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表達技巧簡析
情景交融 將感情融會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的描摹來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就著某一事情或畫面的敘寫闡明某種道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對西林的景物描繪之后發(fā)表了富有哲理的議論。
對比襯托 在敘述和描寫過程中,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為對照和陪襯。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這樣的動景寫春澗的幽靜,以動襯靜,是反襯。這種表達技巧常見于懷古詩中,它往往通過今昔對比反映盛衰變化。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通過對越宮遺址對比描寫,表達盛衰無常的感慨。 借助修辭 詩詞中用得較多的修辭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張、擬人、設(shè)問、反問等。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運用了設(shè)問、比喻、排比的修辭。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運用了夸張、比喻。杜甫《江村》“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愛水中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 托物言志 借寫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托蟬言志: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虛實結(jié)合 虛寫和實寫相結(jié)合。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是寫實,“共剪西窗燭”是擬虛,表達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詩詞中常常運用典故,一方面使詩詞內(nèi)容更豐富,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在考題中出現(xiàn)的典故應(yīng)是大多數(shù)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題中出現(xiàn)的三個典故就是如此,“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yīng)借得,赤壁東風”、“南陽臥龍,成名八陣圖中”,依次是曹操、孫權(quán)、諸葛亮。 渲染烘托 這兩個詞本是繪畫的傳統(tǒng)技法,在詩詞中也經(jīng)常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某種心情。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首句“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