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羅氏通譜網(wǎng)

 james1059 2012-03-18


山東濟(jì)南歷城,古稱齊郡。是羅氏著名的五個郡望之一。在唐代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中,第一為齊郡;第二為襄陽郡;第三為河?xùn)|(今太原)郡;但不知為何,較早出現(xiàn)的長沙、豫章(今南昌)二郡,卻未被列入。大陸的羅姓,多數(shù)聚居于南方,今國內(nèi)的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等6省的羅氏,約占全國羅氏總?cè)丝诘?5%。
秦末漢初,羅珠的子孫便陸續(xù)北遷于山東境內(nèi),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逐步發(fā)展成為大姓。如:
羅臣建(珠公四世孫),志公長子,生于漢元鼎乙丑(公元前116年)。本始(公元前73—前70年)時,任山東齊東縣令(齊東縣于1958年撤消,劃歸鄒平、博興兩縣),遂家焉,支分新城縣。
羅誼(珠公五世孫),臣遠(yuǎn)長子,生于漢后元壬午(公元前159年)。同妻熊氏徙山東兗州府鄒縣。
羅詒(珠公五世孫),臣先之子,生于漢始元庚子(公元前81年)九月。其后,居青州府益都、樂安、蒙陰、昌樂、壽光等處。
羅欽(珠公六世孫),善公長子,就讀山東曲阜孔府,配孔氏,遂家曲阜。
羅隱(珠公六世孫),善公次子,后裔散居山東滋陽、寧陽、鄒縣、滕縣、泗水、金鄉(xiāng)、東昌、武城等處。
羅?。ㄖ楣缹O),字思秀,評公之子,生于漢元鳳甲辰(公元77年)。初元中仕中軍大夫,徙湖廣荊州。后裔支分山東齊東縣(齊東縣于1958年撤消,劃歸鄒平、博興兩縣)。
羅伯(珠公七世孫),字莊伯,崙公長子,生于漢建平丙辰(公元前5年)四月十六日。避王莽亂,徙山東萊陽縣壩村。配虞氏(萊陽壩村虞家邦公女),生子一:秀倫。
羅越(珠公七世孫),嶷公之子,生于漢永始乙巳年(公元前16年)。避王莽亂,合家二十八口,入青州古之齊國魯國界居焉。
羅曇(珠公九世孫),蔣公長子,生于東漢光武乙巳年(公元45年)三月十三日卯時。因貨殖貿(mào)易山東兗州府曲阜縣,遂家曲阜城東。配孔氏(曲阜孔端公女),生子一:季羨。副配胡氏(雙嶺文志公女)生子二:季彥、季崇。
羅沖齋(珠公九世孫),蒼公之子,生于東漢元和甲申年(公元84年),桓帝永興(公元153—154年)間,領(lǐng)合家徙山東兗州魯城北鄉(xiāng)之窮桑。配刁氏(黎坊中村龍勾公女),生子二:季仁、季耀(季耀后兗州府)。
羅仁和(珠公十世孫),奇秀長子,建寧(公元168—172年)間,徙居山東萊州府高密縣高村墟。
羅季淮(珠公十世孫),昊公之子,生于漢永元乙未(公元95年)二月十二日卯時。居山東曲阜城北新坊。配孟氏,合葬新坊。生子二:長子國思,徙泗水縣,支分成武、曹州等處;次子國念,配孔氏,徙東平州。
北魏時,有一批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jié)侯羅結(jié)(《魏書》有傳)家族,在山東為官。如羅拔,官至濟(jì)南王;羅殺鬼,官任南青州刺史;羅念,官任州刺史;羅忸,任兗州刺史;羅蓋,任濟(jì)州刺史;羅衡,任光州刺史;羅伊利,任過安東將軍、兗州刺史等。
隋末時,山東籍的羅氏與湖北襄陽籍的羅姓族人,共同參與了十六姓興唐的戰(zhàn)爭。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羅藝(正一品)。有的封國公,如郯國公羅士信(從一品)。有的封侯,如:大唐左驍衛(wèi)將軍、上柱國(正二品)安山縣侯羅君副(齊州歷城人);翊衛(wèi)神羽大都督羅端(洛州洛陽人);果毅將軍羅承先(從二品,河南南陽人);開國縣公羅君預(yù)(從二品,德州平原人)等。(見訓(xùn)森《通譜》第1冊第43頁)唐代定姓族時,以當(dāng)朝仕官品位排列,所以,在《元和姓纂》中,“齊郡羅”被列在了首位。齊郡羅,在全國羅氏中雖然歷來占比重不大,但在人才素質(zhì)方面卻很高,比如淄博《羅氏世譜》始祖士信,便是著名一例。
淄博的《羅氏世譜》是斷代譜,或曰支譜,且創(chuàng)修譜序因為毀損,“只余三十余字、故不載”,而開首第一句,便是“始祖士信”,究竟其父其祖名諱為何,先祖祖籍及播遷途徑等重要信息,也只字未提。若干年來,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2000年前后,廣東、福建等地的羅氏族人,正醞釀編纂《中華羅氏通譜》。為此,我與夫人傅愛芳于2004年12月8日,作為山東省“士信一族”的羅氏代表,前往福建省沙縣(羅從彥紀(jì)念館),與海內(nèi)外(包括臺灣、新加坡)的宗親,共同參加《通譜》編纂研討會,在異鄉(xiāng)異地,我終于找到了有關(guān)線索。
在江西南昌縣柏林村1993年重修《豫章柏林羅氏大成族譜》中,明確記載著:羅士信之父就是羅藝。在福建省1986年重修《閩沙羅氏族譜》中,則更清楚地記載著:羅藝公之子“名成、諱士信”。
自隋唐迄今大約一千五百年,我們并不知道江西有個大成譜,也不了解福建有個閩沙譜。而江西與福建的宗親,也許未必知道士信公的后裔,早就從歷城遷移到今天的山東省淄博市,然而,那里的羅氏先賢,卻在許多年前,同時在《族譜》中清楚地記載了羅藝與羅成父子。
《中華羅氏通譜》現(xiàn)有兩個版本,均已問世:一個是2002年廣東版,由羅河勝主編,共3冊;一個是2007年福建版,由羅訓(xùn)森主編,共6冊。兩套書內(nèi)容基本相近,編法略有不同。可喜的是:這兩部《通譜》中,不僅都確認(rèn)羅藝與羅士信的父子關(guān)系,而且,在福建版《通譜》第五冊第3126頁上,還認(rèn)可了“本人確為黃帝、顓頊之后裔。當(dāng)是祝融吳回公的第一百六十九世孫”。
祝融氏,姬姓,都于鄭,即今河南省密縣東北與新鄭縣交界處。傳至57世“奎公”,遷移甘肅隴西,后人稱之為“隴西宗派”。建國始祖匡正公,妘姓,原籍隴西。周武王三年,因功封于襄陽府宜城,是為羅國,后人稱之為“襄陽宗派”。周朝末年,凌甫公遷都于南郡枝江,易“妘”姓為“羅”姓;迨后公之孫“守隴(第93世)”,再由枝江遷至湖南長沙湘陰(今長沙縣北),稱之為“長沙宗派”。
漢朝初年吾祖珠公,字懷漢,原籍長沙瀏陽,仕漢,為治粟內(nèi)史,官至相國打司農(nóng),守九江,手植豫章樹于庭前,以市操節(jié),珠公后裔,派衍繁盛,中原羅氏,多宗豫章(今江西南昌)。
羅姓族根起長沙,羅氏始祖在南昌,事實有時也很無情:你也許不知,我也許不知,但不一定別人不知。北方的世譜沒有記錄,江南的族譜上反倒寫得清楚明白。家譜都是自己的祖宗們寫的,他們能胡編亂造嗎?他們能胡說八道嗎?所以他們敢寫,我們就該信,當(dāng)然也沒有理由不相信。
今淄博市淄川區(qū)東北隅,有一地名叫羅家岡,有一村莊名叫羅家莊(今稱羅村),附近還有個羅家湖遺跡。歷史上的羅成,曾經(jīng)在此地隱居,但千百年來,全村至今無一羅姓,而只有魯姓及其他部分雜姓。究竟是何緣故?
羅成少年英雄,年十四時即披馬上陣,幫助齊郡郡守張須陁(tuó,亦作張須陀)破擊長白山王薄等人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義軍。其后又勇戰(zhàn)疆場,忠義佐唐。據(jù)說:羅士信的另一名字為“羅德雋”,有賜“李”氏的記載(見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121頁)。唐王朝為表彰羅成的功績,于武德元年至六年(公元618—623年),特地在般陽縣西北、在羅村西側(cè)的新沓縣舊址,專門為其析置“長白縣”(見《新唐書·地理志》)。當(dāng)時,縣城設(shè)有五門:東為錦川,東南為企暾,南為書岱,西為古城,北為望奎(或謂奎星)??h城雖然不大,卻也玲瓏壯觀。遺憾的是,羅成英雄短命,只活了20歲便英年早逝。其后人遂在長白縣城東建立羅家莊(即今羅村)。
隋朝末年,羅藝跟隨時任山東濟(jì)南府參軍的父親羅官奉,由豫章(今南昌)之西山,析徙山東之濟(jì)南。羅藝為襄陽籍。羅成是羅藝的獨生子,羅成出生在齊郡歷城,傳說故居就在歷城縣縣東巷羅姑泉,成年后遷居淄州般陽(今淄川縣)居住。
唐朝初年,是羅藝、羅成父子叱咤疆場的年代,一條獨門傳授的“羅家槍”,馳名幽州及山東。羅藝最初為隋朝武將,煬帝死后,因迫不得已而降唐,被敕封為燕山王。羅藝暮年,輕信巫婆鬼道企圖叛唐奪權(quán),致害于外戚人之手,不僅導(dǎo)致自己身敗名裂,而且也禍及子孫。噩運傳來,居住在羅家莊的羅姓人,一部分南逃浙江、福建,少數(shù)隱姓埋名,就地蟄伏。
據(jù)湖北省孝感市的羅氏后裔說:羅藝反唐,因誅滅九族,其子孫潛逃南下,居于長江南面的一條較大支流——清江上游的山溝里。地名為“樂家溝”或“樂家界”,后來,外姓人知道他們是羅藝的子孫,稱其為“羅家將”。(見訓(xùn)森《通譜》第五冊第3008頁)
羅藝與羅成父子,一為唐逆臣,一為唐忠勇,導(dǎo)致了從羅藝以下數(shù)代,國史與家譜多處不相吻合的歷史事實。唐朝統(tǒng)治近三百年。羅氏后人續(xù)修《家譜》心有余悸,因羅藝反唐而不敢顯稱祖諱。在江西、福建等地的族譜中,羅藝被改寫為羅恩或羅安慶;羅藝之妻,原本是太宰秦旭的女兒,是秦瓊元帥之姑母,《家譜》中故意把“秦”字改為“余”字,意為腦袋被砍,“除頭三橫”。淄博的羅氏在創(chuàng)修《世譜》時,索性把李世民的名將羅士信確立為始祖,既不記籍貫,也不寫父祖。
根據(jù)多年來編寫史志和閱讀氏族譜牒的經(jīng)驗,以及“文化大革命”間的經(jīng)歷,我們有理由設(shè)身處地的進(jìn)行大膽推斷:
淄博的《羅氏世譜》是士信公的五世孫祥儒公創(chuàng)修的,祖孫(士信公與祥儒公)間相距僅百余年,祥儒公不會不明白羅士信的父親是誰,為什么他沒有寫?也許他怕冒險,也許他怕闖禍。羅藝在太宗貞觀元年率兵反唐,在當(dāng)時看來,他是社會的罪人,他是歷史的罪人。唐朝人唐朝創(chuàng)修家譜,敢將“社會罪人、歷史罪人”立為始祖嗎?士信公則不然,他是建唐保唐的開國名將,是郯國公。如果將士信公立為始祖,不但順應(yīng)時勢,而且光宗耀祖,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dāng)時,羅成有一個名叫羅潛的后輩,為躲避災(zāi)禍,獨自攜帶家譜逃往山東諸城。至北宋神宗年間,羅成的16世孫羅希古得中進(jìn)士,并陸續(xù)升遷為大理審刑官、大名府知府、中散大夫。羅希古眷念故土,與其弟羅希道,闔家重返故籍。他們或許緣于睹物傷情、易生不悅之聯(lián)想,沒有回歸舊址,而是選在淄川縣孝義鄉(xiāng)碑坡里(即今淄川區(qū)昆侖地區(qū))定居。并在今淄川區(qū)二里鄉(xiāng)蘇王莊東南隅,修墓建營,豎立“宋故贈金紫光祿大夫羅公神道碑”。
羅村系士信公的子孫所建,歷史悠久,一度輝煌。其后雖然有他姓入住,但莊名始終未改,因而導(dǎo)致了“羅村無羅姓”的可以被世人理解的怪異現(xiàn)象。
現(xiàn)在,《中華羅氏通譜》已經(jīng)出版,我們有責(zé)任根據(jù)現(xiàn)實的資料,將全國的《通譜》與我們淄博的《世譜》加以順理成章地對接,至少可以讓后人通過這份系統(tǒng)的資料,能夠完整地貫通家族歷史。進(jìn)而明白:為什么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為什么說我們羅姓人是黃帝的傳人。
在福建,我還結(jié)識了江西省南昌市的羅賢訪宗親,他是豫章羅珠研究會的負(fù)責(zé)人?!百t”字輩,是珠公68世孫,恰巧與淄博的“光”字輩同代。羅賢訪說:羅藝、羅士信(羅世推)、羅志為(即羅通或羅童),確為祖孫三代。但《柏林羅氏大成族譜》中并未出現(xiàn)“羅成”字樣,而在福建省1986年丙寅重修的福建《閩沙羅氏族譜》中,已經(jīng)得以確認(rèn)。他還說:2004年夏,距南昌60公里的高安市的宗親,曾發(fā)現(xiàn)了羅成墓,估計是座副墓。
——這份資料,當(dāng)算是我參加全國《通譜》研討會的收獲和心得,原想自己存留,但羅慶昌爺爺曾多次催促我盡快將其整理成冊,讓族人廣泛享用。雖然我自知學(xué)識淺薄,拿不出手。但也希望借助這份資料,能得到族人更多的指導(dǎo)和教誨。
附錄:豫章羅氏八十字名、字班輩字派
(見訓(xùn)森《通譜》第四冊第2328頁)
(四十字)——由南宋吏部侍郎羅盛得(正三品)制定。
盛(珠公43世)應(yīng)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德懋憲光,秉興克允福;亨運會時(珠公66世孫)來,賢(珠公68世孫)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業(yè)是常祿。
(新派四十字)——由明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羅文溥(正四品)制定。
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學(xué)家聲遠(yuǎn),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fā)麟祥。
【釋義】
盛應(yīng)實用君——羅氏要繁榮昌盛,實實在在要靠你、要用到你。
成彥伯公叔——你要像公公、伯伯、叔叔一樣,成為有才學(xué)、有德行的人。
以德懋憲光——要勤奮努力,以德治國,用德行使法律增光。
秉興克允?!鞒殖d旺發(fā)達(dá)后,能夠使人信服,受人敬重,才是有福的人。
亨運會時來——亨通的時運會經(jīng)常到來。
賢嗣序昭穆——賢達(dá)的后裔,會將祖德宗功,很好地繼承傳序下去。
富有本日新——富有的人,每天都有收獲,帳目天天更新。
得業(yè)是常祿——選擇一種好的職業(yè),就像官員一樣,有長期、經(jīng)常的俸祿。
忠孝全鴻烈——羅氏一門忠孝,名揚當(dāng)時,都是鴻烈的壯舉。
芳名振豫章——孝友羅企生、羅遵生的名字,振興了羅氏“豫章”郡的聲望。
立朝榮甲第——在朝立名,要以科甲的名次為榮。
奕世萃冠裳——代代都會有很多做官的子孫。
理學(xué)家聲遠(yuǎn)——羅氏是理學(xué)世家,宋代羅從彥是朱熹的祖師,羅氏族人引為自豪。
英才國瑞長——羅氏精英們,將使國運長久。
靈礽同紹述——后輩兒孫們把羅氏的光輝歷史繼承到永遠(yuǎn)。
慶衍發(fā)麟祥——慶賀繁衍的后代,很好地發(fā)展羅氏的王族的祥瑞、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第一部分?羅姓始祖溯源
(一)

羅氏,是中華古老的大姓之一。據(jù)公安部2007年4月公布的調(diào)查資料顯示:羅氏位居全國100個大姓中的第20位(見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160頁)。人口約1300萬,包括漢、回、滿、苗、蒙古等民族(見訓(xùn)森《通譜》第五冊第3001頁)。
羅姓的遠(yuǎn)古先祖,是從軒轅黃帝開始的。國內(nèi)各地及海外歷代傳留的羅氏譜牒,大致記為:黃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顓頊(zhuānxū)……(如圖)
1世、黃帝——昌意——乾荒——顓頊——卷章——重黎(祝融氏)——宸佐——任——猺盧——10世、和仲——榮學(xué)——弼后——立德——鳳——邦——襄——宣宜——道邁——性——20世、清——信——金梧——知足——孔發(fā)——逸——禮榮——至望——晉——南峰——30世、仿——倫——佑——世輔——日盛——云——仁玉——沛——履喆——皐啟沃——40世、元——維——瑺——超輔——秉文——世杰——立明——承休——茂相——鵬——50世、貢——鳳兆——璇——世富——思——百發(fā)——祚——覺——奎——休——60世、炳——孝——鄶(匡正公)——昌允——祥——甲應(yīng)——文波——德——凝猬——進(jìn)賢——70世、宏——璇——輦——贊——靜——洪統(tǒng)——和——班——震——博吉——80世、乾——暉——縉——敬——家斯——萬通——蒼噩——研——利達(dá)——世正(秀揚)——90世、學(xué)——程正——乘(凌甫公)……
在《豫章羅氏譜系宗支易見圖》中,是如下表示的
第1世:黃帝—→第2世(昌意)—→第3世(顓頊)—→第4世(祝融)—→第5世(勾龍)—→第6世(米師、囂術(shù)、臨陳)
第6世:囂術(shù)—→第7世(豬盧、岳盧)
第7世:岳盧—→第8世(鶚、鳳、鵬、鴟[chī])
第8世:鳳—→第9世(邦、都)
第9世:邦—→第10世(襄、袞、敏、政)
第10世:襄—→第11世(宣宜、興宜)
第11世:宣宜—→第12世(道邁、道遵)
第12世:道遵—→第13世(戈)—→第14世(顧)—→第15世(性、忻[xīn])
第15世:性—→第16世(清、水、君)
第16世:清—→第17世(逸)—→第18世(豫)—→第19世(至望、至明)
第19世:至望—→第20世(晉、留)
第20世:晉—→第21世(敏)—→第22世(仿、效)
第22世:仿—→第23世(偉)—→第24世(佑)—→第25世(云、霓)
第25世:云—→第26世(沛、沐)
第26世:沛—→第27世(維、綱)
第27世:維—→第28世(瑺[cháng]、珉)
第28世:瑺—→第29世(超、起軫、走猷)
第29世:超—→第30世(休、林、桓)
第30世:林—→第31世(熾、煌、烜[xuǎn])
第31世:熾—→第32世(鄶[kuài,住陜西]、邾[zhū,封羅國])
第32世:鄶—→第33世(昌胤、昌祚)
第33世:昌胤—→第34世(?。?5世(凝猬、凝蝠)
第35世:凝猬—→第36世(洪美、洪吉、洪彥)
第36世:洪美—→第37世(芳噩)—→第38世(砧[zhēn]、斫[zhuó])
第38世:斫—→第39世(茂峻、茂岫)
第39世:茂峻—→第40世(宗光、宗譽)
第40世:宗光—→第41世(嗣夤[yín][一作嗣彝])—→第42世(君贊、君用)
第42世:君用—→第43世(珍、珠)
第43世:羅珠公。居湖廣長沙,徙江西豫章溝,而為羅姓開基始祖也。

(二)

顓頊,號高陽氏,生三子:鯀(gǔn),窮蟬,稱。其中,稱生老童(老童又名“卷章”)。老童生二子:重黎,吳回。因為重黎發(fā)明了敲石取火,為天下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兄弟二人共同擔(dān)任“司火”之職,官名為“火正祝融”。祝融氏初為“姬”姓,后為“妘(yún)”姓。
顓頊之重孫——祝融吳回,生一子,名“終”,因封于“陸鄉(xiāng)”,故名“陸終”。陸終娶鬼方國君之女“嬇(或作媿,kuì)”為妻,生六子:一子樊,二子惠連,三子篯(jiān)鏗,四子求言,五子晏安,六子季連。陸終第四子求言,封于鄶(今河南新鄭),亦稱鄶人或會人,為妘姓。妘姓是羅人的正統(tǒng)先祖。
陸終第六子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mǐ)”部落的首領(lǐng)。夏朝時,其后裔析分為“穴熊氏”和“鬻熊氏”兩支,活動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yǎn)陵一帶,后來,穴熊氏進(jìn)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縣東),演變?yōu)椤扒G楚”部落?!傲d”姓在春秋時代,既是楚人的先祖,也是羅人的先祖。
鬻熊氏,主要活動在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以及湖北的羅田之間。該地區(qū)森林茂密,鳥類麇(qún)集,是大批候鳥南遷北移的宿營點?!傲_”字,繁體為“羅”,在甲骨文中,頗似一張撲捉鳥類的網(wǎng);發(fā)展到小篆體,網(wǎng)(四)下的右邊是鳥(佳),左邊是絲(糸),表示捕鳥的網(wǎng)是由絲等纖維物編織而成。鬻熊部落因善于制造羅網(wǎng)、并勤于羅撲鳥類,而被稱之為“羅人部落”或“羅人”。
商朝末年,荊楚部落和羅人部落,追隨周武王伐商滅商有功,進(jìn)封子爵:“侯、伯、子、男”,共封大小七十二國。荊楚分封于丹陽;羅人分封于房州(今湖北省西北的房縣)。
祝融吳回的60世孫為“源公”,仕周,為中謀參將。源公生子“匡正”,匡正是祝融的第61世孫,為妘姓,原籍隴西。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118年),因被封于“鄫(céng)”地(今河南新鄭縣),謂之“妘鄫公”。武王九年,匡正奉命征南有功,又被封為“安南羅國公”,并在湖北襄陽府宜城,正式建立“羅子國(屬于異姓諸侯國)”??镎灰暈樵缙诹_姓的先祖,至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像贊有詩云:“討紂公有功,封國有宜城,羅氏自此始,世系銜子爵。”(見訓(xùn)森《通譜》第四冊第2369頁)后來,羅人又東遷至湖北城西的羅川城(即羅子國遺址)。
周成王時,季連的后裔中有位名叫“熊繹”的人,被封于荊楚,成為楚國的先君,都郢(yǐng)中(今湖北省江陵縣),盡有江漢之地。當(dāng)時羅國極小,地盤只五十里。依附于楚國,同為“熊”姓。因此,妘姓和熊姓,都是現(xiàn)在羅姓氏族的主要來源。當(dāng)然,這里未包括其他賜姓改姓融入羅氏的部分。

(三)

匡正公生奕(yì)芳、昌允、昌蘭、昌祚等四子,奕芳始為都司,后襲父爵于羅。
匡正公的24世孫(祝融84世孫)是萬通公(字思晦),萬通公生有二子:一名芳噩、一名蒼噩。周莊王七年(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的武王吞滅。當(dāng)時,芳噩為了躲災(zāi)避禍,出逃四川,全家19口人全被楚人殺光;蒼噩因隨同父親避居于襄陽黃龍府金氏圩(wéi)而幸免。蒼噩生有二子:砧、研(諱虬)。自此,羅子國的遺民亡國失邑,四處逃散,隱逸深山。有的“赤足下長江,光身入洞庭”,來到湖南,建立羅城(亦稱羅子國城)。后裔遂以國名為氏。匡正公作為羅國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早期的“羅氏一世祖”。其源流受氏世次如下:
1世:匡正——2世:奕芳——3世:祥——4世:甲應(yīng)——5世:文波——6世:德——7世:操(或捷)——8世:進(jìn)賢——9世:慎——10世:璇——11世:輦——12世:贊——13世:靜——14世:洪統(tǒng)——15世:彥一——16世:班——17世:震——18世:博吉——19世:乾——20世:暉——21世:縉——22世:敬——23世:家斯——24世:萬通——25世:蒼——26世:糺(jiū)——27世:利達(dá)——28世:秀揚——29世:學(xué)——30世:程正——31世:凌甫——32世:圖南——33世:守隴——34世:直——35世:弘——36世:科屏——37世:延榮——38世:復(fù)任——39世:維翰——40世:天朝——41世:君贊——42世:珠。
公元前538年,楚國的靈王武力強大,霸氣十足。他先滅賴,繼滅羅,后滅傅。首先將賴國滅亡并欲殺光賴姓子孫,賴氏人為求自保,或改為羅姓,或改為傅姓,以躲避死亡之禍;隨即,靈王又滅羅姓,羅氏人分別改為賴姓或傅二姓;當(dāng)楚靈王再欲滅絕傅國時,傅氏人又分別改為賴姓或羅姓……歷經(jīng)數(shù)代殺戮之后,賴、羅、傅三姓子孫,已經(jīng)混淆難辨,均未重復(fù)原姓,自此視為同宗同源,且規(guī)定互不通婚。
賴、羅、傅三氏,均系黃帝子孫,原本聚居于河南地帶,各因有功于國,被封地賜爵。臺灣現(xiàn)在仍有《賴羅傅聯(lián)宗大族譜》,三姓人至今視為一族,且有《賴羅傅宗親會歌》,歌詞云:“賴羅傅,我宗親,休戚相依齒與唇,不論富貴,不論清貧,同是(周)文王后代人。”(見訓(xùn)森《通譜》第五冊第3480—3481頁)
先秦時期,羅人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及山西地區(qū)。到楚文王時,為躲避楚國的侵?jǐn)_,開始向南遷徙,進(jìn)入湖北的汨羅縣。秦漢時期,羅人又向東發(fā)展,沿長江而下,進(jìn)而播遷至江西省的南昌地區(qū),逐漸成為大姓。

(四)

