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易經(jīng)證釋(上經(jīng)第3冊):乾卦

 逸心茶舍 2012-05-08
易經(jīng)證釋上經(jīng)第 3 冊 

經(jīng)文

乾卦
乾卦
乾 乾為天 乾上 乾下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雲(yún)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fù)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P>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P>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P>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yún)從龍,風(fēng)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P>

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yún)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咕乱病?/P>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乾卦乾下乾上

宣聖講義

易經(jīng)一書。自分數(shù)類。曰卦。曰辭。曰傳。曰圖。合之曰易經(jīng)。實則卦與爻 辭為經(jīng)。餘則傳也。圖說也。卦與辭又非同類。卦象在前。文辭在後。文 辭亦有所別。有屬原辭。傳于口者。有屬後人推衍成文者。有從他易續(xù)纂其言者。有合古今占候明著其義者。故易有數(shù)體。而皆以卦爻為主。卦爻自古迄今未有異也。雖因序有先天後天之殊。其卦未變 也。因占有連山歸藏之別。其象未易也。

故伏羲文王易有異。而卦無異。用有殊。而象不殊。則以卦皆此卦。象皆同象也。卦用無盡。則其辭無盡。卦象不易。則其意不易。學(xué)者欲通其變。先求其常。欲究其用。先 索其意。卦六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皆其常數(shù)。乾上坤下。水潤火炎。皆其定義。學(xué)者當就是以求之。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彖象之辭。位時之義。凡關(guān)卦之所立。意之所存者。皆載于經(jīng)??梢灰贿M而研習(xí)焉耳。

宗主附注

此言講易。在明卦爻及辭。因文以明象。因象以明意。故自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四爻觀之。卦有卦義。爻有爻義。各不變易。雖其用萬 殊。其本仍一。先求其一。則推衍可至于萬。斯固易之本義。而習(xí)易 者。亦當作如是觀。 六十四卦乾坤為首。明各卦皆自乾坤出。而坤又在乾後。明陰之生于陽。故言卦必先乾坤。而尤必先明乾卦。乾為萬物之始。一切生化 之本。其位高。其德全。故能為萬物之主。今先就卦爻之象。與彖象之辭。分別釋之。 乾之卦象。以[乾三爻圖]爻成。重之為[乾六爻圖]。凡六位。此凡卦皆同也。六位者。以天地上下具六位也。卦原三爻。六位則為六爻。以分配天地人而別其陰與陽也。天曰陰陽。地曰柔剛。人曰仁義。三者皆兩。故六。六位立。

天地人之陰陽數(shù)皆見矣。夫後天之中。有陽有陰。不獨存也。一剛一柔。 不獨生也。一善一惡。不獨行也。故吉兇福禍。順逆利害。正邪明暗。消息進退。莫不相倚而成。相麗而名。此天地人各有陰陽。而卦爻乃有 六位也。乾之六位。上乾下乾。其象同。其名一。故為純陽。純陽由爻言之。非由位言之。既有六位自含陰陽。一三五陽位。二四六陰位。位自有陰陽。非爻之陰陽也。故三位之[乾三爻圖]則可名陽。若重之為六。是已生化而合陰陽。三屬陽。六屬陰。由陽生陰。故其生必陽。其成必陰。此就 卦爻言也。若進而推之則陽生陰。陰又生陽。生化無窮。陰陽至紛。不 可盡述。此則以卦之六爻。爻分陰陽言之耳。乾卦雖因爻位而備陰 陽。然其體陽也。卦本無體。以爻為體。爻之陽者。卦亦陽。爻之陰者。卦亦陰。或以爻之類言。或以爻之數(shù)言。皆別于位也。故卦有陰陽。爻有 陰陽。位有陰陽。時有陰陽。位者定方。時者異宜。有位則有時。有時而後位可明也。故六位有六時?;蛞驎r見位?;蛞蛭灰姇r。故曰六位時成。茍無時。則位無用也。乾卦六位亦有時。故紀爻之數(shù)。一數(shù)其位。一 數(shù)其時。一數(shù)其爻。一數(shù)其類。類者即陰陽也。故有初與上二三四五之數(shù)。九六之名。初言時也。上言位也。二三四五亦時亦位也。九六類 也。以六爻賅時位。言時失位。言位失時。故時寓于初。紀其始也。位寓

而二者並居不悖。並行不疑。用時則自初至上。皆可以時數(shù)。用位則自上至初。皆可以位數(shù)。而爻之所象不異也。故六位時成者。位時皆于是見之也。 且爻六位分三才。而卦則分內(nèi)外。雖一卦乃兩卦也。以其卦體祇三 位。重之則合兩卦。故有內(nèi)外之分?;蛟簧舷隆;蛟煌鶃?。亦一陰一陽 也。故卦必明云某上某下。如乾曰乾上乾下。坤曰坤上坤下。實為一卦而分上下。正以乾坤八卦而外。皆由上下兩卦合成。八卦雖為本卦之重。而仍必分內(nèi)外言也。雖一乾卦。而成自兩乾。上之乾。與下之 乾。異也。以其體用不同。陰陽異數(shù)。故也。況上下之卦。合則為備六位 之體。分則為獨具三爻之體。其生化之跡已著。而陰陽之數(shù)亦加。則 其分合間。對待中。各有所異。其名雖同。實不同。故六位之卦。為六十 四卦中之卦。已變者也。三爻之卦。為八卦中之卦。未變者也。如[乾三爻圖]與 [乾六爻圖]。一屬八卦之乾。一屬六十四卦之乾。六十四卦自八卦出。如子與 母。其卦名同。而用殊。故八卦可名先天。則六十四卦可名後天。若名 八卦為母。則可名六十四卦為子。若名八卦為綱。則六十四卦為目。 若名八卦為本。則六十四卦為用。二者原不同也。故在易卦。必明其 變易之跡。由一[乾三爻圖]變而為[乾六爻圖]。其所變在重一[乾三爻圖]。實非僅重一[乾三爻圖]也。蓋 細分之。則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就六位之乾言。

則初二為地爻。五上為天爻。三四為人爻。則實將八卦之[乾三爻圖]。重之為六。分之為三。成三[二陽爻圖]耳。故卦六爻。由重卦言。則分內(nèi)外兩卦。由三才言。則分 天地人三部。三才亦後天也。故亦必備陰陽。即由爻位明之。亦可知 其各有陰與陽也。不特此也。卦以爻立。爻以位明。位以時定。時以氣 行。雖有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亦具終始上下之義。而其用不止是也。 則因氣之不息耳。氣行不息終則復(fù)始。內(nèi)而出外。外而入內(nèi)。上下往 來。循環(huán)不已。則雖分卦。分才。分位。分時。猶未盡也。蓋氣之行如環(huán)。氣之成如球。本無間斷。則無終始。自初至三。自二至四。自三至五。自四 至六。自五至初。自上至二。皆可分別。而為一卦。以其氣之環(huán)行無已。 故曰周流六虛。本六位時。不曰位時。而曰虛者。正以其非限于此位時也。故卦之成。非一卦也。非二卦也。乃各卦分合而成者。其象固如是也。 卦一而用眾。爻六而變多。故象者。象其意也。非指物而物之也。爻者。 效其數(shù)也。非定名而名之也。如乾之[乾三爻圖]為象簡。而所象無盡。爻則六而所效之數(shù)。不可紀述。故曰。易以變易為用者也。卦雖分內(nèi)外上下。 及交互旁通各卦。而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應(yīng)。有其臣使。有其 機。有其基。有其門戶。有其道路。有守有行。有去有止。故一卦有無窮 象。一爻有無盡義。此皆變易之所見也。乾之為卦[乾六爻圖]。六爻上下。

其體象天。然非如目中蒼蒼之天。乃統(tǒng)名之天。其主曰神。乃統(tǒng)名之神。其用曰動。乃元氣之行。其類曰陽。乃元陽。其精曰玄。乃元精。其象包一 切形神。概天地萬有。通乎道器。貫于上下者也。然有其主用。則在九 五一爻。以乾為陽。陽數(shù)自左上。一三五七九。恰當五爻為九。九為乾 之大用。五為乾之主位。且乾之六爻者。乃合內(nèi)外二乾卦言。內(nèi)為體。 外為用。以其陽氣之動。必出也。以外卦之三爻言。九五為其中爻。中 為極位。故主見焉。此因卦而殊者也。如坤則反在內(nèi)。而居六二。乾坤 相對。一外一內(nèi)。既殊其類。其主亦異。故各卦主用之爻。皆視卦而定 也。乾卦六爻三極。分主與客。有世與應(yīng)。凡卦皆然。故六位不移。而主 客異地。六爻不變。而世應(yīng)殊方。則以其來自何鄉(xiāng)。當居何位。按之本宮之數(shù)。而定所居之方。大抵皆以三爻距離為準。恆視內(nèi)外上下為 呼應(yīng)。如八卦之對列也。故初與四爻。二與五爻。三與上爻。皆為其對 應(yīng)之位。蓋後天陰陽以偶行。有主必有客也。 又六爻三極之中。以三四人爻為重。則以易教為人道立也。天道非 人不明。地道非人不通。所貴乎易者。人之志也。吉兇禍福因人而見。 順逆動靜。因人而明。神鬼之情。因人而達。動植之物。因人而察。故卦 象以人爻為重。而爻象以人事為則。此三四兩爻為占卦之主。觀象 之樞。非此不足以言卦情。不足以致卦用。而聖人之意。亦不可見。

天地之心。亦不可得。故進退存亡之機。升降消息之數(shù)。動靜之道。順逆 之途。皆從三四爻辨之。此人為天地之主。而萬物之靈也。觀往知來。 察微知顯。皆人爻之著于象數(shù)者也。是易為人道立。而卦因人爻成。 茍舍中爻。則失其主。而昧其用。故一卦之用。必先自中爻發(fā)之。而一卦之意。亦自中爻得之也。此三四中爻介乎天地之間。立于終始之 道。兼乎內(nèi)外之事。通乎上下之情。賅動靜之行。合幽明之德。著天地之數(shù)。而持之以一。昭神鬼之靈。而折之以中。此至中和之基。齊本末 之門。為全卦之精神所存。變化所秉。其重要不可比擬。故觀象者先 察焉。夫卦象本乎爻。爻象存于數(shù)。數(shù)者實為易之靈。如人之魂。物之 精也。不識其數(shù)。則握死物。而無所用之。雖熟睹爻象。強記卦形。終無所明。以不得其所用也。故一二三四五六之數(shù)。與初上之辭。九六之 用。皆象之所寓。而神之所行。其上下升降之途。來往多寡之跡。皆由數(shù)中見焉。誠以氣行無形。神至無影。唯數(shù)足以紀之耳。故陽奇陰偶。 一見而明。左升右降。循序而得。先後天之同異。順逆之殊行。分合之 異致?;蛞娪谕??;驖撚趦?nèi)?;蚣??;驕p?;虺??;虺D菙?shù)之所成。亦即 象之所示。學(xué)者明其數(shù)矣。則天地尚可指于掌。日月尚可止于圖。今古之時。明晦之地。皆可推而得之。數(shù)而騐之。故易逆數(shù)也。重在數(shù)其數(shù)耳。

至六爻之情。恆因內(nèi)外上下卦而有同異。則亦時之不同。位之不一。 與數(shù)之別也。二與四同功異位。三與五同功異位。其情即因之而判。 果以陰陽類言則同。以時位數(shù)言則異。故一則多懼。一則多譽。一則 多兇。一則多功。其象之同而不同。爻之異而又異。不得以皆同類同 位。而謂之同情也。故三與五為朋。而非朋。二與四為鄰。而非鄰。實因 數(shù)之差也。觀于河圖之象。天地生成之數(shù)。則可見矣。夫言情而必及 終始。言數(shù)而必兼本末。此固卦象之所重。然亦有取始而去終。逐末 而遺本者。亦有重本而舍末。求終而忘始者。蓋亦因時之殊。位之異。 卦之德。爻之情。各不一也。然在人道。則未有取一遺一者。此由卦象。 不盡為象人事也。人事在中。固有本末終始之全。若在初。則無始。在 上則無終。處上則舍本。處下則舍末。各有中極。而卦限于六爻。故在 兩端。必有一闕。此因天地之內(nèi)。唯人得其全。物則僅得其偏。人得天 地之中以生。故全而居中。物得天地之一以育。故偏而居兩端亦理 勢自然而然也。故在初與上?;騽t當位?;騽t失位。或則得用?;騽t不 用。而一卦之象亦因是而殊觀。要之。數(shù)之所成。氣之所行。天地尚不 得其全。何況物乎。故由人事言之。則自二為始。至五為終。上下本末。 俱有餘位。而後不越不僭。不卑不亢。致乎中和之德。行乎正大之門。 其所重多取二四三五四爻。非無故也。然天地有極。人道有變。

或處之絕地?;蛑弥VΑ;驖撝顪Y?;蜻h之遼野。亦非絕無之事。當為 非常之觀。要以中道為常。本位為當。此則聖人立教之意。明象之旨。 不可不知也。是故卦象之成。必取圓度。爻象之明。必以環(huán)行。以濟其 窮。而通其變。則偏者可止之于正。失者可復(fù)之于全。準天道之行。定 人事之則。昭物情之化。制性命之規(guī)。則其不同不當之爻。亦有宜時 宜地之例。此六爻不可偏廢。而三極仍有常道存也。故卦象之觀。必 先熟夫爻象之例。欲因象以明意。必先求其象之所成用。象者簡。而 用則繁。意者微。而數(shù)則顯。學(xué)者必先就其外而推其內(nèi)。因其粗以溯 其精。方可以通乎象。而彰其意焉。

宗主附注

此言乾之卦象。尚有多義。因辭中有者則講。釋時可申明之。明象 熟辭。而後卦可通也。茍舍其一。不通其二。則不過記誦之學(xué)。終無 解于易。易初原不重辭。止可求之于象。後聖述辭與象相證。其益 學(xué)者多矣。但辭為明象者也。象有未明。始求之辭可也。若徒熟其 辭。而忘其象。則何解于卦哉。故夫子先釋象而後釋辭。使學(xué)者知所先後。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國聖人講造化之數(shù)。全由實驗得來。而外人不知。以為虛玄莫考。誠可笑也。

蓋易明明指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及河圖洛書。五行九宮之序。皆由定數(shù)所變化者。非故為其制也。無論何物。 變化之數(shù)。不出于此範圍。其所成物質(zhì)名類。不得異于此定序。則天地之所自判。人物之所自生。下及一草一木。一器一物。莫不皆 然。以孚此而生長變化者。是曰定序。不獨易與圖書然也。譬如一立方體木塊。以刀劈之。自上而下。必成兩片。再劈之。必成四條。更 斷之。必成八立方體。此一變生兩儀。再變分四象。三變成八卦之 定例也。如細分之。則一變者一。再變則為二數(shù)。三變則為四數(shù)。合之共得七數(shù)。故變極于三。數(shù)滿于七。而形成于八。果將立方形體 數(shù)之。雖為四方。卻得六面。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六者。有形之本體。無論大小皆同。八者。由分所成之定體。亦無論大小皆同。以方為方。必合九為一。蓋非九不得全也。九者中一邊八。即九宮之數(shù)。去 其四隅。即五行之數(shù)。以四隅乃陽生陰也。非原數(shù)也。故五行即四象。而含太極于中央。至變?yōu)榫艑m。其中央太極仍存。故太極在後天居土位。為神宮。而主一切也。故變化之序。不離于易數(shù)。不外于 河洛之象??沈炛谥良氈廖⒅镎咭?。茍精思之。則天地生成。 莫不瞭于指掌也。故變不離三。數(shù)不逾七。形不出八。而爻止于六。 行止于五。宮止于九。中氣定于一。一者。太一也。太極也。神之主也。 元氣之宗也。言數(shù)者所當先知之也。

宏教附注

易道誠不易講。雖一卦六爻。其所包義。不可盡述。今夫子撮大要講示。不過其一二耳。然已累篇矣??芍椎谰睢T侨菀棕灣赫?。乾卦為全易之首。尤為宏大無盡。將來講示。更必詳細。本來 易教。為使人知天道。即卦象。亦為以物示天數(shù)也。夫道始終不離 于數(shù)。一紀二紀。推至萬紀。大小循環(huán)。如歲與日。莫不有定數(shù)。故聖 人得以卦象之。六爻中所有之數(shù)。即天地之氣數(shù)。一一與時合。果知其故。則未來事皆可推得。時雖多變。似非易測。實則包在六十 四卦中。仍無奇也。天道窮而復(fù)始。今雖未見。正因潛藏之氣未發(fā)也。故乾卦一卦。包盡宇宙。自古迄未來。始終皆縮影在六爻中。不過不能細數(shù)耳。然六十四卦。由乾出。乾道乃革。革象見于革卦。則 革卦即為明乾道之革者也。此在已過時代見之。迄今又循環(huán)至此。合無數(shù)小循環(huán)成大循環(huán)。如積日成歲之例。故大小同象。古今同運。此在人推之耳。

