2500多人。
 資料來源:《濟南郡林氏宗譜》(磻溪林氏)共和癸未年重修。
 
 桐山十字街、點頭街林氏:濟南郡,始祖美和公于北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由霞浦赤岸遷居福安甘棠南塘。先祖仲二公居住福安韓陽金山蓮池(福安市區(qū)),生子一:京七。京七生子二:一曰諒,字淑貞,行楚一,二曰利九。諒生子一:齊六;利九生子三:皋二、皋三、君程。齊六生子一:萃苑;君程,行皋八,生子一:萃麟。
 萃麟公,字廷瑞,號芝山,行英五,于清康熙年間與萃苑公由福安金山蓮池遷居福鼎桐山十字街內(nèi),為福鼎林氏本支之始祖,為一世。萃麟公生康熙已酉年(公元1669年)正月廿六日,卒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六月初八日,生子三:域、樸、榕。二世域,字帝鼎,號誠齊,行荊一,生康熙戊子年(公元1708年)八月廿四日,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二月初四,生子七:東壁、東旭、東震、東紫、東白、東萊、東山。二世樸,字帝西,號醇亭,行荊二,生子一:東旭。二世榕,字帝城,號鳳闕,行荊三,生子一:東白。萃麟公派下桐山世系,居住桐山十字街和前店,至今已歷13世,現(xiàn)有人口300多人,
 萃苑公,齊六公之子,清康熙年間與萃麟公由福安金山蓮池遷居福鼎桐山,為第一世。萃苑公生子一:帝湘。帝湘公,號敏有,為二世。帝湘公生子二:東挺、榮官。三世東挺公,字立坦,生子一:鵬南。四世鵬南公,字戚,生子一:居定。五世居定公,于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至1850年)由桐山遷居點頭另成一支。但居定公分遷點頭不久,不幸夫妻雙亡,遺子女各一,子良球甫9歲,姐長弟三齡。姐弟倆相依為命。姐年及笄適歸果陽朱門,弟傭于他人餅鋪,及冠后獨立經(jīng)營,立業(yè)成家。六世良球公,生咸豐丙辰年(公元1856年)八月初五,卒民國巳未年(公元1919年)七月廿二日,生子四:松銓、松詩、松安、松現(xiàn)。七世松詩,號瑞麟,生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十二月廿八日,卒公元癸已年(公元1953年)四月廿七日,生前繼父餅業(yè),立商號“協(xié)商”,經(jīng)營處事有方,四鄰敬仰,逢鄉(xiāng)里迎神廟會,舉為主事,街坊親明婚喪喜慶邀其掌管,深得信譽。生子三:炳燃、炳翔、炳誠。七世松安,生光緒乙未年(公元1895年)八月廿九日,卒公元1952年(壬辰)五月十六日,生子二女三:子炳名、炳琴,女大妹、二妹、蘭弟。七世松現(xiàn),生光緒巳亥年(公元1899年)十月廿六日,卒民國甲子年(公元1924年)九月十一日。萃苑公派下點頭世系,至今已傳十三世,現(xiàn)有人口200多人。
 資料來源:《濟南郡福鼎林氏支譜》,1995年修。
 
