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巷子看文化墻 成都市寬窄巷子聞名遐邇。其實,寬窄巷子是相鄰且相互平行的三條古巷子的合稱,為了簡化和突出,有時并不專門提及井巷子。下圖是井巷子西側入口處的晨景。
由北至南,寬巷子與窄巷子相鄰,窄巷子與井巷子相鄰,東西走向的三條古巷子,形成寬窄巷子文化休閑區(qū)。如下圖。
只不過井巷子現在僅有“一半”的街區(qū)被開發(fā)利用。 何謂“一半”? 井巷子路南,共有400米長的墻體,把古巷子與現代化的大都市隔開。僅在路北側復原或保留了原建筑。而在西側入口處,又有一段馬路,供地下停車場的汽車出入,未能開發(fā)利用。見下圖。游人由東至西走過井巷子一半的路,大部分人會因為看到西側游人稀少,而轉頭向北拐,去逛窄巷子。“一半”的意思,大概含有上述的意思在內吧。
井巷子之所有叫做井巷子,是因為當初八旗清兵駐扎此地時,在巷子西口,鑿有一口水井供清兵飲用,一直保留至今。如下圖。辛亥革命后,把原名為“明德胡同”的巷子更名為井巷子。
成都市在重建寬窄巷子時,征集到四萬塊不同年代的古磚,專門在井巷子路南側,沿街用古磚和浮雕筑成一道展示老成都的文化墻。井巷子文化墻被稱為磚砌的博物館,這在國內尚屬首例。是用磚和墻為載體,展示老成都的歷史、文化、民俗的一幅長卷。下圖是長卷的局部之一。
長卷由西向東展開,有三大主題區(qū)。 一為“歷史的背影”。共八幅畫面,鑲嵌在古磚砌成的臺、城、壁、門、巷等的墻面上。從“寶墩遺城”(如下圖)開始,到“明末毀城”(如下圖)止。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fā)現“新津寶墩”后,使成都市的歷史,上推到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之久遠。 1944年8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也使成都遭到一場曠古未有的大劫難。
二是“歷史的直面”。從“滿城殘陽”(如下圖)始,共五幅畫面,到“萬歲展館”(如下圖)止。
三是“歷史的表情”。從“巷窄回眸”(如下圖)始,共十二幅畫面,到“寬巷暖烘烘”(如下圖)止。
文化墻的精彩畫面氣勢恢宏,又不失細節(jié)的精彩。下面,選出一些畫面,供大家欣賞。 秦滅蜀后,于公元前311年,秦派張儀,始筑成都城。分兩次筑“大城”和“少城”。 “秦筑城廓”:
“秦代創(chuàng)建大城少城圖”:
“漢磚遺風”:兩漢期間,經濟發(fā)達。因織錦聞名而被稱為“錦城”。
“清宣統(tǒng)成都地圖”:
“各朝代磚混砌”:
內外交融:“歷史的表情”選用了十二幅黑白老照片,按照實際人、物、景的大小復制成淺浮雕。并與墻體和臨街的馬路渾然一體,當您走近時,恍然進入那個時代、那個街道、那個大院……
“半巷刨飯“:是文化墻上有名的畫面之一。
1946年出生的本土名雕塑家朱成,是井巷子文化墻的作者。他的一些雕塑作品曾獲得過國內外的獎項。經他的手,四萬塊古磚變成老成都的歷史畫卷。朱成說,“歷朝歷代在少城里的故事,全都在這些磚里頭?!惫糯u的大小、顏色、厚薄均有差別,混砌一段后一看,果然滄桑,“但有力量感”——朱成如是說。 下圖是從“時尚網”轉載的朱成與“巷窄回眸”浮雕“合影”的照片。
正是: 千年歷史寫滿墻, 少城文化寫滿房。 寬窄巷子尋古韻, 談古論今話滄桑。 2010年6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