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批零價差會反映供需情況,好的價差還可對渠道產生良性推動,幫助產品滲透進而加強消費擴大及需求培養(yǎng),再反過來推動價差的堅挺,這是個正循環(huán),很多企業(yè)亦是通過主動的價差管理實現渠道管理與擴張的。然而萬事皆有度,過大的價差往往會導致瘋狂的市場行為從而扭曲需求。并且,因巨大價差而欣喜于茅臺供需缺口的同時,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在過去茅臺產量更小的時期、在高端供需缺口更大以至于邊緣品牌都連帶受益的時期茅臺都沒有這樣驚人的價差呢,就常識上,我更傾向于過去更長時間內形成的價差才是真實供需矛盾及價格體系的反應,而在沒有長效因素出現的近1年多形成的體系更有可能是泡沫下的價格幻覺,是不能作為長期投資判斷的基礎。各種經濟活動中,價格強化及單邊趨勢演繹后的加速往往是泡沫出現的征象,這與長期平靜下的價格突起所代表的定價覺醒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另外,加大的批零差價可以催生專業(yè)渠道的誕生,這在初期對產品的深化及精耕有莫大的好處,但專業(yè)渠道相對混業(yè)渠道需要更高的投入和利潤率維持(專業(yè)經營者淡季無其他產品維持且建渠成本高單量小需靠高利來維持滲透力及沖抵周轉要求),而且在過大差價的刺激下,會有非常多不熟悉市場的外行資金加入、并帶來更多不效率經營,這部分客戶對高差價的依賴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大,也就是說,即便目前的零售價得以維持,亦不代表可以把其中大部分轉作廠家價格上調的空間,從某種意義上看,過大的批零價差或許是企業(yè)的負擔而非資產。 再有,我過去說過,部分傳統(tǒng)名優(yōu)白酒擁有一個區(qū)別于普通快銷品的一個最重要特性,就是沒有保質期、且隨著時間而增殖,這令其在市場起伏中受到的沖擊和變數都要少,渠道在錯判市場后不易慌亂,不會出現其他快銷品逼期后的甩賣與踐踏,周轉的要求也可通過廠家提價來抵消,所以早些年我們經??吹桨拙破髽I(yè)在旺季過后再提價,這就是為了穩(wěn)定余貨不造成渠道大起大落,并且這樣的提價方式也可在保障渠道近期利益的同時實現企業(yè)來年利益,是少有的企業(yè)與渠道共同歡迎的提價行為,也正因為這種特性,具備提價能力的品牌白酒在渠道資金的爭奪上也遠強于其他類型的白酒,我們知道,旺季前的資金爭奪與備貨鋪貨直接決定產品的消費拓展與市場占有,而品牌白酒的淡季護航屬性及多區(qū)域消納力可以給渠道帶來比地方雜牌更安全的預期和穩(wěn)定感,這是我之前判斷白酒集中度仍有大提升的原因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經過8年景氣后,參與者不容易再有謹慎與風險意識,由此帶來的搶購囤貨以及惜售心理進一步形成緊俏推高價差,而社會上大量新資本的加入亦強化和助長了它,使其脫離原環(huán)節(jié)外延為社會性參與,任何泡沫都有其合理性的發(fā)生理由,但不能因為這個理由的合理而否認泡沫的存在,白酒行業(yè)是有各種安全特性,但過猶不及、這里有個度的衡量,這個度就是不合情理的批零價差和癲狂的商業(yè)行為。 至于它現在的零售價,像我這樣對該品牌有不一般感情且具備一定經濟能力的消費者都感到不好接受,而白酒香型與品牌是一個需要口味培養(yǎng)與習慣的過程,我很擔心這樣的價格會令其形成消費斷層,待它的原消費群體收入及支出行為發(fā)生妥協或改變時,這種對品牌和口味的后續(xù)培養(yǎng)能否接力往往決定該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而考慮到它始終在多產品多價格帶上無所建樹,我甚至擔心其目前的消費規(guī)模能否維持。