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圿,派名四六郎,行二十九。三子:淳清、淳流、淳添。 56世:淳流。 57世:六郎。 58世:十六郎。 59世:二五郎。 60世:三二郎。 61世:三六郎。 62世:三九郎。子:四二郎、四四郎。 63世:四四郎,子二:顯郎、四五郎。 64世:四五郎,諱祿孜,娶陳、黃二氏,生五子:四六郎(無后); 65世:五十郎。 66世:五五郎,子:景茂、景嵩,遷江西;景旺,遷龍巖白土?!?6至70世:澄海蓮陽王氏(圿、淳流) 56世 淳流公,字一麟,謚敦厚(本族婚遷祖) 娶胡氏,子四:肇賢、纘明、誠克、敬修。 51至61世:閩臺王氏(審知、繼鵬) 51世祖.王審知 51至86世:閩臺馬騰王氏(審知、繼重) 51世:王審知 52世:延政 53世:繼重 54世:紹 55世:岳 56世:勝 57世:宜 58世:交 59世:望 60世:維 61世:虞 62世:嘉 63世:善 64世:度 65世:燦 66世:義 67世:明 68世:舍 69世:簡 70世:赤 71世:孔順 72世:應舉 73世:元鵬 74世:尚軒 75世:則潤 76世:朝璧 77世:保臣 78世:惟照 79世:能惠 80世:尚富 81世:貽漢 82世:志誠 83世:開朗 84世:國猷 85世:承勛 86世:家暉 33至88世:廣濟王氏(覽、?。?/font> 33世:王覽(204—276年),字玄通。仕晉大夫,其母朱氏待兄虐,覽公輒抱持泣諫其母,母虐少止,孝友恭恪,與兄齊名。生六子:王裁(字士初,生子三:王導、王穎、王敞)、王基(子:王敦、王含)、王會(王舒、王遂)、王正(正公,拜晉尚書,生曠公、彬公。其中彬公生翹之、監(jiān)之、望之)、王彥、后未錄,王琛(字會偉,累官國子祭酒,生二子:侃、凌,凌公字文子,豫章太守,廣武將軍,生三子淮之、逡之、猛之。)。王覽在咸寧四年(276年)死于故鄉(xiāng),年73歲。 34世:王琛,覽公六子,字會偉,累官國子祭酒,生二子:侃、凌,凌公字文子,豫章太守,廣武將軍,生三子淮之、逡之、猛之。 35世:侃公,琛公長子,累官吳國御史,生一子、戩 jiǎn。 36世:王戩,字景元,生子一,明德。 37世:明德公,字維新,御史大夫,生子一濬jùn 38世:濬公(宋),晉時人官宋軍長史。生子三:永壽shòu、永富、永林。 39世:永壽公(齊),字以德,生子一:旋仁。 40世:旋仁公(梁),字存愛,為梁右將軍,生子一:政。 41世:政公(后周),南魏后周拜鎮(zhèn)北將軍,生子一:廷治。 42世:廷治公(隋)字尚寬,身長髯美品端雅,生子一:灝hào(灝)。 43世:灝公(唐),官拜刺史令,生子二:長式、次釴yì。 44世:釴公()字鼎儀yí號靜逸野X以清廉著名,生子二:長端,次偉 45世:偉公()又名少,釴公次子,生一子:偞xiè之。 46世:偞之公,官拜洪鄉(xiāng)刺史,公遷江西德安縣之鍬溪自此始也,生一子:、瓘文。 47世:瓘文公,江西德安鍬溪始祖,生子二:定公、海公 48世:定公,生三子靖公、顯公、暉公 49世:暉公,,生子一:哲, 50世:哲公,遷居中廳生,生子一:銳。 51世:銳公,生三子:涒yūn盟、涒權、涒顯,明公因避亂早徙居武寧田畔,與家鄉(xiāng)音信隔絕。顯公兵亂時遷武寧五鳳山。 52世:涒權公,唐昭宗天復間登進士第功,升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君權公于五代間兵荒馬亂時,遷居武寧安樂鄉(xiāng)驢駐坪,公享年期頤,葬樟樹口尾。生子二:承寳、承傳。 53世:承寳公,行十八郎,生子四:少與、少稠、少勲xūn、少鐸duó。 54世:少與公,行一郎,生子二:師貴、師怡。 55世:師怡公,生子一:令謹jǐn。 56世:令謹公,生子三:世孟、世仲、世孝。 57世:世孝公,行十九郎,生子二:知洙、知泗。 58世:知泗公,行三十二郎,生子二:文才、文實shí, 59世:文實公,行四十七郎,生子二:少三郎、仲志。 60世:仲志公,行少郎,生子三:邦華、十二郎、十六郎。 61世:邦華公,生一子:公祥。 62世:公祥公,行萬一郎,生子二:汝吳、汝越。汝吳公行億二郎,生子二:太一、太二。 63世:汝越公億三郎,生子三:太三、太四、太五 64世:太五公,生三子:聰、文、廣guǎng 65世:聰公,攜黃氏、舒氏自興國大王山妙果洞遷湖北大冶縣永豐鄉(xiāng)流水里鳳凰堡鳳凰山之北居焉,生四子:先一、先二、先康、先 66世:先一公,名福六,娶萬氏,生子五:大宗、大臣、大相、大位、大財。 67世:大臣公,妣周氏,生子五:秉仁、秉義、秉禮、秉智、秉臣。 68世:秉仁公,妣陳氏,生子六:世興、世隆、世通、世棟、世承、世宣 69世:世興公,庠生,妣劉代,生子六:榮先、榮光、榮華、榮貴、榮益、榮賢。 70世:榮先公,庠生,妣鄧氏,生子五、華三、華九、華十、華仲、華義。 71世:華十公,生子二:宗謠、宗訓。第六十八世:宗謠公,字紹唐,生于正統(tǒng)五年,例贈修職郎,妣徐氏,生子一:景昌。 72世:景昌公,由學生入監(jiān)蔿wěi,任浙江松門衞(衛(wèi))經(jīng)歷載邑志,勅chì授文林郎。生于天順八年,妣徐氏勅授孺人,生子二:尚忠、尚貴。尚忠公,明正德二年丁卯科舉人,解元李 中 公任山西榆縣知縣,勅授文林郎,妣方氏勅授孺人,生子一:傳chuán,繼妣呂氏。傳公,生于嘉靖五年,妣皮氏,生子一:廷巡,繼妣候氏。 73世:尚忠公,生于宏治十三年,妣吳氏,生子四:伸、修、仕、儀。 74世:修公,生于嘉靖二十年,妣姚氏,生子四:廷亨、廷上、廷寅、廷列。 75世:廷亨公,生于萬歷四年,妣汪氏,生子七:養(yǎng)德、養(yǎng)志、養(yǎng)勇、養(yǎng)蘊、養(yǎng)延、養(yǎng)化、養(yǎng)左。 76世:養(yǎng)德公,萬歷三十六年,妣熊氏,生子三:家祿、家祥、家朝。 77世:家祿公,字容卿,生於崇禎九年,妣潘氏,生子一:召奭。 78世:召奭公,字永烈,生於順治十二年,妣涂氏,生子六:應命、應試、應詔、應諧、應誠、應謹。 79世:應命公,字彥仕,生於康熙十四年,妣余氏,生子五、正舉、正榮、正達、正鰲、正隆。 80世:正鰲公,生於康熙五十三年,妣江氏,生子二、興富、興貴。由湖北大冶遷居江南颕yǐng州府,鎮(zhèn)南鄉(xiāng),八里灘住居(現(xiàn)在屬安徽省,金寨縣,江店鎮(zhèn),部分劃規(guī)霍邱縣姚里鎮(zhèn))。 81世:興貴公,生於乾隆四年,妣蕭氏,生子二:國清、國千。 82世:國清公,生於乾隆三十一年,妣李氏,生子三:有明、有升、有奎。 83世:有明公,字永隆,生於乾隆五十四年,妣張氏,生子五:光椿、光榮、光福、光忠、光選xuǎn。 84世:光椿公,字萬椿,生於嘉慶十三年,妣談氏,生子五、學德、學勝、學萬、學年、學紹。 85世:學萬公,生於道光二十四年,妣卓氏,生子三:道典、道誥、道升。 86世:道典公,生於同治七年,妣張氏,生子二:宏長、宏彬。道誥公,生於同治十年,妣卓氏。 道升公,生於光緒六年,妣吳氏,嗣宏炳、生子一:宏方。 87世:宏長公,道典公長子,妣張氏,生子二:至換、至安。 