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皆是元氣受損,生死關頭救陽為急 |
|
編者:田原 |
田原:您曾經遍訪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末民國年間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認為這本遺書是近百年中醫(yī)史上的一座豐碑,為什么?您認為漢唐以前的古中醫(yī)與現代中醫(yī)學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李可:所謂的古中醫(yī)學其實都是漢朝以前的中醫(yī)學。漢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誤解里面的主要觀點,所以中醫(yī)就走向了歧路。近現代的、西化以后的中醫(yī)都有好多錯誤的看法。
這個問題最早發(fā)現的人是誰啊?就是彭子益。彭子的理論源自于河圖洛書五行理論,到他逝世前發(fā)展為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他在傷寒理論篇進一步指出五行中土為中心,運中土可以溉四維,帶動中氣升降源源不斷地供應五臟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藥治療無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先天陽氣是屬火,命門之火叫陽根,陽根一拔,生命之無延,就沒辦法延續(xù)了。彭子還明確指出,中醫(yī)的醫(yī)易結合,《傷寒論》的全部奧秘,都在一個河圖里體現了,一個河圖的道理包括了中醫(yī)所有的道理。他在1947年到1949年,臨終的前一兩年,將他一生的經驗,,寫成了這本《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就把這個從(內經》、《易經》,《傷寒雜病論》所有的古代中醫(yī)學的研究,全部繼承了F來。這個書和我們現在的中醫(yī)學院的教材完全是兩回事。他和近代的中西匯通的觀點完全不一樣,那和中西結合派的觀念就更不一樣,它是真正古代的中醫(yī)學。
彭子益的基本觀點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氣致病。什么叫本氣???本氣就是元氣,就是我剛才說過的混元之氣。就是人在生下來以后,脾和胃中間升降所產生的中氣,中氣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十二經(也就是五臟六腑)的經氣好像輪子,中氣的升降帶動了十二經氣的旋轉,于是生命運動不停,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是為無病,一旦中氣受傷,升降乖亂,就是病。中氣又是五臟的后勤部,假如沒有這個中氣維持,不斷地供養(yǎng),五臟就無以所養(yǎng),最后陽氣就無法生存。
先天的陽氣,元陽,所有病都是因為這個東西有變了。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預,到你這個具體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現在哪一部分(元氣有變的地方)受損傷。中醫(yī)治病就是以本氣為主,以人為本。不管任何病,本氣強的,受邪從陽化熱、化實;本氣虛的,從陰化寒、化虛。
就算有些病是受外因的傷害,但是很多年都搞不清楚是哪有外邪,或者是哪一種外邪傷害了元氣,最后歸結到他目前的證候啊,首先建立、鞏固他的后天。脾胃為后天之本啊,五臟皆稟氣于胃,“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通俗地講就是你首先讓他吃得下飯,他才有抵抗力。
再一個就是腎氣,脾腎為人身兩本,治病要以顧護兩本為第一要義。
古人有個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臺上的鍋,腎氣為釜底之火,腎氣就是腎陽,就是鍋下的火,鍋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夠,這個水和食物怎么樣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關鍵的時候,要照顧鍋底之火。保護少陰經的那個元陽,元氣不要走散。
脾屬土,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四逆湯是回陽的,補腎陽,所以就是補火生土!中氣傷猶可救,腎氣傷,彭子益叫做:拔陽根,從根拔起,生命終結!
治病的大法主要就是這么兩點。
田原:就是您常說的“生死關頭,救陽為急”。這句話現在網上火得不得了,成了您的經典語錄了。
李可:這也算是一個基本的大法。反正你不管它什么病,只要危及生命了,就趕快把陽氣先救回來,別讓它跑散。但是意外的情況,比如說腫瘤病人,大量地用抗生素,又做過放療、化療........放、化療對人體的摧殘很厲害的,做過以后喝水都要吐啊,更別說吃東西了。
這樣的人要先救他的胃氣,等什么時候胃氣恢復一點,你再治病。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給一些錯誤的醫(yī)療方法擦屁股,這個費了我們很大的勁,幾乎每一個病人都有這么個過程。
田原:追隨古人的腳步給了您自信,所以您在《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的序中曾說:“古中醫(yī)學派,必將逐一攻克世界t大醫(yī)學難題中之心、肺、腎三衰,腫瘤等奇難重危急癥!”