豫章羅氏,始于漢,忠于晉,昌于隋,興于唐,榮于宋,顯于明,盛于清——這是一段輝煌顯赫的歷史。江西《羅姓大成譜》說:“吾族世系,出于黃帝……延至周,妘鄫公,號匡正,分封羅國(在宜城縣山中)。至凌甫公,以功顯秦國,遂遷國于枝江。守隴公,徙長沙,以國為氏。秦有君章公,次子諱珠,仕漢,與灌嬰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樟樹),因家其地。景帝間……請定為郡,始有豫章之稱。其后,羅氏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羅棋布?!?
匡正公的31世孫(祝融91世孫)是“凌甫公”(名乘,字凌甫),生于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晚年佐秦有功,被敕封為“益伯侯”。凌甫公于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遷國于荊州枝江。
匡正公的33世孫(祝融93世孫)是守隴公,仕楚,為長沙太守,由枝江徙長沙。
匡正公的40世孫(祝融100世孫)是“天朝公”(名天朝,字嗣彝),官拜翰林學(xué)士。生有三子:君權(quán)、君贊、君用。
羅君用,古長沙羅縣人,是匡正的41世孫(祝融第101世孫)。據(jù)傳:古羅縣城南面有鐵羅坪,是鑄鐵的地方。君用公,曾任秦武陵郡守(秦時,武陵為郡——見訓(xùn)森《通譜》第二冊第1409頁)令,因為督運官鐵,溺死于洞庭。其兄君贊,率君用子女,沿江號泣不止,尋尸不獲,乃投水而歿。君用公的妻子劉氏,亦投水自盡。君用公被朝廷敕封為“孝感侯”。鄉(xiāng)人感之,于長沙城東建祠紀(jì)念。
君用公生有二子:長名珍,次名珠,系匡正公42世孫、祝融公的102世孫。
羅珍,又名羅孝子,羅縣人,年十二時,與其姐羅氏女(年十六歲),循涯哭求父尸,弗獲,皆赴水死。宋元豐(公元1078—1085年)間,羅珍敕封孝感侯,羅氏女敕封孝烈妃。
羅珠公,仕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先為治粟內(nèi)史,后為大農(nóng)令,世稱“大農(nóng)公”。漢景帝時,羅珠與灌嬰平定九江郡,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筑城堡,環(huán)城廣種豫章樹。其后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在《柏林羅氏大成族譜》中,將西漢“豫章羅氏”的開基祖羅珠,正式確定為豫章羅氏的開基祖及“羅氏新一世”鼻祖。
羅珠的子孫,于南朝的晉、宋、齊、梁之際,繁衍并散居各地,難以悉述。其第13世孫名羅瑭,定居江西省南昌縣富山鄉(xiāng)柏林村(今已改稱“南昌市小藍(lán)工業(yè)園區(qū)柏林村”),開基創(chuàng)業(yè),獨為稱著。
珠公的第16世孫,名君章,生有二子:企生和遵生。企生公的子孫,分布于今贛江區(qū)域及閩粵地區(qū);遵生公的子孫則多半移居別省。
山東省淄博市士信公后裔,系遵生公的后裔。其中,揚名海外、婦孺皆知的歷史名將羅成,是淄博羅氏的始祖。清代道光二十六年歲次丙午(公元1846年),珠公67世孫、贛州司馬羅明高(贛邑古富坪人),在《重修羅氏大成譜序》中明確指出:“隋唐相繼間,我祖遵生六世孫藝公,諱元朗,由豫章之西山,析徙山東濟(jì)南府歷城縣;其子成,諱士信,忠義佐唐,贈郯國公。其后,尹寧被難,不敢顯稱祖諱,因改藝公之名曰恩,改秦祖妣之姓曰余。當(dāng)斯時,離山東,回豫章,由豫章遷于浙江會稽居焉?!保ㄒ姾觿佟锻ㄗV》下冊103頁、150頁;亦見訓(xùn)森林《通譜》第二冊1374頁)。
江西南昌的《柏林大成譜》、福建省沙縣的《閩沙譜》,以及臺灣的《賴羅傅聯(lián)宗大族譜》,對于始祖珠公世系,記載大致相同。(見下圖)
第1世(珠)—→第2世(居厚)—→第3世(悉)—→第4世(臣恭)—→第5世(奉)—→第6世(徵)—→第7世(達(dá))—→第8世(葉)—→第9世(升)—→第10世(季實)—→第11世(霄)—→第12世(令恭)—→第13世(瑭)—→第14世(文通)—→第15世(鏗)—→第16世(綏)—→第17世(遵生)—→第18世(昊)—→第19世(智友)—→第20世(成中)—→第21世(景哲)—→第22世(官奉)—→第23世(元朗)—→第24世(士信)—→第25世(志為、志行)—→第26世(尹泰、尹寧、尹瞻、尹穆,章、英、昌)。
從祝融(作為第1代)至羅珠(第102代),系羅氏的遠(yuǎn)古宗親。祝融大約生于公元前3000年;珠公生于公元前245年。遠(yuǎn)古宗親的平均代差為27.4歲。
從102—130代,系羅氏的中古宗親:大約從西漢高后呂雉元年(即公元前187年),至唐朝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其中,隋末唐初的襄陽人(豫屬籍)羅藝,系祝融氏的124世孫(珠公23世孫);羅藝之子羅士信,系祝融氏的125世孫(珠公24世孫)。中古宗親的平均代差為33.0歲。
從130—152代,系羅氏的近古宗親:大致從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至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近古宗親的平均代差為29.6歲。

附錄:《羅氏譜序》(撰者:南唐進(jìn)士、企生公十世孫·羅穎)(見訓(xùn)森《通譜》第二冊第1337頁)
羅氏出于祝融,為高陽火正。傳自周初封于羅,因以為氏。凡羅,皆其后也。至春秋時,羅為小國,數(shù)被楚人所侵,至戰(zhàn)國而微滅。秦武陵令(羅)君用,督運官鐵,溺洞庭。其女與弟,求尸不獲,俱赴水死。鄉(xiāng)人感其義,于長沙城東祠祀焉。
君用遺孤(羅)珠,仕漢,為治粟內(nèi)史,奉命守九江??と藦埥唬I(xiàn)地,遂與灌嬰筑城,環(huán)十里許,辟六門,告成,遂家豫章。晉安隆間,(羅)穎十八世祖(羅)企生,為晉殉節(jié)。泰始間,豫章太守胡公藩、邑令魯侯攀,特請恩表其閭,曰“一門忠孝”。企生公之高祖以前,世家西山武陽。至瑭祖(羅瑭),手植羅漢柏,因曰“柏林羅氏”。
是故抗節(jié)不屈,而死晉之難,則君臣之道立;安誓不嫁,而投繯以死,則夫婦之義正;因父名萬年,而植冬青樹,則父子之情慰。觀哀忠之臺,則為孝孫可知也;觀退居之樓,其為高士可知也。他如:新吳之柏林觀,武林之總管太尉祠,上鶴之羅湖岱王祠,其系思又可知也。望望煙之樓,可以見周急之仁;謁崇節(jié)之堂,可以見慕義之正。或舉開元進(jìn)士,而仕至刺史,歷科甲第,后先繼美,明經(jīng)貢舉,代有其人,我子孫當(dāng)知先澤之難忘也。
吾祖家豫章,抵穎(羅穎)身數(shù)百年……等處,皆其支裔,而欲聯(lián)一本之誼,合離萃渙,不亦難乎!幸世系足征,故備錄原委,庶后之人知所考云。(該文當(dāng)撰寫于宋開寶元年戊辰,即公元968年)

第二部分?羅姓氏族源流
(一)遠(yuǎn)古黃帝世系

(選自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52頁)

第1世:黃帝,姓公孫,號有熊氏,少典之子。母符寶氏,于祁野感電光饒斗,懷孕二十四月,生帝于軒轅之壽丘,因名軒轅,即今河南新鄭縣。生出日角龍顏,有景云之瑞。長居姬水,改姓姬。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狥齊,成而聰明,以土德王,即神農(nóng)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黃,故曰黃帝。初都有熊國,因號有熊氏。遷都涿鹿,即彭城是也。傳說公元前2697年登位(見訓(xùn)森《通譜》第五冊第3503頁),在位百年,壽一百一十七歲。崩荊山之陽,葬于橋山。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子三:玄囂(亦作元囂,即少昊金天氏)、昌意、龍苗。次妃方纍(一作方累)氏女,生子四:青陽、節(jié)、休、清。三妃彤魚氏女,生子三:揮、夷皷(gǔ,鼓)、彭。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蒼林、禺陽。眾妾共生十四子: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細(xì)酉。
第2世:昌意,黃帝次子,降居若水,為諸侯。若水即江水,古之江國也,皆在四川之蜀地。娶蜀山氏之女,名昌樸,又名女樞。生子一:乾荒。
第3世:乾荒,昌意之子,娶河女淖(nào)子,又名女樞。于蜀(四川)之若水,感瑤光如蜺(ní,霓)貫月,正白之祥,在幽房之宮。生子一:顓頊。
第4世:顓頊,高陽氏,乾荒之子。姓姬,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號顓頊。山東濮州(或作溪州)舊有陵碑尚存。言顓頊?zhǔn)鍤q佐少昊為政,二十歲師事綠國。少昊氏崩,遂即位(傳為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見河勝《通譜》下冊第47頁)。自窮桑遷都于帝坵(一作帝丘),即河南大明府清縣東北七十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復(fù)國都高陽,稱高陽氏,即開封府祀縣。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或謂九十七),崩,葬東郡西濮陽頓坵(頓丘),即東昌府城門外廣陽里中。娶滕隍氏,生子二:稱、孺帝。
第5世:稱(亦作伯稱),顓頊長子。生子一:卷章。
第6世:卷章,字老童,稱之子。娶根水氏女,謂之驕福。生子二:重黎(祝融)、吳回(祝融)。重黎,號余,稱祝融氏。伏羲時十九氏中之一氏。

(二)開宗始祖祝融世系
(選自河勝《通譜》上冊163頁)

第1世:祝融,諱吳回,卷章次子,姬姓,系沃土荊源人。為帝嚳高辛氏之士,以功列五祀。居火正(火正官),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都于鄶國(河南密縣),今河南鄭州府新鄭縣祝融墟,即鄶都也。在位百年,天下治平,萬物咸宜,聽弇(yǎn)州之鳴,鳥諧神明,而和人聲,是以耳目聰明,血氣和平,壽命長百歲,而移風(fēng)易俗。則樂歌為之節(jié)文也。壽終,葬于新鄭,娶鬼方國筑氏女,生子一:陸終
第2世:陸終,諱震,祝融之次子。娶鬼方氏之妹,生六子:長子名樊,封于昆吾,賜己姓。次子惠連,封于參胡,董姓。三子名篯,字鏗,受封于大彭,因名彭祖。四子求言,賜妘姓,封于鄶,又稱會人,今新鄭也。五子晏安,曹姓,居河南靈寶縣。六子季連,羋姓,楚,其后也。
第3世:求言,諱辰,陸終四子。封于鄶,亦稱鄶人(會人),妘姓,其屬地在河南密縣、新鄭、鄭州。崩,葬永平府昌黎縣。娶鳳璞女,生一子:勾龍。
第4世:勾龍,諱左,求言之子,妘姓,居鄶國,襲職。娶泰壹氏女,名女周。生子四:臨陳、米郎、囂術(shù)、震佐。
第5世:囂術(shù),諱任,勾瓏三子,襲職箕裘。娶陶唐女風(fēng)氏,生子三:祝盧、猺盧、豬盧。
第6世:猺盧,諱正虎,囂術(shù)次子。為帝后土,能平九州,辨土地之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配社。娶共正氏女,名廷嬌。生子二:羲、和。(或作義仲、義叔、和仲、和叔四子)
第7世:和(一作和仲),諱宣朝。猺盧次子。同兄羲,佐唐,勘正日月星辰大數(shù)之歲歷。娶鄭氏之女都嬌,居妘水之陽。生四子:仕學(xué)、榮學(xué)、友學(xué)、制學(xué)。
第8世:榮學(xué),諱子居,和公次子。娶陰陽氏女,名趙嫫。生二子:弼后、良后。
第9世:弼后,榮學(xué)長子。佐唐堯帝,官拜御史,巡閹州郡。娶風(fēng)錢氏女,生子一:立德。
第10世:立德,諱採,字佐,弼后之子。佐唐堯為官,食粟千鐘。娶山谷李氏女,生子五:鶚、鳳、鵬、鴟(chī)、采。
第11世:鳳,諱振暉,立德次子。娶女修氏,名姜極。生子四:達(dá)、庭、邦、都。
第12世:邦,諱綱,號邦正,鳳公三子,娶氏伏女。生子四:襄、袞、敏、政。
第13世:襄,諱廷,邦公長子,娶伯陵氏女管定。生子三:宣宜、興宜、桂宜。
第14世:宣宜,諱升,襄公長子,娶姜氏之女,名如田。生子二:道邁、道遵。
第15世:道邁,諱桂,宣宜長子。娶水州陳女,生子五:廉、戈、佳、結(jié)、束(一作東)。
第16世:戈,諱世選,道邁次子。娶因人茅氏女,生子一:孟元。
第17世:孟元,諱顧。娶陶唐之女,名德姜。生子三:性、忻、惆。
第18世:性,諱周旦,孟元長子。娶民惜女江氏,生子三:清、義、欽。
第19世:清、諱思仁,性公長子。以孫“暢”佐夏帝“啟”,有功,恩贈諫議大夫。娶顧天氏女,名武極。生子一:信。
第20世:信(一作信瑞),諱伯因,清公之子。娶劉氏女,名伏達(dá)。生子一:金梧。
第21世:金梧,諱暢,信瑞之子。夏禹受禪,封同姓宗人于有扈國之南郊。有扈氏無道,公二十歲佐帝“啟”,大戰(zhàn)于甘。以公滅有扈氏有功,留為相國,勒封偉烈將軍。帝以夏后氏之女嫘嬌妻之。又娶孫藏氏。生子三:知瑞、知廷、知富。
第22世:知廷,諱允,號知足,金梧次子。夏時,居軒轅鄉(xiāng),富蓋巨卿,施田鄉(xiāng)里。娶施田曲女,生子一:孔發(fā)。
第23世:孔發(fā),諱運洪,知廷之子。娶趙順氏女,生子一:逸。
第24世:逸,諱大德,孔發(fā)之子。娶化生將女,生子三:禮榮、達(dá)榮、盛榮。
第25世:禮榮,諱豫,逸公長子。娶程卜氏女,名從極。生子二:至望、至明。
第26世:至望,禮榮長子。娶高峰氏女,生子二:晉、留。
第27世:晉,諱敷政,至望長子。娶天中氏女,生子四:東峰、南峰、西峰、北峰。
第28世:南峰,諱敏,晉公次子。娶一民氏女,名劉姜。生子三:倣、傚、傲
第29世:倣,諱袞元,號充元,南峰長子。娶高峰氏女,名陳姜。生子一:倫。
第30世:倫,諱文均,倣公之子。娶天中氏女,名祖劉。生子二:疊、舋(xìn。舋,或作亹wěi)
第31世:舋,諱佑,號佑恒,倫公次子。娶山谷呂氏女,生子二:世佐、世輔。
第32世:世輔。舋公次子。娶夏后司徒氏女,生子一:日盛。
第33世:日盛,諱祐,世輔之子。娶風(fēng)匡氏小女,生子二:云、霓。
第34世:云,諱騰龍,日盛長子。娶一民女己氏,生子一:仁玉。
第35世:仁玉,諱璋,號章安,云公之子。夏后廑(jǐn)時。仕于江南徐州太守。清正廉明,不徇私欲。迨至西漢時,珠公卜居漳水,植樟樹于庭前,以示不忘原祖璋公(即章安)之恩也。娶理程氏女,生子三:沛、沐、明。
第36世:沛,諱仲,號仲明,仁玉長子。娶屈姬氏女,生子二:履喆、履吉。
第37世:履喆,諱和,一名忠,沛公長子。娶周氏女,生子一:皐(gāo,皋)啟沃。
第38世:皐啟沃,諱志,履喆之子。娶風(fēng)門陳氏女,名鄭嬌。生子四:元、亨、利、貞。
第39世:元,諱秉乾,皐啟沃長子。娶巢孫女姬氏,生子三:維、綱、綻(一作紱)。
第40世:維,諱鎮(zhèn),號時真,元公長子。娶郟氏蔣女,生子三:瑺、鏜、珉
第41世:瑺,諱常任,維公長子。娶劉任女蘇娘,生子三:超輔、超軫、超輶(yóu)。
第42世:超輔,諱安,瑺公長子。娶應(yīng)卜張氏女,生子二:鄔峰、秉文。
第43世:秉文,諱典,超輔次子。夏桀王無道,公于乙未年,從商湯伐桀有功,敕封護(hù)國將軍。轉(zhuǎn)膺州施沙哈和番國。娶東方氏女,生子一:世杰。
第44世:世杰。諱宣城,秉文之子。商太丁時,官任參軍,復(fù)命射天,進(jìn)爵上卿。致仕還鄉(xiāng),仁厚處世,教子流芳。娶夏侯氏女,名江嬌。生子一:立明。
第45世:立明。諱各,世杰之子。娶駱州陶氏,生子二:承休、承紀(jì)。
第46世:承休,諱經(jīng),立明長子。娶夏侯氏,生子二:茂相、茂爾。
第47世:茂相,諱萬,承休長子。商朝為仕,官至刺史。娶陳氏女,名封嬌。生子二:赍(jī)弼、賢弼。
第48世:赍弼(或作賚弼、齊弼),諱鵬,號宗臣,茂相長子。娶庾錢氏女,生子一:沖斗。
第49世:沖斗,諱貢,赍弼之子。盤庚辟封宅侯。娶楊介歐姜女,生子二:鳳兆、鳳祥。
第50世:鳳兆,諱鳳召,沖斗長子。娶李西女,生子二:璿(xuán,璇)、瑻(kūn,琨)。
第51世:璿(璇),諱承胙,鳳兆長子。娶趙氏女,生子三:世富、世貴、世賢。
第52世:世富,諱懽(歡),璿公長子。商大戊時,賑粟貧鄰千余石。娶宋蔣女,生子三:恩、思、忠。
第53世:思,諱權(quán),字宗勝(一作勝宗),號施恩,世富長子。商朝為中相。黜公既去,轉(zhuǎn)涉河南蔽芾。娶商吳秀女,生子五:百發(fā)、百達(dá)、百通、百逵、百迎。
第54世:百發(fā),字億中,思公長子。娶藺童之女,生子四:祚、祿、禮、衿。
第55世:祚,諱兆先,百發(fā)長子,仕邑令。娶劉棠氏女,生子二:覺、慶。
第56世:覺,諱愷亨,祚公長子。仕幽州卿大夫。娶白相女姬氏,生子四:奎、寮、圭、星。
第57世:奎,諱士文,覺公長子。仕殷,輔太子郊。解組歸老。擇陜西鞏昌府隴西縣居焉。娶袁陰姜員氏女,生子四:休、林、樸、術(shù)。
第58世:休,諱旭,奎公長子。受職宰司。娶王陽氏女,生子四:熾、炳、煌、烜(xuǎn)
第59世:炳,諱昺(bǐng)日,休公次子。高宗武丁初年,鬼方無道。公從武丁伐之,受封軍中紫微,三年乃克。因伐鬼方有功,勒封中軍大夫,晉爵鎮(zhèn)定侯(或作鎮(zhèn)定君)。娶黃劉之女,生子二:孝、里(一作衷)。
第60世:孝,諱源流,炳公長子。佐周,初為文王卿士,官至中謀參軍。娶公羊氏之女,名禹嬌。生子五:邾、鄶(匡正)、鄔、鄺、鄖。(一說生子二:匡越、匡正(羅子國建國始祖)。

(三)羅子國建國始祖匡正公世系
(見河勝《通譜》上冊167頁)

第61世:匡正,名里,孝公次子。因都于鄶(即河南密縣),而稱鄶公。又因遷居妘水之陽,而姓妘氏。商紂王八年甲寅生??镎?、匡越兄弟二人,隨父源公,輔佐周武王伐紂,周武王九年,在周師鬻熊公之周密策劃下,奉命南征。武王三年,晉子爵,賜封“安南羅國公”,降旨“食采湖北宜城”。國于羅水之陽,易“妘氏”為“羅氏”。后移都至古“羅川城”(今湖北省南漳縣,遺跡尚存)。原配江氏,次娶殷氏,歿后合葬襄陽谷鄧地鹿溪山。生子三:昌允、昌蘭、昌祚。
第62世:昌允,諱宣,又名奕芳。商紂受辛戊辰生。周武王之時,先為羅國都司,后襲父爵“羅國侯”。配黨氏女,生禎、祥、禧三子。
第63世:祥,諱祥德。周成王己亥生。蔭襲衛(wèi)守府推官。配黎侯氏女,生甲應(yīng)、中應(yīng)二子。
第64世:甲應(yīng),諱隆,周康王甲子生。襲父爵,仕江南揚州刺史。配孟氏女,生文波、文海、文滄三子。
第65世:文波,周康王丁亥生。世襲子爵。配仉氏女,生德、善、安、漋四子(一說:生德、衡、衍三子)。
第66世:德,諱象賢,號德智。周昭王庚戌生。襲父爵。配元顏氏女,生凝蝟(操)、凝蝠(捷)二子。
第67世:凝蝟,諱操,德公長子。周昭王乙亥生。世襲爵侯。配亓官氏女,生進(jìn)賢、進(jìn)貴、進(jìn)貢三子。
第68世:進(jìn)賢,諱真,周穆王乙亥生。世襲祖爵。配施氏女,生宏、容、宜三子。
第69世:宏,諱順,號慎(或慎之)。周穆王乙丑生。世襲祖爵。配芊氏女,生璇(xuán)、施二子。
第70世:璇,諱嚴(yán),字琢先,宏公長子。周懿王庚寅生。世襲祖爵。配郯氏女,生輦。
第71世:輦,諱日通,周孝王丙辰生。世襲祖爵。配言氏女,生贊、舜二子。
第72世:贊,字勝,周夷王戊寅生。世襲祖爵。配公叔氏女,生靜、仲、晏三子。
第73世:靜,號善,周厲王乙巳生。世襲祖爵。配孔氏女,生洪統(tǒng)、洪美、洪吉、洪彥四子。
第74世:洪統(tǒng),諱郁,字巖,周厲王丙寅生。世襲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東遷,王室漸衰,號令不行,列國干戈煙起。公仍守城堅固。配中山氏女,生積、和二子。
第75世:和,諱彥一。周宣王甲申生。世襲祖爵,固守城郭。配鄖國氏女,生班、瑤二子。
第76世:班,諱煌,號懷沙,彥一長子。周宣王三十七年庚戌生。世襲祖爵。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公元前707年),楚莊王率兵北征犯境,即“伐絞之役”,楚師分涉于彭(即古彭水,今漢水中游支流南河及其支流馬欄河,在今湖北省谷城附近),而“羅人欲伐之”未遂。次年春,楚將屈瑕(莫敖)再度興兵伐羅,“及鄢,亂次以濟(jì)”(鄢,即今漢水支流蠻河)。就鄢水一戰(zhàn),驕楚亂陣涉河,被班公大敗,屈瑕羞歸楚國,逃至荒谷山林自縊身亡。為此,班公被嘉封為“羅國公”。時人賦詩云曰:“膽略驍勇楚屈瑕,征鄖伐絞智慧堪夸;奈何不慎羅侯戟,空使功名喪谷崖?!迸洳毯钍吓?,生震、雯、零。
第77世:震,諱廣英。周宣王丙辰生。世襲祖爵。以鄱水勝楚。配鄒國氏女,生博吉、博告(一作博浩)、博古。
第78世:博吉,諱宣溥,號先博。周幽王庚午生。世襲祖爵。配小邾氏女,生乾、坤二子。
第79世:乾,諱尊大。周平王戊戌生。世襲祖爵。配姜氏女,生暉、旺、晆(kuí)、暄四子。
第80世:暉,諱煥彩。周桓王乙丑生。世襲祖爵。國勢漸衰,被楚吞稅。配韓侯氏女,生縉、紳二子。
第81世:縉,暉公長子。莊王癸巳生。世襲祖爵。漸衰,被楚并吞貢稅??N、紳兄弟二人游學(xué)于魯,事教,立黃文學(xué)館(時約公元前541年—公元前500年),發(fā)派儒生至眾,學(xué)館受贈巨匾“儒林堂”。晚年,纂《儒林羅氏源流紀(jì)》遺后。配有鬲氏女,生敬、敦等子。
第82世:敬,惠王壬子生。國勢漸衰,被楚吞稅。襲父職于魯,事教。配渥(wò)山氏女,生家斯(亦作家思)。
第83世:家斯,惠王己巳生。世襲祖爵。國勢漸衰,被楚吞稅。配庸國氏女,生萬忠、萬通、萬嚴(yán)。
第84世:萬通,字思晦,家斯次子。周襄王二十二年辛卯生。襲父職于魯,事教。定王十一年乙丑,楚莊王報荒谷之恥,遂減羅國(侵占羅國)。萬通公遂出亡下邑,徙居楚地,避隱南陽(今湖北襄陽)黃龍山林,其后宗室散逸。羅國經(jīng)歷二十四君,五百三十七年,為楚所滅,迄凌甫公復(fù)國,已隔三百三十年。配扶國氏女,生芳噩(芳噩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殺盡)、蒼噩二子。
第85世:蒼噩,諱倉(蒼),定王丙辰生。隨父逃難襄陽黃龍金瓜墟,山林草野居焉。配昆吾氏女,生砧、研二子。
第86世:研,諱糺(jiū,或作虬),號守良。蒼噩次子,簡王戊寅生。楚并國,父子逃亡黃龍洞山中居焉。配李氏、巢氏,生利超、利遠(yuǎn)、利達(dá)三子。或說:糺公是羅子國的最后一位子爵,因不滿楚國的欺壓,入山洞修煉,成仙后改名羅洪(見訓(xùn)森《通譜》第五冊第3002頁)。
第87世:利達(dá),諱聞韶,研公三子。靈王癸丑生,國亡家弱,世爵被削,徙還羅地,逃散川上。配葉氏女,生秀揚、秀光二子。
第88世:秀揚,諱世正,號瑞陽。景王庚辰生。隱居衡州鐵爐門(居楚之羅地)。配卜氏女(或云顏氏),生明、學(xué)、步、涯、圃五子。
第89世:學(xué),諱國柱,號學(xué)文。靜王庚戌生。居地被秦并吞,隱逸黃龍洞金瓜墟山林茅屋居焉。配冉氏女,生子程政。
第90世:程政,一作程正,諱億。周貞定王乙亥生。斯時,王室衰微,各國諸侯多僭。公窺天下無道,不求聞達(dá),隱逸楚南洪洞,自稱“洪洞高士”。配吳氏女,娶涂氏女,生凌軒(秉)、凌甫(乘)二子。

