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初也是莆田入潮的一支
陳氏興化莆田支之先祖為浙江錢塘人。其后裔南遷至福建興化泉州,傳至陳仁,始遷莆田玉湖涵頭村。陳仁因?qū)O陳俊卿為宋宰相,遂追封為“祈國公”。祈國公陳仁有兩個兒子,長子陳貴,其子陳俊卿;次子陳賢,陳賢兒子陳誥。 陳誥號泰初,字元美。因宋時推行不在自家地方為官政策,故陳泰初登進士后于宋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任潮州府通判,遂舉家遷入揭陽縣。先擇里揭陽縣藍田都深泥洋(今揭東縣境內(nèi)),后遷于揭陽縣漁湖都古家洋(今舊寨村)。因此,陳泰初成為陳氏莆田另一支入潮之始祖。 陳泰初有四個兒子,長子、次子居于揭陽縣,分創(chuàng)仁和、玉宮、西洋陳、舊寨、半洋村、華清、新亨等幾十個鄉(xiāng)村。三子宗澤登宋紹興丙寅科進士,授官承鳳郎。遷居海陽縣(今潮安縣)之鳳塘鄉(xiāng)(俗稱下塘),成為鳳塘始祖。后其子分創(chuàng)海陽縣之東鳳、象埔、古巷等地,成為潮安縣一大姓。普寧縣旱塘等地,潮陽縣之海門及海陸豐,遠至龍川縣和廣西永淳等地也有陳泰初系之子孫。第四子遠遷惠州府惠陽縣之大州場施甲等地。此外,饒平、澄海、揭西、汕頭郊區(qū)都有陳泰初之裔孫。從公元1098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陳泰初莆田支的先祖,源出河南潁川,故凡莆田支陳氏公廳門額皆書“潁川舊家”。 陳氏莆田支之陳泰初系如今在潮汕地區(qū)已成為一大姓,但陳之欽教授在其《中華陳氏源流》一書中卻只字未提,而只注重客家地區(qū)陳氏之源流之考證。盧繼定先生《陳氏入潮有三支》一文中,似乎也不全面。 在揭陽黃歧山麓的陳泰初墓,現(xiàn)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仁的玉湖派應獨樹一幟 ———《陳姓入潮有三支》讀后 潮汕陳姓人多,是因為源流多,派系多。據(jù)已有資料查考,無論大派系或分派系,入潮開基的陳姓原屬派系有很多支?!冻鄙俏幕?37期說《陳姓入潮有三支》還說得不全面。其中陳仁的玉湖派入潮開基的后裔不少,也應獨樹一幟。 玉湖在福建莆田(今稱闊口村)其創(chuàng)基人陳仁,先祖是唐莆田縣令陳邁,再上溯先祖是陳潤,至漢始祖陳實,才與陳朝派、北廟派和南院派各大派系同出一源。因而應將入潮開基的后裔視為單獨一派。據(jù)考證,自陳仁在玉湖創(chuàng)基后,其入潮開基的后裔也有很多分支派系,僅在澄海就有三支:一是陳堯卿,他是陳仁的第四代孫,曾任潮州路總管,任滿落籍海陽辟望村(今澄海城內(nèi)埔美),其后裔播遷澄海一些鄉(xiāng)村和揭陽竹橋、普寧洪山等。二是陳翊夫,他是陳仁的第八代孫,先祖陳周卿與陳堯卿同輩,翊夫之父從福建遷居豐順隍,至翊夫,家遷澄海下陳開基,是該村陳姓人始祖。三是陳允泰,他是陳仁的第四代孫陳俊卿的后裔,于元末明初,從福建莆田遷來海陽辟望村(今澄城溝下池)開基。至第八世后,子孫繁衍,遷居外地,是一支不小派系。在揭陽,開基有位陳誥,字元美,號泰初,他是陳仁的第三代孫,宋紹圣年間任潮州通判,任滿卜居揭陽藍田都深泥洋,后創(chuàng)居古家洋,其后裔子孫也繁衍成一大派系。 此外,在入潮開基的陳姓人中,還有一些不明先祖先世系,難斷歸屬,不能細述。 莆田玉湖陳氏世系與滿門忠烈
