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偉大不朽但不夠流行(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偉大不朽但不夠流行 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發(fā)布聲明稱:“他是《電影手冊》和‘新浪潮’運動的元老,作品風(fēng)格始終特立獨行。他兼具多門藝術(shù)之長:文學(xué)、繪畫、戲劇、音樂;其電影風(fēng)格質(zhì)樸簡約,光標題便極有個人風(fēng)格,好比‘道德的故事’系列、‘喜劇與箴言’系列等。經(jīng)典且浪漫,睿智且反叛,輕松且深刻,感性且道德,他開創(chuàng)了一種‘侯麥式風(fēng)格’,斯人已逝,但他的風(fēng)格會一直流傳下去?!?nbsp; 當?shù)貢r間本周一,法國著名導(dǎo)演、電影評論家、“新浪潮”旗手中最年長的埃里克·侯麥在巴黎去世,享年89歲。侯麥的制片人瑪格麗特·梅內(nèi)戈女士對外宣布了他的死訊:“他平靜地離開,沒有痛苦?!睋?jù)侯麥的親友透露, 早在上周侯麥就已入院治療,但不論是制片人梅內(nèi)戈女士,還是侯麥的親友均不愿透露更多細節(jié)。有法國媒體稱,陪伴侯麥走過人生最后道路的可能有小他兩歲的弟弟——巴黎第八大學(xué)榮譽教授、法國當前最具影響力的哲學(xué)家之一雷內(nèi)·謝黑,侯麥的兩個兒子——其中有一位是現(xiàn)年51歲的法國著名記者、社會活動家雷內(nèi)·蒙扎,以及侯麥的妻子。 侯麥(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1950年代,身為作家的侯麥與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雅克·里維特、克勞德·夏布洛爾等組成 “電影手冊派”,在法國掀起“新浪潮”運動,由此徹底改變了世界影壇的面貌。作為“電影手冊派”的一員,侯麥對于《電影手冊》雜志的熱愛更甚其他人。他于1957年開始擔任《電影手冊》的主編,直到1963年,由于不肯“與時俱進”改變自己的美學(xué)取向,侯麥被一幫年輕的影評人趕出了雜志。在此期間,他拍攝了長片處女作《獅子星座》,這部作品的影響力遠不及“電影手冊派”其他諸位成員的處女作(如特呂弗的《四百擊》、戈達爾的《精疲力竭》),然而,后來成為德國“新電影四杰”之一的法斯賓德正是在《獅子星座》的感召下扛起了攝影機,創(chuàng)作了他的首部短片作品《城市游民》。 離開了《電影手冊》的侯麥反倒因禍得福重拾導(dǎo)筒,在此后的歲月中,陸續(xù)拍攝了“道德的故事”、“喜劇與箴言”、“四季的故事”等多個系列,超過50部影片。在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上,侯麥也屢有斬獲:1967年,他憑借作品《女收藏家》奪得柏林電影節(jié)評委會特別獎銀熊獎;1976年,《O女侯爵》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獎;1980年,他又憑借《沙灘上的寶蓮》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銀熊獎;1985年,《綠光》摘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高獎項金獅獎;2001年,81歲高齡的侯麥領(lǐng)取了威尼斯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獎金獅獎,堪稱是法國國寶級的電影大師。 相比因罹患惡性腫瘤而在52歲英年早逝的特呂弗,已是著作等身的侯麥在89歲的高齡安詳?shù)仉x開人間,對于他本人和影迷而言都沒有什么遺憾。不過,他的突然離世令法國文化界不甚唏噓。戛納電影節(jié)的主辦人蒂埃里·弗里茅斯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侯麥的電影并不“流行”,卻永垂不朽?!八C明了你可以用很小的預(yù)算來制作偉大的電影,”弗里茅斯說,“在我們這個時代,能夠記得這點非常重要。” 據(jù)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審片的內(nèi)部人士透露,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有望舉行侯麥的個人影展,屆時將有約9部侯麥的作品來到來滬展映。
