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1》

 淄水漁夫 2012-09-11

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1》

《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是張元素的傳世之作。它首載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次刻于趙雙湖的《醫(yī)學指歸》,晚清周學海又收入《醫(yī)學叢書》之內(nèi),至今無單行本刊行。
張元素,字潔古,晚號潔古老人,是我國著名醫(yī)學流派易水學派的開山鼻祖。張氏對祖國醫(yī)學的最大貢獻,就是在擷取前賢諸家之長的基礎上,復通過自己數(shù)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把藥物的使用與臟腑的標本寒熱虛實的變化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臟腑辨證論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杜K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就是這一體系的結晶。
臟腑辨證已成當今臨床諸種辨證之基礎,為了使初學中醫(yī)的人能夠了解這一辨證用藥的規(guī)律,振葉尋根,觀瀾索源,我們決定校釋張氏的這部《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
為此首先對原文進行點校。點校的方法是以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之文為底本,以趙雙湖的《醫(yī)學指歸》及周學海的《醫(yī)學叢書》為旁校,對其中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又參閱了任應秋點校的《醫(yī)學啟源》。凡是對《本草綱目》本改動處均加注說明出處及原因。繁體字均改為標準簡化字。
張潔古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醫(yī)學臨床家,崇尚實踐。所以在《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中將在雜病辨證中毫無意義的心包絡并于心之內(nèi),而另立命門。這為其門徒創(chuàng)立命門學說樹起了旗幟,亦是易水學派臟腑辨證的一大特色。
《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列有十二個臟腑,每個臟腑先寫出生理功能,后列標本常見病證,最后示其寒熱虛實溫清補瀉之具體常用藥物,可謂條分縷析。然惜其語焉未詳,引而不發(fā),令初學者難尋門徑。況且醫(yī)學日進,認識亦需不斷更新,因此,我們在尊重原著的精神下,參閱古今中醫(yī)理論及臨床研究的成果,對原文進行了闡釋。務使讀者既能明了作者的原意,又能于今后的臨床工作有所補益。


第一篇 肝部
一、肝的生理
  [原文] 肝,藏魂,屬木,膽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語釋] 肝藏魂?;晔请S神往來的一種精神活動,主要體現(xiàn)人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神魂正常則思維敏捷,應變機智,若呆癡或思維紊亂,便稱之為魂不全或缺魂或神魂顛倒。藏是潛藏主宰之意。精神活動不是玄虛的,而是有其物質(zhì)基礎的。臟腑的功能活動,就是精神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所以,中醫(yī)將各種精神活動分屬于五臟來主宰?;暧筛沃髟住?
  肝臟屬木,膽火寄于中。五行學說創(chuàng)立于《尚書·洪范篇》,后來不斷演進,逐漸形成古人的一種哲學思想。它被引入中醫(yī)學后,便成為中醫(yī)分類及說理的工具。根據(jù)“比類取象”法則,肝在五行中屬木。膽屬少陽,內(nèi)有相火,亦稱膽火。寄,即附。肝膽相連,“膽在肝之短葉之間”(《難經(jīng)·四十二難》),故云少陽膽火,內(nèi)附于肝。
  肝有主血、主目、主筋之功。肝主血,是說肝臟具有貯藏調(diào)節(jié)血液的功能,這是肝臟諸多功能的基礎。肝血充盈,上養(yǎng)于目,則視物明晰;肝血旁濡于筋,則肢體運動自如。
  肝主呼、主怒,是說肝還具有調(diào)節(jié)情志的作用。當肝血不足,或肝郁氣滯,或氣郁化火,肝火太盛之時,病人調(diào)節(jié)情志的能力就會降低,則善怒,因怒易發(fā)出呼喊之聲。
二、肝所主病證
  [原文] 本?。褐T風眩運,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脅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癥瘕,女人經(jīng)病。
  [語釋] 經(jīng)絡發(fā)源于臟腑。經(jīng)絡之與臟腑,臟腑在內(nèi),經(jīng)絡在外,故臟腑為本,經(jīng)絡為標。臟腑之病為本病,經(jīng)絡之病稱標病。肝臟本病如下:
  首先,可見“諸風眩運,僵仆、強直、驚、癇”。諸言其多,風言其病,眩運,僵仆、強直、驚、癇言其證。眩為眼黑眼花,視物不清;運言頭暈旋轉(zhuǎn);僵指后倒,仆言前倒,僵仆言突然跌倒;強直言筋肉強硬不柔和;驚是一種心動的病證,潔古《醫(yī)學啟源》注“驚”癥時云:“心卒動不寧也”;癇指抽搐,義出《素問·大奇論》,云“肝脈小急,癇瘈筋攣”,仲景《傷寒論》中亦有“劇則如驚癇,時瘈疭”的記載。
  肝風系肝氣變動而發(fā),其原因不一。有因肝氣郁滯化熱,熱極生風者,為實證;亦有因肝血不足,或腎陰虧損,水不涵木,陰虛火旺,肝陽過亢而生風者,屬虛證。無論屬實屬虛,其表現(xiàn)肝風的標證大致相同。肝主風,肝火內(nèi)熾,煉液成痰,肝火挾痰火上蒙清竅,則突然昏仆;肝主筋,風盛則動,故肝風往往出現(xiàn)肢體強硬拘急,甚或動搖抽搐;肝藏血而主魂,血通于心,肝又開竅于目,故肝風發(fā)動時,還常見病人善恐易驚,心動不寧,以及頭目眩暈等證。
  其次,可見“兩脅腫痛,胸脅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癥瘕”等證。
  肝臟位于右脅而氣升于左,性條達而主疏泄,能推動氣血的運行和促進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肝臟氣機不暢時,??砂l(fā)生兩脅及胸脅滿痛;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可見嘔吐;損傷脈絡時,可見嘔血;下及于腹時,可見小腹疝痛及瘕聚;氣為血帥,氣滯日久,血行亦瘀,一旦瘀血形成,就會出現(xiàn)兩脅腫痛及癥積痞塊之類的疾病。
  肝病于婦人還可見到“經(jīng)病”。月經(jīng)是婦人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其按時而至取決于沖脈,沖脈與肝臟關系極為密切。肝主藏血,沖為血海,血海的溢蓄正常與否,主要由肝來調(diào)節(jié)。肝失調(diào)節(jié),溢蓄失序,則月經(jīng)失調(diào)。如肝氣郁結,血為氣滯,即可發(fā)生月經(jīng)后期、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癥;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引起經(jīng)行吐衄等等。
  [原文] 標?。汉疅岑憼?,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疒頹]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語釋] 肝足厥陰經(jīng)病,可見如下一些病證。
  首先,可見“寒熱瘧狀”。所謂寒熱如瘧狀,即是發(fā)熱與惡寒交替出現(xiàn),發(fā)熱時不覺惡寒,惡寒時不覺發(fā)熱,也就是仲景說的往來寒熱。它發(fā)無定時,與瘧疾定時而作不同。往來寒熱雖是少陽病之主證,但因肝膽相表里,當足厥陰肝經(jīng)病陽氣恢復后,邪氣可外出少陽,故亦可出現(xiàn)往來寒熱之證。


其次,可見“頭痛,吐涎”。足厥陰肝經(jīng)“挾胃”,“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當肝氣上逆時,便會循經(jīng)擾于巔頂而出現(xiàn)頭痛;橫逆犯胃時,便會出現(xiàn)干嘔、吐涎之證。在臨床上,頭痛、吐涎之證,有寒熱虛實之殊,不可不辨。
  再次,可見“目赤、面青、多怒”。肝開竅于目,其色主青,在志為怒,故肝經(jīng)有火,就容易出現(xiàn)目赤、面色發(fā)青,以及善怒煩躁等證。青為肝之本色,肝臟在志為怒,故不獨標病可見面青多怒,本病亦多見。
  再次,可見“耳閉頰腫”。耳閉,即耳聾。足少陽膽經(jīng)“下耳后”,“從耳后入耳中”,并且“下加頰車”。肝膽兩經(jīng)直接相連屬,故肝膽風火上炎,循經(jīng)壅塞于孔竅經(jīng)絡就會發(fā)生耳聾、頰腫之證。臨床上,耳聾多與肝有關,但有虛實之分。肝膽風火上壅者屬實;肝腎虧損者屬虛。不可不知。
  再次,還可見到“筋攣,卵縮,丈夫[疒頹]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等。丈夫指男子。陰病,古無此病名,據(jù)潔古《醫(yī)學啟源》云:“肝所生病者,遺尿、閉癃”。因此,疑陰病指遺尿、閉、癃之證,此為男女共有之病。
  肝主筋,其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肝郁化火,耗傷肝陰,或肝血不足之時,筋脈失于濡養(yǎng),或熱動肝風之時,可見筋脈攣急之證。肝經(jīng)氣滯,在男子或見陰囊回縮,或形成少腹連及睪丸腫脹絞痛的[疒頹]疝之證;在女子則可表現(xiàn)為少腹部脹滿疼痛,氣滯兼血瘀者可見腫痛。肝經(jīng)濕熱下注,可導致遺尿、閉、癃等證。
三、肝病用藥
  [原文] 有余瀉之。
  [語釋] 邪氣有余的實證,可以采用驅(qū)邪法進行治療。驅(qū)邪之法有以下五種。
  [原文] 瀉子:甘草。
  [語釋] 其一是瀉子法。肝之子為心。瀉肝之子,即是瀉心。肝火有余,可以采用瀉心火的方法來治療。生甘草,特別是甘草梢是潔古老人特別推崇的一味藥物。在《醫(yī)學啟源》論肝病時,曾指出“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之”。又說:“甘草,氣味甘,生大涼”,“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張山雷認為,凡瀉心之藥均能瀉肝,苦寒之芩、連、丹、梔之類,皆可選用。潔古只錄一味甘草,庶讀者能舉一反三??晒﹨⒖?。
  [原文] 行氣:香附、芎、瞿麥、牽牛、青橘皮。
  [語釋] 其二為行氣法。行氣指調(diào)理疏暢氣機,行氣法即今疏肝理氣法。
  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緩,氣平而芳香,無偏寒偏熱之弊。肝為藏血之臟,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肝氣調(diào)和則血行通暢。本品專入厥陰肝經(jīng),長于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凡肝氣郁滯所致之胸脅脘腹脹痛,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以及胎產(chǎn)諸病,均可應用。所以,前人稱其為“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潔古將其列在行氣藥首位,堪稱老成之手。
  芎,現(xiàn)稱川芎。本品辛溫香竄,走而不守,為血中之氣藥,能行血中之滯氣。善理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腹痛、經(jīng)閉、腹部腫塊。其性升散,亦特別適用于肝氣郁結、胸脅脹滿、頭痛等證。
  瞿麥,味苦性寒,為清熱利水之品,兼能通血痹?!侗窘?jīng)》言其“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墜子,下閉血”。潔古承《本經(jīng)》之余緒,將其用于下焦陰病,即濕熱下注而致之遺尿、閉、癃之證。
  牽牛,苦辛寒,主要作用為行氣泄水?!秳e錄》云:“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潔古老人的得意門徒李杲云其“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梢姡瑺颗D似菩雇ɡ乐?,與瞿麥相似而力著。
  青橘皮,即青皮??嘈廖?,入肝膽氣分,功擅疏肝理氣,散結消痰。潔古《醫(yī)學啟源》云:“青皮,氣溫味辛,主氣滯,消食破積”。又引《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五,足厥陰、少陽之分有病,則用之一也;破堅癖二也;散滯氣三也;去下焦諸濕四也;治左脅有積氣五也”。
 