 桐山小路林氏、大筼筜林氏、巖前林氏
 小路林氏:西河郡,系比干公、林堅公之后裔。第一世玉融公,原籍長樂福清分派,至康熙年間(據(jù)分析可能是明末年間)移居福鼎縣長泰境,至乾隆年間移居七星墩(桐山)小路竹籃內(nèi)。至第四世道輝公,生九子:榮桂、榮煥、榮錦、榮坤、榮亨、榮滔、爵華、章華、起亭。從第一世玉融公至第四世道輝公,生卒年月俱失考。
 第五世榮桂(道輝公長子),字明華,號美亭,生康熙戊辰年(公元1688年)七月十七日,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月廿三日,生子六:瑞龍、瑞麒、瑞麟、瑞裘、瑞鰲、瑞鵬。
 榮煥(道輝公次子),生卒失考。妣徐氏,生康熙寅辰年(公元1700年)六月十九日,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月廿八日。嗣男一:瑞鵬,生康熙乙亥年(公元1695年)十一月初六。
 榮桂傳至第八世永珍,名坦,生乾隆丙戍年(公元1766年),卒嘉慶壬申年(公元1812年),嗣子一:進技。
 榮煥傳至第八世永珠,號盛川,名曾萬,生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三月初五日,卒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七月初十,生子三:陶清、基實、基豐。
 小路林氏至今已傳15世,現(xiàn)有人口200多人。
 大筼筜林氏:西河郡,系比干公、林堅公之后裔。一世南山公,原籍福州長樂分支,由平(浙江平陽)遷至金鎮(zhèn)(浙江蒼南),生子一:應(yīng)璉,為第二世。第三世憲俊,生子三:志高、志遠、志都。第四世志高,移居福鼎王紀(jì)垟轉(zhuǎn)筼筜街居住,生子三:子善、子接、子富。從第一世南山公至第六世世貴、世清、世玉、世昌,生卒俱失考。第七世:樹印,號文,生乾隆甲子年(公元1744年)正月廿七日,卒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七月廿六日。大筼筜林氏至今已傳13世。
 巖前林氏:西河郡,系比干公、林堅公之后裔。第一世元侯公,字照美,公居福鼎十九都山門口,生康熙丁酉年(公元1705年)八月三十日,卒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七月廿三日,生子二:孔營、孔茂。二世孔營,乳名阿明,生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九月初七,卒嘉慶戊寅年(公元1818年)正月十一,生男二女一。男:仲滿、仲監(jiān)。二世孔茂,乳名阿  ,生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七月十八日,卒嘉慶庚申年(公元1800年)二月初九,生男三女一。男:仲財、仲美、仲瓚。巖前林氏至今已傳13世。
 以上資料來源:桐山小路西河郡林氏宗譜,民國辛酉年(公元1921年)修(一),共和乙卯年(公元1975年)修(二)。
 
 秦嶼城門兜林氏:西河郡,系晉安祿公、唐“九牧”之后裔。據(jù)秦嶼城門兜《西河郡林氏族譜(智房)》重建族譜序言載:“稽考林氏鼻祖出長林,博陵公堅受姓為始祖。傳四十五世至禮公字元副徙居下邳。至四十七世祿公字世蔭,官黃門侍郎、招遠將軍、散騎常侍。于晉成帝咸初二年(公元327年),五胡亂華,公奉旨討伐,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卿相入閩,公為閩林始祖,世居莆田北螺村,追封晉安郡王,葬于惠安涂岑。閩林傳十六世至唐太子詹事披公字茂彥生九子同時擢任剌史,世稱‘九牧’林家。本支祖系披公第七子蒙公字賢達,官桐州剌史、循州剌史,由興化遷閩縣,為閩縣始祖,傳至本支祖瑞甫公世居侯官,葬福州北關(guān)外北壇下王墓。瑞甫公三子長傅公于康熙年間由侯官經(jīng)商到福鼎秦嶼,為秦嶼城門兜始祖?!?br> 第一世瑞甫公世居福州府侯官縣,兄弟行三,生萬歷戊午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卒康熙乙卯十四年(公元1675年),生子長傅。第二世長傅,秦嶼始祖,公于康熙年間由侯官遷福鼎秦嶼,為秦嶼城門兜林氏始祖,兄弟行三,生康熙乙酉八年(公元1669年),卒雍正戊申六年(公元1728年),有子三人,長國隆為天房、次國儀為地房、三國偉為人房。三世國儀公生聲銘公,聲銘公生時楫公,至?xí)r揖公而無傳;三世國偉公生男二,從軍以戍臺灣均殤,亦元后繼。唯三世天房國隆公,為林家興起創(chuàng)始祖,兄弟行一,諱志端,號  齋,生康熙癸酉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乾隆辛卯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有子三人,長永章為福房,次永揚為祿房,三聲振為壽房。第四世福房永章公,庠生,貝也  贈通奉大夫,諱有成,號煥齊,兄弟行一,生雍正乙巳三年(公元1725年),卒嘉慶壬戍三年(公元1802年),有子三人,長時榮為智房,次時耀為仁房,三昱輝為勇房。第五世時榮公早逝,由時耀公長子仁壽為嗣子,為第六世。仁壽公,郡庠生,邑吏目,原名世馨,號鏡嚴(yán),字盛年,生乾隆乙亥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卒咸豐丙辰六年(公元1856年),有子四人,長品蘭,為文房;次品賢,為行房;三品吉,為忠房;四品芳,為信房,為第七世。文房品蘭公,行一,號佩秋,生嘉慶壬戍三年(公元1802年),卒咸豐甲寅四年(公元1854年),有子三人:大森、大鯤、大魰 ;行房品賢公,行二,字濟七,號竹卿,生嘉慶丁卯八年(公元1807年),卒同治甲子三年(公元1864年),有子四人,即康房汝源、樂房汝賡、安房汝翼、平房汝明、忠房品吉公,郡庠生,字濟六,號漁山,行三,生嘉慶丙子十七年(公元1816年),卒道光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生男一,即孟豪;信房品芳,字濟士,號壁如,行四,生嘉慶巳卯二十年(公元1819年),卒同治戊辰七年(公元1868年),有子三人:亮惠、亮采、亮疇,為第八世。從此,秦嶼城門兜林氏家族分別按文房、行房、忠房、信房派下繁衍發(fā)展。從第一世瑞甫公和第二世長傅公遷徙秦嶼算起,秦嶼城門兜林氏家族至今已歷13世,歷時300多年,現(xiàn)有人口500多人。
 資料來源:秦嶼城門兜西河郡林氏族譜(智房)共和癸酉1993年修。
 