侯麥最著名的“四季的故事”系列(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懷念他 法國總理菲永 他是一位細膩、善于分析人性的導(dǎo)演。其美學(xué)風(fēng)格是如此獨一無二,以至于令整個法國電影都曾受到影響。他始終用細致的筆觸隱藏著人物的隱秘內(nèi)心,他長期以來都是法國影壇的一位大師,生活中,作品里,都是如此,也是我們身邊那些熱愛生活且懂得如何去談?wù)撍娜似渲兄弧?/P> 法國文化部部長密特朗 文化部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稱侯麥為“法國最偉大的電影作者之一”,“開創(chuàng)了一種獨特的電影語匯,從法語語言中吸取到種種細微精妙”。密特朗還將他的電影與那些善于分析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法國文學(xué)大師繆賽、馬里沃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論。 法國前任文化部部長杰克·朗 侯麥的作品,因其原創(chuàng)性和革命性在法國電影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他的去世,令我沉浸在巨大的哀傷中。他是法國影壇的大師之一,一個充滿發(fā)現(xiàn)精神的人:他的電影藝術(shù)獨一無二,他善于發(fā)掘新人,他熱衷探索哲學(xué)和美學(xué)上的各種可能性。 侯麥御用女演員瑪麗·里維埃拉 侯麥的御用女演員、曾與他合作過《飛行員的妻子》、《綠光》、《秋天的故事》的瑪麗·里維埃拉在侯麥生命的最后幾天曾與他會面,“最后那幾天,他還讓人拿紙和筆給他,想要寫東西。”里維埃拉稱侯麥為“一位偉大的電影人”、“有一顆偉大的心”。“他總是給予別人機會,普通電影人也好,默默無名的新人演員也好。法布里斯·呂西尼、愛麗爾·東巴薩勒還有我自己,當初他用我們的時候,我們都還沒什么名氣。我們向?qū)Υ劣H一樣熱愛他,依靠他,才有今天的我們?!?/P> 法國著名女演員愛麗爾·東巴薩勒 從美國來到法國巴黎發(fā)展演藝事業(yè)的愛麗爾·東巴薩勒當年因為出演侯麥的《沙灘上的寶蓮》而崛起影壇,對她來說,侯麥是一位導(dǎo)師。上周六的時候,她還去巴黎的醫(yī)院看望了臥病在床的導(dǎo)演?!八敃r已經(jīng)從昏迷中恢復(fù)過來,我和他用小紙條交流了一會兒?!被貞浧鸲鲙煟f:“是他第一次教我讀馬里沃(Pierre Carlet de Marivaux,法國18世紀著名的古典喜劇作家)的作品,讓我領(lǐng)略到經(jīng)典文字的優(yōu)美之處。他教會我什么是電影,什么是真正的電影作者。是他,帶我走進了電影的大門?!?BR>
埃里克-侯麥是誰? 去年我們還在悼念特呂弗逝世25周年,今年,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中最文藝的吟游詩人也離我們而去了。 埃里克·侯麥是“新浪潮”諸將中最高大、最安靜的一位,也是最具古典情懷和最愛思辨的一位。在別的導(dǎo)演忙著“大格局”、“大立意”時,侯麥一輩子都將鏡頭對準青年男女的小世界,通過一串串嘮嘮叨叨卻無比動聽的對白或者獨白,思考著愛的意義。正像已故法國哲學(xué)家勒格朗說的,“侯麥希望觀眾跟隨他的角色一起思考,最好比他的角色更聰明。” 遁世者(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人們不認識我,我就可以在電影中盡量呈現(xiàn)真實的場景?!?/P> 埃里克·侯麥可能是最嚴謹而低調(diào)的導(dǎo)演。身材高大、擁有一雙深藍色雙眼的他,在片場言語不多,總是靜靜地思考著什么。與大多數(shù)導(dǎo)演穿梭于各大電影節(jié)享受聲名不同,侯麥是一個遁世者。在戈達爾充滿激情地闡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政治立場的同時,侯麥通常只是安靜地呆在家里。侯麥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之家,他的弟弟是著名的法國哲學(xué)家何內(nèi)·謝黑,后來,侯麥的兒子也成為一個有名的記者。侯麥對聲名毫不在乎,1946年發(fā)表小說《伊麗莎白的小屋》的時候采用的是筆名吉爾伯特·科迪埃, 甚至“埃里克·侯麥”也是一個化名,名和形分別來自于侯麥欣賞的兩位藝術(shù)家——演員、導(dǎo)演埃里克·馮·施特羅海姆和小說家薩克斯·侯麥。 根據(jù)法國網(wǎng)站“誰是誰”的資料,侯麥本名莫里斯·昂利·約瑟夫·謝黑,1920年3月21日生于法國西南部小城圖爾,但還有資料顯示,他本名讓-馬里·莫里斯·謝黑,1920年4月4日生于法國東北部的城市南錫。無論如何,侯麥的“遁世”功力無人能及,甚至,他的母親瑪?shù)贍柕乱膊恢来髮?dǎo)演侯麥就是自己的兒子。
