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物泰斗捐“越王劍”遭拒收,留下絕筆泣血丹青;更有黑發(fā)人為捐國寶成白發(fā)人,民間藏家一砸千金為正名……隨著中國文物專家的眼鏡不斷被琳瑯滿目的現(xiàn)代工藝品砸碎,一個閹割了權(quán)威、失去了價值本源的文物市場,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許多有悖常理、荒誕不經(jīng)的事件隔三差五地上演。 文物泰斗的尷尬:獻寶被拒 2006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地處北京北三環(huán)的大鐘寺文物市場像往常一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個拄著拐杖的白發(fā)老漢在一名年輕男子的陪同下,步履緩慢地瀏覽著一排排五花八門的地攤。 老漢走到一個賣青銅器的攤位前止住步子,用手杖指了指地攤上的一把青銅劍。攤主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那把制作精美的青銅劍,恭恭敬敬地雙手遞給老漢。老漢接過青銅劍拿在手里掂一掂,再仔細打量了幾分鐘——劍長約50多厘米,呈暗褐色,劍身滿刻菱形暗花紋,可見少許綠銹,其上8個錯金銘文清晰可辨:“越王勾踐自作用劍”。文字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的鳥篆體,一般人很難辨識,當(dāng)年第一把越王劍出土?xí)r,為馳名中外的大學(xué)者、時任中國科學(xué)院院長之職的郭沫若先生破譯。 老漢雖然內(nèi)心激動,但仍然語氣平靜地問道:“你這把劍從哪來的?” 攤主回答:“鄉(xiāng)下收來的?!?br>老漢又問了一句價格,便胸有成竹的以1800元錢買下了這把青銅劍。 回到家中,老漢又對這把劍進行了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劍的底部一面鑲有青金石,另一面鑲著綠松石,劍柄上還刻著12個同心圓。他拿出幾張報紙疊成數(shù)層,然后亮出劍鋒輕輕一劃,一迭紙齊刷刷地被切開,露出整齊的切口。老漢得意地對家人說:“沒錯,越王劍!比當(dāng)年湖北出土的那一把還好!”他讓兒子馬上返回大鐘寺,又以每把1500元的價格將那個攤位上另外5把青銅劍悉數(shù)買回。 據(jù)《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鑄劍名師歐冶子鑄造了5把青銅寶劍,分別命名為勝邪、純鈞、湛盧、魚腸、巨闕。 1965年,曾于湖北荊州望山一號戰(zhàn)國楚墓首次出土了一把: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柄以絲繩纏繞,劍格之兩面花紋嵌藍色琉璃,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刃薄而鋒利,做工精細,造型華美。上面刻有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鐱(劍)”八字,在當(dāng)時震驚了全世界。為當(dāng)年這把越王勾踐劍鑒定的有郭沫若等12位國內(nèi)知名專家,時年43歲的史樹青是其中最年輕的專家。 兩天后,北京的一家小報首發(fā)了一條在文物界算得上是“爆炸性”的新聞:中國文物鑒定界泰斗級人物史樹青在北京大鐘寺地攤上買到了一把“越王劍”。 出土越王劍 記者聞訊后也電話采訪了史樹青老人,他告訴記者:“這把越王劍的文字使用了錯金工藝,1965年在湖北出土、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那把越王劍的文字沒有錯金,從這個角度講這把越王劍的價值比前一把更大!”史老還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古代鑄劍時,在劍身上開槽刻字后,再用黃金做成的細絲鑲嵌在所刻字的凹槽里,這種工藝方法就叫錯金。” 時年84歲的史樹青先生是中國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史學(xué)家、文物鑒定家,被公認為當(dāng)代中國文物鑒定界的頂尖級權(quán)威大師之一。有媒體甚至這樣描述史老先生:“史樹青與啟功、徐邦達、楊仁愷被稱為我國權(quán)威四大鑒定專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過目即知真?zhèn)?,他被稱為鑒定國寶的‘國寶’!” 三天后,史樹青先生在家中舉行了一次小型鑒賞會,并當(dāng)眾宣布要將此劍捐獻給國家博物館。