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唐代李北?!豆旁娝氖住罚▊鳎? alt=](http://image54.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9/0123/26556740_2)
李北?!豆旁娝氖住?/font>
李北海(678-747),即李邕,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tǒng)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鼻〉莱隼铉呱茖W之處?!缎蜁V》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后,李邕改變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chuàng)新,繼承和發(fā)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鉅布ψ非笏謀室猓又醒У攪恕胺綞認醒擰鋇氖櫸ň辰紜
李邕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當時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李邕撰文書寫的碑文,常請伏靈芝,黃仙鶴和元省己鑴刻。據明代楊慎的《丹鉛錄》考證,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云麾將軍李思訓碑》、《云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岳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
李邕的父親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后專心學術,所注蕭統(tǒng)(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資聰慧,幼承家學,少年時以擅長辭章
杜甫有詩云:“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八哀詩·贈秘書監(jiān)江夏李公邕》)杜甫與李邕是同時代人,其詩決非過譽。
集評:
唐 竇蒙: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保ā妒鰰x注》)
宋 歐陽修: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試筆》)
宋 米芾: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海岳名言》)
元 劉有定:初行草之書,自魏晉以來,惟用簡札,至銘刻必正書之。故鍾繇正書謂之銘石,虞、褚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變右軍行法,勁拙起伏,自矜其能,銘石悉以行狎書之,而后世多效尤矣。(《衍極注》)
明 項穆: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書法雅言》)
明 項穆: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書法雅言》)
清 馮班:董宗伯云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鈍吟書要》)
清 吳德旋:學趙松雪不得真跡,斷無從下手。即有真跡臨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學趙者無過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根柢在歐陽渤海。(《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朱履貞:李北海正書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其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書學捷要》)
清 錢泳: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書學》)
清 阮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與魏、劉諸碑相似也。(《南北書派論》)
清 包世臣:降及唐賢,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書碑版皆有橫格就中。九宮之學,徐會稽、李北海、張郎中三家為尤密,傳書俱在,潛精按驗,信其不謬也。(《藝舟雙楫》)
清 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藝舟雙楫》
清 劉熙載: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憍之意擬之。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謂“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書多得異勢,然所恃全在筆力。東坡論書謂“守駿莫如跛”,余亦謂用跛莫如駿焉。(《藝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