李可:有些個西醫(yī)曾經對我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他們對我說:你們空談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個擋箭牌,我們束手無策的疾病,你們也沒有什么高招。我就對他們說,我說同志,你們錯了,因為你們不懂中醫(yī)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說的十大醫(yī)學難題,包括心臟器質性病變、癌癥、腦血管病(包括高血壓一系列癥狀)、肺結核、糖尿病系列病癥、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腎衰、運動神經元疾病、艾滋病!這些個病西方醫(yī)學界在本世紀初就提出來了,他們經過100年的奮斗,也沒有成功,要我說基本失敗了。但在中國來講,這些病并不是現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張仲景的時代、孫思邈的時代,對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脅人類健康的難題,己經做了比較好的解決,這個距今已經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yī)的傳承發(fā)生了斷層,很多寶貴的醫(yī)學遺產沒有能夠繼承下來啊。
特別是近百年來,中醫(yī)處在四面圍剿的困境中,為了尋找出路,最早選擇了中西會通,拿我們民族的東西、拿東方的東西向西方靠攏!然后進一步搞科學化、現代化,最后結果只能是自我毀滅。這些情況大家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中醫(yī)復興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說不是現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東方,中醫(yī)的生命的靈魂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走《易經》與《內經》結合的路(而絕對不是中西醫(yī)結合)。是(傷寒雜病論》,醫(yī)圣張仲景創(chuàng)立六經辨證一整套的理法方藥,統(tǒng)病于六經之內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醫(y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
生命之火 扶陽之源
春江水暖 火給人類帶來了從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過渡,同時,火也被引入了人類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論中。
●中醫(yī)借鑒自然火的特性說明人的生理和病理,以及治療原則等。
●人體內的火力是一個遞減的過程,如何通過中醫(yī)中藥的調整與補給,來增添生命之火力,這便是中醫(yī)扶陽理論之源頭。
人類進化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演進與積累,在黑暗中徘徊了幾十萬年,是火的產生和利用促其發(fā)生了劇烈突變。東方的人類崇拜燧人氏——火神,正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從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過渡。與此同時,古人也把火引入了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論中,由此而產生了中醫(yī)的扶陽理論。
傳統(tǒng)文化中的火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并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文化歸納。因此,火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五行之一。古稱火為“陽之精”,如《后五行志》中說:“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鼻宕祟櫻孜湔f:“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端貑枴?a title="中醫(yī)書籍:黃帝"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eventslistuid="e3">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他認為取火用木,則符合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索用它法則違背的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規(guī)律,而且不利于人體的健康,這表明火的索取與利用對人體的健康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作為五行之一的火,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同時古人來還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他都只有一。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鉆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于北海,稱坎火,游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乾火)?!标柣鹂偣擦N,陰火總共六種,二者共十二種。
當人們文明程度的進步之后,文字的產生與火的關系則更加密切,如漢字中有多少個與火字旁有關的字我們已無法說清楚,但從這些記載我國文明史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非凡的意義與指向。
中醫(yī)所說的火