隨后,老人因病住進了醫(yī)院。讓人沒想到的是:史老出院后,國家博物館將他捐獻的“越王劍”退還給了他,沒有提供任何書面鑒定結(jié)論,唯一的說法是:“這東西靠不?。 ?br>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副理事長陳中行看了這把劍的照片后表示:“這把劍是偽劣之作?!标愔行姓J為,這把劍明顯是造假的,估計市場上現(xiàn)在至少有500把以上。 對這件事,史老的夫人夏女士更有一肚子委屈,她對記者說:“史老想把這把劍無償捐獻給國家,沒有牟利的想法,所以犯不著去造假……” 史樹青老人的“關(guān)門”藏品——越王劍,至今仍然只能收藏在史老的家里。史樹青老人一生豁達大度,但對這件事十分傷感,專門為此寫了一首詩排解自己的郁悶:“越王勾踐破吳劍,鳥篆兩行字錯金。得自冷攤欲獻寶,卞和到老是忠心。 ——從大鐘寺冷攤以廉價購得越王勾踐錯金劍,世所罕有,或有人以為是仿品,詩以答之。” 2007年11月7日凌晨,史老因心臟病突發(fā),永久地閉上了他那雙被人稱作“國寶”的慧眼,與世長辭。 記者注意到:老人家去世后,曾有幾位文博界同行對之“蓋棺論定”,所言只是止于史老“在文獻、目錄學(xué)上的造詣”,而對眾所周知的他在鑒定學(xué)上的建樹卻只字不提。一個文物泰斗的捐獻之路這么艱難,平常人就更難上加難了。 青花象耳瓶 民間藏家20年“獻寶路”:誓將青花象耳瓶送進宮 寧志超,澳大利亞籍華人,生于遼寧,成長于北京。他曾于20世紀60年代留學(xué)前蘇聯(lián),學(xué)習(xí)地質(zhì)勘探,畢業(yè)后趕上文化大革命,被指令失去回北京居住的資格,因而流落新疆地區(qū)的深山老林,在那里獵耕樵讀,親手將自己的兩個孩子接生到人世?!拔母铩苯Y(jié)束后,寧志超舉家遷往澳大利亞,并取得當(dāng)?shù)貒?br>初見寧志超,是在北京平安大道北面的一個被分割的四合院里。我們的話題當(dāng)然是曾經(jīng)在文物界鬧得沸沸揚揚的“寧志超捐獻元青花事件”。 “我的母系家族早年曾居住在遼寧省鄭家屯,幾代人酷愛古書畫、古陶瓷,積累了一些藏品,在當(dāng)?shù)厮愕蒙鲜切∮忻麣獾臅汩T第。 “1928年冬的一個大雪天,千山一座寺廟的住持為逃避內(nèi)亂外患造成的兵荒馬亂,打算離寺返鄉(xiāng),念及我外祖父多年來對他們的接濟,便要以藏于寺廟多年的兩只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相送。那時候中國根本沒有‘元青花’這個稱謂,加上那兩只瓶子是青白顏色,很多人都怕不吉利。但對于僧人們的盛情,外祖父無法拒絕,便又捐了和尚們一筆返鄉(xiāng)的路費,將瓶子留下。 “后來,母親移居澳大利亞前,曾將大瓶送到當(dāng)?shù)匚奈锕芾聿块T報關(guān),他們也只是把它當(dāng)作一般清代青花瓷器看待,很順利地給辦好了出境手續(xù)。 “80年代末期,隨著國際拍賣市場上元青花的拍價不斷攀升,元青花的名聲空前高漲。我母親在報刊上看到了英國人霍布遜發(fā)現(xiàn)的那一對帶銘文的元青花云龍象耳瓶照片,這才知道自家的那兩只青花瓶非常珍貴,便跟我商量:既然是國寶,能不能把它們捐獻給故宮。 “未曾想到的是十幾年過去了,老太太當(dāng)初的生愿變成了遺愿,這對象耳瓶從澳大利亞回歸了中國,但至今仍舊擱置在我家里,送給故宮,人家不要!” “為什么?像這樣的元青花大器國內(nèi)并不多見!”記者覺著奇怪。 他告訴記者:“人家不給理由,只有一位不愿公開自己姓名的專家私下透露,說這兩只象耳瓶造型走樣,青花成色不好……” 寧志超三天兩頭來回折騰,更大范圍地把文物鑒定方面的名家請到家里,讓他們接近實物,各抒己見。在寧家,記者親眼看到一份50位中國文物考古和文物鑒定方面的專家學(xué)者的親筆簽名,一致對這兩只元青花象耳瓶給予了認定。在簽名的專家中,不乏我國文物鑒定方面的泰斗和頂尖級人物,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陶瓷鑒定家李知宴、李輝柄等。 為了在傳統(tǒng)眼學(xué)鑒定之外尋找更為可靠的堅實證據(jù),寧志超攜帶他的兩只青花象耳瓶先后到了澳大利亞五龍崗大學(xué)地球科學(xué)研究所、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現(xiàn)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實驗室)、中國科學(xué)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輻射實驗室等單位,配合他們對兩只青花象耳瓶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 幾家檢測單位的實驗報告基本相符:寧志超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龍象耳瓶不是仿品,但是,故宮還是不要,也不說為什么。