       瀉肝而采用行氣之法,主要是針對肝氣郁滯之胸脅滿、悶、脹、痛,男子疝氣,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以及遺尿、閉、癃等證。這里雖僅列五味藥,卻包含三大類。一是血中之氣藥,如香附,川芎,氣滯血瘀為其的對之證;二是水中之氣藥,如瞿麥、牽牛,功擅行氣利水,牽牛破泄之力尤盛,非水盛氣阻之甚者,不可輕投;三是介于兩者之間之青橘皮,功專行氣破結。另外,潔古將行氣法列在瀉法之中寓有深意。潔古認為“足厥陰,少陽也,其經(jīng)旺于春,乃萬物之始生也。其氣軟而弱”。肝病之屬實者宜瀉,但瀉肝之品多苦寒??嗪嬲勖恳子舳艨朔ド畾猓又涡韵矖l達而惡抑郁,因此,在瀉肝藥中配以舒肝行氣之品,能除火而無郁遏之弊。這反映了潔古驅(qū)邪而不違臟氣之性的思想,是其自成家法之處,宜加意焉。此外,郁金、蘇梗、川楝子、青橘葉之屬,均善行氣解郁,臨證時亦可選用。臨床上若疏之不應,多兼營氣痹窒,絡脈瘀阻,可配合疏肝通絡之品,如旋復花、絳香、歸尾、桃仁、澤蘭葉等。
  [原文] 行血:紅花、鱉甲、桃仁、莪荗、京三棱、穿山甲、大黃、水蛭、虻蟲、蘇木、牡丹皮。
  [語釋] 其三為行血法,行血指活血化瘀,破血消癥。
  紅花,最早記載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仲景用其治療“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本品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止痛。所以潔古《醫(yī)學啟源》云其“主產(chǎn)后口噤血暈,腹內(nèi)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驗”。臨床應用時,養(yǎng)血和血量宜小,活血破瘀量宜大。
  鱉甲,在《本經(jīng)》中已有記載,云其“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寒熱,息肉,陰蝕、痔、惡肉”。說明其主要適用于血瘀痰凝等諸種因素所形成之癥瘕痞塊,具有軟堅散結消癥之功。另外,由于其性屬陰,故尚有較好的涼血、滋陰與潛陽之功。
  桃仁,性平無偏寒偏熱之弊。主要作用為活血化瘀?!侗窘?jīng)》指出,其“主瘀血,血閉癥瘕”。臨床應用時,瘀血輕證與植物性活血藥相配;瘀血重證則與動物性破血藥為伍。
  莪荗,即蓬莪術,又名廣荗,為氣中之血藥,功擅行氣破血消積?!夺t(yī)學啟源》云其“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玄癖氣最良”。一般消積氣用酒磨,破血行氣用醋磨。本品性剛氣峻,非有堅頑之積,不宜用。
  京三棱,即三棱。能破血中之氣,常與莪術同用,其作用亦相去不遠。《醫(yī)學啟源》云其“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心腹刺痛”?!毒V目》云“三棱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臨證應用時,應予注意。
  穿山甲,《別錄》稱鯪鯉甲。古方鮮用,元明之后,其用始廣。其功效主要為通經(jīng)絡、活血脈。近人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之甚詳,錄之以備臨證參閱。“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jīng)絡,透達關竅,凡血瘀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療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并能治癥瘕積聚,周身麻痹,二便閉塞,心腹疼痛”。
  大黃,苦寒通下,是治療陽明里熱實證之要藥。然其破血之功亦不可低估?!侗窘?jīng)》明言大黃“下瘀血,血閉。”《本草正義》論之更切,云“大黃,迅速善走,直達下焦,深入血分,無堅不破,蕩滌積垢,有犁庭掃穴之功”。
  水蛭,咸苦入肝而走血分。首載于《本經(jīng)》,云其“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癥積聚,無子,利水道?!笨梢娝文似蒲痧鲋帯,F(xiàn)代藥理學證明本品有化血栓之功。
  虻蟲,《本經(jīng)》稱蜚虻。其為允血動物,入于體內(nèi)可吸動停血,而飛物之性,又具通絡之功。故其主要作用為破血逐瘀。正如《本經(jīng)》所云:“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北酒放c水蛭功近而力更峻。臨床多并用取功。
  蘇木,首見于《唐本草》。歷代醫(yī)學皆認為此為活血化瘀之品?!短票静荨废嚷晩Z人云其“主破血,產(chǎn)后血脹悶欲死者”。《醫(yī)學啟源》補充云:“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血暈口噤”。俗有蘇木“少用則和血,多用則破血”之說,臨床可據(jù)此斟酌使用。
牡丹皮,為清熱涼血化瘀之品。《本經(jīng)》已載,云其“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夺t(yī)學啟源》更具灼見,云其“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本品入肝清肝,對肝郁化熱氣滯血瘀諸證均有良效。
  氣為血帥,氣滯日久,必致血瘀,甚則形成癥瘕痞塊。對于瘀血的治療,輕則需要活血化瘀,重則需要破血消癥,軟堅散結。潔古所列行血之品中,桃仁、紅花、蘇木、丹皮,力量較緩,適用于血瘀輕證;三棱、莪術、大黃、山甲,特別是水蛭、虻蟲作用較猛,適用于瘀血重證,或已成癥瘕痞塊者。鱉甲軟堅散結,與破血消癥之品配合,能增強其磨堅化癥之功,特別適用于癥瘕痞塊之證。
  [原文] 鎮(zhèn)驚:雄黃、金簿、鐵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銀簿、鉛丹、龍骨、石決明。
  [語釋] 其四是鎮(zhèn)驚法,適用于心肝火盛所導致驚癇動風之證。
  雄黃,系硫化物類礦物雄黃之礦石,其質(zhì)雖重能鎮(zhèn),但古往今來諸醫(yī)家鮮有用此鎮(zhèn)肝,潔古列此,并放在諸藥之首,乃智者之失。
  金簿,即金箔,為黃金錘成的紙狀簿片。本品多用于鎮(zhèn)驚,誠如《本經(jīng)逢原》所云:“可療驚癇風熱肝膽之病,……紫雪方用赤金葉子煎水,取制肝降痰逆也。”
  鐵落,為傳統(tǒng)的平肝鎮(zhèn)驚藥,《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生鐵落飲以療狂怒之病?!侗静菥V目》云其“平肝去怯,治善怒發(fā)狂”可謂一言中的。
  真珠,即珍珠。甘咸寒,有鎮(zhèn)心安神,清肝明目之功。此外,尚有生肌斂瘡的作用,外科常用其治療潰瘍不合,瘡口不斂以及咽喉腐爛、牙疳蝕爛。
  代赭石,即赤鐵礦,重以鎮(zhèn)怯,功擅平肝降逆?!稖罕静荨吩疲骸按魇?,《圣濟經(jīng)》云: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zhèn)之,怯者亦鎮(zhèn)也”。其次,本品尚善降胃氣,涼血止血。
  夜明砂,本品專入肝經(jīng),功擅清熱而明目。《本草經(jīng)疏》云其“主療雖多,性有專屬,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胡粉,即鉛粉,系黑鉛與豆粉、蛤粉煉制而成的粉末。甘辛有毒,主要作用為殺蟲。所以《本經(jīng)》云其“主伏尸毒螫,殺三蟲”。因其質(zhì)重,兼能鎮(zhèn)驚墜痰。因其有毒,今人多舍之不用。
  銀簿,即銀箔,系金屬銀錘成之紙狀薄片。《本草述》云其“主治與金箔不遠,同能平肝”。
  鉛丹,系黑鉛與硫黃、硝、鹽、礬等煉制而成之鉛化物。質(zhì)重性降,善墜痰鎮(zhèn)驚,可療驚癇癲狂。又鉛丹可入血分,外用有拔毒生肌之效,故臨床外科常做外用藥。
  龍骨,為古代巨大動物的骨骼化石。質(zhì)重性澀,功擅鎮(zhèn)肝安神,固脫澀精?!侗静萁?jīng)讀》云:“驚癇癲痙,皆肝氣上逆,挾痰而歸迸入心,龍骨能斂火安神,逐痰降逆,故為驚癇癲痙之圣藥。”
  石決明,系動物貝殼,味咸寒質(zhì)重,具平肝潛陽之功。近代名醫(yī)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云其“為涼肝鎮(zhèn)肝之要藥,……為其能涼肝,兼能鎮(zhèn)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
  由于醫(yī)學的發(fā)展,歷史的變遷,潔古所列鎮(zhèn)驚之藥,現(xiàn)代只有石決明、代赭石、生鐵落及龍骨常用;夜明砂則僅用于肝熱目疾;雄黃、鉛丹、胡粉,因易引起中毒,故很少用于內(nèi)傷雜病,它們已經(jīng)成為外科外用專藥;珍珠、金箔、銀箔因其價格昂貴,只是偶然用之,或配制中成藥。現(xiàn)代臨床醫(yī)生多選用珍珠母、牡蠣、磁石、龍齒、朱砂等;以平肝鎮(zhèn)心。
  [原文] 搜風:羌活、荊芥、薄荷、槐子、蔓荊子、白花蛇、獨活、防風、皂莢、烏頭、白附子、僵蠶、蟬蛻。
  [語釋] 其五是搜風法,用治肝風之證。
  羌活,辛苦性溫,氣味雄烈,上升發(fā)散作用強烈,既可散肌表游風及寒濕之邪,又走肝腎通利關節(jié)而止痛。凡外感風寒或風濕而引起的頭痛、背痛,或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等證都可應用,而對上半身肌肉風濕痛,或腰背肌肉有自覺畏冷攣縮者用之尤宜。
 荊芥,《本經(jīng)》稱為假蘇。本品芳香氣清,質(zhì)又輕揚,溫而不燥,性質(zhì)平和,以辛散為主,既可用于風寒在表,又可用于風熱在表。荊芥還能疏散血中之風熱,故對于風邪郁滯于上所致之頭痛、目赤、咽喉腫痛以及瘡瘍初起,疹透不暢者均可用之。《本草匯言》說荊芥“大抵辛者可以散風,苦溫可以清血,為血中風藥”??芍^要言不煩。另外,荊芥雖以疏散為主,炒炭后其性苦澀,故又有止血作用,以治諸般失血。
  薄荷,味辛氣涼而芳香。其芳香之氣,能理氣郁,辟穢惡,故可用治肝郁不舒引起的胸脅脹悶及夏感暑穢所致的痧脹腹痛等證。
  槐子,《本經(jīng)》稱槐實,現(xiàn)在一般通稱槐角。其性苦寒,功擅清熱涼血。《本草求真》云:“槐角,書所云能疏肝經(jīng)風熱者,非真具有表性,得此則疏,實因熱除而風自息之意。凡書所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說,不可不細體會而詳究耳?!笨芍^閱歷之言。
  蔓荊子,《本經(jīng)》已載,稱為蔓荊實。本品輕揚辛散,功善疏散風熱之邪。為風熱頭痛頭暈,目昏多淚,齒齦腫痛常用之品。
  白花蛇,甘咸有毒,功主散風止搐?!毒V目》云:“白花蛇,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取其內(nèi)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北酒纺戏街T省均產(chǎn),惟以蘄州者為佳。白花蛇有毒,烏梢蛇功效與之相去不遠,且無毒,故常代之。
  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善祛風勝濕,通經(jīng)活絡,蠲痹止痛。
  防風,辛甘微溫,性浮升散,善行全身而祛風邪。本品微溫不燥,甘緩不峻,故有“風藥中潤劑”之稱。臨床不論風寒、風熱皆可配用。風能勝濕,故又適用于風寒濕痹證。
  皂莢,辛咸而溫,為豁痰之品,適用于頑痰壅盛,膠痰難咯,喘急脹滿等證,亦可用于痰壅氣逆,神昏不醒,或中風口噤之證。
  烏頭,味辛大熱之品。可外散在表之風邪,內(nèi)逐在里之寒濕,主要適用于風寒濕痹之證。
  白附子,辛甘大溫有毒。功善燥濕祛痰祛風止痙,適用于中風痰壅,口眼斜,痰厥頭痛等證。
  僵蠶,性平味辛咸,辛能發(fā)散,咸能軟堅,功能祛風化痰,既能祛風泄熱,又能化痰解痙,消腫散結??捎糜谔禑嵘L,風痰中絡,口眼斜,以及風熱頭痛,咽喉腫痛,瘰疬痰核等證。
  蟬蛻,味甘性寒,輕浮宣散,長于涼散風熱,開宣肺竅,清肝退翳解痙。為清疏肺、肝風熱之品。
  對于肝風發(fā)生的原因,唐宋以前多主外因,金元時開始注意到內(nèi)因,至清代葉天士明確提出肝陽化風,風自內(nèi)生。然而,其病因孰內(nèi)孰外的辯論至今未息。潔古所列搜風藥全是疏散外風之品,僅適用于外風引動內(nèi)風之證。且多數(shù)藥物偏于溫散,有風助火勢,肆其毒焰之弊?,F(xiàn)代一般多據(jù)肝風之輕重及病機特點,或采用熄風和陽法,即涼肝法,藥用羚羊角、丹皮、鉤藤、決明子、白蒺藜等;或采用息風潛陽法,即滋肝法,藥用旱蓮草、女貞子、白芍、菊花、阿膠、生地、龜板、鱉甲等;或采用鎮(zhèn)肝熄風法,藥用石決明、珍珠母、鮮生地、白芍、麥冬等;或用培土寧風法,藥用人參、甘草、白術、白芍、菊花、玉竹等。抽搐甚者,均可選用地龍、全蝎、蜈蚣、僵蠶等熄風止痙藥。
  [原文] 不足補之。
  [語釋] 肝臟正氣不足之證,可用補法。補法有補母、補血與補氣三種方法。
  [原文] 補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黃、苦參、萆薢、阿膠、菟絲子。
  [語釋] “虛則補其母”,肝之母為腎,肝臟之虛可以補腎。
  枸杞,甘平質(zhì)潤,有滋補強壯作用,善補精血以益肝腎,可謂子母同補?!侗静萁?jīng)疏》云其“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nèi)熱補益之要藥”,可謂要言不煩。
  杜仲,《本經(jīng)》已載,性甘辛而溫,為補益肝腎強壯腰膝筋骨之要藥?!侗静輩R言》云:“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毖院喴赓W。此外,杜仲尚能安胎。
      狗脊,苦甘性溫,能補能行,功能補肝腎、強腰脊、堅筋骨、利俯仰,兼能除風寒濕邪,故常用于肝腎虛,或兼風寒濕而致之俯仰不利,膝痛腳弱,筋骨無力等證。
  熟地黃,唐宋以前均使用鮮生地或干地黃,為了糾正生地之涼,唐宋以后開始制作熟地黃。熟地黃甘溫味厚質(zhì)潤,不僅滋陰養(yǎng)血,且可生精補髓壯骨,為補益肝腎常用之藥。
  苦參,潔古《醫(yī)學啟源》云:“氣寒味苦,足少陰腎經(jīng)之君藥也。治本經(jīng)須用。《主治秘要》云,苦、陰,氣沉逐濕?!逼淠苎a腎,因于逐濕熱而堅陰也?!毒V目》釋之最精,云:“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清熱也”。
  萆薢,苦平,其主要作用亦是清利濕熱,所以能補腎的原理與苦參相近。
  阿膠,首載于《本經(jīng)》,六朝以前多以牛皮為原料,六朝以后以驢皮為真。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又得濟水沉重之質(zhì),故可直達肝腎填精滋液,養(yǎng)血止血。
  菟絲子,辛甘平,為平補肝腎脾胃之佳品?!侗静輩R言》云:“菟絲子,補腎養(yǎng)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jīng),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陛私z子確實是既可補陽,又可補陰,溫而不燥,補而不滯之佳品。
  潔古所列八味補腎之品,其中杜仲、狗脊,偏于溫補腎陽,兼能散風寒濕之邪;枸杞、熟地、阿膠,則是填精補陰之品,因為乙癸同源,故兼能養(yǎng)肝血;菟絲子能補肝腎之陰陽;苦參、萆薢,具有清腎與膀胱濕熱之功,濕熱一日不清,則真陰一日難安,屬清熱堅陰之品,非有補腎之功也。
  [原文] 補血:當歸、牛膝、續(xù)斷、白芍藥、血竭、沒藥、芎。
  [語釋] 補血可用如下諸藥。
  當歸,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既能補血,又可活血,且兼行氣止痛。本品入心肝脾三經(jīng)。心主血、肝藏血、脾統(tǒng)血,故能主治一切血證,為血病之要藥,尤為婦科之良藥?!夺t(yī)學啟源》云:“當歸,氣溫味辛,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其經(jīng)驗實在可信。
  牛膝,不是補血藥,其主要作用是活血通脈,可用于婦人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腹中腫塊等證,兼能舒筋通痹,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關節(jié)痛。牛膝有川牛膝與懷牛膝之分。川牛膝偏于通利,懷牛膝偏于補益肝腎。潔古在此當指懷牛膝而言。
  續(xù)斷,甘而微溫,能補益肝腎;苦泄辛散,能通行血脈,活絡止痛。具有補而能宣,行而不泄的特性。因此,用治腰痛腳弱、崩漏胎動,有補而不滯,行可止痛之效;用治關節(jié)不利,筋骨折傷,有通利關節(jié),續(xù)筋接骨之功。與牛膝相較,下行之力牛膝為勝;宣補之功,續(xù)斷為良。
  白芍藥,苦酸微寒,具有補血斂陰,柔肝止痛及平肝之功,為治療諸痛之良藥。凡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崩漏,肝郁不舒之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拘攣,肝脾不和,以及肝陰不足,肝陽亢盛之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肌肉跳動等證,皆可應用。
  血竭,系麒麟竭樹的紅色樹脂,故又稱麒麟竭。為行瘀止痛之藥。《本草經(jīng)疏》云:“麒麟竭,甘主補,咸主消,散淤血生新血之要藥。”本品近年報道內(nèi)服有過敏反應,故少做內(nèi)服,多外用于跌打損傷,癰疽潰瘍及出血等證。
  沒藥,系沒藥樹的膠樹脂,亦為破血行瘀之藥。適用于氣滯血瘀諸證,尤善于止痛。臨床應用時多與乳香相須為用,乳香辛溫香潤,能于血中行氣,二者行氣破瘀,取效尤捷。
  川芎,辛溫行氣活血之藥?!侗静菡吩疲骸按ㄜ?,其性善散,又走肝經(jīng),氣中之血藥……能散風寒,治頭痛,通血脈,解結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jīng)?!闭撝踉敗?
  潔古所列補血之品,惟當歸、白芍藥為補血正品;牛膝、續(xù)斷為補肝腎、通經(jīng)絡之藥,充其量為補母之輩;血竭、沒藥、川芎乃活血散瘀之品,屬推陳致新之藥,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時方可用之,若無瘀滯的血虛患者,則斷然不能使用。有時為防止補血之品壅滯,亦可少佐活血散瘀之品,令補而不滯。目前臨床常用補血藥,除當歸、白芍藥外,尚多選用熟地、首烏、阿膠、桂元肉等。
 
