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真才實學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于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求取學問一定要排除雜念集中精神專心致志從事研究。如果在修養(yǎng)品德時,只想著如何去獲取功名利祿,那就一定不會有真正的造詣;如果讀書不重視學術上的探討,只是在吟詠詩詞上下功夫,那定會顯得很浮淺而沒有什么心得。 從事學術研究本來就沒捷徑可尋,所謂“讀書之樂無巧門,不在聰明只在勤”,也就是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課堂上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求學的概要,要想有高深造詣全靠自己下苦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說明此中道理。然而很多讀書人,只知道吟風弄月講求風雅而不務實學,這種人永遠不可能求到真才實學,只能學到一點極膚淺的皮毛。正因為,我們求學必須下真功夫求真學問,絕對不可像一般好高鶩遠的青年,為了趕時髦就浪費金錢時間去實習一些“時髦而不實用”的東西,這對自己的學業(yè)事業(yè)都是不會有幫助的。 菜根譚:立身處世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立身處世假如不能保持超然態(tài)度,就好像在塵土里拍打衣服,在泥水里洗濯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欲出人頭地呢?處理人間事物假如不抱多留一些余地態(tài)度,那就好比飛蛾撲火,會羊用角去頂撞籬笆,哪里能夠使自己的身心都感到安樂愉快呢?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要立得穩(wěn)站得牢,心地要放得寬要放得高,不可有一般無知無識之輩的俗見,也就是要認識真理修真養(yǎng)性,否則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終身在塵埃泥淖中打滾,這樣又如何能成為一個超凡絕俗的偉人呢?尤其待人接物應以謙讓為高,因為退一步反而等于進十步。因此為達成目的,絕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保持超然的亦子之心,同時也要具有謙虛的修養(yǎng)功夫,然后才能走上人生的光明坦途。俗諺所謂“弓滿則折,月滿則缺”,這真是一句永恒不變的真理。所以一個人做事一定要看清客觀環(huán)境,否則如果一味魯莽,到頭來必然受他人的排斥而歸于失敗。 菜根譚:超然物外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 別人有財富我堅守仁德,別人有爵祿我堅守正義,所以一個有守有為的君子絕對不會被統(tǒng)治者的高官厚祿所收買。人的智慧一不定能戰(zhàn)勝大自然,意念可以轉變受到蒙蔽的氣質,所以一個有才德的君子絕對不會向命運低頭。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善其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孟子所描繪的大丈夫氣概。此外《宋元學案》中也有“大丈夫行為,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陳伯汝更有“志之所趨無遠弗居,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甲精兵不能御也”。從這兩段話更能理解君子為何不受富貴名利的誘惑,為何不受群主的牢籠和為何不受造化所主宰。具有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自然勝過爭名奪利的小人。造物主注定了人的模型,唯獨君子才能超然物外,絕對不會受任何權勢所左右,甚至連造物主也無法約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惟心造,自力創(chuàng)造非他力”一語。 菜根譚:寬厚與淡泊 不流于濃艷,不陷于枯寂 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艷,亦不宜太枯寂。 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豐足,就是對待別人也要講究豐足,因此他凡事都要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欲望淡薄的人,不但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就是對待別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現(xiàn)得冷漠無情??梢娨粋€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日常生活的愛好,既不過分講究奢侈豪華,也不過分刻薄吝嗇。 每個人都有所謂思維,這種思惟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寬厚與淡泊之分,寬厚是心念濃艷所致,而淡泊過度就流于吝嗇。所以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寬厚與淡泊之間必須拿準尺度,因為寬厚過度就流于奢侈,而淡泊過度就流于吝嗇。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當然并非壞事,因為人一旦和外物接觸之后絕對不可能絲毫不起反應。但是浪費無度足以敗壞身,刻薄寡恩必來將失人,人的失敗往往起因于這兩件事。