 長簡隴林氏:西河郡,比干公、閩林祿公之后裔天琚公,號蒼山,生順治甲午(公元1654年)正月初十,卒康熙丙子(公元1696年)八月十六日。天琚公于康熙年間自永春遷徙福鼎薛墺,繼而又遷覽下春牛亭,為本支在福鼎的第一世。二世日暉公,天琚公之子,字云苑,生康熙丁已(公元1677年)四月廿五日,卒雍正丙辰(公元1736年)三月初二。日暉公生子六:梓祥、梓豐、梓秀、梓寶、梓章、梓杰,分為禮、樂、御、射、書、數(shù)六房。其中三世禮房梓祥公,號瑞堂,生康熙辛巳(公元1701年)七月十六日,卒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三月廿六日。生子五:圣富、圣榮、圣弟、圣開、圣風(fēng),分為溫、良、恭、儉、讓五房。梓祥公派下徙居十八都南溪長簡垅,并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90年)建屋于長簡垅。三世樂房梓豐公派下居春牛亭。三世射房梓秀公,號美溪,生康熙丙戍(公元1706年)六月十三日,卒乾隆丙戍(公元1766年)十二月廿三日。梓秀公生子三:圣容、圣殿、圣耀。梓秀公派下居春牛亭。三世書房梓章公派下居春牛亭。三世數(shù)房梓杰公,號偉齋,生雍正丙午(公元1726年)二月初十,卒乾隆癸丑(公元1793年)二月初四。生子三:圣閏、圣旺、圣傅。梓杰公派下自春牛亭徙居十九都資國寺岐頭。
 禮房之溫房支一,即五世山房文胡公,字國含,行禮三,系圣富公長子,生乾隆丙戍(公元1766年)二月十八日,卒道光丁酉(公元1837年)八月廿八日,生子六:朝修、朝書、朝奕、朝恭、朝吉、朝詩,分為稻、梁、菽、麥、黍、稷六房,其中梁房朝書徙居桃?guī)X。
 禮房之良房支一,五世文江公系圣榮公子,字國漢,行禮九,生乾隆壬辰(公元1772年)九月初二,卒道光甲午(公元1834年)三月廿八日。生子五:朝珠、朝侶、朝賢、朝潘、朝進。文江公于嘉慶丁丑(公元1817年)徙居十六都長洋(土名上宅)
 從天琚公遷徙福鼎,繼梓祥公遷徙長簡垅等處,迄今已歷300余年,傳十三世,現(xiàn)長簡垅林氏家族人口共400多人。
 資料來源:長簡垅《西河郡林氏宗譜》,光緒四年桂月修。
 