(四)復(fù)國始祖凌甫公世系


第91世:凌甫,名乘。號益。程政次子。為建國始祖匡正公三十一世孫。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生。先事楚之臨湘(今湖南長沙)侯;預(yù)見秦定滅楚,遂于秦將之師進(jìn)臨湘之時,親率眾部恭迎,因此有功于秦,周顯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被秦獻(xiàn)公封為御史、益伯侯。復(fù)興羅國。古稀之年,受封楚南之枝江郡侯(今湖北枝江縣有羅國城故址)。羅氏之有譜,自凌甫公始也。凌甫公薨于周顯王二十八年庚辰歲(公元前341年),享年九十有七。配袁氏董氏、姚氏女,續(xù)趙、柳氏女,生圖南、圓南、圖輿等六子。與董氏合墓于枝江城北。(有復(fù)“羅子國”、修譜之說)。(見訓(xùn)森《通譜》第二冊第1161頁)
第92世:圖南,諱萄,凌甫公長子。威烈王辛酉生。蔭襲父爵輔秦,伐楚有功,加封中散大夫。從隴西郡。配白氏女,娶于氏女,生守龍、守鳳、守凰、守連四子。
第93世:守龍(亦作守隴),諱宣,號連捷。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年)生。蔭襲祖爵,仕秦之長沙(今湖北長沙,有云仕楚)郡府太守。周慎靚王辛丑(公元前320年),領(lǐng)家屬二十八口,由枝江遷于岳州府平江縣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長沙也。自古傳曰:“羅氏起脈,望出長沙?!奔唇窈祥L沙府瀏陽、善化二縣是也。公于周赧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八月初十歿,首九十八。葬長沙城內(nèi)天心角。配呂氏女,娶吳氏女,生茂峻、茂岫。
第94世:茂岫,諱直,守龍公次子。周安王己亥(公元前382年)十二月十六日寅時生。襲父爵。從隴西郡。配韓氏女,生宗譽、宗覺、宗舉(一作宗學(xué))三子。
第95世:宗譽,諱弘,茂岫長子。周顯王庚申十月望日生。襲父爵。從隴西郡。配魏氏女,生科屏、科呈。
第96世:科屏,諱庶,名釗,號逾山。周顯王庚辰生。周赧王壬子年仕秦皋都守,歷官御史中丞。配曹氏女,生廷榮、廷華、廷升、廷高四子。
第97世:廷榮,諱裒(póu),周赧王壬寅生。秦始皇癸亥,仕四川成都太守,轉(zhuǎn)拜御史中丞。配徐氏女,娶何氏女,生復(fù)任、復(fù)仁、復(fù)位三子。
第98世:復(fù)任(一作馥任),諱嗣薇。周赧王辛酉生。仕秦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間為參軍,升光祿大夫,拜進(jìn)爵舍人。解組歸田,仍居湖廣長沙。歿后葬長沙天心角守隴公墓側(cè)。配宋氏女,生維翰、維懷、維垣三子。
第99世:維翰(一作維漢),諱明文。周赧王己卯生。從隴西郡。秦二世時,職掌九卿,因號曰“九卿公”。配王氏,生天朝。
第100世:天朝,字嗣彝,維翰長子。仕秦,為長沙郡太守。配馬氏,生三子,眾說紛紜:一謂君用、君贊、君庶;二謂君用、君同、君章;三謂君權(quán)、君贊、君用。
第101世:君用,諱均,號道和。天朝長子。長沙羅縣人,秦為武陵令,食祿二千石,相當(dāng)正二品。秦始皇時,奉命督運官鐵,水運途中,因故沉船,溺亡于洞庭湖中。其弟君同、其妻黃氏,及其子珍,遍湖尋尸不著,皆投湖而殉親。鄉(xiāng)眾感其烈舉,義募于其故居長沙城東建“忠義孝悌祠”祭祀之。后世豫章郡府太守胡藩,及邾縣縣令魯攀,聞訊后,特請恩于朝,表其義舉,皇上賜天朝長沙家府“一門忠孝”金匾高懸,并于巴陵(今湖南岳陽)洞庭湖畔,立君用公石像,昭表其節(jié)。配郭氏、黃氏、路氏。生珍、珠、玨(一作玉)三子。
珠公系匡正公42世孫、系祝融公102世孫。居湖廣長沙,徙江西豫章溝,而為羅姓開基始祖也。

(五)豫章羅氏始祖珠公世系
——河勝《通譜》上冊172—173頁
——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57頁

第一世、珠公(祝融102世孫)
珠公,名溪,字懷漢,號靈知,稱大農(nóng)令,又稱洪崖先生,君用公次子;鄶公(匡正公)四十一世孫。原籍湖南長沙府瀏陽東鄉(xiāng)純江。秦皇政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時生。自幼游潭州讀書,即今長沙是也。故今彼地有山名羅漢峰,又云羅漢尖者,即公讀書處。因公剛直不阿,為奸臣不容,及后出守豫章溝時,蔓植松柏,以示己節(jié)操也。世傳羅漢柏、羅漢松,即公遺名。一說羅漢柏一名,在萍鄉(xiāng)城南寶積寺,名士多題詠志頌之。公謝病隱于洪崖山顛,今名羅漢壇,大書其廬曰:“昔張子房為赤松之游,吾今為洪崖之游?!鄙w上有洪崖異人與禽鳥為樂,天子不得臣而役之。卒于漢景帝丙戌二年(公元前155年)九月十八日辰時,壽九十一。葬江西新建縣太平鄉(xiāng)西山大嶺山顛,九節(jié)蜈蚣形,又云飛天龍公形,未山丑向。幕后旌陽令許遜,葬其父肅公,坤山艮向。因重友盟也。及齊建武時,二十二世孫名玳,遷居塋旁,生二子:厚誼、厚政,皆奉祀公塋。唐末,三十三世孫天典、天明,戰(zhàn)死草寇,其地又名曰大羅頭、小羅頭。公種茶葉,如豆苗者,香味奇異,墓之前后左右十余里。茶葉甚茂。西晉十五世孫鏗,采此茶葉貢上,用昭先德,故今傳曰羅漢茶乃公所遺。在緱(gōu)嶺,羅漢樹有異香者,鏗公斬至墓前焚薦,馥郁異常,四方因取此以祀先祖,故今傳曰羅漢香。
原配張氏,贈許國夫人(官職待考),葬新建縣忠孝鄉(xiāng)黃古巷側(cè)茅園,今鐵柱宮西嶺;
繼配傅氏,贈萱國夫人(官職待考),亦葬忠孝鄉(xiāng),離鐵柱宮五里槽坊烏龜嶺埂,甲山庚向。明萬歷間,有南昌縣柏林之裔斗山公,置祭田一百三十八弓,屋二所,柴山一處,以及園地數(shù)段,俱坐落忠孝鄉(xiāng)槽坊,其田均系槽坊本族子孫耕種,立戶名羅柏宗戶。完稅納條兌,除完兌外,余租仍還柏林宗祠,收為春秋祭祀之費,永垂勿替。生子六:居厚、宣禮、子成、知正、祗德、成通(倶傅氏祖妣所生也)。


附錄一:有關(guān)漢朝珠公的記載
一、世傳羅珠,為豫章始祖,懷漢,于漢時居豫章溝,因筑城之功未畢,公偕郡人張交(或云張文)、妹婿石固,相繼成功。民勞無怨,克守城郭,遂家其地,手植豫樹、樟樹于庭前。戊午七年(公元前183年),避諸呂之亂,隱居洪崖,結(jié)草為廬。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終(薨)于其地。丁亥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濞連七國作叛,景帝命大尉周亞夫討其叛,滅之。亞夫請建置,以新南服,以九江郡屬有新城,系灌侯嬰公之所計,大農(nóng)令珠公之所筑。因大農(nóng)植有豫章,隸十八邑,請定為郡,始稱郡城曰豫章郡,羅為豫章所由來也。
二、漢高祖穎陰侯灌嬰定九江郡,始筑省城十里許,辟六門。至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大農(nóng)珠,守是邦,始畢其功??と藦埥唬I(xiàn)德之祀于北沙下,今豫章,即其臺、即其祀也。至南唐李煜,復(fù)舉大農(nóng)之后升公(羅升),號宗江,重筑其城,今南昌城撫州白鋪二門,磚上猶存升(羅升)名。系保大主間,追封灌為輔德王,封大農(nóng)珠為員惠王。大農(nóng)決意仙游者,避諸呂之亂也。
三、記漢大農(nóng)令諱珠者,皆記其聞見其實。公隱洪崖山,改名漢,又曰懷漢,蓋死不忍背漢之意。記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丞相灌嬰陽訪大農(nóng)于洪崖,高其行也。
四、記珠公仕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前188年)時,,為治粟內(nèi)史(掌貨財之官),賦稅寬平,國用優(yōu)足。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前150),改治粟之官為大農(nóng)令,故稱曰大農(nóng)令,遵漢制也。
五、記有十三世騎羅之顯大嶺,曰出一十三代黃金帶之墓,即大農(nóng)墓也。
六、崇仁縣高珀(疑為高垍[jì])直覺愚公云:“大農(nóng)卜居漳水,手植豫章于溝,不忘原祖章安(即祝融35世孫仁玉,諱璋)之恩,其樹高七丈五尺,二十五圍,垂蔭數(shù)畝之田?!痹斢谥?。
七、記洪都城西四十里西山,左右石壁相向斗絕,飛湍汪洋。其下為洪井,即大農(nóng)講道處,故世稱洪崖先生(編者注:《江西通志》洪崖先生另有其人)。又有名釣磯,周回皆水者,大農(nóng)游釣處也。
八、記郭景純、許遜陽、羅柏林,偕至大農(nóng)墓側(cè),揖柏焚香曰:“與公十三祖珠公,共幽宅,公可遜否?”柏林曰:“唯命?!膘宏査煸崞涓冈S肅,于珠公墓后。珠公葬在肅公墓前。景純題其墓鈐(qián)曰:“仙橋玉骨似蜈蚣,九曲奔騰對九峰,案拱秀星前列帳,朝東(一作朝來)大港氣沖融。”又曰:“東日西月,主朝金闕,東鼓西旗,臣僚便至,東獅西象,百代侯王?!保ㄒ姾觿佟锻ㄗV》上冊172—173頁)