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應當遵守的生活原則是,既不要太濃艷而成為奢侈,也不要太淡薄而成為寡恩。 菜根譚:人間正道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關于欲念方面的事,絕對不要貪圖職務上的方便,而就茍且占為己有,一旦貪圖非分的娛樂就會墮入萬丈深淵;關于義理方面的事情,絕對不可由于畏懼困難,而就略為產(chǎn)生退縮的念頭,因為一旦退縮就會和真理正義有千山萬水之隔。 不論情欲物欲都能迷惑人心,所以在這方面必須嚴加斷限,否則一味貪圖非分享樂,就會墮入萬劫不復的欲念深淵而不能自拔。例如喝酒本來無可厚非,因為酒有澆愁、助興、宴客、催眠等功用,所謂“一醉解千愁”,“酒是萬樂之長”。然而一旦飲用過度就會使人陷入痛苦深淵,因此俗語才有“酒后無德”、“酒能亂性”、“酒為萬病之源”。但是在義理方面,無論如何困難也要克服,佛家所說“一寸追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都證明了修煉品德是一件很艱苦的事,絕對不可畏首畏尾退縮不前,而應該像登山一般奮力前進,否則蹉跎一生會落得一事無成的后果,所謂“莫待老來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是也。 菜根譚:良師益友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游 教子弟如養(yǎng)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凈田中下一不凈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在家教導子弟,要像養(yǎng)育一個大女孩那謹慎才行,必須嚴格管束他們的出入和所交往的朋友。萬一不小心結交了壞人,就等于是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壞種子,從此這個孩子就一輩子也沒出息了。 教養(yǎng)子弟就如同養(yǎng)育一個深閨處女,作父母的不能采取放任主義,因為青少年人血氣方剛容易誤入歧途,一旦交上了壞朋友,事后再來補救就為時已晚。因為良師益友足可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而酒肉之交最能使人墮落而葬送一生大好前程,所謂“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就是說明這種道理。而古諺所謂“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為人父母的怎能不注意自己子女的社交而嚴加管束呢? 菜根譚:降伏其心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要想制服邪惡必須先制伏自己內心的邪惡,自己內心的邪惡降服之后自然安穩(wěn)不動,到那時一切其他邪惡自然都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動的情緒,看書的情緒控制住以后自然不會心浮氣躁,到那時所有外來的橫逆事物自然也就不會侵入。 所謂“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可見人間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千萬不可忽略隱藏在你內心的邪念,必須先制服這種內心邪念才能踏上進德修業(yè)的光明坦途?!读鎵?jīng)》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庇终f:“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边@也是強調心是人的一切行為主宰,可見做人必須在自我修身養(yǎng)性下功夫,尤其是要控制自身的邪念,因為外力畢竟不能完全左右自己,假如自己心猿意馬陷于迷惑而自決,那就容易受到外來邪念的干擾。只要我們內心靜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橫,又如何能阻撓我們的修道功夫呢? 菜根譚:天地正氣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白在乾坤。 人寧可保持純樸毫無機詐的本性而屏除后天的聰明才智,以便保留一點浩然正氣還給孕育靈性的大自然;人寧可拋棄俗世的榮華富貴而過著清虛恬靜的生活,以便給一個純潔高尚的美名還給孕育本性的天地。 人們總認為只有天地之間才有正氣,實際上天地正氣就在我們心中,只可惜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抹殺了這種正氣,他們遇事處,處喜歡掩飾自己的罪行和巧詐,結果就使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無法表現(xiàn),可見浮夸不實足可以誤盡人的一生。因此假如我們把正氣歸還天地,使乾坤中的正氣之光普照人間,必須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作起,也就是要遵守渾渾噩噩的天真本性。太古時代的原始人,都渾渾噩噩不知掩飾,也就是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巧詐、欺騙,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同理我們應該本著淡泊明志的態(tài)度來處世,因為淡泊之中有自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紛華奢侈卻只使人墮落。 |
|
來自: 李灝 > 《感悟經(jīng)典 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