宏彬公,道典公次子,妣儲氏,生子二:至富、至獻。 宏炳公,道升公嗣、妣 氏,生子一:至成。 宏方公,道升公子、妣黃氏,生子五:至州、至甫、至祥、至龍、至東。 88世:至換公,宏長公長子,妣張氏。 至安公,宏長公次子,妣嚴氏。生子二:仁友、仁海。 至富公,宏彬公長子,妣潘氏。嗣:仁學。 至獻公。宏彬公次子,妣付氏,生子二:仁東、仁甫(名建華)。 至成公,宏炳公子,妣陶氏,生子二:仁 、仁 、 至州公,宏方公長子。 至甫公,宏方公次子,妣馮氏,生子四:仁軍、仁政、仁貴、仁。 至祥公,宏方公三子,妣 氏。 至龍公,宏方公四子,妣張氏。生子二、仁仲、仁義。 至東公,宏方公五子。 19至81世:盛澤王氏(元、吉、復) 19世: 元。離長子,初為臨淄令,后為避秦亂,遷瑯琊后徙臨沂,稱“瑯琊王氏始祖”。 68世:王朝臣、字熊翁,元泰定甲子(1324年)進士、官太子司經(jīng),約為王復四世孫,有《或默軒詩文集》,其“詩刻入《松陵詩徵》前編”。從這一點看,王朝臣時半巢居還在,而且他還在湖濱筑水云居,卻無有充字圩和“東匯”之任何跡象。王朝臣以上有三房弟兄八人。 69世:王智、字炳耳,朝臣子,王壬澤之十二世祖,未仕“操行高潔、隱居教授”,著有《存誠錄》八卷和《淮清堂文集》,其時已開始進入元末戰(zhàn)亂期了。王智有叔伯弟兄七人。 70世:王富、字伯安,王智子,王壬澤之十一世祖。王富有叔伯弟兄九人。 71世:王貴、字玉川,王富子,王壬澤之十世祖。明天順癸未(1463年)人才薦舉,任左春坊司諫。育二子:浦、澣。 72世:王浦、字醴泉,邑庠生,與弟分東西房,育三子。王壬澤九世祖。 73世:王候、字懷泉、王浦子,邑庠生,自育三子。叔伯弟兄共有七子。王壬澤八世祖。 74世:王順陽、字敬懷、王候子。太學生,以義賑授七品散官,著有《瀟灑獨吟篇》。三兄弟名下有十子,凡國字為四人。王壬澤七世祖。 75世:王國佐、字貞甫、號純齋、王順陽子,崇禎壬午科(1642年)歲貢生,候選儒學訓導。孝友端方、潛心理學,著《論孟精義》三十四卷。育四子,叔伯兄弟名下共二十四子。王壬澤六世祖。 76世:王三輔、字子憲、王國佐子,太學生,誥封奉直大夫、直隸州同知加二級。叔伯弟兄名下共三十九子。王壬澤五世祖。 77世:王濂、字學周、號鶴洲、王三輔子,附監(jiān)生。康熙辛巳(1701年)應吏部試,欽取第二名,以直隸州同知用。叔伯弟兄名下共47子。王壬澤高祖。 78世:王楠、字任堂、號勺山、王濂子,太學生,貤贈修職郎、鎮(zhèn)江府學訓導。集夏商以下金石碑帖數(shù)千種,著有《勺山書屋金石辯證》、《話雨樓碑帖目錄地理索隱》,詩刻入《耐冷續(xù)譚》,《江震人物續(xù)志》有傳。胞兄王機,育五子,同族兄弟名下另有48子。王壬澤曾祖。 79世:王鯤、字瀛之、號旭樓、王楠子,太學生、候選直隸州州判,敇授徵仕郎。著有《松陵見聞錄》十卷、《盛湖詩萃》十二卷、《旭樓詩文合鈔》八卷、《金石跋》二卷,詩刻入《耐冷續(xù)譚》、《留爪集》、《松陵詩徵續(xù)編》和《江震人物續(xù)志》有傳。育12子、四女,同族弟兄名下另有76子。王壬澤祖父。 80世:王致望、字渭徵、號少呂、王鯤子。貢生,例贈奉直大夫。工篆書,集成篆字詩韻十冊。著有《盛湖詩萃續(xù)編》四卷、《舜湖紀略》十二卷、《寶爵齋詩文集》四卷、《金石續(xù)辯證》二卷,詩刻入《留爪集》。育六子、二女,其中三子幼殤,有嫡侄11子,族侄59子。王壬澤之父。 81世:王壬澤、譜名祥谷、字震伯、臻伯、號禎伯,王致望子,行二,因有兄早殤,實為長也。 19至45世:太原王氏(威、霸、杰) 19世:王威,字武,離次子,約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生,秦左長史,避秦亂遷居瑯琊。仕漢為揚州刺史,復遷太原之廣武(西漢置廣武縣,今山西省代縣的一部分,故治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十五里,一說在今山西省山陰縣西南之舊廣武村,屬太原郡),為太原支王氏始祖。配劉氏,上大夫劉宮之女,生子志。 20世:王志,字仲,威子,約西漢孝惠帝五年(前190年)出生,仕漢,文帝徵為揚州刺史,卒后葬于太原麓臺山(位于今山西省祁縣來遠鎮(zhèn)石佛窯村西南,為祁縣、平遙縣界山)。配崔氏,生子三:珣、玗、琪。玗,志次子,字昆石,隱居不其山(位于今山東省青島市嶗山西北部),其后裔稱“不其王氏”。琪,志三子,字晨石,隱居不仕,生子舒,后裔從略。 21世:王珣,字東石,志長子,約西漢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出生,仕漢,為揚州刺史,秦末隱居不仕。生子言(《王氏通譜》106卷首二卷僅記載至此)。 22世:王言,珣子,約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出生,隱居躬耕。生子山壽。 23世:王山壽,言子,約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出生,漢代郡太守。據(jù)《資冶通鑒》卷第二十三“漢紀十五”記載:“孝昭皇帝上元鳳元年(辛丑,前80年)10月,丞相少史王山壽誘安入府,為商利侯。”生子嵚。 24世:王嵚,山壽子,約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出生。生子彝。 25世:王彝,嵚子,約西漢永光四年(前40年)出生。生子勖。 26世:王勖(xù),彝子,約始建國二年(前10年)出生。生子勵。 27世:王勵,勖子,生子霸。 28世:王霸,字儒仲,勵子,太原郡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南一帶)人。東漢隱士,少有清節(jié),及王莽篡位,棄冠帶,絕交宦。建武中,征到尚書,拜稱名,不稱臣。有司問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諸侯有所不友。”司徒侯霸讓位于霸。閻陽毀之曰:“太原俗黨,儒仲頗有其風?!彼熘?。以病歸,隱居守志,茅屋蓬戶。連征,不至,以壽終。配賈氏,生子二:殷、咸。咸,霸次子,東漢云門太守,隨父居晉陽,其后裔稱晉陽分支。 29世:王殷,霸長子,約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出生。東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因稱祁縣王氏。他告老后,就定居到祁縣,其后代子孫形成祁縣王氏,稱祁縣分支,系祁縣支祖。配沈氏,生子亥、忱、烈。 30世:王亥,殷子,字子淵,抱經(jīng)不仕,躬耕于祁,著書數(shù)千言,教授鄉(xiāng)里,深為當?shù)厮凭础!吨袊嗣笞值洹份d:“亥,漢宣帝時官中郎?!敝欣桑倜?,即省中之郎,為帝王近侍官。配令孤氏,生子岱。 31世:王岱,亥子,字宗岳,后漢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徵為功曹掾(掌任用遷轉與記錄功過,縣內(nèi)一切人事),時因梁氏擅權,辭不赴命。