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選刺五加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溫,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適用于慢性氣管炎、神經衰弱、身體虛弱、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 刺五加屬五加科落葉灌木,枝上常密生針狀向下的細刺,掌狀復葉,以五為數(shù),故得名刺五加。刺五加主要產于東北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林下及林緣,針葉林、闊葉林混合地方為多。每年6~7月開花,9~10月結籽。刺五加與人參同屬五加科,植物親緣關系接近,含有的有機化合成分也具有一定聯(lián)系,因而刺五加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刺五加入藥始載《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本草綱目》記載刺五加能祛風濕、壯筋骨、填精補髓,久服延年。 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溫,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適用于慢性氣管炎、神經衰弱、身體虛弱、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 刺五加全身是寶,初春嫩葉含多種維生素,每百克刺五加葉含胡蘿卜素5.4毫克,維生素B2為0.52毫克,維生素C為121毫克。刺五加的果實及根莖,含有多種刺五加多糖、刺五加總黃酮、各種糖甙、果酸。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刺五加甙和刺五加總黃酮,其作用主要是擴張末梢血管、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腦供血不足、調節(jié)血脂、抗血小板凝聚,并且對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與抑制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可以鎮(zhèn)靜、安眠,對失眠、多夢有立竿見影效果。臺灣輔仁大學營養(yǎng)系研究認為,刺五加可以提高人體攝氧量8.2%,同時可以延緩老化,提升心肌細胞代謝,而且對人體肝腎不會有負面影響。
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與香加皮(北五加皮)之區(qū)別: 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 【藥用】五加科小灌木系住五加AcabthopanaxgracillistylusW.W.Smith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 ①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痛。 本品功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可用于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癥,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 ②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小兒行遲等癥。 本品又能溫補肝腎、強筋健骨,可用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癥,在臨床應用上常與牛膝、木瓜、續(xù)斷等藥同用。 ③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又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3_10克),煎服。 【按語】: ①五加皮有南北兩種,南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一般認為其補肝腎作用為佳。 ② 刺五加皮又稱南五加皮:辛苦而溫,能入肝腎,既能祛風除濕,風濕除則痹痛自止,又能補益肝腎,肝腎壯則筋骨自健,故風濕痹痛、肝腎不足者,咸持為要藥。且能利水消腫,以治小便不利,然必須與利水消腫藥配用,方能奏效焉。 ② 香五加又稱北五加:為夢摩科…柳的根皮,止痛能力較佳,且有強心之效,可治心臟病水腫,然具毒性,不宜過量久服。現(xiàn)上市售者,為香五加應于重視。 ③桑寄生與五加皮均能祛風濕、補肝腎,然桑寄生主要用于痹痛日久、肝腎不足之癥,且可治年老體弱,經帶之腰膝酸痛者,還有安胎作用。五加皮則祛除風濕作用較佳,用于痹痛日久,肝腎不足者,需配合應用,且有利水消腫之功。 【方劑舉例】五加皮酒(《圣惠方》):五加皮、熟地黃、丹參、杜仲、蛇床子、干姜、地骨皮、天門冬、鐘乳石。治小便余瀝,婦人陰冷,腰膝時痛及癱瘓拘攣等癥。 【文獻摘要】《本草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P> 《本草求真》:「腳氣之病......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 五加皮和香加皮同為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在日常使用時,人們往往當作同一種藥材使用。五加皮、香加皮雖然均具有祛風濕之功效,但由于來源不同,其性狀和作用等均有很大的差異。 五加皮和香加皮鑒別要點: 氣味不同,香加皮有特異香氣,而五加皮無。 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是臨床常用的祛風濕、強筋骨之藥。香加皮是蘿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雖然兩者為不同科屬的植物,但因其藥用部位、成品性狀、作用有些相似,臨床上又習慣稱五加皮和香加皮為“南五加”和“北五加”,所以有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現(xiàn)象,這是極錯誤的。因為香加皮有毒,不能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筆者參閱有關資料論述了五加皮與香加皮的性狀、顯微、成分、理化及應用區(qū)別,并做實驗比較,現(xiàn)將其區(qū)別要點簡述如下,供鑒別時參考。 1 性狀鑒別 ① 五加皮 : 呈不規(guī)則卷筒狀。外表灰棕(褐)色,有橫向的長圓形皮孔,扭曲縱紋。內表面黃白(灰黃)色,有細縱紋,斷面折斷略平坦。放大鏡下可見淺黃棕色小點(樹脂道)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②香加皮 : 呈卷筒狀、槽狀。外表面灰(黃)棕色,栓皮呈片狀脫落。內表面黃白色或淺紅棕色,有細縱紋,斷面易折斷,不整齊。濃厚的特異香氣,味苦,稍有麻舌感。 2 顯微鑒別(粉末) ① 五加皮: 草酸鈣簇晶較多,排列成行,有時含晶細胞連接,樹脂道碎片易見無色或黃色油脂狀分泌物,木栓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壁薄。 ②香加皮 草酸鈣方晶少數(shù),石細胞壁厚,腔小,孔溝明顯。乳汁管易見,含無色油滴狀物,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 3 成分區(qū)別 ①五加皮: 根皮含揮發(fā)油和樹脂,油中主成分為4-甲基水楊醛,此外尚含鞣質、棕櫚酸、亞麻酸及維生素A及B1等。 ② 香加皮 根皮含十余種苷類化合物,有強心苷杠柳毒苷和杠柳皂苷K、H、E,尚含有香氣成分4-甲基水楊醛等。 4 理化鑒別 取兩種藥材的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香加皮的浸出液顯紫色熒光,加稀鹽酸,熒光不變。加氫氧化鈉試液,產生黃綠色熒光。而五加皮的浸出液無此反應,以資區(qū)別。 5 應用區(qū)別 一、刺五加皮 ①五加皮:來源于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兩季采挖,剝取根皮,曬干。藥材性狀:呈長筒狀,多為雙卷,少數(shù)為片狀,筒徑0.3~1cm,厚約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縱向稍扭曲的豎溝及橫向長圓形皮孔,內表面淡灰黃色或灰黃色;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辛而苦。功能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②五加皮: 性味辛苦溫,主入肝腎二經。既善祛風寒濕邪,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為治療風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還能利水、治水腫、腳氣浮腫。臨床用量為5~9g。 ③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用量4.5~9.0g。 二、香加皮: ①香加皮:來源于蘿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剝去根皮,曬干。藥材性狀:呈卷筒狀或槽狀,少數(shù)呈不規(guī)則的塊片狀,直徑1~2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松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本品有毒,功能祛風濕,強筋骨。主治風寒濕痹,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用量3~6g。 ②香加皮 性味辛苦溫,有毒。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更長于利水,用于治療水腫(尤宜用于心衰性水腫),小便不利。臨床用量為3~6g,內服宜慎,不宜過量。 管理要點:香加皮按有毒藥材管理。 ①2005年版《中國藥典》將其列為兩種藥材,香加皮屬有毒藥材,其用量和五加皮也不同,故在使用管理中,應嚴加區(qū)別。 ②《中國藥典》1977年版均將二者分別收載,亦說明它們的作用不同,不可混用,因此,建議藥劑人員將二者分放,決不能混用、代用,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準確、有效。 |
|
來自: 金邊春蘭 > 《中藥保健常識與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