附錄二:《江西柏林大成譜》譜首專文
公諱珠,字懷漢,長沙人,秦武陵令君用子。仕漢高祖,為治粟內(nèi)史,奉令守九江郡。因郡人張交獻(xiàn)地,遂與灌嬰侯筑城,環(huán)十里,闢(辟)六門,告成,遂居豫章溝。宏才鉅略,智識超群,督運糧餉,靜洗秦暴,灌侯特奏,起為參軍知政,節(jié)制諸鎮(zhèn),官拜相國大司農(nóng),賦稅寬平,國用優(yōu)給。至惠帝時,以直道出守九江,民及趨之。七年(高后呂雉七年,公元前181年),避諸呂之亂,遂隱西山洪崖,托跡仙游,結(jié)草為廬。上友洪巖異人,手植羅漢柏、羅漢茶,遺名洪洞,迄今誦之。卒隱不起,自稱羅漢,亦不忍忘漢之意。歿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壽九十一。
贊曰(唐人陸龜蒙題):“城上一抔(póu)土,手中千萬杵,筑城畏不堅,堅城人何處;莫嘆將軍逼,將軍要卻敵,城高功亦高,爾命何在惜?!?
——選自南昌柏林2003年癸未《合修羅氏大成譜》譜首專文
——姑蘇陸龜蒙作《筑城辭》,亦見河勝《通譜》下冊第455頁、見訓(xùn)森《通譜》第四冊第2371頁
第二世、居厚公(祝融103世孫)
珠公長子:居厚,字廷相,號竭中,漢高祖壬寅(公元前199年)八月十八日子時生。武帝二十五年(公元前116年)時,襲父爵,任大司農(nóng)。建元中,仕集賢院景靈宮大學(xué)士,轉(zhuǎn)太尉,贈衛(wèi)國公,升用兵宰相(注:漢無“大學(xué)士”之稱,官職、封贈待考)。后廬父墓,同弟抵德環(huán)基而居,今大羅埇(yǒng),是厚公所居之處。元封乙亥(公元前106年)十月十五日卒,壽九十四。葬九江城北北沙下,蟹形。子山午向兼癸丁分金,即今羅家園是也。配王氏,洮(táo)州王智遠(yuǎn)公女,贈相國夫人,葬九江東坑大石橋,人形,乙山辛向,生子二:忠、悉。繼配黃氏,生子一:志。
珠公次子:宣禮,字靄中,漢惠帝丁未(公元前194年)十一月初九日生,建元中五十二歲,任詔書臺宋正殿大學(xué)士(注:官職待考);元光(公元前134—公元前129年)中,轉(zhuǎn)授中書省令。致仕還鄉(xiāng),仁義處世。元封辛未十月卒,壽八十二。葬九江府大石橋,南向。配李氏(中書大尉李紹廣公女),敕封相國夫人(注:官職待考)。葬大石橋,申向,生子二:恕、惠;女一:適洮州蕭端品長子“臨”。
珠公三子:子成,字輝忠,漢惠帝庚戌(公元前191年)正月十八日生。居小羅洞(一作小羅埇[yǒng])。元封丙子年(公元前105年)卒,壽八十七。葬西山潭源,座西向東。配文氏(潭源文節(jié)公女),葬西山大神園,艮山坤向。生子三:孫、悳(dé,德)、惒(hé,和)。后有九世裔孫“一仁”,東漢永元時任四川益州刺史(注:未見《四川通志》記載,待考),卒於任(卒於官),其后遂家焉。
珠公四子:知正,字英中,漢惠帝壬子(公元前189年)十二月十八日辰時生。建中任河南歸德府鹿縣令。任滿謝仕,同妻張氏,仍居河南歸德之鹿邑。有烈女名羅氏姑堆者,其派處也。
珠公五子:抵德,字優(yōu)忠,漢少帝丙辰(公元前185年)六月初六日酉時生。太和辛卯(公元前90年)卒,壽九十三。葬白沙寺,月形。與侄臣恭墓左離十余丈,乾山巽向。配張氏(丞相良公侄女),葬西嶺鳳凰山,艮山坤向,生子三:制、悡(lí)、列。女一:適趙家園趙文虎。
珠公六子:成通,字善忠,漢文帝壬戌(公元前179年)十月十六日申時生。元封丙子(公元前105年)八月初二十八日寅時卒。葬九江北沙下,即今之窯頭。其后裔多居此地。配李氏(李丞相女,漢文帝甲子年生),同葬窯頭。生子三:勃、慇、懃。(其中,慇、懃二兄弟,于漢元鼎[公元116—前111年,西漢武帝]間,徙山東齊東縣蒙歷潭羅家坪(齊東縣于1958年撤消,劃歸鄒平、博興兩縣),開基立業(yè)?!姾觿佟锻ㄗV》下冊487頁。)
第三世、悉公(祝融104世孫)
居厚長子:忠公,字子忠,號昱齋,漢景帝乙酉(公元前156年)五月戊子日生。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為廷尉、宗正尚書第光祿大夫(注:官職待考)。妣孫氏,合葬西山大羅埇,坐北向南。生子一:臣端;女一:適小羅埇楊右遷。
居厚次子:悉,字子立,號敦篤。漢景帝己丑(公元前152年)十月初十寅時生。武帝元封間任廷尉尚書,轉(zhuǎn)升光祿大夫(注:官職待考)。配吳氏,陜西咸寧縣令進(jìn)士(注:漢朝尚無開科取士)忠桂公女,贈唐國夫人(注:官職待考),景帝丙申生。夫婦合葬大神口,蛇形,丁山癸向。生子三:臣良、臣恭、臣敬。女一:適李丞相孫“敬”。
居厚三子:志公,字子士。漢景帝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二月望日生。元狩(公元前122—117年)間,徙山西懷仁縣井坊。葬井坊后龍背。配井坊田芹夫公女田氏,建元壬寅生。生子二:、臣建、臣違。(按:臣建,生于西漢元鼎乙丑年(公元前116年),本始時任山東齊郡齊縣令,遂家焉。支分新城縣。)——見河勝《通譜》下冊488頁
第四世、臣恭(祝融105世孫)
悉公長子:臣良,字善泰,行真一,漢元封辛未(公元前110年)十月初五日寅時生。葬新建縣西山茅岡。配胡氏,雙嶺胡暹(xián)公女。合葬夫墓,癸向。生子二:詳、謌(gē)。
悉公次子:臣恭,諱禹,字舒泰,行真二,漢元封丙子(公元前105年)六月二十五日辰時生。本始庚戌(公元前71年)科登進(jìn)士第(編者按:漢朝無開科取士,此為訛傳)。四十六歲出仕長樂少府。歷永興軍酒稅司,轉(zhuǎn)任京堂茶司都州,調(diào)河南汝寧縣羅山縣令。致仕還鄉(xiāng)。于平帝五年(公元4年,漢平帝劉衍)避王莽亂,隱新建縣西山,托跡仙游,修煉辰黔山,即今湖廣辰州府黔陽縣辰黔山是也。公多道術(shù),士民祈禱即應(yīng),故今名為羅公山。世傳:山下羅公祈禱法術(shù),至今甚廣靈驗;山頂有真武廟。事詳楚國志并辰州志。鴻嘉辛丑(公元前20年)八月十三午時卒,壽八十五。葬白沙寺,月形,壬山丙向兼午子分金。配嚴(yán)氏(嚴(yán)通判都公女,天漢辛巳四月初八未時生,敕封長樂少君),同葬夫墓。子二:誠、諶。
悉公三子:臣敬,行真四,漢太初戊寅年(公元前103年)八月二十八日辰時生。河平癸巳年(公元前28年)卒,葬茅風(fēng)東北向。配阮氏,葬西山印岡山,西向。生子一:誈。女一:適西山潭源熊亨。
第五世、奉誠公(祝融106世孫)
臣恭長子:奉,又名誠,字奉誠,號好尚。漢元康丙辰年(公元前6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時生。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五十八歲,出任廣西官諫議大夫,詳載廣西省志。王莽篡漢己卯(公元19年)九月初一寅時卒,壽八十四。葬嚴(yán)城嶺嚴(yán)家山,虎形,丑山未向,今新建縣高安分界處是也。原配李氏(李丞相廣利裔女),封夫人。生子一:微。副配萬氏(進(jìn)賢縣萬汝弼公女),生子一:徵(征)。二妣同葬夫墳。
臣恭次子:諶公,行二,字道尚,漢五鳳甲子年(公元前57年)三月生。元始年間(公元1—5年),任判糧科院永靜酒稅通判殿正檢糧關(guān)較量奉直大夫,轉(zhuǎn)為執(zhí)金吾臨清太守。因家湖廣來陽縣。配李氏(李廣丞相侄女),封夫人。生子二:嵩、徽。女一:適蕭何元孫朗寬。其十二世孫君章,諱含(晉朝羅含),號“湘中琳瑯”者,公后裔也。
第六世、徵(征)公(祝融107世孫)
奉(誠)公長子:微公,字可誼,漢建昭癸未年(公元前38年)正月初四日未時生。配程氏(程萬先公女)。葬江南宜城縣蕓田南,生子一:連。副配宋氏(宋文宗孫女)。葬茅岡山,癸向。生子二:通、進(jìn)(未詳)。
奉(誠)公次子:徵(征)公,字可證,漢河平丙申年(公元前25年)十二月初四寅時生。東漢光武時五十二歲,任南陽太守。寬恕仁慈,百姓謳歌。致仕回家,隱居西山。永平乙亥年(公元75年)十月十五日子時卒,壽一百歲。葬西嶺鳳凰山觀音山,乙山辛向。配李氏(李丞相李廣利公裔女),封南陽夫人(編者注:其夫官職待考)。生子一:達(dá)。副配宗氏,生建武己丑年(公元29年)二月十二日午時。二妣同葬夫處。生子二:遠(yuǎn)、逵。女一:適豐城縣同造孫利賓。
第七世、達(dá)公(祝融108世孫)
徵(征)公之子:達(dá)公,字彥繡,王莽篡位初始甲戌年(公元14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時生。漢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申任臨江軍尹,轉(zhuǎn)為士門結(jié)事八座駕,升光祿大夫(注:待考)。致仕還鄉(xiāng),隱居豫章新建縣忠孝鄉(xiāng)西山黃古巷屋佑(右),今金氏蓬屋左,即達(dá)公所居處也。晉代,旌陽令許遜(字敬之,道號許真君),訪郭璞等名山,因求金宅,為修煉處。公七世孫瑭,字柏林,與許遜重友盟,義讓居處。遜斬蛟于鐵樹宮前,即今萬壽宮是也(注:系神話故事)。殿前池塘,至今仍呼“柏林塘”。許真人許遜,于晉寧康甲戌年八月十五日舉家升天,即是此處。公于永初癸丑年卒,壽一百。葬西山潭源。坐西向東,與夢山罕王廟相近。原配吳氏(近賢縣吳崇季公女),封夫人。副配郭氏(在城郭紹賢公女),二妣同葬夫所,即今潭源街上。生子四:葉、英、芃(péng)、艾。
第八世、葉公(祝融109世孫)
達(dá)公長子:葉,字季茂,號立成,又名永成。東漢光武壬子(公元52年)三月二十九日生。建初(公元76年)中,與同邑程秀升,著《五經(jīng)通難》;《孟子章句》,系公編校。元和四年(公元87年)仕大司馬,嘗亞獻(xiàn)郊社之禮,治大喪。國有大造大疑,公與司徒、司空論之;國家有過,公與三公通諍之。賜金印紫綏,掌武事功課。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為河南開封府校尉,掌城門屯兵司馬,以待胡擾,出為西域長史。十三年辛丑(公元101年),竇憲出擊匈奴,乃與都護(hù)班超協(xié)謀,擊虜于蒲類海。龜茲王自將一萬騎于西界,溫宿王自將八千騎于東界。公遂遣騎,與超密召諸部,雞鳴勒兵,馳赴莎車,胡大奔潰,斬首五千余級,莎車遂降,威振絕域。遂領(lǐng)行軍節(jié)度使。永初時,累官太尉(注:全國“太尉”或“南陽太尉”,其事跡,未見史、志記載,待考),鎮(zhèn)守郁林,鑿峻山以便徙行,浚水渠以便水走,故今潯州有名曰“羅葉水”,又名“羅叢崖”。今峻山有名“羅洪祠”。公能占望云氣,省察休咎,教以趨避之方。今郁林,又名“羅望江”。時,偕弟艾,于彼贊化,艾,卜山川之秀,遂居之。今上林有羅艾山。熹平(公元172年)中,豫章太守張躬,感太尉公之義,于武陽西,裝像建祠祀之。
妣楊氏,有贊襄之功,配亨后室。三國中,吳孫賁(吳國都亭侯)、顧邵(吳國太守),率民恢拓之。唐季末,有相國魏暮,辭官來隱其地,祀后亭,今曰相公廟,即漢時之太尉祠是也。迨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知州夏峻極,分后為相公廟,前為太尉廟。公卒于建康甲申年(公元144年),享壽九十三。葬武陽渡辟邪,東向。女婿楊友龍表墓,
配楊氏(楊子洲楊萬戶侯子文客公[一作文和公]孫女),葬鳳凰山澆湖,辛山乙向。副配張氏(張家園良萬公女),光武甲寅年(公元54年)生。葬西山真君殿前闕(quē)家坑。生子三:暹(xián)、升、昱。女一:適同邑楊友龍。按:楊友龍系大宋景定(公元1260—1264年)間,官金溪主簿。
達(dá)公次子:英,字秀華。配氏失考。生子一:沖霍,元興(公元105年)中徙居云南廣南府。
達(dá)公三子:芃(péng),字秀盛,東漢永平辛酉年(公元61年)十月初八日亥時生。徙居分宜縣羅村,后支分袁州府。配熊氏(自坊熊時泰公女),葬袁州鈴岡山。生子三:昃、晃、易。(昃,居袁州府鈴岡山;易,居分宜縣羅村。)
達(dá)公四子:艾,字秀甫,徙居河南開封府上林羅艾山。
第九世、升(昇)公(祝融110世孫)
葉公長子:暹公,字奇節(jié),號祜郎,漢永元己亥年(公元99年)生。建和(公元147—149年)中,為屯騎校尉?;傅酆推皆辏ü?50年)任濠州學(xué)政,轉(zhuǎn)任江寧府通判。葬西山潭源。配周氏(吉安府周平章女),葬山下,盆形。無嗣,立從兄子“季貴”為嗣;女一,適西山黃古巷金仙。
葉公次子:升,字奇禎,號祈郎。漢永元壬寅年(公元102年)六月初六子時生?;傅劢ê停ü?47—149年)中,任宣州路主執(zhí)院,升光祿大夫(注:官職待考)。因奉父祠,居武陽渡辟邪。中平甲子年(公元184年)二月十三日卯時歿,壽七十一。葬西山大神園,丁山癸向。配胡氏(胡太守胡建侄女),葬大神園。生子四:季德、季實、季華、季霍。
葉公三子:昱,字沖靄,號立郎。漢元興乙巳年(公元105年)四月二十日卯時生。配李氏?;傅蹠r,由西山黃古巷,徙居江南江寧縣。后又遷揚州、徽州、通州等處。有后裔重一、重二,居臨江府湖村。生子一:仁夫。
第十世、季實公(祝融111世孫)
升公長子:季德(或作仁安),徙浙江余饒縣,未詳。
升公次子:季實,諱茂,字祈山。東漢永嘉乙酉年(公元145年)十二月十六日卯時生。自幼繼薛令羊和為嗣,事羊盡禮,冬坐白羊皮,以懸榻后,夏處單板榻,以彰羊皮于上。飲食不食羊,肺次思羊父之恩。徐高士勸公復(fù)姓,終不忍心。光和(公元178—183年)時,以才智出仕湖廣通城令。建安(公元196—219)中,升為東郡太守。致仕還鄉(xiāng),居泗州,即今涂埠。后漢建興丁巳年(公元237年)卒,享壽九十三。葬涂埠。時有東吳太守顧邵,下車祀先賢,故封其墓于南昌縣涂埠里,今名羅思羊墓。后因祠于墓前,即今思羊祠,故又號羅思羊,蓋卒不易薛父之姓。而薛令羊公卒,葬于嚴(yán)城嶺,與五世祖誠公之墓相近。迨唐貞觀十年,洪州都督安撫使劉公政,會檄長史張公惟善,整其祠貌,煥然一新。后裔羅歡,思仰祖德,故附祠前置義田,以賑貧享祀。
配姚氏,分寧雙溪姚選公女,葬鳳凰山,己山亥向。生子四:霅(zhà)、霄、云、霓。副配趙氏,雙村趙漢公女。葬鳳凰山,生子一:薛雍。薛雍繼薛令羊和世系,晉初徙居山東,后見唐將。生女一,適豐城縣姜舒(一作姜舍)萬誠。
升公三子:季華。漢建和己丑年(公元149年)二月二十二日生。居桃林,葬西山茅岡,坐北向南。配林氏,葬袁州鈴岡山。生子一:冀(遷居外地)。
升公四子:季霍,徙南京三尺街。后以柏為思,改姓曰柏,世傳貞節(jié),其后也。
第十一世、霄公(祝融112世孫)
季實長子:霅(zhà)。漢光和癸亥年(公元183年)生,后漢延熙庚午年(公元250年)卒,壽六十八。葬儀土坑,東向。后裔居儀土坑新坊。
季實次子:霄,字公盟。漢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時生。自幼學(xué)孫吳法,以將才自雄,吳(三國東吳)都亭侯孫賁,每以禮賓之。迨后漢建興(公元223年)間,有諸葛恪為幕賓,參議都督中外諸軍事,時集義士與東興,作大堤,筑兩城。魏曹丕,遂命諸葛誕攻圍兩塢,圖壞堤以遏諸葛恪。公設(shè)智,率兵四十萬,與誕敵戰(zhàn)于長驅(qū),魏兵驚退。因公謀出奇異,號曰“羅智萬”,且須長,又稱“須將軍”。有功于孫氏,仕安成郡大總管(編者注:官職待考)。以旱祈雨于萍鄉(xiāng)石潭,浮木四丈,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恪與誕輕敵,常違眾舉師,公以書諫之。逐怒不從,遂告疾,解政回家,隱萍鄉(xiāng),即今羅霄山。天紀(jì)末庚子,吳主降晉,公深痛之,乃吊三閭大夫,自乘龍舟,五月初五寅時,投武陽之水而逝。有太守泥秀發(fā),以屈原相公為詞,以明公志。隋開皇間,杜彥應(yīng)取木禱公于羅霄山,致雨,錄功上奏,奉隋敕封洪州總管府總管大都督。唐初武德間,有都督李大亮,索公遺像,得于裔孫羅元干,祀于奉新縣,為屋數(shù)十椽(chuán)安神,榜曰“三管總祠”,享壽九十五歲。葬西山逍遙山(即今承天閣后),癸山丁向。配鐘氏(南昌鐘違公女,敕封吳國君);又配閭氏(閭太守藝文公女)。二妣合葬夫處。生子三:令恭、令云、令儀。
季實三子:云,字祥集,生于漢初平癸酉(公元193年)三月十八日未時。后裔孫,散居蜀井、劍川、蒼溪、靈臺、什邙、瑩山、大蓬羅、小蓬羅、魯城、香柏城等處。唐義督魯其后也。
季實四子:霓。漢興平乙亥年生。后裔散居湖廣荊州、夷陵州、宜都、遠(yuǎn)安等處。
第十二世、令恭公(祝融113世孫)
霄公長子:令恭,字佐之。東漢建安七年壬午(公元202年)二月初二丑時生。后漢仕蜀國劉先主,為折沖中郎將,佐事先主。建興元年甲辰(公元224年),中流矢,卒於軍。因葬鹽井城南十里,今名柏林山。事跡載烏蒙志。配徐氏(北歷徐仁公女,建安丁亥年生),葬大石橋。生子四:璒(dēng)、瑭、環(huán)、瑝(一作璜)。女一,適大州蕭漢佑。
霄公次子:令云,字迪之,號志海。東漢建安丙戌年(公元206年)生。同弟起義兵,相劉正禮輔政,事載劉城廟碑記。(后裔孫子魯官分宜。晉永嘉四年,督灌山昌山堰,因家焉。)
霄公三子:令儀(令義),字藏之,號志容。建安己丑年(公元209年)閏七月十七日生。與兄令云起義,事劉主,事載劉城廟碑記。后居水西新坊。
第十三世、瑭公(祝融114世孫)
令恭長子:璒(dēng),字公潔,號潔生。漢建安戊戌年(公元218年)正月生。西晉泰始間,為曹參軍。太康時,任潭州知事,今長沙是也。葬南昌縣黃河陂,即今上諶皂角樹下。后居福建漳州龍巖縣,今名羅漢潭。配趙氏,副配王氏,二妣葬夫處。子三:文靖、文峻、文冀。
令恭次子:瑭(亦作塘),字公秀,名秀居,號柏林。東漢建安庚子年(公元220年)十月初八日丑時生。西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一月十六日卒。西晉太康(公元280—289年)時,遷武陽渡,居八年。因夢中聯(lián)語云:柏移林北,塘居南塘。及旦,訪道于宗大伯、二伯,適至其地北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官廳堂以符夢,改名“塘”,遂自武陽,贅北林黃日向公女。遺下柏種,分種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成林,故土名為柏林,因號柏林公。后,夢五龍騰于沙岡,次日至沙岡,掘地得五寶劍(注:柏林羅氏,乃道士世家,流傳有許多神話故事。羅塘在《南昌志》羅文佑傳中有提及)。后,黃氏三乳,生五女,稍長,悉聘黃姓五男。五男遭疫同死,均葬西湖東南埂。五女往泣五男墓所,結(jié)黃絲五步,以示已為黃氏婦意,故今地名黃絲埂。因此,公令五女各持一劍,守節(jié)新吳山,五女拜授而去。比至(一作皆至),編草為衣,種蔬為食,結(jié)茅為居,終身不笄,惟于茲地(一作彼地)植柏,微示彼為柏林羅氏女意。后咸和間回宗時,與司徒舒公女元春,講道城中湖西,即今建德觀。過三月復(fù)去。至許旌陽(許遜)逐蛟及象湖,蛟在湖南埂化為牛,即黃埠,因改名欄牛埂。宗大伯、二伯,以禾槎逐之,公以箭射之。旌陽知其有道術(shù),因請曰:勞三秀才,故來慰謝,弟余失斬蛟之劍,欲為周道相求。宗惠仙曰:“惟羅柏林有寶劍,常持其劍斬蛟于澆窟。”遂同至公家。公與旌陽同至沙岡,得劍穴所。公曰:昔日掘地得劍,將劍卓地,冽泉(一作洞泉)涌出,因號劍井。公洗圓石瓷之,又名石井。又名真君井。其井在般若寺后,百數(shù)十丈。旌陽問曰:劍今何在?公以實對。因偕旌陽至新吳。見柏翠茂如故園,遂同憩彼柏樹下。時,五女通慧,各持寶劍獻(xiàn)。旌陽問曰:“仙女何以預(yù)知?”對曰:“十年來,先生急于去害,父偕至此,蓋必有為,況從者之肩劍囊皆空,是以知之!”旌陽以為劍仙。及聞旌陽沖升,五女卒隱彼柏樹下。鄉(xiāng)人奇而祀之。今祠名柏林觀,神名柏樹仙童。唐朝,豐城御史中丞王季友著傳。公居新吳羅塘大澤村,結(jié)茅,學(xué)遜秘術(shù)。五月悟而始?xì)w,與宗大伯、二伯,結(jié)廬于象湖南埂。時,鄉(xiāng)人立宗道、二伯及公三神像。今楓樹廟中,有神名羅公馳射神,即公也。后裔汝邦,因塘像坐宗氏,后遂移像于黃埠廟,止(只)存宗氏二像。至治二年,洪水泛濫,沉倒望煙樓。公之遺像,遂不存矣。后與蘭陵尚書左丞彭沅,貞官蕭正法、大尉黎蔣二,講道于城西北一隅,即今彭貞宮也。偕許旌陽問道于諶,母植柏建塔于山顛,故今遺名柏塔。鄉(xiāng)村之人,號曰九天道源。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6年),敕加至孝至順(一作至孝忠順)。唐貞元甲申(公元804年),翰林學(xué)士京兆韋執(zhí)誼著傳。錢起題劍井詩曰:“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紅,那知幽石下,不與武陽通。”葬屋后柏樹下,即今株樹山。
配黃氏(黃日向公女),葬春花岡下,水龜形,即今橋頭西岸。古鈐(qián)曰:“斷頭山雍春花岡,水洋洋,左邊山障,右邊沙芒。葬下三年后,白璧獻(xiàn)君王?!鄙佣何耐?、文慧。
副配諶氏(倉部郎中諶禮公女),葬歙(xī)上通德鄉(xiāng),即天尊墓。生子一:文佑。
凡學(xué)士穎之柏林集,侍郎盛得之號柏園,進(jìn)賢上屋叔廉之柏樹橋,羅田之柏坊,進(jìn)士鶚之居詠柏林,豐城荊皮垅之柏林,折桂鄉(xiāng)之柏山,貴甫之亭曰柏秀,新吳之柏林觀,新建青藍(lán)之柏林,歙上后土之大柏山,新建溪洪之書院曰柏香,皆因柏林公而名也。仰山之號柏園,高柏樞密院點之號北庵,點第四子愚之號北林,楊橋直寶章閣必元之號北谷,君庸之號北麓,亦因柏林公而名也。按:未植柏林時曰北林,既植柏之后曰柏林。然名雖不同,皆不敢忘祖之意也。
瑭公定居柏林開基創(chuàng)業(yè),子孫繁衍昌盛,后裔分居全國各地。海外也分布很廣。
女六:長女,號羅救小娘,適旌陽令許敬之族許大本,夫婦皆易姓,隱西山。大本詩曰:“自從天府升仙境,出入塵寰直至今,不是載名混世俗,賣柴沽酒過生平。”小娘詩曰:“醉舞狂歌踏落花,綠羅裙帶有丹砂;往來城市賣仙藥,那個西山是我家?!庇蛛[幾山,以善醫(yī)名世,至今祠于彼處。初辭去,母遺以羅裙,囑曰:視此羅裙,要為羅氏女。故終身服此。夫婦同葬幾山,所葬之處,人不敢至。有取石者便覺有聲,故今名雷公咀(嘴)。(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宋季方著傳。后,(宋)熙寧乙卯年(公元1075年),龍泉村裔孫審禮復(fù)傳,
令恭三子:環(huán),字公貴,號貴實。后漢章武壬寅年(公元222年)四月十二日午時生,仍居涂埠。妣許氏,葬涂埠。生子二:文仲、文伯。
令恭四子:璜(一作瑝),字公美,號美遠(yuǎn)。后漢建興甲辰年(公元224年)十一月戊午日生。由黃古巷徙居南昌木山。配熊氏,葬木山。生子一:文達(dá)。
第十四世、文通公(祝融115世孫)
瑭公長子:文通,字詔賢。后漢延熙八年乙丑(公元245年)二月初二日丑時生。屢詔不起,因號詔賢先生。事跡詳祠碣書院記,并一統(tǒng)郡邑志。東晉咸康庚子年卒,壽九十六。葬豐城縣池山,即今大羅山善士坪后,南向。配胡氏(大湖胡應(yīng)善公女),封勤善夫人,西晉延熙己巳年生,葬象牙西源南義坊(一作南羲坊)。生子三:鐘、鐵(或作鈇)、鏗。女一:適西山潭源劉罕王劉嚴(yán),敕封罕王夫人,即今潭源夢山罕王娘娘是也。事跡詳于罕王廟碑記。
△先生(瑭公)年方八歲,便知以圣賢自師,讀嚴(yán)氏春秋、京氏易、歐陽尚書,為南州高士之學(xué)。覓豐城縣池山尚友高士,著學(xué)道書十四篇。(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詔為軍咨祭酒。固不往。既而,王敦檄為別駕,嘆曰:以臣抗君,小人道長之時,吾今無意於天下事,將為漢梅仙矣。但結(jié)茅種菊,蔬食飲水,授徒八百有奇。歿后,門人祠于其地。唐開元間,都督吳君,兢表公所居之鄉(xiāng),曰“詔賢”。(——見訓(xùn)森《通譜》第3冊1546頁)
塘公次子:文慧,后漢延熙十一年戊辰(公元248年)閏七月壬寅生。同兄學(xué)道。東晉大興元年,為北漢劉聰漢陽府尚書。葬豐城池山,即今名小羅山。坐北向南。配諶氏(上諶信父公女),葬今墓東岡。生子二:儼、偉。女三:長適豐城槎村苑越(一為范越),次適上諶諶楨,三適壩溪葉績。
瑭公三子:文佑,號淑行,后漢延熙庚午年(公元250年)二月十九日寅時生。性至善,西晉惠帝時,入新安黃山學(xué)道,即今豐城縣呈坎天尊。
第十五世、鏗公(祝融116世孫)
文通長子:鐘,后漢炎興癸未年(公元263年)四月十三日辰時生。幼名坤,蓋取土生金也,因重祖“塘”名“土”字旁,遂改名鐘。兄弟三人(鐘、鐵、鏗),自六七歲時,出外游學(xué),郡舉賢良,對策高第,出為西域校尉(待考)。戊己出征邊寨,擒賊而返。東晉大寧二年甲申,詔公兄弟三人,從將軍假秀,討王敦之叛。敦以書詔之,不從。十二月,敦族王舍督江西軍,獲公母諶氏為質(zhì)。公居象牙岡西源修德講學(xué),時晉旌陽令許遜仲娣之子鐘離嘉,字公陽者,從許遜馘(guó)斬蛟蟒,因許遜求金氏宅為修煉地,乃與郭璞,字景純者,訪名山于公所居處,見林木叢植,山水縈回,璞憩息曰:“可為習(xí)仙之所!”公兄弟三人聞之,出迎至家講學(xué),終日大悅。璞曰:鐘離仙,尋幽勝為丹寶汝,公兄弟三人,叩符仙格遵價愿,遜否乎?公曰:愜意唯命奚較焉,自遷于飛鳳山,祀祖塘公于上,故名曰羅塘廟,又名塘頭廟。寧康甲戌秋,旌陽拔宅上升之時,語公伯仲季曰:“終始相扶。吾升天后,理應(yīng)護(hù)佑之。因與一藥臼,為地之價,子寶藏之。凡民苦旱,汲吾井水救之,自然降雨,子其不顯乎?”公曰:“善哉!”因此善醫(yī)藥,祈禱救苦旱及疾疫,活民以萬計。去后,鄉(xiāng)人皆思其德,故裝像立廟,祀之于鐘王府,即丹陵觀、塘頭廟等處。唐朝元和戊子年(公元808年),江西觀察使韋公丹,錄行上奏,奉恩敕封中大夫,遜義大德靈官第七,號七神。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八月,加封“威烈靈應(yīng)惠澤明德王”。其后,蔓延羅渡等處。葬象牙岡西源,在丹陵觀東北角知爐山,南向。古鈐(qián。按:不作鈴)曰:大象牙,小象牙,富貴達(dá)金華。文鈐曰:丹陵咫尺金牛灣,尤盡江頭浪潑翻,坎山坤水天然六,獨占鰲頭第一班。配宗氏(沙岡宗惠仙道宗惠伯女)。唐元和戊子年(公元808年),敕封贊善夫人,享瑭廟,葬飛鳳山左丹陵觀北塘頭廟后。生子二:源章、俊章。女一,適雙嶺胡太守勃。
文通次子:鐵公,幼名坎,亦因重祖“塘”名“土”字旁,遂改名鐵。西晉泰始丙戌年(公元266年)八月初八日巳時生。自幼出外游學(xué),通老莊,知五行,建武(公元304—318年)中舉秀才,為議郎。大興二年己卯(公元319年),從將軍假秀。避王敦之亂,隱居象牙岡西源,修德講學(xué),遜地于鐘離嘉為丹寶,善醫(yī)藥,祈禱苦旱及疾疫。去后,鄉(xiāng)人皆思其德,立祠祀之,今立公兄弟三人祠,于鐘王府丹陵觀、塘頭廟等處。唐元和戊子(公元808年),江西觀察使韋公,請恩,追封御災(zāi)捍患遜義大德靈官第八,號八神。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八月,加封“文烈顯應(yīng)惠澤英順王”。葬西源,同兄墓傍左厝,坐北向南。配許氏(西山翠巖許旌陽族孫許簡公女),元和間,敕封勸善夫人,葬同宗氏墓所,東向。生子三:廷章、彥章、英章。
鐵公長子廷章,妣金氏(金塘喻女),生子二:锜生、穎生。二子俱于東晉隆和元年,徙居山東濟(jì)南府歷城縣歷山居焉。迨唐,羅興、羅盛、羅達(dá)輩皆其后也。
文通三子:鏗公,幼名坑,亦因重祖“塘”名“土”字旁,遂改名鏗,西晉咸寧乙未年(公元275年)十二月初二日亥時生。性好養(yǎng)生,才高學(xué)博,善作詩文。自六歲出外游學(xué)。晉大興元年戊寅(公元318年),詔州縣秀才,復(fù)試經(jīng)策,公舉秀才。進(jìn)京就試,上第。妻父御史中丞熊遠(yuǎn),奏公行義高,拜為太子舍人,為乘輿箴稱旨。后避王敦亂,隱居象牙岡西源,結(jié)茅(廬)於上,養(yǎng)真修性。凡吐哺出納,飛騰點化,祈禱藥醫(yī),無不精曉。每遇大旱,祈雨即應(yīng),救病即愈,兄弟(鐘、鐵、鏗)三人,活民萬計。去后,鄉(xiāng)人思恩,立像祀之于丹陵觀。唐元和戊子年(公元808年),江西觀察使韋丹,見豐城厚田譚紹繼修鏗廟于塘頭時,錄實上奏,奉圣旨恩封“廣濟(jì)惠澤英毅王”;追封“御災(zāi)第九號九神?!碧埔釋O羅讓,任江西觀察使,捐俸修飭(shì,飾)本祠。元和中,世傳瑞河口塘頭廟,有一木乘三螺,浮至其地,鄉(xiāng)人神之,以為羅鏗三位復(fù)顯神通,立祠塑像于其地。相傳鐘離嘉夢中語人曰:欲得羅氏復(fù)故土,除非日月并行。后梁開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周本因督袁吉兵攻洪都,次及象牙,潭本聞鏗神預(yù)知福應(yīng),跪禱鏗祠。本夢云:兵移象潭,以除象賊,洪歸淮南,以興南塘。后悉符所夢。公祈禱,用玉帝親機之書,廟食西山六七祠。相傳公甥,號罕王,母舅胡詹大王,與吳王同顯。凡御災(zāi)捍患,其術(shù)出自胡詹罕王。凡風(fēng)雨雷部,其術(shù)出自鐘離祖師,行雖類虛無,其功實廣大。宋朝丁塘進(jìn)士丁鑄,著一木三螺辭;崇寧己酉科賜進(jìn)士出身丁爽,著《塘頭廟記》。(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魏徵丞相五世孫右拾遺、起居舍人魏謨著傳。葬西源,同兄處,坐北向南。南唐開寶間(公元968—976年),裔孫羅穎,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撫州崇仁高垍(jì),裔孫羅點,俱立石墓道。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八月,加封“武烈孚應(yīng)惠澤英毅王”。(見訓(xùn)森第三冊《通譜》1438—1439頁)
配熊氏(亭山熊御史中丞熊遠(yuǎn)公女)。唐憲宗元和三年戊子(公元808年),奉旨敕封勸善夫人,葬同宗氏墓所,南向。生子二:均章(綏)、尹章(縷)。女二:長女適新吳馮川馮告;次女適上諶諶德明(一作諶明德?)。
原文通公婆、旌陽高弟胡詹大王之姑,生一女,歸為罕王之母。唐元和戊子(公元808年),奉恩敕封胡氏并罕王之母,皆為勸善夫人。初,胡氏、宗氏、許氏、羅氏、熊氏,俱有像于塘頭廟第二重,故今西山各處,鄉(xiāng)祠稱曰:羅鏗三位中大夫遜義大德靈官,并后宮五位勸善夫人。胡氏,葬胡詹嶺下,羅氏女,葬游仙鄉(xiāng)潭源。唐封十五神,誥載敕命,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正月日奉詔云云。詳誥敕中。
按:鐘、鐵、鏗,兄弟三人,幼嗜學(xué),長掇高科,晚避王敦之亂,退隱象牙岡西源,講學(xué)修德,后又讓住宅於許遜、侶鍾離嘉字公陽者,為修仙煉丹室。公兄弟亦因是得道,善醫(yī)藥,祈禱救旱,愈疾活人無□。去后,人思其德,立祠祀之,即今飛凰山塘頭廟及鐘王府、丹陵觀等處,神像威嚴(yán),預(yù)知福應(yīng),廟食西山六七祠,非澤人深者能如是乎!塘頭廟前重塑羅鏗三位中大夫,遜義大德。靈官像第二重,文通公夫人胡氏,系許旌陽高弟胡詹大王之姑(暨胡女罕王之母羅氏),及宗氏、許氏、熊氏五位勸善夫人像。詳誥敕例。
第十六世、綏公(祝融117世孫)
鏗公長子:均章,諱綏,幼名含。東晉大興庚辰年(公元320年)閏四月十八日辰時生。同湖廣耒陽縣(或作來陽縣)宗人“含”之名,遂改為綏。苑寧為豫章太守時,公徙講學(xué),即今豐城羅山也。常師太原孫盛,盛門人稱公為子路。時,筑書室于上岸山南,室前一湖。嘗曰:與吾祖在豐城者,同一鳶飛魚躍處。后人名其湖曰羅湖。復(fù)結(jié)廬於圓湖講學(xué),其處一名羅池湖。公初遇一異人,授以《遁甲兵書》、《都天遁書》。公於二書皆精通,今《遁甲》書中載羅先生者,即公也。晉康帝建元甲辰(公元344年)間,舉秀才,除郎中,轉(zhuǎn)尚書郎,拜散騎常侍郎。至太元癸未年(公元383年),陳伐燕三策,選兵以趨洛間,分兵以斷歸路,遺輕騎以絕糧餉。謝玄(謝元)用其策,同領(lǐng)兵趨洛,因乘勝長驅(qū),身中六流矢,遂卒。長子企生,扶喪歸,葬肖像以祀之。后謝玄奏功,奉恩敕封“楊州羅湖岱王”。后,何無忌,討盧循,聞岱王忠勇,請恩立祠,奉恩申敕,有司立祠像,加封上岸里五十戶。(唐)元和戊戌(公元818年),邕管經(jīng)略招討使,朝散大夫,持節(jié)督邕州諸軍,守邕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文皇帝元孫李位著傳。公祠堂在上岸山南,葬上岸山南,即今公祠堂后毛(茅)家林。至今有神名羅湖岱王,即公也。有水名羅湖者,亦本祠本墓之祭湖也。
??東晉初,公為桓溫參軍、州主簿。嘗于豐城聚徒講學(xué)?;笢刂仄洳牛詾榻抑?。后累遷為廷尉、長沙相,致仕而卒。公嘗夢鳥入懷,自是藻思日鹿?;笢蒯鐬槊貢?,嘆曰:此湘中琳瑯,為荊楚奇才!
配胡氏(西山雙嶺胡尚書少廣公女),諱龍,太子左衛(wèi),謚莊侯(疑為壯侯),胡藩公之姑氏,世傳胡宰臣妹,即今華林胡氏之先也。按:胡氏以節(jié)義聞。時桓元(桓玄)知企生忠晉,預(yù)(豫)令人遺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釋疑。后,桓元殺企生,即焚之。至唐,郡人來鵬撰焚羔裘,說以義之。元和丁酉(公元817年)年,翰林學(xué)士同平章事太原王涯著傳。卒葬雙嶺,即今新建縣桃花鄉(xiāng)三十一都,云溪寺南西源,系石岐萬君賢葬母,假曰龍媽媽生基者,即龍母墓所是也。生子二:企生、遵生。倆兄弟一忠一孝,且均有才名。女一,適俚陽安眾里宗少文。
鏗公次子:尹章,諱縷。東晉咸和壬辰年(公元332年)十二月初四日未時生。晉興寧時為奮武將軍,取置河州。配孫氏(豐城同造孫淳公女)。
第十七世、遵生公(祝融118世孫)
——河勝《通譜》上冊212頁(企生)、357頁(遵生)
——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83頁
綏公長子:企生,字宗伯。東晉興寧癸亥年(公元363年)四月十二日寅時生。為人忠厚,多才多藝。初,以母命師袁崧,崧授以圖書音律,體悟甚速。崧嘗謂門人曰:“羅子,剛不激,柔不靡,真吾畏友?!贬吠酰ㄆ笊该敖棥?,號為“楊州羅湖岱王”)教以《遁甲兵書》并《都天遁書》。公三復(fù),對父說曰:“天鏡地鏡人鏡,有用之書也。其余出天門入地戶,秘局藏形,履符禁敵,皆幻語也?!备福ㄡ吠酰┢嬷?,命舉秀才,補臨海(臨汝?)令,與民興水利、均賦役。公,文名益達(dá),遷秘書監(jiān)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閣圖書,權(quán)國子祭酒,修《三國志》未就,因直言國政,忤導(dǎo)子及殷仲堪,鎮(zhèn)江陵,出為功曹,表兄胡藩勸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見機而去?!惫唬骸坝嗳ヒ蠛?,是去天王藩鎮(zhèn)。吾所以不去者,將望興復(fù),以彰國耳?!狈е?。遂遷為武陵太守,未之郡(一作未之任),桓元攻仲堪,堪委以長史事,公辭謝不已,又表為咨議參軍。公見仲堪多疑少決,謂弟曰:“殷侯仁而無斷,事必?zé)o成?!奔皵。奈錈o送者,惟公從之。路經(jīng)家門,其弟遵生曰:“家有老母,欲將何之?”公曰:“今日奉養(yǎng)(一作奉義),惟有一死耳!弟奉養(yǎng),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復(fù)何恨?”或勸其從桓玄。公(企生)曰:“始焉,蒙晉之恩,不能全君臣之義,繼焉,蒙殷國士之遇,而又不能共殄丑類,何面目以求生乎!”玄(元)聞之大怒,遂獲其兄弟。玄曰:“爾將(一作欲)何言?從吾釋爾?!惫ㄆ笊┤眨骸捌蛞坏埽责B(yǎng)老母,余遂死無怨!”企生就死,遺詩三律,載《世徵集》。玄(元)釋遵生。遵生於彼處假設(shè)葬地時,即背母親攜孤兒,束兄骸,潛居原祖涂埠。晉隆安己亥年(公元399年)卒,壽三十七。宋太始間,豫章太守胡藩,奉太祖璽書,申敕有司。令尹魯攀,表其宅于南池塘,曰“一門忠孝”,立祠奉祀。嘗以正月祀以中牢。唐時,裔孫請謚,太常謚曰“忠”。貞元,江西提舉東陽柳貫重新牌坊。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間,翰林學(xué)士、刑戶部侍郎同平章事、贊皇李絳著傳。開元丁卯(公元727年),豫章太守、曲江張九齡撰墓碣,瓜州刺史張守珪書并篆。南唐開寶(公元968—976年)間,樞密使門下侍郎陳喬,論公死難,以誌之。宋刑部(一作禮部)待郎、邑人京堂詩云:“柏林羅氏忠孝全,魯攀牌樓萬萬年?!鄙w言一門忠孝之坊也。宗伯思先,賦邑民歌曰:“豫章松柏,留待宗伯;臨汝蒼生,實賴企生。”葬西岡,即今詔賢北鄉(xiāng)四十七都。次子昌,廬于墓次,高封其塋,故今名為羅墓。西岡鈐曰:“五馬并馳,走逆州塞水口魚袋,居兌方,先富后貴世間少?!庇衷唬骸傲_氏有三墓,富貴連天府?!币嫜詵|墓及羅墓。唐開元(公元713—741年)中,有十三世孫仰山,于羅墓西北垅(一作城),置有祭田一百畝,故今名羅家田。
配徐氏(北瀝徐孺子世孫廣女),封夫人(注:企生公品位不足以封“夫人”,待考);副配孔氏(浙江會稽縣孔仆射孔安國女),封夫人。二妣痛夫死于非命,哀毀成疾,忌日致祭,深合古禮,終身惟服素衣。元年十二月,國子祭酒、御史大夫嶺南等,使孔戩著傳。俱葬西山清藍(lán)。生子二:昱、昌。次子昌,植柏于墓次,故今名柏林。女二:長適雙嶺胡壯侯胡藩之子胡世隆,次適潭源鄧博士鄧魯賢。


