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以來,由于儒、釋、道的共同宣傳,“當時義勇傾三國”的關羽日益被美化、圣化和神化,最終成為“萬古祠堂遍九州”的超神。掰起手指頭,老濟南可以說清濟南城中有兩座文廟,兩座呂祖廟,三座城隍廟,但卻沒人能說清有幾座關帝廟。這是為何,因為太多了。先前,將軍廟街、芙蓉街、估衣市街、東城根街、紅墻廟街、正覺寺街、佛山街、小滄街、后宰門街、平泉胡同等均建有關帝廟。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這些關帝廟如今或坍塌廢棄或湮為民居,它們的命運以及與之相關的關帝文化仍值得人們關注和回味。
共青團路關帝廟:昔日會館的守護神
高都司巷1號門邊墻體中砌有清順治年間記載修建關帝廟的碑刻。
在拓寬改造后的共青團路(舊名估衣市街)北側,一組開間不大但小巧精致的古建筑被保留下來并整飭一新,這組建筑被人們稱之為蜜脂殿和關帝廟。其實兩者均是舊時集云會館的組成部分。
舊時濟南市的會館多由各省客籍人修建,由同行業(yè)人集資修建的會館只有兩處,除由錢莊、銀號資本家集資修建的錢業(yè)公會外,便是這所由估衣行同業(yè)人修建的集云會館,該會館始建于清嘉慶初年,原稱蜜脂殿會館,蓋因建于西蜜脂泉邊而得名。會館內(nèi)祭祀圣帝關公,故正殿稱關帝廟。后行中人托圣帝義氣凌云之福佑,因為集會之所,遂名之集云會館。民國十六年(1927年),因政府開拓闊街市,原規(guī)模較大的集云會館被迫去掉了大門、屏門、西對門、南客廳等建筑,并新建八間市樓。建國后會館剩余建筑逐漸被辟為民居,直到2001年再次拓寬街道時,才將蜜脂殿(會館前殿)、關帝廟(會館正殿)及七十二泉之一的西蜜脂泉暴露出來。
記者日前在現(xiàn)場看到,蜜脂殿由東西兩座二開間青磚青瓦殿堂組成,中間為大門,前卷棚、后硬山式結構的關帝廟雖然體量不大,但與先前破敗不堪的樣子相對比,修復如初的關帝廟平添了不少森嚴莊重氣勢。西蜜脂泉便位于關帝廟前的狹小天井中,池長四五米,中被石板橋一分為二。
“別看廟小,這里關老爺可立過大功?!崩辖址皇鬆斦f。據(jù)他講,當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將違例出宮的太監(jiān)安德海捉住后就秘密關在這個關帝廟。后來慈禧太后來了秘旨,丁寶楨果斷決定“前門接旨,后門殺人”,先將安德海從關帝廟后門拖出斬首,然后從關帝廟前的蜜脂殿出去接旨?;蛟S正是由于出了這個典故,后來人們又將蜜脂殿稱為秘旨殿。
將軍廟街關帝廟:門樓尚在,惜內(nèi)部建筑坍塌或改造
清順治七年(1650年),西班牙教士嘉伯在濟南將軍廟街創(chuàng)建了濟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時稱洋教堂。為匡扶正統(tǒng),當時人們便集資在洋教堂四角各修建關帝廟一座。
清雍正二年(1724年),將軍廟街洋教堂被當?shù)厝罕姺贇?,傳教士也被悉?shù)趕走,直到道光年間才又在原址重建。關帝廟在此后也逐漸落寞,清康熙年間,位于洋教堂東南角的關帝廟改稱慈云觀,供奉觀音大士和關公。后因毀于大火,慈云觀后于道光年間重建,門樓至今尚在,惜內(nèi)部建筑建國后悉數(shù)坍塌或改造。
如今,天主教堂周邊的其他3座關帝廟也早已不知下落,但在將軍廟街西口正對的高都司巷1號院墻上,仍存有一塊順治十六年所立的記載關帝廟修建內(nèi)容的石碑,底部碑座尚在。據(jù)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考證,石碑原位應在此處,石碑附近當年應是在洋教堂西北角所建的關帝廟。