乾元亨利貞

宣聖講義

乾元亨利貞一語。包括全易之辭。易辭為明象也。象有限。而辭可長 短詳略。故象之意難盡。則以辭引申之。如是可知辭之為明象。

而必出于象也。易卦皆有辭。唯有長短詳略之異。以其象之難易而定。辭必本于象者。以辭中有象在也。象雖異。莫不出于乾坤。辭雖異。莫不 本于乾坤。二卦之辭。無乾坤之象。不能成眾卦之象。無乾坤之辭。不能得眾卦之辭。故乾坤之辭。實包全易之辭。而獨以元亨利貞四字。 揭其綱領(lǐng)。蓋四字為辭之綱領(lǐng)。亦卦象之總義也。夫卦象之義。不易盡也。而獨揭四字。則可知四字之能涵藏?zé)o盡義矣。故雖四字。直同全易之辭。凡易之言文。莫非為四字所推衍闡者發(fā)也。茍明四字。即 明全易言文。而乾之象亦明。乾之辭亦由此盡明。則此四字之義???忽乎哉。今就四字詳釋之。使讀者得以推知四字。且及其餘之言文也。 天下之物。終始本末。各有經(jīng)紀。一歲四時。一地四方。各有度數(shù)。是謂天道。道因氣行。數(shù)因氣立。生化因氣成。故自太極始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者。言陰陽既分。生化初見。乃為四也。如河圖之象。分為五方之數(shù)。雖五而仍四也。土居中央為氣數(shù)會合。而木火金水分布四方。為氣數(shù)生化消息。其地位有定。次序不移。終始往來。上下周復(fù)。以定其度。故積日成歲。而有春夏秋冬。循環(huán)不窮。周而復(fù)始。以至無盡。 此天道之運行不息。而萬物生化以見。氣自在中。數(shù)自成節(jié)。雖分之 為十二月三十日。二十四節(jié)候。及一月之朔望上下弦。

一日之晝夜朝夕。其名目不一??偛浑x乎四象。四象者。象其氣數(shù)而名之。辨其終始而度之。非指一物。而物莫不如是。故不曰物。曰象。猶不曰氣而曰 兩儀也。極也儀也。象也。皆擬之名。非物之名。指以所擬。定其類。別其 數(shù)。便于言也。故四象亦如兩儀。而就全數(shù)。分之為四。以辨氣之所行。 數(shù)之所至。從而定其名類。志其德能。分別其用。以明其道。昭其性情。 彰其物事。此聖人立辭之意。而明象之所象。故于乾卦之下。而為之 辭曰。元亨利貞四字者。四象也。言乾備此四象而有其名類。正如一歲具四時。而有春夏秋冬之名。一地備四方。而有東南西北之名。其義一也。故此四字之釋。非僅字之義也。必先知乾包全易而卦具全 德。方可以此四字度之。因其字而得其德用。由其辭而得其氣數(shù)。則 始明乾卦之象。及其象物之名類也。故此四字為易之主辭。亦乾之 性情德用也。 夫天下之物。非一類也。天地之氣。非一致也。有寒必有暑。有生必有化。一日之中。朝夕晝夜。備四象。一歲之中。春秋夏冬。備四象。明暗不 同。冷煖異氣。此天道自然。生化定例。故天下有物則有數(shù)。有事則有 度。度數(shù)不出四象也。故有榮有枯。有生有死。莫不循環(huán)起伏。來往升 降。推移而成用。變化而成德。故乾象之。而有元亨利貞四象之分。乾 之大象。為天為陽。天主生化。陽主運用。為天下之母。

故曰乾為天知大始。言乾為天下之始。生物成物者也。而其氣直包萬物。故其德全四象。元者。氣之始生。亨者。氣之大達。利者。氣之初歛。貞者。氣之終伏。 四者氣之全也。故能生成變化。還返閉藏。以盡其用。而成其德。故四 字有陰陽太少之分。備生長收藏之德。正如一歲之四時。一日之四分也。歲有四時。而土在中。日有四分。而日行空。乾卦[乾六爻圖]有四德。而乾行乎其間。故乾之用由四德見。乾之象以四字明。乾乃合四者之全。 而行不息。成四者之德。而用無盡。蓋乾之本象。如天之大。不易言也。 唯分四字以象之。雖四象。仍一象也。元者。示乾之大生。如春之仁。亨 者。示乾之大長。如夏之盛。利者。示乾之大成。如秋之收。貞者。示乾之 大伏。如冬之藏。由德言之。生者仁也。盛者禮也。成者義也。伏者信也。 此四者。德之見也。而智寓于中。則用之藏也。仁主生萬物。禮主和萬 物。義主定萬物。信主保萬物。而智則致之。由吉兇言之。元主升發(fā)。亨 主通達。利主制禁。貞主潛默。元主事之初。亨主事之蕃。利主事之退。 貞主事之靜。故動宜元亨。靜宜利貞。順之則吉。違之則兇。故四德有 殊功。四方有異宜。皆氣之所行止。數(shù)之所升降也。處元。則如氣之始 升。處亨。則如氣之四達。處利。則如氣之初降。處貞。則如氣之伏藏。上 下有紀。內(nèi)外有度。行止有道。動靜有數(shù)。故乾以全德。行乎天下。皆成 其用。而吉兇自見焉。禍福自召焉。唯君子知之。則無往不宜。

由四象言。有進退存亡之幾。有動靜得失之道。在君子則無可無不可。以其 善順氣數(shù)也。茍不順氣數(shù)。則吉兇失據(jù)。禍福無門。此聖人教人以辭。 而示人以義。元亨之辭美而義明。利貞之辭吝而義曲。直曲不同。美吝異致。故元者為首出高位。示義之長。亨者為嘉會和易。示儀之盛。 此直言也。利者為義利分明。示利之有害。貞者為動靜明辨。示動之 有咎。此曲言也。故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興則興。當伏則伏。為善順 時。否則災(zāi)也。故曰元亨利貞。寓義于辭者深矣。夫人處顯易。處隱難。 得時則智。失勢則昏。當其發(fā)揚之時。措應(yīng)相宜。而其晦塞之際。進退 失據(jù)。為其知有用。不知無用之用。知有為。不知無為之為。乃明于元 亨。而昧于利貞也。唯君子應(yīng)時行藏。順天進退。故無不宜。以其得四 字之全義。而明天道之全用也。春生秋殺。夏榮冬枯。無一非天道。無 一非生化之功。豈其謂春夏為天道。而秋冬非乎。豈其謂春夏為生化之功而。秋冬無哉。故君子視之如一。乃克全四字之用也。故乾之 四象皆吉辭。而其用則殊。其義則有異也。不然。胡不直曰義。而曰利。 不曰幹。而曰貞哉。此曲辭之可味也。 元從二人。與仁同。言氣之始生。唯人得之。二者氣之全也。陰陽已分。 一為陽。二則成陰。故元陽已含陰氣。乃陽之陰也。若獨陽不生。不生 不得謂之元。人之生也。受二氣之中。故人亦同仁。仁之訓(xùn)生。與元同。

而元又始也。天下之生者。皆謂之仁。天下之始生者。皆謂之元。元者 由仁出也。如木生于果仁。而為芽之初。雖始生。未見形于外。至屯則 見矣。故元者始也。上也。其義通圓。言氣之全。德之廣。用之大。發(fā)之充 盈。能包舉一切。無不周至也。故謂之圓。圓則無方。乾者天也。天圓而 德廣。普覆萬物。皆在其中。故曰乾元。雖言乾而義重在元字。以乾之 德首見也。因元為天下大始。萬物皆在其後。正如天為生化之本。故曰乾元。亦一太極也。太極變而生化成。其太極永存。隨生化不滅。是 為天下大本?;蛎小G嘀幸?。故乾元直貫全易各卦。雖象不 顯。仍在象中。凡卦皆有太極。有乾元。有中一也。以卦象原出于是。氣數(shù)之所秉承。生化之所主宰。故曰大本。神道寓焉。神者。無方無形。而 無不在。體物不遺也。唯乾元顯其德焉。故天下萬物皆自乾元始。坤 元成。而坤元亦乾元所出也。用有二極而體唯一元。太極含兩儀。兩儀一太極。知大始之本于太一也。故神曰太一。凡此以下所生化。所 分合。上下道器之別。偏全形氣之類。莫不自太一出。此聖人示人以生化之本。天地之源。而以太極定其極。乾元名其元。如溯水之源本 之根。而告人以所自出。義精辭妙。莫過于是。讀者先識之也。 元亨者。始而能通。生而能大。為氣之至盛至和者也。夫天下之達用。 曰和。以其出于中。不失中也。故謂之禮。禮自仁出。而以成其仁。

唯和乃能致之。聖人制禮。非以制人。乃以和眾。唯和能安。唯禮能和。故曰 禮之用和為貴。以和為禮之本也。禮之初。出于誠。成于敬。齊于一。止于中。其德最盛。其儀至美。其用至大。其道至通。其義則為全生育性 而正命。以復(fù)于天者也。故元之次為亨。將以仁施為禮。中出為和。生成其大。始繼以通。外則位育之功。內(nèi)則誠明之德。大本以立。大用以全。天道以施。人道以建。則禮者。人道之所始也。人之始為生。生本于 父母。緣于夫婦。夫婦為生之本。此禮所造端焉。夫婦者。道也。一陰一 陽之和也。道由陰陽和。而後萬物生。人由夫婦和。而後人類生。此生 生之大本。而天下之定序也。故禮成以夫婦之和。而道成以陰陽之 合。天地之大。猶不能外。況其他乎。故和而後盛。盛而後亨。亨以繼元。 和以返中。天人之道。莫過于是。故成始者天之道。成終者人之道。人 生自天。而必歸天。故必履和蹈中。以復(fù)其初。此由乾爻象見之者也。 乾皆陽爻。而有陰位。陽與陰和。乃成其用。夫乾為始生。坤為始成。以 陽生必待陰成也。河圖之數(shù)。天一初生水。而地六始成之。此數(shù)之著 也。氣之昭也。未有獨陽孤陰而有生成者。故陽主生。必得陰以成之。 成而後盛。和而後成。既盛且和。斯為元亨。元之用雖神。不接于外。必 待物乃見其德。元以亨大。中以和成。人情然也。天道亦然。在六十四卦已屬後天。人道為重。必有交合。始見生化。既有交合。斯有善惡。

故情必中節(jié)。用必中度。唯禮為貴。唯和為本。和以禮和。亨以德亨。故仁之施必禮也。而元亨之義可知矣。 利貞者。自脩之道也。天道時行。萬物亨通。天道時靜。萬物利貞。氣有 散歛。數(shù)有消長。道有動靜。德有廣隘。此天下之常也。唯其始生。求其 亨達。唯其既盛。求其保持。亨以太和。天下共榮。萬物同豐。繼之者難。 故反求諸己。持盈保泰。唯在潛德。守常應(yīng)變。唯在明時。事有所宜。物有所貴。天地有異道。日月有異行。而況人物乎。故德之明者。必止于 至善。中和之至者。必慎獨以成于至誠。至誠不二。乃復(fù)于太極。還于 太初。長保太和。永得長生。此內(nèi)脩之功。為聖人立教之本也。夫利者。 有害存焉。貞者。有淫在焉。樂而忘憂。驕而任情。則利反為害。貞反為 淫。以過度也。和乃失矣。失和則失中。失中則忘生。身之不保。安能久 亨。故繼元亨。必明利貞之道。則性情之學(xué)所以貴也。乾之為道。處天下至貴。履天下至尊。行天下至安。樂天下至樂。萬物所被。萬類所服。 萬善所歸。萬行所宜。故其大。唯天則之。唯聖君象之。當其元亨之時。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德之至也。道之至也。而唯其盈之憂。滿之慮。高 不忘危。尊不忘卑。得不忘失。和不忘亂。故獨乾乾不息。謙虛自下。蔑其尊貴。戒其情慾。以反于性命之正。觀于變化之門。不失其中和。不 怙其明德。不以覆萬物為足。不以生萬物為榮。高而能下。貴而能賤。

悠然于禮義之內(nèi)。藹然于仁智之中。故能常保太和。成其利貞。此天 道自然。聖人所觀。氣數(shù)自至。君子所師。非有為也。蓋德之大者。愈遠 則愈求其反。道之至者。愈明則愈處于微。唯至柔以行至剛。極陽以 俯極陰。斯乃得其至中。保其太和。茍不如是。則皆失之。故天道有春 夏生長。即有秋冬收藏。日正則斜。月盈則闕。氣之至極必反。物之至 盡必變。故元亨之後。必利貞。而明明德之時。必止至善也。利貞者。止 至善也。能止乃利。能善乃貞。止則情安。善則性正。此利貞為性情之 學(xué)。誠明之功。無非長有其中和位育之功。而永達其乾元生成之德 耳。故曰利者。宜也。貞者。正也。言宜于時。正其分也。夫事之宜者曰義。 位之正者曰信。唯義為大利。以無不利也。無私始無不利。若少涉私。 則此利者。彼之害。此宜者。彼所否。安得謂之利乎。故大利必本于義 也。唯信為至貞。以至誠也。誠則無不成。若少涉于偽。則己不成。安能 成人。人不成。安能成物。故至誠無不成。而必本于信也。義為時中之 道。信為抱一之德。斯即天地不息不二之行。聖人唯精唯一之訓(xùn)也。 故曰。利貞者。性情也。以其道變化。正性命。保合太和。乃能利貞。此天道之應(yīng)于秋冬。人道之見于義信。而始終一貫。本末不渝。以成道達 德者也。天之秋殺冬藏。正同其春生夏長。且因其殺藏。以成其生長 之功。茍無殺藏。將安用其生長乎。天道一也。元亨利貞一道也。

皆相成相應(yīng)者也。故六爻寓其意焉。無非二氣升降消息為之也。而辭出 于象。明象則辭自通。熟于辭者。亦達于象。斯在讀者深求之耳。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雲(yún)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 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 出庶物。萬國咸寧。

宣聖講義

易辭有彖與象之別。皆當日所占繇辭。為示卦爻之旨趣。明氣數(shù)之 順逆者。雖成于後人。實傳于前代。蓋有卦則有占。有爻則有用。有象 則有意。象之難釋。則附以言。用之難盡。則繫以語。為以垂教後世示 範天下者也。故有彖以舉全卦之義。有象以揭一體之旨。合則互通。 分則獨用。此各卦爻皆有是辭。而乾尤著也。夫彖亦象也。言明卦象。 而指其所包之旨意。測其氣之所至。數(shù)之所成。而得其所為吉兇禍 福。關(guān)夫事物之宜否。靜動之異。行藏之殊。進退之違。上下之別?;蚱?或偶?;蛞蚧蚋铩;蛴谢驘o?;蛏蚧D灰雷円詾檎?。本用以明志。 此皆有為之事。故皆側(cè)重于人道。而立本于性情者也。彖者端也。本也。陳列于首。舉其綱領(lǐng)。而以見全卦之意。定全體之用也。故其辭統(tǒng) 各爻。賅內(nèi)外。合上下而言也。象者詳也。別也。列數(shù)于下。而析其分部。 以見各爻象之志。而明其變化之情也。故其辭判異同。

具本末別性情。審時位而言也。彖統(tǒng)括而簡。象分序而詳。二者必合觀之。方足見 卦爻之常變。明氣數(shù)之出入。而以窺天地之盈虛。知陰陽之消長。為 人事之準則也。故其為用多重中爻。其為言多屬人道。以易之為教 固如是也。夫易本未著辭于書。迄文王始為定其例。故彖象之辭。雖 出于古。實集成于文王。而易之名。亦自文王始命也。蓋文王以前。雖 有卦爻。而不為書。雖有言辭。而不著編。故傳雖久。而無易之名。此讀 辭必歸功文王也。吾因文王之志。重為刪加。而錄為傳。廣其意。申為 釋論。而列為文言。蓋亦得于古人者也。今講彖象。兼及文言各傳。先 明所出。以使後世知辭之所始。並為紹述先聖易教之微義耳。 彖曰大哉乾元云云。乃明乾卦之象。而揭其德也。夫乾之為象。居天 下之始。為有生之首。其德至大。唯天當之。而乾猶有初也。雖為天下 大始。而有所始。主天下大生。而有自生。如天之德而統(tǒng)天。居位之尊。 而不限于位。處時之先。而不窮于時。故有是象。而為是辭。其所謂初 者。以其得先天之氣也。是曰乾元。乾乃卦名。乾元則氣之名。乾為大始。乾元則氣之始。乾為大生。乾元則氣之生。故乾元為乾之初。行乾 之中。履乾之位。周乾之時。而無可比擬者也。故曰大哉乾元。夫人之生有其性。物之生有其靈。天之覆也有其神。地之載也有其精。日月之照也。有其光明。則皆先天之氣所凝。而為生化之英。運行之冥冥。