新浪潮(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我們并不在生活。生活在銀幕上,生活就是電影?!?/P> 1950年,侯麥來到巴黎,混跡于拉丁區(qū),參加影迷俱樂部的活動。在那里,他認識了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和雅克·里維特等日后將改變法國電影樣貌的一批年輕人。他曾和里維特合辦過一本短命的電影雜志《影評》,那本雜志出版了五期便壽終正寢。之后,他便加入了巴贊創(chuàng)立的藝術(shù)電影雜志《電影手冊》。 與戈達爾、特呂弗一起開始在《電影手冊》上發(fā)表影評、力捧霍華德·霍克斯、希區(qū)柯克時,侯麥是這批后來成為“新浪潮”旗手的電影人中最年長的一位,但他并不是這批影評人中最早獲得成功的。當特呂弗和戈達爾受到電影人的注意時,侯麥還在為找投資發(fā)愁。1952年,侯麥本計劃執(zhí)導(dǎo)第一部短片《兩個小淑女》,沒想到他當時的制片人突然破產(chǎn)了,拍攝計劃被迫流產(chǎn)。 當特呂弗和戈達爾的長片處女作《400擊》(1959年)和《筋疲力盡》(1960年)先后轟動電影世界,侯麥同期拍完的處女作《獅子星座》卻默默無聞,他只好重新回到《電影手冊》的編輯部繼續(xù)筆頭工作。1958年,當《電影手冊》創(chuàng)辦人安德烈·巴贊辭世以后,侯麥便接過了主編的大旗,這一舉就是七年,直到雜志出現(xiàn)左右立場之爭,侯麥才被迫離開雜志社。重拾導(dǎo)筒的侯麥反而因禍得福。 1962年,26分鐘的黑白短片《面包店女孩》讓侯麥的名字傳遍了法國文化圈。那部短片后來成為“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中的第一部。侯麥說,早在他夢想成為一名導(dǎo)演之前,他腦中就已經(jīng)醞釀好了“六個道德故事”的雛形。 在1963年的短片《蘇珊的故事》之后,侯麥終于擁有了再度執(zhí)導(dǎo)長片的信心。1967年,《女收藏家》問世。這部講述一個年輕女子“收藏”情人的故事的電影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一鳴驚人,侯麥捧回了一座銀熊獎獎杯(評委會特別獎),從此奠定了他在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中的地位?!赌降录业囊灰埂罚?969年)緊接著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那時,他已經(jīng)年近50了。之后,他用《克萊爾之膝》(1970年)和《午后之愛》(1972年)為“六個道德故事”系列畫上了句點。
(由上至下)《面包店女孩》《女收藏家》《慕德家的一夜》《克萊爾之膝》《綠光》《阿斯特雷與塞拉東的愛情故事》(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特呂弗和戈達爾 “我們是否還有相同的電影理念,我們是否還在進步,這我說了可不算數(shù)?!?/P> 隨著特呂弗、戈達爾、侯麥羽翼漸豐,“新浪潮”運動造就了屬于電影的黃金時代,這批年輕的導(dǎo)演力求花很少的錢,拍不指望賣座的電影,實現(xiàn)他們的銀幕夢想。侯麥說,那時的他們完全活在電影中,“我們并不在生活。生活在銀幕上,生活就是電影?!?/P> 戈達爾執(zhí)導(dǎo)的第一部電影短片《男孩都叫帕特里克》,劇本就是由侯麥創(chuàng)作的。那部短片里有一個鏡頭意味深長,畫面中有位男子正在看一本法國電影雜志,雜志封面上印著這樣的標題《錯誤的偶像拖垮了法國電影》。 特呂弗視侯麥為兄長,稱侯麥為他們這批“新浪潮”戰(zhàn)友們的“老師”。在戈達爾、里維特心中,侯麥是絕對的老大,他們時時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被稱為“謝黑幫”,而侯麥更被親切地稱為“大莫莫”(Big Momo)。 特呂弗與侯麥保持了20多年的深厚友誼,直到1984年他因腦癌辭世。與特呂弗跟戈達爾保持著互相欣賞的態(tài)度不同,侯麥對戈達爾后期的激進立場和“革命電影”的精神并不贊同,“戈達爾是一個純粹的電影作者,但他太遠離大眾了。” 前年,侯麥曾在病榻上接受采訪時逐一點評過去一起寫影評、拍電影的幾位伙伴。他說:“現(xiàn)在不再是‘新浪潮’的時代了,我們都老了。特呂弗死了,但夏布洛爾和里維特最近都拍了新片。戈達爾,據(jù)我所知正在為新片做準備。至于我們是否還有相同的電影理念,或者我們是否還在進步,這我說了可不算數(shù)。” 談?wù)搻?/STRONG> “啊,愿心心相印的時刻早日到來!” 西方有句諺語,“當法國人開始談?wù)搻矍?,那就擋不住了。”這句話用來當作侯麥電影的注腳再合適不過。他的電影里那些啰啰嗦嗦的男女主人公,代表著一代法國知識分子對愛的迷惘。 