       [原文] 補氣:天麻、柏子仁、白術、菊花、細辛、密蒙花、決明、谷精草、生姜。
  [語釋] 肝氣不足者,可用補氣之法。補氣可用下藥。
  天麻,微辛甘平,專入肝經(jīng),為平定肝風常用之品。李杲云:“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以補之。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言語不遂?!薄疤炻轶w肥柔潤,富含液質(zhì),味雖辛不能發(fā)散,雖甘不能滋補,故單用效微。臨床上治虛風需配補虛藥,治外風則配散風藥,不僅陰虛之風可用,陽虛之風亦可用。”
  柏子仁,甘平之品,功善養(yǎng)心安神,性潤又能益脾潤腸。臨證屬肝血虛驚惕失眠者,多與棗仁相須為用。汗為心液,陰虛盜汗者,柏子仁亦為常用之品。
  白術,因習慣以產(chǎn)于浙江于潛者為上,故又稱“于術”,又以冬季采者為佳,故又有冬術之名。白術甘苦性溫,甘溫補中,苦能燥濕,為補脾燥濕要藥。
  菊花,輕清涼散,甘涼益陰,苦可泄熱,善解頭目風熱,又能平肝息風,是外感風熱、頭痛目赤,或肝陽上升,肝風內(nèi)動之頭暈目眩常用之品。
  細辛,辛溫燥烈,能外散風寒,內(nèi)化寒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并能開竅,又能止痛。由于本品開散力量較強,前人有用辛不過錢(即3克)之說?,F(xiàn)今臨床上煎劑也有用至6~9克者,但近年也有因牙痛服三次細辛,約15克,即發(fā)生中毒事例的報道,故用時仍宜謹慎。
  密蒙花,甘寒清熱,功能潤肝燥祛風熱,為眼科養(yǎng)血明目要藥。本品既可清熱,又可養(yǎng)肝,故不論虛證、實證,皆可應用。尤以肝腎陰虛而有熱者為宜。
  決明,即決明子,是清肝明目要藥。該藥甘苦咸寒,氣稟輕揚,能升能降是其特長。因其能升,故能宣散風熱,治風熱外襲所致之頭痛目赤;因其能降,故對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目暗不明者亦可用之。近年報道用其治療高血壓。另外,本品還有潤腸通便之功,故高血壓兼內(nèi)熱便秘者尤其適宜。
  谷精草,又名移星草,可知其有去星翳之功,故為明目專劑。本品輕浮上達,故又可疏散風熱,治療頭風牙痛。
  生姜,味辛微溫,入肺經(jīng)能散風寒,祛痰止咳;入脾胃能溫中祛濕,化飲寬中,尤善降逆氣止嘔吐,故有“嘔家圣藥”之譽。生姜與大棗相配加入補益劑中,可增進食欲,加強消化。
  肝為剛臟,性喜條達。其氣不足,升發(fā)無力,每易抑郁,此時極易橫逆,故不宜用剛燥之藥,而應使用柔潤之品撫馭之。中醫(yī)言“肝無補法”即指此而言,然此言肝病之常。張氏獨具慧眼,知常達變,特將補氣之法與補血之法并列之,微言精義,可為司命之繩墨。惜后世常人不能識此。近年來屢有報道肝氣虛及肝陽虛之案例,補肝氣之法開始受到人們普遍關注。補肝氣往往借助于補脾氣,木生于土中,此為常理,不難理解。補肝氣之藥一般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健脾益氣之藥,如黃芪、白術、黨參、茯苓等;一部分是養(yǎng)肝柔肝之藥,如白芍、菊花、當歸、柏子仁等;一部分是辛散之品,即《內(nèi)經(jīng)》說的“以辛補之”之義,如柴胡、薄荷、生姜、細辛等。氣虛及陽虛,可加附子等。其方可選逍遙散加黃芪、細辛等。
  [原文] 本熱寒之。
  [語釋] 肝臟火熱之證,可用寒涼性質(zhì)的藥物治之,它包括瀉木、瀉火與攻里三法。
  [原文] 瀉木:芍藥、烏梅、澤瀉。
  [語釋] 肝屬木,瀉木則瀉肝。
  芍藥,據(jù)《醫(yī)學啟源·五臟補瀉法》云:“肝……實則白芍藥瀉之。”則此處之芍藥應為白芍藥。白芍藥味酸苦微寒,酸主收,肝之性為疏泄條達。酸斂之性違逆肝之本性,是謂之瀉;順其性是謂之補。古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就是這個意思。
  烏梅,味酸,善清熱生津,言其能瀉肝亦屬逆其性而瀉之之意。
  澤瀉,味甘淡而氣寒涼,能瀉腎經(jīng)之火,腎為肝之母,瀉母亦能起到瀉子之效,中醫(yī)常言“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有互文見義之義,實則瀉其母、虛則補其子,亦未嘗不可。
       [原文] 瀉火:黃連、龍膽草、黃芩、苦茶、豬膽。
  [語釋] 瀉火指清瀉肝火而言。
  黃連,大苦大寒,大寒能清,味苦能燥,故能清心胃肝膽之實火,燥腸胃積滯之濕熱,為清心除煩、消痞、止痢、治濕火郁結之主藥。因其既有清熱瀉火之功,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亦是外科療毒癰腫、口舌潰瘍、濕疹瘙癢的常用有效之品。
  龍膽草,大苦大寒,性善沉降,主瀉肝膽之實火。對于肝風肝火常見之目赤頭暈、耳腫耳聾、口苦脅痛及急性抽搐等證,均有較好療效。本品少用尚有健胃之功,治療食欲減退、食后腹脹。但究屬苦寒之品,過服每易敗胃,因此必須注意。
  黃芩,苦寒之品,寒能清熱,苦能燥濕,能瀉肝、膽、大小腸諸經(jīng)之濕熱。黃芩與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之功相似,但黃芩長于瀉肺火而解肌熱,偏治上焦之??;黃連長于瀉心,二者以此為別。
  苦茶,即茶葉,又名茗?!稖罕静荨吩疲骸败?,苦茶,臘茶是也……茶苦,《經(jīng)》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所以能清頭目?!?
  豬膽汁,味苦性寒。同氣相求,能清肝膽之熱,且可反佐熱藥,令不與大寒相格拒,仲景有通脈四逆及白通加豬膽汁湯法,即其例。
  潔古老人所列上述五藥皆可瀉肝火。另外,梔子、夏枯草、青蒿、蘆薈等藥,也可選用。
  [原文] 攻里:大黃。
  [語釋] 攻里法,適用于肝火兼挾里實者,一般可在清瀉肝火藥中加配大黃攻里瀉熱。
  大黃,苦寒沉降,既能瀉陽明胃家之實熱,又能清血分之積熱。胃為戊土,萬物所歸,肝之氣分邪熱,可借陽明為出路,肝之血分中之積熱,大黃也可瀉之。是故不論肝之氣熱還是血熱,凡屬實者皆可用大黃瀉之。
  [原文] 標熱發(fā)之。
  [語釋] 發(fā),即升散之意。肝足厥陰經(jīng)中有熱邪,可以用升散的方法進行治療。升散法包括和解法與解肌法。
  [原文] 和解:柴胡、半夏。
  [語釋] 和解法,藥用柴胡與半夏。
  柴胡,味苦微辛,氣平微寒,具輕清上升、宣透疏達之性,長于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是治療少陽病往來寒熱之主藥。厥陰與少陽相表里,厥陰之熱,可借少陽外出。柴胡最善疏理厥陰,使郁熱外達少陽而出。此外,柴胡尚能調(diào)達肝氣,疏理氣滯,又能升舉清陽之氣,故亦為肝氣不舒、胸脅脹痛及清陽下陷、久瀉脫肛等證的常用之品;其疏肝解郁之功,且可宣暢氣血,因而亦可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證。
  半夏,辛溫行散,善行水濕降逆氣。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嘔自止,所以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良藥。潔古《醫(yī)學啟源》云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除”。
  和解法適用于熱郁厥陰少陽,并影響胃氣和降者。用柴胡透邪,半夏和胃。潔古僅列柴胡與半夏,是示人以門徑而已,和解之中應加清熱之品,自在言外。讀者宜細心體察焉。
  [原文] 解?。汗鹬?、麻黃。
  [語釋] 解肌法,藥用桂枝、麻黃等藥。
  桂枝,辛甘而溫,其用《本經(jīng)疏證》概括有六,云:“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這里主要取其調(diào)和營衛(wèi),以解肌表之邪。表虛配芍藥,表實伍麻黃。
  麻黃,辛溫微苦。功善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故為感冒風寒,表實無汗,肺氣壅閉,氣喘咳嗽之常用要藥。另外,由于麻黃宣肺開腠而發(fā)汗,故又能溫化膀胱而行水利尿,還可用于水腫兼表證者。
  解肌法適用于郁熱因寒者,選用桂枝、麻黃意在散寒。然厥陰郁熱當清,自在言外,因此必配清肝經(jīng)熱邪之藥。否則辛溫之品反助邪焰,鑄成燎原之勢。
 


第二篇 心部
一、心的生理
  [原文] 心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語釋]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反映。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五臟有關,而主要由心來主宰,故稱“心藏神?!薄鹅`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也。”
  心居膈上陽位,屬火,又心為君主之官故心火為君火。
  心包絡,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通路,故稱心包絡。為心的外衛(wèi),有保護心的作用,能代心受邪。同時還有執(zhí)行心主命令的作用,因此,《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的記載。《靈樞·邪客篇》又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主包絡?!毙臑榫?,心包能相其君以行令也,故為相。心為君火,則心包絡為相火也。
  主血:即指“心主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痿論》亦說:“心主身之血脈?!毖}是指血液和脈管的總稱。血液是運行于脈管中赤色的液體,是維持生命和營養(yǎng)人體的主要物質(zhì),脈即脈管,是裹存和運行血液的隧道。心主血脈,是指心臟具有主管和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功能。心的這一功能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作用來完成。
  主言:心主語言,言為心聲。言語是表達思維意識的一種重要形式,受著心神的主宰和控制。又心與舌關系密切,“心開竅于舌”,心的別絡上系舌本,心的氣血上通于舌,以保證舌的正常,令舌體柔軟靈活,語言清晰。若心有病變,則舌體出現(xiàn)異常變化,如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時,則舌體強硬,語言不利。
  主汗:汗為津液所化生,是津液被陽氣蒸騰氣化后,發(fā)散于體表的液體。血也是津液所化,故有“汗血同源”之說。血為心所主,故心又主汗,亦稱“汗為心之液”。
  主笑:心志為喜,喜甚為笑,故心主笑。
二、心所主病證
  [原文] 本?。褐T熱瞀瘈,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諸痛癢瘡。
  [語釋] 本病,即心本身的病變。瞀,神識之昏瞀,即昏蒙,昏迷之義。瘈,手足之瘈疭。瘈,筋脈拘急而縮;疭,筋脈緩疭而伸。手足伸縮交替,抽動不已,稱為瘈疭,又按抽搐、搐搦、抽風?!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熱瞀瘈,皆屬于火?!被鹗t熱,熱甚則神明昏亂而筋脈瘈疭。心為火臟,故凡熱病而現(xiàn)昏瞀瘈疭癥狀者,都屬心病,為心火亢盛之證。
  驚,有觸而心動也?;螅詠y也。心藏神,平素心虛之人,由于突受驚恐,或耳聞巨響,目睹異物,或遇險臨危,使心惕惕然不能自主,而為驚悸惑亂。
  譫妄,譫言妄語,胡言亂語也。為患者辨認及反應能力減退,并伴有幻覺、錯覺、囈語、躁動不寧等癥狀時稱為譫妄。煩亂,心煩神亂也。啼笑罵詈為精神障礙,哭笑無常,或大哭大笑,大喊大叫,胡亂罵人。產(chǎn)生以上癥狀的原因很多,或因情志刺激,五志化火;或因外感溫熱之邪,化火入心,均可導致心火亢盛,火熱擾心,則見心煩,煩躁不安,甚至胡言亂語,狂躁妄動?!端貑枴ちo大論》有邪害心火,民病譫妄的記載。若因思慮郁怒日久,氣郁化火,灼津成痰;或素體痰盛,復加外感邪熱,痰火互結,內(nèi)擾心神,使心神不寧,痰火極盛,氣機逆亂,以致神志昏蒙,可見哭笑無常,譫言妄語,狂躁妄動,不避親疏,打人罵人等癥。
  怔忡,屬心悸范圍,為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動,本無所驚而心動不寧,無時而作。與因驚而悸的驚悸不同,一般認為驚悸病情較輕,怔忡較重,驚悸日久不已,可發(fā)展為怔忡。怔忡的發(fā)病原因多由陰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水不濟火、虛火擾心;陽虛水飲凌心;陽虛氣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或淫邪犯心,心脈痹阻等。臨床以虛證為多見。


      健忘,記憶力減退,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證。亦稱“善忘”、“喜忘”、“好忘”。產(chǎn)生的原因多由思慮過度,暗耗心血,心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心神所致。亦有由久病損傷精血,年邁氣血虧損,腎陰不足,心火獨亢,心腎不交而引起。
  自汗,凡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為自汗?!睹麽t(y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薄端貑枴ば魑鍤馄氛f:“五藏化液,心為汗。”《醫(yī)宗必讀·汗》進一步明確汗與心的關系,指出:“心之所藏,在內(nèi)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若心氣虛,氣虛不固;或心血虛,血不養(yǎng)心,心液不藏而外泄,均可引起自汗。
  諸痛癢瘡,《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倍喾N疼瘙痛癢的瘡瘍類病證,大都與心有關,心屬火而主血脈,心火熾盛,入歸營血,火郁肌肉營血之中,使熱壅血瘀,進而壞血腐肉,而生瘡瘍。熱甚則疼痛,熱微則瘙癢。本節(jié)指陽性瘡瘍的病機,至于因于濕、因于痰、因于寒、因于風引起的痛癢瘡瘍,以及辨證屬于虛證、寒證者,另當別論。
  [原文] 標病:肌熱,畏寒戰(zhàn)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語釋] 標病,指手少陰心經(jīng)、手厥陰心包絡之病。肌熱,即肌膚發(fā)熱。肌膚發(fā)熱的原因很多,這里指心陰不足,陰不制陽,虛火內(nèi)生,而見肌膚干熱,甚則骨蒸潮熱。
  畏寒戰(zhàn)栗,畏寒即怕冷;戰(zhàn)栗又稱振寒、寒戰(zhàn)。自覺寒冷,且軀體顫振。畏寒有因外感引起者,如感冒、傷寒、溫病、瘧疾等;有因內(nèi)傷引起者,如陰虛、痰飲、郁火等。戰(zhàn)栗也有因瘧疾、里熱熾盛和陽虛的不同。畏寒戰(zhàn)栗這里指心陽虛衰引起,因陽主溫煦,心陽虛則不能溫養(yǎng)肢體,故見畏寒,甚則戰(zhàn)栗。
  舌不能言,《素問·脈要精微論》:“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薄鹅`樞·經(jīng)脈篇》記載:手少陰心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故目黃屬于心之經(jīng)絡為病,多因經(jīng)絡中濕熱浸淫而致。心主血脈,其體在面,若心火上炎,則見面赤。
  手心、胸脅、肘臂均為手少陰心經(jīng)、手厥陰心包經(jīng)所過部位?!鹅`樞·經(jīng)脈篇》:“心手少陰之脈……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肘內(nèi),循臂內(nèi)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nèi)后廉,循小指之內(nèi),出其端”?!靶闹魇重赎幮陌j之脈,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脅,……入肘中,下臂循兩筋之間,入掌中?!币陨蟽山?jīng)絡氣逆亂、阻滯,以致氣郁化熱,心血郁滯,而見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肘臂等癥。至于腰背肩胛與本經(jīng)經(jīng)絡循行無關,乃與肘臂連類言之也。
 
三、心病用藥
  [原文] 火實瀉之。
  [語釋] 火實,指心氣實。心屬火,邪氣有余則為火實。引起心邪氣實的原因很多,常見心火亢盛、血分實熱、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心血瘀阻等。邪氣實則選用瀉法治療?!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捌鋵嵳撸⒍鵀a之?!睆垵嵐胚x用瀉法有四:瀉子、瀉氣分熱、涼血、鎮(zhèn)驚。
  [原文] 瀉子:黃連、大黃。
  [語釋] 瀉子,脾、胃為心之子,瀉子即瀉脾胃之熱也。古人利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母子相生,息息相關。心火亢盛,脾承其燥,故瀉脾之熱,即所以清心之火。常用藥物有黃連和大黃。
  黃連,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jīng)。有清熱燥濕,清心除煩,瀉火解毒之功效。黃連本身即入心,能清心火;又入胃,通過清脾胃之熱,而達到清心火之目的?!墩渲槟摇酚涊d,黃連“其功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jié)駸?,二也;……?!薄侗静菅芰x補遺》更明確指出:“去中焦?jié)駸岫鵀a心火”。仲景《傷寒論》瀉心腸,以黃連為主藥,名雖瀉心,實則治在中焦,心脾胃之火也。
  大黃,苦寒,入脾、胃、大腸、心、肝經(jīng)。有攻積導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用于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燥結,腹?jié)M腹痛。若心火熾盛,癥見高熱,狂躁不安,神昏譫語,大便燥結,舌紅苔黃燥,可用大黃,清瀉脾胃之實熱,使熱退神清,達到清心火之目的,即“實則瀉其子”也?!侗静菥V目》記載,本品治療“實熱燥結,潮熱譫語”。
  實則瀉其子,除黃連、大黃之外,還可選用梔子、黃芩、知母、淡竹葉等。
  [原文] 氣,甘草、人參、赤茯苓、木通、黃柏。
  [語釋] 氣,指氣分,與前文連讀,指瀉心經(jīng)氣分之火。
  甘草,甘平,入十二經(jīng)。生用氣平偏涼,善瀉火毒,用于熱毒蘊結所致乳癰,瘡瘍腫毒,紅腫熱痛,或伴有發(fā)熱,心煩不適等癥。初起癥輕者可單獨使用,如《傷寒論》治少陰病咽痛;《仁齋直指方》治乳癰初起;《外科精義》治癰腫發(fā)熱等。毒熱較重者可與銀花、公英、地丁、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另外,生用還有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等功用。本品炙用則藥性溫潤,善益氣補虛,滋潤臟燥。具有益氣健脾之功。
  潔古用甘草瀉心經(jīng)氣分之火,當專指生甘草而言,而非炙甘草?!侗静菔鲢^元》也稱:“生用瀉心火及諸火熱?!备什萆?,潔古用于“治胸中積熱,莖中痛”,也與瀉心火相關。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入脾肺兩經(jīng),本品稟中和之氣,甘溫喜補,能補脾肺之氣,又能大補元氣,陽氣旺則津液充足,故又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瀉心經(jīng)氣分之火,選用甘溫大補,人參,實屬南轅北轍。雖然人參甘溫能退大熱,本為虛熱而言,而非可瀉之實火。張山雷在《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中:“疑潔古本書,文字最簡,此條參甘(指人參、甘草)二物,必是傳寫之訛,與其隨文涂附。”但查張潔古《醫(yī)學啟源·臟氣法時補瀉法》:“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黃芪、甘草、人參?!逼湔撌鍪且恢碌?,非傳寫之訛。
  赤茯苓,味微甘而淡,性平,色赤入心與小腸二經(jīng)。瀉心、小腸濕熱,利竅行水,破結氣。用于小便短赤,或淋漓不暢,尿道灼熱疼痛等癥。
  潔古將赤苓列入瀉氣分藥中,即心中氣火可隨下流通導作用,而瀉出于外。
  木通,苦寒,入心、肺、小腸、膀胱經(jīng)。具有清心降火,利尿?qū)嵯滦兄δ?,治療心火亢盛,口瘡,心煩不眠,小便黃赤,淋漓不盡,尿道澀痛等癥。王孟英體會:“凡心經(jīng)蘊熱用犀角、黃連等藥,必兼木通,其效乃捷,以能引心經(jīng)之熱,從小腸出也?!睘a心經(jīng)實火常與生地、竹葉、梔子同用。
  黃柏,苦寒,入腎、膀胱、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瀉火,燥濕之功能,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痢疾、帶下、熱淋等證。黃柏氣味俱厚,沉而降,瀉有余之熱。
 
