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蓮子肉 去皮,一斤[9g] 薏苡仁一斤[9g] 縮砂仁一斤[6g] 桔梗 炒令深黃色 一斤 [6g] 甘草 炒,二斤[9g] 白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山藥 各二斤[15g] 白扁豆 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 [12g]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6g),大棗湯調(diào)下。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
〖方歌〗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主治〗脾虛夾濕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 人參 ┐
│ │
君 ┤ 白術(shù) ├ 益氣健脾滲濕。
│ │
└ 茯苓 ┘
┌ 山藥、蓮子肉 ── 助人參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
臣 ┤
└ 白扁豆、薏苡仁 ── 助白術(shù)、茯苓以健脾滲濕。
┌ 砂仁 ── 醒脾和胃,行氣化滯。
佐 ┤
└ 桔梗 ── 宣肺利氣,載藥上行,以益肺氣。
使 炒甘草 ── 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
◆諸藥合用,補(bǔ)其中氣,滲其濕濁,行其氣滯,恢復(fù)脾胃受納與健運(yùn)之職,則諸癥自除。
1.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臨床運(yùn)用除脾胃氣虛癥狀外,以泄瀉,舌苔白膩 ,脈虛緩為證治要點(diǎn)。
2.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溫中祛寒止痛。
3.常用于慢性胃腸炎、盆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及婦女帶下病等脾虛夾濕者。
1.《古今醫(yī)鑒》所載參苓白術(shù)散,較本方多陳皮一味,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證者。
2.白術(shù)土炒、煨山藥、炒薏苡仁,加強(qiáng)健脾、勝濕、止瀉的作用。
《醫(yī)方考》:“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qiáng)。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草者也;白術(shù)、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于地道矣。”
臨床報(bào)道: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治本為主,配伍生肌玉紅膏加氫化考的松保留灌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24例。其中辨證屬脾氣虛者15例,脾腎陽虛者2例,脾虛挾大腸濕熱者7例,30天為一療程。結(jié)果:治愈者19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1例。(中醫(yī)雜志;19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