中醫(yī)所說的“火”,只不過是一種比喻說法,因為火有熾熱、亢進、燔灼等特性,所以,當人體出現發(fā)熱、亢奮、煎灼體液等病理現象時,中醫(yī)就認為與火有關,而以火名之。例如,一個患牙痛的病人,表現有牙齦紅腫潰爛,口干渴喜飲涼水,大便干燥,小便黃赤等癥狀時,中醫(yī)就說他是“胃火亢盛”。與此同時,當一個出現怕冷、脈微細、但欲寐等表現,中醫(yī)就認為這個人的體內“火弱”了,需要給體內助陽壯火,這些都是借鑒了自然火之特性。
中醫(yī)說的火,在《內經》中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區(qū)別。生理性的火是指人體的熱能,它是推動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稱之為“少火”。少,有溫煦柔和,不亢不烈的意思,《內經》說:“少火生氣”,這個“氣”就是指人體的生理功能而言。民間有“小伙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的俗語,“火力”,當是少火的俗稱。少火充旺,身體機能自然強盛,能耐得凜凜寒氣。反之,火力不足,就會畏寒肢冷,雖厚衣重被,依然瑟縮不暖,這種情況中醫(yī)也稱為“陽氣虛”。所以,少火其實也是陽氣的別稱。
人體內的病理性的火,叫做“壯火”,這個“壯”是相對“少”說的,意在表明它的破壞作用,并不是熱能增多的意思。壯火能消耗人的“津液”(指具有營養(yǎng)作用的體液),耗散人的“正氣”,所以《內經》又說:“壯火食氣?!薄笆场奔辞治g、消耗之意。所以,吳佩衡教授說:“壯火不可留,少火不可滅?!?/p>
與此同時,當人們認識藥物的時候,也引進了“火”的概念,如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溫與熱,就是火的特性,就是火在藥物中的特點。而利用藥物的寒熱溫涼,來對抗人體內的寒熱溫涼,《內經》稱之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中醫(yī)的五行學說,以及五臟理論的相火、龍雷之火、命門之火等等,無不以火的內涵來說明問題,凡此種種均是借鑒自然火的特性說明中醫(yī)之理。
火與扶陽理論
由于火的意念與自然界的火具有相同的意義與內涵,而人體內的生命活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火的支撐。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生命之火的燃燒過程,而且人的生命之火,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資源。故此,人體內的火力是一個遞減的過程,如何通過中醫(yī)中藥的調整與補給,來增添生命之火力,這便是中醫(yī)扶陽理論之源頭。
從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我們可以看出113方中,應用姜、桂、附的方藥占大半,可見張仲景擅于應用辛溫扶陽藥物,來振奮人體內的火力而達到驅病和強身目的。從《傷寒論》的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受“寒邪”侵襲之后,最易傷及的仍然是人體的陽氣,而陽氣的根本就是人體的生命之火力。也就是說,人們從火的利用與引用上,找到了中醫(yī)扶陽理論的淵源。
由于人體生命之力低下,這便形成了所謂的三陰證體質,形成或是導致三陰證體質的因素甚多,而陰證之形成,當然最重要的是體質,或者說稟賦屬素體陽虛者。此外,與飲食勞倦、房室不節(jié)有關。還有更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便是醫(yī)者不識陰陽,不分體質,對素體陽虛者既病之后濫用、誤用、多用、久用寒涼滋膩,更傷其不足或虛衰之陽。尤其是頭面虛火引起的多種這樣的病證,從外表來,頗似陽證者甚多,其實根本仍然是陰證,而醫(yī)者每多忽視陰證,錯把虛火當成陽證來治。
因此,火神派鼻祖鄭欽安先生,在其《醫(yī)理真?zhèn)?/a>》與《醫(yī)法圓通》兩書之中,幾乎在每一病證之后,都要批評市醫(yī)積習,這一積習便是不獨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見咳止咳,見痰化痰,見血投涼,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見便秘即用大黃、當歸、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見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車前、滑石之類;更視峻藥如虎,力圖平淡穩(wěn)當。小病猶可,大病則往往誤人。
由此追溯鄭欽安的學術淵源,其理論實以《內經》為宗,其臨床則“用仲景之法”。宗《內經》則在“洞明陰陽之理”,宗仲景則“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因此他的真?zhèn)骶褪牵骸罢J證只分陰陽”,“病情變化,非一端能盡,萬變萬化,不越陰陽兩法”。陽證自有陽證治法,陰證則宜益火之源,或甘溫扶陽,或破陰返陽,如此,則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諸方,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的習用之方了。“予非專用姜附者也,只因病當服此?!边@便是他的夫子之道。 腎陽決定人的壽命
火在《黃帝內經》中也被稱作陽氣,《素問·生氣通天論》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人身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決定著人的壽命。張介賓進一步把這句話的意思闡述為:“天之大寶只此一輪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人的五臟各有自己不同的陽氣,真正決定著人的壽命的這個陽氣,其實是腎的陽氣,因此后人又把腎陽叫做元陽。每個人的腎陽都是有限的,人的DNA決定了每個人腎陽的多少。通常情況下,腎陽可供人使用一百年左右,這也就是人的自然壽命。腎陽為人體其他臟器的工作提供原動力,因此把腎陽比喻為人體內的太陽。當然,作為腎陽本身,也有一個由小至盛,由盛變衰的過程。生命的過程,就是在腎陽的主宰下,不停地積聚和轉化能量的過程。 人在嬰幼兒時期,長得最快,這就是能量在迅速的積累,同時腎陽也在隨之逐漸變盛,所以中醫(yī)也把小兒稱作純陽之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到了成年,人體發(fā)育完全,能量的積累達到了極限,腎陽也達到了自己最強盛的時期。