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建華 北美中華國醫(yī)學院 院長 世界八字治療法協(xié)會 會長 《新概念針灸學》 著者 一、寫在前面的話 前幾天有一個叫老陽的網(wǎng)友在QQ交流群里問到:有哪位老師看過杜老師的“杜建華的經絡陰陽平衡法”? 我給他及所有群友的留言是:老陽你好!謝謝你的參與,我們以后多多交流。首先我要糾正一點:從來沒有“杜建華的經絡陰陽平衡法”這一說法。我在“新概念針灸學系列講座”里只是介紹了“內經針法”。而且我說得很清楚,這是《黃帝內經》里本來就有的一套針法,但一般的人未必能看出及明白,因為是隱藏在內經里的。我只不過是通過學習從書里找出了這套針法并加以歸納和總結而已,具體的內容在我的講課視頻及論壇里的一些貼子上有。因此這不是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針法,是內經里的針法。 二、講座的主要內容 2011年3月12日,我在“八字與醫(yī)學交流房間”給大家講“新概念針灸學系列講座”第三講時介紹了“內經針法”。 在那次講座中我談到:通過本次講座的學習,我相信很多人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里所說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原來與我們的針灸臨床是那么的密切相關,有著很大的指導和實際操作意義。 通過學習《黃帝內經》,使我對中醫(yī)尤其是針灸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與我們“新概念針灸”關系較為緊密的有: 1)“素問”里很重要的內容是“五運六氣”; 2)靈樞經為何也叫“針經”?實際上整本《黃帝內經》里很多篇章講的就是針灸;3)若能深入學習、探索和臨床驗證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內經里很明確地有“調神”、“調氣(氣血、陰陽)”和“解結”三大方法; 4)判斷針灸是否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看脈的變化; 5)有必要把分散在整本《內經》中的針法提煉出來,我稱這一針法為“內經針法”。 當我從《黃帝內經》中一條條挖掘、整理出這一針法時,我感到整個人被震撼了!可以講自從我學習針灸以來(不管是跟師傅學,向老師學,看書或與同行交流等等),這是除我一個道家?guī)煾到涛业哪翘住疤煲揍樂ā蓖猓c“八字治療法”一樣,能讓我極感震撼的一套針法。 在給大家介紹這套針法時,我認為我絕對不會也沒有刻意隱瞞什么!但我確實會給大家留下不少的思考題。如果你什么都只要現(xiàn)成的,連一點點的腦筋也不愿意動或不愿意經過臨床的驗證,說實在話,我覺得你根本就沒必要來房間聽我講課,也根本不需要聽我的講課錄音,那對你是一種浪費!對我也是不公平的,畢竟講課是要花時間也要動腦子的。 那么“內經針法”為何會讓我感到震撼呢?我們回顧一下我已經講過的內容(沒講的內容還請大家繼續(xù)思考) 1)“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這八個字我相信所有學過內經的人都知道,很多專家也論證這八個字是養(yǎng)生的法則。我不否認這些,但我更認為這八個字真正體現(xiàn)了“內經針法”的精髓所在。這套針法的一切法則及依據(jù)均是按照陰陽的變化和平衡來考慮的,同時在具體操作時,又完全可以用數(shù)來明確表達的(見下面的分析); 2)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指陽明、太陽、少陽經,其盛衰在人迎處表現(xiàn);三陰指太陰、少陰、厥陰經,其盛衰在寸口處表現(xiàn)。(人迎盛表示陽有余,寸口盛表示陰有余); 3)內經針法與三大回環(huán)系統(tǒng)緊密相關; 4)若陰有余而陽不足: 盛一倍,則用第三套回環(huán)系統(tǒng),即:盛一倍,用足(補少陽膽經,瀉足厥陰肝經);盛一倍而燥,用手(補少陽三焦經,瀉厥陰心包經); 盛二倍,則用第二套回環(huán)系統(tǒng),即:盛二倍,補太陽膀胱經,瀉少陰腎經;盛二倍而燥,補太陽小腸經,瀉少陰心經; 盛三倍,則用第一套回環(huán)系統(tǒng),即:盛三倍,補足陽明胃經,瀉足太陰脾經;盛三倍而燥,補手陽明大腸經,瀉手太陰肺經。 5)若陽有余而陰不足,與上述所述相反。 6)先補后瀉原則(若二者都虛則不能扎針,要先吃藥);兩補一瀉或兩瀉一補,陽經上全部是“二”(個穴位),陰經上全部是:“一(個穴位)“。 7)針刺頻率:“厥陰--少陽”回環(huán)系統(tǒng):一天一次;“少陰--太陽”回環(huán)系統(tǒng):二天一次;“太陰--陽明”回環(huán)系統(tǒng):一天二次。 8)表里經是用來調節(jié)陰陽平衡的;手足各三對同名陽經是用來接通經氣的。 9)補瀉穴位的位置關系:補者在高位(近頭位置),瀉者在低位(遠頭位置)。 三、進一步的思考
一)我們的腦海里一定要有三大回環(huán)系統(tǒng)的概念,即: 1)太陰----陽明回環(huán)系統(tǒng) 少陰----太陽回環(huán)系統(tǒng) 厥陰----少陽回環(huán)系統(tǒng) 明白了三大回環(huán)系統(tǒng)的概念,你再去看內經,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從不清晰變得易于理解了。 2)從三大回環(huán)系統(tǒng)又可以很容易推導出別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題,大道至簡。 很明顯從這張圖里,我們馬上就發(fā)現(xiàn)了六對別通關系: 肺與膀胱相別通(手太陰----足太陽);脾與小腸相別通(足太陰----手太陽); 心與膽相別通 (手少陰----足少陽);腎與三焦相別通(足少陰----手少陽); 心包與胃相別通(手厥陰----足陽明);肝與大腸相別通(足厥陰----手陽明) 當我獨自推導出這張別通簡圖時,自己也十分的驚訝,這圖十分簡明扼要地把別通的關系講清了,且直指根本。 3)從三大回環(huán)系統(tǒng)里我們很容易明白為何“萎癥獨取陽明”在臨床上常常不見效,并且我們明白怎么做才會更有效。 二)取穴的原則 “內經針法”里主要是二補一瀉或二瀉一補,也就是要處理好這三個穴位間的關系,其要訣就是我在前面說的話:補瀉穴位的位置關系:補者在高位(近頭位置),瀉者在低位(遠頭位置)。有人以絡穴來劃分所謂補、瀉的說法在一般的情況下是對的,但肯定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我們以祝華英道長書中的那個病案來說: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穴,三陰交肯定比公孫穴高,那為何還是錯的?(道長后來改了穴位,就馬上見到療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較,這很重要。以絡穴來劃分的話,從理論上看似乎很對(大家可看絡穴的定義),實際上是不對的,臨床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再者,除非你的針灸手法很好,否則根本不行。我在講座里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特意舉了給金魚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對大家會有啟發(fā)。 三)這套針法里講的內容一定要在臨床上去驗證,反復驗證方可找到更多的問題,也能找到答案。 1)怎樣把“寸口脈”、“人迎脈”?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該怎樣比較出來? 3)何謂“盛一倍而燥”?這個“燥”指的是什么? 4)人迎、寸口脈基本平和就一定沒病嗎? 5)當你通過“內經針法”基本解決了病人的癥狀后該怎么做才能達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6)若你不會把脈的話,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法?該注意什么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