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龍”的觀念應該說非常久遠,但是我們之所以放在殷商時代來討論,那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龍”的觀念已經相當完整,而且構造了“龍”這個字,奠定了后來的龍文化發(fā)展史的基礎。從古人所描寫“龍”的象形文字來看,其主體結構為■形,無足,即蛇形。早年學者羅振玉在考釋殷墟甲骨文龍字時指出:“■其身矣?!雹倏梢娫谝?A title=商 href="http://zhongguoshi./channels/1023.html" target=_blank>商時人的心目中,龍形似蛇。當時更有作土龍求雨、以至眾人開展龍舞的風俗。甲骨卜辭中有“其作龍于凡田,又雨”、“十人又五龍?zhí)?,又雨”等記載。人們迷信龍的神力無邊,能呼風喚雨?!渡胶=洝份d:“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止,故下數(shù)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弊鼾?、舞龍求雨的風俗,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商代在田中作龍求雨,也許只作了個土龍。但另一條卜辭把十五個人與龍連在一起,就使人想到那一長排人,將龍形舞起來的形象。有的學者認為商代求雨時跳的主要是龍舞。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從考古資料來看: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大型龍形玉(玉龍)??梢娪谜滟F的玉雕琢龍,并視為保護神,由來已久。 據近人研究,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古代用龍象征統(tǒng)治者”(《辭?!罚?。漢王充在《論衡》中已指出:龍在現(xiàn)實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礎上,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龍為“人心營構之象”說。后來,聞一多根據歷史文獻和歷史文物,指出龍是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伏羲考》)。這可能是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成的。從“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堯、舜、禹等族多以龍、蛇為圖騰,到甲骨文中的有角的龍蛇字樣,再到以龍作為皇帝的象征;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現(xiàn)的人首蛇身的陶器蓋,到青銅器上的各種夔龍,再到戰(zhàn)國楚墓的“人物御龍”帛畫,一直到天安門屋檐下坐龍、升龍、降龍和走龍的彩畫。這個可能產生在遠古漁獵時期的神異動物,是中華民族遠古歷史遺留下來的一種幻想的圖騰標志。它在歷代人民的社會意識里,占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此我們做如下幾點分析。 ?、偎枷胍饬x 首先,我們說在龍的身上表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龍是一種動物,但是自然界從來沒有過這種動物。雖然龍的各個局部能夠在自然界中找到它們的原型,但就其整體而言乃是人的構想和創(chuàng)造。古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希望、意志、情趣以及道德、審美標準,不僅創(chuàng)造了龍的種種神性,而且創(chuàng)造了龍的身軀體態(tài),以此來補充自然創(chuàng)生的不足,來顯示人自身的力量。其次,從龍體現(xiàn)的主體精神,人們還可以認識到古人思維上的綜合性與兼容性特點。龍的形體是歷史形成的,大致組成部分有頭、口、齒、眼、角、須、發(fā)、胡、鱗、鰭、長身、四肢、肘毛、尖爪、細尾等。龍的肢體器官經過漫長的形成過程,終于做出了最后的選擇: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作為神物,其形體的創(chuàng)造和神性的賦予,還融入了風、云、雷、電、水、火諸種自然現(xiàn)象的形象和偉力?!妒酚洝氛f:“軒轅,黃龍體?!?A title=唐 href="http://zhongguoshi./channels/1027.html" target=_blank>唐人張守節(jié)《正義》曰:“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黃龍之體,主雷雨之神,后宮之象也。陰陽交感,激為雷電,和為雨,怒為風,亂為霧,凝為霜,散為露,聚為云氣,立為虹■,離為背璚,分為抱珥。二十四變,皆軒轅主之?!避庌@本為黃帝之名,后來人們以此命名星座,并與黃龍、雷雨之神聯(lián)系起來。這就表明,龍的概念中還涵蓋著雷雨風云等自然現(xiàn)象。龍的這種兼容特征,正是我們民族在思維上的綜合偏愛和融匯能力的表現(xiàn)。 ?、佟 ⒁姟兑?A title=周 href="http://zhongguoshi./channels/1023.html" target=_blank>周文字釋叢》,中華書局本。 我們所見到的龍的形象都是一派奔騰躍動、飛舞飄逸的風姿。作為我們民族象征的龍,一向是神重于形、德重于體的。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一切龍形,都呈彎曲的體態(tài)。