 
      [原文] 血,丹參、丹皮、生地黃、玄參。
  [語釋] 血,指血分,瀉心經(jīng)血分之火者,即涼血之品也。
  丹參,苦微寒,入心、肝二經(jīng)。本品味苦能降泄,微寒能清熱,專行血分,既能清心涼肝,又能活血祛瘀,清心熱而除煩安神,清血熱而消腫止痛。大凡溫熱之邪傳入營分,可用此以清熱涼營?!吨貞c堂隨筆》明確指出:“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大動則神不安,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
  丹皮: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jīng),為心、肝兩經(jīng)血分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能。用于熱入血分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皮下紫斑及瘀血引起的經(jīng)閉、痛經(jīng)、外傷紅腫青紫疼痛等癥。《本草綱目》云:“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薄侗窘?jīng)疏證》云:“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結熱?!迸R床清心涼血常與生地、犀角、玄參等配伍應用。
  生地黃,《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云:“古之所謂生地,即今之所用鮮生地。大寒清熱,直入血分。”鮮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生津之功效。用于熱病熱入營分引起的高熱煩渴,躁擾不安;熱入血分引起的吐血、衄血、咳血等癥?!侗静萸笳妗吩啤吧攸S性未蒸焙,掘起即用,甘苦大寒……專清熱瀉火,涼血消瘀,故凡吐血、咯血、衄血、蓄血、溺血、崩中帶下,審其證果因于熱成者,無不用此調(diào)治?!弊C之臨床,本品專于清心涼血,常與丹皮、玄參、犀角、梔子、黃連等同用。
  玄參,味苦、甘、咸、性寒。入肺、胃、腎三經(jīng)。具有涼血解毒,滋陰降火之功效,臨床用于溫熱病,血分熱毒熾盛所致的血熱發(fā)斑發(fā)疹,以及熱盛傷陰、陰虛火旺所致的煩熱口渴,咽喉紅腫疼痛,聲音嘶啞,骨蒸勞嗽等癥。清熱涼血常與犀角、丹皮、赤芍、生地等藥同用。玄參雖能涼血解毒,但不入心經(jīng),潔古老人有其獨特見解,將其列入瀉心經(jīng)血分火邪之列,其《醫(yī)學啟源·用藥備旨》記載:“玄參,氣寒味苦,治心中懊憹,煩而不能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彼尉鶠樾慕?jīng)火盛、血熱、血滯之證。通過清熱涼血以瀉心火,除上述四味外,其他如梔子、犀角、紫草、大薊、紫參等,也可選用。
  [原文] 鎮(zhèn)驚,朱砂,牛黃,紫石英。
  [語釋] 心主神明,心的氣血旺盛,則精神充沛,神志清晰,不至產(chǎn)生驚悸,即所謂“心安神定”。若心火亢盛,痰火擾心,震撼心君,令心神不定,而見心煩心悸,急躁失眠,甚則語無倫次,哭笑無常,狂躁妄動,打人罵人,嚴重的還可出現(xiàn)昏倒于地,不省人事等癥。治療當以清心滌痰,兼以重墜鎮(zhèn)攝之品,以泄其濁垢,而心神乃靜。潔古以鎮(zhèn)驚一條,列于火實瀉之之類,其意即在于此。
  朱砂,味甘性寒,質(zhì)重,入心經(jīng)。寒能清熱,重可鎮(zhèn)怯。故本品具有清降心經(jīng)之火熱而鎮(zhèn)心安神的作用,臨床用于心火亢盛引起的驚悸、失眠、癲癇、狂亂等癥。潔古老人在其《醫(yī)學啟源·用藥備旨》中強調(diào):“心熱非此不除”?!侗静輳男隆吩唬骸盀a心經(jīng)邪熱,鎮(zhèn)心定驚?!睂崬橹涡闹畬嵶C、熱證的常用藥物。
  牛黃,味苦、甘,性涼,入心、肝兩經(jīng)。具有清心,豁痰,熄風,定驚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熱入心包,壯熱神昏,譫語,驚厥抽搐,以及中風痰厥等證。常與犀角、黃連、梔子、鉤藤、朱砂、天竺黃等品同用。本品清心有余,重墜下降不足,其鎮(zhèn)驚之功是通過其清心涼肝之功而達到的。
  紫石英,甘溫,入心、肺、腎經(jīng),質(zhì)重而能下達。李時珍說:“手少陰、足厥陰血分藥也。上能鎮(zhèn)心,重以去怯也;……?!北酒芬娪墟?zhèn)心定驚之功,治療心悸、怔忡、易驚等證。
 
        [原文] 神虛補之。
  [語釋] 《醫(yī)學指歸》注:“心藏神,正氣不足,則神虛,故用補?!毙闹魃衩鳎裉摷葱奶?,虛則補之。補法潔古老人分三法,即補母、補氣,補血也。
  [原文] 補母,細辛、烏梅、酸棗仁、生姜、陳皮。
  [語釋] 補母,即補肝。肝木為心火之母,木生火,肝虛則無以生火,故補心必先補肝。
  細辛,辛溫,入心、肺、肝、腎四經(jīng)。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祛風止痛之功,臨床主要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寒飲犯肺的咳喘及感受風寒或風溫所致的頭痛、牙痛、身痛等癥?!秳e錄》記載,細辛能“安五臟,益肝膽”,王好古體會本品具有“潤肝燥”的作用。由于細辛辛溫行氣,可用于助肝陽,補心陽。但現(xiàn)代臨床很少用于補肝,更難用于補心,因本品味厚氣雄,溫散力強,易耗氣傷正,非神虛之病所宜。
  烏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腸四經(jīng)。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和胃安蛔之功,臨床主要治療久瀉久痢、煩熱口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虛咳久瘧、蟲積腹痛諸證。《本經(jīng)》記載,烏梅能“安心”。《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烏梅大酸,能斂肝陽而養(yǎng)肝陰。心氣耗損之證,故以酸收為宜?!?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肝、脾、膽四經(jīng)。具有養(yǎng)肝寧心,安神斂汗等功效。適用于心、肝血虛,心煩不眠,驚悸怔忡等證?!侗静輦湟氛J為本品“專補肝膽”又能“斂汗寧心”。《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棗仁微酸,固是補養(yǎng)肝陰主藥,然諸仁皆果實之中心,多含有養(yǎng)心功用,棗仁尤其堅凝,卻是補心正將?!?
  生姜,味辛性微溫,入肺、脾、胃三經(jīng)。具有發(fā)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嘔等功效。臨床用于感冒風寒,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以及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清水等癥。生姜既不入肝,也不入心,辛能宣散,溫能散寒,非補益之品,更非“神虛補之”之品。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二經(jīng)。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用于脾胃氣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脘脹滿,納呆食少,反胃嘔吐,及痰濕壅滯,胸膈滿悶,咳嗽痰多等癥。陳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與補藥無緣。故《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曰:“補肝陰以養(yǎng)心血,是為虛則補母之正旨,當選酸甘滋液之品,如白芍、萸肉等類。潔古錄烏梅、棗仁是其正例,何乃雜以細辛、生姜、陳皮,泄散有余,且耗正氣,謂是補藥,可謂奇語?!?
  [原文] 氣,桂心、澤瀉、白茯苓、茯神、遠志、石菖蒲。
  [語釋] 氣,指心氣,與前文連讀,即補心氣也。
  桂心,即肉桂。味辛甘,性大熱。入肝、心、脾、腎四經(jīng)。具有補火助陽,溫經(jīng)止痛的功用。臨床用于命門火衰,下元虛冷,及脾腎陽虛,血寒經(jīng)痛,寒濕痹痛等證?!稄垵嵐挪馗幨窖a正》:“桂心辛溫通陽,能治心陽之不振。”《本草述鉤元》:“心為火主,氣者火之靈也,心主血脈者,血之府也,桂補陽以和血。”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腎、膀胱二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泄熱之功效。適用于水濕內(nèi)停,水腫泄瀉,濕熱淋濁,及陰虛火旺等證。澤瀉為泄降之品,而無補益之功,潔古用以補心氣實難理解。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胃、腎五經(jīng)。具有養(yǎng)心安神,健脾益胃,利水滲濕之功效。臨床用于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證。李東垣認為:“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臨床茯苓補心氣,常與人參、五味子等配合應用。
  茯神,為茯苓抱松根生之部分。主入心經(jīng)。功能養(yǎng)心安神,主治心悸怔忡、恍惚健忘,及失眠等證?!侗静菥V目》:“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于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
  遠志,味苦辛,性溫。入心、腎二經(jīng)。具有補心腎、安神,化痰之功。常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痰迷心竅,咳嗽痰多等證?!侗静輨e錄》記載,本品具有“定心氣,止驚悸”的作用,但《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則認為“古以為補心益氣者,以痰飲蕩滌,血液通行,則風陽敷布,實非守而不走,補益之品?!?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入心、胃二經(jīng)。具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臨床用于脘腹脹悶,飲食減少,痰蒙心竅,神志昏亂,癲癇等證?!吨貞c堂隨筆》記載,“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侗静輦湟氛J為有“通竅、補心”的作用。
  菖蒲芳香,能開泄痰濁,與遠志、桂心,均具辛散之功,用以發(fā)越心陽則可,非補氣之品。
  [原文] 血,當歸,乳香,熟地黃,沒藥。
  [語釋] 血,指心血,與前文連讀,即補心血也。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入肝、心、脾三經(jīng)。具有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之功能。用于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腸燥便秘等癥?!侗静萁?jīng)百種錄》:“當歸為血家必用之藥,……蓋氣無形可驟生,血有形難速長,凡通閉、順氣、和陰、清火、降逆、生津、去風、利竅,一切滋潤通利之品,皆令陰氣流通,不使亢陽致害,即所以生血也。當歸辛芬溫潤,兼此數(shù)長,實為養(yǎng)血之要品?!?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入心肝腎三經(jīng)。具有滋陰補血,益腎填精的功能。適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蒼白、頭暈、心悸、失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下血;以及肝腎虧引起的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癥。《珍珠囊》:“主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薄侗静菥V目》認為熟地黃“生精血”,《醫(yī)學正傳》記載“熟地黃補血”。
  補心血,潔古老人只收當歸、熟地二味,當歸補血又活血取其走,熟地補血又滋養(yǎng)取其守,舉此二者以例其余。
  乳香,味辛苦,性溫,入心、肝、脾三經(jīng)。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消腫生肌之功能。適用于跌打損傷,血瘀痛經(jīng),胃痛,腹痛,以及癰疽瘡瘍腫痛,或瘡瘍潰破,久不收口等癥。
  沒藥,味苦,性平。入肝經(jīng)。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消腫生肌之功能。適用于跌仆損傷,筋斷骨折,疼痛難忍,婦人血氣疼痛,瘡瘍紅腫熱痛,或破潰日久不斂等癥。
  乳香與沒藥功用基本相似。乳香辛溫香潤,能行血中之氣;沒藥苦泄之力強,行血散瘀,對氣滯血瘀疼痛,相須為用,共奏利氣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故二藥走竄有余,補益不足,非補心血之所宜。《本草求真》也謂:“諸書亦載能補心、膽與肝,蓋謂瘀血不除則新血安生?乳香之味辛溫,既能行氣活血,又有沒藥之苦以破其瘀,則推陳致新,自有補益之妙。是以古方乳香必用沒藥兼施,謂其可止疼痛,義由此也。今人不明**氣味,動以書載補益,豈不誤甚?”
  [原文] 本熱寒之。
  [語釋] “本熱”即心熱也,心火過盛?!昂奔从煤疀鲋芬詾a心火,涼心血也。此與“火實瀉之”所列藥物雖不盡相同,但內(nèi)容重復。
  [原文] 瀉火,黃芩、竹葉、麥冬、芒硝、炒鹽。
  [語釋] 瀉火,瀉心火也。心火有虛、實之分。故《醫(yī)學指歸》注曰:“虛用甘寒,實用苦寒,瀉火之法,不外二端?!?
  黃芩,味苦,性寒。入心、肺、膽、脾、大腸、小腸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適用于濕熱蘊結胃腸、肝膽引起的發(fā)熱、腹痛、泄瀉、痢疾、黃疸,以及外感熱病、熱邪犯肺,引起的壯熱,咳嗽等癥。《本草綱目》記載:“黃芩氣寒味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
  竹葉,甘淡,性寒。入心、胃、小腸三經(jīng)。具有清熱除煩,滲濕利尿之功能。適用于熱病心煩,口渴,心、胃二經(jīng)實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以及心熱下注,移于小腸所致的小便赤澀淋痛。《本草綱目》記載竹葉“去心煩,利小便,清心”。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三經(jīng)。具有清心除煩,養(yǎng)陰潤肺之功能。適用于熱性病,熱入心營,耗傷心液,身熱夜甚,煩亂不安,心悸不眠,甚者神昏,譫語等癥。也用于肺燥干咳,虛勞咳嗽,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等證。《本草拾遺》記載麥冬“去心熱,止煩熱”。《本草蒙筌》也認為麥冬可“兼行手少陰心,每每清心降火”。
芒硝,味苦、咸,性大寒。入胃、大腸兩經(jīng)。具有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之功能。適用于實熱便秘,腹?jié)M脹痛,外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乳癰瘡痛等癥。芒硝蕩滌府實最佳,不入心經(jīng),但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以水克火,達到瀉心火的目的。
  炒鹽,味咸,性寒。入心、腎二經(jīng)。具有涼血,明目之功能。適用于尿血,吐血,齒齦出血。溶液點眼治目赤腫痛,風眼爛弦?!稄垵嵐挪馗幨窖a正》:“咸是水之正味,以治心火,借此制南之法,確是瀉火”。
  上述黃芩、竹葉、芒硝、炒鹽為瀉實火之品,而麥冬為清虛熱而設。
  [原文] 涼血,生地黃、梔子、天竺黃。
  [語釋] 涼血,涼心血也。亦屬瀉火范疇,瀉血中之火。上文“火實瀉之”中,亦有瀉血中之火,即涼血的內(nèi)容,前后重復。
  生地黃,與“火實瀉之”重出,從略。
  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肺、肝、胃、三焦諸經(jīng)。具有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清利濕熱之功能。適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等證。潔古老人在其《醫(yī)學啟源》中記載:“梔子,性寒味苦,……其用有四:去心經(jīng)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熱四也?!迸R床涼血止血可用焦梔子。
  天竺黃,味甘,性寒。入心、肝二經(jīng)。具有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的功能。適用于熱病神昏,驚風抽搐,痰熱咳嗽,中風痰迷,小兒急驚等證,為清心化痰之品?!侗静輦湟酚涊d:“涼心經(jīng),去風熱,利竅豁痰、鎮(zhèn)肝明目?!?
  [原文] 標熱發(fā)之。
  [語釋] 手少陰心經(jīng)絡之病為標病,因心為君火,故本經(jīng)之病多熱。熱郁經(jīng)絡的治療原則當遵《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郁發(fā)之”之旨,予以發(fā)散之。
  [原文] 散火,甘草、獨活、麻黃、柴胡、龍腦。
  [語釋] 散火,發(fā)散心經(jīng)之火。
  甘草,潔古老人用以清心經(jīng)氣分之火,又用以散心經(jīng)之火。清心經(jīng)之火當指生甘草而言,炙甘草氣溫,能補三焦之氣,而散表寒。李東垣亦認為“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從現(xiàn)代臨床實際生發(fā),無散心火之功,所以《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也認為是一誤會。
  獨活,味辛、苦,性溫。入腎、膀胱二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蠲痹止痛之功。適用于風寒濕痹,腰膝酸痛,傷風頭痛等證。獨活雖有發(fā)散之功,但性溫,能散風寒,心經(jīng)熱病,非獨活所宜。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膀胱二經(jīng)。具有發(fā)汗散寒,平喘利水之功能。適用于風寒感冒,咳嗽氣喘,風水水腫等證。麻黃為辛溫發(fā)汗之主藥,配石膏可泄肺中之熱。因其性溫從未有用之以發(fā)越心經(jīng)之熱者。
  柴胡,味微辛、苦,性微寒。入肝膽二經(jīng)。具有疏散退熱,和解少陽,疏肝解郁,升陽舉陷之功能。適用于邪入少陽,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脫垂,脫肛等證。柴胡微辛,有發(fā)散之功;性微寒,有清熱之能,但入肝膽而不入心,散心經(jīng)之火非柴胡所宜。
  龍腦,味辛苦,性溫,善走竄。入心、肺、脾三經(jīng)。具有通竅散火之功能。能“散心盛有熱”,治氣閉生熱之證。