蓋物不自生。不自存。必有為主持之。而煦育之。則元氣是也。元者。人也。仁也。如果之仁。為生之精。故名之元。其義則原也。本也。首出庶物。 存精含明。通道流德。至純至清。斯謂之至中。名之太一。肇于無極。成諸太極者也。天地尚依是建立。何況于人物乎。故乾之中有乾元焉。 為萬物所始生。而統(tǒng)乎天之神。夫乾之為物。純陽也。而乾元猶陽之精。以既生也。乃有其名。故與坤元。同主生成。坤元陰精。順承有終。乾元資始。獨接先天。以太極之初。元氣渾淪。獨為陽也。而兩儀既分。仍為陽精。故其德並坤。其氣且在乾先也。以在天先。乃克統(tǒng)天。非有為 而統(tǒng)之也。乃天自此出耳。天者在萬物為首。在元氣猶後。而元氣則 先後一貫。始終永存。不過乘乾以行。因乾為用而已。故稱乾元而用九。九即乾之大用。元氣亦用焉。乾元無形有形。無名有名。無用有用。 凡乾之德。即元之德。而元之用。即乾之功。此統(tǒng)天而不離天也。乾之為卦。在全易之首。為一氣之始。能主宰萬物。經(jīng)綸天下。以遂其生生 之德者。則賴乎此乾元也。乾之功德。自乾元出。而卦之精神。亦自乾元見也。故彖辭第一語。即曰大哉乾元。明乾之真。在乎乾元。而與乾 元用九一語。始終本末。俱示乾之為道。與其用所在。使天下知天之 所成。生之由來。及夫全易卦爻之所出。與其用之變化也。 乾主大生。如雲(yún)雨之生物。物因以生。因元氣而成形。因乾德而為用。

此天下生化之機所自流行。以生生不息也。乾之為象。象天之覆而 無垠。象道之生而無盡。然有生則有死。有始則有終。此天之常道之 則也。唯乾能通死生。貫終始。以所自來。還所自去。仍一氣之流行也。 其為神靈而光明。為氣清而飛騰。為精純而永凝。為德章而日新。故 能成始成終。以共乎天下生存。此象之為大明而兼終始也。大言其 無比。明言其至清。終始言其充盈。此所以謂之元也。道至玄。德至圓。 而功至全。故純粹之精。清明之神。德流世間。道兼太極。而達無盡。如有盡。則非乾矣。乾毀則盡矣。故曰大明終始。由卦之象具見者也。以 全卦純乎其純。故稱天而獨大。以其氣純乎陽。故稱精而獨明。以始 自地下。終于天上。包括無盡。首出庶物。統(tǒng)天受氣。分道賦形。品類成 名。含弘光大。迄乎無窮。故曰終始。言其德本元氣。包天地人物而終 始也。夫始有終。終亦有始。小之如一日一歲之循環(huán)。大之如一人一 物之生死。其至也則天地成壞。日月升沈。皆此元氣為之者。如是克 稱終始。若徒始而不知終。僅終而不能始者。皆氣之薄。德之偏也。不 足以當終始二字。故不曰始終。而曰終始者。正以能終復(fù)始也。唯元 氣能之。乾之能也。以乾元也。元則圓矣。圓則全矣。佛有圓頓之說。即 元氣之德也。唯人性當之。夫乾之終始。有其紀也。德之流行。有其度 也。紀度何在。則六位也。天地六合也。古今宇宙。六方也。三才陰陽。

六位也。故卦六爻。而紀度見焉。有位以立。有時以行。立則有守。行則有 功。此有始有終。而以生以存者也。其道由六爻見。其德由六爻明。卦 皆六位。唯乾坤為純。故乾之六爻。賅全用。而極其變。成全德。而通其 神。此謂之六位時成也。位有定。而時有宜。唯乾元處之至中。行之至 宜。以其順乎自然而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故曰時成。即時中之德。 至誠之功也。以六位皆陽。本精純之氣。行虛玄之地。故曰六龍。時字 與上時字一義。皆時之中。時之宜也。乘者有所行也。以乾元行六位 而得時。乃統(tǒng)天也。御猶統(tǒng)也。夫天非蒼蒼之言也。括諸神功而言。凡 天之道。皆乾之道。天上下均在內(nèi)。以乾元出天之先。入地之後。天尚 由其統(tǒng)御。況其下者乎。故乾元之氣不可見。由六位見之。陽出于地。 升于天。行乎六位。包括上下。此乘六龍而御于天也。亦卦爻自然之 象。有數(shù)可紀。有度可度者也。故辭如此。唯其六爻皆陽。始稱六龍。陽 者升。而親乎上者。其行也。必御于天。此言爻氣而見九之用。亦明元 氣之因爻位行也。陽行順而上騰。故龍出于地。而登于天。然後天以 天為極。唯元氣超天以外。故六龍止于上九。而乾元用九。則無首也。 六爻至上已亢。而乾元用九。轉(zhuǎn)為大順也??梢娞熘虏槐M。元之用 不窮。能純用乾元。則天尚聽命。非六位所可拘也。唯其無拘。故成其 大。唯其大用。故成其圓。此乾元之德。而寓象于乾卦爻。

其象之難盡者。則申之于辭也。 乾以重陽而成六位。陽之極則易變?yōu)殛帯G蟊刈優(yōu)槔?。以其體 陽。其用必陰。乾體純陽。其用必見于坤。如日之光。必映于月。雲(yún)之雨。 必著于土。氣之自然者也。故乾象雖不變。而主天下之變。氣雖未化。 而開天下之化。以其處極位。有極體。遇時必變化也。夫乾之變化。非 如他卦也。他卦變化出于乾坤。乾之變化無所出也。無所出者。言在 後天為獨尊大。無所承也。然無所承。而有所本。本于先天之氣耳。先 天之氣無名。以氣也。先天也。皆後天之名名之。故無名。無名而欲名 之。故曰道。乾之所本道耳。故乾之變化。本于道。道之變化自然者也。 無變而變。無化而化。雖有變化。不見變化。乾之重陽。仍如故也。極體 極位。仍如故也。而變化者所見之用也。故夏變而暑。冬變而寒。天如 故也。雲(yún)化而雨。氣化而風(fēng)。天如故也。日出而朝。月出而夕。天如故也。 雨少而旱。雪多而氷。天如故也。所變者。皆見于用。見于天之下。物之 上。于天未嘗變也。而實主變化也。故寒暑風(fēng)雨。天道也。朝夕旱冰。天道也。自然而變。自然而化。天不自變化也。故乾不變化而主變化。本 道以變化。此所謂道變化也。道變而變。道化而化。一變天下同變。一 化天下同化。有生有氣。有名有物。則皆隨之變化。而人為尤著也。以 人居天地之中。當變化之衝。凡天之變化。必見于地。故必先及人。

人亦隨天道變化。此生死之序。夭壽之數(shù)。窮通之殊。智愚之判。莫不隨 天道而定其分也。然亦有其不變不化者存焉。以受生而得其中氣。 同于乾元之氣也。變化者。謂之命。不變化者。謂之性。性則體也。命則 用也。 天下有生之物。無不有形神之分。此即後天之定則也。故曰一陰一 陽之謂道。形在外而主動。神在中而主靜。以後天先形。故陰在陽先。 二者合而生。分而化。唯人最明。以其受于天地者最全也。以其全。則 其見也著。其存也明。故天地之道。由人可以候之。天地之氣。由人可 以測之。不問其為形神。為顯隱也。故乾之變化??舍缬谌松?。而見于 人之性命。性命固非人所獨具。而唯人最顯耳。夫性者。本天之道。因神之用。虛靈光明者也。命者因地之質(zhì)。得形之全。方正凝重者也。而 皆分于一道。成于二氣。合之為生。為全身。分之為上下。為內(nèi)外。此與 乾象同也。故性不變而永存。命隨變而時化。因天之常變。而為人之 性命。則因乾之變化。而可以正人之性命。此氣所流。德所薄。一貫者 也。夫受天地而生。而有性命。曷為而有所正哉。此聖人立教之微意。 而所以明人道也。天至誠不二者也。人則有誠不誠。有二不二。天道 變而不失其常。人則變而易失其常。此因有物欲也。性生情。情生欲。 性生靜。情生動。性隱情顯。性微情著。故情恆奪性。欲恆亂心。

此鑒于天之變。而必有以正其心也。正心在于人道之脩持。脩而後誠。誠而 後正。故聖人為之立教。而特著一正字也。性命同源異流。不正則失 中和。中者性之體。天下之大本。和者。情之用。天下之達德。中和者。性命之正也。因乾道變化。變而失其常。則教人以致中和。雖變不失其 正。此立教之主旨。而說易之第一義也。故性命不得失于中和。而變 化不得違于道。乾道如此。人道亦如此。人也者天之心也。人不失中 和。則天不變。雖寒暑不害。風(fēng)雨不災(zāi)。日月不蔽其明。冰旱不傷于物。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非夸也。實也。實踐之事。本乎人 性。成乎人情。自然而然者也。故因乾之變化。而推及人之正性命。因 人之正性命。而歸于保合太和。保合太和即致中和也。夫中天下之 本也。不待于人。唯和則獨重人事。以性者不垢不淨(jìng)。不增不減。純乎 無為。而情則待于正。此中庸以發(fā)而中節(jié)為和也。發(fā)而中節(jié)。不失其 和。乃復(fù)于中。此所謂性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者也。和而曰太。以其 體天也。故曰保合。言人道中和。以合天道中和。天人同順乃為太和。 此正性命之功。而見于保太和以合乾道變化也。 天道者。天下所共也。變化而人物隨之。人道者人之行也。其變化各 見焉。故正性命。必從自脩始。此所以謂各正性命。言天道變化。而人 道誠正。兩者相應(yīng)。乃保合太和。而後利貞。利貞者。性情也。

以性情處變化而不失中和。順天道而能反求諸己。此乾道人爻之首義。在第 三爻之辭。乾惕之戒。以明反復(fù)之道。而後得利貞之吉也。在天之變 化。而守中不易。居和不二。必有其道。則反己復(fù)禮是也。反而能復(fù)。道在己身。則長保元亨之福。此慎懼之行。孚利貞之義也。利貞者。天道之見于秋冬。人事之當于隱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違于情。中而 不失其性。乃利貞之道。盡人以合天者也。故因乾之四德。而寓其教 焉。乾之四德。元亨利貞。天之序也。在人則先利貞。而後元亨。以人道 重在己也。脩己以成誠。然後成人成物。脩己以正心。然後正人正國。 脩己以全生。然後安天下。皆在己者也。故自利貞始。而乾九三爻即 以乾惕無咎為訓(xùn)也。茍不能乾惕以孚利貞。人道不立。徒任天之變 化。則如萬物之生死變化。毫無自主。展轉(zhuǎn)消亡而己。尚何以正性命 保太和哉。故人道必有與立。而後可致中和之德。成位育之功。此利 貞先于元亨也。夫人者。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氣流德薄。而為萬物之靈。故其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無疆。至 誠不二。然後內(nèi)有其道。外見其德。內(nèi)見性命之正。以達利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後人道以盡。天道以明。此在乾卦爻。而以大人君子稱也。故彖辭于利貞之後。繼以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之占。即元亨繼利貞而至也。君之德也。治之盛也。非聖人孰能與于斯。

此乾言人道必以君聖為象。非徒位之尊也。時之得也。乃德之至也。道之大 也。蓋以合天道而能自脩。立人道而能順天。以性情之正。成天地之 中。以中和之功。成人物之生者也。乾道大生。而人君象之。此堯舜之 事也。故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乾之彖辭。實發(fā)大同之義。崇揖讓 之制。喻人以處亂君之世。貴革命之舉者也。故此數(shù)語。始于天。而成 于人。本于自脩。而至于治平。先于利貞。而及于元亨。明于處變。而廣 于反正。其義微而言精。意深而文宛。非僅釋乾卦。而乾卦自見。蓋所 取以為主者。則三四人爻之象耳。以明人道。必本人爻。三則反復(fù)。四 則乃革。反復(fù)利貞之道。乃革元亨之德。反復(fù)性命之正中和之功。乃 革變化之時。位育之道。一內(nèi)一外。一顯一隱。一在乘時。一在得位。用 異而體不殊也。此道之所見。乾之所為。觀各爻而自知也。故文王著 易。以見其志。首揭之于此。宜細推求之。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宗主附注

天道不常而有常。人事則常而無常。故易卦祇重三四兩爻也。以 天地之氣。虛空往來。無所是非善惡。唯人在中。乃受其感合耳。如 人事不能順承。則吉兇禍福見焉。否則無所謂吉兇禍福。以無人 則不生此吉兇禍福也。唯人居中。上通天陽。下接地陰。天地以交。 陰陽以合。後天事物。乃生乃化。陰陽二氣。非人不能溝通。

即非人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離。既有善。則有惡。故有吉福。自有 兇禍。以在氣交之中。應(yīng)氣變之數(shù)。皆人所致所承。他物不過受人 之影響耳。正如一卦。上五與初二四爻。均藉三四二爻。而後通接。 其吉兇亦因之而後見。若無中爻。則上下隔絕。天地不交。有何數(shù) 可言耶。此在後天之中。一切變化。皆在人事。人事之如何。操之人 心。人心之如何。即在乎人欲。故欲為天下大病。而利害見焉。利者 害之偶。有利則有害。若求全利。祇有取義。義亦利之別名。唯義者 無不利。義無不利。即無事不利。以相宜也。宜此宜彼。無不宜也。以 其至中至當。無偏無私。故無不宜。故謂之義。謂之大利。若有一不 宜。則非義非利。乃為害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今人不知義。而 妄求利。利未得。而害先至。失人道之正。而背天地之和。乖陰陽之 時。此所謂種禍根也。天下唯平乃治。故大學(xué)曰平天下。非以力平 之。以心平之也。心平者。人己皆平。無稍偏頗也。果稍偏。則不得平。 故天下之亂。必由人心不平。人心不平。由政治不平。不平則必爭。 爭則必亂。此不待事見。而可知其必至也。未有由一己智力能平 天下者。況智力尚不足乎。故求治??秩ブ芜h。而離亂近矣。在天寧 何心耶。視人之所為而已。否則豈徒一人之吉兇禍福哉。自來儒 者。言道之大原出于天。與道家言天法道。二者異同。

實未明易辭也。彼乾卦為天。而乾元統(tǒng)天。同屬乾卦。其用不同。即天法道之意 也。道在天先。而由天出。乾元在乾先。而因乾用。此自然之理。氣之 所至。非言語可爭辯者也。後天之中。唯天獨大。而天亦有所出。此 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故太極亦有來處。元氣亦有先後。能明此。 自明天道之所出也。 又曰。此釋彖辭。猶未能詳言。然已發(fā)其大義。茍循是玩索之。則不難得文王之微意。此固儒家至精之義。歷聖傳薪之言。此十六字 尤詳也。中庸大學(xué)全由此出。學(xué)者慎毋粗心讀過。

宏教附注

乾卦彖辭。成于文王。述于周公。而 夫子訂之。其一字一語。含義 至深。唯文王周公聖智所作。以其時當囚辱之災(zāi)。多忌諱之慮。而 易之精微。又有難明言者。乃研練出之。辭簡而旨宏。義微而文著。 直為六經(jīng)中至精文字。非可以等閒視之。蓋卦爻固有象在。若于 人之未達。雖有受之于師。卻無筆之于冊。其粗淺者。不待乎辭則 已明。其精微者。則辭尚難盡意。此傳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也。 而文周仍苦心成之。其旨極玄。而文若淡然者。誠以天道不易言 也。讀者宜細心求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宣聖講義

此釋乾卦之象辭。亦如彖。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辭。蓋有卦象辭。有爻 象辭。而加之以釋文也。故于卦爻繇辭後。加以象曰云云。明其為釋 文也。凡卦爻辭皆分列于其卦爻下。唯乾坤二卦統(tǒng)為一章。此後人 便于記誦。求其貫通。以接于文言耳。非異例也。故釋象之文。與文言 同列。而其義仍互通。即各爻辭。仍本前繇辭而來。不過演其義。申其 旨。廣其意耳。故凡有彖曰。象曰者。皆後聖釋卦爻之辭。猶之文言也。 以卦爻雖著其辭。言簡意深。人或難達。特因所聞所見。述其義于辭 後。而使讀者有所貫通耳。如乾之象辭。即元亨利貞四字。而釋之者。 乃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其下各爻皆然。皆本辭中具有之義。而演繹之。以盡其意耳。夫意微而辭短。雖演繹之。尚有不盡。故傳 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其不盡。從而為之文言。從而繫之各傳。無 非為達聖人立教之旨。明易卦包涵之義。而以示天下後世。標人道 綱領(lǐng)。此辭之不厭詳。而演之務(wù)求盡也。夫易象固自天道始。而易教 則以人道先。辭為教立。文為人明。故在卦爻象辭。多包舉天地人物。 鬼神氣數(shù)立論。而于演辭。則獨重人事。以易之用。唯人主之。而易之 道。唯人通之。象既以人爻主其中。辭亦以人道立其本。此自古聖人 之微意。而于乾之象辭。即首揭其例也。乾之卦象。元亨利貞。