昔日趵突泉關公祠:錯把“關勝”當“關圣”
在趵突泉公園的馬跑泉邊,曾有一座關公祠,又稱關王廟。不過,這并不是關帝廟。相傳“大刀”關勝一次與金兵鏖戰(zhàn)后,饑渴難耐,這時他的戰(zhàn)馬用蹄子刨地,不久,一股清泉破土而出,此泉遂被后人稱為馬跑泉。為紀念關勝這位抗金英雄,后人遂于泉邊為其建祠,時稱關公祠。然而,后來歷經(jīng)元明兩代兵亂后,關公祠基址坍塌,在重修祠廟時,有人將“關勝”誤作“關圣”,于是塑上了關羽及關平、周倉的塑像,儼然成了一座關帝廟。幸好詩人朱照偶然經(jīng)過這里,發(fā)現(xiàn)了問題。于是作詩兩首以糾其謬誤:
祠宇空存神位更,泉源徒博馬跑名。何干漢壽關侯事,流水聲中
帶不平。
關圣祠多城復村,協(xié)天稱帝位殊尊。何爭臨水數(shù)椽地,血食合當
歸裔孫。
無獨有偶,上世紀60年代擴建趵突泉公園時,人們在馬跑泉街的觀音堂邊,再次“發(fā)現(xiàn)”了已被忘記的關公祠,當時也以為是關帝廟,幸及時查閱志書,才避免鬧笑話。
如今,馬跑泉邊已不見當年的關公祠,這段陰差陽錯塑神像的典故也幾乎被人們忘卻了。
已然成了“糧油專供店”
廟市合一是濟南古城區(qū)的典型特征,這一點在泉水遍布的芙蓉街最為明顯。除數(shù)不清的老字號以外,這條長不過一里的繁華街市上,當年還有府學文廟、尼姑庵、龍神廟和關帝廟在此立足。
記者近日在正對省府東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芙蓉街路東看到,當年的關帝廟已然換成了“糧油專供店”的牌匾,但高逾6米的大門樓仍依稀顯示出當年的威風,門樓屋脊上尚殘存古樸磚雕。
“五六年前,我曾去東屋看過,地面上還砌著當年修建關帝廟時的碑刻?!痹诟浇u茶葉的葉先生告訴記者。
據(jù)了解,這個關帝廟距芙蓉街北口的府學文廟不足百米,可在規(guī)模與位置上與龐大的府學文廟尚難形成對稱格局,真正與府學文廟相匹配、相對稱的是后宰門街關帝廟。
后宰門街關帝廟位于后宰門街東首路北,在坐標上位于舊時濟南府署(今珍珠泉大院一帶)東北,芙蓉街北首的濟南府學文廟則位于濟南府署西北,二者遙相呼應,構成“一文一武”對稱分布的格局。后宰門街關帝廟始建于宋代,初名漢壽亭侯廟,后改稱關岳廟、關帝廟,為濟南規(guī)模最大、建筑最早的關帝廟。濟南府學文廟亦是始建于宋代,建筑規(guī)模和時間上同樣是濟南之最。
府學文廟被分割為三部分,除照壁、大成門、泮池尚能臨街看到外,其主體建筑大成殿長期隱于大明湖小學院內(nèi),不少濟南人甚至忘卻了它的存在;后宰門街關帝廟亦是長期隱身民居之中,本身也被辟為民居,若不是去年進行的縣西巷、鐘樓寺街一帶的拆遷改造,多數(shù)人壓根不知道它的存在。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盡管主殿后檐坍塌后僅剩下東山墻,粗大的梁架暴露于外,但前卷棚后搭連,三開間、五進間、七架梁的高規(guī)格結構仍然清晰可見。一位家住附近的老街坊說,文革中,廟內(nèi)碑刻被拉倒后,埋進了主殿室內(nèi)。
在縣西巷綜合整治工程中,后宰門街關帝廟擬就地保護,并恢復昔日風貌。為保護這座彌足珍貴的古建筑,半年前,濟南市文物部門已將南起后宰門街、北到萬壽宮街、東至鐘樓寺街、西及塘子胡同的方形區(qū)域進行拉墻保護,這個區(qū)域內(nèi)除關帝廟外,還包括其西側的福慧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