之后,腎陽漸漸衰減,至老年腎陽耗盡,生命隨之終結。 所以中醫(yī)理論認為,生命的存在,依賴于腎陽的存在,腎陽的多少,決定著壽命的長短。我們說人活一口氣,講的就是這個腎陽之氣。對腎陽的上述變化規(guī)律,《黃帝內經》中有著非常精確的論述?!鹅`樞·天年》講:“人生十歲,五藏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情,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上面這段經文說的五臟之氣,其實就是不同的陽氣。五臟之氣以腎陽為工作動力,所以,五臟之氣的盛衰規(guī)律,實際上反應了人身腎陽的變化規(guī)律。人生百年,腎陽的變化是以三十歲左右為界的。三十歲之前,腎陽由弱漸強至三十歲而盛滿;三十歲以后,腎陽漸虛,至百歲腎陽耗盡而生命終結。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這個陰氣其實就是指人體的腎陽,腎陽之氣藏在體內不易被察覺,相對于體表易于被察覺的陽氣而言,就被稱作陰氣。陰陽是相對而言的,由此可見一斑?!端貑枴ど瞎磐ㄌ煺摗穼θ艘簧心I陽的變化,有更精彩的論述。在那里,腎陽又被稱作腎氣,而且是男女分開論述的,感興趣的可以買一本《黃帝內經》自己去看看,體味一下中醫(yī)理論的簡單和深刻。 腎陽的盛衰決定著生命的進程,腎陽的有無,決定了人的生死。既然腎陽主宰著人的壽命,有沒有辦法能夠讓人的腎陽不減少,或者減少地慢一些,從而延長壽命呢?目前還沒有辦法讓人的腎陽永保強盛。我們說生命其實就是能量的一種聚集形態(tài),而這個聚集的能量是有一個限度的,這個限度由腎陽的最大值決定。這可以理解為人的身體,人體不可能無限地長大,到三十歲就長到頭了,能量積聚到了盡頭,腎陽也增長到了極限。三十歲之后,腎陽就開始逐漸減少,無法阻止。而降低腎陽衰減的速度,是有可能的,延年益壽也只能從這個角度去做。 生活方式平平淡淡的人往往長壽,就是因為他為人處事能夠心平氣和,他的腎陽消耗地就慢,從而就長壽。比較極端的例子是烏龜,我們說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就是因為烏龜能夠長時間地靜而不動,陽氣消耗地就更慢,壽命也就更長。當然,我們不能為了長壽就去學烏龜,但在日常生活中,戒躁戒怒,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從而讓自己的腎陽消耗地慢一些,是肯定能夠延年益壽的。 [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近些年,我在坐診的時候,有時一上午開的都是附子、肉桂、干姜、苡仁、澤瀉等扶陽祛濕的藥物,給我抄方的學生好奇地問:"老師,這些病人得的難道是同一種病嗎?您開的藥方怎么都是這幾味呢?"我很欣慰地對他笑了笑,這回總算問到點子上了。其實,盡管他們得的病并不一樣,但一摸他們的脈象,都沉細無力,有時還伴有胸悶、心慌、氣短、手腳冰涼等癥狀,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陽虛癥狀。 我周圍不少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三天兩頭往醫(yī)院跑,常年被這些慢性病困擾,他們經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我的病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呢?"我一般這樣回答:"你之前和現在所生的病,包括將來要生的病,都可以說是陽氣虛弱引發(fā)的,因為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里說:"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御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yī)里又叫"衛(wèi)陽"、"衛(wèi)氣"。衛(wèi)就是衛(wèi)兵、保衛(wèi)的意思。陽氣好比人體的衛(wèi)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wèi)人體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系,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yǎng)護陽氣是養(yǎng)生治病之本。 人體血液、津液在體內的運行循環(huán),都需要陽氣為之敷布運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過陽氣的汽化作用,才能營養(yǎng)全身而產生精神活動和一切的臟腑機能活動,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體正常的體液都需要陽氣來養(yǎng)護推動,體液占人體70%,陽氣不足,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人體濕邪過重。正常的體液是滋潤人體肌膚和運行五臟六腑必不可少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人體的病態(tài)反應。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濕?,F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難病癥都是由陽氣不足引起的體內陰液失調造成的。 有的朋友會想,現在生活條件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陽氣就跑掉了呢?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傷害我們陽氣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們忽略罷了。 那么什么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呢?是精神。從中醫(yī)角度講,人體陽氣五種外在表現的神、魂、魄、意、志,與人體器官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神屬心,魂屬肝,魄屬肺,意屬脾,志屬腎,精神上的不調和,也會引發(fā)臟器的病變。