生子卓。 32世:王卓,岱子,字仲遠,河東解 (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人,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為光祿大夫(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西漢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生子述。 33世:王述,卓子,克播前列,著《春秋義疏》,府辟不就,宰相世系表為文中子世家。生子三:隗、懋、允。隗,述長子,生子二:晨、凌。晨在李傕殺允時,得脫后歸鄉(xiāng)里,生子蘊。凌,字彥云,李傕殺允時,正值年少,有幸得脫。魏舉孝廉,升為千總,稍長,遷為中山太守,魏武(曹操)辟為丞相椽屬,文帝(曹丕)時,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封官成亭侯,加建武將軍,轉青州。后徙為揚州、豫州刺史,正始初為征東將軍,假節(jié)督都,揚州諸軍事。尋遷司空,進太尉,假節(jié)鉞。與甥令狐愚琪泣楚王彪,司馬懿討之,飲藥死,夷三族。生子四:廣、飛、梟、金虎,皆遇難,此支絕后;王允(公元137年至公元192年7月4日),述三子,字子師,太原祁邑(今山西祁縣)人。 34世:王懋(mào),述次子,后漢侍中(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幽州剌史(為監(jiān)察官性質,其官階低于郡守)。生子宏。 35世:王宏, 字長文,懋子,本居祁邑(今山西省祁縣)。少有氣力,不拘細行?!稌x書》載:以從叔王允之能,自河東奔遷新興,傳而有寓。遭懷愍之亂,遂東遷焉?!端螘芳啊锻跣儌鳌酚休d:六世祖宏,后漢河東(代指山西)太守,綿竹(今四川盆地西北部)侯,從叔司徒王允遇難時,棄官北居新興(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興郡,治九原縣〔忻州市〕),仍為新興、雁門(今山西省忻州市、山陰縣)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生子:并、納。 36世:王納, 宏次子,善博弈,生子銓,功名未詳。 37世:王銓,納子,晉侍中大夫,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秦置縣,晉以歷陽為治所,置歷陽郡。隋唐歷陽郡即和州)令,少時好學,有著述之志,每私錄晉事及功臣行狀,他搜集《晉書》資料時,離三國時間最近,未就而卒。他留給次子王隱的“遺業(yè)”,即《晉書》和《蜀記》資料或部分稿本。生子二:瑚、隱。長子瑚,字處仲,西晉永寧元年(公元300年),曾以冠軍參軍從成都王穎討趙王倫,死于洛陽。《晉書》曰:隱兄瑚,少重武節(jié),成都王穎(瑯琊王氏)舉兵向洛,以為冠軍、參軍,積功累遷游擊將軍,與司錄蒲奮,河南尹周馥等,俱屯大司馬門,以衛(wèi)宮。土夜時上官已縱暴,瑚與奮等,共謀除之,反為所害,無后?!锻蹼[傳》只稱“隱兄瑚”,不言“長兄”,或王隱尚有兄姐,不得而知。 38世:王隱, 銓次子,字處叔,陳郡陳縣(古縣名。春秋陳國,秦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人。諳西晉史事,元帝召為著作郎,令撰晉史,受虞預排擠,所著書亦被虞預抄竊,后得庾亮資助,撰成晉書五十余卷,述西晉史事,唐時尚存,今佚,又著交廣記,并文集,年七十余,卒于家中。生子寓。 39世:王寓,隱子,以文學顯,遭愍懷之難遂東遷焉。作游北山賦序,著《五經(jīng)絕錄》五篇,“言圣賢制述之意備矣。”生子二:牢、宰。宰,寓次子,北魏北地太守,生子蕤。其孫玄載、玄邈、玄象,俱有功名,后裔略。 40世:王牢,一作罕,寓長子,以文學顯,仕慕容氏為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大古城村)太守,隨慕容德儁居青州(在古代是《禹貢》“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qū)域。現(xiàn)代則指山東省青州市,由濰坊市代管)。生子秀。 41世:王秀,牢子,以文學顯,早卒。生子二:玄謨、玄則。女一:適高法昂,青州刺史高聰之祖母。玄謨,秀長子,字彥德,太原祁人,宋左光祿大夫,開封府儀同三司,謚莊公。其幼而不群,世父蕤(tui)有知人鑒,常笑曰:此兒氣概高亮,有大尉彥去之風,宋武帝臨徐州,辟為從事,元嘉中補為長沙參軍領汝陰太守,終左光祿大夫府儀同三司領;領護軍遷南豫州剌史,加都督,御下嚴,寡言笑,孝武帝以其眉未曾伸曾曰:“覃茶供春膳,栗槳沖夏餐,瓟醬調(diào)秋菜,白鹺解冬寒?!笨蓜偳闪俗苑顑€樸,然好施與濟貧?!赌鲜妨袀鳌份d:玄謨尚有從弟玄象,這下邳太守,及玄載弟玄邈,字彥遠,仕宋位青州剌史,皆有傳。 42世:王玄則,秀次子,字彥法,仕宋,歷太仆、國子博士,作《時變論》六篇,言化俗推移之理。常嘆曰:“先君所貴者禮樂,不學者軍事,兄何為哉?”遂究經(jīng)籍,謂功業(yè)不可小成也,故卒為洪儒,卿相相不可以茍?zhí)幰玻式K為博士,曰:“先師之職也,不可墜?!惫式筇枴巴跸壬保芷涞涝煌跸壬鷺I(yè),于是大稱儒門,世濟厥美,以儒述進。生子煥。 43世:王煥,玄則子,東晉晉安帝義熙四年(公元410年)生,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卒。仕宋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稱江州府君。著《五經(jīng)決錄》五篇,“言圣賢制述之意備矣”。生子二:虬、蜚。蜚,煥次子,生子章,后裔略。 44世:王虬(qiú),煥長子,周考王十三年(公元428年)生,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卒。在南齊肖道成代宋之后,因袁桀之死,恥食齊糧,于建元年間(公元479年—公元482年),自齊歸魏,由江左(今江蘇省長江下游的兩岸,一說今河南省伊川縣城東24公里的橡子嶺南,北臨偃師市,東臨登封市),奔至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為著作郎遷給事黃門侍郎。歷并州刺史,封晉陽公,有大功于魏,帝賜之地,于是定居于龍門,臨近河汾(原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zhèn)通化村),稱為晉陽穆公。曾著《政大論》八篇,言帝王之道。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庚辰卒,終年72歲,謚曰:晉陽穆公。配魏氏,封鉅鹿縣君。生子彥。 