在兩部風(fēng)格化的古裝電影《O女侯爵》和《高盧人帕西法爾》之后,侯麥開始籌劃另一個電影系列——“喜劇和諺語”。始自1981年的《飛行員的妻子》,這個系列的電影從文學(xué)作品中汲取靈感,引用從拉封丹到蘭波的名句,探討年輕男女的情感問題。比如《飛行員的妻子》引用的格言是“人不會無所思”,《綠光》(1986年)則引用象征主義詩人蘭波的詩句,“啊,愿心心相印的時刻早日到來!”《沙灘上的寶蓮》(1983年)為他贏得了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獎。將即興對白發(fā)揮到極致的《綠光》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斬獲了金獅獎。 侯麥的最后一個作品系列是“四季”,以一年里四個季節(jié)做隱喻,探討他對愛情的哲學(xué)思考。1998年,他推出了這個系列的最后一部《秋天的故事》,那部電影中,他第一次將視角移開他一直以來關(guān)注的年輕男女,講起了中年女子的故事。 從美學(xué)觀點上講,侯麥可能是“新浪潮”諸將中最保守的一位。與戈達爾將電影當作“武器”不同,侯麥一生都堅持著對電影美學(xué)的追求,更貼近18世紀思想家們的人文情懷。拍攝《阿斯特雷與塞拉東的愛情故事》(2007年)之前,身體大不如前的侯麥意識到這可能是他的最后一部電影,于是他決定回到他的電影夢開始的地方,講最具文學(xué)色彩的愛情故事。那部改編自17世紀小說的電影,用最直白甚至肉麻的對白歌頌愛情,看起來與這個浮躁和追求實用主義的時代格格不入。“現(xiàn)在的觀眾可能不能馬上認同電影中的角色,但假如沉浸其中,一定會發(fā)現(xiàn)回味無窮。”侯麥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qū)TL《電影手冊》前總編輯讓-米歇爾·傅東 “他的電影真正體現(xiàn)了‘作者電影’的精神” 埃里克·侯麥一生與安德烈·巴贊創(chuàng)辦的雜志《電影手冊》有著不解之緣。他最早曾擔任《電影手冊》影評人,成為“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在巴贊去世后,侯麥曾接替其擔任《電影手冊》主編。昨日凌晨噩耗傳來,《電影手冊》前總編輯讓-米歇爾·傅東接受了早報記者的采訪,談及侯麥的逝世,傅東表示,“關(guān)于他,我想說的太多,三言兩語無法表達我哀慟的心情?!?/P> “侯麥的電影在整個法國電影史上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電影真正體現(xiàn)了‘作者電影’的精神,從劇本、對話寫作、導(dǎo)演、攝影、聲音表現(xiàn)到剪輯,都完美地為他的畫面服務(wù)。而且,他的電影無需太高的成本,從經(jīng)濟的角度拓展了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自由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侯麥的電影獨一無二,它們完美地在話題、風(fēng)格、素材和客觀條件之間找到了平衡。作為導(dǎo)演,他成為后來的電影工作者不能不提的精神導(dǎo)師。他的電影不但啟發(fā)了后輩在講故事的形式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他在電影中對美學(xué)、人文和社會問題所提出的質(zhì)疑和思考也啟發(fā)了整整一代人?!闭劦胶铥滊娪爸兴钚蕾p的一點,傅東說是“那種個人化的、自我表達的‘電影語言’”,“簡單到極致,毫不做作,并沒有刻意地模仿生活?!?/P> 侯麥曾經(jīng)擔任過《電影手冊》主編,談及這位“前輩”對《電影手冊》的意義,傅東說:“作為影評人,侯麥對于電影,尤其是在電影與視覺藝術(shù)和文學(xué)等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關(guān)系方面,提出過重要的理論,寫下過對電影史意義非凡的評論文章。他是《電影手冊》的奠基人之一,而作為《電影手冊》的主編,他曾為又一批年輕影評人提供了舞臺?!?/P> “關(guān)于侯麥,我有太多美好的回憶?!备禆|回憶道,“埃里克·侯麥是你所能想象到的最優(yōu)雅、最有君子風(fēng)度、最風(fēng)趣、最快樂的人。一方面,他是個很認真、嚴謹?shù)娜?,學(xué)識淵博,另一方面,他的臉上卻永遠掛著孩子般的燦爛笑容。他的言語中閃現(xiàn)著智慧的光芒,時不時令人捧腹。盡管晚年的他看起來有些孱弱,但他本人其實充滿活力。在片場,他總是精力最充沛的一個。我在《阿斯特雷與塞拉東的愛情故事》的片場見到他時,他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BR>