第三篇 脾部
一、脾的生理
  [原文] 脾,藏意,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wèi),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語釋] 所謂“意”乃思維活動表現(xiàn)形式之一。“脾藏意”是指脾與思維活動有密切關系,《靈樞·本神篇》說:“脾藏營,營舍意”,說明“意”是賴脾中營陰的滋養(yǎng),脾氣健運,營氣充盈,則精神充沛,思維敏捷。
  脾在五行分類中屬土,“土”具有生長、養(yǎng)育的含義,是生發(fā)萬物的根本。脾位居中,功主運化,能生化和輸布水谷精微,以灑陳六腑而化氣;以和調(diào)五臟而生血,故脾有人身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之稱。脾運化機能正常,則全身受益,類似土能生長萬物一樣,所以說脾屬土,為萬物之母。
  脾主營衛(wèi),是指營衛(wèi)源于脾,生于水谷。《素問·痹論》云“營者,水谷之精氣也”,“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水谷之氣乃脾運化吸收飲食而得,故營衛(wèi)之氣為脾之所主。
  脾的經(jīng)脈連舌本,散舌下。舌主語言和味覺,脾氣健運,精氣通于口,使舌能辨別味道,味覺靈敏。若脾失健運,口味則發(fā)生異常,如脾虛之人,多口淡無味;脾中有熱,多口中甜等,《靈樞·脈度》篇云“脾氣通于口,脾和則能知五谷矣”,可見脾能主味覺。
  脾主肌肉、主四肢,是指脾為氣血生化的源泉,能將水谷精微源源不斷的輸布到全身各部,肌肉得之營養(yǎng)則發(fā)達豐滿,四肢得之營養(yǎng)則輕勁有力,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實四肢”。若脾失健運,必致肌肉瘦削,四肢倦怠無力,甚則萎弱不用??梢姡∪獾呢S滿與消瘦,四肢的強健與痿弱,與脾之運化功能的強弱息息相關。
二、脾所主病證
  [原文] 本?。褐T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
  [語釋] 本病即脾臟功能失常之病變。
  脾主大氣之運行,其性喜燥而惡濕,故濕邪最易困脾,脾虛亦易生濕。又濕為陰邪,其性粘膩停滯。若脾被濕困,一方面阻遏氣機,使中焦升降失常,則痞滿噫氣;另一方面損傷脾陽,運化無權,水濕停聚,則發(fā)為尿少、腹脹、水腫等病證。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素問·至真要大論》亦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說明臨床中腫、脹、滿證與脾中有濕密切相關。
  大小便閉,《醫(yī)學指歸》僅注為“水閉”,其實脾病既可出現(xiàn)小便閉,也可出現(xiàn)大便閉。如仲景所言脾約證,即脾之轉(zhuǎn)輸功能為胃中有熱津液缺乏所約束,使其有限的津液只偏滲膀胱,不得濡潤大腸,從而導致大便閉、小便數(shù),正如《傷寒論》247條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比恍”汩],多由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職所致,其論述同前證。
  張景岳云:“濕與陰合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黃疸病,即寒濕或濕熱之邪內(nèi)蘊脾胃、熏蒸肝膽而致。若脾濕不行,郁而化熱,則發(fā)為陽黃,其黃色多鮮明光亮;若脾虛壅滯,邪從寒濕而化,則發(fā)為陰黃,黃色多晦暗如煙熏。二者雖有陽證陰證、寒證熱證之別,但脾土有濕,土壅木郁,治療疏肝健脾利濕則一。
  痰飲是水液運化失調(diào)所致,由于水液停聚不得蒸化而形成。然脾土健運,能為胃行其津液,水津四布,周流不息,何至凝痰積飲?惟脾陽不振,升降氣機失于斡旋,胃中水谷不能及時消化輸布,則聚濕而成痰飲,所以古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說。
  霍亂是以起病急驟,卒然發(fā)作,上吐下瀉,腹痛或不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多由寒濕,或濕熱之邪,或飲食不潔損傷脾胃而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若脾胃為邪氣所傷,清濁相干,亂于腸胃而發(fā)霍亂。故趙雙湖《醫(yī)學指歸》注云“脾胃同病”。
  心腹痛是指脘腹疼痛。脾居中焦,又司大腹,若脾氣郁滯或肝膽橫逆犯脾,均可致氣機壅滯,不通則痛。
  胃主腐熟,脾主運化,飲食不化,病變部位在胃,當責之胃消化無權,然而脾又為胃運化津液,二者一升一降,協(xié)力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由于生理上的相互關系,因而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若脾失健運,同樣可以累及到胃,使其消化功能減弱,導致飲食不化。
  [原文] 標?。荷眢w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
  [語釋] 標病,即足太陰脾經(jīng)病變。
  脾對人體水液有吸收、轉(zhuǎn)輸及布散作用,即人稱“運化水濕”。脾氣健旺,體內(nèi)多余水分可及時轉(zhuǎn)輸肺與腎,通過肺腎的氣化,排出體外。反之,脾運化水濕功能減弱,致使水液在體內(nèi)停留,泛溢肌膚,則身體胕腫,肢體沉重;若濕邪阻礙清陽不升,則嗜臥。
  舉,往上托,往上伸之意。四肢不舉,即四肢不用。脾主運化主升清,人體的四肢,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其營養(yǎng)輸送,又全賴于脾之清陽的升騰宣發(fā),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實四肢”。因此,脾氣健運,四肢營養(yǎng)充足,活動也就輕勁有力。反之,脾失健運,清陽不升,布散無力,營養(yǎng)不足,則四肢倦怠無力,甚或萎弱不用。
  舌本強痛亦是脾經(jīng)常見病癥,因脾之經(jīng)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脾氣健運,精氣通于口,則口味靈敏,舌體柔軟,語言流利。若心脾熱盛,火熱循經(jīng)上炎,常可見舌強語蹇或腫脹疼痛等證。
  足大趾不用系氣血失于濡潤而致。因經(jīng)絡不僅有溝通人體表里上下,聯(lián)系臟腑的功能,同時還有通行氣血,調(diào)節(jié)人體各部機能的作用。足太陰脾經(jīng),起于足大趾內(nèi)側(cè)端,沿內(nèi)側(cè)赤白肉際上行,故足大指的活動靈敏,全賴脾健運氣血生化之源旺盛,脾之經(jīng)脈傳注氣血的濡養(yǎng)。若脾氣虛弱,氣血來源不足,經(jīng)脈失于濡潤,輕則足大指運動不靈活,重則難以步履。故《靈樞·本臟》云:“經(jīng)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
  脾與九竅有著密切關系,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指出“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脾主土,為萬物之母,脾病,與之相關的臟腑經(jīng)絡則俱病。因此,脾胃功能健旺,則九竅和利,反之,則導致九竅不利。臨床中九竅之病常用調(diào)理脾胃方法而治愈,也是明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因潔古著書皆本于《內(nèi)經(jīng)》,又脾喜燥而惡濕,故認為諸痙項強為脾經(jīng)之病。

三、脾病用藥
  [原文] 土實瀉之。
  [語釋] 《素問·五臟別論》云:“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所以五臟為病,多虛證而少實證。此所謂土實,多系指中焦升降氣機滯塞,斡旋轉(zhuǎn)輸失常。因脾職司運化,若脾運不健,則氣化不宣,壅而成實。故《醫(yī)學指歸》注脾氣實為“中央杼軸不靈”是矣。治用瀉法,實則調(diào)暢氣機,敷布陽和,恢復脾胃的乾健騰發(fā)之常。
  [原文] 瀉子:訶子、防風、桑白皮、葶藶子。
  [語釋] 從五行生克乘侮規(guī)律看,脾屬土,肺屬金,二者關系為土能生金,脾為肺之母,肺為脾之子。土實瀉子,即脾實瀉肺法。因脾氣滯塞每令肺氣壅遏,開泄肺氣之閉則消除脾實,乃母病及子之理。潔古常用藥如訶子、防風、桑皮等,既有清瀉肺金之功,又有通達脾氣郁結之效。
  訶子,味苦酸澀,性溫。本品雖功擅斂肺澀腸,但苦能泄,溫能通,故能消痰下氣。《內(nèi)經(jīng)》云“肺苦急,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走,氣實者宜之”。凡痰濕阻滯肺氣之喘急及脘腹痞滿等證,常用本品泄氣消痰,開胃調(diào)中。所以《唐本草》云“主冷氣,心腹脹滿,下宿物”。
  防風,為辛甘性溫無毒之品,入肺脾二經(jīng)。是祛風勝濕之主藥,《長沙藥解》言其“行經(jīng)絡,逐濕淫,通關節(jié),止疼痛……”。凡風邪犯肺或濕邪困脾皆可應用,故《珍珠囊》云:“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jīng)絡中留濕”。
  桑白皮,味甘性寒,亦入肺脾經(jīng)。為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品?!毒V目》云“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肺熱咳喘痰多或浮腫、小便不利之水腫實證,常用本品。
  葶藶子,味苦能下泄,辛能發(fā)散,故該品以行水走泄為用?!秳e錄》言其“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面目浮腫”。所以,對于脾失制水,脾氣閉塞之咳嗽喘促、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實證,本品皆能下氣破結,利水消腫。
  脾實瀉肺之法,主要針對肺脾氣機壅滯,水濕運化失職之證,用藥雖僅4味,卻針對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如降肺氣,訶子可用;宣肺氣,防風待選;利肺氣,桑白皮、葶藶子力著。其中葶藶子雖適用于胸水腹水重證,然其性苦寒,力著性猛,易克伐脾氣,故脾肺氣虛,雖水液泛濫,也當禁用。
  [原文] 吐:豆豉、梔子、蘿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蘆、苦參、赤小豆、鹽湯、苦茶。
  [語釋] 《內(nèi)經(jīng)》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即是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藥物,驅(qū)除壅塞于上焦的痰、食、火郁之邪的方法。古人說“脾為生痰之源”,又脾為胃運行津液。若痰壅在肺,食積在胃,其病根則生于脾,故吐肺胃之實邪,即可瀉脾實。且路徑簡捷,奏效亦快。潔古常采用豆豉、梔子、蘿卜子、常山等藥。
  豆豉,本品雖屬苦寒,但其性升散、宣越?!侗静輩R言》云:“此藥乃宣郁之上劑也,凡病一切有形無形,壅脹滿悶,停結不化,不能發(fā)越致痰者,無不宣之。”仲景曾六方用豆豉,皆取其宣散之性,如瓜蒂散、梔子豉湯類,皆能除胸脘郁滯之邪。
  巵子:現(xiàn)稱梔子。本品苦寒,氣味芳香。其特性為降中有升,宣中有降,擅除上焦無形之郁熱。《本草經(jīng)疏》云本品能“除心肺二經(jīng)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余之火”。故著名的梔子豉湯,即取該藥配豆豉,二藥清宣互濟,發(fā)散火郁而除煩。
  蘿卜子,又稱萊菔子。性味辛甘平,入肺胃經(jīng),現(xiàn)在的中藥書均認為本品以降氣定喘、消食化痰為主要功用,治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等證。殊不知該藥生熟不同,其氣各異,生者能升,熟者擅降,故《綱目》云:“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fā)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diào)下痢后重,止內(nèi)痛,皆是利氣之效”。若胸脘痰食壅滯,當生用本品,因勢利導,一吐為快,臨床不可不知。
常山,苦辛寒,有毒。其性善上行涌吐,用于胸中痰飲、積聚之老痰,如《千金方》以常山與甘草、蜜同用,煎湯服,有較強的涌吐作用。此外,本品有截瘧之功,因“無痰不成瘧”,所以治瘧疾亦有良效。
  瓜蒂,味苦寒,主要作用為涌吐宿食痰涎?!侗窘?jīng)》云:“主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比绻沤裼客路絼┲砉系偕?,即本品配有赤小豆、香豉而成,但要十分注意用量,近年來用瓜蒂過量中毒斃命者偶見雜志報導,應用時不可不防。
  郁金,味苦、性寒。功擅行氣解郁,涼血破瘀。常用于痰熱郁結,血瘀內(nèi)阻及濕濁蒙閉清竅等證,故《本草匯言》云:“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薄侗静輳男隆芬惭浴澳荛_肺金之郁”。
  薤汁,《周氏醫(yī)學叢書》主“吐痰飲宿食”。
  藜蘆,辛苦寒,有毒。功擅涌吐風痰?!侗静輬D經(jīng)》云:“大吐上膈風涎”,如中風、癲癇、喉痹證見痰涎涌盛者多用該藥。然而本品毒性強烈,內(nèi)服宜慎。
  苦參,味極苦,性寒?!秲?nèi)經(jīng)》云其“酸苦涌泄”,有些醫(yī)家據(jù)《內(nèi)經(jīng)》之旨,認為該品有引吐之功。如清代張山雷云:“藜蘆、苦參皆大苦,故能引吐”。但本品長于清熱燥濕,逐水祛風、殺蟲。
  赤小豆,為甘酸平之品,擅利水消腫,解毒排膿。如《本經(jīng)》云:“主下水,排癰腫膿血?!钡襞c瓜蒂相配,合其用則另辟蹊徑,赤小豆味酸,瓜蒂味苦,二者合用,正合“酸苦涌泄”之經(jīng)旨,再配豆豉之升浮,則是歷代著名的涌吐代表方瓜蒂散,用于胸中痰壅及宿食停于上脘之證。
  鹽湯,《中藥大辭典》記載為鹽膽水,即食鹽瀝下的鹵汁,異名鹵水。該藥咸苦,有大毒,《綱目》云其“痰厥不省,灌之取吐”。但《本草拾遺》云:“鹽膽水,毒,六畜飲一合,當時死,人亦如之?!笨梢?,臨床使用當慎之。
  苦茶,即茶葉。味苦甘,性涼。具有清頭目,除煩渴,下氣,化痰消食,利尿解毒作用。多用治頭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煩口渴,食積痰滯等證。但若飲濃茶,其功效則一反常規(guī),其氣變下降而為上升,故《綱目》云:“濃煎,吐風熱痰涎”。
  上述諸藥皆具涌吐之效,然臨床根據(jù)病情性質(zhì)之不同,機理之差異,選藥亦當各異。如梔子、豆豉、瓜蒂、赤小豆等均味苦性寒,適用于風熱痰涎壅塞上焦;萊菔子、郁金、苦茶等則擅長利氣消食,祛痰破血,故適用于宿食積滯及氣滯血瘀壅遏胸脘;至于常山、藜蘆等則又針對老痰、風痰、瘧痰而設。所以《本草綱目》云:“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原文] 下:大黃、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續(xù)隨子、芫花。
  [語釋] 下法,即蕩滌腸胃,瀉下大便,逐痰水下出。蓋脾主制水,脾病則停痰、留飲、水液泛濫。故脾實瀉下,當以驅(qū)逐痰水為主。
  大黃,性味苦寒,是攻下里實之要藥,《本經(jīng)》言“主下……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币蜃饔镁?,故有將軍之稱?,F(xiàn)代臨床運用,生用后下攻下力強,熟用久煎瀉下力緩。酒制長于活血化瘀,炭制又可止血。
  芒硝,古代本草稱為“馬牙硝”。最早見于《別錄》,“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推陳致新”??梢?,該品主要為瀉熱導滯,潤燥軟堅。常用于實熱積滯、停痰積聚、瘀血積聚等證?,F(xiàn)代藥理研究亦證明該品主要含硫酸鈉,使腸內(nèi)形成高滲溶液,引起機械刺激,促進腸蠕動,從而產(chǎn)生瀉下作用。
  青礞石,為綠泥石片巖的巖石,體重、色青,無臭、味淡、無毒。入肝、肺、胃經(jīng)。功擅墜痰,消食,下氣,平肝。主治頑痰癖積,宿食癥瘕等證,故《醫(yī)學入門》云“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而出”?!都斡颖静荨芬嘣疲骸爸问撤e不消,留滯在臟腑,宿食癥塊久不瘥,及小兒食積羸瘦,婦女積年食癥,功刺心腹。”
  大戟,首載于《本經(jīng)》,云其:“味苦寒,主治蠱毒,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別錄》補充“甘,大寒,有小毒,主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腸”。上述所載,諸證皆水積使然,可見該品主要作用是蕩滌水邪,其逐水作用與甘遂相似而力稍遜。另外,還有解毒療癰之功,如馳名中外的紫金錠即有紅芽大戟。
  甘遂,性味苦寒。功擅逐水瀉熱,常與大戟同用,其作用亦相去不遠。《本經(jīng)》云“主大腹疝瘕,腹?jié)M,面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端幮哉摗房偨Y《本經(jīng)》論甘遂主治之精髓,云其“瀉十二種水疾……去痰水”。另外,現(xiàn)代臨床外用,又能消腫散結,主治癰腫瘡毒。
  芫花,為苦辛溫之品,功能消痰利水。《本經(jīng)》言“主咳逆上氣”;《別錄》“消胸中痰水,……水腫”;仲景《傷寒論》用其治療懸飲,古書所載皆治痰水內(nèi)壅之證。另外,該品外用又能殺蟲療瘡,常用于頭瘡、頑癬、凍瘡等。
  大戟、甘遂、芫花皆為峻下逐水之品,皆能達水飲窠囊隱蔽之處。然芫花毒性最大,甘遂、大戟則次之。臨床上為加強療效,多并用取攻。孕婦及虛弱患者當忌用。
  續(xù)隨子,《本草綱目》云本品“與大戟、甘遂……主療亦相似,其功長于利水”,故該藥下水最速,主治水氣病。但有毒易損人,不可過服。
  吐、下之法,皆適用于胃腸之實證,胃中食積可吐,腸中燥屎可下;至于痰壅于肺,亦可因勢利導,一吐為快;其他血瘀、水積,亦間有攻下者。但運用此法,必詳察病機,凡證屬邪實正氣不虛,方可一鼓蕩平。然而脾實,無非升降斡旋無力,氣機壅滯,或脾運失職,痰飲水邪、交結停積,證均屬標實而本虛,若簡單峻烈吐下,必致脾腎兩敗。筆者認為,潔古之吐下二法,不系于胃腸之實,而系于脾土之實,未免有些不妥。脾實可瀉之證,氣機窒塞,又不任健運者,可用枳實、郁金、木香、青陳皮、砂仁、豆蔻之屬,振奮脾陽,疏通氣機;若郁熱壅遏,則丹皮、梔子、連翹、黃芩之屬以清泄之;若寒濕窒塞者,則炮姜、蒼術、佩蘭、藿香之屬以溫化之;若母病及子,痰涎積滯者,則杏仁、貝母、陳皮之類泄肺即以瀉脾;若臟病及腑,納食不化者,則神曲、麥芽、山楂、雞內(nèi)金之類快脾而理胃,等等。皆脾實瀉之之法。不宜一意吐下。