寧志超干脆辭去在澳大利亞的工作,在北京買了一處房子住下。 一“擰”就是近20年,黑發(fā)變成白發(fā),由富人變成了窮人。他先后到英國、土耳其等幾個收藏元青花較多的國家博物館進行實物考察,遍訪了國內(nèi)所有對元青花研究確有心得的專家學(xué)者,并利用自己原有的專業(yè)知識,不斷進行各種數(shù)據(jù)測試與研究,最后寫下長達數(shù)百萬字、重達幾十公斤的元青花研究著作,成為國內(nèi)民間收藏、研究元青花方面頗有名氣的大家。他出版的《中國早期青花瓷史鑒》一書,更引起業(yè)內(nèi)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 他已然向中國文物鑒定界某種權(quán)威、某種格式、某種潛規(guī)則發(fā)起了挑戰(zhàn)。 “宮”里的專家,讓人看不懂 寧志超捐獻元青花的事件并不孤立,在全國范圍內(nèi),類似情況幾乎每年都有發(fā)生。只要一涉及到元青花,“(故)宮里(故)宮外”、“有派”“無派”,便會爭論不休。 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某拍賣公司當(dāng)老總。他給我講述了一件秘事。 “去年秋天,我親自約請了宮里宮外兩位國家級文物鑒定老專家,出京去給一個有關(guān)元明瓷器的傳說作鑒證。離開北京時,在火車上,那位宮里的專家與另一位‘有派’專家打賭,一個說:‘要是見著了元青花,我砍下腦袋給你們當(dāng)?shù)首幼 硪粋€則開玩笑道:‘還是留著腦袋吃飯用吧!’ “第二天,我們來到江西與福建兩省交界處的一個小村莊。那里正在修公路,推土機掘開了幾公里的山丘,聽一些民工說,經(jīng)常會在施工時出土一些陶瓷器。當(dāng)天晚上,我的內(nèi)線——當(dāng)?shù)匾粋€搞建筑的包工頭,領(lǐng)著我和兩位專家來到一個土堆前,讓他手下的工人扒開面上的浮土,又向下挖了大概兩米多深,露出一個青磚砌的古窖,從里面取出一對云龍紋獸耳罐,一只是青花釉里紅,另一只是釉里紅。兩位專家在開挖前對現(xiàn)場進行了近距離觀察,后來又打著電筒對窖內(nèi)情景進行了辨識?;氐铰灭^,他們一致確認那一對獸耳龍紋罐是元代景德鎮(zhèn)的窯口所燒制。 “第二天夜里,那個包工頭又領(lǐng)著我們翻過一座山,在另外一處山凹里扒了一座老墳,親眼目睹了一只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梅瓶出土。你猜怎么著?在回北京的路上,那位宮里的專家還堅持說:‘不要以為我認輸了,這只是一個圈套,事先埋下去的東西!’我問他:‘先甭管是不是圈套,您看這幾件東西是真是假?’他回答說東西都是真的。我又問他:‘既然東西是真的,按照你們的理論,元代瓷器只有300件,而且精品全部都在國外,那這些事先埋下去的東西又從何而來的呢?’另一位‘有派’專家揶揄道:‘那還不簡單,從故宮偷出來埋在這里的唄!’接下去,大家都不吱聲了?!?br>“后來,你猜怎么著?”朋友神秘地告訴我:“那位故宮的朋友回京后就開始撰寫論文,承認民間存在元青花精品。他的一些同事聽說后,紛紛給他打電話,說他親眼見到的是一場針對元青花之爭的全國性大陰謀。最終,那位專家的文章官方刊物不給刊登??墒遣还茉鯓又v,這也算是故宮后院起火了,有‘宮內(nèi)人’敢公開出面證實民間確有元青花存在……” “元青花只有300件”的說法源于英國牛津大學(xué)考古系博士蔣奇棲。1993-1996年,蔣博士在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館后,得出結(jié)論:“中國的元代青花瓷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沒有在中國,而是在國外?!?br>盡管蔣博士的這一段話只是個人考察意見,但多年以來,一直被國內(nèi)輿論廣為引用。而且,其中“現(xiàn)在所知的只有300件”一語,被誤傳為:“全世界只有300件”。 事實如此,就在蔣博士作出上述結(jié)論后不久,在江西省的高安縣、九江縣、河北保定、北京元大都等地,都出土了不少非常精美的元青花瓷器。 記者不禁心存疑惑:難道紫禁城內(nèi)的專家們就真的認為“全世界的元青花只有300件”?而紫禁城外的專家們就真的認為“滿城盡是元青花”?商業(yè)資本對文物的惡性介入,不可避免地污染了文物市場,一些光怪陸離的財富泡沫,發(fā)酵了一幕幕荒誕不經(jīng)的“國寶大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