侯麥:文學(xué)滋養(yǎng)了我的電影 剛剛過世的法國電影大師埃里克·侯麥原是一位作家、文學(xué)教授,電影起初只是他的業(yè)余工作而已,他曾出版過大量小說、劇本。近年,世紀文景也先后出版了侯麥長篇小說處女作《伊麗莎白的小屋》、劇本集《四季》,以及《電影手冊》前主編帕斯卡爾·博尼策論述侯麥的評論集《也許并沒有故事:埃里克·侯麥和他的電影》。 《伊麗莎白的小屋》:窺見侯麥大部分電影的影子(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伊麗莎白的小屋》是埃里克·侯麥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在《伊麗莎白的小屋》出版六十年后,侯麥曾接受了媒體采訪談?wù)撨@部小說。侯麥回憶說:“這本書是在子彈的呼嘯聲中寫成的。也就是說,子彈在我的窗戶外面呼嘯著。在巴黎解放的時候,1944年8月,我住在拉丁區(qū)的一家旅館里,在一條臨近蘇浮羅街的小街上,那里發(fā)生過好幾次小型的沖突。正是在那個時代,被困在房間里、不敢把鼻子伸到窗口的我,寫了《伊麗莎白的小屋》。” 《伊麗莎白的小屋》講述了暑期度假期間,到伊麗莎白家度假的米歇爾和伊麗莎白的兒子貝爾納性情不合,米歇爾的情婦伊蕾娜又和貝爾納發(fā)生過小小的齟齬;貝爾納決定去馬恩河游泳,認識了女孩雅克琳娜,米歇爾去了伊蕾娜家,兩人爆發(fā)了一場爭吵;而伊麗莎白要去醫(yī)院看自己的牙。《伊麗莎白的小屋》沒有統(tǒng)一的故事線索,而且是從不同的人的視角講述的,而這些看似松散的故事片斷卻逐漸匯合,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逐漸呈現(xiàn)出來,書中人物的形象也漸漸變得鮮明起來。這是一部以描述事物的方式挖掘人性的佳作。小說《伊麗莎白的小屋》與侯麥的電影一樣,敘述了圍繞著愛情和現(xiàn)代人的道德困境,像放大鏡一樣,直窺人性的復(fù)雜隱微之處。這部小說幾乎可以看到侯麥之后大部分電影的影子。 對于文學(xué)與電影的關(guān)系,侯麥說,“這樣一種先驗性的文學(xué)活動,與哪怕絲毫的電影影響也相距甚遠,它滋養(yǎng)了我的電影?!?/P> 《也許并沒有故事》:揭開“曖昧的道德”(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在1950年代以后,侯麥逐漸告別了自己的文學(xué)生涯,成為一代電影大師。雖然之后創(chuàng)作的小說不多,但留下了大量劇本集,去年世紀文景出版的劇本集《四季》就是大師代表作《四季》四部曲的文字文本。四個季節(jié)其實就是四個關(guān)于愛情的故事,都已經(jīng)成為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經(jīng)典。春天講的是一個生活曖昧出位,但后來回歸原狀的教師的故事;夏天是講一個男孩在三個女孩之間進行選擇,卻又全部錯過的故事;秋天講的是一個離群索居的酒莊女主人以其最看不起的方式找到真愛的故事;冬天是一個關(guān)于失而復(fù)得的故事,一個女美容師找到了失散五年的男友,用對“完美”的堅定信念戰(zhàn)勝了“妥協(xié)”。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些不可說、甚至永無法形諸言語的糾結(jié),而侯麥卻把這些隱微之處通過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小動作和看似無聊的對話將之映托出來。 由侯麥同事、好友帕斯卡爾·博尼策創(chuàng)作的《也許并沒有故事》對侯麥的思想有最為深刻的理解和觀察,從而得以將侯麥雋永的風(fēng)格以及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髓毫無保留地予以傳達。這部隨筆作品揭開了侯麥作品中包含的“曖昧的道德”,正是這曖昧的道德,讓侯麥的大部分電影煥發(fā)勃勃生機。