附:羅企生傳略
公諱企生,字宗伯,豫章人,多材藝,初拜著作郎,政聲大振。及殷侯(殷仲堪)引為功曹,屢遷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元攻仲堪,時,公初咨議參軍,仲堪多疑少決。公謂弟遵生曰:“殷侯仁而無斷,事必?zé)o成,及敗走,文武無送者,惟公從焉?!甭方?jīng)家門,遵生曰:“家有老母,將欲何之?”公垂泣曰:“今日之事,義必死之。爾等奉養(yǎng),不失子道,一門之中,有忠有孝,吾愎(復(fù))何恨?”或勸其詣元。公曰:“殷侯遇我,以國士不能共殄丑逆,何面目復(fù)求生乎!”(桓)元聞之大怒,遂傷之。遠(yuǎn)近悼焉。時公年三十有七。先,(桓)元以羔裝遺公母胡氏,因公傷,母夫人即焚之。
贊曰:古人有言,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知殞節(jié)茍合其宜義,夫豈吝其軀,若得其所,烈士不惜其死。故能守鐵石之剛勵,松筠之操書,名竹帛垂像,丹青前史,以為美談。后人仰其徽烈。重義輕生,忘軀殉節(jié),勁松方操,嚴(yán)霜比烈,白刃可蹈,貞心難折,道光振古,芳流來哲?!菏疹}
按:公殉節(jié)后,豫章太守胡君藩,邑令魯君攀,請恩,表門曰“一門忠孝”。因題其墓曰“鷸以翠沒,猩以紅亡,抗節(jié)弧立,賊必中傷。時既大變,直道被戕,義不可廢,君恩難忘?!笔略斈怪尽F?,公孫智慧公,痛祖死難,筑臺於屋後,以思先德。豫章太守王倫之,表彰忠義,榜其臺曰“哀忠”;賜進(jìn)士及第袁州通判玉山汪應(yīng)辰,撰記,以附詩曰:“杜宇聲聲泣鶺鴒,夕陽帶血滿沙汀,心懸一寸追思義,情寄三間怨慕亭。夢斷荊江萱草綠,愁隨浩氣石苔青,一門忠孝人何在,冷雨寒煙鎖墓銘?!?
綏公之次子:遵生,字永伯。生東晉興寧乙丑年(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時。好學(xué)尚義,初僻(一作辟)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未之任,因母胡氏疾,即歸侍藥。時,兄企生累官荊州,公扶母就養(yǎng)。以孝聞名,官著作郎。值桓元(桓玄)作亂,兄弟被獲。兄企生抗節(jié)死難,嘆曰:“兄弟之仇,義不反兵。但老母及孤侄,俱在桓賊攜(一作境)內(nèi),二者勢不能全。與其報不能報之仇,孰若養(yǎng)母撫孤,以全宗祀?!彼炫l(fā)佯狂,請囚?;冈ɑ感嬷⒏衅笊虻莛B(yǎng)母之義,遂釋之。公乃扶老母及孤侄昌,歸宗繼嗣,并束兄骸歸葬。母胡氏疾,歸仙后,公廬墓三年,孝感天神,白云罩體,世稱孝友。事詳《江西省志》。卒葬羅舍東羅山。今涂埠廟中,有神名曰“涂埠大王”者,即公也。唐朝大歷庚戌(公元770年!),江西觀察使判官李秘撰墓碣。妣陶氏(江州栗里陶太守陶茂公女),封夫人(編者注:待考)。子二:昊、勗(xù,勖)。女一:適城南喻載。

附:《江西柏林大成譜》譜首專文
羅遵生:公諱遵生,字永伯,少穎異,恒與兄企生講學(xué)至家國之事,治國教家,始於事親,終於事君,乃能立人之道。及兄遇桓元(桓玄)之難,離袂時相向哭別。事母胡夫人至孝,焚裘承歡。朝夕勤菽(shū)水、問寒暄,躬親侍養(yǎng),克盡子職。及母歿,葬雙嶺新建桃花鄉(xiāng)云溪寺南。公廬墓三年,衣不解帶,孝感天神,白云罩體,鄉(xiāng)人奇之,事詳廟碑。屢詔不起,后,豫章太守胡公藩、邑宰魯公攀重其孝行,奏請表其宅曰“一門忠孝”。時因亦封公為著作郎。贊曰:花萼日相輝,臨袂囑孝思,升堂聞聲欬(kài),入室想容儀,默念秋云冷,高眠刻漏遲,楣間揭華匾,千古墨林漓?!鷥邦}
——選自江西南昌柏林2003年癸未《合修羅氏大成譜》譜首專文
——訓(xùn)森《通譜》第四冊第2373頁
第十八世、昊公(祝融119世孫)
遵生長子:昊,諱友卿,字友行,號開益。生東晉元興壬寅年(公元402年),宋元嘉(公元424—453年)間,任湖廣湘陰縣主簿。孝建時,升襄陽府知府。劉宋泰始(公元465—471年)初年,授侍御史。居南昌武陽渡之水西。卒于齊隆昌甲戌年(公元494年),享壽九十三歲。葬新吳龍山巔瞰井柏。配王氏(灌城王德卿公女),封夫人,葬夫墓。子一:智時。副配楊氏(楊子洲楊鶴公女),葬嚴(yán)坑,南向。子二:智友、智隆。女一:適雙嶺胡侍御史廉。
遵生次子:勗(xù),字水卿(一作永卿)。生東晉義熙乙巳(公元405年)。徙西洋。配吳氏(新吳吳敷政公女)。子一:智衍。
第十九世、智友公(祝融120世孫)
昊公長子:智時,字圣孫。生劉宋元嘉庚辰年(公元440年),居南昌縣祖屋,即今大安寺。因地頌名曰大安先生。配謝氏(城北謝尚書謝瓊公女),合葬謝氏故居,今大安寺后夫墓傍。子二:太中、寶中。
昊公次子:智友,字玉孫。生宋元嘉癸未年(公元443年)六月十八日丑時。元徽癸丑年(公元473年),任福建延平府學(xué)政。精于星理堪輿之學(xué),士者稱為“金谷先生”。齊建元(公元479—482)間升為長信卿(注:官職待考)。卒大同乙卯年(公元535年),享壽九十三歲。葬金谷院,在新建縣桃花鄉(xiāng),今為石城王墳。配許氏(新吳羅塘許主簿淳士公女)。子一:溫中。副配陳氏。二妣俱封夫人,合葬夫墓。子二:誠中、英中。
第二十世、成中公(祝融121世孫)
智友長子:溫中,諱藹陽。生宋大明庚子(公元460年)。后遷金谿(xī)縣苦竹。有裔孫名“念一”,后居羅舍?!叭f祿”之后,遷居北沙、安仁等地立業(yè)。配孫氏(豐城縣同造振公女),子三:景信、景倫、景任。
智友次子(注:河?xùn)|羅結(jié)家族):誠中,諱泰陽,字允,號勝一,宦名阿奴。生齊明帝建武乙亥年(公元495年)三月十二日亥時。大同間(公元535—547年),任福建建寧府參政,轉(zhuǎn)授侍御史。以父長信卿恩,除御史,遷中散大夫。少時,同兄中陽、均陽,三人讀書好學(xué),善文辭,曉音律,登山詠風(fēng),涉水吟賦,遍歷州郡。與尚書仆射沈休文為友。兄弟三人相議論,止以講學(xué)修德為心,總部鄭伯倫、陳伯之等,雖賓之檄之而不起不屈。時隱匿于秀峰之下。及后象潭有三蛟,甚為客舟之害,公遂以鎮(zhèn)鐵除之。至四嶺有五虎,實為行道之患,公伏劍斬之。三洲野狐為閨德之羞,公設(shè)室以捕之,為民除害如此。迨陳天嘉二年辛巳(公元561年),豫章太守周敷,率鄉(xiāng)民在大江之西秀峰下,立羅坊廟,即今羅中散祠,裝像祀之,以酬其惠。唐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江西觀察使韋宙(疑為韋丹),上奏其功,以誠中公嘗官中散,故奉旨并追封其兄弟中散大夫御災(zāi)捍患大德使。卒陳天嘉庚辰年(公元560年)八月十四日申時。事詳祠記并古今志。葬劉村廟前。配楊氏(廣東揚子洲楊僖、字沖隆公女),葬夫墓。子二:景顯、景哲。女一,適趙丞相趙知禮。副配李氏(柘[zhè]林李信公女),葬廟前。子一:景章。女一:適新吳羅塘許道要。
智友三子:英中,失考。
第二十一世、景哲公(祝融122世孫)
誠中長子:景顯,諱順。生梁紹泰乙亥(公元555年)。隋煬帝大業(yè)初年,為秘書丞。壽九十,葬吳村。配陳氏,長城(一作豐城)陳卿道臣公女,卒葬澤嶺。副配吳氏,葬今豐城縣羅塘。子二:萬方、萬邦
誠中次子:景哲,諱莊。生陳(陳霸先)永定丁丑年(公元557年)六月初二日巳時,卒唐貞觀甲辰年(公元644年),享壽八十八歲。葬金山羅桷(jué),配程氏(西昌下大村程侍郎器孫女),葬夫墓,西向。子三:官正、官達(dá)、官奉。女二:長適西昌雙嶺胡穎;次適豐城同造孫衍。
誠中三子:景章,諱熙,字子元。生陳永定戊寅年(公元558年)。隋仁壽間,任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知縣。后裔派居廬陵羅團(tuán),并龍泉、玉泉、石泉、錢塘、西龍等處。唐待郎淼,字宗海,贈上柱潞國公,宋殿丞覺知州,沖縣令,審禮司理,日成解舉,顯之,衍同、衍彌、邵烈、浚堯(一作灘堯)、開應(yīng)、如愚、應(yīng)辰、炎子、奉貢、士天、成觀、先彬,皆其后也。配趙氏(江寧尉趙梁公女);副配陳氏(陳知縣陳藩公女)。子二:官連、官運(官運,字仕評,配劉氏,未詳)。
第二十二世、官奉公(祝融123世孫)
景哲長子:官正,字證(一作字澄),號福智。生南陳太建己亥年(公元579年)。唐貞觀(公元627—649年)時,任淮陽刺史。配劉氏(西山楓林劉史公女)。子二:癸、辰。倶徙居湖廣湘陰縣開基立業(yè)。
景哲次子:官達(dá)。生南陳太建辛丑年(公元581年)。唐貞觀(公元627—649年)時,任起居舍人。卒貞觀乙巳年,壽七十五歲。配楊氏(楊林楊錦公女),合葬碣嶺。子一:元定。女二:長適雩(yú)山龔懷慶,次適東源蔡弦郎。
景哲三子:官奉,字福濬(一作福睿)。生南陳太建癸卯年(公元583年)十月廿八日酉時,景朗公繼子,任山東濟(jì)南府參軍。配許氏(南昌新吳羅塘許景春公女),生歿失考,與夫合葬廖家巷,東南向。副配許氏,與夫合葬廖家巷,東南向。子三:元朗、元稔(rěn)、元明。女三:長適西山方居齊;次適歷山岡方楷;三適高田左懷慶織染署令。
第二十三世、元朗公(羅藝)(祝融124世孫)
官奉長子:元朗,字恩,生南陳貞明戊申(公元588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時。隋末,由豫章南昌西山,遷于濟(jì)南府歷城縣居焉。公原名藝,因被(蒙受、遭受)難,其后不敢顯稱祖諱,遂改公之名“恩”。初,為虎賁郎將,隋煬帝時為燕山王。大業(yè)十二年丙子(公元616年),轉(zhuǎn)為幽州總管。至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降唐,敕封為燕郡王,賜姓“李”氏,事詳唐列傳。卒唐上元乙亥(公元675年),壽八十八歲(注:《唐書》載:羅藝被誅于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苏f應(yīng)為可信)。配秦氏(山東武衛(wèi)將軍秦彝之姊、秦瓊元帥之姑)。彼時被難,不敢顯稱妣姓,(將“秦”字)除頭三橫,改為南昌新吳東坪)“余”氏,與夫合葬高安縣景山。上、下數(shù)代,舊譜與史不合,因避難之故也。子一:世推。女一,適西昌楊林村凌元明。
官奉次子:元稔(rèn)。生隋開皇辛亥(公元591年)六月初二日酉時。唐永微(公元650—655年)間,為門下省主書,葬新昌三(新昌山)五峰,故今名為羅溪岸。長子后,徙居靖州,即今瑞州府華林、金華等處,又于新昌新安鄉(xiāng)居者植柏,以記柏林之恩。次子后徙珠雞(疑為珠璣)、籠廠、天寶、珠監(jiān)、西北嶺等處。
官奉三子:元明,生隋仁壽甲子(公元604年)。仍居山東歷城縣。

附錄:有關(guān)羅藝的資料——選自河勝《通譜》下冊第433頁
北燕王,元朗公也。又名子延,后更名藝,字彥超。生南陳貞明戊申(公元588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時。隋末,由豫章南昌西山,遷山東濟(jì)南府歷城縣居焉。后寓居湖北襄陽,投師學(xué)藝,練就一身絕技,槍法得到祖上獨門傳授,馬上步下武功精湛,刀槍劍戟,十八般武藝無不精通。南陳時,年荒大歉,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遇太宰秦旭,見其槍法嫻熟,武藝超群,收為愛將,并將其女勝珠,許與為妻。隋朝無道腐敗,官僚窮奢極侈,民不聊生。三十六路英雄,紛紛舉兵反隋。秦旭公則是其中精銳一路,威震中原,大敗隋軍。羅藝身先士卒,勇猛善戰(zhàn),一枝槍連敗隋將韓擒虎、賀若弼、伍建章等八員大將。強渡長江,回師江北,橫跨黃河,兵臨河北,輕取幽燕九郡。秦旭死難后,羅藝公獨自領(lǐng)兵取西門,破河?xùn)|,奪霍州,勢如破竹,殺得隋軍聞風(fēng)喪膽。逼得隋煬帝議和,封藝公為靖邊侯,號燕山王,聽調(diào)不聽宣,鎮(zhèn)守幽燕九郡。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瓦崗軍大敗隋軍,唐王李淵大軍聲勢浩大,直搗隋都。羅藝公知真主將至,遂佐唐反隋,敗竇建德,驚走劉黑闥。唐王敕封藝公為大將軍,稱燕郡王。
——選自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229—232頁、第四冊第2374頁
“羅家智將監(jiān)門后,攻戰(zhàn)善射能弄矟(shuò,槊),天下大事君明定,奉表歸國封燕王,襄陽郡望位至尊,雖有遺憾功猶在,隋唐演義傳公事,貫中妙畫羅家將?!?
羅藝(?—627),字子延,本襄陽(今屬湖北)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陽,父(羅)榮,隋監(jiān)門將軍(官至三品,見訓(xùn)森《通譜》第五冊第3002頁)。(羅)藝性桀黠,剛愎不仁,勇于攻戰(zhàn),善射,能弄矟(shuò,槊)。
大業(yè)時,屢以軍功,官至虎賁郎將。(隋)煬帝令受右武衛(wèi)大將軍,李景節(jié)度,督軍于北平,(羅)藝少習(xí)戎旅,分部嚴(yán)肅,然任氣縱暴,每凌侮于(李)景,頻為(李)景所辱。(羅)藝深銜之。后遇天下大亂,涿郡物殷阜,加有伐遼器仗,倉粟盈積,又臨朔宮中多珍產(chǎn),屯兵數(shù)萬,而諸賊競來侵掠,留守官虎賁郎將趙什住、賀蘭誼、晉文衍等,皆不能拒。唯(羅)藝獨出戰(zhàn)。前后破賊不可勝計,威勢日重。什住等頗忌(羅)藝,(羅)藝陰知之。將圖唯亂,乃宣言于眾曰:“吾輩討賊,甚有功效,城中倉庫山積,制在留守之官,而無心濟(jì)貧,此豈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眾,眾人皆怨。既而旋師,郡丞出城候(羅)藝,(羅)藝因執(zhí)之陳兵,而什住等懼,皆來聽命。于是,發(fā)庫物以賜戰(zhàn)士,開倉以賑貧乏,境內(nèi)咸悅。殺渤海太守唐祎(yī)等不同己者數(shù)人,威震邊朔,柳城、懷遠(yuǎn)并歸附之。(羅)藝黜(chù)柳城太守楊林甫,改郡為營州,以襄州太守鄧暠(hào)為總管,(羅)藝自稱幽州總管。
宇文化及至山東,遣使召藝,(羅)藝曰:“我,隋室舊臣,感恩累葉,大行顛覆,實所痛心。”乃斬化及使者,而為煬帝發(fā)喪,在臨三日。竇建德、高開道亦遣使于藝,藝謂官屬曰:“建德、開道,皆劇賊耳,化及弒逆,并不可從。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據(jù)關(guān)右,事無不成,吾率眾歸之,意已決矣。有沮眾議者必戮之。”會我使人張道源綏輯山東,譴人諭藝。(羅)藝大悅。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率表歸國,詔封燕王,賜姓李氏,預(yù)宗正屬籍。
太宗之擊劉黑闥也。藝領(lǐng)本兵數(shù)萬,破黑闥弟什善于徐河,俘斬八千人。明年,黑闥引突厥,俱入寇,(羅)藝復(fù)將兵,與隱太子建成,會于洺(míng)州,因請主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yì)衛(wèi)大將軍。(羅)藝自以功高位重,無所降下。太宗左右嘗至其營,(羅)藝無故毆擊之,高祖怒,以屬吏,久而乃釋,待之如初。時,突厥屢為寇患,以藝素有威名,為夷所憚(dàn),令以本官領(lǐng)天節(jié)軍將,鎮(zhèn)涇州。
太宗即位,拜開府儀同三司,而(羅)藝懼不自安,遂于涇州詐言閱武。因追兵,矯稱奉密詔勒兵入朝。率眾軍至于幽州。治中趙慈皓不知(羅)藝反,馳出謁之,(羅)藝遂入據(jù)幽州。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率眾討(羅)藝。王師未至,慈皓與統(tǒng)軍楊岌,潛謀擊之,事泄,藝執(zhí)(即“關(guān)押”)慈皓系獄。岌時在城外,覺變遽勒兵攻之,(羅)藝大潰,棄妻子,與數(shù)百騎奔于突厥,至寧州界,過烏氏驛,從者漸散,其左右斬(羅)藝,傳首京師,梟之于市,復(fù)其本姓羅氏。(羅)藝弟(羅)壽,時為利州都督(從三品),緣坐伏誅。
先是,曹州女子李氏為五戒,自言通于鬼物,有病癩者,就療多愈,流聞四方,病人自遠(yuǎn)而至,門多車騎。高祖聞之,詔赴京師。因往來(羅)藝家,謂(羅)藝妻孟氏曰:“妃之貴者,由于王;王貴色發(fā)矣,十日間當(dāng)升大位?!泵鲜嫌墒清釀穹矗霞袄罱宰鴶?。
載《舊唐書》卷五十六,第七冊第2277頁
——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230頁載:
羅藝(?—627年),字子延,(隋朝)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家京兆之云陽,父(羅)榮,隋監(jiān)門將軍。(羅)藝剛愎不仁,勇攻戰(zhàn),善用槊(shuò)。大業(yè)(公元605—618)中,以戰(zhàn)功補虎賁郎將。遼東之役,李景以武衛(wèi)大將軍督餉北平,詔(羅)藝以兵屬,分部嚴(yán)一。然任氣,嘗慢侮景,頻為景辱。
天下盜起,涿郡號富饒,伐遼兵仗多在,而倉庤(zhì,儲備)盈羨,又臨朔宮多珍寶,屯師且數(shù)萬,苦盜賊侵掠,留守趙什住、賀蘭誼、晉文衍等不能支。(羅)藝捍寇,數(shù)破卻之,勇常冠軍,為諸將忌畏。(羅)藝陰自計,因出師,詭說眾曰:“吾軍討賊數(shù)有功,而食乏。官粟若山,而留守不賑恤,豈安人強眾意耶?”士皆怨。既還,郡丞出郊謁,(羅)藝執(zhí)之,什住等懼,爭聽命。(羅)藝即發(fā)庫貲(zī,資)賜戰(zhàn)士,倉粟給窮人,境內(nèi)大悅。殺異己者渤海太守唐祎(yī)等,威動北邊,柳城、懷遠(yuǎn)并歸附。黜(chù)柳城太守楊林甫,改郡曰營州,以襄平太守鄧暠(hào,皓)為總管,(羅)藝自稱幽州總管。
宇文化及至山東,遣使召(羅)藝,(羅)藝曰:“我,隋舊臣,今大行顛覆,義不辱于賊。”斬使者,為煬帝發(fā)喪三日。時竇建德、高開道亦遣使于藝,(羅)藝謂官屬曰:“建德等皆劇賊,不足共功名,唐公起兵據(jù)關(guān)中,民望所系,王業(yè)必成,吾決歸之。敢疑議者戮!”會張道源撫輯山東,亦諭(羅)藝降。武德二年(公元619),乃奉表以地歸。詔封燕王,賜姓(姓“李”),豫屬籍。數(shù)與建德戰(zhàn),多所擒馘(guó)。秦王擊劉黑闥,高祖詔(羅)藝弟監(jiān)門將軍(羅)壽以兵從,(羅)藝自率眾數(shù)萬,破劉什善、張君立於徐河。黑闥引突厥入寇,(羅)藝復(fù)以兵與皇太子建成會洺(míng)州,遂請入朝。帝厚禮之,拜左翊(yì)衛(wèi)大將軍(正三品)。
(羅)藝負(fù)其功,且貴重不少屈,秦王左右嘗至其營,(羅)藝疻(zhǐ)辱之。高祖怒,以吏屬,久乃釋。時突厥放橫,藉(羅)藝威名欲憚(dàn)虜,詔以本官領(lǐng)天節(jié)軍將,鎮(zhèn)涇州。
太宗即位(公元627),進(jìn)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羅)藝內(nèi)懼,乃圖反,詭言閱武。兵既集,稱被密詔入朝,軍至豳(bīn),治中趙慈皓出謁,遂據(jù)州。帝命長孫無忌、尉遲敬德?lián)糁粗?,慈皓與統(tǒng)軍楊岌,謀誅(羅)藝,藝覺,執(zhí)(即“關(guān)押”)慈皓。岌居外,即攻之,(羅)藝敗,棄妻子,從數(shù)百騎奔突厥,抵寧州,騎少亡,左右斬之,傳旨,梟于都市,(羅)壽,時為利州都督(從三品),亦及誅。
先是,濟(jì)陰女子(一作“女氏”)李,自言通鬼道,能悆(yù,愈)疾,四方惑之,詔取至京師。嘗往來藝家,謂藝妻孟曰:“妃相貴,當(dāng)母天下?!泵狭钜曀?,又曰:“妃之貴由于王,貴色且發(fā)?!保_)藝妻信之,亦贊以反,既敗,與李皆斬。
——據(jù)《新唐書》卷八十九,第十二冊第3806—3807頁
——據(jù)訓(xùn)森《通譜》第5冊第3008頁載:
唐代羅藝,襄陽人,封為燕王。因聽讒言,受所驅(qū)使,后至反唐,致害于外戚人之手。因羅藝反叛唐朝,朝廷抄家,株(誅)滅九族,故后裔潛逃南下,涉長江,居于長江南邊的一條較大支流——清江上游的山溝里。初居住地名“羅家溝”或“羅家界”,后來,外姓人知道是羅藝之子孫,所以,順口曰“羅家將”諧音。此支后裔初來,與世隔絕,隱姓而居。后來改朝換代,復(fù)歸原姓羅。原靠打獵為生,后墾種山野。現(xiàn)今(2005年)已繁衍3000多人。羅文珍、羅文炳兄弟,是打獵好手,其兒子槍法準(zhǔn),會打野雞、野兔(編者注:待考)。