[原文] 土虛補之。
  [語釋]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土有萬物之母之稱。土虛則諸臟無所稟承,“調(diào)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灌中央以溉四旁”,所以脾虛當用補法。潔古補土分補母、補氣、補血三種方法。
  [原文] 補母,桂心、茯苓。
  [語釋] 脾之母為心,脾臟之虛可以補心。虛則補其母,雖是五臟生成自然之理,但僅從生化而立論,未免有些牽強。因心主血脈,全賴脾之精微的輸化供給,脾氣健旺,心血才能充盛,故心脾兩臟猶如唇齒相依,補心藥往往能益脾,如茯苓、桂枝、棗仁、柏仁,雖皆補心血,但無一不是補脾之良藥。因此,脾虛用補法,不必單從土虛補母而言。
  桂心、桂枝、肉桂均系樟科植物。其嫩枝為桂枝,干皮或粗枝皮為肉桂,桂心則是肉桂去表皮者。三者性味均為辛甘溫,入心、脾、腎等經(jīng),作用亦均能溫補心脾腎,但各有側(cè)重。不過肉桂與桂心功能相類似,故一些古方運用時,??梢姽鹦拇嫒夤鹗褂?。
  茯苓,為甘平之品。入心脾腎經(jīng)。其功效既能健脾益氣、淡滲利水,又能安神寧心。如潔古《醫(yī)學啟源》云其“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針對脾虛濕存證,可取健脾土扶正氣以祛濕邪?!侗窘?jīng)》則言“安魂養(yǎng)神”,如臨床心肝血虛魂不內(nèi)藏之虛煩不得眠,即酸棗仁配該藥,加強養(yǎng)血鎮(zhèn)靜安神之功。
  [原文] 氣,人參、黃芪、升麻、葛根、甘草、陳橘皮、藿香、葳蕤、縮砂仁、木香、扁豆。
  [語釋] 氣在人身的作用十分重要,《內(nèi)經(jīng)》中把氣的作用比喻成自然界與太陽的關系,《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睆埦霸酪仓赋觥叭酥猩嚧藲狻?,人得氣則生,氣絕則亡。然而氣的生成主要靠肺、脾、腎功能的正常,其中脾臟尤為重要,《素問·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彼浴稄埵厢t(yī)通》有“氣之源頭在于脾”的說法,脾氣健,則真氣充足,諸臟功能旺盛。否則,真氣不足,諸臟機能減退,眾病叢生??梢娧a脾氣之重要,潔古常用補脾氣藥如下。
  人參,《本經(jīng)》云:“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焙笕烁鶕?jù)《本經(jīng)》之記載,將人參的功能歸納為四個方面:其一為益氣生津,因本品甘寒,為“陰中之陽,其力厚,其性醇”,若甘溫之品,則又大補元氣,以挽救氣脫之危;其二補中益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皆賴其滋養(yǎng),人參補中益氣,令脾運胃健,五臟得養(yǎng);其三為補益心氣,心為君主之官,藏神而主血脈,人參入心有強心之功;其四補正氣以祛邪氣??梢?,人參確為補氣之佳品。
  黃芪,為甘溫之品,入肺脾經(jīng)。功擅補氣生陽,為治療諸虛之良藥。凡脾肺氣虛之食少便溏、氣短乏力,或中氣下陷之脫肛、久瀉、子宮下垂,及氣虛不能攝血之便血、崩漏等證,均須隨不同的氣虛情況,靈活配伍他藥。故尤在涇云:“充虛塞空,則黃芪尤為專長也?!?
  升麻,辛,甘,微寒?!夺t(yī)學啟源》云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具有升脾胃陽氣之功。適用于中氣虛弱,清陽之氣下陷者,常配伍人參、黃芪。借此升舉之力,加強補中益氣之作用。除此,還能發(fā)表透疹、解毒。
  葛根,其功效與升麻相近,同具升舉脾胃之氣的作用,適用于濕熱瀉痢或脾虛腹瀉等證。故李東垣曾說:“葛根,其氣輕浮,能鼓胃氣上行……治脾胃虛弱泄瀉圣藥也?!?
  甘草,色黃味甘,入十二經(jīng)。生者長于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炙則氣溫,擅補脾益氣?!队盟幏ㄏ蟆吩啤瓣柌蛔阏?,補之以甘”,故凡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常用該藥。如《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甘草瀉心湯,《和劑局方》之四君子湯,皆用本藥,取溫中補虛,暢氣血生化之源。
  陳皮,《本經(jīng)》云:“下氣,通神,一名橘皮?!北酒窔庀阈詼兀苄心芙?,功擅理氣運脾,調(diào)中快膈。適用于脾胃氣滯所致脘腹脹滿噯氣、惡心等證,除此,還有燥濕化痰之功。

 

藿香,辛,微溫。入脾胃經(jīng)。該藥氣味芳香,具有醒脾除濕、寬中下氣之作用,常用于脾濕郁滯,中氣不運之脘痞、嘔吐、泄瀉、納呆等證。如馳名中外的藿香正氣散,即以本藥為君。所以《本草正義》云:“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陳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
  葳蕤,為百合科玉竹之根莖,一名玉竹。《本草正義》云“味甘多脂,柔潤之品”,說明其主要作用為養(yǎng)陰潤燥,多用于燥熱傷津之病。雖能滋養(yǎng)中焦之汁,但并非補脾氣之藥。
  縮砂仁,辛散溫通,善于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之良藥。凡脾胃濕阻及氣滯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均可應用。另外,本品還具安胎之功。所以《**化義》明言:“若嘔吐惡心,寒濕冷瀉,腹中虛痛,以此溫中調(diào)氣;若脾虛飽悶,宿食不消,酒毒傷胃,以此散滯化氣;若胎氣腹痛,惡阻食少,胎脹不安,以此運行和氣?!?
  木香,辛香、苦,溫。擅行氣止痛,多用于脾胃氣滯。如《本草綱目》云:“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袣獠贿\,皆屬于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
  扁豆,甘,微溫。入脾胃經(jīng)?!侗静萸笳妗吩疲骸吧w緣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于脾而克燥也?!笨梢?,本品是補脾化濕,和中止瀉之佳品,臨床運用,一般健脾胃多炒用,去暑濕多生用。
  脾主中焦之大氣,以斡旋周流為天職。故治脾氣,除補益中焦外,還需理氣調(diào)達為先。所以,潔古列十一味補脾氣之藥,其中人參、黃芪、甘草為補氣之正品,其余升麻、葛根具升提清陽之氣,惟用于中氣下陷之證。陳皮、藿香、砂仁、木香等皆氣味芳香宣散,擅醒脾快胃,系通過理氣而達健運脾氣之目的。
  [原文] 血,白術、蒼術、白芍藥、膠飴、大棗、干姜、木瓜、烏梅、蜂蜜。
  [語釋] 血來自水谷之精氣,經(jīng)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鹅`樞·決氣篇》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笨梢娖⑦\化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血的化生,脾虛則血不足。治當健脾、補血并施,常用藥如下。
  白術,苦、甘,溫。入脾胃經(jīng)。是補益脾氣之良藥?!恫痪蛹吩破洹皻饧礋o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故該藥振奮脾氣既可生血,且補且行,為補脾之上品。
  蒼術,氣香辛烈,性溫而燥。擅燥濕健脾,兼祛風濕。常用于脾被濕困及風濕侵漬關節(jié)等證。
  二術皆入脾胃經(jīng),氣味均芳烈,其功能同為健脾氣之主藥,并非能直接滋陰養(yǎng)血。然而二者氣味芳香流動,能振奮脾陽,故《周氏醫(yī)學叢書》云:“陽能生陰,所以能和血而補血也?!?
  白芍藥,為酸苦陰柔之品,能收攝肝脾渙散之陰氣,故養(yǎng)血柔肝止痛。凡肝脾不和而致脘腹攣急、脅肋脹滿疼痛、血虛引起的四肢拘攣作痛,皆可應用。所以《本草備要》云:“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治血虛之腹痛?!?
  膠飴,又名飴糖。主要成分含麥芽糖及少量蛋白質(zhì),甘微溫,入脾胃經(jīng)。功擅補虛健中止痛,適用于虛寒里急,諸不足之證?!堕L沙藥解》有“補脾精,化胃氣,生津養(yǎng)血,緩里急,止腹痛”,論之甚詳。
  大棗,《長沙藥解》云:“其味濃而質(zhì)厚,則長于補血,而短于補氣?!薄侗窘?jīng)》亦云“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梢娫撈肥茄a益中焦脾胃陰陽氣血之要藥,對于氣血不足引發(fā)的多種病證都可應用。
  干姜,為辛溫之品,是溫養(yǎng)脾陽之正藥。中焦虛寒,陰冷吐瀉,當首推本品。其用于補血,同樣取“陽生陰長”之理,因此趙雙湖《醫(yī)學指歸》云“干姜,辛溫燥濕,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
  木瓜,《本經(jīng)疏證》云:“霍亂大吐下則中氣潰敗,心液暴亡,筋失所養(yǎng)而絞旋收引焉……木瓜所以收合血液之余,宣布筋骸之養(yǎng)也?!笨梢娫撍幬端?,能收攝耗散之陰血,與白芍之功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本品不僅養(yǎng)陰柔筋,還能和胃化濕,故多用于霍亂吐瀉,轉(zhuǎn)筋不止等證。
  烏梅,酸澀而溫,酸能生津,澀能收斂。故本品功擅生津、收澀。不僅助胃津、斂胃陰,同時還是攝斂肝脾之陰的上將。
  蜂蜜,味甘,性平?!秲?nèi)經(jīng)》云“五味入胃,甘先入脾”,故該藥對于脾胃虛弱而致倦怠食少,脘腹疼痛,具有補中緩急作用,同時還能潤肺止咳。所以《本經(jīng)》謂該品“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本草綱目》也云:“蜂蜜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笨芍^論之甚詳。
  脾為萬物生長之母,得溫和潤澤之藥,方能生生不息。所以潔古列補血之品,如白術、蒼術、干姜,皆性味甘溫,通過補益脾氣,以達生血目的;白芍、木瓜、烏梅,皆酸而潤澤、收斂,乃養(yǎng)血、斂陰、生津之藥,肝脾胃陰血不足者,方可選用;膠飴、大棗、蜂蜜亦均為大甘味厚之品,乃填補中焦虛損之要藥。目前臨床常用的補血藥,除上述潔古所列外,如熟地黃、當歸、龍眼肉、阿膠、人參等亦多選用。

[原文] 本濕除之。
  [語釋] 脾喜燥而惡濕,故健脾之本,首當除濕。然而脾臟病濕,有寒濕困脾與濕熱蘊脾之不同,在病機上雖同為濕邪阻遏脾氣,但寒濕與濕熱臨床表現(xiàn)各異,治法有別。潔古書中只針對寒濕困脾,立燥濕、利水二法,未言濕熱蘊脾之清熱利濕,這與《素問·至真要大論》“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相符。
  [原文] 燥中宮:白術、蒼術、橘皮、半夏、吳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語釋] 脾居中焦,脾被濕困,則取辛溫燥烈,芳香化濕之品,燥濕以健中焦。
  白術,《本草求真》云:“蓋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味苦,是燥濕健脾之主藥。凡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或痰飲、或水腫等證,皆可運用。
  蒼術,氣香辛烈,性溫而燥,功擅燥濕健脾。正如《本草綱目》所云,本品能“治濕痰留飲……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等。
  陳皮,《本草綱目》云“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可見本品為行氣健脾燥濕之佳品。
  半夏,辛溫燥烈,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墩渲槟摇吩疲骸爸魏导靶魏嬂鋫味?。……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庇衷疲骸盁崽底酎S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陳皮、白術。”上述記載言簡意賅,說明本品為治痰濕之要藥。
  吳茱萸,辛苦,熱;有小毒,入肝、脾、胃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疏肝下氣、燥濕之功。凡肝胃虛寒,濕濁不化之脘腹痛、吐涎沫、食谷欲嘔等證,皆可應用。故《本草綱目》云:“吳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
  南星,苦、辛,溫;有毒。與半夏同具燥濕化痰之功,然溫燥之性烈于半夏,故多用于頑痰咳嗽及痰濕壅滯等證,同時還具祛風解痙之功。然燥性強烈,易傷陰劫液,故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
  草豆蔻,《本草綱目》云:“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可見本品擅長燥濕、溫中、行氣,凡脾胃虛寒偏盛者皆宜選用。
  白芥子,大辛大溫,剛燥峻烈。為燥濕祛痰、利氣散結之佳品。常用于寒痰壅滯肺氣不宣之咳嗽氣喘,或痰濕阻滯經(jīng)絡關節(jié)而致疼痛、麻木等證,故該藥是治濕家之利器,正如《本草經(jīng)疏》云:“白芥子味極辛,氣溫,能搜剔內(nèi)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原文] 潔凈府:木通、赤茯苓、豬苓、藿香。
  [語釋] 濕聚為水,通利水道,既可健脾除濕,此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潔古常用利水去濕藥如木通、茯苓、豬苓等。
  木通,苦,寒。入心、小腸、膀胱經(jīng)。功擅利水泄熱。主治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等證。故《本草新編》云:“木通,逐水氣,利小便,亦佐使之藥,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則泄人元氣?!?
  赤茯苓,《本草綱目》記載“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豬苓,甘淡滲泄,利水滲濕之功優(yōu)于茯苓。故《本草備要》云:“行水利竅,與茯苓同而不補,耗津液,多服損腎昏目?!?
  [原文] 標濕滲之。
  [語釋] 此處標病,指脾之經(jīng)絡為病,然濕在皮膚,水溢浮腫,不可單謂脾之標病矣。趙雙湖《醫(yī)學指歸》云:“脾之經(jīng)絡為病,不止于濕,而外感之濕中人,不止在脾之一經(jīng),乃脾經(jīng)標病,止言其濕,舉一以概其余也,而以濕屬之脾則從其類也。”
  [原文] 開鬼門:葛根、蒼術、麻黃、獨活。
  [語釋] 開鬼門,即濕從汗解。因“肺為水之上源”,肺主宣發(fā)、肅降,故開肺閉即可泄皮毛,又上焦開則清肅下行,水道通利水腫自消,此為治水濕大法之一。臨床凡上半身水腫,亦多采用開泄腠理之氣的方法。如《金匱要略》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潔古常用藥有葛根、蒼術、麻黃、獨活等。
  葛根,《別錄》云:“解肌發(fā)表,出汗,開腠理。”
  蒼術,本品辛溫發(fā)散,功擅祛風除濕,故《本草圖解》云:“寬中發(fā)汗,其功勝于白術?!?
  麻黃,辛溫。入肺、膀胱經(jīng)。善于宣肺氣、開腠理,借此以除水腫,常用于水腫實證兼有表證者。故《本草綱目》記載該藥治“水腫風腫”。
       獨活,《本經(jīng)逢原》云:“升中有降,能通達周身而散風勝濕。”可見本品長于祛風濕,然發(fā)散之力不及羌活。一般風濕在上部者多用羌活,風濕在下多選獨活。
  潔古所列上述四藥,皆能開泄肌腠、通達皮毛,故可收通陽消腫之功。