侯麥沒有傳奇,“無風(fēng)格” 侯麥(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擁護風(fēng)格家希區(qū)柯克的侯麥,他的電影不但很少懸疑,更看不到那個在分析茂瑙時頭頭是道的影評人的影子,他的電影枯燥,瑣碎,形式單一,庸常的對白灌滿全片,都是一些與時代命運、社會反思和道德領(lǐng)袖毫無關(guān)系的凡人瑣事。人們問道,這是什么風(fēng)格?但這種“無風(fēng)格”恰恰成為侯麥最后難以被復(fù)制的“侯麥風(fēng)格”。 《女收藏家》(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下午的戀情》(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慕德家的一夜》(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侯麥去世了。這位曾在急風(fēng)暴雨的法國電影革命中指揮若定的幕后軍師,經(jīng)過20余年恬淡靜謐的隱士生活,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住院一周,法國媒體居然不察,可見他行事低調(diào)?!妒澜鐖蟆返脑u論是“埃里克·侯麥就是法國電影的一則傳奇”,我認為正相反:侯麥恰恰是一位沒有傳奇的導(dǎo)演。侯麥在50年里拍了24部長片,與那些在半個世紀中獲得同樣榮譽的同齡導(dǎo)演相比,侯麥所選擇的生活,以及他的電影風(fēng)格,都是風(fēng)平浪靜的。侯麥很少制造傳奇,也很少拍攝傳奇,因此不為當下觀眾熟知。而他真正稱奇的地方,恰恰在于處時代之驚變,安守個人之無為,是“新浪潮”中惟一能與東方哲學(xué)心領(lǐng)神會的電影藝術(shù)家。 與“新浪潮”時代的法國著名導(dǎo)演差不多,青年侯麥是個鐵桿影癡,是一位因迷戀電影而放棄大學(xué)教職的影評人。在焦雄屏所謂的“新浪潮五虎將”中,侯麥是老大哥,他比其他四位真正的傳奇人物都年長。當年輕的特呂弗第一次見到戈達爾時,他們共同的朋友就是大哥侯麥。作為大哥,侯麥的穩(wěn)重和博學(xué)讓他成為新一派影評人的核心,在《電影手冊》建立了同盟,掀起了捍衛(wèi)希區(qū)柯克、霍華德·霍克斯的“作者論”筆戰(zhàn)。侯麥的文風(fēng)不像特呂弗那樣鋒芒畢露,也不像戈達爾那樣嚴肅絕對,而是體現(xiàn)出批評的熱誠、學(xué)術(shù)的嚴謹和判斷的矜持。在特呂弗激情萬丈地批判法國優(yōu)質(zhì)電影時,侯麥與夏布羅爾寫出了猶如電影分析教科書一般的《論希區(qū)柯克》。侯麥的文風(fēng)就像他的學(xué)養(yǎng)和為人,溫婉而富有說服力,比特呂弗的文章更能代表“作者論”的理論成就。穩(wěn)重、成熟、博學(xué),巴贊之后的《電影手冊》主編非侯麥莫屬。
《O女侯爵》(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女收藏家》(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綠光》(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沙灘上的寶蓮》(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在五位導(dǎo)演中,與侯麥關(guān)系最好的是夏布羅爾。夏布羅爾通過祖上的遺產(chǎn)拍攝了“新浪潮”運動的第一部作品,他成功后幫助的第一個人就是侯麥。侯麥是最早拍電影的“電影手冊派”影評人,他于1951年開始拍攝短片,卻直到夏布羅爾的幫助才拍攝了長片處女作《獅子星座》,這不是侯麥的作品,而是作為影迷和影評人侯麥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部雷諾阿、克雷蒙和羅西里尼的合成品。
《貴婦與公爵》(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下午的戀情》(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O女侯爵》(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在風(fēng)云動蕩的1960年代,侯麥在各種非議中淡出了時代。他先被《電影手冊》排擠而離開主編位置,之后,他的“道德故事系列”又被嘲諷為庸俗保守的通俗劇。在熱血洶涌的左翼時代,像《慕德家的一夜》這樣瑣碎的中產(chǎn)階級故事有何作為?因此,侯麥迅速地從浪潮中息退,成為頑固的保守派邊緣人物。同時,美國影評人也對這位“新浪潮”的締造者喪失了興趣,開始冷嘲熱諷。著名影評人寶琳·凱爾挖苦侯麥是“沒有性關(guān)系的情色專家”,認為他把“半嚴肅半滑稽的雞毛蒜皮當作專長”,如此等等。