45世:王彥,虬子,仕魏同州(今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剌史。因裴永安慘案(胡太后殺明帝,爾朱榮沉胡太后與幼帝釗于河,殺王公、官民兩千余人之事),退居龍門。曾著《政小論》八篇,言王霸之業(yè)。生子杰。 46至85世:寧溪王氏(杰、仲華、從德) 46世:王杰,彥子,生年不詳,卒于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稱安康獻公,周朝建德年間,曾跟從武帝征鄴,為前驅大總管,后官至濟州刺史。其家藏書甚豐,于儒學亦頗有研究,時人多相從問學。受田于龍門,始定居下來,故王績云:“始則晉陽開國,終乃安康受田?!本c禮,曾著《黃極讜義》九篇,言三才之去就,并有《禹廟碑》傳世。生子三:仲華、奎、隆,女一:適臨江侯蔣川。 47世:王仲華,杰公長子。由晉陽遷居錢塘(今杭州),生稷。 46至88世:珠樹堂王氏(隆、通、勮) 46世:王杰,彥子。生三子:仲華、奎、隆。 47世:王隆,杰三子,字伯高,卓識穎悟,非禮不動,以儒學知名,傳太仆先生之業(yè),教授門人千余。隋開皇年初,以國子博士詔云龍門,曾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七篇,言六國之得失。帝稱善,后出為昌樂令(今河南省南樂縣),再遷任忻州銅川縣令(今山西省忻縣西),頗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稱為“銅川府君”,秩滿退歸遂不仕,卒葬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縣)。配裴氏,生子五:度、通、凝、績、靜?,F(xiàn)為河南省伊川縣下天院王氏始祖。其妻,銅川夫人,姓裴。 48世 通隆次子字仲淹(584-618)太原祁人,子三:福郊、 福祚、 福畤。 49世 福畤,通公三子。唐雍州司戶參軍左邊遷交趾澤州長史大常博士、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雍州司功等職 50世 勮 福畤公次子弱冠進士登第長壽中為風閣舍人。 51世 永年。 第一世52綸王勮孫王勃之侄孫永年子。珠樹堂始祖 第二世53逢綸子王勃侄正曾孫。隱居不仕。 第三世54效先。逢子王勃侄玄孫。生二子守道、守思。 第四世55守思。效先次子。生一子靖。 第五世56靖。守思子生二子:叔武、叔恭。 第六世 (57) : 叔武。靖子。生子二宗舜、宗周 第七世58宗周。叔武次子。生子一亷。 弟八世59亷。宗周子。生子二顯、旦。 第九世60旦. 亷次子。生子二道溥、道廣。 第十世61道廣。旦次子。生子一運達。 弟十一世62運達。道廣子。生子二希圣、希賢。 第十二世63希圣。運達長子。生子一陽。 第十三世64陽。希圣子。生子二子源、子淵。 弟十四世65子源。陽長子。生子相時。 第十五世66相時。子源子。生子一祐。 第十六世67祐。相時子。生子二致修、致敷。 弟十七世68政修。祐長子。生子一大成。 第十八世69大成。政修子。生子一寧。 第十九世70寧。大成子。生子一春方。 弟二十世71萬春。寧子。生子一整。 第二十一世72整。萬春子。原藉直隸永平府灤州 四川赤水世系 72始祖 王整 河北省灤縣周王山村人洪武二年1369年歸附從軍洪武六年1373年調(diào)應天衛(wèi)洪武七年1374年調(diào)長沙衛(wèi)洪武十三年1380年調(diào)忠州守御洪武十四年十一月1381年征云南 洪武十七年六月1384年6月取赴京。欽升四川省成都中衛(wèi)右所世襲百戶 洪武二十一年征云南東川洪武二十三年征隴海、西番功升貴州赤水衛(wèi)后千戶所世襲副千戶職事到任婁字六百一十八號世襲誥命一道武略將軍本年老替。 73二世 王文 系嫡長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到任本衛(wèi)所世襲副千戶調(diào)征攻打香爐山。 74三世 王昱 嫡長男世襲副千戶永樂十三年1415年調(diào)征新平府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調(diào)征茶龍州對敵陣亡。 三世 王晟 王昱親弟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到任改襲赤水衛(wèi)后所世襲副千戶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征鹿川十三年復衛(wèi)。景泰三年1452年復衛(wèi)。 75四世 王忠 嫡長子世襲副千戶告蒙保送成化五年1469年病故。 四世 王夢 即忠弟王恕、忠弟也乏嗣。王夢生長赤水后徙居后山保。生子 王洪。 76五世 王瑛 嫡長男世襲副千戶告蒙保送弘治十七年1504年老替。 五世 王洪 生長后山保復還居赤水 。生子 王憲章。 77六世 王增 嫡長子世襲副千戶告蒙保送嘉慶二十年1542年老替。 六世 王憲章 生長赤水徙居太廟徙沙溝 。生子 王之朝。 78七世 王之屏 世襲副千戶告蒙保送嘉慶三十六年1557年奉推廣事例到任指揮洪武三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奉撫按會斧採木淹溺水死。 七世 王之朝 生長沙溝徙居古藺 。生子 王興、王隆。 王興即同寶王隆即同珍。 79八世 王衣 世襲副千戶告蒙保送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年老病替。 八世 同寶、同珍 水城珠樹堂始祖。 80九世 王大勛 嫡長子世襲副千戶告蒙保送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欽差錦衣衛(wèi) 天啟二年1622年對敵陣亡。 81十世 王安頂 嫡長男世襲副千戶同勛陣亡。 82十一世 王鉞 嫡長子世襲副千戶天啟四年1624年呈本衛(wèi)詳蒙 崇禎二年1629年復修摩尼城五月復修赤水城。 83十二世言純公娶妻彭氏 生子 頡 順 顏 穎老譜的字是左音頁組合字體無法查實頊 頌 病故 墓葬平子上。 84十三世王頡公妻葛氏 生子 定朝 定元。 85十四世王定元,娶妻張氏,生子 王佐相。 十四世王定朝,娶妻葛氏,生子 王庚相王遂相,故絕,佐相 生子 王永和王永秀。 