這種無形的陽氣,隨時左右著人體的健康,這也是養(yǎng)生最大的秘密。今天把這個秘密告訴大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早日脫離疾病之苦,都能健康長壽。 就我們的形體來說,除去先天帶來的疾病,24歲以前發(fā)的病,一般都沒有大問題,因為人24歲之前先天的元陽之氣很足,人體神經、肌肉、骨骼都處于最佳狀態(tài)。24歲以后,人們身上的壓力會逐步增多,耗費精神過度,也就是耗費陽氣過度,身體呈現出陰盛陽虛的狀態(tài)。所以24歲以后的成年人生病,更應該從精神、情志層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損害造成的。損害人們精神最大的因素之一,是現代社會的信息污染。我們現在一天內接觸到的信息,可能比古代人一輩子接觸到的都多,每個人的心里都裝滿了事,腦子里也充斥著各類信息。長此以往,人的精神受到的損害可想而知!比如說,一個人聽到不好的消息,生氣發(fā)火了,很可能馬上就能感到血沖到頭頂了,甚至一些人還會突發(fā)心臟病。信息污染是傷人于無形的,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一點,還單方面地認為是科技發(fā)展的象征。 俗話說,病從口入。陽氣遭受損傷比較大的另一個根源還來自于我們的飲食。別看我們現在想吃什么就買什么,其實大部分食物都受農藥、化肥或者各種添加劑的污染,包括轉基因食品。長期食用被污染后的食物,會讓我們五臟六腑的功能發(fā)生紊亂,反過來,五臟受損也會侵害到人的情志,肝不好的人易怒就是這個道理。久而久之,人體也呈現出陽虛狀態(tài)了?,F在非常流行吃反季節(jié)蔬菜,這恰恰違反了蔬菜自身的生長規(guī)律,因為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發(fā)生了變化。比如東北一年一季的大米看起來油潤光澤,吃起來口感細膩圓潤,就是因為它吸收了一年的天地精華之氣,蘊涵的生命力也旺盛。我經常聽到一些人向我抱怨:"哎呀,現在的東西越來越不好吃了,我越來越沒有食欲了。"這些食物蘊涵的生命能量,滿足不了身體的需求,這樣的食物又如何能美味呢? 人的身體好比銀行,陽氣就是我們使用的貨幣。今天透支一點,明天透支一點,日積月累,銀行就不干了。當健康不斷被透支時,身體就會告訴你哪兒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體在提醒你:陽氣不足了,貨幣透支了。補足陽氣也像理財那樣,需要開源節(jié)流。 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很強的抵御外邪的能力,發(fā)揮這種能力的根本是培固自身陽氣。我后文將要提到的養(yǎng)生樁,就是讓你把心靜下來,以形控意,以意固形,讓氣血通暢運行,讓機體自愈力處于最佳狀態(tài),養(yǎng)生樁是目前我發(fā)現的養(yǎng)陽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長生。 【用之有道--武醫(yī)師如是說】 我在生活中還發(fā)現,在天熱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傷"陽"。我的一位朋友,對孩子十分溺愛,有一年,他的兒子特別喜歡吃冷飲,每天冰激凌不斷,到了冬天,那孩子就總是傷風感冒。第二年,在我的勸說下,他很少給孩子吃冷飲了,那年冬天他的孩子感冒就少多了。 如果在夏天經常喝冰鎮(zhèn)飲料,吹空調,露宿雨淋,很容易患傷陽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風濕等。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著太厚,久居溫室,大汗淋漓或過用辛熱,多患傷陰之病,如咽喉腫痛、食欲不振、腹脹等。 很多時候,這些細節(jié)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如果我們事先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那么大部分疾病也就很難找上門了。 "三陽開泰"開啟人生大運--升發(fā)陽氣的無上心法 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有一次在外地講扶陽保健,一位聽眾提了個問題:如果不用藥物和灸法,您還能有什么方法讓我升發(fā)陽氣呢?對于這個問題,我當時給了一個回答,就是減少欲望,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但我對這個回答并不滿意,講課回來后我查閱了大量的道家古籍文獻,發(fā)現道教的教理和儀軌當中,蘊藏著不用借助藥物和灸法卻行之有效的升陽方法,我對此進行了歸納總結,把這個方法形象地稱為"三陽開泰"。"三陽開泰"出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發(fā)現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后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蘇。"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人體的陽氣升發(fā)也有類似的漸變過程,我稱其為人體健康的"三陽開泰",即動則升陽、善能升陽、喜能升陽。 動則升陽 三國時期的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編的《五禽戲》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動一動,搖一搖,那么就氣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學五禽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卻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動搖正是對動則升陽最好的詮釋?,F代社會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人們大多動搖的是精神,不動的是身體。上班時坐在辦公室里,出門就坐車,回家又坐在沙發(fā)上看半宿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的,不動則陽氣不得升發(fā),氣血都瘀滯了,長此以往身體怎能不病呢?