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所述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將《好太王碑》大體分為三節(jié):第一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并簡要講述了好太王的行狀;第二部分記述其征碑麗、伐百濟、救新羅、敗倭寇、征東夫余過程中攻城掠地等史實;第三部分是對好太王守墓人煙戶來源和家數作了詳細記載,并刻記不得轉賣守墓人的法令。 從歷史學角度講,《好太王碑》對于我們研究高句麗、朝鮮半島以及當年日本列島倭人的活動,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結體論 該碑以憨拙求趣味,注重字內空間的營構,有宰相腹中可撐船的大氣象。細言之,其結體有以下特點:
一 字之骨架的外部伸張。主要采取泯滅主筆,弱化漢隸波磔長橫的統(tǒng)領地位,使橫畫適當收縮變短,收尾以較為含蓄的燕尾或篆籀筆意結束,繼而夸大字的局部構成。如圖(一)“誓”、“百”、“而”諸字,在漢隸中常見的“言”部首橫及“百”、“而”的第一筆皆化主筆為輔筆,弱化收筆的裝飾性;與此同時,又對“言”部的“口”、“百”之“日”、“而”之下部進行適當的夸大,使其骨架向外部伸張,幾近乎與橫畫的邊沿持平,甚或超出,如此以來,字的主筆由一筆而成一個偏旁組合,增強了字的張力。
二 以放為收式。此類結字一反常規(guī),本來易于寫大的部首偏旁,在此碑中卻反其道行之。具體又分為上大下小、上小下大、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幾類。如圖(二):
三 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有些是依賴于某一部首或筆畫的伸張或縮小移位而成,如圖(三)“熟”、“煞”;有些則系特殊寫法,如“此”、“榖”。 四 筆畫的揖讓穿插。主要指某一部首或筆畫的伸張對其他部首形成覆蓋或半包圍之勢,在這里,作為附屬地位的其他偏旁會適當揖讓、收縮、移位, 事實上,這種結體往往會改變漢字本身的結構。 如圖(四): 五 筆畫的增減。筆畫的增減在《好太王碑》中極為普遍,竊以為多出 于以下的考慮:
六 草書寫法的介入,如圖(六):
七 結字的錯落性。主要指左右結構的字,為避免平穩(wěn)而致的呆板,采取左高右低的結字方式。如圖(七) 八 同字異形。同一字的多次出現,為避免雷同,《好太王碑》常采用以下方式予以調整:
A 增減筆畫,如圖(五)“城”、“殘”、 “龍”等字。B 字法的調整,使其局部發(fā)生了變化。如圖(八): C 用筆、結體的細微變化。主要是對部首或筆畫的大小、正側、粗細的調整,當然也包括字的高低、胖瘦的變化,如圖(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