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出自福建莆田玉湖陳氏家族。玉湖陳氏在南宋時代涌現(xiàn)“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而揚名神州大地,成為中華民族一大望族。玉湖陳氏后代以此為榮,莆仙鄉(xiāng)民同樣感到自豪。 玉湖陳氏始祖為陳仁。陳仁在宋慶歷元年(1041年)隨父凌采卜居莆田城東南郊外白湖浦邊(白湖后改名玉湖,現(xiàn)城廂闊口村),后來他父親回故鄉(xiāng)錢塘(舊說“錢塘”系浙江錢塘縣,現(xiàn)在玉湖后裔多有存疑,因莆田境內(nèi)自古以來就有數(shù)地“錢塘境”之名,且為陳氏發(fā)祥地。玉湖后裔正加緊查考中),陳仁留居該村,并當“里正”。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白湖浦邊村前還是一片湖海,一衣帶水,村東尚有渚洲環(huán)衛(wèi),環(huán)境優(yōu)美,人口稀少,適宜人居并大有開發(fā)前景。據(jù)《莆陽玉湖陳氏家乘》記載:“陳仁,道行公長子,字以育,行廿一,孝宗朝因曾孫俊卿貴,贈太師沂國公,配黃氏,累封徐國夫人……”陳仁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貴,亦因俊卿貴,贈太師,封蜀國公;次子叫賢(玉湖舊譜沒記載,新譜廣東海陸惠族譜記他遷廣東為官,房號朝奉公房,在廣東繁衍子孫百萬。本文不作詳述)。陳仁的第三代,貴的三個兒子,政績平平,仕途淡然;除次子詵得益于子俊卿貴贈太師封翼國公外,長子德載亦只當武平縣知縣而已;三兒子顯晶遁入佛門,在石泉院當名住持。 陳俊卿問世,給國家,給家族增添了一位舉足輕重、開辟一代新風的人物。他為官清廉,忠義直諫;不畏權勢,任人唯賢;關心士民,疾賄如仇,是宋代著名的忠臣賢相。《二相堂特輯》記:“朱文公子千里來吊,寧宗親灑哀聯(lián)表其墓曰:‘清忠亮直’”。他那懷忠直諫:“人主以兼聽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為忠,必達大體。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驕將,作士氣,則紀綱正而號令行矣?!薄盀閲腥河萌恕①p功、罰罪……”,感人肺腑,震動朝廷;他拒絕權勢的拉攏,還諷諫皇帝要遵守家法,不讓外戚預政等,對當時嚴肅綱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勤于政,廉于務,任人唯賢,為政寬簡”,都給當時的士大夫樹立了楷模形象。 陳俊卿至暮年上章告老,皇帝封贈少師、魏國公,他知恩懷儉,寫下手書告訴幾個兒子:“遣表上謝圣恩,勿祈恩澤及恩德,勿請謚樹碑。”正如他《示蒙孫》詩中所表:“世事宜須防漏溢,天公偏是喜乘除”,“何事不為塵所染,平生須有善堪書,要從陋卷勤甘苦,始得成名滿溝渠”。他教育后代要清儉、不忘本,要勤奮讀書,立志成才。這在他來說,可叫經(jīng)驗之談,至老則成為傳家之寶。他在十二歲時所作的《詠礱》一詩:“本是棟梁之材,良工琢作礱。兩耳垂于外,一心置于中。地盤常不動,尺運轉(zhuǎn)無窮。米糠遂分出,全賴簸揚動?!笨芍^胸懷大志,專心攻讀,以至成才。他的治國之道,影響了當時朝野權策;他的治家之道,教育了滿門幾代子孫。