天道之常。而演辭自彊不息。則人道之本。天人所以合。即可于此見之也。夫天行健三字。明示天道之大本達德。次即繼以君子自彊不息。明示 人道孚天之行。即為人道之大本及其達德也。由天以及人。由天道 以立人道。此立教本旨。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則也。此 不獨儒教之義。凡教皆然。而上古聖人即如此示其教。以其所生。返 其所自。成其所成。而後人道以全。此二語不獨為釋乾卦辭。實為人 道立則。聖教立綱。包括全易之辭。溯源人生之本。無過于此二語矣。 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以其出于先天。成于純陽。清虛光明。故為至 剛。凡天下之至剛。必不拘于物。天下之至精。必不塞于明。唯乾以純 粹之氣。得純一之體。不以物為形。不以情為生。乃能稱為至剛。行于 至健。唯天象之。于物唯金象之。金亦至剛而純清。至凝而光明。即金 剛石是其類也。其體至堅而至精粹。其化也至虛靈。故象乎天。佛以 之喻性。即以其如乾之純也。天之體如是凝而虛。堅而明。故其行健。 能主物而不役于物。能御情而不徇其情。能用中而不執(zhí)。守和而不 二。故中庸比之至誠之德。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成不息不二之功。 此天之本體。而為其大用。覆天下而不遺一物。生萬類而不窮?;f 類而不盡。則皆由于健也。健則至性。至誠。至一。至久。至中和。永古如 斯。生生不已。唯乾如此。故卦象之。唯天如此。故卦名之。唯象如此。

故辭著之。而聖人則之。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勗其行。而自彊不息也。君 子者。成德之人也。以其成人之德。而孚天行也。君子本天之健。以自 彊不息。因其自彊不息。以孚天之健。由天及人。由人返天。天人之道。 一于健。一于自彊不息也。天之健也。成其元亨利貞之常德。人之自 彊不息也。亦孚于元亨利貞之至德。以其能合天行。全天性。以成其 天道人道也。人道由近及遠。由始至成。天則遠近無二。始終不殊。故 元亨利貞。無為而成。人則必先自脩。自勵。自警惕。自勤慎。先求其利 貞。而後達于元亨。故必先自彊。而後能不息也。夫天之德。純自然也。 天之道。純無為也。而其健也。不因乾惕。不待謙卑。故其行乎四德也 至順。自成其序。自守其位。周流六虛。終始不已。唯君子取則焉。而自 求其行。自成其德。以自彊不息。此中有為有守。有行有志。非如天之 自然無為也。而其成也。亦同于天之自然無為。以其能全其生。而返 于天也。人之生也。生自天。受天之命。顧其成也。必成全其天命。而返 復(fù)于天。方謂之成。方謂之成德君子。聖人述易之乾。而揭其義以教 天下。而以自彊不息法天之健。此其立人道。垂至教之意。深切著明 矣。故易卦首乾。天下首天。而天道首健。人道首在自彊不息。此四字者。成德之本末。作人之終始。有此四字。始能副乾之四德。而孚天之 健也。故自彊不息者。眾行之基也。一切德行。均由此成。

而自彊其始也。不息其成也。自彊者。反己克欲。精修篤行之謂。不息則至誠之功 也。唯天無息。成其高明。唯地?zé)o息。成其博厚。唯天地不息。成其悠久 之體。遂其生成之德。覆載之功。人而不息。斯成德而達道。全人以孚 天矣。不息之義大矣哉。然其致之。則自彊也。以自彊不退。及能達不 息之域。茍稍懈即息矣。唯天之純一不二。純道不紛。故永不息。唯文 王純德不回。故亦不息。此易之明于文王。而乾之德。即象文王之行也。 夫健之為言也。不獨至剛至堅。物之健也。其氣必全。人之健也。其行必圓。以其純而精也。故君子法天之健。必先自勗其德。無德不得為 健。德之未醇。不得為健。若徒有勇有為。有剛有守。其為健之一耳。非 健之全也。故凡物唯天稱健。諸卦唯乾稱健。以其氣純凝。而道光明。 而神虛靈。而德渾成。而用見于生生。為造化之主。天下之神。其施無 垠。其至無聲。其見無形。唯人之性象之。故性之德。健之行也。曰義。曰仁。曰禮。曰信。此人性之固有。亦天之所以生萬物。覆萬物?;f物。成 萬物者。而名之曰元亨利貞。唯健乃有此四行。唯四行乃充健之名。 以其四德全備。四象全成。無乏無闕。圓融貫通。是謂大生。此天下之 元氣所凝。真氣所存。至道所流。至理所行。以立天地。而建日月。亙古 今。主宰一切。皆此健也。皆此德也。故人則焉。而求其不息。

而稱乎三才。與覆載並德。故中庸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彊。以其至誠 無息。能永致中和之德。故能育萬物而位天地。大而能化。聖而能神。 能孚乾之象。成健之行。而備元亨利貞。此自彊不息之功。即所以成 元亨利貞之道。充仁義禮信之性。全其為人而成其生。此君子之所 名。而大人同其稱也。在乾二五二爻。均有大人之號。三爻則為君子。 而彖辭釋文。則君子大人並舉之者。其名異。其德同也。由用言之。則 曰大人。由體言之。則曰君子。由德及于外言之。則曰大人。由脩返于 內(nèi)言之。則曰君子。皆人類之所尊。眾望之所歸。道之所寄。德之所成 者也。故唯乾卦爻屢稱焉。以其道德稱也。二五由位之得時。道之得行。德之得見。故稱大人。三爻為自慎戒之時。自勤勞之位。宜自求成 德。自樂守道。故稱君子。與此處自彊不息之稱君子。同一義也。君子 舉其自脩。大人見其德位。二者一人也。茍有其德位。則君子亦大人 也。茍論其脩持。則大人亦君子也。後人于此多未曉然。以其異。而昧 其同。實非聖人立言之旨。以易之辭。一字一語。皆從象定。從時位定。 從內(nèi)外上下定之也。非輕易為之者。故讀易辭。必深思之。必求于象 數(shù)。必探于聖人之意。而後可了然于其名辭之異同矣。古人文字尚 簡。寧好為出入哉。

初九。潛龍勿用。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fù)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蜍S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糊堄谢凇?象曰??糊堄谢?。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宣聖講義

乾卦六爻氣自下上。循環(huán)往復(fù)。周流不息。而以位時別其用。上下分 其數(shù)。以過則失中。不及則去中。失與去。皆不當于位。不宜于時。故不 良于用。不善其數(shù)。故爻六而辭異。占象一。而德異應(yīng)。性情各別。主賓 殊道。雖皆陽爻。而爻之德不同。上下皆乾卦。而卦之用不一。

此固氣之所至。數(shù)之所成。自然而然。自致而至者也。六爻之初在下。下則潛 伏不出于地面。二始升于地。三四當中位。五當本位為極。過五則失 中。故上為亢??簞t飛越。離于天矣。故不當位。此六爻之位有異。用有 殊。德有差別。道有長短。以其皆陽爻。陽者氣之清也。動而輕靈。升而 邈冥。上下太空。飛騰而潛形。故名曰龍。以其生于水。而出于水。飛于 天。而通于泉。此陽氣之自然。為生機之最全。故比之龍。非真龍也。凡 易名龍。皆指此氣。而乾獨象之。以雖生而未見形。雖始而未成。有而 難名。虛而有精。乃象夫龍。唯在乾之未合坤也。夫乾純陽。而有陰用。 氣所凝。而有物之功。其道甚神。而可以名。其德甚冥。而為天下之精。 故比于龍焉。以在爻也。故不稱天。以在六爻之卦也。故不稱陽。以爻 有陰陽。卦有上下。就其用而稱之。非如三爻之乾也。故六爻皆以龍 言。言龍即指陽也。即指乾之物也。不可泥此失彼。 初九陽在地下。故曰潛龍。以不及位。故勿用。用見于位。與時也。無位 則不遇時可知矣。陽之用。必以時。非時失用。理之自然。故天下寂然。 生機不萌。潛藏之象也。九二則陽已升。故曰見龍。見于外也。此言龍 自見。非人見之。以初出于地。故曰在田。田者地也。不曰地而曰田者。 以非坤而有坤用。蓋二爻坤之主位也。田有水猶淺。有土不深。初升 之陽不得大用。其位使然。九三為人爻。當陽之時。居卦之中。

順天之道。。因地之利。為成用之時。而時貴中。進貴漸。守中不失。則德日盛。漸進不躁。則業(yè)日大。故龍可騰于空。而為霖雨。陽可發(fā)于物。而為生化。 道之所適。機之所宜。唯君子必慎焉。以其最順也。亨之象也。亨順易驕。盛大難保。必慎以處之。乃不過于中和。故朝乾夕惕。敬慎將事。則無咎。無咎者。言不如是。必有咎也。此辭假設(shè)。故曰若。以屬人爻。故專言人事。言人而天道自見。禍福之門。吉兇之樞。皆從人以喻天。言天 道不離人事。而陽氣至此為中正之時。龍德至此。為活潑之地。位時 俱當。靈用無垠。德業(yè)有為。過失易見。此九三一爻。為人道之始。易教 之基也。慎敬之訓(xùn)。大學(xué)誠意之功。中庸中和之德。莫異于是爻之辭。 則可知聖人教人之心。精一危微之語。皆本此爻。演繹而表見者也。 夫豈僅吉兇禍福之占哉。而易道。非人不明。天地之道。非人事不著。 天地以氣數(shù)用。人事以德業(yè)昭。相應(yīng)不差。其兆如影。此九三因陽爻 陽位。而興慎敬之戒也。夫陽極者。易為陰乘。盛極者。易為衰侵。中則易偏。圓則易缺。此天道之序也。而君子鑒焉。故于此爻明著其辭。隱 寓為教。其所謂脩人道以率天。明人事以立命。彖所稱正性命。保太和。前所釋元亨之後。利貞繼之。皆自此爻見其義也。豈僅一爻辭之 用已哉。 九四爻。以剛居柔。亦人爻也。剛處柔者。宜用柔。陽履陰者。宜行陰。

故龍飛而不宜上天。反躍在淵。天高淵深。天明淵暗。去高明而入深暗。 此氣之所使。位之所宜。時之所值。以其善用。故無咎。然三四二爻。皆 在中而屬人爻。九三則以剛居剛。失因應(yīng)之宜。易履危而啟驕。故宜 敬慎。以免于咎。九四雖爻位剛?cè)嵯嘀?。而時不當。過中正而近錯亂。 易為蔽塞。處和樂而企久遠。易啟貪惏。故宜卑以自牧。而免于咎。兩 爻皆重人事。若任之。則不免咎。此由陽氣發(fā)皇。生機勃鬱。失中和之道。近危逸之鄉(xiāng)。危則不能安居。逸則不能進德。上者宜下之。過者宜 復(fù)之。以中正為歸。以和平為期。方無咎也。且陽者動而清高。則易孤。 故好處陰。龍者。生于水者也。騰則易迷。故好就淵。以九三之盛。則戒 于危。而使自反。以正于性。以九四之安。則戒于逸。而使自革。以善其 身。此皆易教所自立。聖人立辭之微旨。從人爻見之也。夫九四剛?cè)?媾而難合。以陰之猶偏也。故不可偷安自逸。而必自卑。以求于下。此 所以為革也。革者革其故而新是謀。言陽者升也。今反向下。乃名革 耳。去其舊習(xí)。求于勞謙。此革而不失中。下而不乖正。故曰道乃革。而 上爻曰反復(fù)道。皆以道行也。道應(yīng)反復(fù)。則反復(fù)之。道應(yīng)革則革之。順 道以成其德。乃免于咎。然道者聖人所知所行。必君子能之。茍下此 者未逮也。故九三曰若。九四曰或。皆假定之辭。果如是則君子。否則 非君子也。蓋天道有不易知。人情有不克正。處危而不能慎。

處逸而不能卑。遂忘反復(fù)之道。有悖乃革之義。乖時失用。其咎奚辭。此聖人 必著為教。以啟迪天下。而獨詳于人爻也。且九三者敬慎。欲成其高。 以與九五應(yīng)也。九四者。卑謙欲成其大。以與九二應(yīng)也。是在三之乾 惕。將以上為飛天之占。在四之躍淵。將以下孚見田之兆。能同功相 得。則三之德。見于五。四之行。成于二。此二爻有德溥文明之象。五爻 有道出庶物之觀。以其氣之含宏光大。而用之中正充盈。元亨利貞 四字之義于此徵之也。 九五爻乃乾主位。陽爻正位。龍德飛天。故利見大人。大人者。聖人也。 而有其時。居其位。道行德昭。為天下主。天下服之。故曰大人。言人中 之尊也。夫五爻當位。居外卦之中。乘陽氣之正。孚飛龍之德。承天帝 之道。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上下得所。天地底定。此君德也。 而為聖君。非君不克當其位。非聖不克當其用。唯聖君乃居之。故象 龍在天。而利大人。利者宜也。此爻與九二。皆曰利見大人。而一則見龍在田。一則飛龍在天。何也。蓋位異時殊。道同德合也。九二居下卦之正。有其中也。九五處上卦之中。有其外也。雖時位不同。而德業(yè)若 一。故皆宜大人也。然亦有別焉。在九二爻。陽氣初升。如日之出。光明遠及。德業(yè)溥施。下及于眾。為積厚之聖。不必以用衒。而自有其用。至九五則陽氣上騰。日之中天。光明太空。德流無垠。高明成象。

其用孚時位。此二爻有上下之別。而德業(yè)有高明博厚之分也。故一則飛而親上。一則見而近地。皆以大人稱。而不同其用也。且二爻。以九四之 下及。成德在下。五爻以九三之培植。成道在上。二者徹上下。全始終。 亦相須者也。故位相應(yīng)。而道相同。以九二九四。爻之聯(lián)也。九三九五。 爻之併也。而九二九五。卦之對也。爻之聯(lián)併。則道通。而功異。卦之對 應(yīng)。則德同而用殊。此二四同功。二多譽。四多懼。三五同功。三多兇。五 多功。合而言之。二與五。內(nèi)有其譽。外有其功。德業(yè)以成。時位皆宜。其 所以然者。正待三之善慎戒。四之能卑謙也。故成道者。必賴立德。成 功者。必先力脩。反己而誠。自行不忝。則在位為治平之業(yè)。違時有誠 明之功。初無求于外也。此九二九五。皆象大人。不以天田異其德也。 上九爻。居卦之至上。為位之至高。陽至此已極。數(shù)至此已終。故為亢。 以太過也。龍德失中。動則有悔。悔者。言有失據(jù)之勢。進退不能。乃悔 耳。夫上九位非當位。時則失。時高而無位。則徒勞。大而失時。則徒困。 處獨而無助。居顛而無應(yīng)。故曰亢龍有悔。五上二爻皆天位。五為得 位。上則無位。以陰陽之行異序。上下之道殊途。故不得為位。離中遠 也。陽自下上。陰從上下。上九以陽履陰。不得其和。由顛而下。不得其應(yīng)。遠乎中位。離于四二。而不能動。動則無輔。不能用。用則無成。如處 君位。而無民。有賢人。而在下。氣之不屬。德之孤也。故爻情必取于合。

爻用必生于應(yīng)。上之與初。一終一始。既不連併。又非對應(yīng)。是極位也。 非人所宜。偏則有過。極則有變。二者皆失道。而乖中和。雖有其位。與 無位等。以不用也。夫乾陽而龍德神。有生之功。主始之象。必以用見 道。不用將何見乎。故潛與亢。皆不宜也。而六爻之用。始于二。極于五。 此即天地生化之精。見于生成之數(shù)者也。二五搆精。妙合而凝。天下 萬物。于焉生成。二者陰之正也。五者陽之中也。此坤主二。乾主五。行 于三四。以成人道。陽三陰四。中正之位。乃人道代天地。而離坎代乾坤也。故一卦六爻。有八卦在焉。內(nèi)坤外乾。卦之主也。巽震在下。艮兌 在上??搽x在中。爻之主也。而先天則以震離艮居下。巽坎兌居上。以 卦六位合八卦也。爻位見其用。卦位見其體。二者合觀。乃見其變。此 六爻各有象也。而六十四卦。以後天為主。故爻辭本之。皆以位合乎 爻。爻合乎數(shù)。數(shù)全乎氣。氣至乃至。氣行乃行。氣止乃止。此大例也。 用九者。乾之大用也。凡陽爻皆九。皆屬于乾。則其用皆乾之用。不問 其為何卦爻也。卦爻雖多。而在陽爻皆用九。與陰爻用六。為全易大 用之例。夫卦爻重在于用。用雖不一。而大用則同于乾坤。以萬物皆生于天地也。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九六即陰陽也。凡有生化。不離 陰陽。凡有用。不外九六。此天下所同。而卦爻一致者也。陽爻用九。陰爻用六。不問何卦。而唯乾坤著焉。以乾坤即陰陽也。天下生化之本。

