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定義及其與真理和知識的關系 作者:蘇拉德 摘要:智慧遠比知識重要。任何時候,當“偉先生”(MrWisdom)和“賽先生”(MrScience)站在一起時,首先要敬重的是“偉先生”,然后才是“賽先生”。缺乏智慧,人不可能很好地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知識對他起的將不是積極作用,而很有可能是消極作用,這是我們不能過分贊揚英國哲學家和所謂科學哲學家的一個原因。這里沒有提到真理,因為在柏拉圖時代,真理已經(jīng)從屬于知識(參閱“真理和知識”、“知識就是力量?”)。 關于智慧,蘇格拉底談論得不多,柏拉圖談論得雖則比較多,但不深入。比較詳盡而深入探討智慧內涵的是亞里士多德,智慧就是他的名著《形而上學》貫徹始終的一個主話題,我們關于智慧的討論,很自然就從亞里士多德開始。 在《形而上學》卷一,亞里士多德指出,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Wisdomisknowledgeaboutcertainprinciplesandcauses)(982a),有關第一原理與原因的知識是最高的智慧。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第一原因指他提出的“四因”,第一原理則指他的前輩們所尋求的世界本原。據(jù)此,我認為善的理念就是最高的智慧。一個人如果認識了萬物的本原和原因,也就認識了一切事物的原理和原因,而且不是一般的原理和原因,而是終極的原理和原因,當然他也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真理與知識的原因和源泉。古希臘哲人比較一致關注的就是萬物的本原,即第一原理與原因,他們本身在不同程度上是真理與知識的原因和源泉。不牽涉到人,僅智慧本身,說它是真理與知識的原因和源泉也是說得過去的——智慧本身并非真理或知識,但真理和知識只有在智慧之光照耀下才會顯現(xiàn)?!独硐雵泛汀缎味蠈W》被公認是包含大量真理和知識的書,可是如果缺乏智慧的頭腦,能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嗎?許多人見過蘋果落地甚至可能被蘋果砸著,為什么只有牛頓從中發(fā)現(xiàn)真理? 然而,亞里士多德的定義將智慧說成是某種知識,將智慧等同于知識,明顯是錯誤的,智慧既不是知識,又不是真理,它比知識和真理都要高、都要美。在古希臘哲人中,他是第一個對知識(knowledge)進行分科分級研究的人,他不僅將知識與智慧相聯(lián)系,而且根據(jù)人所掌握的知識的等級去評定人的智慧,知識越多越高深,智慧也就越多越高。他認為,擁有最高級學術的人,即懂得第一原理與原因的哲學家與智慧的距離最近,懂得次級學術的人就不如前者接近智慧,懂得理論的人比僅有經(jīng)驗而無理論的人更接近智慧,這些人又比既無理論又無經(jīng)驗的人強。這種說法,在他那個時代,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去,因為那時知識還比較粗糙,教育也沒有普及,能夠“懂得眾人難知的事物”(982a)的人不多,“能更擅于并更真切的教授各門知識之原因”(982a)的人更少。但這之后,特別到了近代和現(xiàn)代,亞里士多德這一說法就完全不適用了。 現(xiàn)在,若論知識,則無論是從數(shù)量上或質量上,現(xiàn)代人普遍都比亞里士多德時代的人多得多、高得多。按說現(xiàn)代人在智慧上該普遍超過古人了,而在實際上并沒有出現(xiàn)這一可喜的現(xiàn)象。縱觀迄今的世界文明史,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在希臘出現(xiàn)過的群星閃耀的景象——類似天文學中的新星爆發(fā)景象,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再現(xiàn)了一回,之后在世界上包括希臘本土就不再發(fā)生,雖則當代世界上擁有博士稱號的高級知識分子比當年希臘全部人口還多得多。 在《形而上學》卷十一,亞里士多德對智慧提出了個新定義:智慧是第一原理的學術(Wisdomisascienceoffirstprinciples)(1059a)。這個定義比第一個定義明確,它排除了其他知識,確定只有“第一原理的學術”即關于世界本原的知識才是智慧。定義中的“學術”一詞英文為science,那時也是知識之意,指分科的知識。把所有學習和研究的內容稱為知識的做法,是亞里士多德所倡導的,自他開始。 雖則智慧不等同于知識,但亞里士多德將智慧與知識連結在一起的做法是不可忽視的。智慧離不開知識——書本知識和來自實踐的知識,沒有知識就沒有智慧。但人僅擁有知識還不是智慧(赫拉克利特: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創(chuàng)造和運用知識才是智慧。根據(jù)前面的分析,知識的重要來源是真理,因此,智慧也與真理相關。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真理,但智慧可以幫助人創(chuàng)造知識和運用知識。它不能幫助人創(chuàng)造真理,但可以幫助人發(fā)現(xiàn)真理,真理再轉變?yōu)橹R。智慧是源,真理和知識是流。以“輩份”排列,智慧就是爺爺,真理是父親,知識是兒子(至于那種來自感性認識的經(jīng)驗則是孫子輩了)。三者間就是這種關系,這也就是善的理念與真理、知識的關系。若用尋寶活動來描述,那么智慧就是照亮旅途的火光,真理是在智慧之光照耀下在探索之旅中發(fā)現(xiàn)的珍寶,這些珍寶入庫后就是知識,它們是供人鑒賞、應用和進一步探索的收藏品。 據(jù)此,我們可以重新給智慧作個定義:智慧是人發(fā)現(xiàn)真理,創(chuàng)造與運用知識的能力。 這個定義似乎還沒有人正式提出過,但也不完全是我的獨創(chuàng)。比柏拉圖早出生一個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曾將智慧與真理聯(lián)系在一起談論,據(jù)認為,他也是第一個提出這兩個概念的人。他說過“思想是最大的優(yōu)點,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西方哲學原著選讀p25)他不僅口頭上愛智慧,而且為求智慧而舍棄權力和財產。被稱作第一位哲學家的泰勒斯(Thales)可能也論述過智慧,不過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樣留下明確的記錄。畢達哥拉斯對智慧有比較深刻的見解,第一個指出“哲學就是愛智慧”的就是他。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在他的《哲學導論》中明確地說:“哲學的真諦是尋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他們的說法都支持上面這個定義。我們無須到天涯海角去“尋求真理”,真理常常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擁有智慧,你就能發(fā)現(xiàn)它;缺乏智慧,你就會與它擦肩而過,或把它看成謬誤。 根據(jù)這一定義,具有發(fā)現(xiàn)真理能力的人才算有智慧,智慧因為能夠幫助人發(fā)現(xiàn)真理才能成為真理和知識之源。知識是確定了的信念,它是明確的、有實用價值的精神產品,因而有專利,可以買賣。真理與知識相比,真理是進行性的,是“在途中”的,因而是更有活力的;知識是凝固的、“在庫中”“存檔”了的東西,因而不如真理有活力。 教育上先進與落后的根本差別在于:先進者以幫助學生增強探索和認識真理的能力為目標,落后者則通過灌輸知識以提高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為目標。前者把教學重點放在“識”上,而后者把教學重點放在“知”上。比兩者都高明的教育則是幫助學生獲得智慧,成為真理和知識的源泉的教育。不過,也不能因這種劃分而忘掉三者間的聯(lián)系,三者中智慧最高,前兩種教育若能夠運用智慧引導,效果就會好得多;三者中知識最基本也最容易掌握,后兩種教育往往也需要以傳授知識的方式進行。━━轉錄自:《柏拉圖密碼》第四章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