 彩岙、垅頭、嶺口林氏:西河郡,系比干公,閩林祿公之后裔。一世祖昆山公,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烏石赤嶺,被稱為“赤嶺林”。生子六,即大房長弼,二房琮弼,六房臺弼,其他各房均失名。二世臺弼公于清康熙初年,攜姪兒道遠從漳浦縣赤嶺遷徙福鼎(時未建縣)二都(前岐)彩岙。二世琮弼公居漳浦祖家,生子五,唯第二子即義房道遠遷徙福鼎。三世道遠公,名皇,字子宏,生天啟丙寅年(公元1626年)七月十六日,卒康熙已未年(公元1679年)四月廿日。道遠公與叔父臺弼公遷徙福鼎二都彩岙后,康熙初年間因海倭作亂,奉旨徙民內(nèi)陸,率妻子移居桐山北門外。臺弼公之子道芳,名聯(lián),字子桂,生子五女三,五子即圣元、圣忠、圣德、圣斗、圣發(fā)。道芳公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亦因遷界由彩岙移遷桐山十九都巖前溪柄居住,系第三世。四世圣欽公,系道遠公之子,名千,字文蔚,生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八月十八日,卒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七月十六日,生子二(世茂、世賢)女一,于康熙二十一年間(公元1682年)展界后,復(fù)歸彩岙。此派林氏家族后分為三個支派。
 彩岙(上官村)支派:五世世茂公,圣欽公長子,名英,字淑云,生康熙丙寅年(公元1674年)六月初二,卒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八月十七日,生子二(分左房奕仁、右房奕義)女二。六世左房奕仁,名官,字國扳,生康熙壬辰年(公元1712年)八月十一日,卒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五月初六。右房奕義,字國周,生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閏三月初三,卒失考,生子五。本支至今已傳十四世。
 垅頭(十六都)支派:五世世懷,圣元公長子,名養(yǎng),又名世月,字淑雨,生雍正癸丑年(公元1733年)四月初九日,卒嘉慶戊午年(公元1798年)正月初三,生子三:奕炫、奕巫、奕秦。遷居垅頭。
 五世世禎,圣忠公之長子,名臨,號德庵,生雍正甲辰年(公元1724年)二月初七日,卒嘉慶癸酉年(公元1813年)六月初二日,生子三女二,于乾隆癸卯年(公元1753年)由嶺口遷居十六都隴頭。
 遷居隴頭的還有:世康、圣忠公三子,諱恩,字淑振,生雍正庚戍年(公元1730年)十一月十八日,卒嘉慶己巳年(公元1809年)五月初八日,生子二女二;世光,圣忠公五子,諱五,字淑明,號月齋,生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十月初八,卒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三月十八日,生子二女二;世朗,圣德公嗣子,諱禹,字淑乾,生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九月初七,卒嘉慶甲戍年(公元1814年)正月廿日,生子一女一。隴頭支派至今已傳至13世。
 嶺口(十九都)支派:四世圣忠,道芳公第二子,名玉,字文顯,生康熙庚子年(公元1720年)十月初七,卒乾隆丙戍年(公元1766年)四月十三日,生子五(世禎、世友、世康、世朗、世光)女一。圣忠公居巖前溪柄五十余載后遷移山柘嶺口居住。五世世友,圣忠公次子,諱士,字淑恭,生雍正丙午年(公元1726年)九月初二,卒嘉慶辛未年(公元1811年)十二月初七,生子三女一。嶺口支派至今已傳至13世。
 由庫口移居桐山流美:五世世壽,圣斗公之子,諱陳壽,字淑福,生乾隆丁已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嘉慶丁卯年(公元1807年)正月初七,以姚姓外甥承嗣。
 本支林氏宗族(包括彩岙、垅頭、嶺口、水流美等處)自漳州漳浦遷鼎,迄今已有三百余載,現(xiàn)有人口共有700余人。
 
 資料來源:《西河郡林氏宗譜》道光廿八年歲次戊申立譜,光緒廿一年歲次乙未修譜,公元1955年歲次乙未修譜,公元1981年歲次辛酉重修。
 
 沙埕后港岙腰林氏:西河郡,比干公,林堅公派入閩始祖祿公,唐“九牧”葦公之后裔,遷居莆田赤樑,至奴哥公,遷徙莆田石城,至迎芬公,為本支一世,二世智山,三世文峰,字伯約,智山公第七子,生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年)十二月十三日,卒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五月十八日,生子四(飛鸞、集鳳、亮公、爵公)女二。其中爵公之后裔、宇宰公之子、八世挺公于清代攜眷從莆田遷居福鼎岙腰,為始祖,生子二:金灶、金樹。飛鸞公之后裔、模公之長子、九世仙殷公于清代攜眷從莆田遷居福鼎后港,為始祖;模公次子、九世仙苔公居福鼎南鎮(zhèn);模公三子、九世仙居公居后港,仙居公生光緒辛巳年(公元1881年),卒民國丙子年(公元1936年)。集鳳公之后裔、浴公次子、九世仙祥公居桐山,生光緒癸未年(公元1883年)十一月初一,卒民國甲申年(公元1944年)。集鳳公之后裔、棟阿公次子、九世金針公居福鼎點頭。亮公之后裔、朝敏公之長子、九世全珊公居沙埕。朝敏公次子、九世金益公居秦嶼。本支家族至今已傳十三世,現(xiàn)有人口400多人。
 