86十五世王佐相 87十六世王永和 王永秀 84十三世王順公 妻張氏 生子王定亨 85十四世王賢公 妻張氏 生子王永發(fā) 84十三世王顏公 妻彭氏 生子王定臣 85十四世王定臣 妻吳氏 生子 長子王云相 次子王登相 86十五世云相公 妻汪 蔡氏 生子 王永貴 84十三世王公 妻張氏 生子長子王定仁 次子王定義 三子王定禮 四子王定南 85十四世定仁公 娶妻文氏 生子卿相 定相 聯(lián)相 86十五世卿相公 娶妻曾氏 生子 長子王永槐 次子王永松 三子王永柏 87十六世永槐公 生子 長子王世尊 次子王世卿 三子王世相 十六世永松公 娶妻曾氏 生子 長子王世澤 次子王世慶 十六世永柏公 生子 王世桀 王世俊 85十四世定義公 娶妻張氏 生子 王佐相 86十五世佐相公 娶妻張氏 生子 長子王永松 次子王永忠 87十六世永忠公 生子 王世柯 85十四世定禮公 生子 長子王臣相 次子王良相 86十五世臣相公 生子 王永輝 十五世良相公 生子 王永躍 85十四世定南公 生子 王頂相 86十五世頂相公 生子 王永增 84十三世王頊公 娶妻余氏 生子 王定文 85十四世定文公 娶妻姚氏 生子 長子王彩相 次子王治相 84十三世王頌公 娶妻劉氏 生子 長子王定詩 次子王定榮 三子王定利 85十四世定詩公 娶妻周氏 生子 王乾相 十四世定榮公 娶妻吳氏 生子 王嵩相 十四世定利公 娶妻韓氏 生子 王應相 娶妻劉氏 86十五世乾相公 娶妻胡氏 十五世嵩相公 娶妻吳氏 貴州水城世系 72第一世 整 籍貫河北省灤縣周王山村 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灤縣周王山村歸附從軍,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取.赴京 欽升成都中衛(wèi)右所世襲百戶。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征西番 欽升貴州赤水衛(wèi)后千戶所世襲副千戶職事,到任婁字六百一十八號,世襲誥命一道武略將軍本年老替 墓葬四川省赤水鎮(zhèn)石船坡 生子 文。 73第二世. 文整公長子洪武了二十八年(1395年)到任襲職貴州赤水衛(wèi)后千戶所世襲副千戶武略將軍。 生子 昱 晟。 74第三世. 晟文公嫡長子永樂十三年(1415年)襲職交州衛(wèi)右所世襲副千戶武略將軍 生子 忠 夢。 75第四世. 夢 忠弟也 生長赤水后徙居后山保生子 洪。 76第五世. 洪生長后山保還居赤水生子 憲章。 77第六世 憲章 生長赤水徙居太廟又徙沙溝生子 之朝。 78第七世 之朝 生長沙溝又徙居古藺 生子 興(同寶)?。ㄍ洌┆ぁ?/font> 79第八世 興(同寶)、隆(同珍)生長古藺同赴云南。由大方徙居水城縣鹽井鄉(xiāng)木房村木房組居住娶貴州大方南門蔣氏 生子 止孝;興公早逝珍公娶蔣氏 生子 原華、原義、原武 水城大河王明忠世系 第 一 世 64 祖公生子子德。 第 二 世 65 子德 第 三 世 66 安囗 第 四 世 67 先囗 第 五 世 68 沙囗 第 六 世 69 廷明生子元麟、元鳳。 第 七 世 70元麟生子連升、連魁。 第 八 世71 連升生子玉廷。 第 九 世 72 玉廷生子樹清、國安。 第 十 世73 樹清 生子文臣。 第 十 世73 國安 生子順昌。 第 十 一 世 74文昌生于一九一O年歿于一九八二年葬于清正縣丑山未向。 娶陳文珍生于一九一八年歿于一九九O年葬于水安壩庚山甲向生子明忠、明顯。 第 十 二 世 75 明忠生于一九四五年正月二十一日。 娶歐發(fā)香生于一九四七年二月初二日生子承全、承均生女王小群、王小鳳。 王小群適褔建周家、王小鳳適山西羅家。 第 十 三 世 76 承全生于一九六四年。 娶吳懷書生于一九六一年生子王金龍生女王義花、王義娥。 王義花生于一九八五年。王義娥生于一九八七年。 第 十 四 世 77 金龍生于一九九四年。 第 十 三 世 76 承均生于一九七四年。 娶張燕子生于一九七五年生子王斌。女王敏。 王敏生于一九九九年。 第 十 四 世 77 王斌生于一九九八年。 第 十 二 世75 明顯生于一九五八年 娶張貴香生于一九六二年生子承海、承貴生子王金花 王金花適真豐縣范家。 第十三世 76承海生于 第十三世 76承貴生于 新安派華堂王氏珠樹堂世系: 一世65克忠 二世66念芳 三世67溥 四世68長慶、長祥 五世69哲 六世70夢會 七世71顯 八世72 壽 九世73原 十世74海 十一世75茂 十二世76昊禮 十三世77 瓏、琥、玠. 十四世78添 十五世79廷 十六世80仕 十七世81之 十八世82應 十九世83文 二十世84景 二十一世85啟 二十二世86賢 二十三世87能 二十四世88敬 二十五世89承 二十六世90 二十七世91家 二十八世92宏 二十九世93德…….. 48至73世:天院王氏(隆、通、劭) 49世(二世):王福畤,通三子,生卒年不詳,絳州龍門(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zhèn)通化村)人。仕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縣令,為齊州長史。元配安氏,繼配齊氏,生子七:勔(mian)、勮(jù)、勃、助、劭、劼(jié)、勸。王勔,福畤長子,仕唐,累官至涇州剌史,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綦(qí)連耀謀反案所牽涉,與弟勮、助,險遭誅,后均昭雪。同神龍初,追復勔、勮官位。生子鶴年。王勮,福畤次子,絳州龍門人。弱冠進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開元中任中書舍人。長壽中,擢為鳳閣舍人。時壽春王成器、衡陽王成義等五王初出閣,同日授冊。有司撰儀注,忘載冊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闕禮,宰相相顧失色。勮立召書吏五人,各令執(zhí)筆,口占分寫,一時俱畢。詞理典贍,人皆嘆服,尋加弘文館學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儉典選,見勮與蘇味道,曰:“二子者,皆銓衡才。”至是語驗。勮頗任權勢,交結非類。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勮素善劉思禮,用為箕州刺史,與綦連耀謀反,勮與兄涇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誅。神龍初,有詔追復勮官位,昭雪。王勃,字子安(公元650年-公元676年),福畤三子。唐代詩人,絳州龍門(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村)人。據(jù)《辭?!份d:“麟德初應舉及弟,曾任虢州參軍。”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助,字子功,福畤四子,仕唐,第進士,御史,文學家。七歲喪母哀號,鄰里為泣。居父憂,毀骨立,服除,為唐監(jiān)察御史里行。王劼(jié),福畤六子,以文顯名,英年早逝。生子椿年,其后裔略。勸,福畤七子,亦有文名,并見唐史。 50世(三世):王劭,福畤五子,絳州龍門(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zhèn)通化村)人。少年穎悟,善屬文,唐垂拱初年(武則天的年號,為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亂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終。