變化之根。大用見焉。如乾六爻皆九。為各爻用九最多數(shù)者。既以數(shù) 論。自從多始。陽數(shù)極于九。用九亦天數(shù)自然之序。河圖之象可證也。 以卦爻言。則有先後天之序。先天不變。左為一三五七九。右為二四 六八十。均自下上。不過有奇偶之合。分初二之始也。若後天則主變。 以氣既分。而行遂異。則陽自左上。一三五七九。始初終五爻。陰數(shù)自 右下。四二十八六。始上終二爻。九五為陽數(shù)之正。六二為陰數(shù)之正。 一上一下。各有中極。故陽用九。而極于五。陰用六。而極于二。陽自下 上。至五爻為用之所見。陰自上下。至二爻為數(shù)之所成。此上與初。一陰一陽。孤而無位。不為用也。乾卦皆陽爻。而用九以乾為本。故仍稱 龍。但用九者眾矣。是群龍也。不屬一卦。不限何位。是無首也。群龍無 首。乃純陽當?shù)?。光明充盈。無首者不為首也。不為首者。君位已虛。民 皆自治。不待上治也。以皆純陽無陰。純善無惡。全乎天性。行乎天德。 是大順也。此不用首而吉也。天道之大。大道之至。過乎九五。而猶屬陽。此其所以無首而吉也。蓋陽位極于九五。而乾之用未盡也。以不 在九五內(nèi)。則無位也。無位何首。其用未盡。則有德也。有德必吉。此用 九居六爻之上。而得無首之占也。夫天降聖人。作之君師。為民之不 齊。善惡之雜也。今天下皆聖善。奚用君師。而群龍者眾善人也。在天 界言。則出三界。在道德言。則純至善。在易言。則太極之初也。

其氣至精其德至純。故用于物。無不仁。用于事。無不善。此太一元氣。天地中 氣。由乾之用。而寓乎各爻卦者也。乃名陽精。凡此所見。皆同于乾元。 故釋象曰乾元用九。以恐後人不知用九之義。特明揭乾元二字。蓋 用九即乾之元氣之用也。而其象為聖治之世。以天之大不為首。處天之尊不以位。故曰聖治。斯大順之時也。然惜乎不成為卦也。以 此寓至善之境。而見乾元之體耳。故以附于乾。實則乾之先也。夫乾亦 自此出。故九見焉。雖然九因乾用。乾因九用。舍乾將何見乎。此神以形靈。道以器行也。能明此理。則知此辭義矣。

宗主附注

易理難言。而不言。更使人無處探討。故言之不盡者。必求之言外。

夫子所講乾卦象辭。亦當作如是觀。不然。則一卦千萬言。猶不 詳也。其探溯在學(xué)者自用工夫。蓋一卦常變不同。先後天各異。有 象易得。無跡難明。而用則貫有無。通神形者。茍忘其一。則失其意。 此易道以神為主。神用無方。不明神道。則象辭無可用矣。神行于 象中。見于辭外。無往非神。無在不見神之用。因神者。主天地氣數(shù) 者也。若不明其主。則如視影為日。視響為雷。其誤甚矣。然日不離 影。雷不離響。祇在循其用。以求其體耳。故神不離象辭。而象辭非 神之體。善為易者。必先知此義焉。

夫子以易重變易。而所指首在世間事。即古今宇宙之變遷也。其 餘皆細事。故明易即明一天地紀。自始至終。無不包舉。而乾又其 綱領(lǐng)也。明乾即得大概。無論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皆可推而知之。 又曰易重變化。一卦六爻。皆變化之數(shù)所寓。非僅求其現(xiàn)象也。故 一爻與他爻相連相應(yīng)?;蚍椿驈?fù)。非僅一爻事也。因氣之周流不 息。果在一卦。則氣皆通貫。即不屬一卦。因先後天之位。八宮之序。 八卦之次。相生相對者。亦同此氣也。則其爻變化亦見焉。以爻祇 六。而事變無窮。不能限于一卦一爻。必就其氣而推之。合而觀之。 斯知其變化之象。若不如此。不能通易之用。即不能得卦之情。而 爻辭之義。亦不可解。如乾九二。係陽初出地。龍方在田。何以有大 人之占。溥施之象。而成天下文明之觀哉。則由其合全卦言。且重 在九四之反復(fù)。九五之對應(yīng)也。故有四爻之卑下。而後成溥施。有 五爻之正位。而後為大人。且因九三之旁通。合而為文明。其象始 見。初非一爻所指。然因其位而後見。故數(shù)爻之德。成一爻之用。正 如有春之溫。始成夏之暑。有冬之寒。始見夏之暑。皆氣自至。非一 時之所成也。故爻象必通全卦。及其連對各卦。而合觀之。如二爻 坤坎主位。則不限乾卦矣。凡各爻皆如是。必皆通貫求之。始知其 辭義。及其神用。此特略述其例耳。

又曰九九本重陽之數(shù)。初三為木德之生。而乾卦成于九。始于三。 故爻為重三。三即九也。由始言之則三。由終言之則九。以一數(shù)不 用。故自三始。言後天之氣。自木道始。故五時始春。五方首東。生氣 之長?;?。實在于三。三為一切生數(shù)之元。而九則三之自乘。 故乾卦體為三。卦用為九。此義人多未知。實不明數(shù)有體用也。夫乾坤為全易之門。[陽爻圖][陰爻圖]為各爻之本。而乾取[陽爻圖]坤取[陰爻圖]以為眾卦 爻之基。如氣之元氣也。然乾成為[乾三爻圖]坤成為[坤三爻圖]明乾之為三。坤為 三之倍。故位以三成六。而用分六分九。三三為九。乾之全也。二三 為六。乾之半也。全則為天。半則為地。示天地之象。為陰陽之符。故 陽成于九。陰終于六。九六為乾坤大用。亦天地大數(shù)。萬物自天地 出。皆為九六之分合化改。以進退乘除于九六之中。離九六則無 物矣。故天地以內(nèi)皆盡于九。而其用皆窮于六。河洛之數(shù)。甲子之 數(shù)。莫不本此推衍。此聖人以易明數(shù)之義。而特標用九用六于乾 坤二卦也。 又曰易之用意。本為逆知未來。以人在天地間。不得違天以行。天 數(shù)不明。則所行不知所底。故以象擬天數(shù)。而逆推其所至。然天道有常。自古至今。由往迄來。莫不有度。因古以推今。因往以測來。皆 不失毫髮。故以卦象天地始終。一一在數(shù)。卦外不遺象。

內(nèi)不盡功皆能逆睹者也。故曰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易逆數(shù)也。言易以逆數(shù) 知來。正如順數(shù)以知往。其道一也。故全卦六十四。概宇宙一切。今 古往來。天地人物。無不在內(nèi)。而以乾為之統(tǒng)。如網(wǎng)之綱。衣之領(lǐng)。以 其為天下大始。亦天下大本也。本言其守。始言其行。守者靜而不易。行者動而不息。故乾卦一卦直貫全易。通萬類。而為天地一切準則。茍知其意。則易道已明。而天地之數(shù)。性命之度。無巨細。無遠近。莫不了然掌中矣。故 夫子講乾卦特詳。以其含義甚廣。人久不解。不得不明示之耳。即就經(jīng)本言之。乾卦之辭已詳于他卦。正 為此也。所講雖或見前後。因為明瞭計。不嫌重複。唯讀者深切玩 味之。

宏教附注

用九用六。為全易最精之義。自來未能明解。以其囿于卦爻內(nèi)也。 此二者。陰陽元精。即太極兩氣之初見也。因物而存。物因之生成。 所謂元氣也。元氣原一。至後天成二。乃有乾元坤元之名。即此九 六之用。元氣之體不可見。唯見其用。用之數(shù)名九六。非元氣名九 六也。故先天之氣。恆存後天之中。而後天之物。恆有先天之精。此一元化二元。而為生化本質(zhì)者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

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 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 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 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膳c幾也。知終終之??膳c存義 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 咎矣。

九四曰?;蜍S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 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鹁驮?。雲(yún)從龍。 風(fēng)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 類也。

上九曰??糊堄谢?。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 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蜍S在淵。自試 也。飛龍在天。上治也??糊堄谢?。窮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 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糊堄谢?。與時偕極。乾元用九。 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 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yún)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 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xué)以 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 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 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褐疄檠砸?。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 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 聖人乎。

宣聖講義

象辭釋文與文言。均本原卦爻次序。一一申述。以盡其義。明其意。推 其變。廣其用而已。故各爻辭有未達者。釋文文言中可採索也。乾卦六爻。其變無窮。其用無垠。凡關(guān)乎天人之道。有非簡言可盡者。

為明教計。不得不補述之于釋文及文言也。在釋文文言。雖本原卦爻辭 而來。卻以立教為旨。則獨重人道。為將以匡正人之言行?;酥?知見??苏悦1V泻投?。故言詳于君子之行。大人之德。而立其準 則。如卦爻之象??上罂尚д咭?。故凡釋象之辭。文言之語。莫不著于 五經(jīng)之義。為示古聖人之言行。與人道所必由之規(guī)矩。而因所占之 爻。以先定人事之趨向。次乃及于吉兇禍福。以先人後天。為人道之本。必先自問無咎。而後數(shù)可免于咎。自求多福。而後天乃與之福。以 人之行。占天之運。必先盡在己。而後可卜其吉兇禍福也。不然。易何 為立哉。果不求其可吉可兇之道。安能知其吉兇。果不喻其有禍有 福之途。安能明其禍福。此立易以寓教。而特為人道者也。故無論何 卦爻。其辭所示。莫不先人道。莫不先盡己之行。而乾尤首揭其旨。如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云云。即本元亨利貞之辭。朝乾夕惕之訓(xùn)。自彊不息之語。反復(fù)之道。而明其義。而勗之于日行。謹之于 庸言庸行。必先自致其吉。而後克吉。自免于兇。而後無兇。自期無咎。 而後無咎。自免有悔。而後不悔。皆由己之日行見焉。庸言庸行謹焉。 初非空談天道。以吉兇禍福為言。即言吉兇禍福。仍為警戒立教。初 非怪誕之詞。故全易辭皆為人道立言。皆聖人寓教之書。其文有淺 深。辭有險易。不殊也。

乾卦六爻之象。上下內(nèi)外異象。陰陽順逆異行。辭亦如之。在初爻為 潛。以陽在下而潛藏。于人為隱為勿用。而以陽居陽位為正。陽上行 為順。故雖在下。而得中正之德。雖潛隱而有培成之道。此人事以能 順時守默。潛身遯世。安于貞靜。樂于脩?zhàn)B。以成德達道之君子處之。 孚乾之始。行陽之初。而名潛龍。故在象則言天。在辭則言人。天人之 合。當于茲發(fā)其端也。乾之九二。居內(nèi)卦之正。當陽氣之升。處坤位之 中。為適時之德。以陽爻陰位。其用在下。以乾體坤用。其德在明。德施 于下曰普。明見于時曰文。龍而見于田。則孚大人立德之象。以其德 普而功不居。道大而名不揚。此人事之中正和利。以孚乾之九二爻 也。此爻與九五。為內(nèi)外之對。分上下之中。一主一賓。一行一藏。恰如 其位。有其時。而能大其用。廣其德。雖一陰一陽之位不同。而宜升宜 降之時正好。故皆以大人稱而其德皆成也。然陽與陽為朋。陰與陰 為鄰。其行不同。其類乃分。故二與四為比。三與五為盟。而氣有遠近。 象有幽明?;騽t以升。或則以沉?;騽t進而下?;騽t退而行。故功德依 時殊。事業(yè)以位論。而在人道則順時為用。得位為能。三四當人爻之 地。則一危一安。陰陽居反復(fù)之鄉(xiāng)。則宜慎宜勤。此人道諄諄。均寓教 于中爻也。而其地以重剛。遇以重陽。內(nèi)外之交。則非正。上下之異。則 失中。蓋以卦言則在中。以爻言則失中。

故三爻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四爻又加曰。中不在人。以氣至此。失正則易分。不中則易乖。履危 必慎。居滿必謙。方免于咎。否則咎之不免。禍且旋踵。唯君子處之。乃 知慎能謙。以免咎。唯其免咎。乃能成德。故三之慎。成五之大。四之謙。 成二之明。大明終始。乃由斯四爻見之。此文言有進退無恆。非為邪 也云云。明其成德。正在其知慎能謙也。將欲取之。必故與之。將欲大 之。必先下之。將欲明之。必先沉之。此天下之理勢然也。故四爻之辭。 皆相互而成教。相輔而成文。初非一爻之義。一象之占而已。以位極 于天地。用極于神形。道極于中和。時極于夜明。過此則無可言也。非 人道所及。故無待于言。雖有其象。不為用。有其名。不為行。則不與于 教。故辭不及而文不詳。此天地之大則。易辭之定例也。 六爻至九五。其位已極。其時已過。其陽上升已盡于天。而反為陰始。 此上九為陰位。而陰氣轉(zhuǎn)從此降。以全卦言。初為潛。則上為亢。以二 氣言。初為陽潛。故不用。上為陽極陰生。故無位。以陽極變陰。陰初竊 陽。陽位不保。故曰高無位。非無位。乃位不能居也。在陽升之極。而得 陰之位。當陰之始。而逢陽之亢。其爭最烈。其位至搖。故雖有位猶無 位也。以初之潛。與上之亢。皆為失中。皆不宜于用。是為卦之終始。而 人道不及也。言人道至此已窮。不得其用也??簞t自傾。潛則自晦?;?則宜求其明。傾則宜求其安。而亢處地過遠。不得其應(yīng)。

如在上而不得民。在位而不得輔。孤孑獨尊。不傾何待。故處上尤難于初。而居亢 尤異于潛也。所謂在下位者。指九二也。上九與九二。一上一下。不相 應(yīng)也。言雖有九二之賢。不為上九之輔也。處極地。則貴也。居上界。則 高也。不得安。故曰貴無位。不得下。故曰高無民。在上不得賢。居尊不 得輔。故不可動。動則有悔。此事理之使然也。然在君子。則有以處之。 以聖德之至。足回氣數(shù)。順天時。因地利。而人道可濟其窮。故文言以 聖人不失其正。知進退存亡之道也。夫九之為用也。陽之德也。而陽 因用則變。乾變?yōu)槔?。陽變?yōu)殛?。以極則變也。乾爻極于上九。而九之 用乃變矣。故乾元用九。為用坤也。以純陽用純陰。以純剛行純?nèi)?。?至道之行。至真至玄之德也。唯先天之元氣如之。故用九之占則上 治之世。不獨聖也。聖而入神。故用九不以位尊。不以名貴。不立首而 自治。不離群而皆同。此大同大順之象也。變必至于道。此乾元之用。 全為道用也。純德之成。純真之存。純玄之名。而介乎天地人。此三者 皆自元氣生。皆本元氣以行。以神明。故神之德于是徵。神之用于是 靈。而乾之精亦于是凝。此六爻之極。皆備于乾元。而天地大用皆本 于九也。

宗主附注

文言者。以辭屬文。與象對舉。即漢人以象與言分列之意。

而文言則唯釋辭義。不及于象。故名文言。因先時有象無辭。後聖恐人不 明象。乃著辭于後?!》蜃佑挚秩酥幻鬓o義。更為文言以廣其 意。故文言所釋。皆象辭所有。文言猶辭說也。因辭出于象。象有交 錯。辭有往復(fù)。如文章之組織。不曰辭而曰文。明易卦象辭。皆文章 也。皆當迴環(huán)推繹。以觀索玩味之。如文章之宜詠歎也。故謂之文。 天道不言。而文見于象。地道不言。而文見于物。文之所成。即氣數(shù) 之消長變化。故辭而名之文。其實即辭也。辭直而文曲。辭梗而文 宛。辭淺而文深。辭易而文繁。雖義一而道殊也。此文字即千古文 化之始。文明之基。直揭其名于易卦象辭。以示夫文之真義。與文 之源流。故文言之名。實聖人精微之意所寄。不獨為明天下之至 文。易卦之妙文而已。讀者其注意焉耳。 又曰。易之文言錯亂久矣。乾坤二卦。尚存大概。其餘各卦。則不全 者多。所剩殘者。在今繫傳中。凡有引易卦爻辭。下加子曰者。皆原 來文言。皆 夫子釋爻辭之文。或上闕卦名爻數(shù)。或中脫數(shù)爻。或 下不詳。皆殘斷之章也。亦有重出者。如乾上九辭是。蓋多後人記 憶補錄者也。以秦時焚書。易以卜筮之用得全。然所全者。原卦爻 象辭耳。其他各篇。則屬論理明道。為聖人寓教之作。正與各經(jīng)等。 故亦被毀棄??v有留藏者。恐遭世忌。不敢整理。