第四篇 肺部
一、肺的生理
  [原文] 肺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語釋] “魄”,屬于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凡一身運動的現(xiàn)象,皆是魄的表現(xiàn)?!额惤?jīng)·藏象類·卷三》指出:“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蹲髠鳌房追f達疏:“附形之靈曰魄”。由此說明人體一些知覺和動作,都是“魄”作用的結果。
  魄藏于肺,為肺臟的一種精氣。肺居上焦,主宰一身精氣的運行。精氣充足則魄力強,精氣不足則魄力弱,所以《內(nèi)經(jīng)》有“異精而出入者謂之魄”之說。魄的功能是主宰一身之運動能力,凡手足之有動作,身體之有運動,語言之有氣概,以及思維和工作之有能力等,都在“魄”的支配下而發(fā)揮作用的。
  人體五臟功能的特點各有不同,祖國醫(yī)學以五行思想體系為指導,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以五行配五臟。
  肺屬金,其性清肅,有司清濁之運化的功能。因肺居上焦,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呼出臟腑之濁氣,吸入天陽之清氣,是調(diào)節(jié)人體氣血運行和維持陰陽平衡的關鍵。由于肺具有控制整個機體的功能,它和金屬鎮(zhèn)攝的性能相似,堅定有力,故稱為“肺金”。
  肺總攝一身元氣,是說體內(nèi)所有的氣都統(tǒng)屬于肺。由于肺臟居高臨下,是五臟的華蓋,并與“天氣相通”,所以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之氣,即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nèi)的濁氣,有出有入,吐故納新,使內(nèi)外氣體不斷得到交換,以供給身體各部組織對新鮮氣體的需要,以維持人體清濁之氣的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于肺”。又因為肺為人體內(nèi)外氣體交換的場所和主持者,所以說“肺司呼吸”或說“肺主呼吸之氣”。
  肺總攝一身之氣,還指肺有主持、調(diào)理諸氣的作用。人體各種機能以及宗氣、營氣、衛(wèi)氣的生產(chǎn)盛衰與輸布都與肺有關,特別是宗氣的生成與肺關系更為密切。因宗氣是由水谷精氣和肺所吸入的清氣相結合聚于胸中而成,具有助肺臟以行呼吸和貫心脈以行營血、溫煦肢體和維持整個人體正常生理的功能。所以說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于肺”和《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肺者氣之本”,都說明肺有統(tǒng)攝一身之氣的功能。
  主聞,是因肺開竅于鼻。鼻不但是呼吸之氣出入的門戶和通道,而且具有嗅氣味的功能。鼻的這種功能主要依賴于肺氣的作用。肺氣和,呼吸暢,嗅覺才能正常。所以《靈樞·脈道篇》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由于鼻為肺竅,與外界相通,所以鼻又常常成為邪氣入肺的門戶。如濕熱病邪犯肺多由口鼻而入,可出現(xiàn)鼻流濁涕;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沙霈F(xiàn)鼻流清涕,這都能影響嗅覺。
  主哭,是因肺在志為悲(也有憂郁則肺氣不宣,以憂為肺志),悲甚為哭。
  主皮毛,是指肺臟與肌表皮膚有密切關系。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調(diào)節(jié)呼吸的作用。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氣體交換,這就叫“肺合皮毛”。一般來說,肺氣旺盛之人,皮膚多潤澤有光;肺氣不足之人,皮膚多憔悴無華。肺氣充足,能行氣于皮毛,皮毛就能適應氣候變化,而起到遇冷收縮,遇熱疏泄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當肺氣不足時,則皮毛失去適應氣候變化的調(diào)節(jié)能力,每易感受外邪而致病。在臨床上感冒初期,邪襲衛(wèi)表而后入肺,多見咳嗽,而肺臟疾患,也常見惡風、畏寒之癥狀,這都是肺合皮毛的有力見證。《素問·痿論》有“肺主一身之皮毛”,其意義也在于此。
二、肺所主病證
  [原文] 本?。褐T氣膹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臥,小便數(shù)而欠,遺失不禁。
  [遺失] 本病,即肺本身的病變。膹,喘急之意;郁,痞悶也。膹郁指呼吸喘急,胸部痞悶而言。這是說大凡因氣機失調(diào)引起的呼吸喘急,胸膺痞悶的病證多與肺有關,由肺氣不利引起。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肺氣有余,痰壅氣滯則肺失清肅;肺氣不足則肅降無力。因此無論肺虛肺實都可致肅降失調(diào),氣機不利而發(fā)生呼吸喘急,胸部滿悶。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氣[月賁]郁,皆屬于肺”之說。
  痿,萎也,如草木萎而不榮。這里指肺痿和痿躄而言。諸痿喘嘔,大多與上焦肺有關。肺居上焦,而主宣發(fā),有行營血,散布津液之功能。肺痿,即與下痿躄相應,肺葉萎弱不用,為肺臟慢性虛損性疾患,多由津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所致。痿躄,即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初起多為下肢無力,漸至手足軟弱,肌肉麻木不仁,皮膚干枯不澤等。導致本病生成的原因十分復雜,但主要與肺熱葉焦,津失敷布,久則五臟失濡,四肢筋脈失養(yǎng)有關。又肺主氣,氣以肅降為順,肺氣逆而不降則呼吸喘急。
  嘔吐,雖由胃氣逆產(chǎn)生,但肺的肅降亦有助于胃的和降,反之,肺氣上逆,重則可影響于胃,胃降失和則生嘔吐。臨床所見,凡咳喘重癥,往往兼有嘔逆。肺氣不足則氣短,肺失宣降則咳嗽??韧倌撗獮榉伟b的臨床特征,病因為風熱犯肺,或痰熱素盛,以致熱傷肺金,蒸液成痰,熱壅血瘀,肉腐血敗而成癰化膿。
  不得臥的原因很多,這里指的是水飲射肺,肺氣上逆而出現(xiàn)的咳逆倚息不得平臥。
  小便數(shù)而欠,為小便頻數(shù)而尿量短少。遺失不禁,為小便失于控制,自行溺出。二者雖多見于腎與膀胱的疾患,但與至高之肺息息相通,因肺有調(diào)節(jié)水液運行和排泄的作用。肺氣肅降可使多余水液不斷下行到腎與膀胱,使小便通利,水液得以正常排泄,如肺氣虛而下陷,肅降太過,膀胱失約,無力控制水液,則出現(xiàn)小便數(shù)而欠,或遺失不禁。
  [原文] 標?。簽篮疅?,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
  [語釋] 標病,指手太陰肺經(jīng)之病。灑淅寒熱是形容發(fā)熱惡寒,惡寒之狀如冷雨寒風灑瀝肌膚之貌。因肺主皮毛,外邪襲表,衛(wèi)氣應之,邪正相爭則發(fā)熱惡寒;肺氣較弱,肌表不固則易傷風自汗。
  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胃),向下聯(lián)絡大腸,再圍繞胃之上口向上貫穿膈膜入屬于肺,再從喉管向旁橫行出至腋下,沿著上臂內(nèi)側(cè),行走于手少陰和手厥陰兩經(jīng)的上方,下入肘中沿前臂內(nèi)側(cè),經(jīng)過掌后高骨下緣入寸口……由此可見,手太陰肺經(jīng)循行經(jīng)過肩背、臑臂前廉,所以手太陰肺經(jīng)受邪引起肩背和臂痛是不足為奇的。


 


三、肺病用藥
  [原文] 氣實瀉之。
  [語釋] 氣實,指肺氣實。可因風寒束肺、熱邪壅肺、痰濕阻肺、痰火戀肺等多種原因而致。其病機相同之處皆為邪阻肺氣,氣失宣降。臨床表現(xiàn)隨病因而異。如喘咳息粗,胸滿脹痛,痰涎壅盛,或咯痰稠黃不爽,或痰中帶血,突然失音等,多屬肺氣實之見證。肺氣實的病證可通過祛除邪氣,宣降肺氣之法治之。
  [原文] 瀉子: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
  [語釋] 瀉子,腎與膀胱為肺之子。瀉子,指瀉膀胱之水。因肺為水之上源,與腎、膀胱相通,肺氣壅實,不能通調(diào)水道,臨床可通過瀉膀胱之水的方法,使水氣下行,肺氣得以肅降,以解肺氣壅實[月賁]郁之患。
  澤瀉,甘寒,入腎、膀胱二經(jīng),有泄熱利水之功。由于它可宣通水道,從而就有利水降氣的作用。水道通,水下行,肺氣得以肅降,而肺之氣實膹郁之象得除。
  葶藶子,能泄肺氣之閉塞而利水邪。李時珍云:“肺中水氣膹滿急者,非此不能除?!敝倬拜闼灤髼棡a肺湯主治痰飲咳逆,倚息不得臥;大陷胸丸主治熱實結胸,水熱互結胸脅;《證治準繩》葶藶丸主治喘咳浮腫,小便不利,皆是應用葶藶子利水泄肺之功。目前應用本品治療胸腔積液及肺心病水腫喘滿之證。
  桑白皮,為瀉肺平喘之要藥。本品味甘性寒,入肺脾兩經(jīng)。李杲謂:“瀉肺氣之有余而止嗽”;《綱目》云“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化義》亦云“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借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云瀉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
  地骨皮,甘寒,入肺、腎、肝三經(jīng)。王好古認為此藥可“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周學海提出其伏火可“從小便出”。
  上四味均是通過瀉子而達到瀉肺作用。
  [原文] 除濕:半夏、白礬、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語釋] 肺氣起于中焦,胃中濕痰凝聚,其痰濕可上注于肺,去胃中濕痰,正是除濕以理肺。
  又形寒飲冷,肺氣壅塞不行,則津液凝滯,水飲成焉。此金寒水冷,肺臟自有停飲積濕之證。飲本寒水,皆基于濕,即使?jié)崽的Y,也是由于熱邪煎灼,探其源還是胃中津液停儲留在肺而已,故化痰滌飲,實為除濕之變法。潔古列舉此項,特撮舉數(shù)者以例其余,非除濕之品僅此六味。
  半夏,雖不直接除濕,但因其味辛性溫而有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之功?!毒V目》云:“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臨床常用此藥治濕痰冷飲,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等證。
  白礬,亦稱明礬。酸、澀、寒,有毒。功擅消痰燥濕,追涎墜濁?!毒V目》謂能“吐、下痰涎冷僻,燥濕解毒,追涎”;《長沙藥解》曰:“礬石酸澀燥烈,最收濕氣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飲。緣痰涎凝結,粘滯于上下竅隧之間,牢不可動,礬石收羅而掃蕩之,離根失據(jù),臟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實非吐下之物也?!蹦壳氨酒烦S糜谥委熖迪眼丈酰酗L痰厥,氣閉隔塞之證。
  白茯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队盟幮姆ā吩啤败蜍叩芾[,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如《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即用茯苓利水滲濕,以治心下水飲,胸脅支滿目眩之證;《外臺秘要》茯苓散主治痰飲在肺,咳嗽,痰多沫,呼吸不暢。目前用本品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均取其除濕蠲飲之功。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主要歸肺、脾、腎三經(jīng)。本品甘則能補、淡可滲利,微寒清熱。既能滲利水濕,泄下濕熱,又能補脾健運,上瀉肺火。性寒而不傷胃,補脾而不滋膩,滲濕而力不峻,藥性平和,是清補淡滲之要藥?!端幮哉摗吩疲骸爸鞣勿舴伟b,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中國藥植圖鑒》又云能“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臨床應用常與茯苓、白術配伍。

木瓜,酸溫,古人雖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之說,但觀其歷代醫(yī)家用本品斂肺者實屬罕見。主要應用它的利濕作用,療霍亂吐瀉,轉(zhuǎn)筋,腳氣及濕痹腰膝疼痛。潔古用以瀉肺氣實,祛濕頗難理解,可能為他個人臨床獨道體會,今后可進一步實踐,并加以研究。
  橘皮,理氣燥濕祛痰之珍品,為肺脾兩經(jīng)氣分藥。上則祛肺邪,降逆氣;中則燥脾濕,和中氣。主順氣,消痰開郁?!度沼帽静荨吩疲骸伴倨?,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消膈氣,化痰涎?!薄毒V目》云:“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龠,故橘皮為兩經(jīng)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臨床應用,除治脾胃氣滯,胃脘脹滿,納呆少食,嘔吐噦逆外,主要用于痰濕壅滯,胸膈痞滿,咳嗽痰多,少食,舌膩等證。常與半夏、茯苓、甘草同用。
  [原文] 瀉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訶子。
  [語釋] 肺為嬌臟,質(zhì)最柔軟,既畏寒,也畏熱。如受火灼,津液被爍,則變幻莫測。瀉火是指直接瀉肺火或瀉肝火而言。肺火過盛可耗傷肺陰,或爍液成痰,引起痰熱郁阻,出現(xiàn)發(fā)熱,呼吸急促,鼻翼煽動,甚至咳血、咯血等證。瀉肺火是直接治肺之本病。
  粳米,《周氏醫(yī)學叢書》謂“色白入肺,除煩清熱”??肌毒V目》知北粳性涼,南粳性溫,晚白粳性寒,新粳性熱。此處所指當是晚白粳。其功能主治雖可除煩生津止渴,但以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擅長。潔古將此列于瀉火藥之首位,想必是因白虎湯中有粳米之故。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主要入肺、胃兩經(jīng)。大寒質(zhì)重能清熱瀉火,既善清氣分之實熱,又能瀉肺胃之火邪。凡氣分實熱,肺熱咳喘,胃火頭痛,牙痛等證均可選用。如《傷寒論》白虎湯即是以石膏為君藥,主治熱入陽明氣分,表里俱熱,大熱大渴,大汗,脈大之證。麻杏石甘湯亦是以石膏為主藥,配麻黃主治熱邪壅肺,咳喘氣急,呼吸困難,鼻翼煽動,身熱汗出等證。近年臨床以生石膏與銀花、連翹、大青葉、黃連、黃芩、元參、犀角等清熱涼血解毒藥配伍,治時行瘟疫熱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熱神昏之證頗佳。
  寒水石,《本經(jīng)》“主身熱……皮中如火燒,煩滿”;《別錄》“除時行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周氏醫(yī)學叢書》載“瀉肺火、胃火,治痰熱喘嗽”。臨床常用本品配石膏、滑石、甘草治五臟六腑積熱,天行時氣疫熱之證。《金匱要略》風引湯,《局方》紫雪散,皆取本品清瀉有余之邪熱。
  知母,味辛苦性寒,能清熱降火,益陰潤燥。王好古云:“瀉肺熱,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余”;《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及二經(jīng)氣分藥也”?!侗静菡x》云:“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笨梢?,知母不但能清瀉肺中實火,且可主肺陰耗傷,肺燥咳嗽,故以清潤為長,臨床凡燥熱傷陰,不論實證虛證皆可應用。
  訶子,味苦酸澀,生用入肺,能斂肺氣,止咳逆,故凡肺虛不斂,久咳無痰,常配百合、五味子、麥冬治之。近年有臨床報導,用本品配瓜蔞、百部治大葉性肺炎,可促進炎癥吸收,治療20例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梢姳酒窋糠谓祷穑箽庀?,集清澀于一身。
  [原文] 通滯:枳殼、薄荷、生姜、木香、厚樸、杏仁、皂莢、桔梗、蘇梗。
  [語釋] 通滯,《醫(yī)學指歸》解為“邪氣有余,壅滯不通,去其滯氣,則正氣自行”。肺司氣化,出入之橐鑰,外邪壅之,則氣不通利,而停痰積濕,亦是肺家之實邪。其治之藥潔古雖指出八味,實舉例示范,包括了破氣祛痰、宣通肺氣、升降諸氣、泄肺疏肝、苦降下氣、豁痰通竅、開提肺氣諸法。這些藥物皆可通其肺中滯氣,使肺氣得宣得降,氣通滯除。除此尚應參考上文瀉子、除濕二條諸藥。
 枳殼,歷來用以破氣,行痰,消積,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為宣導氣滯之主將。但枳實重墜,利于中下二焦,枳殼輕靈,以泄降上焦為主任?!毒V目》云:“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痛刺止?!笨梢娡ǚ螠?,全在利胸中之氣矣。
  薄荷,辛涼芬芳,輕清涼散,善疏解上焦風熱,為清熱利竅之神品。肺主氣外合皮毛,喉為呼吸之門戶,故薄荷有疏散風熱之邪,利咽喉之功效。多用于風熱犯肺,咽喉紅腫疼痛,吞咽困難,口渴等證。王好古云:“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余”?!吨苁厢t(yī)學叢書》亦云“辛能散,涼能清,搜肝氣,抑肺盛?!薄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薄荷亦能瀉肺定喘,取其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故主張麻杏石甘湯之麻黃可以薄荷代之,以涼治熱更切病機。
  生姜,辛溫發(fā)表,善疏皮毛風寒之邪,且可宣通肺氣,為發(fā)散肺家寒氣之專藥?!秳e錄》云“主傷寒頭痛,鼻,咳逆上氣”,《藥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并治嗽……又汁與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壅膈,冷熱氣”,《**化義》亦云“生姜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仲景桂枝湯,生姜與大棗同用,取其辛以和肺衛(wèi);真武湯生姜與附子同用,在于振奮陽氣,利肺行水。由此觀之,生姜通肺滯,妙在宣、降二字。
  木香,辛散苦降溫通,能宣散諸經(jīng)之氣滯。為宣通上焦,疏泄氣機之能品?!毒V目》云:“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諸氣[月賁]郁皆屬于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及金郁則泄之也?!薄侗静菡x》謂“木香以氣用事,徹上徹下,能升能降,專治氣滯諸痛……用之以散郁開結。”所以成振動氣機之響導。
  厚樸,溫中下氣,燥濕消痰。王好古云:“主肺氣脹滿,膨而喘咳”,《本草匯言》云:“凡氣滯于中,郁而不散,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樸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消痰,苦可以下氣也?!敝倬啊秱摗饭鹬雍駱阈幼訙髦翁栔酗L兼氣喘;《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療情志不舒,痰涎郁結所致的梅核氣,皆取厚樸下氣消痰之功。
  杏仁,長于泄降肺氣而止咳喘,通過適當配伍可用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喘咳病證。最早記載于《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本草求真》指出“杏仁,既有發(fā)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緣辛則散,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杏仁氣味俱備,故凡肺經(jīng)感受風寒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無不可以調(diào)治。”
  總之,杏仁功專降氣,氣降則痰消,滯去而嗽止。仲景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等,皆有杏仁,都是針對肺氣壅逆而設。
  皂莢,為通竅吐痰之藥。其蕩滌垢膩之力,無堅不破,無積不消。老痰得之等于摧枯拉朽,而風痰壅塞,亦能開泄上涌,一鼓而除。如入通關散復方中(古驗方)取其刺鼻通竅;入于稀涎散(《圣濟總錄》)中,治中風牙關緊閉,不省人事之實證,皆取其消除肺中痰濁之邪也。
  桔梗,苦辛,性平,入肺。能升能降,善宣通肺氣,寬胸快膈,清利咽喉。故具開肺消痰,排膿消腫之功。仲景桔梗湯療客熱咽痛及肺癰咳而胸痛,時吐腥臭濁唾如米粥者。又《本草求真》云:“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降氣之說理根于是?!?
  蘇梗,辛溫芳香,輕宣疏散,不但能宣肺氣而通腠理,外散風寒;且能宣行氣郁,快膈寬中?!?*化義》指出:“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
  此條通滯,為肺實之證設法,所取之藥多氣味濃厚力量峻宏之品。蓋肺家實邪,若非痰結,即是氣滯。上述除濕一項側(cè)重消痰,此條通滯功在破氣。如氣機偶滯,病情輕淺,枳樸皂莢尚嫌藥力太猛,可選氣味輕揚之品,以開發(fā)布散郁滯之氣,藥如瓜蔞皮、旋復花、桑葉之類,皆為清宣肺氣清靈要藥,自與氣濃力峻者主治不同。又肺氣郁滯,日久生熱,更有清泄肅降一法,如桑皮、杷葉、象貝母之屬,是治肺熱氣窒,郁結不宣之佳品。通滯之品不拘于潔古所言,臨證之時尚需廣開思路,擴大用藥范圍,以補易老之未備。
 