 資料來源:沙埕后港岙腰西河郡九牧堂林氏宗譜,公元1984年重修。
 
 店下寺前林氏:西河郡,系比干公、閩林始祖祿公、唐“九牧”六房蘊公之后裔。閩林十七世蘊公傳至閩林三十七世文德公,名公玉,字崇清,原籍福清,南宋登明經(jīng)及第,官居汀州府寧化知縣,為入汀始祖。南宋末年(公元1277年)元軍入閩,元配夫人湯氏在福清生五子,因避戰(zhàn)亂遷居寧化縣西關(guān)四十里石壁村。次配夫人黃氏在寧化生四子。文德公隨文天祥輔駕于崖門(今海南)為國盡忠。其第五子五郎名元光號付崧,始遷上杭白沙里,元至元間(公元1264—1294年)再遷永定太平里,居西坡嶺,為西坡林氏開基祖。傳至十二世元屏公,生六子,其中第三子應(yīng)運公,字登禎,號佑昌,生六子。應(yīng)運公生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卒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居閩汀永定縣太平里高陂鄉(xiāng)西坡村,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即癸巳年(公元1713年)遷徙浙江泰順尾半坑,迨至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留長子固守故址,攜五子遷徙浙江平陽縣六都莒溪桐村洋(今屬蒼南縣),為莒溪田寮開基一世祖。應(yīng)運公生六子,分六房,即宗建(博房)、宗養(yǎng)(厚房)、宗望(高房)、宗翰(明房)、宗煥(悠房)、宗建(久房)。至第六世林爾徐,于民國初遷入福鼎秦嶼街道,后因遭受火災(zāi),再遷徙店下寺前村,繁衍至今已歷十世。
 
 資料來源:莒溪《西河郡林氏宗譜》1994年修。
 另外:文德公第八子名八郎(比干公121世,林祿公38世)于元初從上杭縣白沙花園里遷徙福鼎縣白琳裳頭村,現(xiàn)有林氏人口300多人。
 
 流美(桐山)林氏:西河郡,比干公、閩林祿公之裔孫信昌公,原居福清玉融坑北,生三子,曰福、祿、壽。祿、壽仍家居福清,惟福公于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福清坑北遷入桐山流美定居,為流美林氏第一世。福公名德晃,號月池,生子四:惠九、惠十、惠十一、惠十二,分為天地人和四房。天房惠九公遷何坑,其他各房居流美。迄今已歷350多年,傳有23世,現(xiàn)有人口約3000多人。
 