又以竹簡重笨磨蝕。錯脫遺失。在所不免。故不全也。漢諸生就其所傳。合其剩餘。編 次既難。乃歸集于繫傳中耳。然文言體例具在。異于繫詞。果細讀 之。自能分辨。所惜者不復(fù)得其全耳。今證釋經(jīng)文。如有所短。當隨 時指明。即在卦爻辭中。亦有將文言羼入者。如革卦湯武革命云 云。純 夫子之文言也。若果文王以前之辭。安得提武王革命哉。 此種錯亂。必須指正以明所出。然後知夫子刪定之功。教授之旨也。人不見文言之題名與編次。祇以為乾坤二卦有之。實誤也。 又曰神氣之行于天下。皆以物而見。故物至則氣至。氣見則神見。 易以神道御氣象物。物即象。象即氣。故二氣消長。而物生化。六位 時成。而神主中。不獨一卦一爻有神所行。即卦爻之間。消長之際。 亦有神所馭。氣非神不至。而至非一蹴而幾。必漸進漸退。而後升 降見。爻則僅示其已升降之跡。而當未升初升。未降初降之時。無 爻可示。必由爻之交而意之。故吉兇禍福來也有原。去也有因。氣 運之轉(zhuǎn)。非一日一時之事。必先識其幾。而迎之避之。以達其升降 之氣。而成其善惡之數(shù)。非執(zhí)此不動而能得者。故求福利。有其道。 誠心求之。必有所資?;蛸Y于人?;蛸Y于物。必如握鑿不捨。而孔乃 穿。簣土不息。而山乃成。為道然。為事亦然。誠心不渝。金石為開。以 氣之不斷。神自行焉。神之不隔。物自致焉。初無他巧。

在乎其誠恆而已。故世不乏求之者。而少成功。以誠恆未至也。此易卦首乾。即 以朝乾夕惕自彊不息為訓(xùn)。言舉凡天下之成功者。無外此訣。聖 人明易立教之義。于斯可見矣。

商瞿子木先生講述

瞿受易于夫子。得聞先聖之道。伏義文王之意。連山歸藏之義。 而夫子刪訂其辭。演繹其志。以成經(jīng)與傳。此今易之所名經(jīng)也。 雖歷聖為之。文王周公述之。不得 夫子紹之。則義莫明。旨莫達。 象與辭。莫盡其用。經(jīng)與傳。莫識其旨之異同也。夫易自文王定名。 其名曰易。重其變也。卦有元卦。有重卦。先世謂之元卦子卦也。元 卦三爻。重卦六爻。其制始于伏羲。傳稱伏羲作六峜。以窺天地之 度。日月之行。人物之數(shù)。即此六爻也。六爻立而天下盡在其中矣。 天下六合。日夜六分。上下六紀。古今六度。以六者陰數(shù)也。成數(shù)也。 天之生也五。地之成也六。故甲為五而終于十。子為六而終十二。 五六天地之合。而有生有成。有名有形者。皆依地數(shù)以行。故爻為 六。明其為後天也。卦以六爻成象。以八位成用。八亦陰也。地也。陰 之至中為八。以二四也。四方四時。皆從四分。倍之則八。亦有陽與 陰也。八位環(huán)接。四氣回行。故卦以八變。爻以六成。變則愈多。成則 愈生。變化見于卦。生成見于爻。合卦爻而變化生成不遺矣。

故曰易。以其象盡乎易矣。易有不易。有變易。有易易。不易者。主也。變易 者。用也。易易者。主致其用也。故爻六而見三易。卦一而分三極。三 極者。天地人也。天主之。地因之。人當之。主見其神。因見其精。當見 其名。此三者合。而一象成也。故卦六爻。分上下而為三部。而上與 下。天地也。內(nèi)外也。陰陽也。是兩儀也。故一卦分二卦。二卦即元卦 之重也。以地生于天。陰成于陽。外分于內(nèi)。下對于上也。卦既重。則 有兩名。有三類。有六位。有四用。有五行。故一卦兩名。三部。四義。五 行。六位。其數(shù)始備。推之則七也。八也。九也。皆在象內(nèi)。以分合乘除 見之。故一卦六爻。備數(shù)之全。符河圖之象。成大衍之數(shù)者也。象成 而數(shù)明。數(shù)見而氣著。氣至而理通。合象數(shù)理氣而成道。道者有德 可循也。道以德用。而卦以象數(shù)理氣推演之也。亦名之曰德?;蛟?用。以卦之為卦。重在其德用也。故求于卦爻。必先知其德用。則所 謂象數(shù)理氣者也。合而言之皆道也。 易卦始于乾坤。即萬物生于天地。萬類成于陰陽也。而乾又居先 焉。以地亦自天出。陰亦自陽生也。乾之為卦。純陽純氣。象天也。而 為一切之始。一切初生。其名也。本于象。古文之乾。即[乾三爻圖]象之變形。 字自卦出。故一變?yōu)樘?。再變?yōu)楦伞=訹乾三爻圖]象也。乾古作干。故甲乙曰 天干。而凡屬天者。皆自此出。乾字其最後變成也。雖字象殊。

音仍近似。故天旱曰乾。與干音同。而幹字猶從干。他如旱旰等字。皆從 干變。可見其淵源也。乾屬金。音亦近金。亦如天之覆也。故一乾字。 包含多義。如朝乾二字。即由象中所指示也。故乾惕亦象所固有。 餘如大生。如乾元。如性命。如太和。各文字皆從乾之義變化而得 者也。以乾象天。無物不屬天。而無事不本于天。法天順天合天全 天。以成其天。乃乾之應(yīng)有之義。皆從卦象出也。不獨卦之全體如 此。即一爻所示亦有一爻之義。而應(yīng)得其文辭。以指其事物也。故 卦爻之象為文辭之母。文辭皆從卦爻出。無一字離象者也。唯古 時文字簡括。一字可包多義。如乾字有天。陽。男。父。金。生。始。元。圓覆。 全。淨(jìng)。明。大。及慎。惕。安。純。和。中。謙。剛。健。正。各種意義。隨事物而定其 辭。無限也。以其卦爻所包如是也。故其辭不一。而莫不本于卦爻。 其事物不一。亦莫不出于卦爻之象。自來文字因時位殊用。辭句 因卦爻殊例。故曰辭者各指其所之。如乾既象天。又象龍。又象元 亨。又為利貞。既名潛。又名飛。既為行健。又為傎惕。其義不一。而皆 因時位事物異其指也。然統(tǒng)于卦爻之象。有其象。始有其辭。有其辭。始見其象。辭以明象。象以寓意。雖有百變。不外一途。凡易辭皆 如是。不得以其義有異。而疑之也。故乾可釋為健。可釋為淨(jìng)??舍?為乾惕之乾??舍尀榍抵?上鬄樘臁?上鬄榫?上缶?。

可象大人。無不屬乎本來之象。而出于應(yīng)有之義也。果明此例。則毋 疑于易之辭矣。 陽之明。如日也。天之大。無極也。純則一也。中則正也。至誠即不息 也。至和則不二也。君子之德也。大人之業(yè)也。在人以男為尊。在家 以父為崇。在國以君為隆。在天以神為靈。在物以龍為稱。故其象 性情。純粹之精。元亨利貞。仁義禮信。無德不足。無物不生。此乾之 象也。唯辭之所名。故卦爻分占。彖象異言。字有數(shù)義。辭有殊編。歷 代聖人。以擇言行。立德立功。以成其身。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外之 為治平。內(nèi)之為誠正。懸之為教。施之為政。廣漠無垠。高大以明。虛 淨(jìng)以凝。中和以成。是曰至德。天之與人。天人之合。神形之并。是曰聖神。唯帝之憑。其先曰元。其始曰仁。其象曰天。其用歸人。此在辭 義。不離其宗。無遠不屆。無微不同。順氣以化。依理以致于中。本道 以止于善。明性命以底于大同。故占得斯卦。當?shù)盟剐小2返盟关场?當履斯箴。守之弗失。執(zhí)之勿悖。既通其會。復(fù)成其大。是能孚象。于 道不背。于理不逆。于氣無害。是曰至順。聖人所戒。率天之性。因生 之則。成始至終??嗣髌涞隆J窃恍?。上帝之則。于人為成。于物為 極。忠信之行。德業(yè)之式。此為人中之龍。天上之神。純一之精。與天 地生。故有乾之名。孚乾之行。履乾之位。居乾之名。而得其誠。

處乾之時。而有其功。內(nèi)求于身心。外契于天神。或潛或飛。或元亨。或利 貞。不違其辭。乃孚于君子大人之稱。此象辭垂教至再三。而 夫 子更釋之于文言也。 夫子之文言。于乾獨詳。以其所包最廣。含義甚精。故委婉釋之。然 亦有法度焉。乾之文言。共分三段。孚三極之義也。初段釋其辭之 直義。其文顯而方。中段釋其辭之通義。其文短而邃。末段釋其辭 之圓義。其文詳而潤。故三段文意互見。理氣交明?;蛞韵筢屴o?;?以辭釋象?;蚝限o象以釋意。反復(fù)陳論。宛切為言。義含于文。道寓 于字。雖片言不越于象。隻字不違于辭。外以指事物由來。內(nèi)以明 性情正趣。故其文純本卦爻之次。彖象之序。其長言者。釋一卦之 全。彖之辭也。分言者。釋各爻之異。象之意也。補原辭之未盡。申卦 爻之本義。由人以明天道。由天以證人事。天人同達。顯密畢具。而 歸于克己復(fù)禮。誠正自脩。忠信自持。道以為行。德以為守。不因位異。不以時違。而能不失于位。不悖于時。以順天行。以孚乾德。以立 人道。以明至教。斯所以為文言也。所以為明易教之文言也。 夫 子刪定六經(jīng)。為立教也。故于易之文言。三致意焉。凡天地之度。日 月之紀。人物之數(shù)。莫不成于三。終于六。故文言三段。而一段六則。 以明其度也。法度者。象所生也。易者。法度之書。一字一句。

莫不有法度存焉。後人祇知其韻調(diào)鏗鏘。文章齊整。不知其為法度也。法度成于自然。出于天性。非有所為也。故詩書多韻語。協(xié)音律。非為 之者。詩之所成。多出婦孺之口。樵牧之歌。自然聲調(diào)。不加雕鑿。意 厚辭柔。文美義永。非人所為。天之籟也。如六律五音。純本天籟。以 合五行也。故五。符六度也。故六。古人以樂為涵情養(yǎng)性之物。明道 成德之徵。故純本天然。不加人力。以其為天性流露。至道無為。而 易尤然。易之始于上古。為文化之初建。亦純天然之作。如河圖洛 書之象也。其數(shù)皆自然之數(shù)。其法度皆自然之度。故其為文。意長 聲宛。義充辭沛。足使人玩味無已。此其所以名為文言也。文者天 地之至文。華而暢。幽而玄。至美至善。且精且微。故謂之文言。天地 之物。自然相雜。而不亂也。讀者勿以文之為飾辭。而誤其義耳。 文言者。因于爻辭。而文字亦本于爻。爻原為交。古一字也。亦作效 字用。交字去其上則為爻。去其中則為文。而其義皆交錯也。一卦 六爻。故交字六畫。而其用于人。則四位。故爻文二字四畫。明其用 之旨也。卦以八變。故卦字八畫。爻以六成。故交字六畫。而筆畫之 縱橫。亦本于陰陽之交錯也。字出于象。而文生于爻。文言以明爻 辭。故三段而六節(jié)。前已言之矣。然或未盡明者。更申述之。自元者 起。至動而有悔也。為一段。自潛龍勿用下也。至乃見天則。為一段。

以下為一段。而每段皆兩節(jié)。凡論全卦。而釋彖辭。則不及用九之 義。其釋乾元用九。而申象辭。則不及全卦彖辭。以二者之義可通 也。明始知終明終知始。氣一貫也。理同歸也。其大義。首段詳人道。 中段詳天道。末段詳天人之合。三者互相發(fā)明。而末段之旨尤為 概括不遺。以其天人之道合明。理氣之途同極也。故自坤卦以下 文言。均僅用末段一例。不及前二段也。傳中所錄皆如之。人道既 晰。天道亦詳。雖不似釋乾之繁衍委曲。究其直達而包舉。足以探 原辭之蘊。溯卦爻之意矣。故獨詳于乾者。示其例也。而簡于他卦 者。重其文也。學(xué)者因詳證簡。由簡演詳。在乎深造而自得之。易之 為教固如是也。 夫易為書。古聖通天之學(xué)。而自堯舜後。則重在立教。以人道本天 道。人性受天命。果欲不違天道。而孚天數(shù)。必先不悖人性。而成人道。故明人道。立人教。其本旨也。若在上古。人在道中。不待于教。唯自通天。以全生適性。原始要終為務(wù)。固不必兢兢于文字也。是古 重象。而今重辭。辭者為教用也。求之于天者不足。求之于人者有 餘。因其不足則微之。因其有餘則顯之。故今易詳于人事。而略于天數(shù)。為民智之不逮古也。此文王周公之志。而夫子紹述之也。  

夫子慮文周之辭有未盡。學(xué)者有未達。乃為之文言以申之。

為之傳以輔之。其意實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者也。其義則參合六經(jīng)。 提引大學(xué)中庸者也。故其言無不為教言。而以聖人君子大人樹 其模範。立其表率。其文無異于大學(xué)中庸。詩書禮樂之文也。特詳 于人道。明于人事。而于上古聖人作卦之意。則寓于言文之中也。 故于乾之文言。歸結(jié)于天人之合。而以乾卦天象也。不得不先從 天。故于中及之。而言簡旨微。俟學(xué)者之自悟也。此乾之文言分段 演釋。而有詳略顯微之殊也。至坤以下。非關(guān)天道。故獨詳于人道。 明于人事。雖不敢遺古聖之意。刪氣數(shù)之辭。而其本旨。則在先人 後天。以人合天。仍重在人也。蓋人道所必重者。儒宗之定則也。人 事所必先者。時教之當然也。唯易首卦。即明偕時。此中庸時中之 義也。唯重偕時。必重人道。唯先時中。必先人事。以中者。人心之中 也。時者。人之時也。偕者。人所偕也。舍人固無中。無時。無所偕矣。故 乾有四德。而人之孚之也。則各異。以時異也。乾有六爻。而人之用 之也。則祇四位。以人異也。乾有全德。而人有所咎。有所悔。乾有大 生。而人有勿用。有無位。乾主大始。而人有慎始之戒。乾含至德。而 人先立德之箴。蓋乾有定。而人無定也。以無定合有定。不求之于 道。將何得哉。故乾之言天。至無為也。至圓也。至大至明也。而言人。 則必勤于所為。慎于位。宜于時。反己自脩。成德達道。方能孚之。

否則不免于咎矣。不免于悔矣。不成其用矣。不得稱其象矣。則所謂 人者。非離人道而能合天。必自人道立其本。乃能同天道以致其 成也。故文言于德業(yè)言行。三致意焉。而更要之以忠信。始之以學(xué) 問。行之以仁義。居之以禮信。而歸之于誠。故曰脩辭立其誠。又曰 閑邪存其誠。此誠字。徹始終。包言行即中庸至誠之義也。誠則成 矣。君子大人聖人。莫不由此誠成之。故言之諄諄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故稱剛健中正。于人唯性象之。于天唯神象之。人之能合天。在有其性也。而其病則在情。情欲害性。使剛健失其用。中正失其德。失用則無以全其性。失德則無以保其命。性 命不保。元亨奚見。故君子于此。不恃其剛健。而期有以全之。不驕 其中正。而求有以保之。此必先利貞。而後致其元亨。元亨天也。利 貞人也。人道未盡。無以孚天。故不能利貞者。不能有元亨之占也。 天道自無而化。故元亨利貞。因時成德。人道自為而成。故元亨利 貞。以因成果。天人之所異也。在乎性與情。故辭于利貞?yīng)氈亍6?言于性情著明其義焉。茍忘乎性情之正。則乖乎中和之德。失中 則本傾。失和則用敝。本用俱盡。生能全乎。故乾道變化。人則宜正 其性命。保合太和。以能利貞。乃能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蓋其本固 而德弘。道全而用大。此人道之極??送谔煺咭?。

而文言更申以成德為行。見于日行。因時而行。履高不危。居安不佚。能進能退???上可下。以孚九二九五之大人。而稱九三之君子也。夫在九二九 五得時則吉。成功者王。此雖在德。其猶易也。殆至上九九三九四。 居位不正。處勢不當。若巢瓊枝。若踞冰巖。高則高矣。其危極矣。耀 則耀矣。其蔽立至。唯君子當之??捎汕枰悦庥谖!?梢虮爸t以 去其蔽。此二爻本有咎。因人事之善。而得無咎。故稱之君子。且加 之以若以或。言其不免者多矣。人疇能高不忘危。得不忘失哉。曰 若曰或者。正因其見道者之寡也。故文言于此。重在德業(yè)忠信。而 歸于誠。其言天道。則曰反復(fù)。曰自試。曰進無咎。無非明其地位之 艱。危害之甚。必自反求己。自卑以試。自明于進退之義。乃能離于 禍福之門。其旨至深矣。然此二爻。雖不易處。君子尚能免之。及乎 上九。則尤窮也。上之位極矣。九之時窮矣。既居絕地。復(fù)當孤時。獨處無助。危立無援。其自知且昏。存心不敏。則安免于悔乎。故爻象 皆決之必悔也。而在文言。則以遇此爻之能安者。唯為聖人。蓋非 尋常君子所能持也。必如堯舜在位。不以天下私。文周被讒。不以 身名累。乃能處之泰然。履之坦然。此夫子重言歎其唯聖人乎 也。蓋當此聖人不獨無悔。且足以開用九之上治。而啟天下之大 同也。以高位不足娛其心。囚辱不足餒其志。從而以天心為心。