據(jù)玉湖祖譜不完全統(tǒng)計,在他身后的第五代到第八代家族男兒中,經(jīng)考試、舉薦,封贈在朝廷內(nèi)外為官的就有七十多人,未絲發(fā)現(xiàn)有被史志披露有劣跡者。他的四兒子陳宓跟隨朱熹,深攻理學,雖然為官一世,死時卻是正像他自己所崇拜的諸葛亮那樣“家無余財,庫無余帛”。直至第七、八代以陳瓚、陳文龍為代表的抗元英雄和滿門忠烈的涌現(xiàn),不能不說是以陳俊卿為代表的一代代玉湖陳氏族人所塑就的清廉忠義家風濡染與抗擊外族入侵、保家衛(wèi)國的時代精神契合的結(jié)果。值得捎帶一筆的是,陳俊卿在廷時回答皇帝對“鄉(xiāng)土何宜”的傳壁鏗響的至理名言:“山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八百多年來一直鼓舞興化士子吃苦耐勞,勤奮讀書,積極向上。以至于莆田成為全國聞名的“打著赤腳上學,穿著草鞋走京都”的文獻名邦。 陳文龍,字君賁,號如心,諱文龍,南宋理宗五年(1232年)二月十七日生,榮國公粢長子,陳俊卿的五世重孫,玉湖始祖陳仁的第八代孫。他的出仕與成就,又使得家族四代人受封國公并贈太師,致使玉湖陳氏成為極富特色的“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的華夏望族,也給中華民族血緣文化史增添一個永塑史志的耀眼星座。據(jù)《莆陽文獻》、《莆陽玉湖陳氏家乘》、《陳忠肅公年譜》等記載:他幼穎悟,濡染先訓,厲志苦學,能文章、負氣節(jié),“年未弱冠,即以精于聲律而馳名郡庠。”當然,“自幼聰明善悟”,多源于先天素質(zhì)和懵懂年代的啟蒙教育,而“厲志苦讀,能文章、負氣節(jié)”這是先訓濡染和自身努力的結(jié)果。試看陳俊卿示蒙孫和示兒子的詩便可領略真理:“吾家清儉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看來負郭三千頃,不如傳家一卷書?!薄芭d來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萬卷書,遺你子孫清白在,不須夏屋太渠渠?!标愇凝埖南容厒兙褪窃谶@樣清貧儉仆、苦學勤著中度過的。他自己更是家族的皎皎代表者。 陳俊卿之后幾代子孫繼承并發(fā)揚了先祖遺風中的精髓——忠義。莆田玉湖陳氏祖祠鐫刻一對“清忠亮直抗金良將,節(jié)義文章扶宋名臣”的楹聯(lián)是對前八代玉湖祖先的真切追念與真誠評價。陳文龍致仕之時,正值元兵南侵,宋室日漸衰微,奸臣賈似道執(zhí)掌朝權,監(jiān)察御用臺諫場需向他呈稿始行。至陳文龍任內(nèi)則不然,他不憚忤逆賈似道,還敢于彈劾賈似道門人甚至賈本人為非作歹,從而觸犯并激怒了賈似道,招致被降職,以至被“罷歸里”。 在抗元衛(wèi)國決策中,陳文龍跟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始終堅持抗敵衛(wèi)國,彈劾賈似道結(jié)黨營私,用人不當,導致襄陽失守,喪土辱國。他跟幾位忠臣良將一道,死參硬奏,才把謝太后認為是“勤勞三朝”而實則是誤國罪大的賈似道“謫為高州團練,循州安置,籍其家?!彼u當時朝廷抗敵決策議而不決的現(xiàn)象是“譬猶拯溺救焚而為安行徐步之議”,“無滋虛議”。在大兵壓境,南宋都城臨安被圍時,他自告奮勇,要求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由于以謝太皇太后為首的實力派議決向元方稱臣,獻城投降,他出于氣忿,上書要求回家奉養(yǎng)母親,但“即出國門而悔之,復求還,不報。”