另外,從投資收藏的屬性上看,它作為抵押品的價值已然下降,這一點在前段時間糖煙酒快訊上有過報道,稱華夏典當的陳年茅臺價格幾近腰斬,考慮到之前拉菲價格跳水的新聞,我認為它零售價繼續(xù)堅挺甚至上漲的可能性非常之低。而它的遠景銷量,市場預期還比較高,有人甚至認為其達產后可以占據高端酒市場70%左右,這點我也非常懷疑,因為快銷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有一個多樣性選擇的人類自然天性,超過40%的占有率都比較罕見,超過的亦是由多產品多品牌經營的結果,另外考慮到奢侈品一般不超過總量1%原則(這個比例在中國白酒歷史上都遠未觸及過),兩者相乘我們很容易得出茅臺的理論銷量極限在3萬噸的判斷,要超過這個瓶頸必須進行產品定位的轉型或延伸,這應該是基本的商業(yè)邏輯,也就是說如果它繼續(xù)維持現有的定位及經營模式,它計劃建設的遠景產能被部分閑置應是大概率事件。另外有人根據茅臺90%都是假酒的說法來推斷市場需求超10萬噸,這點我亦不認可,首先如果有如此比例的假冒品,一般都會導致正品的失信與迅速死亡,我認為這種說法的出現正是印證了其產品大部分未被真實消費,而是返回渠道再流通,這樣統(tǒng)計社會零售量與出產量后自然會得出假品高比的結論,但這應該是流通環(huán)節(jié)多次重復計算的結果吧。 最后我們再梳理下它各渠道應有運營空間,而正常經營加價外的部分才可視為超額利潤轉為廠家空間,而除總經銷是順價15%到25%外,其他渠道都是倒扣加價法,也就是專賣店倒扣50%、便利店倒扣35%、商超倒扣25%加價,如此推算出,即便現有零售價得以長期間維持不影響銷售,廠家可提升空間也沒有看上去那么大,并且考慮到2000左右零售價僅為價格顯現區(qū),該部分真實消費比例在10%以下甚至更低(商超餐飲等渠道主要追求品牌貨物齊備,并不追求該部分銷售,因為高來高走,其零售價不具備全鏈條指引作用),真實主銷區(qū)價格應為1300到1500左右,那么專賣店的角度看,其能承受的經營進貨價則在650到750之間,而經銷商以便利店出貨價2000倒扣35點為1300后再騰給二批渠道200元加價空間,再去掉順加的15到25點即得出800到1000的正??山邮苓M貨線,也就是說,如果茅臺真按傳言加價空間上提的話,若不能順逼真實銷售價上移,則其主要渠道將部分面臨微利。有朋友可能會提出不同的例證,但那是炒作過程中的部分現象,要知道在囤積緊俏過程中,商家對個別單量價格的耐受度會提高,不代表它能接受這樣的整體進貨價。而以上計算還僅在現有銷售價格能得到消費持續(xù)支持的情況下進行,若消費不能堅挺,則目前渠道暴利就有回落的可能,如果這之前廠家再大幅度提價令渠道沒有回旋與軟著陸空間的話,很可能會引發(fā)渠道對廠家的恐慌與拋棄,并且現今的緊俏有多少是提價預期支撐尚未可知,貿然提價很可能引發(fā)囤積兌現影響旺季銷售,長期看也不利于給未來產量留出回旋,現在的出廠價對企業(yè)已有很高回報,沒必要在階段性熱情中與人爭利,并且最近這些年主導白酒發(fā)展的價格因素已演繹多年,消費很可能向務實轉變,政商行為亦容易隨經濟政治環(huán)境而波動,這個時期應多給自己留些余地勿被捧殺。 總的來看,我覺得茅臺未來在價量上都有不明朗因素,量雖仍有理論空間,但具體實現路徑尚需推敲,且絕達不到公司的4到6萬噸以及系列酒10萬噸的計劃,我甚至認為如果它明年繼續(xù)實現市場增長預期,那么之后將有階段性負增長可能,至少利潤占比已不小的年份酒會如此,而過去多年的看計劃即可推算未來的方法也應將步入失效期。有名家甚至把其未來利潤算到了500億,我實在是難以想象,沒有人會根據細胞的分裂能力來說其有無限未來,為什么要這樣去推算茅臺呢。投資者的推演不可滿打滿算,更不能永遠強調某些因素的單邊作用,任何事物都應有正反兩面的解讀點,我們應根據不同階段來選擇側重進行思考,強思危、弱思機才可幫我們平滑貪婪與恐懼從而達到冷靜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