配徐氏,生子茂叔。 51世(四世):王茂叔,劭子,官拜諫議大夫之職,啟奏言論有條,舉朝嘆服其確論。因諫上不從,乃辭歸田里,修養(yǎng)天真,閉門不出三十余年,未嘗與人接見,活至91歲,一夢即卒。配歐陽氏,晉封夫人,生子仲輝。 52世(五世):王仲輝,字海賓,茂叔子,生年不詳,卒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縣南)人。唐代將領。初為太子右衛(wèi)率、豐安軍使、太谷男。以驍勇聞名隴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吐蕃犯邊,詔隴右防御使薛訥率杜賓客、郭知運、王晙、安思順等討之,以其為先鋒。與敵戰(zhàn)于渭州西界武階驛,追北至壕口,進戰(zhàn)長城堡,苦戰(zhàn)勝之,殺獲甚眾。諸將嫉其功,按兵不救,終以寡不敵眾,歿于陣。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為左吾大將軍。配匡氏,生子文嗣。 53世(六世):王文嗣,初名訓,賜名忠嗣,仲輝子,生于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45歲,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縣)人,后移居華州鄭縣(今陜西省華縣)。唐朝名將。配李氏,生子彥舒。 54世(七世):王彥舒,文嗣子,承父志,接武兵術,亦有功于邊疆,官拜中尉大夫。無病而終,卒年85歲。配溫氏,生子廷宗(現(xiàn)譜中的誥封夫人有誤,據(jù)考,誥封就是誥命封賞。在明清之際,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誥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妻子,而在清朝則是一、二品官員的妻子。祖夫人溫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擁有誥封夫人的稱號)。 55世(八世):王廷宗,彥舒子,性情溫和,多才多藝,棄武修文,登進士第,官拜諫議大夫(正四品下,掌諫議得失,侍從贊相)。配梁氏,生子珍(現(xiàn)譜中的誥封夫人有誤,據(jù)載,誥封就是誥命封賞。在明清之際,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誥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妻子,而在清朝則是一、二品官員的妻子。祖夫人梁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擁有誥封夫人的稱號)。 56世(九世):王珍,廷宗子,生有奇才,文武兼濟,至唐末,不求功名,專務農(nóng)業(yè),隱居河內(nèi)郡所轄的野王邑,漢置野王縣,隋改河內(nèi)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為沁陽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得陶朱之法,治五牲三園,積家殷富,有田五千余畝,畜牛馬騾羊各百數(shù)有余,人見其糧廣財豐,皆以員外呼之,卒年81歲,葬野王縣(今河南省沁陽市)東之新王屯。配田氏,生子懷。 57世(十世):王懷,珍子,時同父隱居河內(nèi)郡所轄的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陽市),不求功名,專務農(nóng)業(yè),父子安居五、六十年。迨宋太祖受周禪,天下一統(tǒng),乃訓子恕、寬曰:“天下太平,文事可用,爾宜潛心經(jīng)史,為國家良材,庶不負祖宗之心也。”大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王懷補撰《王氏歷代本源要錄》,上慰祖宗在天之靈,下怡子孫怨慕之思。配羅氏,生子二:恕、寬。寬,懷次子,生而穎悟,聰明過人,時人號為神童,有過目不忘之才,惜年僅十六歲,一病不起。 58世(十一世):王恕,懷長子,承父命,立志苦學,后果登進士第,官至刺史,80歲而卒。配楊氏,生子三:木、林、森。木,恕長子,精通文學,屢科不第,感病而卒。林,恕次子,習天文,深明先天之術,后為欽天監(jiān)官,不知所終。 59世(十二世):王森,恕三子,以文學著稱,官居議郎,是時祖乃棄位,隱居莘野(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縣)。多集藥方古書,以訓子孫曰:“不為名儒,當為名醫(yī),以救世人。”配徐氏,生子廷章。 60世(十三世):王廷章,森子,居莘野,承父醫(yī)業(yè),精通醫(yī)學,救人甚多,80歲而卒。配文氏,生子弘。 61世(十四世):王弘,廷章子,時仍居莘野(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縣)。因金兵犯伐,宋都南遷,又加荒旱饑餓,弘子銘、釗尚幼,一女未曾適人,祖母黃氏每以針指度日,乃與弘議曰:“此間米貴難以糊口,聞知山東萊陽等處,傍山近海,年來田禾頗收,可就食焉?!弊婺藬y眷束裝而行,直至山東萊陽(今山東省萊陽市),投居城內(nèi)。祖素通醫(yī)理,仍行醫(yī)道,有郡令張公患虛疾,請祖醫(yī)之,數(shù)劑痊愈,張公捐俸米十斛,彩紬羊酒踵門謝之,贈匾額曰:“杏塢奪粹”,至此醫(yī)術大行,而家稱素封焉。配黃氏,生子二:銘、釗;女一,適于山東福山縣汪洪源為妻。釗,弘次子,專務農(nóng)業(yè),山下耕田,為虎所傷。配李氏,生一女,適于山東省福山縣孫光祖為妻。 62世(十五世):王銘,弘長子,居萊陽,仍習醫(yī)業(yè),精于外科,邑人稱善。配趙氏,生子二:琬、琰。琰,務農(nóng)兼取魚鹽為業(yè),經(jīng)營海濱,遇海汐,與兄琬俱溺于水。 63世(十六世):王琬,銘長子,居萊陽,務農(nóng)兼取魚鹽為業(yè),經(jīng)營海濱,遇海汐,與弟琰俱溺于水。配周氏,生子鑒。父琬溺水時,鑒年僅8歲。 64世(十七世):王鑒,琬子,居萊陽,父琬溺水后,為避兵燹,年僅8歲的鑒,于元朝年間,不得不隨80有余的祖母趙氏和母親周氏,依依不舍地痛別親人,背井離鄉(xiāng),由萊陽前往山東福山縣投奔祖姑父汪珙門下。盡管親戚之間,數(shù)十年不相往來,老祖姑已故去20年矣,但祖姑父汪珙還是給予衣食。居住數(shù)日,又尋訪至少祖姑父孫光祖處,年已70的祖姑喚子孫佩曰:“實系至親,宜認之?!庇谑?,孫公、汪公互相周濟,母子有所倚居。二年,祖母趙氏辭世,鑒祖亦在福山縣漸長成人。20歲時,即跟從表祖孫佩學習工業(yè)。