《三面間諜》(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飛行員的妻子》(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獅子星座》(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圓月映花都》(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擁護風(fēng)格家希區(qū)柯克的侯麥,他的電影不但很少懸疑,更看不到那個在分析茂瑙時頭頭是道的影評人的影子,他的電影枯燥,瑣碎,形式單一,庸常的對白灌滿全片,都是一些與時代命運、社會反思和道德領(lǐng)袖毫無關(guān)系的凡人瑣事。人們問道,這是什么風(fēng)格?但這種“無風(fēng)格”恰恰成為侯麥最后難以被復(fù)制的“侯麥風(fēng)格”。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侯麥的早期作品,就是在不厭其煩的對話中描述青年男女瑣碎的情愛欲求,他不像特呂弗那么激情浪漫,也不像戈達爾般信奉革命和創(chuàng)新,侯麥的“道德故事”系列就像發(fā)情期男女的心情日記,記錄著衣食無憂的人們在工作之余的情愛幻想。以《克拉之膝》這部侯麥較為出名的作品為例,貫穿影片的幾乎是毫無景別變化的中景鏡頭,講述一個中年男子對少女的性幻想,然而當影片臨近結(jié)尾,觀眾全神貫注于那個撫摸膝蓋的畫面時,我們都陷入了侯麥的敘述圈套,正如鮑尼澤爾所說,知覺降到最低處,才能調(diào)動出他全部的敘述資源。侯麥像一位存在于西方世界的日本導(dǎo)演,在不動聲色的固守中發(fā)展了一種難以察覺的人世憐憫和嘲諷,一拍就是40年,這就是“無為”。
《好姻緣》(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圖片來源:東方早報) 在侯麥的晚期電影中,尤以《沙灘上的寶蓮》和《綠光》最有代表性,這兩部典型的侯麥電影拍出了“侯麥風(fēng)格的精髓”。在我的電影記憶中,最后的侯麥就是德爾菲娜看到的那一抹“綠光”,人生緩慢而不厭其煩的情欲揮發(fā)中一抹升華。這要求觀眾有一種濃厚的知性趣味,而不是站在轟然倒塌的大廈前領(lǐng)教道德訓(xùn)誡。 2007年9月,當侯麥帶來他的最后一部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時,侯麥曾意味深長地說:“拍完這部電影我就退休。”本以為低調(diào)的侯麥來了一句客套,沒想到一語成真??上驳氖牵覀冊谒倪z作中看到了罕見的被煥發(fā)的激情,這種激情始終是隱蔽的,仿佛回光返照,侯麥從“新浪潮”開始,也在“新浪潮”的時代中結(jié)束,他或許留下很多傳奇,也許什么也沒有留下。 看見侯麥,看見自己的愛情 侯麥迷的私人記憶 衛(wèi)西諦 “在拍攝《夏天的故事》時,攝制組帶著攝影機和全套家伙在海灘上拍攝,海邊的那些人并不顯得多余。在真實的海灘拍攝真實的日光浴者和游泳的人,幾乎沒有誰注視攝像機。侯麥經(jīng)常說,人們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好奇。……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教授模樣的人和他身邊年輕的女人拿著小攝像機,《巴黎的約會》中的許多鏡頭甚至是這樣完成的:女攝影師迪亞娜·巴哈蒂爾坐在輪椅上(我們自制的移動攝影車),侯麥推著她?!薄@是“侯麥大家庭”中的一員,從1992年開始成為侯麥的剪輯師的瑪麗·斯塔芬在訪談中說的。這大概就是像我這樣一個侯麥影迷心目里的“晚年侯麥的肖像”。這是一個永遠不會退縮,懷著赤子之心,在電影之路上輕裝簡行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真正的電影作者。 我從1995年前后開始接觸侯麥的作品,當時他已是晚年,拍的正是前面提到的《巴黎的約會》和《夏天的故事》。當時看完,訝異地幾乎無法相信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作品,因為故事與畫面無不透露出青春的訊息。然后,開始陸陸續(xù)續(xù)看他的作品,陸陸續(xù)續(xù)寫關(guān)于他的文章,但是很奇異的是,我每吐露真言般寫完那些文字,回頭想想總覺得是在誤讀。我最早寫了一篇關(guān)于侯麥的文章,題目叫作《我們的綠光》?!毒G光》是侯麥“喜劇與箴言”系列中的名作,引用自凡爾納小說中的話語:“誰看見綠光,誰就能看見幸福。”我們看見侯麥,感覺“如沐春風(fēng)般”的幸福。后來年長一些再看,發(fā)現(xiàn)侯麥的電影其實沒有提到過幸福,幸福是我們假想出來的,侯麥談?wù)摰氖菒矍榈目赡芘c不可能?,F(xiàn)在又年長一些重看,發(fā)現(xiàn)侯麥談?wù)搻矍榈臅r候,總是好像在問我們:你看,愛情是命運還是偶然?或者兩者都不是。愛情是信仰。 晚年的侯麥沒有什么新聞,你不能從電影八卦里讀到他,但是我們能在他創(chuàng)造的人物身上,看見自己在銀幕上的倒影。起碼,一個迷戀侯麥的觀眾,都會在他的角色中找到一個自己的代言人,從那個虛構(gòu)者的話語表達里,讀到自己心里的欲望和情感的理論。侯麥的主人公總是處于感情的敏感期——或許有些人會猜想,他們永遠都在“感情的敏感期”。