神用為用。既不為時位所囿。復(fù)不為境遇所窮。悠然往來。夷然行止。 能以心易其境。志移其時。德並于天。道與之化。既能存亡進退。不 失其正。乃能安危治亂。獨行其中。此誠聖人所期。初非常人所望。 故能過此。則合乾元之道。用九之象。而孚群龍無首之吉。同天德 不為首之功。以成大同之治。而見天帝之則。此乾之至德。天之玄 德。聖人之純德也。至此草木且化。何況人乎。故唯堯舜文王克當 之。而 夫子克贊之。千古以還。知其義者蓋鮮矣。何況見其人乎。 此夫子文言有詠歎神往之意也。

亞聖講述

夫子命將易經(jīng)卦爻象辭各義。再為講述。以明易教。易。難言也。成 于文字之前。則所含義。超乎文字之上。自有文字。乃演之以附于 卦爻象下。而終未能盡象之意。故聖人一再釋之。凡一卦象之辭。 其傳最古者。曰元辭。如元亨利貞四字?;谇蛔侄鴣硪病F湄?辭亦然。不過此元辭。傳自先聖。而重演于文王周公。以周易為文 王所作。取舊卦象辭而刪訂之。與前之連山歸藏有同異。雖非盡 文周創(chuàng)作。而莫不經(jīng)其編輯推衍。故名曰周易。以識所成也。元辭 之下。繫以釋文。則文周之志。而 夫子述之。亦出于文王也。雖經(jīng)  夫子刪訂。其所本則文周之遺著。雖多 夫子潤色。

其詞義則文周之成言。故雖為釋文。猶名經(jīng)也。 夫子以釋文或略。恐學(xué)者不達。更本其意。廣之為文言。以明其為釋文之詳言也。此則全成于夫子。應(yīng)與經(jīng)有別。故多錄之傳中。唯乾坤二卦較詳。後人以 附于經(jīng)。非其例也。況所錄有遺失。有錯簡。其編次已亂。則其輯序。 應(yīng)更為整理。故于文言應(yīng)別為一卷。而列于繫傳之前。此在各家 已有分列者。不為無見也。故乾卦之辭獨多。非經(jīng)之異。文言之異 也。即釋文例皆接于爻象元辭下。而乾卦獨總于後。亦未當也。以 釋文既為釋辭義。又名之經(jīng)。則宜直列各爻下。與他卦一律。不宜 乾卦獨異也。故釋文與元辭應(yīng)連接讀之。以期象意之通也。 乾卦爻象。已經(jīng)夫子講明。其未盡者辭義也。辭生于象。明辭亦以明象。象有難言。故求之辭。辭義大明。則象不言自解。辭中字句。 即象之所見。象有畫而辭有字句。二者一也。故求象意??捎谵o得 之。乾之為辭之始。即[乾三爻圖]之重也。然[乾三爻圖]亦名乾。以其在元卦。祇名天。 故于各卦所合。均讀[乾三爻圖]為天。如天風(fēng)姤。天火同人。不曰乾巽。乾離。 而曰天者。則以其為元卦之名也。然元卦名天。重卦之乾仍象天。 而所異者。一屬先天。一屬後天。先天氣純類寡。故其名定。其象不 易。後天氣雜類眾。故其名無定。其象至多。以其變化也。乾之為象 不獨天也。而凡乾之名者。皆重[乾三爻圖]。為後天者也。果與[乾三爻圖]混。

則名不符矣。後天以其變化。所生者眾。所象者多。不得以先天之名名之。 又不得不定其名。故曰乾曰坤。如前之天地也。以乾可象天。亦可 象天外之物。坤可象地。亦可象地外之物。其名不滯于物。故易之 以名後天之[乾六爻圖][坤六爻圖]。因[乾六爻圖][坤六爻圖]已異于[乾三爻圖]與[坤三爻圖]矣。則乾坤亦異于天地。 如乾為龍。坤為馬可也。若謂天為龍。地為馬則不可。此名之必變。 而辭之所由立也。以有其辭。始顯其意。無乾坤之辭。安能明[乾六爻圖][坤六爻圖] 與[乾三爻圖][坤三爻圖]之同異乎。故辭者辨也。辨其象之異同也。而聖人立辭。則 又為示其教焉。蓋名以類物。義以明道。辭以達教。使千古之後。得 知千古之前。直探其精微。索其究竟者。皆賴乎辭。故辭為教立。而 明辭即以明教也。夫乾之辭。為以示[乾六爻圖]卦之意。指其象數(shù)。別其性 情。而教人有所用也。有所取法也。中庸所謂率性為道。脩道為教。 即此義也。因乾之象包乎道。通于性。為天道。為人道。為天下大本。 為天下達德。故辭以顯之。以示于後人。而後易教以成。此聖人立 辭之深心。而 夫子釋辭之微意也。乾元亨利貞。此五字者。全易 之辭之所始也。亦易教之所始也。辭精義弘。字簡旨遠。誠哉聖人 之作也。故學(xué)者必先百千環(huán)誦之也。 夫乾卦之象物既眾。則辭之所指。亦必廣博。以孚其象。故有關(guān)于 道德者。有關(guān)于事理者。有關(guān)于性命者。有關(guān)于性情者。

既為天下大本達德所存。則其含義亦如之。故辭不得不詳。不得不精。既通 天道。亦備人事。而教為人立。故尤先人道。以人合天。以情歸性。以 德成道。此儒宗唯一之旨。亦易教不二之義。而首揭之于乾。則乾 之辭。實一章教義也。不徒為明象用也。蓋象有定。而用無窮。天有常。而人難一。道為至中。而德有不及。性為至靜。而情有多變。以求 其一。求其常。求其中。求其合于象。則必本象以善其事。因象以勉其言行。立其功德。然後可躋人于天。同德于道。易情成性。以履乾 行乾。而孚于全乾。然後毋負于聖人垂象立教之心。而後無逆于 上天大生之仁。有始之功。授性與命之道也。故天道其則也。人道 其所則也。象其法也。辭其所示法也。以人為天地中和之氣所生。 故能成其中和。故能復(fù)于天地。此原始在要終也。原始莫先乎乾。 要終莫大于師乾之道。故乾之辭無不本于天。而及于人。無不志 于人。以同于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人生自天。則全而 歸之。理之至也。道之順也。此聖人立辭之所由。立教之所本也。故 有乾象而有辭。有辭而有教。教也者。包乎一切。包一切。則吉兇悔 吝無不備也。一切道德無不全也。一切事務(wù)無不具也。故首揭于 乾辭。而因其象以寓其意焉。乾之象六爻純陽也。無雜也。至一也。 有始有終也。有生有成也。故有原始要終之義。盡人合天之道也。

以首五字足見之也。德不外四行。天不外四時。地不外四方。道雖 至大。不外四德。此在天為元亨利貞。在人為仁義禮信?;蛟恢茄伞?信即智也。此四者性之德也。內(nèi)曰仁。外曰智。中庸言之也仁。仁也。 禮義信。亦仁也。人所固有也。四德具而人道全。人道全則天道同 歸。此天人之合。合于四德。而所謂原始要終。授性成道者。皆由四 德致之也。故易教盡于此五字也。由天及人。則自乾推至貞。由人 同天。則自貞推至乾。此天人先後之別。本末之義也。學(xué)者其深思 之。 乾卦彖辭者。說一卦之意。而舉其要也。象辭者別一爻之意。而繹 其旨也。故有彖象之殊。而象亦繼彖申述者也。蓋彖成于先。象成于後。古時人事簡略。情欲清淡。心無雜思。志無歧念。所為決疑者。 求其大端足矣。心既清靜。神智靈明。得一則逆知其餘。舉綱則旁 盡其目。故易辭唯彖。彖端也。啟其端。則可詳其緒。故曰端詳。以由 端。而詳其他。如揭綱領(lǐng)而索其類。無不盡也。故僅有彖辭。而全卦 之義。皆從此辭演繹而得。即端詳之謂也。後人以事日繁雜。志欲 紛紜。心念既多。靈明為減。所疑者日眾。所問者日煩。所卜者不能 盡解。所繹者不克盡合。于是神意不復(fù)默通。天數(shù)必求明示。而後 聖人因其原辭。補其不足。推其餘義。定其分別。故象辭繼出。

而指事更明。為文乃詳。為義乃密。蓋較彖已繁瑣。正如綱與目矣。然其 辭非人能為。不過顯其未顯。盡其未盡。非外于象意而為之。非背 于彖辭而為之。彖象猶一義也。文辭之詳略。意旨之顯微。卦爻之 總別而已。其他無異也。象成于後。亦應(yīng)時之為教也。人有聰昏。心有靜亂。事有艱易。道有潛明。則學(xué)者有宜于詳。有宜于簡。因其所 見。各得其意。則聖人立教之志也。故彖辭在前。象辭在後。彖論大義。象晰細理。會歸從同。致用各別。非重也。非異也。茍精研之。皆至 教矣。 乾卦彖辭。元亨利貞四字。其釋文則申述乾卦大用。及人之所合 乎彖辭者。蓋由天以及人。由體以推用。非詳述之不能盡其意。而 釋文雖詳。仍不離元亨利貞四字。雖所述重人事。仍歸于四德之 成。故其意仍一也。以乾之象。得此四字。而名乾之德。天之行。則此 四字。天道之全。乾象之圓。統(tǒng)御一切。無內(nèi)外。無始終。其用莫不兼。 故此四德。天下之至德也。聖人之至行也。不獨為天之行。乾之德 已也。蓋天下一切生于天。成于乾。則一切皆得天之行。乾之德。而 人尤著焉。天者神也。神不以形。乾者象也。象不以名。故欲徵之。必 存乎人。此釋文明四德而必歸諸人也。天之所以與人者。性命也。 人之所以合天者。亦性命也。乾之四德。在人性中。則仁義禮信。

非有殊也。依人所行。故易其名。此四德在天為自然。在人為脩成。非人異天也。以人有情也。人情之乖。則戾于天。故在正性命。保太和。 正者中也。和者和也。不外中和之德耳。此全部之義。見于中庸首章。而全卦之辭。盡于中庸首章各節(jié)。蓋聖人立教之意。亦即歷聖 傳薪之旨。 夫子所憲章者此。祖述者亦此。此中庸繼易而作也。  夫子之志也。果就釋文之言。各傳之文。一一按之。則知夫子之意矣。 夫子立教。先在六經(jīng)。訂經(jīng)首從易辭。以溯上古之教。明 先聖之傳。不得不始于易也。故乾彖辭雖簡。而釋文言則甚詳。為 教不得不詳。為教于天下後世。尤不得不詳。其文反復(fù)申明。深切昭著。雖本文周之意。卻多天與之功。此其為儒家第一經(jīng)??组T第 一藝。其辭之謹嚴精審。又餘事也。 且彖之釋文。首揭大哉乾元一語。明乾元之為天下大本。凡天之 行。皆乾元之德。萬物之生。皆乾元之功。而始終變化。莫非乾元之 所流行。則乾元之大。無與比矣。夫乾象天。而乾元又在天之上。故 述其大也。曰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曰雲(yún)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皆所以明乾元之象。示乾元之行者 也。一曰統(tǒng)天。一曰御天。則可見乾元之出于天上也。萬物資始。天 亦與焉。天之所先。厥唯乾元。此義直承後用九辭也。

在彖辭雖元亨在乾下。而非以乾元稱也。至用九之象辭釋文。乃申明乾元二 字。而彖則首揭之。以明乾之有元也。天之有先。故天曰後天。乾之 有元。故乾曰重乾。乾元者。乾之精也。陽之本也。天之神也。故在天 之上。而能統(tǒng)天御天也。外乾之位。而成無首上治也。故乾卦爻。物 也。唯乾元為神。乾之變化生始。德也。唯乾元為主。乾元不獨神于 乾。且神于天下。不獨主于乾。且主于一切。故用九不必乾位。而自 見其德也。而彖辭雖未詳。于後用九則著其義。蓋用九非爻辭。乃 卦辭。非象義。乃彖義。二者一始一終。雖分列前後。而其義一貫也。 觀 夫子文言之例。則可知也。蓋用九在六爻外。自非爻辭。為全 卦神用。自當屬彖辭也。在彖辭首曰乾元亨利貞。義非盡也。及六 爻畢。繼以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其意始足。蓋易之例。有始有終。始 則居前。終則履後。而其既終。仍返于始。始終未間斷也。六爻圓象 也。上爻之下。即初爻也。唯理如是。其辭亦然。所終者即始也。故彖 辭二語。一氣也。一理也。文言釋其始。則略終。釋其終。則略始。非略 也。以原一貫。無庸分釋也。故釋彖則首揭此二字。明其所大始也。 無始之始。無生之生。故名曰元。老氏所謂帝之先也。以其在天先 而為至神。故為天下本。為萬物母。以其理言。則名曰道。以其氣言。 則名曰元。有元乃有道。有元以統(tǒng)天。乃有道以御物。

有元以主生始。乃有道以行變化。故下曰乾道變化。與上之乾元。二而一也。 原辭所以先揭乾元。而後及道者。以氣先于理也。生先于化也。無 形曰元。賅形曰道。道有物。而元無物。道主位。元主時。道主外。元主 內(nèi)。二者一也。而言之為二耳。乾固天下之所始也。而有所自始。而 不外乾以主一切始。故雖在乾先。仍由乾以行。雖由乾行。仍不限 于乾。當乾未成。已有此元。及乾已終。猶有此元。故于六爻之盡。而 仍見其用也。後人不明元之為元。以為用九之象。當附上六之爻。 誤也。要知釋文首揭之者。正恐人之誤認為爻象也。不獨非上爻 之象。且非乾卦獨有之象。故釋文首揭其元。述其統(tǒng)天御天之功。 次始及乾道。述其變化之用。其先後大有深意也。故原辭元亨利 貞。著乾之德也。釋文大哉乾元者。著元之德也。因元之德。乃成乾 之德。元固名乾元。而乾不得皆名元也。故乾有元。即易之有太極。 太極附易。而易不得名太極也。以既生則名所因者。既化則名所 化者。以母加子??梢病R宰用?。不可也。故乾元在乾之上。處乾之 中。通乾終始。乾之所成。賴此元也。乾以成一切。亦此元也。故其德 亦初名元。元者始也。文言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此語明原辭所 出。雖屬乾之元。非乾元。而仍是此元也。以有乾元。乃有乾。乃有乾 之元。皆一氣所生也。故釋文首揭乾元。謂為乾先之元可。

謂為乾後之元亦可。上古文字尚簡。一言兼數(shù)義。一字通數(shù)解。茍可直詮 者??膳酝ㄕ摺?裳匾摺?杀阮愓摺<翱煞醋C者。可推繹者。可因緣 而得者。皆通用也。不可泥也。故一字有數(shù)義兼見。如乾九三之厲 字。危也。勉也。害之也。成之也。慎也。嚴也。敬也。畏也。均包含之。視所 宜而取義耳。乾之象亦然。因辭得義。必通釋之。茍不能通。遂失其 用。故一言也而數(shù)用。一字也而數(shù)義。初非聖人故為之。乃象所應(yīng) 也。人各異位。時各異宜。變化靡常。消息未定。則不得執(zhí)于一辭。故 必求其適。此所謂時中也。能明斯理。始明辭之真意。 宗主附注 卦象以爻成。爻有六。因三才而分部。兩儀而別位。已見夫子及孟子商子所講。其中尚有深義者。則後天之內(nèi)。凡物皆以六 成體。六為全體之數(shù)。非至六。其體不全也。如一立方體物。無論 大小。必為六面。此定例也。蓋後天主形。圓在方中。天圓地方。而 天遠地近。天虛地實。故求天必徵于地。求圓必徵于方。方者成 形者也。由方以求圓。則數(shù)易明。義易定。故象後天之物。必以立 方為度。一立方。而得六面。正如一天地。而有六合也。此天下自 然之數(shù)。毫不假借。不得而增。不得而減。故定率以六。而卦亦六 爻也。然爻六。而為陰陽者各三。以類別也。非陰陽之合。