(六)淄州般陽士信公世系

第1世、士信公(珠公24世孫;祝融125世孫)
據(jù)廣州2002年歲次壬午孟秋版《中華羅氏通譜》、2007年5月版的福州《中華羅氏通譜》(上冊362頁)記載:元郎(朗元)公子:世推,諱士信。生隋大業(yè)戊辰年(公元608年)五月十八子時。唐初時,為河南陜州道行軍總管。太宗時,年十四(公元622年),太守(郡守)張須陁擊賊,士信公執(zhí)長矛馳入營中,刺殺數(shù)人。須陁乘之大破賊寇。因討賊有功,封為郯國公(從一品)。忠義佐唐,又贈護(hù)國公。卒于河南麻依縣明關(guān)城中,后葬長安。詳國史。配莊氏(編者注:名為莊金定),封贈護(hù)國夫人。
據(jù)福建省公元1986年丙寅重修《閩沙羅氏族譜》載:元郎(元朗)公子:世推,名成,諱仕信。生大業(yè)戊辰年(公元608年)五月十八子時。唐初時,為河南陜州道行軍總管。太宗時,年十四歲,有郡守張須陁擊賊,信公執(zhí)長矛馳入營中,殺數(shù)人。須陁乘之大敗賊寇。因討賊有功,封為郯國公。忠義佐唐,又贈護(hù)國公。卒于河南麻衣縣明關(guān)城中,于淤泥河歸天主廟為神,葬于長安。詳國史。配莊氏,封贈護(hù)國夫人。乾隆丙子(公元1756年)修譜載:配程氏,葬高白云山。子二:志為、志行。傳云:羅安、羅春,亦是武藝超群。
據(jù)山東省淄博版《羅氏世譜》記載:士信公:唐初拜陜州道行軍總管、絳州道行軍總管。封”郯國公”,謚曰”勇”。以節(jié)義詔子孫嗣封。事詳《淄川縣志·忠節(jié)傳》、《歷城志·忠烈傳》、《唐書·忠義傳》。傳載譜前。邑(淄川縣)中四牌坊亦以”忠節(jié)”二字表之。配□氏,誥封夫人,子一:童。隋末由歷城遷居般陽西門里。墓在北邙山。
士信公生于齊郡歷城縣,隋末由歷城遷居般(pán)陽(今淄博市淄川)城西門里。隱居于今淄川區(qū)東北隅羅村。事詳《淄川縣志·忠節(jié)傳》、《歷城縣志·忠烈傳》、《唐書·忠義傳》。歿后,先葬關(guān)中,墓在北邙山。謚曰“勇”?;蛘f:歸天主廟為神,葬于長安,古淄川縣城中四牌坊亦以“忠節(jié)”二字表之。配莊氏金定,誥封護(hù)國夫人。


附錄:有關(guān)羅士信的史料
“智取世充千金堡,絳州總管郯國公,散財收斂裴仁基,仁義兩全謚曰勇,齊郡羅氏君增輝,元和姓纂揚族名,化身羅成百姓頌,優(yōu)良基因傳山東?!?
《舊唐書》第十八冊第5501頁記載的羅士信
羅士信,齊州歷城人也。大業(yè)(公元605—618年)時,長白山賊王薄、左才相、孟讓,來寇齊郡,通守張須陁(陀)率兵討擊。士信年始十四,固請自效。須陁謂曰:“汝形容未勝衣甲,何可入陣!”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雙鞬(jiàn)而上馬,須陁壯而從之。擊賊濰水之上,陣才列,士信馳之賊所,刺倒數(shù)人,無敢逼者;須陁因而奮擊,賊眾大潰。士信逐北,每殺一人,輒(zhé)劓(yì)其鼻而懷之。及還,則驗鼻以表殺賊之多少也。須陁甚加嘆賞,以所乘馬遺之,引置(?)左右。每戰(zhàn),須陁先登,士信為副。(隋)煬帝譴使慰喻之,又命畫工寫須陁、士信戰(zhàn)陣之圖,上于內(nèi)史。
及須陁為李密所殺,士信隨裴仁基率眾歸于(李)密,署為總管,使統(tǒng)所部,隨(李)密戰(zhàn)王世充。士信躍馬突進(jìn),身中數(shù)矢,乃陷于世充軍。世充知其驍勇,厚禮之,與同寢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將邴元真等,盡拜為將軍,不復(fù)專重之。士信恥與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唐)高祖(李淵)以為陜州道行軍總管,使圖世充。及大軍至洛陽,士信以兵圍世充千金堡。中有大罵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將嬰兒數(shù)十至于堡下,詐言“從東都來投羅總管。”因令嬰兒啼噪。既而佯驚曰:“此千金堡,吾輩錯矣!”忽然而去。堡中謂是東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潞,俟其開門,奮擊大破之,殺無遺類。世充平,擢授絳州總管,封郯國公(從一品)。
尋,從太宗擊劉黑闥(tà)于河北,有洺水人以城來降,遣(羅)士信入城據(jù)守。賊悉眾攻之甚急,遇風(fēng)雪,大軍不得救。經(jīng)數(shù)日,城陷,為賊所擒。黑闥聞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詞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太宗聞而傷惜,購得其尸,葬之,謚曰“勇”。士信初為裴仁基所禮,嘗感其知己之恩,及東都平,遂以家財收斂(liǎn),葬于北邙。又云:“我死后,當(dāng)墓此墓側(cè)?!奔白洌腿驶蠖性嵫?。
中華書局版《舊唐書》卷一八七上,第十五冊第4867頁
《中華羅氏通譜》第一冊第240頁、第四冊第2375頁
《新唐書》第十八冊第5501頁記載的羅士信
羅士信,齊州歷城人。(隋)大業(yè)(公元605—618)時,長白山賊王薄、左才相、孟讓來寇齊郡,通守張須陁率兵討擊。士信以執(zhí)衣,年十四,短而悍,請自效。須陁疑其不勝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jiàn),上馬顧眄(miàn)。須陁許之。擊賊濰水上,陣才列,執(zhí)長矛馳入賊營,刺殺數(shù)人,取一級擲之,承以矛,載而行,賊皆眙(chì)懼無敢亢。須陁乘之,大破賊。士信逐北,每殺一人,輒(zhé)劓(yì)鼻納諸懷。暨還,驗以代級。須陁嘆伏(服?),遺以所乘馬。凡戰(zhàn),須陁先登,士信副,以為常。煬帝譴使圖須陁、士信陣法,上內(nèi)史。
后,須陁為李密所殺,士信與裴仁基歸密,署總管,俾(bǐ,使)統(tǒng)所部討王世充。身被重創(chuàng),見獲於世充。世充愛其才,厚遇之,與同寢食。后得密將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恥與伍,率所部千余人來降(唐)高祖(李淵),拜陜州道行軍總管,因謀世充。
士信行則先鋒,反(返)則殿,有所獲,悉散戲下有功者,或脫衣解馬賜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嚴(yán),至親舊無少貸,其下亦不甚附。師次洛陽,攻千金堡,有惡言詬軍,士信怒,夜遣百人載嬰兒啼噪堡下,若自東都出奔者,既而陽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币蛏⑷?。堡兵開門追掠,士信伏入,屠之無類。賊平,授絳州總管,封郯國公(從一品)。
從秦王擊劉黑闥(tà)洺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賊急攻,潰而出。王語諸將:“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蹦嗣?。士信已入,賊悉眾攻,方雨雪,救軍不得進(jìn)。城陷,黑闥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隱悼,購其尸以葬,謚曰“勇”。
初,士信為(裴)仁基所禮,及東都平,出家財斂(liǎn)葬北邙以報德,且曰:“我死當(dāng)墓其側(cè)?!敝潦?,如所志。
——見訓(xùn)森《通譜》第一冊第240—242頁)
——見訓(xùn)森《通譜》第四冊第2274—2375頁)
羅士信:原籍為“齊郡歷城”人。于隋朝末年遷居淄州般陽縣城里。
隋煬帝大業(yè)(公元605-618)時期,廢州改郡,以郡統(tǒng)縣,恢復(fù)秦制。全國共設(shè)立190郡。山東地區(qū)分屬15郡,其中“齊郡”的治所設(shè)在“歷城”。
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大水淹沒30余郡,隋煬帝征高麗,徭役奇重,百姓窮困,天下騷動。鐵匠出身的王?。ń駥贊?jì)南市章丘縣人),自稱“知世郎”,作《勿(無)向遼東浪死歌》,聚眾章丘縣東北部的長白山起義。章丘、鄒平、長山等縣的災(zāi)民紛紛響應(yīng),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全面爆發(fā)。
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冬,隋王朝集中來護(hù)兒、張須陀(tuō,或記為“張須陁zhì”)等主力,圍剿長白山等起義軍。
唐朝高祖李淵武德元年(或稱義寧二年,即公元618),全國罷郡為州,實行州、郡二級制。
公元618年,王薄率軍南下魯郡(今曲阜市),折而北渡黃河,與起義軍孫宣雅、郝希德等部匯合,眾至十余萬,南下包圍章丘縣城,被隋將(齊郡通守)張須陁水陸聯(lián)軍打敗。此為古代山東內(nèi)河水軍作戰(zhàn)見于史書的唯一記載。
是年,長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讓攻打齊郡。張須陁率兵擊敵。羅士信年方十四,個子矮但長得粗悍,請求出戰(zhàn)。須陁懷疑其不適宜穿戴沉重的甲胄,士信十分生氣,穿上重甲,行動卻非常自如,上馬左右顧眄(miǎn),顯得很輕松,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當(dāng)時,兩軍陣勢才列,士信手執(zhí)長矛沖如敵營,刺殺數(shù)人后。取一首級往空中一擲,然后以矛挑之,“載而行,賊皆眙(chì)懼無敢抗”。乘敵慌亂之際,須陁、士信等領(lǐng)兵大破敵陣。是年十二月,張須陁被李密所殺。
武德二年(公元619),羅士信歸降高祖李淵,拜陜州道行軍總管。
武德三年(公元620)五月,李世民率軍進(jìn)擊王世充。王世充降唐。
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竇建德于長安被害,其部下劉黑闥起兵漳南。
武德五年(公元622),羅士信跟隨秦王李世民進(jìn)攻劉黑闥(tà)于洺水占領(lǐng)一座城池,先是由王君廓戍守。劉黑闥調(diào)集部隊進(jìn)行反擊,形勢十分危機。王君廓問諸將“誰能在此堅守”?士信慨然應(yīng)允“我愿守”!當(dāng)時,雨雪交加,援軍無法前來,而劉黑闥攻勢迅猛,城池終于被攻破。羅士信被執(zhí),劉黑闥想讓他歸順,卻遭到嚴(yán)詞拒絕,于是被殺害,年僅23歲。謚號“勇”。(注:在《世譜》中,士信公被記為28歲,可能不確。據(jù)《資治通鑒》的作者考證認(rèn)為:羅士信當(dāng)死于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時年應(yīng)為20歲?!苏f較為可信)。
羅士信每次行軍作戰(zhàn),他進(jìn)則先鋒,退則殿后。戰(zhàn)斗中得了戰(zhàn)利品,全都散贈部下。對有大功者,甚至脫衣解馬以贈,因此,兵士樂于爭先恐后為其效命。他執(zhí)法森嚴(yán),即使是親戚故舊,也決不姑息。
公元1994年修譜時,淄川區(qū)昆侖鎮(zhèn)43世孫羅慶昌為士信祖繪像且撰寫楹聯(lián):“祖士信、遷般陽、開唐功勛、威名華夏、一千四百載,賴祖德、家族旺、歷經(jīng)七朝、遍及魯中、子孫滿堂紅?!?
勇猛善戰(zhàn)的羅士信
羅士信,齊州歷城人。隨大業(yè)時,長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讓攻打齊郡。通守張須陁率兵擊敵。羅士信年方十四,個子矮但長得粗悍,請求出戰(zhàn)。須陁懷疑他不適宜穿戴沉重的甲胄,士信十分生氣,穿上重甲,行動卻非常自如,上馬左右顧盼,顯得很輕松,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當(dāng)時兩軍陣勢才列,士信手執(zhí)長矛沖如敵營,刺殺數(shù)人后。取一首級往空中一擲,然后以矛挑之,“載而行,賊皆眙懼無敢左”。乘敵慌亂之際,須陁領(lǐng)兵大破敵陣。
以后,須陁被李密所殺,士信降唐高祖,拜陜州道行軍總管。
每次行軍打仗,他進(jìn)則當(dāng)先鋒,收兵時為殿后。戰(zhàn)斗中得了戰(zhàn)利品,都散贈給部下。對有功者,有時脫衣解馬贈之,因此兵士樂于爭先恐后為其效命。他執(zhí)法森嚴(yán),即使是親戚故舊,也決不姑息。
他跟隨秦王李世民進(jìn)攻劉黑闥,占領(lǐng)一座城池,由王君廓戍守。劉黑闥調(diào)集部隊進(jìn)行反擊,形勢十分危機。王君廓問諸將:“誰能在此堅守?”士信慨然應(yīng)允:“我愿守!”
當(dāng)時,雨雪交加,援軍無法前來,而劉黑闥攻勢迅猛,城池終于被攻破。羅士信被執(zhí),劉黑闥想讓他歸順,卻遭到嚴(yán)詞拒絕,于是被殺害,年僅28歲。謚號“勇”。
(——訓(xùn)森《通譜》第四冊第2374—2375頁)
《資治通鑒》中有關(guān)羅士信的記載
據(jù)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第12冊(5654—5670頁)記載:
隋紀(jì)五,煬帝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秋,七月……山東、河南大水,漂沒三十余郡……(第5654頁)平原東有豆子崗(帝改德州為平原郡,崗,各朗翻,鹽澤也)(第5656頁)……大業(yè)九年癸酉(613)……惟齊郡丞閺(wan)鄉(xiāng)張須陀(tuo),得士眾心,勇決善戰(zhàn)。將郡兵擊王薄于泰山下……(第5669頁)
歷城羅士信(歷城縣,舊置濟(jì)南郡,隋為齊郡治所),年十四,從須陀擊賊于濰水上(濰水,在北海郡下密縣)。賊始布陳(陣),士信馳至陳前,刺殺數(shù)人,斬一人首,擲空中,以矟(shuo,槊)盛之(矟,色角翻。盛,受也,時征翻),揭以略陳(揭,擔(dān)揭也);賊皆愕眙(chì),莫敢進(jìn)。須陀因引兵奮擊,賊眾大潰。士信逐北,每殺一人,劓(yì)其鼻懷之,還,以驗殺賊之?dāng)?shù);須陀嘆賞,引置左右。每戰(zhàn),須陀先登,士信為副。帝(隋煬帝)遣使慰諭,并畫須陀、士信戰(zhàn)陳(陣)之狀而觀之。(第5670頁)
據(jù)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第13冊(第5859—5947頁)記載:
卷一百八十七,唐紀(jì)三: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秋,七月……王世充遣其將羅士信寇谷州,士信帥其眾千余人來降。先是,士信從李密擊世充,兵敗,為世充所得,世充厚禮之,與同寢食。既而得邴(bing)元真等,待之如士信,士信恥之。士信有駿馬,世充兄子趙王道詢欲之,不與,世充奪之以賜道詢;士信怒,故來降。上(唐高祖李淵)聞其來,甚喜,遣使迎勞,賜帛五千段,廩食其所部,以士信為陜州道行軍總管?!ǖ?859頁)
冬十月……行軍總管羅士信帥勇士夜入洛陽外郭,縱火焚清化里而還。壬戌,士信拔青城堡。(第5869頁)
卷一百八十八,唐紀(jì)四: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夏,四月,……羅士信圍慈澗(該地屬河南郡),王世充使太子玄應(yīng)救之,士信刺玄應(yīng)墜馬,人救之,得免。(第5880頁)……冬十月,……甲辰,行軍總管羅士信襲王世充硤(xiá)石堡,拔之。士信又圍千金堡,堡中人罵之。士信夜遣百余人抱嬰兒數(shù)十至堡下,使而啼呼,詐云“從東都來歸羅總管”。既而相謂曰:“此千金堡也,吾屬誤矣?!奔慈?。堡中以為士信已去,來者洛陽亡人,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道,伺其門開,突入,屠之?!ǖ?892頁)
卷一百九十,唐紀(jì)六: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春,正月……獲劉黑闥尚書劉希道,引兵與秦王世民會洺州。
劉黑闥攻洺水甚急,城四旁皆有水,廣五十余步,黑闥于城東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闥拒之,不得進(jìn)。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諸將謀之,李世勣曰:“若甬道達(dá)城下,城必不守?!毙熊娍偣苒坝鹿_士信請代君廓守之。世民乃登城南高冢(段王墓),以旗招君廓,君廓帥其徒力戰(zhàn),潰圍而出;士信帥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黑闥晝夜急攻,會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闥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詞色不屈,乃殺之,時年二十?!ㄗ⒔猓航?jīng)八日,晝夜被攻,木石俱盡,士信被左右執(zhí)之以降賊。五年正月,城陷?!陡咦鎸嶄洝罚菏啃潘罆r年二十八?!杜f傳》云:年二十。按士信始從張須陀擊王薄等,時年十四,若死時年二十八,則在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于時王薄未為盜。年二十,則在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是歲須陀死。今從之。)(第5947頁)
關(guān)于唐棗碑(有棗樹照片)
《唐棗》碑,乃由慶云縣籌措資金,該縣文化局督辦,泰山石料廠刻制。碑料為濟(jì)南粟山花崗巖,高兩米,寬八十公分。正面“唐棗”兩個大字,由山東大學(xué)教授、中國著名書法家蔣維崧先生書寫。篆書雍容典雅,遒勁靈秀,實為書法珍品。背面碑文,由筆者(張連生)撰寫,領(lǐng)導(dǎo)及諸位同仁,多次商榷修改,最后由蔣維崧先生過目并修改定稿。碑文共三百三十五個字,乃山東藝術(shù)學(xué)校宗維成教授所書。宗老雖已七十六高齡,三百余字楷書,一絲不茍,筆意到,平正峭勁,清新俊逸,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品。樹碑并立,相得益彰,必將為慶云這塊古老的土地增光添彩。

附錄:唐棗碑碑文(325字)
唐棗,亦稱棗壽星,位于后張鄉(xiāng)周尹村東北一里許,北傍漳衛(wèi)新河,東臨漳馬河,相傳為隋末唐初所植,其清蔭紅棗惠及人間千載而不衰,實乃世之奇珍。據(jù)載:瓦崗英雄羅成,曾于此樹系馬息鞍;明燕王掃北至此,忽降大霧,凡匿于樹下百姓均免于難。民間傳說雖無籍可考,然世人皆視唐棗為奇木??谷諔?zhàn)爭期間,日軍欲伐此樹,村民冒死相護(hù),中華之浩氣使敵不敢妄為。唐棗雖飽經(jīng)滄桑,屢罹兵燹,仍根固葉茂。今樹高約計二丈,胸圍丈三有余。坐北南觀,貞斡似鏤龍雕鳳,蒼勁俊逸,由南觀北,則腹腔空可以容人,偏枝雖多枯槁,主枝仍甚繁茂。初夏花開,蜂飛蝶舞,仲秋果熟,葉碧珠紅,年可收長紅棗百余斤。四方游客慕名而至,或以丹青,或以詞賦,寫其壯觀、頌其壽永者代不乏人。此樹已載入《中華名勝大辭典》。公元一九七九年,曾砌圍欄立鋼架,予以佑護(hù)。今逢建國四十周年,復(fù)加修葺,以期千秋古樹與世恒昌。公元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立石。
中共山東慶云縣委員會
山東省慶云縣人民政府
(選自《德州文史》第二輯(風(fēng)物專輯)第184—186頁)
王培荀(清朝淄川人)《鄉(xiāng)園憶舊錄》(第440—441頁)中記載的羅士信
歷城西郭黑龍?zhí)秱?cè),有唐護(hù)國公秦叔寶故里碑。裔孫猶存,居縣之東北五十里唐家道口?;蛟破淠乖诖?,未詳也。迄今西關(guān)市間販鬻棉花者,皆秦氏收地租。俗傳秦(叔寶)與羅士信為戚誼,羅氏亦來收。按:羅士信,《唐書》為立傳,武臣,以節(jié)著,歷城、淄川兩縣志中皆載,莫定其為何地人。以予考之,吾淄人也。里巷婦孺皆呼士信為羅成,士信或以字行。淄邑七里菴有羅成墓,石虎猶存,石人半身埋土中。墳小而碑甚巨,字雖殘闕,大略可讀,云:昔太公有勲勞于周,封之以齊;羅成有大勲勞于唐室,封為越國公,自歷城以西,屬護(hù)國公;歷城以東屬越國公,蓋食邑即在其鄉(xiāng)。唐時實封,不似宋之虛名。據(jù)此,其為淄人無疑。歷城毫無故跡可考,或遷于歷下,仍葬故里。錄此以補史傳之缺。
余以羅士信為淄人,第以碑為據(jù),反復(fù)推求,亦多可疑。秦叔寶封胡國公,茲云護(hù)國公,《唐書》或稱武衛(wèi)大將軍、輔國大將軍,不應(yīng)稱公。史例,列傳以字行者,必開卷表明?!短茣肥啃疟緜鳠o此文。士信封郯國公,而碑稱“越國公大元戎羅成”。士信為裴仁基所禮,感知己之遇,云死后必依其側(cè),后果葬裴仁基墓左。按:唐平東都,仁基被誅,葬洛陽北邙山,則士信不應(yīng)在淄。唐山東武臣封公者,尚有二人:褒國忠壯公臨淄段志元;東阿程知節(jié)(瀘國公),別無功臣姓羅者,則羅成非另一人可知,或碑立于其祖墓。碑首篆字大如碗,回里時當(dāng)再考。第墓久平,所有小墳不知后來誰何?(歷城城內(nèi)羅姑井,云即士信故宅,今井亦無考)。
第2世、童公(珠公25世孫;祝融126世孫)
世推公長子:志為公,原名通(童),改名照,一字君用。襲封郯國公。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八月十二日戌時生,卒武則天丁酉年(公元697年),享年七十二。居今東鄉(xiāng)羅坊稽山。唐太宗議(通公)為御子,稱皇兒。元帥尉遲恭親征掃北,彼時被困,程咬金奉旨回朝領(lǐng)兵,公考取勝,為二路元帥。后薛仁貴征西,公轉(zhuǎn)為先鋒,有功于唐,贈潞(越)國公,賜姓李。先妣應(yīng)氏,娶建城調(diào)露鄉(xiāng)應(yīng)刺吏智項孫女。公葬漕城(即羅公山),載(戰(zhàn)、戟)溪兵部侍郎龔賞志墓。妣歿,葬高安白鶴山后。生子四:尹泰(尹太)、尹甯(尹寧)、尹瞻、尹穆,四子皆繁衍于南方。
復(fù)妣(配)史大奈將軍女,誥封夫人,生子三:章(傽)、英、昌。其中:五子章、六子英、七子昌:三兄弟后裔孫,均居山東歷城縣,至今昌盛。
世推次子:志行,失考。


附錄:掃北二路元帥志為公(——見河勝《通譜》下冊434頁)
志為,字照,生于唐太宗貞觀丁亥(公元627年)八月十二日戌時。東鄉(xiāng)羅坊稽山人,自小賴母諄諄教導(dǎo),尊師勤學(xué),苦練羅家槍法,立報國大志。貞觀末年,唐太宗與元帥尉遲恭親征掃北,被困木陽城。時,程咬金奉旨回朝領(lǐng)兵救。當(dāng)朝丞相魏征告示:校場比武選將。正是男兒報國之時,志為公毅然提槍奔赴校場,通過三場考核,馬上功夫,馬下步戰(zhàn),行軍布陣,均獲得主考贊許,并戰(zhàn)敗各路英雄,一舉奪取帥印。受封二路掃北元帥,領(lǐng)兵直抵木陽城。志為提一支回馬槍,專挑敵人上將,勇敢善戰(zhàn),勢如破竹,敗番王,殺敵主將,遂解木陽之困。唐王李世民甚悅,收其為愛將,認(rèn)其為御子。世稱“羅通掃北”故事,家喻戶曉,即贊志為公也。后薛仁貴征西,公為先鋒,先鋒,遇敵殺敵,陷陣沖鋒,逢山過山,逢戰(zhàn)必勝,逢攻必克。志為公以身作則,事事皆模,視兵卒如同兄弟。西征成功后,志為公被敕贈越國公。
第3世、傽(章)公(珠公26世孫;祝融127世孫)
羅傽(羅章):志為之五子,襲封”郯國公”。配□氏,誥封夫人,子二:奭(shì)、哲。