彎曲的線條便于表現(xiàn)主宰雷雨、飛天潛淵的神奇功能。然而龍形的彎曲體態(tài)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內涵。如果跟中國陶器、青銅器,直至今天各種裝飾藝術上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曲線回形花紋聯(lián)系起來,與“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那么就能看出,在龍的“折出三停”之中,還藏匿著造龍者對人生、歷史和宇宙的看法。在他們的心目中,世間的一切都是充滿曲折和往復循環(huán)的過程。另外,對稱和平衡是龍形的又一特性。古人在創(chuàng)造龍時嚴格遵循了動物和自然系統(tǒng)普遍存在的對稱法則。不僅龍的肢體器官是對稱的,而且龍的飛騰雄姿也總因均衡對稱,給人以動中寓靜、騰躍而和諧的感覺。有時干脆將兩條形態(tài)一致的龍對稱地放在一起,如“二龍戲珠”、“二龍吐水”等更使人覺得躍動而穩(wěn)健。動和靜的沖突與統(tǒng)一,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和意識追求的至高境界。 ?、谡我饬x 龍對中國政治權威的崛起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龍在各民族人們的心目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據傳龍最初是太皞部落的圖騰(《左傳》),后來成為各部落共同崇拜的圖騰神。由于人們認為龍是雷雨之神,握有掌握雨水之大權,而對于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古代中國人民來說,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蝻L調雨順,或干旱水澇,決定著農牧業(yè)的豐歉,直接影響著古人的生活和安全。因此在眾多的圖騰神中龍成為至上神,受到最高的崇拜。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各部落經過長期的斗爭和聯(lián)合,出現(xiàn)了一些強大的部落集團,而最強大的部落首領為了聯(lián)合、維系、團結和控制各部落,就通過各種方式樹立自己的權威,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把部落集團的圖騰神——龍據為己有,把自己說成是龍種、龍子,與龍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以神化自己,強化統(tǒng)治。據說黃帝當年就是感龍而生,成為“黃龍體”,“龍顏,有圣德”(《史記》),“主雷神之神”(《太平御覽》)。進入階級社會之后,雖然各種圖騰文化元素已大部分消失,但人們對龍的崇敬之情并沒有因此而減弱。龍為帝王的標記和象征,以及帝王為龍種、龍子等觀念,反而得到了加強,每個帝王都被視為“真龍?zhí)熳印?。?A title=商 href="http://zhongguoshi./channels/1023.html" target=_blank>商以后,這種觀念更為加強,龍成為帝王皇權的象征。帝王的容貌稱為“龍顏”,其身體稱為“龍體”,其衣服稱為“龍袍”或“龍袞”,其坐椅稱為“龍座”,其床鋪稱為“龍床”,其所乘之車稱為“龍輦”,其所乘之舟稱為“龍舟”,其袞服上的龍紋稱為“龍鱗”,其登基即位稱為“龍飛”或“龍潛”,其儀態(tài)稱為“龍行虎步”,其去世稱為“龍馭賓天”,其子孫稱為“龍種”等等。帝王本身及與其有關的一切都與龍拉上了關系。 由于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人們想象中的能興云布雨的龍很早就受到人們的尊崇。古代帝王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借助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而龍也因此獲得更為顯赫的地位,受到普遍的崇拜,極大地影響著中國古代政治和思想文化。與龍有關的各種觀念、現(xiàn)象、習俗等,組成了絢麗多彩的龍文化?!褒堊育垖O”、“龍的傳人”等意識世代相傳;“龍王”、“龍廟”以及有關龍的各種傳說綿延不斷;專門祭祀龍的節(jié)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幾乎無處不有;祭龍儀式形式多樣,因地而異;民間各種龍舞、龍舟賽、舞龍燈活動經久不息;龍的形象隨處可見,舉凡建筑裝飾、美術設計、家具器皿,甚至菜肴糕點等等,都可見到龍的形象;以龍命名的地名不計其數(shù),而帶有龍字的人名更是難以盡數(shù)。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龍族文化“做了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核心,……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據說諸多的少數(shù)民族當初所崇拜的自然物,經過歷史演變,后來也都逐漸“龍化”,出現(xiàn)龍犬、龍馬等形象。龍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成為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它具有中華民族在思想、文化和心理上的巨大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