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簡介《菩薩蠻》[1],原為唐教坊曲名,《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并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diào)”。 其調(diào)原出外來舞曲,輸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開元時人
崔令欽所著《教坊記》中已有此曲名,可能這種舞隊(duì)前后不止一次輸入中國。為詞調(diào)中之最古者,屬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通篇兩句一韻,凡四易韻,前后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zhuǎn)。第一、二句即為七言仄句。第三句為仄起之五言句,換用平韻。第四句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為平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二句為仄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三、四句與前半第三四句同。情調(diào)由緊促轉(zhuǎn)低沉,歷來名作最多。作者 韋莊(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長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yīng)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fēng)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少孤貧力學(xué),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yīng)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zhàn)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zhàn)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yīng)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fù)。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jìn)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xié)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jié)識了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bǔ)闕。天復(fù)元年(901)六十六歲,應(yīng)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
詞牌格律菩薩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平韻 中平平仄平韻
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中平仄韻
中仄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平韻
共四段,每段押不同韻。
(格律對照詞: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詞牌來源唐蘇鶚《杜陽雜編》:“大中(公元847-859年)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明霞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纓絡(luò)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dāng)時倡優(yōu),遂歌《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詞?!保ㄒ姟对~譜》卷五引)《唐音癸簽》、《南部新書》略同。又《北夢瑣言》:“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丞相假飛卿所撰密進(jìn)之,戒以勿泄。” 所謂“菩薩蠻”,是波斯語Mussulman或其訛形Bussurman的譯音,意為伊斯蘭教徒(穆斯林)。當(dāng)時教坊,譜作曲詞,遂為詞名。后楊升庵改蠻為鬘,失其本矣。后人又名為《重疊金》、《子夜歌》、《花間意》、《巫山一片云》等,非特于詞名來源無涉,且《子夜歌》另有正調(diào),而《巫山一片云》更易與別調(diào)《巫山一段云》相混,殊屬無取。
大意就是公元847-859年初,女蠻國的人來訪,一個個都穿戴華麗,讓人感覺宛如菩薩,所以稱為“菩薩蠻”
典范詞作唐·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唐·李白《菩薩蠻》
唐·無名氏《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五代·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五代·李煜《菩薩蠻·蓬萊院閉天臺女》
五代·李煜《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宋·張先《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宋·杜安世《菩薩蠻·游絲欲墮還重上》
宋·孫洙《菩薩蠻·樓頭尚有三通鼓》
宋·魏夫人《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宋·晏幾道《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
宋·舒亶《菩薩蠻·畫船捶鼓催君去》
宋·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宋·賀鑄《菩薩蠻·彩舟載得離愁動》
宋·李清照《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
宋·朱淑真《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
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高觀國《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
宋·陳克《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
清·納蘭容若《菩薩蠻》 |
|
來自: 藝術(shù)@生活 > 《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