附錄:
志為長子:尹泰(尹太),諱昌遜,又名锜(qí),直學(xué)士。公葬吳村象形壬山丙(西)向,配梁氏,葬高安飛霞(飛遐)山。子二:懷槐(槐大)、懷洛(槐洛)。
志為次子:尹寧(尹寗),字廷春,避諱改寧。生唐永徽庚戌(公元650年)十二月初六日子時。則天無道,隱逸不仕。因難,由歷城回祖籍豫章西山黃古巷。歷數(shù)年,又遷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歿于天寶甲申(公元744年),壽九十五。妣胡氏,太州胡德公女(胡氏),合葬會稽城東。生子三:懷洛、懷操、懷持。
志為三子:尹瞻,數(shù)傳至明智達(dá)(后裔孫昭,名智撻),入廬山學(xué)禪,載南陽康志。
志為四子:尹穆,數(shù)傳善道自凈(后裔孫,善道自然靜,),居長樂,載南陽(南康)志。
第4世、奭(世)公(珠公第27世孫;祝融128世孫)
奭(世):配□氏,子一:祥卿。
第5世、祥卿公(珠公28世孫;祝融129世孫)
羅祥卿,配□氏,子一(在宮)。其叔伯兄弟”祥儒”為始修譜者。
第6世、在宮公(珠公29世孫;祝融130世孫)
在宮:配□氏,子二:佶、鳳。
第7世、佶公(珠公30世孫;祝融131世孫)
佶(jí):配□氏,子二:舉、隲(zhì)。
第8世、舉公(珠公第31世孫;祝融132世孫)
舉,配□氏,子二:烒(shi)、煥。
第9世、煥公(珠公32世孫;祝融133世孫)
煥,配□氏,子一:達(dá)方。
第10世、達(dá)方公(珠公33世孫;祝融134世孫)
達(dá)方,配□氏,子一:致和。
第11世、致和公(珠公34世孫;祝融135世孫)
致和,配□氏,子一:潛。
第12世、潛公(珠公第35世孫;祝融136世孫)
潛,配□氏,子二:渤、浩。五代紛爭之會,族屬逃散,后無所考,惟公避居諸城,慎守譜牒,世系詳明,以下四世墳?zāi)?,后遷葬淄川縣城南二里鄉(xiāng)蘇王莊巽(東南)隅。
第13世、浩公(珠公第36世孫;祝融137世孫)
浩,贈太常寺卿。配□氏,誥封淑人,子一:巨源。時在五代十國末。
第14世、巨源公(珠公第37世孫;祝融138世孫)
巨源,贈御史大夫,配□氏,誥封淑人。子一:仲宣。時在宋初。
第15世、仲宣公(珠公第38世孫;祝融139世孫)
仲宣,字燦臣,贈工部尚書,加贈金紫光祿大夫。配孫氏,贈高密郡太夫人,子二:希古、希道。墓移淄川縣蘇王莊巽隅。希道公,至和甲午(公元1054年)鄉(xiāng)貢舉人,調(diào)恩州清陽主簿,未赴而卒。
第16世、希古公(珠公39世孫;祝融140世孫)
羅希古,天圣辛未(北宋仁宗,公元1031)進(jìn)士,仕至大名府知府,德性渾厚,才學(xué)卓異,以經(jīng)術(shù)登第。弱冠即連登云路,屢為大理寺審刑官。明達(dá)平恕,出貳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遺愛(即:所到之處多辦實事,留下關(guān)愛之心),人皆頌歌之,此誠科第之英才,仕途之名宦也。以朝議大夫致仕。元豐八年(北宋神宗,公元1085)加封中散大夫。配□氏,誥封恭人,子三:民先、孝直、孝先。以上四世皆窆(biǎn)于諸城縣。公歸(返遷)淄川大昆侖,并啟四世還葬于七里庵西蘇王莊巽隅。公之墓亦在此,有碑(神道碑)焉。載《淄川縣志》。譜載:希古公第三子羅孝先,為熙寧乙卯(公元1075年)鄉(xiāng)舉人,任應(yīng)天府尉。
宋故贈金紫光祿大夫羅公神道碑(全文)
元豐八年(公元1085)春,天子新即位,乃大賚(lài,賞賜)群臣,雖已告于朝、退休里闬(hàn)者,咸贈秩爵,又推寵于親無(一作“亡”)間存亡,于是,朝議大夫致仕,羅公(羅希古)得遷為中散大夫。中散之皇考(羅仲宣)工部尚書,得加贈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散公(羅希古)既已榮上之賜,且思有以發(fā)揚光祿之潛德,乃囑于里人王積中曰:吾父雖生不見知于世俗而歿(mò),乃見褒稱于天子,雖昔無一命,而今乃官列二品,為善之報亦可亡憾矣。唯是墓隧之間,于今得有碑,以昭示后世,求銘于人,無如子宜,謹(jǐn)狀其行實之一二以告子,其為吾父銘之。積中辱知與中散公甚厚,乃不能辭。唯光祿公,諱仲宣,字粲臣,密州諸城人,曾祖(羅)潛,祖(羅)浩,父(羅)巨源,皆不仕。公少樸,重喜讀書,不以書資進(jìn)取,而獨取圣賢要語以履之,敦慈和惠,孝于親,睦于宗族,忠信于其朋友,鄉(xiāng)人皆愛,敬之為善人君子。父死既葬,廬于墓側(cè)哭,晝夜不止,親友不堪其哀,數(shù)勸還舍,不從,合閭里懇請之,不得已,逾三月乃歸,毀瘠(jī)以終其喪。嘗有相者告公,曰公他日必貴,何不求仕?公曰:吾于世物一無所嗜,唯嗜為善,況聲利本無意,安得貴!吾有二子,嘗教之使就科舉,其成與否,有不在己者,吾不責(zé)此。吾所以貴之者第,使不為不善。爾故常擇師儒,以教其子。其后二子,皆以經(jīng)術(shù)獲第:長曰希古,即中散公也,屢為大理審刑官,明達(dá)平恕,多有陰功,在人出貳雄藩典名城,休聲美實,洋溢中外,所至有遺愛,人皆頌歌之;次曰希道,調(diào)恩州清陽主簿,未赴而卒。公(羅仲宣)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十一月六日以疾,終于家,享年四十有六;夫人孫氏先公而歿,今贈高密郡太夫人。孫三人:長曰民先(民賢),光州軍事判官;次曰孝直,早亡;次曰孝先,應(yīng)天府寧陵尉,任滿而亡。孫女四人:長適建州關(guān)隸縣令卜早;次適進(jìn)士張祐;次適龍州江油縣令朱良弼;次適鄉(xiāng)貢進(jìn)士李堯臣。曾孫二人:長曰居正,次曰安祖,皆太廟齋郎,而居正早亡。公始窆(biǎn,埋葬)于諸城,中散公后家于淄(川),乃于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八月庚申,舉公與夫人之喪并三世祖屬之喪,皆葬于淄川之孝感鄉(xiāng)(編者注:應(yīng)為孝義鄉(xiāng))柏多里。公始亡,時中散公方為海州朐山尉膺子之祿未久,而又年末及倦,鄉(xiāng)人咸呼“天日報德何約也”!
至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中散公登朝,始贈公為大理評事,鄉(xiāng)人已為榮矣。中散公后益貴顯,公之封典日益加,今則“金紫”重號,上亞三公,寵厚恩隆,耀榮幽顯,又得紀(jì)德豐碑以暴白為善,有子之慶,然后知天之報公者大而無窮也。
嗚呼!今人之冒恥競進(jìn),觸刑禍不知止,貪得茍取,褒資殖產(chǎn),務(wù)為不可撼動,計者其實皆為子孫慮耳,然或顛踣(bó)以死,不得厭所欲,幸得所欲而身死名滅,子孫不得有,至轉(zhuǎn)落為溝中瘞(yi,掩埋)者皆是也。光祿公獨能不樂聲利,而唯以善遺其子,其子卒為當(dāng)世名卿,以大其門,未嘗為不朽計,卒能垂榮不朽,其賢于人也。遠(yuǎn)矣!烏得不銘。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春碑具,乃刻詞而銘焉。
銘曰:邈哉羅國,顓帝之裔,厥后子孫,因國為氏;或齊或魏,播遷東北;至唐有聞,郯公垂烈;三代紹威,乘時振發(fā),公出諸城,潛光晦德;以善遺子,不詰其成,卒能有成,為世名卿;邦有寵光,章金綬紫,天子贈公,榮動閭里;始疑其約,今享其豐,揭銘以碑,照耀無窮。
鄉(xiāng)貢進(jìn)士、里人王積中撰??撸禾K從禮
承議郎知大明府元城縣、事武騎尉——蘇企書丹
朝奉郎通判淄州軍兼內(nèi)勸農(nóng)事護(hù)軍——邵奎篆額
第17世、民賢公(珠公40世孫;祝融141世孫)
民賢(羅民先),嘉祐丁酉(北宋仁宗,公元1057)京貢舉人,任光州軍通判,配□氏,例封安人,子二:居正、安祖。
羅孝先為熙寧舉人,任應(yīng)天府尉。
第18世、居正公(珠公41世孫;祝融142世孫)
居正,國學(xué)生,任太廟齋郎。配□氏,例封孺人,子四:準(zhǔn)、粹、純、確。
第19世、準(zhǔn)公(珠公42世孫;祝融143世孫)
準(zhǔn),配□氏,子二:道行、道立(羅道立為今淄川區(qū)大昆侖地區(qū)屬祖)。
第20世、道行公(珠公43世孫;祝融144世孫)
道行,配□氏,子一:存誠。
第21世、村埕公(珠公44世世孫;祝融145世孫)
村埕,原名存誠。配□氏,子二:翱、翔。
第22世、翱公(珠公45世孫;祝融146世孫)
翱(áo),配□氏,子三:克濟(jì)、必濟(jì)、既濟(jì)。
第23世、克濟(jì)公(珠公46世孫;祝融147世孫)
克濟(jì),配□氏,子二:太、望。
第24世、望公(珠公47世孫;祝融148世孫)
望,配□氏,子二:坫(diàn)、失諱。
第25世、坫公(珠公48世孫;祝融149世孫)
坫,配□氏,子一:想原。明永樂初移居新城(今桓臺)縣東關(guān)。
第26世、想原公(珠公49世孫;祝融150世孫)
想原,賜贈承德郎。配□氏,賜贈安人,子三:顯、興、順。
第27世、興公(珠公第50世孫;祝融151世孫)
興,配□氏,子三:齊、治、臻。移居桓臺縣田莊鎮(zhèn)旬召莊。
第28世、齊公(珠公第51世孫;祝融152世孫)
齊,籍墨云軍。配□氏,子三:逢吉、失諱、逢秋。
第29世、逢吉公(珠公第52世孫;祝融153世孫)
逢吉,配□氏,子一:可求。
第30世、可求公(珠公第53世孫;祝融154世孫)
可求,配□氏,子三:玘(qǐ)、瓚、棐(fěi)。
第31世、玘公(珠公54世孫;祝融155世孫)
玘,配耿氏,苦志守貞,善事舅姑,入節(jié)孝祠。子三:英節(jié)、英選、英聘。
第32世、英節(jié)公(珠公55世孫;祝融156世孫)
英節(jié):配□氏,子一:云。
第33世、云公(珠公56世孫;祝融157世孫)
云,配□氏,子三:文炳、萬希、萬有。
第34世、文炳公(珠公57世孫;祝融158世孫)
文炳,邑庠生。配□氏,子五:褒、袞、褧(jiǒng)、襄、裳。
第35世、褒公(珠公58世孫;祝融159世孫)
褒,配□氏,子三:綿宗、繼宗、虎宗。羅綿宗、羅繼宗兄弟二人由新城縣旬召莊遷居尹家塢(今張店區(qū)衛(wèi)固鎮(zhèn)區(qū)西尹村),繼宗固守本姓,綿宗更姓入贅,當(dāng)了本村苗姓家的養(yǎng)老女婿,故村中世傳“苗羅一家”。
第36世、繼宗公(珠公59世孫;祝融160世孫)
繼宗,配□氏,子三:德功、德寬、德言。(德功公之重孫第63世全周公一支由西尹村遷居中埠鎮(zhèn)郭家莊)。
第37世、繼宗公(珠公60世孫;祝融161世孫)
德言,字澤久,邑庠生,配□氏,子一:失諱。
第38世、□□公(珠公61世孫;祝融162世孫):(失諱)
(失諱),配□氏,子一:君重。
第39世、君重公(珠公62世孫;祝融163世孫)
君重,配孫氏、張氏,子一:濟(jì)周。
第40世、濟(jì)周公(珠公63世孫;祝融164世孫)
濟(jì)周,配孫氏,子一:廷義。
第41世、廷義公(珠公64世孫;祝融165世孫)
廷義,配朱氏,子一:象瀹。
第42世、象瀹公(珠公65世孫;祝融166世孫)
象瀹(yuè),配喬氏,子二:維貞、維云。
第43世、維云公(珠公66世孫;祝融167世孫)
維云,配衛(wèi)固鎮(zhèn)小寨村楊氏,子三:懋崘、懋崗、懋崢。
第44世、茂崗(珠公67世孫;祝融168世孫)
茂崗,字崑山,生于1917年。娶妻衛(wèi)固鎮(zhèn)傅山村朱秀美。子二:光福、光洲。
第45世、光洲(珠公68世孫;祝融公169世孫)。娶妻衛(wèi)固鎮(zhèn)傅山村傅愛芳。

第三部分?山東歷城士信公世系資料
(一)淄博地域的羅氏宗譜及線索

據(jù)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淄川縣志》記載:“唐,羅士信,高祖時為陜州道行軍總管,以為烈著名?!贝颂幍牧_士信,被廣泛作為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的藝術(shù)人物“羅成”的化身。但在正史及《世譜》中,沒有確切的材料能夠證明“羅士信”就是“羅成”。
舊《濟(jì)南府志》把羅士信(公元599—622年)列為歷城縣(今濟(jì)南)人,羅士信14歲時,為隋朝大將張須陁(或記為“張須陀”)麾下偏裨(pí,副將),后歸瓦崗軍,又歸唐,驍勇善戰(zhàn),屢建功勛。20歲任絳州總管,封郯國公。后為劉黑闥(公元?—623年)所敗,被殺時僅28歲(但在文學(xué)作品中寫為23歲)。自此而后,23歲的年齡被稱作“羅成關(guān)”(即青少年男子的災(zāi)厄之年)。今(歷城)縣東巷羅姑泉處,傳為羅士信的故居所在。
在民國9年(公元1920年)《淄川縣志·忠節(jié)傳》和《淄川縣志·三續(xù)世職》中分別都有記載。
忠節(jié)傳云:唐羅士信,邑(淄川)人,后遷歷下(濟(jì)南)。年十四,齊郡守張須陁擊賊濰水上,士信請自效,須陁少之,士信怒披重甲左右鞬,上馬顧盻(xī)。須陁壯而許之。陣始列,士信執(zhí)長矛馳入賊營,刺殺數(shù)人,取一級擲之,承以矛戴而行,賊皆眙(chì)懼,無敢亢。須陁乘之大破賊。(羅士信)后歸李密,為王世充所獲,復(fù)降高祖(李淵),拜陜州道行軍總管,封郯國公。從秦王(李世民)擊劉黑闥,守洺水城,城陷不屈而死,謚曰“勇”。初,士信為裴仁基所禮,及東都平,出家財斂葬北邙,以報德,且曰:我死當(dāng)墓其側(cè),后如其志葬焉。《唐書·本傳》曰“歷城人”,舊志曰“邑人,遷歷下”,未知所本,姑仍之。
三續(xù)世職云:羅童,字君用,以父士信襲封郯國公。羅章,童之子,襲封郯國公。
案縣舊志載:”士信,淄州人,后遷歷下?!稘?jì)南府志》載:士信,歷城人,后遷淄州。今于南鄉(xiāng)羅姓家覓得族譜,內(nèi)載:士信,歷城人,遷居淄州西門內(nèi),歷十二世,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紛爭之,會族屬逃散,后無所考,惟有名(羅)潛者,避居諸城,慎守譜牒,世系詳明,以下四世俱葬諸城,至五世(羅)仲宣,以子(羅)希古貴,贈工部尚書,始復(fù)回淄州,并遷葬潛以下四世之墓,于淄州城南蘇王莊巽隅卜塋兆焉。今翁仲碑志尚存?!?
據(jù)《淄川縣志》記載:”宋(朝)羅希古,(祖)先為密州諸城人,遷于淄。以經(jīng)術(shù)登第,屢為大理審刑官,明達(dá)平恕,出貳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遺愛。以朝議大夫致仕,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遷中散大夫?!?
今淄川區(qū)二里鄉(xiāng)蘇王莊村東南,曾遺有“宋(朝)紫光祿大夫羅公神道碑”。據(jù)《淄川縣志》記載:“羅仲宣神道碑,正書元祐三年(公元1088)”?!傲_希古墓,邑南七里店(今屬淄川區(qū)二里鄉(xiāng))西有碑?!薄蹲痛h志》卷七及《羅氏世譜》中均記載了全文。

(二)淄博各地區(qū)各村寨輩名對照

第26世:原
第30世:尚、可
第31世:應(yīng)、(或以單字三滴水旁)
第32世:繡、盡、(或以單字木字旁)
第33世:國、從、英、士
第34世:文、臣、思
第35世:世、繼、先、有、振、天
第36世:允、宜、遠(yuǎn)、在、天、宗、子、桂、聞、世、文、晉、福、(或以單字心字旁)
第37世:禎、宗、應(yīng)、亦、煥、仕、秉、文、相、萬、啟、德、思、常、清、國
第38世:元、新、肇、修、正、蔓、鳳、錫、大、丕、開、明、琳、長、承、添、永、際
第39世:昆、特、元、鎮(zhèn)、漢、永、貴、司、之、修、記、其、萬、盛、峰、興
第40世:敬、太、詠、啟、汝、登、員、峰、英、上、周、學(xué)、際、福、成、繼、運、心
第41世:建、廷、寶、魁、青、蔓、廩、云、存、嬴、廣、起、裕、亭、興、希、鴻、鳳、殿
第42世:象、廣、洪、萬、顏、毓、才
說明:
①本地域自25世以前上,全族未形成規(guī)范輩名。自從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公元1994年修譜時統(tǒng)一制定,自42世“象”字輩起,必須遵照下列名輩取名:即“象、維、懋(或茂)、光,漢、公、懷、芳;保、家、興、慶,兆、隆、傳、長;克、紹、鴻、烈,峻、發(fā)、吉(或禎)、祥”;同、豐、順、至,周、年、寧、康(“康”為73世)。
②截止1994年底,本地域已經(jīng)蕃衍最盛至第49世“芳”字輩。
③古齊郡的羅士信世系,絕大部分聚居于今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區(qū)和桓臺縣。
④歷史上有記載、有大成就的名人主要有:一世祖(唐)羅士信;十六世祖(宋)羅希古。

(三)淄博羅氏族人播遷概況

1世:羅士信,自歷城(今濟(jì)南)遷居般陽(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
12世:羅潛,自般陽避居山東省諸城縣
16世:羅希古,自諸城縣遷返今淄博市淄川區(qū)的羅村及大昆侖地區(qū)
25世:羅坫,自淄川縣遷居今淄博市桓臺縣
25世:羅垣,自桓臺縣遷居樂陵縣楊安鎮(zhèn)楊家莊
25世:羅培,先自桓臺縣遷居臨淄縣,越六世后遷居安丘縣白墳河南莊
25世:羅壁,明朝初年遷居安丘縣謝家莊;36世:羅世官,自桓臺縣遷居安丘縣;40世:羅敬嵋,自昆侖遷居安丘縣城東(距城四十里)
28世:羅臻(羅蓁),自淄川區(qū)昆侖遷居萊蕪縣小高莊,31世:羅應(yīng)誠,自萊蕪縣小高莊遷居棗林;32世:羅鳳崗,攜長子羅應(yīng)龍自楊家寨遷居萊蕪縣鹽莊;36世:羅玨,自楊家寨遷居萊蕪縣鹽莊;40世:羅繼利,自泉頭遷居萊蕪縣五色埃
34世:羅爌,自南羅家莊遷居濟(jì)南西大劉莊
35世:羅茂,自桓臺縣東關(guān)遷居蒙陰縣東如來村。時為清初,茂生五子:長支聲遠(yuǎn),定居城東宋家莊;二支武遠(yuǎn),遷居莒縣;三支文遠(yuǎn),遷居城西北白楊莊;四支治遠(yuǎn),遷居滕縣;五支遷居沂水。
37世:羅煥章,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江蘇省邳州市新集鄉(xiāng)羅塘村;38世:羅聞,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沂水縣花石溝;42世:羅廣寧,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沂州蘭山縣老小屯;43世:羅奉晉,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江蘇省銅山縣白家樓。該支系截止1994年,已歷經(jīng)14世,約計300余年。
35世:羅進(jìn)公,自桓臺縣遷居沾化縣羅家場
35世:羅振興,自桓臺縣遷居高苑縣(今高青縣)樊家林;38世:羅正孟,自桓臺縣遷居高苑縣河?xùn)|莊;39世:羅元吉,又自樊家林遷居高苑縣龍王套;40世:羅學(xué)理,自底橋街遷居高苑縣大蔡家;42世:羅象坊,自羅道遷居高苑縣泊塋;44世:羅茂富,自棘托遷居河北省南皮縣底橋街,至45世:羅光正,又由南皮縣底橋街遷居山東省高青縣大蔡家
37世:羅欽,自北嶺遷居益都縣黑旺莊
37世:羅思剛,遷居順天府(北京)
37世:羅德禎,自昆侖遷居蒙陰縣楊莊
38世:羅蔓信,自南羅家莊遷居博興縣魏家莊(現(xiàn)居西閘);41世:羅東魁,遷居博興縣魏家莊
38世:羅正杰,自桓臺縣北嶺遷居泰安縣
38世:羅德禎,自昆侖遷居沂源縣楊莊
39世:羅元敘,自北嶺遷居臨朐縣楊家莊
39世:羅貴杰,自馬家橋遷居鄒平縣郭家莊;40世:羅汝楷,自史家莊遷居鄒平縣田家官莊;40世:羅學(xué)渭,遷居鄒平縣羅三里;40世:羅英義,遷居鄒平縣陳度村;41世:羅寶廷、羅寶秀,自南羅莊遷居鄒平縣牛家子;44世:羅茂成,自羅道遷居鄒平縣陳度莊
40世:羅學(xué)珠,自南羅家莊遷居易州(河北省)淶水縣王郭莊
40世:羅學(xué)致,自荊家莊遷居順天府(北京)
40世:羅學(xué)襄、羅學(xué)武,自桓臺縣旬召遷居關(guān)東寬城
40世:羅學(xué)魁,遷居遼寧省紅樹溝;43世:羅維煙、羅維同,自北嶺莊遷居高苑縣南門里,后世又遷居遼寧省紅樹溝
40世:羅詠明,自昆侖遷居沂源縣曹家莊;40世:羅詠泉,遷居沂源縣灰水峪;41世:羅廷桿,自灰水峪遷居臨朐縣暴莊
41世:羅存太,遷居新泰縣柳子溝村
41世:羅宓廷,自羅道遷居山西省介修縣;41世:羅應(yīng)廷,自羅道遷居山西省屯留縣滾村;41世:羅翥廷,自史家莊遷居山西省相元嶺北閻莊村;41世:羅蘭享,自旬召遷居山西省平陽府趙城縣東董村;41世:羅稟文,自傅家坡遷居山西省洪洞縣;41世:羅建楷、羅建階,自昆侖奎四遷居山西省高陵縣;42世:羅象嶒(增),自史家莊遷居山西省潞城縣安場鎮(zhèn);42世:羅象隨,自羅道遷居山西省延安沂川;42世:羅象巒,自史家莊遷居山西省屯留縣王村莊;43世:羅維釘,遷居山西省屯留縣黃雁北大向莊;43世羅維俊、羅維堵、羅維登,遷居山西省路安府屯留縣王村莊;43世:羅維仁,自三里莊遷居山西省潞城縣羅家溝;43世:羅維芙,自北嶺村遷居山西省
42世:羅象坤,自急公官莊遷居益都縣李家官莊;43世:羅維升,自南嶺遷居益都縣半截店子
42世:羅象法,自荊家莊遷居陜西;43世:羅維佑,自淄川楊家寨遷居陜西省三原縣;43世:羅維華,自南嶺遷居陜西省榆林縣
43世:羅奉晉,遷居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
43世:羅繼趙,自荊家莊遷居沈陽鐵法礦務(wù)局
43世:羅維忠,自淄川遷居遼寧省本溪市南分區(qū)
43世:羅維水,自順河莊遷居遼寧省阜新市水泥廠
43世:羅維域,自宗王莊遷居廣饒縣馬頭
45世:羅清光,自桓臺縣北嶺遷居黑龍江省海倫市紅旗街