于是他才不得已離開朝廷,可仍“留浙東待命”。 玉湖祖祠另有一對楹聯(lián):“一片忠心扶宋室,千秋名節(jié)垂莆邦”,是對陳文龍一生官宦生涯及名節(jié)流芳的紀實。他在興化抗元臨危不懼,死于義節(jié),滿門百口烈難,驚天動地,震撼人寰,可歌可泣?!端问贰钒阉d人“忠義篇”,皇帝封贈謚號為“忠肅”,后人敬稱他“忠肅公”,這都是對精忠節(jié)義德行的褒揚和肯定。 1276年,張世杰等在福州奉益王星為端宗皇帝,他受封為參知政事,任閩廣宣撫大使,先后討伐廣州之敵、平“漳州畔”和興化“石守軍畔”。當泉州蒲壽庚反叛,張世杰等奉帝入潮州,“仍命公守興化”,為了保存宋室,保衛(wèi)家鄉(xiāng),他傾家蕩產(chǎn),招兵募勇,抗擊元兵,又在莆田囊山設伏并數(shù)挫敵軍。當時一些軟弱士大夫及紳士認為一木難支大廈傾,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表示以死匡扶宋室,保衛(wèi)興化城,并制兩句“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巡城大旗,激勵守城士民斗志;元兵派使者招降,他殺死使者表示“效死不去”的決心。最后,因叛徒詐騙,引導敵兵進城,他不幸被捕。 陳文龍被捕至元營,面對敵將領,他“踞胡床”、“瞪目視”;看到民間起火,毅然伸出脖子說:“速殺我,毋害百姓?!蓖財呈?,“傳令偵縱火者,斬之”。在敵人頭目逼他下跪又 “挫其腹”時,他堅決不屈膝,并坦指著自己的腹部說:“此節(jié)義文章也,可相逼耶?”他大義從容,威武不屈,視死如歸,就連元朝皇帝都認為他是忠義的“好頭目,不讓殺”,于是下旨把他械送杭州,關押在太學中。從他被解離興化時,他就開始絕食。景炎二年(1277年)夏四月二十五日,在拜謁岳飛廟熏爐自訴時,薨于廟中(一說為吞熏灰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在陳文龍殉難后,被關押在福州尼姑庵中的母親因不肯服藥治病而亡。死前,她身邊的人為她病重卻不服藥而感傷流淚。她慨然告眾:“吾與兒同死,又何恨哉?”眾人感嘆說: “有這樣的母親,才有那樣的兒子!”并把她埋葬了。此前,陳文龍季弟陳用開之妻朱氏在陳文龍被抓后便上吊身亡。 在保衛(wèi)興化府城中,玉湖陳氏幾乎是全族投入的,死傷眾多,慘不忍睹,沒有戰(zhàn)死的,如陳文龍季弟陳用虎、陳瓚長子陳若水,在竭盡心力后奔的奔,走的走,有的削發(fā)為僧,埋名隱姓。當時興化城血流有聲,玉湖陳府付于一炬。陳文龍與子訣別詩“一門百指淪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是對家族淪難情況和自己心境的真實描述。 值得重筆記述的是在保衛(wèi)興化城中跟陳文龍起到一樣重要作用、后被史志尊為興化“二忠”之一的陳文龍同庚從叔陳瓚。陳瓚,字瑟玉,謚忠武,陳宓孫,陳俊卿曾孫。他從小就有志節(jié),懂攻守戰(zhàn)術。他曾竭盡家財?shù)匠敝輲椭鷱埵澜堋罢败姟?,張世杰要奏封他為官,他大義不受,他告訴自己就是被忠義所感而來,不是來買官的,毅然拒絕,仍然回家當他的普通百姓。叛賊林華等獻城降元,陳文龍與妻子被俘械北后,他說“吾侄不負國,吾當不負侄?!