動搖精神損耗的是我們的陽氣,動搖身體則能升發(fā)陽氣,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一定得先讓身體動起來。 中醫(yī)有一句話:"陽光普照,陰霾自散。"如果你體內陽氣嚴重的不足,陰氣過盛,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tǒng)功法,如養(yǎng)生樁、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有一個標準,就是以心臟不劇烈跳動,身體微微出汗發(fā)熱為宜,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身體。 善能升陽 道家名著《太上感應篇》中對"善"作了三個定義:第一是語善;第二是視善,第三是行善。"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說一些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比如說這個孩子今年考試成績不理想,沒考好孩子也不高興,如果是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他一定不會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勵、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的信心建立起來,聰明的小孩都是夸大的,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聰明。 事實上,現實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親朋好友的夸獎中長大的,在這種肯定的陽性語言激勵下,人的陽氣就會持續(xù)得到升發(fā),身心都會得到平衡的發(fā)展。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講的就是語善升陽的道理。 視善,就是要讓眼睛經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間的大美,所以久居塵世的人要經常出去看看,以此養(yǎng)目調心。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天地交換能量,升發(fā)陽氣的過程。說到視善,德國有一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結果證明男人看漂亮女人,如果每天看上5分鐘,可以延長10年的壽命,女人看帥哥也可以延長壽命。所以,逛街時看看過往的美女、帥哥,養(yǎng)養(yǎng)眼,我想,這也是一種視善吧。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所見之物反過來也會影響心靈,生活中不要總看到社會、人生的陰暗面,凡事要多看陽光的、積極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隨處視善了。 那什么是行善呢?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能看到很多這方面的例子。像汶川大地震,無數人伸出了關愛之手,捐出善款,還有的人做義工,親自到一線去支援災區(qū),這都是行善的表現。再比如一個人用車拉著一車煤或者其他貨物,爬高坡時上不去了,這時你幫他推一把,過了這個坡以后,拉車的人會回頭道一聲謝謝。這個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呢?一定會感覺到暖暖的,這種暖就是陽氣升發(fā)的表現。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的行為其實都是行善。 《禮記·禮運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管是語善、視善還是行善,都是在講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內心光明磊落,多為他人著想,那種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喜則升陽 古人說,喜則陽氣生。生活當中應該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看一些歡快的娛樂節(jié)目,聽自己喜歡的歌曲,讀自己喜歡的書,業(yè)余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陽氣升發(fā)。喜能升陽,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沖喜"。按照道家醫(yī)學的觀點,沖喜是很高明的升陽方法,沖喜沖掉的是身體的邪氣,換回的是正氣,過去的人用辦喜事的方法來治病或者轉運。久病或長年身體不好的人,有意地操辦些喜事,對病情是很有幫助的。實際上沖喜是借助外在的環(huán)境改變病人的身心狀態(tài)。 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稱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能夠保持一顆歡喜心,對身體的滋養(yǎng)是比吃什么靈丹妙藥都管用的。 命運是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變的事。從醫(yī)學的角度來看,命運賦予了每個人更加切實可把握的意義。陽氣旺盛不僅不會受到病邪侵害,還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悅,心想事成。所以,升發(fā)陽氣還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 【用之有道--武醫(yī)師如是說】 在鍛煉時間的選擇上,按照動則升陽、靜則生陰的原理,上午和春夏都屬于陽長陰消的階段,陽主動,動則升陽,所以陽虛的人應該在上午鍛煉。相反,傍晚和秋冬屬陰長陽消的階段,陰主靜,靜則生陰,那么,陰虛的人,當然應選擇傍晚靜養(yǎng),效果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