 資料來源:長簡垅《西河郡林氏宗譜》,光緒四年桂月修;《福鼎縣志》,海風(fēng)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五、林氏名人
 晉安林氏自東晉以來,出了不少名人。祿公長子林景因戰(zhàn)功封桂陽郡南平侯,長孫林緩封南平開國侯。緩公之七世孫林英,由莆田北螺遷洪州(今江西鄱陽),其子林士弘,隋末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起義,攻占虔州(今贛州),遂稱帝,國號楚,建元太平,雄踞贛南七年。林氏名人除上文已述“九牧”公等人外,唐有林蒿,長溪人,乾符進士,詞賦為一時之冠,召除秘書省正宗。觀察使陳嚴(yán)辟為團練巡檢官,轉(zhuǎn)度支使,后除毛詩博士,終金州剌史。家鄉(xiāng)為之而改名為勸儒里。福鼎市現(xiàn)有林蒿草堂遺址。宋有林默,唐“九牧”林蘊公之七世孫女。其父惟愨,官都巡檢。林默誕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nóng)三月廿三日。相傳林默出生至滿月仍不啼不叫,故取名“默”,亦稱“默娘”。林默自幼熟悉水性,通曉天文,能預(yù)測天氣變化。她研習(xí)醫(yī)理,常為鄉(xiāng)人治病防疫,助人消災(zāi)解難,打救海難漁民。她矢志行善濟世,終身未嫁,深受鄉(xiāng)鄰敬愛。林默于公元987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卒于湄州嶼。默娘“羽化升天”后,鄉(xiāng)人感其盛德,于湄州島上立祠奉祀,尊稱其為“媽祖”。宋、元、明、清歷代朝廷均有敕封,被累封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當(dāng)代則稱之為“海峽和平女神”。媽祖成為我國影響最大、信眾最多的女神,并由此衍生出蔚為壯觀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媽祖文化。據(jù)福鼎后街林氏宗譜載,本支家族就是媽祖林默娘的后裔。北宋還有詩人林逋;南宋有畫家林椿,詩人林景熙,還有與文天祥一起抗擊元兵的林琦;元初有廣東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林風(fēng)、林道乾;明有林潤,莆田人,嘉靖進士,由臨川知縣官至南京御史。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嚴(yán)世蕃謫戍雷州,中途走脫,與爪牙羅龍文圖謀不軌,林潤受命赴九江,再疏嚴(yán)氏父子罪狀,并將世蕃、龍文逮捕歸案,斬世蕃于市,人心大快。后任南京通政使參議、太常寺少卿,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任應(yīng)天巡撫,多寬政。
 清代有平臺名將林賢,青年時從戍福州,后從提督萬正色平廈、金兩島,授海壇總兵官。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因功加左都督,正一品。收復(fù)臺灣的澎湖之役,他率右隊挺進,受敵船環(huán)攻。林賢身中兩箭仍堅持指揮戰(zhàn)斗,終于打開局面,盡殲圍攻之?dāng)常椎桥旌u。施瑯將軍上疏康熙帝報記首功。平臺班師后,論功加世職,封榮祿大夫。赴京受獎后,林賢隨康熙帝東巡,譽滿京都。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林賢病故,贈太子少保,御祭葬。林則徐,是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國際禁毒先驅(qū),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嘉慶進士,與龔自珍等人提倡經(jīng)世之學(xué)。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盡力修治黃河。后任江蘇巡撫,又興修白茆、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18年)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嚴(yán)厲禁煙,成效卓著,為禁煙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主張對外商分別對待,孤立煙販。與總督鄧廷楨協(xié)力查辦,嚴(yán)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多斤,在虎門當(dāng)眾銷毀,并積極籌備海防,屢次打敗英軍挑釁和進攻,以大無畏的精神,在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者的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今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紀(jì)念碑有虎門銷煙的浮雕。林則徐的愛國主義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已成為至理名言。林模,經(jīng)學(xué)家、詩人、書法家、畫家。清代還有乾隆年間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林爽文,嘉慶年間河北、河南、山東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林清,太平天國將領(lǐng)林鳳祥、林啟容,咸豐年間福建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林俊等。清末還有臺灣霧峰林文察祖孫三代,林文察系唐“九牧”萬寵公之后裔。平和縣五賽鄉(xiāng)鋪坪林氏,于清乾隆年間移居臺灣臺中縣霧峰鄉(xiāng)。霧峰林家,到清末民初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祖孫三代達到巔峰。林文察任福建省陸路總督,卒后同治皇帝贈太子太保銜。林文察之子林朝棟,在1884年法軍侵犯臺灣基隆時,率霧峰鄉(xiāng)勇抵臺北,參加保衛(wèi)臺灣的戰(zhàn)斗,大敗法軍立下戰(zhàn)功,欽加二品銜。臺灣建省,朝棟擢為撫懇局局長,政績卓著,清廷嘉其功,命統(tǒng)領(lǐng)全臺營務(wù)。卒后,光緒帝贈建文察、朝棟父子專祠“宮保第”(址在今漳州市新華西路)。