庇谑前抵姓辛x兵、募賓客,于景炎丁丑(1277年)二月末光復興化城,殺了林華等并“以其首告于家廟”。端宗認為他忠義,封他為通判,守興化城,并令他乘機會與張世杰聯(lián)合光復福州、泉州兩郡。他的義兵只有三千人,元兵數(shù)萬人。在他衛(wèi)國保家的號令激勵下,將士奮勇戰(zhàn)敵,打了幾次勝戰(zhàn)。此時,元兵大舉南下,逐日增援,陳瓚率五百義勇與敵人展開巷戰(zhàn),殺死敵人千余,最后部下全部戰(zhàn)死,自己被捕。敵人勸他投降,他怒斥敵人說:“以前守城不投降的陳文龍就是我的侄子,吾家世代忠義,豈肯從汝胡狗求活乎?”敵將大怒,把他用車裂殺于五門。 陳瓚的壯烈殉國,使中華民族史增加了一位忠臣義士,也給玉湖忠義家譜描下了極其輝煌的一筆。吳源在《名公事述•陳瓚》中無限深情的感嘆:“嗚呼,英哉!宋亡,天下義節(jié)之臣僅一十許人,而瓚叔侄死尤俊偉,可謂盛矣!”忠義精神,歷來被中華民族各階層正義人所崇奉,地方名士及譜志把陳文龍、陳瓚奉為“興化二忠”,各地還建祠造廟,世代供祀。就連元始祖忽必烈亦感陳文龍忠義,把他被俘的妻子放回。元初至正年間,朝廷還遣使到興化郡尋訪文龍子孫要給錄用(無人應詔)。明太祖在褒封前朝忠義大臣時,封陳文龍為福州城隍廟主神,封陳瓚為興化府城隍廟主神。莆田谷城宮的楹聯(lián)“救江山之危。振民族之魂,揚家教之聲,母妻叔同紓國難,世嘆一門皆忠義;存武穆之節(jié),懷文山之烈,有道粼之氣,天地人齊傾頌英雄,名垂萬載共光輝”,充分肯定了玉湖陳氏滿門忠義,壯烈殉國的歷史意義以及得到民間廣泛崇敬、紀念和學習的事實。
玉湖陳在笏石鎮(zhèn)的分布初考
陳氏入莆始祖陳邁,系唐代莆田第一個縣令。陳氏入莆后,各著所居,始為新舊諸派。陳邁十五世孫陳仁于宋慶歷元年(1041年)卜居玉湖,陳仁為玉湖陳氏始祖,玉湖素有“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之稱。玉湖陳氏繁衍960多年來,子孫遍布海內(nèi)外,后裔幾百萬人,單在粵西就逾百萬人,莆田市約三十萬人(其中仙游10.7萬)。
笏石鎮(zhèn)人口11萬,其中陳姓約1.6萬,由于各村族譜失傳,對于屬陳姓的何陳何系何房何處何時遷入,大部分陳姓村莊無法詳細說明,乃至部分玉湖村莊只知曉自己屬“潁水陳”,先祖為“闊口人氏”,而不了解“玉湖陳”為何陳。那么笏石鎮(zhèn)屬于闊口陳(玉湖陳)的村莊有——頂社村:明萬歷末遷入,始祖玉湖陳氏(丞相公房)十八世孫見云公,陳姓1700多人,村中有一清代石牌,上刻“玉湖陳姓公媽”;東華村:明初遷入,約3000人,村中建有“玉湖亭”,號稱“玉湖十八村”(包括鄰近的村莊,現(xiàn)22村),據(jù)傳其中陳氏均為玉湖陳之后裔;溫東村下尾:清中期遷入,1300多人;來垞村后店:清乾隆遷入,始祖丞相公房山儒公,1000多人,“潁水流芳千世澤,玉湖世第萬年春”這是后店村的對聯(lián);嶺美村白塔:明中期從古山村遷入,500多人;四新村四鄉(xiāng):明萬歷末遷入,據(jù)傳始祖公與頂社村始祖公為兄弟,以六角井,井邊栽一果樹為憑證,十年前寧德福安持譜到頂社認堂,譜中亦有此記載,300多人;蘇塘村:清乾隆年間遷入,始祖公與后店村始祖公為兄弟,100多人;北埔瑤厝等自然村:由惠安遷入;丙侖村后平洋等自然村:遷入時間不詳,400多人;西徐村山兜等自然村(不詳)。上述各村及其他陳姓村莊的具體事項有待進一步考證,粗略估算笏石鎮(zhèn)玉湖陳后裔逾1萬人。