[原文] 氣虛補之。
  [語釋] 氣虛,指肺的正氣虛,包括肺氣虛和肺陰虛二個方面。凡勞傷過度,病后元氣未復,或久咳久喘耗傷肺氣,或因氣之化生不足,皆可致肺主氣的功能減弱而致肺氣虛衰。凡燥邪犯肺,耗傷肺陰,或風溫諸邪傷津化燥,或瘵蟲襲肺,久咳傷肺,氣血虧損,皆可致肺陰不足,虛火內(nèi)生。補虛之法有三,即補母、潤燥、斂肺。
  [原文] 補母:甘草、人參、升麻、黃芪、山藥。
  [語釋] 土為金之母,補母即補脾。就是通過培補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強健,以達補益肺金之目的。
  虛是肺氣式微,本應直截了當補其自身,今謂虛則補其母,似乎舍近求遠,失之迂曲,實因肺乃稟金寒之氣,其體清肅,故肺氣不足之人,往往身兼寒證。凡補肺之品多合肺金肅降之令,皆是清滋涼潤之品,治肺家燥熱則可,而用于氣虛生寒則失宜,故古人補肺,恒用培補脾胃之法,確有功效。取其補土生金,間接補益肺臟之不足。
  甘草,甘為土之正味,為補養(yǎng)脾胃之主藥。本品能通行十二經(jīng),可升可降,能補能瀉,能緩能和。炙用則藥性溫潤,善益氣補虛,健脾潤肺止咳。凡中氣不足,心中悸動,咳嗽喘息者最為適合?!秳e錄》云“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本草匯言》載“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xié)陰陽,和不調(diào)之營衛(wèi),故治勞損內(nèi)傷,肺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并也”。
  人參,為補脾益肺大補元氣之要藥。脾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脾肺氣足,則一身之氣皆旺?!端幮哉摗吩疲骸把a五臟六腑,保中守神”,《醫(yī)學啟源》提出:“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由此觀之,人參既可直接補肺,又可補土生金。
  升麻,并無健脾益肺之功,《醫(yī)學啟源》指出“升麻,若補其脾胃,非此為引不能補”,故常與人參、黃芪同用以補脾益氣,如東垣之補中益氣湯即用升麻升提清氣,并引甘溫之藥補中氣。
  黃芪,《本草求真》謂:“黃芪入肺補氣,入表實衛(wèi),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與人參比較,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于中虛……更宜于表虛?!薄侗静菔枳C》亦云:“黃耆,宜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nèi)補中氣,則《本經(jīng)》所謂補虛,《別錄》所謂補丈夫虛損,五癆羸瘦益氣也”??梢婞S芪為補脾、肺二臟之藥,既可直接補肺,又可壯其母氣以補肺氣。
  山藥,本屬食品,古人用入湯劑、丸劑,是因本品甘平質(zhì)潤,不寒不燥,作用和緩,既能補氣,又能養(yǎng)陰,且補而不滯,潤而不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藥。所以具有補益脾胃,益肺滋腎之功。《**化義》謂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diào)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wěn)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補中益氣,溫養(yǎng)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使其臟腑相互資生助長矣?!?
  [原文] 潤燥:蛤蚧、阿膠、麥門冬、貝母、百合、天花粉、天門冬。
  [語釋] 補母是益肺中之氣,潤燥是補肺中之陰。金為火刑則燥,潤燥不外清火,清瀉實火則用苦寒,清除虛火則用甘寒。潔古所指以下七味,皆為滋肺潤燥之品,惟蛤蚧性平,其它六味皆為甘寒涼潤之物。
  蛤蚧,味咸性平,善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尤長于攝納腎氣定虛喘,所以具有補肺益腎,納氣定喘之作用。常用于肺腎兩虛,喘咳氣短,咳嗽咯血?!堕_寶本草》“治久咳嗽,肺癆傳戶”,引《海藥本草》“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毒V目》總結當時應用本品之經(jīng)驗,指出:“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云,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梢?,本品能補水之上源,從而使肺腎皆得其養(yǎng),而勞熱咳嗽自除。
  阿膠,為驢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膠塊。性味甘平,入肝、肺、腎三經(jīng)。本品甘能滋補,入肝能養(yǎng)血;入腎能滋陰;入肺能潤燥。借其粘膩之性可促進血凝,故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之功效。在滋陰潤燥方面,主要用于肺陰不足,肺燥咳嗽,或秋燥傷肺,嗆咳胸痛,咽干痰少等證。《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圣濟總錄》阿膠飲,皆可治肺虛久咳,肺陰已傷之證。
  麥冬,本品甘寒能養(yǎng)陰生津,潤燥澤枯,入肺、胃二經(jīng)。能滋養(yǎng)肺、胃之陰液而潤燥,故凡溫燥傷肺,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口渴欲飲,舌赤少苔者常與沙參、玉竹、桑葉、花粉、甘草同用。若治肺胃燥熱,陰液耗傷,咳嗽痰粘,或虛勞咳嗽,咯血常與天冬熬膏服,或與川貝母、百部、沙參、阿膠、五味子并投,無不悉愈,此養(yǎng)陰潤肺,清肺中虛熱之佳品。
  貝母,有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之分,由于科屬及產(chǎn)地不同,所以功能各異。此處貝母按其潤燥類系指川貝母而言。本品甘寒清潤,既長于清潤肺燥而化痰,又能清泄胸中之郁熱。主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結,肺痿,肺癰諸證?!侗静輩R言》云:“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故配知母可以清氣滋陰;配芩、連可以清痰降火;配芪、參可以行補不聚;配歸、芍可以調(diào)氣和營;又配連翹以解郁毒,治項下癭核;配二陳代半夏用,可以補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
  百合,味甘淡,性微寒,入心肺二經(jīng)。既能清潤肺燥而止咳,又能養(yǎng)陰清心而寧神。凡陰傷肺燥,或虛勞咳嗽及熱傷氣陰,虛煩驚悸皆可應用。
  天花粉,即栝樓根,味甘苦,性寒。功能清熱生津,消腫排膿,且有苦寒而不傷胃的特點?!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云:“天花粉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潤肺,化肺中燥痰,寧肺止嗽,治肺病結核。”臨床常與生地、山藥、五味子同用。用于肺熱燥咳,常與沙參、天門冬同施。
  天冬,為甘寒清潤之品,上能清肺熱,養(yǎng)肺陰而潤燥;下能滋腎陰,清虛火?!侗静輩R言》云:“潤燥滋陰,降火清肺之藥也,統(tǒng)理肺腎火燥之病。如肺熱葉焦,發(fā)為痿癰,吐血咳嗽,煩渴傳為腎消,骨蒸熱勞諸證,在所必需者也?!?

[原文] 斂肺:烏梅、粟殼、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語釋] 久咳傷肺,肺氣虛餒,其氣散漫,當固攝以收斂肺氣。此法宜用于內(nèi)傷,肺氣散而脹者。感受外邪,肺脹氣逆者均當禁用。
  烏梅,味酸,澀,性平,為酸收之主將。既能斂肺、澀腸,又能生津止渴。王好古云:“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臨床常用于久咳傷肺,肺氣耗散不收所致干咳日久不愈,咳嗽少痰等證。多與半夏、杏仁、訶子等藥同用。若屬久咳,氣陰兩傷者可配棗仁、阿膠等藥。臨床應用審證最宜真確,倘有外邪、痰飲,用之無異一杯鴆毒,害人非淺。
  粟殼,即YS殼。味澀性平,功專收斂,上能斂肺氣以止咳嗽,下則固大腸而止腹瀉,并能止痛?!毒V目》云:“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迸R床治久嗽多配烏梅、五味子。
  五味子,五味俱備,唯獨酸味較勝。性雖屬溫,但質(zhì)潤不燥,既能上斂肺氣而止咳喘,又能滋腎陰而固下,內(nèi)能生津而解渴,外可收斂固表而止汗。在收斂肺氣止咳方面,仲景小青龍湯治寒閉其飲,飲邪射肺,即是以五味子與姜辛并列,雖收斂肺氣,但不戀邪。《本草匯言》對此藥認識頗深,云:“五味子斂氣生津之藥也,故《唐本草》主收斂肺虛久嗽耗散之氣。凡氣虛喘急,咳逆勞損,精神不足,脈勢空虛;或勞傷陽氣,肢體羸瘦;或虛氣上乘,自汗頻來;或精元耗竭,陰虛火炎;或亡陰亡陽,神散脈脫,皆可以五味子治之?!?
  白芍,覽歷代本草,除王好古云“治肺急脹逆喘咳”外,大都認為本品入肝經(jīng),為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止汗之品。此處潔古謂白芍斂肺,恐指收陰氣,斂逆氣,固腠理而言。
  五倍子,以酸澀為用,專主收斂,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止汗等多方面功能?!毒V目》載“其味酸咸能斂肺止血,化痰止咳,收汗……?!迸R床除用于久瀉不止,大便下血及氣虛自汗外,多用于肺虛咳嗽,久咳不愈等證,常與五味子、YS殼等同用。
  上述補母、潤燥、斂肺三法所統(tǒng)諸藥,皆可用于肺虛之證,若有邪有痰必與祛邪祛痰藥并用,以防戀邪留寇,鑄成大患。

[原文] 本熱清之。
  [語釋] 本熱清之,即肺熱當用清法。清法不外瀉火潤燥。前言“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分標本寒熱,意各有主,但藥味多與前面重復。
  [原文] 清金:黃芩、知母、麥冬、梔子、沙參、紫菀、天門冬。
  [語釋] 清金,即清肺熱。肺熱有虛有實,治法不外苦寒瀉熱,滋陰降火兩途,其用藥隨虛實而取之。
  黃芩,有枯芩(老根中空)和條芩(小根中實而堅)之分??蒈梭w輕主浮,善清肺熱,主治胸中氣逆,膈上熱痰,咳嗽喘急。條芩堅實體重,善清胃腸濕熱火邪,主胃腸濕熱瀉痢。正如《本草正》所云“枯者清上焦之火,清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熱痢”。此處當指枯芩。多數(shù)醫(yī)家都認為本品可瀉肺中火熱毒邪,凡熱邪犯肺,宣降失調(diào),氣逆咳嗽,痰黃粘稠,口干苔黃,脈數(shù),皆可配瓜蔞、前胡、陳皮、貝母治之。
  知母,見前。
  麥冬,見前。
  梔子,雖性味苦寒,但輕浮上達,既入氣分,又行血分;既長于瀉心、肺的實熱而治熱擾胸膈,又能瀉三焦實火,清肝、膽之濕熱而利小便?!侗静萁?jīng)疏》云:“梔子總除心肺二經(jīng)之火熱也,此藥味苦大寒,瀉一切有余之火”。
  沙參,本品有北沙參、南沙參之別。北沙參長于養(yǎng)陰潤燥,清熱生津,主肺燥咳嗽或肺虛熱燥咳嗽以及胃陰耗傷,咽干口渴等證;南沙參性味和功能與北沙參基本相同,惟養(yǎng)陰潤肺之力遜于北沙參,而清熱祛痰之力較北沙參為優(yōu)。此處沙參沒言南、北,列于清金條下,臨床應用可隨證取之。
  紫菀,本品雖味甘苦性溫,但甘潤苦降,長于潤肺、降氣、化痰、止咳。且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是止嗽良藥?!侗静菡吩疲骸白陷遥聊苋敕?,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下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
  天冬,見前。
  [原文] 本寒溫之。
  [語釋] 本寒即肺寒。肺為嬌臟,性喜潤,容易受邪,既畏火熱,又怕寒冷。若感受寒涼,清潤之肺氣反傷,故有“形寒飲冷則傷肺”之說。
  [原文] 溫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
  [語釋] 溫肺,既有直接溫肺之意,抑或補土以生金。土為金母,金惡燥而土惡濕,清熱太過脾氣先傷,則土不能生金,故溫肺必先溫脾胃也。潔古所用之藥有八味,雖均有溫肺作用,但具體功用亦有區(qū)別,臨床當辨證選擇。
  丁香,味辛性溫,氣芳香,功擅溫脾暖胃,宣中降逆,下達于腎能助陽而導氣祛寒,故多用于胃寒氣逆所致的嘔吐清水,呃逆不止之證。歷代本草并無入肺溫肺之記載,此處言丁香溫肺,正是溫脾胃而間接起到溫肺之作用。
  藿香,氣香濃郁,能行表入里,既可發(fā)散表邪,又善行氣寬中,芳香溫燥又為脾性所喜,故有辟穢濁,化濕邪,醒脾開胃之功。除《湯液本草》載有“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及《本草再新》提出“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外,未見療肺疾之記載。潔古將本品納入溫肺藥中,可能是因辛溫芳香快氣和中而入手太陰也。
  款冬花,辛散而潤,性溫而柔,具有溫潤肺臟,止咳祛痰之功,且因無燥熱性烈之弊,所以對咳嗽,無論外感內(nèi)傷寒熱,虛實皆可隨證配伍而取之。
  檀香,《本草備要》謂“調(diào)脾胃,利胸膈,為理氣要藥”。本品辛溫,辛能疏散,溫能勝寒,專入肺胃氣分,長于宣發(fā)氣郁,暢膈寬胸,調(diào)理脾胃,故適用于胸腹氣滯疼痛諸證。
  白豆蔻,芳香清爽,辛溫行散,能入中上二焦。入上焦則寬膈下氣,達中焦能暖脾理胃,化寒濕,辟穢濁,故有溫中止嘔,化濕行氣之功。雖不直接溫肺,但入于上焦,故溫肺之意亦在其中。
  益智仁,為溫脾暖胃,攝涎唾,止泄瀉之品,且可溫腎固下澀精,縮小便。本品雖不入肺,但因溫脾和中,以補土生金之理,知可間接入肺溫肺。
  砂仁,本品辛溫,和暢通達,且性溫而不燥,利氣而不削,故可醒脾暖胃,快氣調(diào)中,芳香化濕。雖以入中焦脾胃為主,但亦可入肺行于上焦,起到溫肺理氣作用。
  糯米,甘溫,孫思邈云:“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毒V目》亦載“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數(shù)者,作粢糕或丸,日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吨苁厢t(yī)學叢書》謂“甘溫補脾肺虛寒”。
  百部,甘潤苦降,性微溫而不燥熱,為溫潤肺氣,止咳之良藥,無論新咳久咳,屬虛屬實,寒咳熱咳皆可配伍它藥用之。又本品能殺癆蟲,故為治療肺癆咳嗽之專藥,但需與沙參、貝母、冬蟲夏草、黨參、阿膠等藥同用。
  [原文] 標寒散之。
  [語釋] 標寒指因風寒外襲,毛竅閉塞,衛(wèi)陽被遏,營陰內(nèi)郁,風寒束表之證而言。從六經(jīng)辨證來看,為病在太陽經(jīng)。其治當本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以發(fā)散風寒,解表祛邪。
  [原文] 解表:麻黃、蔥白、紫蘇。
  [語釋] 表指皮毛,包括皮膚、汗孔、毛發(fā),是抵御外邪侵襲的藩籬。肺主皮毛,凡外邪侵入人體或通過口鼻,或通過毛竅。解表就是選用辛散輕揚的藥物使病邪隨汗液從毛竅而出。又因肺主氣,外合皮毛,所以一般解表藥都可入肺,起到發(fā)散表邪,宣通肺氣的作用。
  麻黃,辛溫發(fā)汗,為肺家要藥。本品既能宣泄肺氣,發(fā)腠理,開毛竅,驅(qū)風寒之邪隨汗而外散,同時又可使肺氣宣暢而肅降,故有發(fā)汗解表,止咳平喘之功。為治療風寒感冒,或風寒犯肺,肺氣壅塞,宣降失常的良藥。
  蔥白,外實中空,肺之藥也。潔古云:“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陽氣,故《活人書》治傷寒頭痛如破?!蹦壳芭R床常用于感冒風寒及陰寒內(nèi)盛之證。
  紫蘇,味辛性溫,氣芳香,入脾肺兩經(jīng)。由于辛溫芳香,輕宣疏散,不但能宣肺氣通腠理,外散風寒,且能宣行氣郁,快膈寬中,為治感冒風寒而兼胸脘滿悶,咳逆嘔惡的常用藥。正如《本草正義》所云:“紫蘇香芳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而利氣滯。今人恒以莖、葉、子三者分主各證?!?/P>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在线| 日韩午夜老司机免费视频| 欧美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久只有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二区综| 视频一区二区黄色线观看| 国产成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 色婷婷丁香激情五月天|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偷拍| 欧美同性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公开| 欧美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日本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蜜桃| 在线视频三区日本精品| 黄色激情视频中文字幕| 青青操在线视频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看免费| 国产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色婷婷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草草夜色精品国产噜噜竹菊| 色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福利| 久久精品亚洲情色欧美| 久久青青草原中文字幕| 俄罗斯胖女人性生活视频| 老熟女露脸一二三四区| 久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视频就在久久| 欧美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