朝棟三子祖密,清末在臺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為臺灣巨富,他大力支持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國民革命,參加討袁護法戰(zhàn)爭,任陸軍少將閩南軍司令。1921年調(diào)任大元帥府參軍兼侍從武官,后又調(diào)任大本營參議,矢志追隨孫中山,于1925年被軍閥殺害。勛跡載于福建省史籍。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的《百年滄桑》電視劇生動地反映了林文察、林朝棟家族開發(fā)臺灣、帶領(lǐng)民眾協(xié)同清軍將領(lǐng)劉銘傳英勇抗擊入侵法軍的故事。還有史學(xué)家林春溥,文學(xué)家林昌彝,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率艦英勇作戰(zhàn)為國捐軀的海軍將領(lǐng)林永升,清末維新派、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近現(xiàn)代林姓著名人物主要有林覺民、林森、林伯渠、林祥謙、黃岡林氏三兄弟等。林覺民,中國民主革命者,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1911年廣州起義的參加者,為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森(1867—1943),福建閩侯人,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24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1932年起任國民政府主席。林伯渠(1886—1960),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1905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第七、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林祥謙(1889—1923),福建閩侯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二七”大罷工的主要領(lǐng)導(dǎo)者之一。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lǐng)導(dǎo)人之一的林偉民、林育南,曾任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成員和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的代表、八路軍129師政委、中共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和中央軍委成員的林育英(化名張浩),著名的革命烈士林基路,解放戰(zhàn)爭中華東一級戰(zhàn)斗英雄林茂成。還有法醫(yī)學(xué)家、中國近代法醫(yī)學(xué)奠基人林幾,被稱為“生命的使者”、著名的婦產(chǎn)科專家林巧稚,中國科學(xué)院女院士林蘭英,生理學(xué)家林可勝,植物病理學(xué)家林傳光,人類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林惠祥,衛(wèi)星總設(shè)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林華寶,橋梁巨匠林元培,中國首任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凌青,中國僑聯(lián)副主席、中共第十屆至十五屆中央委員林麗蘊,印尼華人大企業(yè)家林紹良以及近代文學(xué)家林紓,現(xiàn)代散文家、小說家林語堂,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香港著名作家林湄,《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林太乙等。
 福鼎林氏歷史名人:
 林透,功勛顯卓,北宋時敕封為山東上將,英烈侯。
 林光祖,號肖巖,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癸末林待問榜進士,任尤溪縣令,升桂陽僉判。
 林桂發(fā),字小山,號擇齋,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丁未張淵微榜進士,任平江府昆山縣知縣,轉(zhuǎn)平海軍僉判,兼南安宗簿,宋理宗御賜緋魚袋。
 林汝浹(1178年——?),字伯深,號則庵。多才多藝,擅長詩賦,曾以剪刀為題吟詩曰:“一雙蒲劍兩邊開,幾向紅爐煉出來;寄語嫦娥須展手,藍袍急急為君裁。”年25歲入泮官就讀,課余隨父習(xí)武。又兼習(xí)醫(yī),善治骨傷。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中右榜武狀元,授職閤門舍人。中秋,寧宗趙擴設(shè)宴百花樓,令群臣呤新月詩以助興。汝浹即呈一律:“高壓群星出海涯,清光不許亂云遮;上懸碧落三千界,下燭紅塵百萬家。陶徑柳疏金影現(xiàn),榭庭簾卷玉鉤斜;嫦娥特地通消息,報道君家有桂花?!睂幾诖髳偅促p絹五匹,白綢十丈。汝浹歷任武功大夫,瓊州、彬州安撫使,主管辰州明道等。告老還鄉(xiāng)后,修建雙魁書院,延聘良師教育后人。
 林應(yīng)發(fā),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丁未張淵微榜進士。
 林中節(jié),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甲子張益榜進士。
 林宋衛(wèi),字良臣,癸丑中進士,授承節(jié)郎,灃陽縣尉,遷杭州盧陽縣令。
 林暢,鎮(zhèn)州剌史。
 林遹,大宋探花。
 林文梓,字震生,號晦庵,生于明萬歷乙卯年(公元1615年)十二月,明崇禎官靖海營參將,護理鎮(zhèn)標(biāo)管局副總兵,封定遠將軍,從二品武官。配陳氏誥封淑人。明亡,文梓削發(fā)為僧。其父伯鵠誥封定遠將軍,配阮氏誥封三品淑人。
 林文藩,字茂生,號維喬(公元1628—1669年)明溫鎮(zhèn)標(biāo)將材官,敕授武略騎尉。正三品武官。
 林三祿,明處州府學(xué)教授,正七品文官。