《莆陽玉湖陳氏家乘》第二卷于2005年出版,收錄有民國陳道中所著從玉湖始祖陳仁至二十五世的世系。查閱《道中譜》,只記載評事公房第十世長老公徙合浦里松梨江;評事公房八世茂公徙合浦錦山(今笏石山頭、宋墓村),但該兩村陳氏否認屬闊口陳,或許茂公徙廣西合浦。依玉湖陳氏家乘修譜舊例,為激勵子孫奮發(fā)圖志,側(cè)室所生子貴者方得拊戴譜中,待其子孫移封移贈,由于宋末元初忠肅公文龍,力舉抗元、兵敗,絕食卒于今杭州,玉湖子孫四散,玉湖祠宇陵墓,文物蕩毀。修譜也方就緒,譜中缺側(cè)室所生之子孫,如忠肅公文龍缺側(cè)室楊、馮、梁三氏庶出的三子:夢祥、夢麟、夢昌;而玉湖四世堯卿公后代子孫濟濟,理應補之一房;又各房持譜遠遷,并不斷遷徙,音訊難通,至明、清各房系陸續(xù)有子孫回莆顧祖,再加之當時交通的不便等種種原因,故《道中譜》遺漏部分在所難免。是否屬玉湖派,《道中譜》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唯一依據(jù)。 陳氏祖先很早就在雷州這片土地上生活。但真正見之史志記載的,是南北朝時的陳文玉。明大歷《雷州府志》卷十七鄉(xiāng)賢志記載:"陳文玉,??等?。生而明敏,叱聲震庭。世傳其家出獵得巨卵,異之,歸置諸庭。忽一日雷震卵析,得一男子,即文玉也。長涉獵書、傳,有才智。陳大建時辟茂才仕為本州刺史。" 傳說陳文玉的父親陳鉷是當兵遷居雷州的,原籍已難以考究。除了這一支外,其他陳姓幾乎都與福建移民有關。 雙村陳氏入雷始祖是北宋瓊州刺史陳懽,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祿嶺鄉(xiāng)。生于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后周世宗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朝試,取明經(jīng)高第。隨曹彬?qū)④娮糈w匡胤平定天下。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授浙江省寧??h令。開寶四年,陞瓊州刺史。雍熙三年調(diào)任崖知府。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任滿卜居雷州蠶村開基。 此外,人數(shù)最多的恐怕要算莆田玉湖的后人了。雷州三位歷史名賢陳瑸、陳昌齊、陳喬森,都是南宋民族英雄、狀元、參知政事陳文龍的后代。 元初,陳文龍第二子陳夢雷遷居雷州仙夢大村(今沈塘鎮(zhèn)大陳村),其子孫散居雷州各地。 陳文龍第四子夢麟字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jié)后帝賜謚秉節(jié),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后返吳川。夢麟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后返吳川。夢麟字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jié)后帝賜謚秉節(jié),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后返吳川。 汝楫公是吳川沙尾、窯頭、三浪三大房肇基祖,陳昌齊是陳文龍孫汝楫公的十世孫,其遷居雷州祖名未考。 