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樹有根,人有種。在泱泱中華大地,大至每一個諸候古國,小到每一戶一姓,中至姓氏村族,曾都可追根溯源,尋找到根基,然后一脈相傳。這就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不朽代代傳承的內(nèi)核!
然而,近百年來特別是現(xiàn)代,許多地域文化的根源遭到了破壞,根松土稀,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家族有些人,數(shù)典忘祖,許多城市面目全非,祖根之源無影無蹤。 這些年來我行走各地,雖匆忙但卻認真,遺憾的是許多城市難以讓我來尋根訪祖,來攝住城市的靈韻了…… 唯一感到幸運的是在山西在太原,朋友帶我走近了一個名叫晉祠的地方,藍天白雪下面,我似乎有點感覺,雖然用的是卡片機,卻攝住了山西人的文化根之靈韻??吹搅私陙?,山西人將晉文化源泉守住的鍥而不舍的努力。 如果說,晉文化源遠流長是構(gòu)筑中華主流文化重要的一支血脈,那么,晉祠則是晉文化的鄉(xiāng)根情緣的靈魂所在地!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的發(fā)源處。這座祠堂始建于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造的。據(jù)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quán)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贝蟪颊f:“天子無戲言?!庇谑?,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F(xiàn)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它就是晉文化的根源之說。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 到晉祠看什么? 要看懂晉文化根源則首先要看晉祠中的三絕。 一絕周柏唐槐。晉祠內(nèi)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cè),隋槐在關帝廟內(nèi),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陳運和詩《晉祠》贊“唐太宗的行書石碑不老宋代鑄的鐵獅雄風依然”。 二絕宋代彩塑。祠內(nèi)的圣母殿內(nèi)宋代的彩塑,其中的圣母殿表的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 宋代彩塑修建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殿堂。由于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圣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筑,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筑中現(xiàn)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nèi)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里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tài)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關于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說是晉祠北面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遠處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見一位騎馬的老人向她討水飲馬。雖然這一擔水她好不容易從遠處挑來,但是善良的柳氏還是把這一擔水全送給老人飲馬了。老人臨走時送給柳氏一根馬鞭,說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會涌上來。柳氏回家之后一試,果然如此。后來,婆婆發(fā)現(xiàn)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產(chǎn)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fā)現(xiàn)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里的水馬上噴涌而出,向四處漫流。正在娘家梳頭的柳氏發(fā)覺水涌出來了,趕快跑回婆家,見水大難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板蓋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洶涌的大水頓時變成潺潺的細流,不斷從柳氏的身下流出來。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cè)建起了水母樓,樓內(nèi)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我國最古的地理書《山海經(jīng)》便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它不僅指出了難老泉是晉水的源頭,而且還告訴我們,難老泉水破天荒以來便開始涌注奔流于人間了。水母娘娘的傳說故事,是否在當時已經(jīng)開始流傳,已不得而知,但是晉祠水母樓(明代),卻是水母娘娘傳說故事的物證,晉祠內(nèi)的水母娘娘便成了中國文化的淵源之一…… 發(fā)件人:剛峰看世界 <newsletter-noreply@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