 林文冕,又名東明,字啟生,號服周(公元1620—1699得),初本文庠,有才學(xué),工詩文,善騎射。順治辛丑(公元1661年)值遷界,由郡文學(xué)入營,有卓異,授千總,轉(zhuǎn)陛直隸定州忠順營都司,簽書管守備事,升南汝鎮(zhèn)右營游擊,南汝協(xié)鎮(zhèn),河南總兵。戊申歲(公元1668年)康熙幸中山,奉命隨獵,見有射白兔者連拋數(shù)箭不獲,文冕乃奪臂下乘援弓代射獲之,不問何人,返宮還兔,上馬欲行,詎意得此兔者乃康熙帝微行田獵,初亦不知也。乃援止賜宴,酒至三爵,而文冕竟醉仆地上??滴醯奂纹渲遥H扶起,立醒后,方覺俯伏謝恩,康熙益加賜其蟒袍,左袖剌有五爪真龍。后屢征不疲,戰(zhàn)功卓著,誥封懷遠將軍晉定國將軍,為正二品武官,并誥封三代,其父繼安、祖父伯鶴,皆如其職,夫人誥封三品淑人晉二品夫人。著有《服周詩稿》,現(xiàn)存詩11首。如《元日詠雪》、《奉平鎮(zhèn)黃鎮(zhèn)臺》、《賞牡丹》、《送友》、《霜月》、《記夢》、《生日自詠》等。
 林公彰,(公元1664—1723年)字微之,號知亭,林東明子,清國子監(jiān)國學(xué)生,授儒林郎,考選寧海州同知,著有《片詠集》,配陶氏,誥封六品安人。
 林大年,字錫庚,號鶴琴,國子監(jiān)典藉。
 林應(yīng)枚,字光暹(公元1689—1737年),授敦武校尉,清把總,正七品武官。
 林馨溪,又名士明,字文德(公元1720—1765年),系后街林氏遷鼎始祖萬正公之四世孫,專精醫(yī)理,博濟群黎,為名醫(yī)。
 林滋秀,號紉秋,字蘭友(公元1778——1833年),自幼聰穎,5歲從兄授讀,9歲能呤“雨打竹林林滋秀,風(fēng)吹荷葉葉向高”之佳對。10歲應(yīng)童子試,16歲以《蘭花賦》府試奪冠,18歲中舉。
 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林滋秀應(yīng)聘為相國梁蕉林相府教席,閱遍相國家藏書,學(xué)益進,文名大噪。嘉慶十年返里,先后主講于浙江羅陽書院、福鼎桐山書院,幾十余年,造就不少人才。
 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仁宗(愛新覺羅顒琰)五旬壽誕,滋秀《集姓千家文》以祝,文中無一字無來歷,博得時人稱譽。其詩名重京華,曾與當(dāng)朝太師徐廉峰、黃樹齋諸名流拈韻賦詩,侍聲填詞,結(jié)社盤桓于燕山北海間。他曾發(fā)起組織民間文學(xué)社團“蘭社”,集中了許多朝野文士,有閩、浙、贛、粵、魯、湘、滇、蘇等省30多位文人參加,推動了閩浙等省的文化交流。時祭酒汪梧門贈詩曰:“古人不可見,作者原相期?!笨芍^推崇備至。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他主講浙江羅陽書院時,淳安拔貢吳素江獲宋遺臣謝坊得《號鐘》古琴圖,描圖致書滋秀征詩。滋秀覽琴圖,信筆作《琴歌》:“君弦一斷臣弦絕,文山忠義疊山節(jié),各留一硯還一琴,五百年后在閩浙?!表灀P忠臣義士,慷慨悲愴,情至文至。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林滋秀奉部文召赴京待選,此乃士林之捷徑。滋秀卻恥之,堅辭不赴。在家編選《逢源齋詩文集》。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滋秀簽分湖北荊門州知州,未到任。翌年10月病逝京邸,享年55。生前著有《雙桂堂文集》、《雙桂堂經(jīng)義》、《快軒詩存》、《腐子膾傳奇》、《硯凹余瀋》、《竹林合泳》、《蘭社詩略》等詩文集113卷,俱刊行世。
 
 
 
 2006年8月
 
 參考文獻:
 ⒈《福鼎縣志》,海風(fēng)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⒉《九牧林氏》,莆田九牧祖祠董事會編,2002年9月
 ⒊《晉江林姓源流》,林樹丹編寫,載《晉江姓氏源流》,政協(xié)晉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2004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区一区| 爽到高潮嗷嗷叫之在现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v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熟女少妇|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中文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色图|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性色 | 男女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黑丝袜美女老师的小逼逼| 九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极品欧美精品欧美|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白虎| 日韩欧美好看的剧情片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草莓av| 日本一本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国产| 免费在线播放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av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级片在线观看| 不卡免费成人日韩精品| 欧美色欧美亚洲日在线| 日韩成人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午夜av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二本道| 久久天堂夜夜一本婷婷| 九九视频通过这里有精品| 内射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女优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白丝美女被插入视频在线观看| 91插插插外国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