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中國歷史上很特別的一個人物。別的不說,光題詠她的詩篇就可以編本厚厚的集子。后世歌詠王昭君的詩詞,一般著眼于一個“怨”字,如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著眼于“怨”,這
是出于平民情懷,一個女子,遠(yuǎn)離爹娘,被搜羅至深宮,已是一重不幸,遠(yuǎn)嫁胡塞,先后事兩代單于,更是不幸,王昭君先嫁匈奴王呼韓邪單于,呼韓邪死后,她又嫁給呼韓邪前妻之子,這在中原的道德觀念看來,殊為不堪。
后來,這平民情懷又被借來抒發(fā)廟堂的情懷,怨又有了新的延伸:第一個延伸是怨將士無能,男人無種,遂讓女子做出犧牲,用溫柔的身體代替刀槍盾牌去抵擋外族的鋒簇。
金代王元節(jié):環(huán)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
第二個延伸是抱怨君王身邊的小人,大家把怨氣撒到了宮廷畫師毛延壽這里。
唐代李商隱: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
以上大致可歸為“怨派”。文章喜翻新,既然怨字這么火,就有人做翻案文章,著名的有王安石。王安石有《明妃曲》二首,節(jié)錄如下: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貴在相知心??蓱z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見識高遠(yuǎn),非一般俗儒可以比擬。他的兩首詩立意高,翻案翻得有水平。第一首,“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說得很科學(xué),意態(tài)確實是難以入畫的,拍個DV行不行?我看也夠嗆。第二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貴在相知心?!蔽乙詾檎f得極是,人家倆人感覺幸福,別人最好是閉嘴。
至于有人拿王昭君來羞辱軍人,我以為大可不必。首先,和親是一種政治表態(tài),起碼是一種低成本解決爭端的方式,對此不必苛責(zé)過多。第二,王昭君遠(yuǎn)嫁不是在匈奴的高壓下被迫的,而是在相對占有軍事優(yōu)勢的情況下的一種羈縻手段。從后果來看,此后漢匈四五十年再無戰(zhàn)爭。要維持雙方誰也吃不了誰的現(xiàn)狀,又不想大動干戈,一要有導(dǎo)彈,二要有美女。導(dǎo)彈支在那里,政治家心里有數(shù)就行了。今人董必武題話劇《王昭君》: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昂鷿h和親見識高”,就是當(dāng)代對這段歷史的解讀。其他的,都是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