八宣字自成,又字睦德,生三子:陳正、陳寶、陳經(jīng)。陳正曾任福建汀州府武平縣教諭,后卜居乾塘米稔村,生三子:永昌、永清、永源,永清遷居廣西乾禮村;陳寶字席珍,曾任教諭,卜居石城(現(xiàn)廉江市)乾案村;八宣第三子陳經(jīng)榜名伯鎮(zhèn),字振禮,號東齋,謚文莊,元初任化州教諭,為乾塘陳氏始祖。三兄弟都有后人遷居雷州,其中以陳伯鎮(zhèn)的后人最多。 莆田玉湖粵西乾塘陳氏遷徙雷州的部分分支情況如下(世系乾塘一世即玉湖十一世): 三甲十三世祖椿公遷居雷城;天記公遷??的吓d上坡村,其子孫再遷南興牛柵村;天居公隨兄遷南興上坡村,其子孫遷南興牛棚村。十五世祖茂業(yè)公(子元捷)遷雷州失稽;十六世祖世昌公由太平東岸遷雷州北家村;十七世祖恒羽公由特呈西村遷仔再雷城;十八世祖陳瑸公由電白安馬浦遷雷州南田村;大經(jīng)公遷雷城南門外;國榮公由遷雷州新宅園村;二十世祖毓軍公后人遷雷城南門雙土地村;二十二世祖家酋遷雷州失稽。 七甲六世祖景隆公遷雷州為藝商,卜居???,為白沙鎮(zhèn)山尾、橋東、爽東陳氏開基祖先:其子七世祖善慶公分遷雷州白沙鄉(xiāng)爽東村;化慶公遷雷州白沙鄉(xiāng)橋東村;衍慶公遷雷州白沙鄉(xiāng)山尾村;十六世祖訓公由雷州山尾遷劉宅。十八世祖榮都公遷雷城伏波廟角。 五甲七世祖良玉公遷雷州失稽;八世祖世經(jīng)公遷雷州后土村;江曜公由塘尾遷雷州東洋;十六世祖福祥公由五甲遷紀家;瑞應公由五甲遷雷州失稽;十七世祖先知公遷雷州臨審村失稽;十八世祖國紀公遷馬容村;國平公遷雷城北門;重光公遷返雷州赤步村;十九世祖子德公遷雷州失稽。 二甲二十世祖宇富公遷雷州龍門;二十一世祖朝福公由二甲遷雷州龍門。 四甲十二世祖秀韜公遷雷州譚朗村;十六世祖那二公官雷州營把總由海安遷雷州關前街;十八世祖振屏公遷雷州失稽。 明初遷居??瞪虫?zhèn)厚土村的陳文質(zhì)公,亦為玉湖后人,其六世孫南涯公遷居??堤廖渤嗲洞?;九世孫建祚公卜居??党嗌炒?;十一世孫應統(tǒng)公卜居??导o家村,為歲貢生;德試公分居??瞪轿泊?;德榮公遷居??禈驏|村;德重公遷居??嫡{(diào)爽東村。 丞相公房玉湖10世祖景壽公元初發(fā)配雷州衛(wèi)失稽。 玉湖十世祖陳豪,宋代避難渡瓊,其十二世孫文進外遷雷州。 明初徙居廉江排嶺的陳氏始祖陳光祖,是丞相公房玉湖11世祖,其后代中有一支遷居雷州唐家。 乾塘陳氏遷徙遂溪(含原屬遂溪的湛江市郊區(qū))的部分分支情況如下: 三甲六世祖文明公明代初遷仙岸村;十七世雅然公由南三田頭遷遂溪盧村;十九世庭諫公由特呈島遷遂溪平嶺村;二十世參權公由高嶺遷北坡河公村,紹豐公遷遂溪麻登村,紹連公遷遂溪出村;二十一世試之公遷客路黃坡村。 八甲十五世祖仲斌公由白沙江村遷介炮;十七世光燦公由白沙江村遷遂溪(村名失稽);二十世常捷公遷遂溪北坡五公塘村。 四甲十八世孔益公由坡頭梧村遷那娘村。 三甲六世祖文智公由乾塘遷東岸下侖村,文德公遷湖塘村、乾塘仔村;八世祖玉豐公由仙岸遷太平東岸下侖村(陳漁村);八世祖炳銓公由乾塘仔村遷南山村,其弟發(fā)祥公遷肇家村,四弟華明公遷后塘仔村。 八甲十九世扳瑞公遷江洪村。 七甲七世昌、榮、盛、熾、昆五兄弟同遷遂溪蓬仙村失稽;十一世參柏公遷遂溪失稽;十九世美公遷遂溪恬神村。 四甲十六世元誨公由蓬萊村遷湖光竹尾村,元達公由蓬萊村遷麻章后禮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