舉至弱冠,漸有積蓄,治買田宅,家道稍豐,后經(jīng)表祖孫佩介紹,始配福山縣門樓村襲爵金邦巡海通馭使林英之女為妻。生子二:暹、進。暹(xiān),鑒長子,習經(jīng)史,因舉賢良,為元通向史,官居數(shù)年,卒于北地(指中國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陜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一帶)。配周氏,生一子,不知所終。 65世(十八世):王進,鑒次子,居福山縣,精通數(shù)學,為元記事官,掌握天下糧總,祖素耿介,臨終僅兩袖清風而已。配吳氏,生子二:欽諾、欽明。欽諾,進長子,官拜元朝中郎將,因元失政,四方兵起,辭歸田里,以終天年。配宋氏,生子不詳。 66世(十九世):王欽明,進次子,秀才,居福山縣,半耕于田畝,家道興隆。配丁氏,生子安。 67世(二十世):王安,欽明子,居福山縣,配于氏,生子二:倫、信。倫,安長子,父子俱遷欒平,欒平有二:一屬山西太原府;一屬江西鐃州府,配孟氏,生子二:孝文、孝才,其后無考。 68世(二十一世):王信,安次子,居福山縣,善居積,家道豐隆,沃野萬余畝,人煙至于百口,粟米之費甚繁,乃令石工制大碾一盤,安于門左。日久,人皆稱其大碾王氏,也居福山縣門樓村,原為狗塔村,相距三里,弘婿汪洪源公后裔居前村,我王氏居后村,孫佩公之嗣與我王氏至今相親不絕。配張氏,生子四:孝思、孝敬、孝忠、孝禮。孝思,信長子,居山東省福山縣,配孔氏,生子二:舜、仁。舜,孝思長子,初自山東福山縣遷至山東館陶縣(原屬山東省,駐地在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zhèn),后遷往河北省仍叫館陶縣屬河北省邯鄲市,原館陶縣駐地俗稱舊館陶改為北館陶鎮(zhèn),屬山東省冠縣。1300多年間,曾是歷代縣城所在地)。與孝忠、孝禮二祖同下村于常氏莊,卒后承孝禮祖遺命,葬于孝忠祖墓之左側,此塋在今山東省臨清市八岔路楊家墳后街迤南。仁,孝思次子,居福山縣。孝敬,信次子,居山東省福山縣,有子未詳。義子伯元(原姓劉),與孝忠、孝禮二祖同來館陶縣,縣令收入版籍,后伯元遷入他村,其后裔在東潘莊、白堌,未入譜。孝忠,信三子,居山東省福山縣,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奉命諧弟孝禮,同遷北館陶東北常氏莊,祖歿后卜兆新塋,孝忠祖葬左,孝禮祖葬右,兄弟并穴入塋,足見兄弟情深意濃。配朱氏,福山縣人,生子杰。杰,孝忠子,多讀經(jīng)書,以人才選為山西平陽府庫官。到任五年,有女選為王妃。在任期間,多次差人去館陶縣東北常氏莊迎接老父,欲盡孝心,老父總以不忍舍棄兄弟叔侄相拒。老父故去后,孝禮祖派人訃告至山西平陽府招杰治喪。杰不辭千辛萬苦,千里迢迢地趕回常氏莊將父殯葬,仍回山西,落戶于臨汾縣城東關(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因無家譜,亦無法考證。 69世(二十二世):王孝禮,信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統(tǒng)四年(公元1439年),原居福山縣,例封(循例封官。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給官員在世的父祖輩)定遠將軍(官名,南朝梁沿置。唐為武散官,正五品上。宋同唐。金有定遠大將軍,從四品中,元升從三品。明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皇命,與兄孝忠,攜舜祖,由山東登州府福山縣同遷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館陶縣東北常氏莊。距今,已經(jīng)619年矣。卒后葬于楊墳祖塋正穴。配孫孺人,誥封夫人,生子三:俊、云、榮。 70世(二十三世):王俊,孝禮長子,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6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明拜壽官,葬于楊墳祖塋。元配孫氏,繼配劉氏,再配郭氏(臨清州提舉司郭君第五女),生子五:誠、祿、恭、讓、彪。 71世(二十四世):王誠,俊長子,生于明正統(tǒng)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葬于山東省臨清市煙店鎮(zhèn)王集村祖塋正穴。元配邢氏,繼配欒氏,再配陳氏,生子七:道、達、通、逵、聰、欒、遜。 72世(二十五世):王道,字載告,誠長子,郡庠生(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生員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配楊氏,生子二:宗仁、宗義。 73世(二十六世):王宗仁,字本元,號滸東,道長子,生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卒于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享年89虛歲,葬道祖塋之左。省祭官(即“省察官”,祭,古察字。省察官的職能即“糾察”、“督察”,與現(xiàn)在的執(zhí)法監(jiān)察類的官員相似。明代多設在州縣,是負責督察的小官吏、差吏),任四川永寧宣撫司(從四品),經(jīng)歷應承父志,博極群書,深明天文術數(shù)之學,府道縣官敬慕之,遠近皆呼為王神仙。祖有“四義”之名,懷仁義之心,行仁義之事,以仁義傳家而家興。兄弟和睦,二世不分,同擴田一萬二千畝,積家殷富,施置義田、義學、義渡、義冢,時號“王氏四義”。山東按察司副使趙移文旌獎題其匾曰“陶山世義”,后有給事中閻先生作“四義”記載諸縣志。元配武氏,繼配張氏,再配李氏,生子六:梯、樽、枝、松、橋、棟。 73世(二十六世):王宗義,字本正,號水東,道次子,生卒年不詳,終年78歲,葬于道祖塋之右。省祭官,與兄同擴田一萬二千畝,協(xié)施“四義”,即義田、義學、義渡、義冢,時號“王氏四義”,山東按察司副使趙移文旌獎題其匾曰“陶山世義”。元配李氏,繼配丁氏,再配劉氏,生子五:無逸、無違、無過、樞、機。 48至68世:湖坪王氏(通、景肅、仲舒) 48世:通, 文中子仲淹,世居河東龍門隋開皇壬子<592>年生 49世:福疇,字文苑,學問沉博,唐太宗貞觀丁酉<637>進士 50世: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博士。 51世:玄暕(jian),名韜,唐永徽葵丑<653>生,上文葵酉<673>進士 52世:景肅,名儀,行二,唐高宗儀鳳丁丑<677>生,開元初歷官丹陽太守。以幼子季友孫仲舒貴贈豫章伯,季友家于豫章,故今省城以公為開基祖。子三,孟友(政)、仲友(致)、季友(征)。 53世:孟友,名政,唐睿宗景公元年庚戌<710>二月生,尚書。 