(四)淄博市羅氏歷代名人


(第1—3世,約在唐朝[618—907]初年)
第1世、羅士信:唐初拜陜州道行軍總管、絳州道行軍總管。封“郯國公”,謚曰”勇”。以節(jié)義詔子孫嗣封。事詳縣志”忠節(jié)傳”、《歷城志·忠烈傳》、《唐書·忠義傳》。傳載譜前。邑中四牌坊亦以”忠節(jié)”二字表之。配□氏,誥封夫人。(世譜1頁,載縣志、府志)
第2世、羅童:字君用,襲封”郯國公”。配□氏,誥封夫人。(世譜1頁,載縣志)
第3世、羅傽(章):襲封”郯國公”。配□氏,誥封夫人。(世譜1頁,載縣志)
(第13世,約在宋朝[960—1279]初年)
第13世、羅浩:宋朝初年贈太常寺卿。配□氏,誥封淑人。(世譜7—8頁)
第14世、羅巨源:贈御史大夫。配□氏,誥封淑人。(世譜7—8頁)
第15世、羅仲宣:字燦臣,贈工部尚書,加贈金紫光祿大夫。配孫氏,贈高密郡太夫人。(世譜7—8頁)
第16世、羅希古:天圣辛未(北宋仁宗,公元1031年)進(jìn)士,仕至大名府知府,德性渾厚,才學(xué)卓異,弱冠即連登云路,屢為大理審刑官。明達(dá)平恕,出貳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遺愛,人皆頌歌之,此誠科第之英才,仕途之名宦也。以朝議大夫致仕。元豐八年(北宋神宗,公元1085年)加封中散大夫。配□氏,誥封恭人,有(神道)碑焉。載(淄川)縣志。(世譜9—10頁)
第17世、羅民先(羅民賢):嘉祐丁酉(北宋仁宗,公元1057)京貢舉人,任光州軍通判,配□氏,例封安人。(世譜9頁)
第17世、羅孝先:熙寧乙卯(1075)鄉(xiāng)貢舉人,任應(yīng)天府寧陵尉。配□氏,例贈孺人。(世譜12頁)
(第18世,約在宋朝宣和[1119—1125]年間)
第18世、羅居正:國學(xué)生,任太廟齋郎。配□氏,例封孺人。(世譜9頁)
第26世、羅想原:賜贈承德郎。配□氏,賜贈安人。(世譜21頁)
第27世、羅顯:賜贈承德郎。配□氏,賜贈安人。(世譜21頁)
(第28世,約在明朝正德[1506—1521]年間)
第28世、羅齊:籍墨云軍。(世譜24頁)
第28世、羅富:字多文,弘治辛酉(1501)舉人。建登科坊。配□氏,例贈孺人。(世譜21頁)
第28世、羅述:字肖彭,明朝正德八年癸酉(1513)舉人,仕至常州府通判,授承德郎。建“折桂”坊。配□氏,敕封安人。(世譜第23頁,載縣志)
第28世、羅臻:拔貢生,(明朝)任龍溪縣丞。配□氏,例封孺人。(世譜第25頁,載縣志)
第29世、羅逢春:(明朝)歲貢生,配□氏,例封孺人。(世譜第25頁,載縣志)
第29世、羅逢運:字泰來,明朝嘉靖甲申(1524)歲貢生。配□氏,例封孺人。(世譜第21頁,載縣志)
第29世、羅洲:吏員,任宣□府青邊口堡倉副使。(世譜27頁)
第29世、羅江:援貢生,任臨潼縣丞。配□氏,例封孺人。(世譜31頁)
(第31世,約在明朝隆慶[1567—1572]年間)
第31世、羅讓:廩膳生,文職。明朝任懷慶府大使。配□氏,例封孺人。(世譜77頁,載縣志)
第31世、羅洋:字觀瀾,廩膳生。(世譜44頁)
第31世、羅瀹:字浚川,廩膳生。(世譜46頁)
第31世、羅琲:邑庠生。(世譜70頁)
第31世、羅瓚:廩膳生,候選訓(xùn)導(dǎo)。配□氏,例贈孺人。(世譜72—73頁)
第32世、羅斗南:邑庠生。(世譜75頁)
第33世、羅冠英:字殿元,廩膳生。(世譜35頁)
第33世、羅漢英:字杰三,廩膳生。(世譜37頁)
第34世、羅炤:字榮卿,邑庠生。(世譜36頁)
第34世、羅文炳:邑庠生。(世譜67頁)
第34世、羅鳴鳳:邑庠生。(世譜75頁)
第35世、羅振儒:字士林,恩贈八品。(世譜54頁)
(第36世至第38世,約在清朝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和乾隆[1736—1795]年間)
第36世、羅世相:字天賜,監(jiān)生。(世譜231頁)
第36世、羅允孔:康熙乙未(1715)邑庠生。(世譜281頁)
第36世、羅允斗:字升宇,從九品。(世譜281頁)
第36世、羅文聘:字莘野,邑庠生。(世譜379頁)
第37世、羅耀:字光三,恩贈八品。(世譜210頁)
第37世、羅森:字木三,監(jiān)生。(世譜231頁)
第37世、羅標(biāo):字錦歸,武生。(世譜232頁)
第37世、羅思舜:字重華,邑庠生,才學(xué)出眾,言語服人,排解糾紛,望重當(dāng)時。(世譜270—271頁,載縣志)
第37世、羅思參:字貫一,吏臣。(世譜281頁)
第37世、羅思雍:字君度,邑庠生。(世譜282頁)
第37世、羅思游:字冠南,監(jiān)生。(世譜284—285頁)
第37世、羅德言:字澤久,邑庠生。(世譜309頁)
第37世、羅千禎:字子俊,監(jiān)生。(世譜364頁)
第37世、羅國秀:大學(xué)生。(世譜377頁)
第37世、羅國瑞:大學(xué)生。(世譜379頁)
第37世、羅國用:字中節(jié),恩榮壽官。配韓氏,例贈孺人。(世譜380—381頁)
第38世、羅正旺:字興隆,恩榮八品。配馬氏、周氏,例贈孺人。(世譜202—203頁)
第38世、羅正品:字相臣,恩榮八品。配孫氏,例贈孺人。(世譜204頁)
第38世、羅德言:字澤久,邑庠生。(世譜309頁)
第38世、羅正心:康熙己未(1679)庠生。(世譜217頁)
第38世、羅正希:字景聲,邑庠生。(世譜225頁)
第38世、羅錫文:字燦章,監(jiān)生。(世譜227頁)
第38世、羅丕承:字伯緒,邑庠生。(世譜270—271頁)
第38世、羅丕基:字季統(tǒng),邑庠生。(世譜272頁)
第38世、羅丕烈:字仲功,邑庠生。(世譜274—275頁)
第38世、羅元儀:字仲常,監(jiān)生。(世譜346—347頁)
第38世、羅永順:字象坤,邑庠生。(世譜382頁)
第38世、羅永純:恩榮壽官。配傅氏,例贈孺人。(世譜392頁)
(第39世,約在清朝嘉慶[1796—1820]至咸豐[1851—1861]年間)
第39世、羅漢亭:字峰南,恩贈壽官。(世譜173頁)
第39世、羅永春:字錦亭,邑庠生。(世譜179頁)
第39世、羅永鑒:字匯三,廩貢生。(世譜183頁)
第39世、羅元霖:字雨亭,監(jiān)生。(世譜199頁)
第39世、羅元調(diào):字□廷,號鼎元,由監(jiān)生舉鄉(xiāng)飲介賓。邑尊“李公”,賜給“碩德可風(fēng)”匾額。(世譜210頁)
第39世、羅元珠:字媚川,應(yīng)試名鳴樓,邑庠生。(世譜225頁)
第39世、羅浮山:字雙峰,清朝嘉慶辛巳(公元1821年)歲貢生,候選訓(xùn)導(dǎo),學(xué)問博洽,文藝清超,循循善誘,北方名士多出其門。配袁氏,例封孺人。載縣志,時在道光丙申(1836)。(世譜272—273頁)
第39世、羅元勛:字贊臣,監(jiān)生。(世譜282頁)
第39世、羅?。憾髻泬酃?。配□氏,例封孺人。(世譜376頁)
(第40世—41世,約在同治[1862—1874]至光緒[1875—1908]年間)
第40世、羅列宿:字星垣,同治癸亥(公元1863年)邑庠生。性端嚴(yán),多才藝,尤精歧黃,堪與諸學(xué)。甲申(公元1884年)修譜自任其勞。乙酉(公元1885年)建祠堂。咸(豐)同(治)間,捻軍猖獗,公贊襄同志督修”四河寨”以防御。(世譜138頁)
第40世、羅學(xué)佑:字介孚,號佑人,太學(xué)生。(世譜146頁)
第40世、羅學(xué)誠:字無息,監(jiān)生。(世譜174頁)
第40世、羅省三:原名燦章,字孝曾,邑庠生。(世譜181頁)
第40世、羅學(xué)廣:字新齋,武生。(世譜199頁)
第40世、羅學(xué)海:字東瀛,監(jiān)生。(世譜206頁)
第40世、羅學(xué)鍵:字剛毅,應(yīng)試名洵,邑庠生。(世譜217頁)
第40世、羅學(xué)典:字?jǐn)⑽?,號松宕,按察司照磨,例封登仕郎。配黃氏,例封孺人。(世譜260頁)
第40世、羅學(xué)田:字藍(lán)溪,監(jiān)生。(世譜282頁)
第40世、羅學(xué)忠:字國楨,監(jiān)生。(世譜293頁)
第40世、羅敬勝:字銘堂,邑庠生。(世譜346—347頁)
第40世、羅繼春:字劍南,鄉(xiāng)飲大賓。配陳氏,例封孺人。(世譜392頁)
第41世、羅佩廷:字玉堂,從九品。(世譜421頁)
第41世、羅協(xié)廷:字子恭,監(jiān)生。(世譜570頁)
第41世、羅紀(jì)云:字瑞亭,例貢生。(世譜641頁)
(第42世,約在中華民國初年[1911])
第42世、羅象臺:公早年在南博山青龍巖處研究醫(yī)道,為民治病幾十年,深得群眾熱愛?,F(xiàn)當(dāng)?shù)厝罕娫谄鋷r中為公塑像紀(jì)念。(世譜746頁)

(五)淄博歷代續(xù)修《羅氏世譜》敘(序)
(標(biāo)點)

第一次:淄川5世祖羅祥儒創(chuàng)修。時在唐朝玄宗李隆基先天壬子(公元712年),創(chuàng)修敘破損,只余三十余字,故不載。
第二次:淄川10世祖羅達(dá)方續(xù)修。時在唐朝昭宗景福癸丑(公元893年)?!袄m(xù)修世譜敘”如下
余家世譜,自我祥儒祖(即羅祥儒,公元712年)創(chuàng)修之,迄今百余年,久無繼其志者,世漸遠(yuǎn),編漸殘,倘遲之久,而篇章脫落。祖宗之功德將自此而俱沒。高、曾之名諱,亦自此而無傳矣。吾為此懼,按次接續(xù),改舊為新。事成,理當(dāng)作敘,以明深情,但自愧無文。謹(jǐn)識年月,以示后世。
峕(時)

景福癸丑仲冬(十一月)上旬00000000
十世孫達(dá)方齋戒敬識000000000000

第三次:淄川12世祖羅潛?修。時在五代后唐閔帝應(yīng)順甲午(公元934年)(續(xù)修全文?)
第四次:昆侖18世祖羅安祖續(xù)修。時在宋朝徽宗宣和庚子(公元1120年)?!笆鲂奘雷V敘”如下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若絕筆,則朝廷之政事不全;譜不重修,則祖宗之名諱必失。所以,修史為國之要務(wù),修譜為家之急事也。今余承先人手澤,踵而增之,非敢自以為功也。惟期繼志述事而已。使后之人能繼,繼志者之志述,述事者之事。俾弓冶箕裘之緒,永傳不替,是固(故)祖宗在天之靈,所默為佑焉者也!我后人可以奮然興矣。
峕(時)

宣和庚子孟春(正月)上旬00000000
十八世孫安祖齋戒敬識0000000000

第五次:昆侖23世祖羅克濟(jì)續(xù)修。時在元朝順帝至正辛巳(公元1341年)?!皬?fù)修世譜敘”如下
余族世譜之修,非一次矣。其立敘而可考者有三;其無敘而續(xù)修者,更不知有幾。是以孝弟(孝悌)之道,佑啟后人者,固深且遠(yuǎn)也。雖宣和庚子(公元1120年)以后,宋都南遷,中原鼎沸,而乘間添續(xù),先人猶未嘗怠,況茲烽煙既靖,余后輩敢忘累世之貽(yí)謀耶!爰(yuán)集族人,遵安祖祖(羅安祖)所修,及以后添續(xù),原本依次編輯,務(wù)使昭穆井井,伯仲秩秩,孝弟之道胥於是乎!存后之閱,是編者思燕翼之德澤,睹燕行之次序,孝弟之心亦可以油然生矣。
峕(時)

至正辛巳十月既望(月圓之次日)00000000
二十三世孫克濟(jì)齋戒敬識000000000000


第六次:桓臺28世祖羅富(字多文)續(xù)修。時在明朝武宗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袄y(zuan)修世譜敘”如下
大傳曰: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祖。族之修譜,正收聚族人,俾(bǐ,使)知親親、尊祖敬宗也。余族元末國初(明朝初年)之時,迭遭兵燹(xiǎn),故多徙居他邑,閱時既久,漸至族屬不識,履歷莫知,非修譜以聯(lián)族姓、詳世系,人將昧其支派之相關(guān)。而親親之情,何以起忘?其本源之所,自而尊敬之意,何以生不親不尊,則非族矣。故夙有修譜之意,特以少年進(jìn)修,有志未逮。今老矣,尊親之思,時縈于懷。爰(yuán)鳩聚族人,遵先人手遺草冊,詳為編次,庶覽斯譜者,見夫支分派別,萬殊根于一本,藹然起親親之情。見夫祖功宗德,一本散為萬殊。肅然生尊敬之意。敦睦之風(fēng),充溢于族,修明之事,及時而興,世譜可繼此冊替與故,既明深心,而又望后人之善體此心,率祖攸(yōu)行也。是為敘。
峕(時)

明朝正德乙亥孟春之月(正月)00000000
二十八世孫富熏沐謹(jǐn)識000000000000


第七次:桓臺31世祖羅瀹(yuè,字濬[浚]川)續(xù)修。時在明朝穆宗隆慶五年辛未(公元1571年)?!霸鲂奘雷V敘”如下
周官曰:宗以族得氏。自宗法既壞,而譜牒以興。修譜者,所以收族也。念我曾祖兄弟(指28世祖羅述、羅富、羅述、羅臻等)登科,宦聲遠(yuǎn)揚,書香世繼,迄今僅四傳耳。不意家道遽(ju)衰,紛然四散,兄弟之間,數(shù)年不得一遇。昔也,歌《常棣(即棠棣,tángdì)》于堂間。今則,嗟(jiē)《葛藟(gélěi)》于河漘(chún)矣。尤可慮者,支派愈分,而誼愈??;遷移愈遠(yuǎn),而情愈漓。數(shù)傳而后,勢必致昭穆失序,親疏莫辨。當(dāng)斯時也,老成既謝,誰將遠(yuǎn)搜?而遠(yuǎn)紹世代已搖,誰知繼別與繼祖?余族世系,不且歸于散亂無紀(jì)乎!今欲萃(cuì)既渙之,人心聚將散之,支派非急急修譜不可!爰(yuán)訪邑中,并及淄(川)、長(山),遵曾祖手錄原稿,依次序編次,多多抄寫,各領(lǐng)一本。俾(bǐ)知某居某邑、某居某村,雖屬異地,儼若同堂,庶隱動其”親親”之意焉。然則是譜之作,非敢于先人,自負(fù)孝賢也。惟纘(zuǎn)弓冶箕裘之緒,聯(lián)瓜瓞(dié)云礽(réng)之情,使共讀一本之親也,云爾。
峕(時)

明朝隆慶五年歲次辛未仲春(二月)00000000
三十一世孫瀹熏沐謹(jǐn)識00000000000000

第八次:傅家坡36世祖羅宜爵(字君封)續(xù)修。時在清朝圣祖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元1716年)?!袄^?修世譜敘”如下
憶自癸未(公元1703年)春節(jié),屆清明,宜爵(羅宜爵)自淄邑(淄川縣)旋里,過伯父家,偶檢其書笥,率皆殘編故籍。忽得一抄本,開卷視之,乃余家族譜:始于唐、繼于宋、終于明,系我浚川(羅浚川)祖遵多文(羅多文)祖遺稿,而修于(明朝)隆慶辛未(公元1571年)者也。即奉之以告伯父:羅氏家世來歷備載于斯,何意得之于古書中耶?伯父曰:譜之傳來久矣,幾經(jīng)兇荒,意必?zé)o復(fù)存者。今既幸獲,子其珍而藏之,庶使后世子孫睹此猶有本源之思乎。但恨簡冊已殘,祖先之字諱以及官階事實,間有不可考者,不又令人增嘆!與應(yīng)之曰:簡冊雖殘,其缺無多,若異日繼修,信傳信而疑傳疑,于譜例亦無妨也。余秘之篋中,惟恐或失。迨戊子(公元1708年)秋,族弟桂棟(羅桂棟)過我,索譜翻閱,久之乃曰:兄存是譜厥功大矣,惜其多所略也。倘能因是而加詳焉,令先人遺緒昭彰奕葉,何幸如之,況自辛未(公元1571年)纘修以后,生齒日繁,支派日眾,遷徙日多,譜內(nèi)之所不載者不知凡幾,不惟死者不知名,即生者亦不識面,無怪乎流離渙散,并不自知其為一公之裔也。不禁慨然曰:是皆族譜不修之故。間嘗讀司寇王公家乘(shèng,家譜),昭穆伯仲,星燦眉列,儼若同堂,批閱甚便,兄盍(hé,何不)仿而行之。余曰諾:吾蓄此意久矣,但恨力不給耳。今謹(jǐn)按原譜,復(fù)多方采輯,慎為敘次焉。我始祖郯國公,唐之開國元勛也,功煥旗常,節(jié)媲(pi)金石,德業(yè)所致,子(羅童)若孫(羅傽)世受寵封,猗嶼(yiyu,感嘆辭)盛哉。閱十余傳,我中散公(16世祖羅希古)父子兄弟,克振家聲,書香世宦,繩繩相繼,亦可謂家運之一興也。嗣后仕途久寂,兵燹迭遭,我想原(26世族羅想原)祖遂遷居新邑(新城縣),立業(yè)東關(guān),勤儉治家,耕讀課子,延及三代。我多文祖(28世族羅富,字多文)兄弟(羅富、羅齊)接踵而生,二公稍自振拔,遂各獲鄉(xiāng)薦,聞?wù)邇L曰:此羅氏中興之一兆也!奈天不我將,二公又僅以孝廉終。嗟乎!自茲以往,書香如線,日近式微,羅氏世系可聽其泯沒而無傳乎!余是以預(yù)為編次,以俟后之有力者再為增補,付之剞劂(jijue,刻板印書),使后世子孫永守?zé)o替,是余所深望也夫。

康熙丙申中秋(八月)上浣(上旬)00000000
三十六世宜爵熏沐謹(jǐn)識00000000000000

第九次:桓臺縣羅道39世祖羅浮山(字雙峰)續(xù)修。時在清朝仁宗嘉慶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袄^修世譜敘?”
第十次:桓臺縣北嶺莊38世祖羅正標(biāo)(字錦齋,號靜庵)續(xù)修。時在清朝宣宗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年)?!袄^修世譜敘?”
第十一次:桓臺縣東史莊40世祖羅列宿(字星垣)重修。時在清朝德宗光緒十一年乙酉(公元1885年)?!爸匦奘雷V敘”如下
族之修譜,皆曰尊祖也、親親也,然必有舊譜可憑。上溯本源,下聯(lián)支派,乃克盡尊親之道焉。道光戊申(公元1848年),族叔祖錦齋公(羅正標(biāo)),整修世譜,刊梨成帙,力甚厚、心甚善矣。惜彼時。未獲老譜,祗(zhǐ,只)即城北數(shù)村各支所知名諱,略微記載,五世以上皆失諱;廿(niàn)里以外皆未訪。揆(kuí,考察)諸尊親之道,未免有闕。同治(公元1862—1874年)初,宿(羅列宿)自張王莊得老譜一冊,本源昭著,支派分明。觀其敘:多文祖(羅富)修于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濬川祖(即浚川祖羅瀹)修于隆慶辛未(公元1571年);君封祖(羅宜爵)曾大夫修于康熙丙申(公元1716年);雙峰祖伯(羅浮山)修于嘉慶丙辰(公元1796年)。捧讀數(shù)遍,心竊幸甚!即奉之以示族眾,僉(qiān)曰:向周咨而未得,想已無存,今乃倖(幸)獲。殆(dài)祖宗在天之靈,假手于子,與他年宜速改修!宿因達(dá)孝,所重首在宗廟,故辛未(公元1871年)先建享堂,越十二年癸未(公元1883年)清明會祭,公議修譜,命予秉筆。宿以任大責(zé)重,且道謀難筑,易滋物議,初固辭,繼念老譜無多,倘遲之久,而或失后人。欲探本溯源而不得責(zé)將奚辭,遂不揣谫(jiǎn)陋,妄膺(yīng)斯命。謹(jǐn)照老譜,一一謄清,且按所載村莊,托族侄翠云等,廣詢博訪,新(城)長(山)淄(川)蒙(陰)諸處,不論遐邇,務(wù)期靡(mǐ,無)遺。而后,已越甲申(1884)孟春,草稿乃成,夏正(農(nóng)歷正月)后,遂付剞劂(jījué,刻版印書)。氏迄于今,已三易寒暑矣!嗟嗟(jiéjié)。余豈好自勞哉?所以殫(dān)精畢慮,三年不倦者,惟尊親之心,迫于不容己耳。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今我以此心為心,譜之修,誠難已矣,后人亦以此心為心,譜之修,可無替矣。使后之閱斯譜者,興木本水源之思,敦同氣連枝之誼,及時修明。俾(bǐ)箕裘之緒,永傳而不墜,此固尊親之善道也。有志者可以興矣。
峕(時)

光緒十一年歲次乙酉榴月上浣(huan,上旬)00000000
四十世孫列宿熏沐謹(jǐn)識0000000000000000

第十二次:由桓臺縣荊家莊、姚郭莊41世祖羅錫廷、43世祖羅維檀等共同續(xù)修,有六人分別作敘。時在中華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爸匦奘雷V敘”如下
①39世孫(羅永鑒)
自來: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凡事皆然。況譜牒之修,尤為承先啟后之事。其所系豈淺鮮哉!故先世列祖,各具精心,參考世系,詳訂支派,或創(chuàng)修、或繼修,簡冊所載,無非示后世,以木本水源之思也。但世遠(yuǎn)年湮(yān),別戶分門,譜牒或有遺失,前功幾于廢墜矣。時則有族侄列宿,重念此事,遂不憚(dàn)勤勞,旁收遠(yuǎn)訪,匯為世譜,俾(bǐ)昭穆不紊,尊卑攸(yōu)分,實有以慰先靈而昭來世也,斯非族中之一大快事哉!然自譜事告成,迄今又三十余年,門戶愈多,生齒益繁,茍非有人焉。繼志述事,以為重修之舉,則異地而居者,能勿昧其所自起,誤其所從來乎!幸而復(fù)有族孫錫廷輩,深慮譜系之失,公議踵前事而增修之,則族屬雖眾,皆可按譜以稽(jī,查考),曉然于親疏遠(yuǎn)近之誼,即祖宗之功德,亦垂裕于無窮矣。予也學(xué)疏識淺,極知固陋,既見此舉,有不禁樂為執(zhí)筆者。是為敘。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孟秋(七月)上浣(上旬)00000000
三十九世孫永遠(yuǎn)鑒沐手謹(jǐn)識0000000000000000

②41世孫(羅錫廷)
民國八年歲次己未(公元1919年)春,族人議定修譜,推余從事,固辭弗獲。乃協(xié)同族孫維檀輩,遵列宿伯所修者而增修之。先采訪,次編輯。九年(公元1920年)秋七月事竣,略志數(shù)語,用昭顛末云。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一世孫錫廷謹(jǐn)識0000000000

③42世孫(羅毓蘭)
溯吾族自李唐以來,譜牒之修蓋十有余次:達(dá)方(10世羅達(dá)方)祖修于景福癸丑(公元893年);安祖(18世羅安祖)祖修于宣和庚子(1120年);至正辛巳(公元1341年)、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續(xù)修者則有克濟(jì)(23世)祖、多文(28世羅富)祖;他若濬(浚,jùn)川(31世羅瀹yuè)祖,君封(36世羅宜爵)祖,雙峰(39世羅浮山)祖,錦齋(38世羅正標(biāo))祖,亦皆及時續(xù)修??私B前烈,迄今千有余年,世傳四十七世,子孫相繼,世世相承,并無失諱。懸疑之處,而族叔祖列宿公(40世羅列宿)于光緒甲申(1884年開始,次年告竣)重修。
世譜乃以前二十五世為總譜,后按新(新城縣)、淄(淄川縣)兩分編修:淄川分上承,總譜尊士信祖為始祖;新城分尊想原祖(26世羅想原)為始祖。其所以如此分載者,不過因南、北分修說起,暫作一時權(quán)宜之計耳,豈有異議哉!此次續(xù)修,不分新、淄兩分,仍尊士信祖為始祖。所有以下支分,按長幼尊卑依次遞敘。謹(jǐn)將想原祖名諱上“始祖”二字去而不載者,示統(tǒng)一也。誠有念,夫一本之木,發(fā)生萬枝,不可因萬枝之多,又謂有二本也;一源之水,流分萬派,不可因萬派之廣,又謂有二源也。知此,則親親、尊祖之義可昭然矣。
至所定雙祧、兼祧、分祧,名義與先人原訂兩繼、三繼、四繼,譜例迥不相侔(móu,齊、相等),亦以近世承祧等事,名既不同,事亦各異,記載過事籠統(tǒng),殊難明了,不得不略微釐(厘,lí)定,以資區(qū)別而證事實。此亦先人所欲為而未及為之者也。特是國體變更以來,世變無常,族人之原居故鄉(xiāng)者不難查明匯輯,其遠(yuǎn)處異域者,因一時采訪未周,遺漏失敘,揆(kuí)諸敬宗收族之義,未免有遺憾焉。惟冀后之同志者,興木本水源之思,敦尊親睦族之誼,廣詢博采,入入無遺。俾弓冶箕裘之緒,永垂不朽;高曾云礽(réng)之裔,永傳弗替。是尤吾祖之深幸也夫!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二世孫毓蘭謹(jǐn)識0000000000

④42世孫(羅毓苞)
族之有譜,所以聯(lián)宗支、重一本也。吾族自李唐以來,歷年千有余歲,世傳四十七世,其間,譜牒之修,久屢屢矣。叔祖列宿,于光緒甲申(公元1884年),謹(jǐn)照老譜合訂匯集,三易寒暑,厥功始成。后以世運迭更,饑謹(jǐn)(饑荒)頻仍,遷居異地者甚夥(huǒ,多),而土著之生,歲久日繁,使不再重修之,勢必渙散無紀(jì),族眾莫辨,后之人隆欲繼述,豈可得乎!歲次己未(公元1919年)春,族人僉(qiān)以修譜為急務(wù)。推族叔錫廷、族侄維檀,董其事;苞謹(jǐn)從其后而襄(xiāng,協(xié)助)成之。再歷寒暑而工乃告竣,是役也,非云繼也、非云述也,不過承乏一時,使宗支不至有所渙散,共篤一本之親云爾。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孟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二世孫毓苞謹(jǐn)識000000000000

⑤42世孫(羅象渡)
民國八年春,族叔錫廷、族兄毓苞、族侄維檀,因族眾提倡修譜,即任編輯事焉。依次遞續(xù),秩序井然,厥功偉矣!監(jiān)修者毓蘭,族兄對于此舉尤為熱心:既補助于前,復(fù)接濟(jì)于后,事得以完全成立者,此尤族兄毓蘭之力也。渡(羅象渡)素愿續(xù)修族譜,特以公務(wù)羈(jī,拘束)身,有志未逮。是年冬,渡以公暇,得與事末。越明年秋七月蕆(chǎn,完成)事,爰(yuán)贅數(shù)語,以志梗概,俾(bǐ)后之繼志述事者,有所觀感焉。是為敘。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二世孫象渡謹(jǐn)識0000000000

⑥43世孫(羅維檀)
凡事獨任難成,眾擎易舉。余世家譜,自族曾祖列宿鐫(juān)修后,迄今三十余年矣。值此過渡世代,兵燹(xiǎn)迭見,繼述之事難再稽延(拖延)。爰邀族叔祖錫廷等,謹(jǐn)照老譜,按支編次,再歷寒暑,譜稿始成。用付石印,以垂久遠(yuǎn),庶輩高曾云礽(réng)之緒,不至有所混淆,即親疏遠(yuǎn)近之分,亦得有所區(qū)別焉。檀贊襄(xiāng)其間,從事檢閱,非敢自以為功也,然相敬宗收族之義,亦未始(未嘗)無不補云。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孟秋(七月)00000000
四十三世孫維檀謹(jǐn)識000000000000

第十三次:由桓臺縣北嶺莊,淄川區(qū)昆侖鎮(zhèn)43世羅慶昌、桓臺縣北嶺莊44世羅茂連(發(fā)起)、44世羅茂恩、45世孫羅增光、45世羅光燦等共修。時在公元1994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毛片| 婷婷色网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五月天丁香社区| 老司机精品国产在线视频| 中国日韩一级黄色大片|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久久| 黄片在线免费观看全集| 欧美区一区二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本免费不卡| 操白丝女孩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少妇人妻无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四区| 五月婷婷欧美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成区中文字幕| 国产欧洲亚洲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 精品国产丝袜一区二区|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丁香| 国产99久久精品果冻传媒| 91亚洲国产—区=区a| 好吊日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内胖女人做爰视频有没有| 日本一区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级片免费看| 尤物天堂av一区二区|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观看| 色婷婷久久五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超碰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在线午夜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色丁香之五月婷婷开心| 国产盗摄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五月天丁香亚洲综合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三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