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一、早期國家制度(夏商周,約前2070至前221)
1、 王位世襲制
(1) 父子相傳
(2) 兄終弟及
從傳賢變?yōu)閭髯?,形成“家天下”的局?/SPAN>
2、 分封制
(1) 鎮(zhèn)守疆土
(2) 隨同作戰(zhàn)
(3) 交納貢賦
(4) 朝覲述職
有利于政治穩(wěn)定
最終局面失控
3、 宗法制
(1) 以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
(2) 嫡長子繼承制
(3) 大宗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服從大宗
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團結(jié)穩(wěn)定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至清,前221至1911)
皇帝制度: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總趨勢:一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包括軍權、財權、人事權等。中央與地方、君主與宰相之間的權力爭奪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演變的主線
|
中央與地方 |
君與相 |
人才選拔 |
秦 |
郡縣制 |
中央內(nèi)部君權與相權
斗爭
丞相、御史大夫與太
尉 |
|
漢 |
漢初,郡縣與封國并存
武帝行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
鞏固中央集權 |
武帝重用身邊侍從以
削弱相權 |
察舉制:
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名
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
魏晉南北朝 |
|
始創(chuàng)三省體制 |
九品中正制
1) 世家大族壟斷
2) 這一制度伴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而無法繼續(xù)
|
隋 |
|
|
分科考試
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考試形成,以后歷代繼承并完善了這一制度
1) 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
2) 提高官員文化素質(zhì)
3) 中央政府手握選拔人才大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4) 影響深遠
5) 最終僵化 |
唐 |
節(jié)度使
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jīng)濟上控制財政權;軍事上擁有強大武力
藩鎮(zhèn)割據(jù)以至于安史之亂 |
三省六部制
尚書?。▓?zhí)行):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中書?。Q策)
門下省(審議)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
分割了相權
|
宋 |
兵權歸中央,禁軍強大;
文官任地方長官,通判監(jiān)督;
賦稅大部收歸中央
弊
1)冗政:推卸責任,效率低下
2)冗兵:
人數(shù)眾多,戰(zhàn)斗力差
3)冗費:官俸、軍費開支浩大
利
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
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
機構,其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設參知政事、樞密使
三司使,分別掌握了
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以削弱宰相權力 |
元 |
行中書省,即行省,
行省擁有軍政大權但受中央節(jié)制
1) 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2) 加強了中央集權
3) 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4) 省制開端
|
相權極度膨脹 |
明 |
太祖裁丞相、撤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成祖設立內(nèi)閣,后逐漸形成了內(nèi)閣(票擬)---皇帝(批朱)---太監(jiān)(批朱)的格局
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
太祖廢行中書省,建立布政司(行
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jiān)
察),三司分別隸屬中央有關部門
權力集中至中央 |
清 |
內(nèi)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后設軍機處,跪受筆錄
提高行政效率
鞏固君主專制 |
設總督、巡撫為地方正式長官,高
于三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