54世:宏中,又名仲舒,唐寶應壬寅<762>二月生,左散騎常侍。七子:初、哲、貞、宏、泰、復、洄。 55世:日初,名初,政長子,字緝先。唐貞元葵未<803>六月初七生。攜家族徙居分宜縣之洪水塘白芒新址西吭。子二,壽安、仁安徙居吉安。 56世:壽安,日初長子,公元829年唐文宗太和巳酉九月初九生。子五,仕堯、仕明、仕舜居固山、仕夔居袁州、仕熊居袁州 57世:仕堯,壽安長子,公元857年生 58世:魯卿,仕堯之子,公元877年生 59世:叔禮,魯卿之子,太學生,公元901年生 60世:得之,叔禮長子,公元917年生 61世:延年,得之之子,公元955年生。北宋至道乙未十月由吉水帶源王崗徙居樂安湖坪開基。 62世:大咸,延年之子,公元991年生 63世:繼善,大咸之子,公元1017年生 64世:喬年,繼善長子,公元1046年生 65世:行可,喬年次子,公元1082年生 66世:國寶,行可次子,公元1123年生 67世:仲明,國寶長子,公元1170年生 68世:季謙,仲明次子,公元1200年生,子三:子文、子奇、字祥 。 52至91世:豫章王氏(景肅、仲舒 ,仁旺) 52世:儀,字景肅,唐高宗儀鳳丁丑年(677年)生。于唐初由陜西京兆府萬年縣業(yè)里(一說為河南)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東湖菊花巷,為豫章王氏基祖。生有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三脈同宗,合稱豫章王氏。 53世:孟友,名政,唐睿宗景公元年庚戌<710>二月生,尚書。 54世:仲舒(762年—623年),政子,字弘中,曾任左拾遺,元和初為吏部員外郎,穆宗時,任江西觀察史。七子:初、哲、貞、宏、泰、復、洄。 54世:宏,政四子,子:希翔。 55世:希翔,娶俞學士詵女,卒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公與妣合葬俞學士園,銅鑼形午向。子—,延釗。 65世:珪,行四八,字唐英,子四,曾、普、魯、春。 66世:曾,行五八,字元參,子一,賢。 52至65世:古塘王氏(景肅、仲舒、仁幹) 52世:儀,字景肅,唐高宗儀鳳丁丑年(677年)生。于唐初由陜西京兆府萬年縣業(yè)里(一說為河南)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東湖菊花巷,為豫章王氏基祖。生有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三脈同宗,合稱豫章王氏。 53世:孟友,名政,唐睿宗景公元年庚戌<710>二月生,尚書。 54世:仲舒(762年—623年),政子,字弘中,曾任左拾遺,元和初為吏部員外郎,穆宗時,任江西觀察史。七子:初、哲、貞、宏、泰、復、洄。 54世:宏,政四子,子:希翔。 55世:希翔,娶俞學士詵女,卒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公與妣合葬俞學士園,銅鑼形午向。子—,延釗。 58世:文岳,仁幹之子,二子:德家、德宏。 59世:德宏,文岳次子,先世居徽州府婺源縣黃墩,[南宋]高宗南渡時徙居浙江杭州府仁和縣。屢遭兵焚,家譜廢失,生卒行實莫知其詳,配某氏亦未知。生子:時。 遷九公次子-復二:公一名腆,字美德,生子三:諫、謹、訓。 52至87世:嘉溪王氏(景肅、仲舒、淵) 52世:儀,字景肅,唐高宗儀鳳丁丑年(677年)生。于唐初由陜西京兆府萬年縣業(yè)里(一說為河南)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東湖菊花巷,為豫章王氏基祖。生有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三脈同宗,合稱豫章王氏。 53世:孟友,名政,唐睿宗景公元年庚戌<710>二月生,尚書。 54世:仲舒(762年—623年),政子,字弘中,曾任左拾遺,元和初為吏部員外郎,穆宗時,任江西觀察史。七子:初、哲、貞、宏、泰、復、洄。 55世:王淵,字群玉,為人清介善謀能斷能戰(zhàn)能法文事武備靡不精神,初為大清郎,歷官至廣東節(jié)度使,享壽六十三,葬九牛鳳凰山,配謝氏,生子五,居江東… 71世:簡,生進賢。 72世:進賢,子:長:王圭,守秘書省正字;仲:王琳,授豫州刺史;季:王鈺,授湖廣檢校。 73世:鈺,生原信、原迪、原安。 74世:原信,后登進士第,為和州同知,生四子:德心、德方、德茂、德榮。 75世:德心為原州知州,夫人李氏生四子:玎、當、珂、佩,當,仍居連嶺;;佩,分居河川,分處不一,不可后訂評焉。 76世:珂,分居安福嘉溪江,嘉溪王氏自珂公始也,子:安邦。 77世:安邦 78世:達臣 79世:華卿字彥一郎 80世:明甫 81世:叔良 82世:道存 83世:益魯字吳三郎 84世:孟勤字一郎 85世:時恭 86世:呈公 87世:巽權,全球王氏網(wǎng)4rI3mb;` 52至64世:豫章王氏(景肅、微) 52世:景肅 53世:微 54世:緝榮 55世:琦 56世:椿 57世:保 58世:旭 59世:瞻 60世:仁合 61世:宗 62世:吉 63世:審 64世:穎 65世:畿鎮(zhèn)。( 29至62世:晉陽流江王氏(殷、譏) 29世:霸長子,殷,仕云中太守,配李氏,生二子:忱、烈。 30世:殷次子,烈,號選,字彥方,居晉陽河汾太原郡敦行仁義感化鄉(xiāng)曲,配甘氏,生三子:柔、澤、符。 40世:惠龍之子,寶典,龍騎將軍,配袁氏,生一子:環(huán)。 49世:謀之子,吉,仕吉州刺史,配曾氏,生二子:譏、該 。 50世:吉長子,王譏(886~955),諱貽,字元位,為太子晉48世孫。其生母劉氏,卒葬吉安縣敖城之流江(瀏江),王譏遂廬墓于此,定居于此,成為流江王氏始祖。 58世,出了個叫王邦正的,字廷雅,宋天圣三年(1025),登宋郊榜進士,授司農(nóng)寺丞,除監(jiān)察御史。生3子:厚、興、堅。 59世:邦正第3子,堅,生仲祥、仲美、仲文。 60世:邦正長子,仲祥,生和甫與升甫。 61世:升甫,字彥超,號樂善,為瀏江王氏徙安福洲湖百丈的族人之一,為王吉12世孫。生2子:復可、震可。 62世:復可,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以儒士,保授興國主簿。由此推測,王升甫大約在南宋末期,由敖城流江遷徙安福百丈。據(jù)《流江王氏重修族譜》 50至75世:晉陽王氏(殷、該、嶙) 50世:吉次子,該,字元仁,五代末時避地由太原入蜀至廬陵居水之東岸,后遷城西河山置田一萬五千余畝,鄉(xiāng)稱長者,好善樂施,宋冶平中,賜金額,因以長者官任刺史,后居連嶺昌公山,配黃氏,生二子:余、肱。 60世:袞三子,大明,號彥陽,配江氏,生一子:伯玉。 |
|
來自: 昵稱14786595 > 《王氏統(tǒng)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