在愛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去。這些在情感面前甚至有些卑微的角色就像多棱鏡,照見我們在生活里的各個側(cè)面。我總愛引用侯麥小說集里的一句話,他自己說:“我不會透露故事的一切。更何況,其中并沒有什么故事?!边@句話很有名,因為侯麥的影迷都愛引用。侯麥就是這樣,他的電影視角很低,仿佛講出我們每一個細小糾結(jié),但是想要說清楚,卻又欲辯已忘言。 侯麥在人生最后的時刻,拍出了《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愛情》,純凈得實在不像是21世紀的電影。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電影回到了侯麥三大系列(“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諺語”、“四季的故事”)時的劇作手法,描寫“擁有之前”的欲望發(fā)酵的過程。這部電影以《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之名流傳,其中的兩個主角只是兩位5世紀時候的牧羊人。不過這個“錯譯”留給人的印象倒與看完這部作品之后的感覺有些相近:影片真的猶如一幅描繪神話的油畫。侯麥以這部電影結(jié)束自己的導(dǎo)演生涯,恰如其分。當我聽聞他去世的消息時,就浮現(xiàn)他站在一片遙遠的草原上給穿著5世紀衣裝的演員們排練的場景,我想象“一個教授模樣的人和他身邊年輕的女人拿著小攝像機”。 最終,我還是忍不住再提一件事。與侯麥有關(guān)么?我不知道,但是我一直記得:前年或者大前年的冬天,侯麥那部以繪畫結(jié)合數(shù)碼技術(shù)復(fù)原巴黎街景的《貴婦與公爵》的膠片在電影學(xué)院里放。我的幾個朋友一同去看,影片結(jié)束后,夜空開始飄雪。一個沉默的女生突然說:“真是神跡!” 侯麥主要作品年表 ● 1959年 《獅子星座》 ● 1962年 《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道德的故事”系列) ● 1963年 《蘇珊的愛情事業(yè)》(“道德的故事”系列) ● 1964年 《塞爾旺特的堂吉訶德》(紀錄片) ● 1965年 《看巴黎》(短片合集,與讓-呂克·戈達爾、克羅德·夏布羅爾、讓·杜 謝、讓-達尼埃爾·波萊、讓·魯什聯(lián)合指導(dǎo)) ● 1967年 《女收藏家》(又名《收藏男人的女人》)(“道德的故事”系列) ● 1969年 《慕德家的一夜》(“道德的故事”系列) ● 1970年 《克拉之膝》(又名《克萊爾的膝蓋》)(“道德的故事”系列) ● 1972年 《下午的戀情》(又名《午后之戀》)(“道德的故事”系列) ● 1976年 《O女侯爵》 ● 1978年 《高盧人帕希伐爾》 ● 1980年 《飛行員的妻子》(“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2年 《好姻緣》(“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3年 《沙灘上的寶蓮》(又名《寶琳在沙灘》)(“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4年 《圓月映花都》(“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6年 《綠光》(“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7年 《雙姝奇遇》(又名《蕾芮特與米拉貝爾的四個奇遇》)(“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7年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喜劇與箴言”系列) ● 1989年 《春天的故事》(“四季的故事”系列) ● 1992年 《冬天的故事》(“四季的故事”系列) ● 1993年 《大樹、市長和文化宮》 ● 1995年 《巴黎的約會》 ● 1995年 《夏天的故事》(“四季的故事”系列) ● 2000年 《秋天的故事》(“四季的故事”系列) ● 2001年 《貴婦與公爵》 ● 2003年 《三面間諜》 ● 2005年 《紅色沙發(fā)》 ● 2007年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又名《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愛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