不能成形。非分陰陽。不能定名。則以地面之上。所得見者。恰六之半耳。 如置立方體。而目視之。則所見三面。所不見者亦三面。故三者 為陽。三者為陰。陰陽自分。不待區(qū)判。蓋天地六合。所知者三。日 夜六分。所明者三。皆自然也。以配偶言。則一陰一陽。自為其合。 以總計言。則三陰三陽。共為其類。皆以六而分為二。故六爻分 三才。而又各有其陰陽。卦總六位。而又區(qū)別為上下內(nèi)外。以在 陽可見。陰不可見也。在上可見。下不可見也。在外可見。內(nèi)不可 見也。形顯而神隱。器著而道晦。後天者一一可數(shù)。而先天則不 可知。雖同生同體同名。其不同也如此。故同一卦。而有異爻。同 一爻而有異位。同一位而有異時。其同也??傆嬕病.愐?。分析也。 爻六而異其用。卦一而異其德。因其異而後有善惡。有吉兇。有 順逆。有升降往復(fù)。有消息盈虛。皆數(shù)之所變也。故六體仍以六 變。體者本也。變者用也。卦六爻而變六子。乾六龍而變六宮。一 體六面。而用則三十六數(shù)。一乾六位。而天則三十六度。六六三 十六。此變之定序。數(shù)之定額。天之度與地之度。皆三十六為一 度。故曰乘六龍以御天。乘六者。六自乘也。乾本象天。然非天之 全。必乘六而後得其全數(shù)。以後天之主形也。必因其體。以求其 用。六爻變而三十六。此數(shù)之自然。凡卦皆如是。乾指其全。

故曰乘六。明示其求數(shù)之法也。蓋各卦皆以六位成象。而莫不含有 乘六之數(shù)也。 易卦成象。莫不依天地之至數(shù)。以其成形所具之數(shù)。亦曰原數(shù)。 蓋此數(shù)可通一切事務(wù)也。無論天地日月。人物歲時。均以此數(shù) 推演變化。其最著者。則天干地支。甲子之數(shù)也。故卦六爻而八 變。六六三十六。八八六十四。皆依其體乘之得用。天地之數(shù)五 十五。而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天得其二。地得其一。如重之。則天 得九。地得六。以在地面所見天者。為三之二也。卦全體六爻。而 其為人用祇四位。以人在地面也。人處天地之中。得天地之半。 所用者。亦天地之半。如以六合言。所能見者至者。四方耳。若天 之上。地之下。人所不見不至也。此數(shù)之定則。而卦位即如是例。 以天包地之全。地居天之下。人處其間。實不及半。而以半言者。 依上智所度也。故四爻為人大用。亦易本位。而在乾卦尤明。乾 之為用。即原數(shù)之九。而爻則六。六九乘為五十四。而其用則三 十六。以乾包坤則五十四。正等于天地合數(shù)五十五少一。以一 為不變之數(shù)。元數(shù)也。凡言用皆去之。故大衍五十。祇用四十九。 以一在後天隱而不顯也。如世間所用之博具。骰子與牙牌之 數(shù)。若合計之。必自二始。如兩顆骰之至少數(shù)。及牙牌之地。

皆為二而非一。若求一。則先天之數(shù)。即元數(shù)。以天地之數(shù)。必以十及 十二為額。十者。五之一陰一陽也。十二者。六之一陰一陽也。天 數(shù)五。故天干十。地數(shù)六。故地支十二。後天主形。天在地中。故用 本地而取十二。故年十二月。日十二時。氣數(shù)之計。亦十二也。如 骰之數(shù)。必以兩顆計。則其最初數(shù)為二。而非一也。若有一。則非 十即十一。非元數(shù)之一。以在後天不得獨生成。必有陰陽之合。 故必自二始。此後天之數(shù)去一之由來。而天地之數(shù)與乾之本 數(shù)。為五十四也。夫乾六爻三十六。而人得其四爻。凡二十四。亦 十二之倍也。故一日又可分為念四時。一年又可別為念四節(jié)。 此人之所行于天道者。固不能越此數(shù)也。乾之全三十六。為乾 之所自至。人在乾爻。則止于二十四。其位時皆祇四爻也。故乾之氣譬之龍。六龍自乘以御天。而人之占得乾。則在四德以合 于天。四德即此四數(shù)也。五行雖五。其見于外則四。以其顯用藏 智。正如數(shù)隱一。藏隱非無也。乃不以明用耳。天道固貴藏隱。人 道乃先利貞。此象數(shù)自然。理氣自至。不得或悖者也。故易首著 之。以立教焉。 乾卦爻辭極精美。而所含義極弘深。以其爻象如是也。乾本至 健。處至高。履至寬。為天之象。故萬物無不在其下。而能生萬物。

覆萬物。以為一切始。則其德用之大。無可比擬。而人如何能孚 其行。如何克全其德用。成其始終。則非易言也可知。故聖人于 其辭諄諄致意焉。其在初九。潛龍之象。弗用之時。猶易為也。九 二龍見于田。德施當溥。大人之利。得時之宜。亦易知也。唯至九 三九四。正在人爻。處卦之中。上下之交。內(nèi)外之際。位隆時盛。處 高履危。其于人事。最為難合。蓋當天行之健。值天德之隆。逢天 道之將變。遇天命之不常。茍有乖違。災(zāi)害必至。如處高峰。易為 墜覆。履珍木。易遭嫉妒。則欲長保其安。無忘其進。必有其道。以 勵其行。此九三以君子乾惕。而獲無咎。九四以躍于淵。亦能無 咎也。夫九三處位中而不中。上遠于天。下離于田。重剛失正。危 而不安。故必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而後免咎。終日至夕。不稍懈也。朝乾夕惕。不忘戒也。以乾行乾象之義也。因乾而惕。心之意 也。唯慎則誠。唯懼則敬。敬以直外。誠以肅氣。持之不惑。以勤自勵。以厲多危。以勵則夷。以惕心憂。以戒心易。以乾乃健。以健必 乾。二者之義?;蛘蚱?。由此則道。由彼則害。同見于象。辭意俱 備。故命曰若。疑其勿屆。此言一爻之中。有此危辭。乃有警辭。有 此慎懼。乃有敬戒。故乾為健。又為敬慎。二義不悖也。惕為懼。又 為平易。二者俱見也。厲為危。又為奮勵。二者同具也。以其自慎。

乃克自成。以其知危。乃免于危。以其能乾。乃孚于乾。猶恐未省。 為之疑辭。以明時位之艱險。人事之不易也。故獨稱君子。此爻 之義。與大學(xué)誠意章。中庸首章全同。蓋人道之始。儒教之本也。 九四亦然。九四之或。猶九三之若。疑之也。躍者求進。而反在淵。 淵者在下。而能成其進。亦含二義?;蛘蚍?。須驗其行。以其位 失中。而時不宜。內(nèi)外交迫。上下不孚。而近于貴幸。受眾之擁護。 處疑似之地。為曲折之途。故直道或反被讒。毅行或逢仇擊。必 自處以柔。自行以謙。以下而上。以退而進。以求免咎。乃能無咎。 此所以謂進退無常。得先無恆。當天之變。居道之革。欲順以應(yīng) 之。遜以迎之。曲以為直。小以為大。不畏則害。不退則敗。不自反 則蔽。不自知則昧。此行之匪易。而以或辭明其義也。乾卦人道。 即在此二爻之辭。而聖人立教。亦在此辭之義。其字簡旨弘。文 約意遠。非僅因文釋義。因字詁訓(xùn)者所得通也。蓋當乾是爻有 諸象。合之人事。必見諸德用。辭剴切而旨殷勤。非故為之也。易 者示人以變易之書。故以變?yōu)橹?。一字?shù)義。從其變也。能明其 變。乃得其常。能成其人。乃孚于天。能著其行。乃合于象。此二爻 之辭。諄諄于人事。而往復(fù)出之以規(guī)誡。委曲致之以法度也???忽乎哉。

夫易為古聖人之創(chuàng)作。道書第一部也。暨經(jīng)堯舜禹湯。傳至文 王周公。辭句始備。意義更昭?!》蜃咏B述之。刪訂之。而後為六 經(jīng)之一。乃成儒家最古之書。故欲明儒道之異同。與五帝三王 之遞嬗。必自易求之。易本言道之作。而道賅內(nèi)外。由一及眾。由 眾歸一。純以宇宙為模範。以天地始終為意象。故卦始于乾。明 天地人物所自出也。而乾卦實道體之象。老氏所謂名之曰道。 即乾元也。其謂抱一得一者。即指乾元之真也。乾元一化而為 天地萬物。宇宙始終。則其為天下大本可知。故乾之象。至真至一。常清常靜。道之本體。即人成道之象也。道書千言萬語。指示 人之歸宿處。道之存在處。巧譬妙喻。如抽繭。如剝棗者。莫不自 乾辭推衍來也。蓋道家重圖象。而圖象始于卦。道家先天道。而 天道見于乾。舉凡為道言者。未有精于乾卦象辭也。乾六爻純 陽。一氣至精。一德不雜。所謂取坎填離。調(diào)陰入陽。所成者。即此 象也。乾辭明始生。明性命。四德俱備。歸于乾元。所謂清靜無為。 觀竅觀妙。至德凝道。誠一虛靈者。即此義也。故乾卦象辭非易 言也。凡天下言道。言功。言德。精微至極者。舉不能越之。惜乎後 人口誦而心無所明。目睹而志無所悟。更旁求歧路。別尋奧幻。 以為有得于道。豈非舍本而務(wù)末。釋近而企遠哉。

請將乾卦象辭之發(fā)揚至道者。為繹之。以備學(xué)者玩味焉。 乾卦象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一節(jié)。明指道之體用。承上乾之象龍。興雲(yún)雨。成品形 而來。以見人生本于天。因天之氣以成形。因天之生以有生。因 天之精以有情。因天之神以有性。而天所以與人者。有二類。一則隨化之身。即形也。情也。一則不變之真。即氣之元也。性也。故人有生。必能全其生。以孚天之生。有化。必能順其化。以同天之 化。此道也。非可違而行也。故當其有生也。必體察其所以生。有 情以為識。有形以為動。皆不須臾息。隨時變化者也。然非主也。 非生之主也。必知天之長生。不隨化而失者。有其元氣以守其 中也。人之所以主此身者。有其性以守其命。性命與天道一也。 果明生之有性。則知變化之中。有不化者存。則知既生之身。有 無生者存。無生乃長生。故人之生真同天之生。天之生化萬物。 自然而然。人之同天自然。則賴有其功用。以人非純天也。乃得 天地各半者也。不去其一。不能存其一。不有所操持。不能保其中主。不有所慎戒。不能正其性命。故因天之變化。而必各正其 性命。因情之欲。形之動。而必求于清靜。以保合太和。此為人道 之始。即中庸首章所謂也。人之性本至中。不失其中。乃為和。

七情未發(fā)。中之象也。性之見也。發(fā)而不過。則和之義也。情之正也。 必有正性命之功。有保太和之用。而後孚天之行。同乾之德。雖 日變不失其主。日化不忘其生。則人能反于自來。歸于乾元。所 謂上天之載。所謂順帝之則。所謂在帝左右。皆明原始要終之 義。而乾辭之旨也。唯知有生。乃必善其生。唯知有性。乃必正其 性。唯知有變化。乃必順變化。而不失其中和。唯知有道德。乃必 遵道德。而全保其終始。故以乾之變化。而責(zé)人之正性命。保合 太和也。因乾道之變化。天之常也。人則以非天之全。不能有常。 必返而求之性命。性命。天所同也。故必慎而保合太和。太和。天 之用也。有所求。有所慎。而後有所成。此道功之必本于脩持也。 故以利貞為先。利貞者。脩持之事也。性情之功也。所謂清靜者。 致中和者。誠明者。存養(yǎng)省察者。以及于至德凝道。明心見性者。 皆利貞之事也。皆人道之本。所以同天之行。孚乾之道也。此聖 人以道教人。開宗明義之語也。 乾卦六爻。均為[陽爻圖]。若易之。則一[特殊圖]耳。太極之原也。明示天象透 明而渾圓。于人即性光之象。性有體而難顯。唯光見之。故天之 體氣盎然。遠望蒼蒼如有色。近之則不見。以其為透明體無色 也。所見之色。所照物也。如鏡如水。照物見形。以本無形也。

乾象亦然。既屬純陽。絕無陰滓。故曰純粹精也。乃精純之氣也。于物 唯龍象之。故六爻曰六龍。然其體明淨(jìng)。則照物成影。其氣光和。 則觸物成生。以不變而為變化之主。如人之性。本無物也。而應(yīng) 物成情。本無欲也。而因欲成識。以其無念。乃接萬念。以其不變。 乃主變化。故體用不同也。蓋在後天。陽必接于陰。而後生成。乾 以純陽。必接于坤。其所變化。皆見于坤。人性純一。必合于情。其 所變化。皆見于情。性情雖同出。而體用已大異。則由于變化使 然。後天之乾。非先天之乾。其有變化。理宜自然。不可免也。人性 亦然。性果未生。無所謂情。乃其已生。乃不免為情累。則理氣變 化所至也。故明乾之變化。則知性之變化。明乾之有常。則當使 性命復(fù)歸于正。以保合太和。此利貞之教。為正性命立也。夫利 貞者。因性之本清靜。而求其永清靜也。清靜乃見其性情。不清 靜則如處濁流。不自見其身。立煙霧。不自見其體。日隨變化?;?昧老死。不自知其何來何去。則將何以全生哉。此言脩道。必自 清靜始。而成行必自利貞始也。夫利貞者。言就己之性情。而辨 其是正是邪。是和是否。而自守其中也。中者天下之大本。曰時 中。以宜于時也。乾之行也。首在孚時。一曰與時偕行。一曰與時 偕極。一曰時舍也。一曰欲及時也。皆主于時。皆重在時之宜。

宜者義也。義者利也。以時宜為利。則天下無不利矣。故求情之正 者。必先利焉。乾之大生。有所養(yǎng)也。乾之大始。有所本也。貞者養(yǎng) 其氣也。本其德也。乾之為道。無不先有所積。故曰有備無患。唯 其有備。故能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 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此皆貞之道也。貞之 德也。以貞能養(yǎng)蓄其氣。含涵其用。先固其本也。故求太和之保 者。必以貞焉。貞為天下大順之本。言無事不辦也。故凡自脩必 先利貞。利以盡外。貞以盡內(nèi)。利以正性命。貞以保太和。因乾之 變化。而求乎利貞之道。乃能順天承乾。而原始要終。此利貞為 人道之本始。亦易教之本始也。 夫脩道成誠。非為成己也。為人己同成耳。蓋性之德用。固無人 己分也。人性皆受諸天。天無私覆。無私生。性無私善。一成皆成。 故成己必成人成物。成己仁也。仁之德必見于外。成物智也。智之德必衷諸內(nèi)。二者一也。有其內(nèi)必見其外。有其外必存于內(nèi)。 故明德止善一事也。因其自脩而止善。因其成性而明德。此同 道也。故人道始于利貞。終于元亨。元亨利貞。一道也。一德也。推 利以為亨。本貞以為元。初無差別也。內(nèi)以成道。外以明德。明德 及于天下。天下治平。明之至也。元亨之盛。原出利貞之功。

而利貞之精。乃成元亨之用。斯乾道之全也。有利貞以保太和。正性 命。乃有元亨以出庶物。致咸寧也。由天言之。元亨利貞。天之道 也。由人言之。利貞元亨。人之道也。此天人之合于四德也。而性 命之正。太和之保。即止至善也。致中和也。而首出庶物。萬國咸 寧。即明德之明。位育之成也。一章之義。即大學(xué)中庸之言也。夫 天道自然。以乾元之大。為萬物資始。以六龍之行。為形物之生。 故天道自成其用。自見其功。以有乾元以統(tǒng)御之。有乾道以變 化之。天下同生。萬物同化。不為而成。不言而明。而人道則有待 于為。有需于言。以其所生。出于天之變化。所成當于乾之品流 也。因動而生。則求不動。方見其無生之生。因化而成。則求不化。 方達乎不化之化。此必反而求之于性命之正。太和之保合。而 有其利貞之德。方可以竟其首出之用。成其咸寧之功。而見其 元亨之道也。然人非違天以行者也。其克己而後及物。先人而 後同天者。正猶天之先天。而後及一切也。天下未有無本而生 者。立本在己。成用在天。由天與人者始也。由人返天者終也。始終仍一道也。故言既成。則天人無所殊。當其初也。則必先盡其 為人者。而後可語于天也。不然。隨化之身。易動之情。幾何不墮 落。與草木同腐哉。此聖人之所以諄諄為教也。豈徒為卦象詮釋也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中出中文字幕| 9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少妇内射毛片| 91亚洲熟女少妇在线观看| 麻豆果冻传媒一二三区| 精品欧美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av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传媒中文字幕东京热|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91|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在线| 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夜夜嗨激情五月天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中文字幕| 91福利视频日本免费看看|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 无套内射美女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九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第一页| 中文字幕人妻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日本黄色美女日本黄色| 高跟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欧美胖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有码一区二区|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自拍| 国产午夜精品在线免费看| 午夜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色丁香一区二区黑人巨大|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一区|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蜜 | 欧美国产日韩变态另类在线看| 欧美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级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