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好懂的語法知識是細讀文本的重要抓手作者:王 君之所以記下這個案例,是因為它讓我感覺到了一些別樣的價值。在對文本的深入分析中,語法知識的重要性不知不覺地顯示出來了。由于學生完全沒有相應的語法基礎,因此教師只能遺憾地用其他的方法進行點撥引導。假設學生有相應的語法基礎的話,我想這次教學就是一次很好的讓語法理論和語言實踐相融合的機會。 這個案例促使我反思:這些年來,我們徹底淡化語法的做法是不是完全正確。我自己也曾堅決地抵制過舊的初中語法系統(tǒng)和教學方法,至今也對當年煩瑣的語法教學、語法考試心有余悸。但新課改進行了這么多年,淡化語法甚至完全放棄語法又讓語文教學面臨了新的尷尬:學生的語言學習幾乎處于一種放任狀態(tài),缺乏科學的引領。學生語言學習的無序無規(guī)讓其語言發(fā)展有時候呈現不正常的無知者無畏的瘋長狀況。在文本解讀中更有很多問題是無法完全繞開語法問題的,學生語法知識的空白有時確實讓文本解讀捉襟見肘。 看來,我們應該重新認識語法知識,要對初中語法體系的建構和教學做進一步的研究。教什么樣的語法知識,什么時候教,怎么教,都應該成為新課改面對的一個問題。 下面是我的一次教學實踐,它可以說明精要好懂的語法知識是細讀文本的重要抓手。 【案例介紹】 講解《荒島余生》,我是從最后一段開始的。我要求學生細讀該段文字的第一句話,充分挖掘句子中隱藏的信息。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語法知識的重要性。這個句子是: “現在我對于自己的處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著海面,等待有什么船來?!? 師:同學們,我們對《荒島余生》的學習從咂摸咀嚼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第一句開始,請輕輕地反復誦讀這一句,分析一下它提供了哪些信息,希望你努力從語文的角度來分析。 ?。ㄉ杂烧b讀) 生:這個句子說明“我”的處境變好了,說明“我”不再等待救援了。 ?。ㄟ@個發(fā)言的學生語文成績中等偏下,他的發(fā)言中明顯有兩個錯誤:一是誤讀,二是只有結論,沒有分析) 師:請你再把這個句子讀一遍好嗎?思考一下你的發(fā)言中是否有問題。 (生讀了一遍,但茫然) 師:你把前半句再慢慢讀一遍,一字一句地讀,細細體會。你剛才說“‘我’的處境變好了”,對嗎? ?。ㄉ致x) 生:哦,不是他的處境變好了。他的處境并沒有變化,變化的是他的心情,他對自己的處境的態(tài)度變好了。 師:你剛才誤讀了,問題在哪里呢? 生:我讀句子的時候,只關注了那個“好感”,沒有注意到“對于”這個詞語。 師:現在懂了嗎?有“對于”和沒有“對于”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懂了。我想起了英語,“對于我自己的處境”有點兒像英語中的介詞短語,句子要表達的重心就落在了對處境的態(tài)度上,而不是“處境”本身。 (這個學生的家長是英語教研員,他的外語成績在班上數一數二。七年級《語文》下冊尚未涉及任何語法知識,他居然借助英語的語法知識來分析錯誤的原因,實在讓老師汗顏。) 師:這個句子值得體會的地方還很多。剛才趙宏鳴提到的介詞短語是不能遺漏的,還有沒有其他地方也不能遺漏,也涉及到對這個句子的準確理解呢? ?。ㄎ野掩w宏鳴糾正后的答案寫在黑板上:他對于自己處境的態(tài)度變好了。) 生:“稍稍”這個詞語不能忽視,這個詞語說明魯賓孫對自己處境的好感并不是非常強烈,而是只有一點點。 師:這個“稍稍”能夠去掉嗎? 生:不能去掉,去掉了就不能表現出島上的環(huán)境特別艱險,魯賓孫的好感是比較勉強的,這個詞語讓我們感受到他是在努力地調整自己的情緒,鼓勵自己看到好的一面,但其實情況還是非常糟糕。 (我很想給學生講“稍稍”是一個副詞,是從程度上進行了限制。但因為學生在詞類知識上還是一片空白,強行灌輸可能讓學生更茫然,所以就點到為止了。語法基本知識的缺乏讓文本細讀有時候缺乏抓手,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師:請大家繼續(xù)品味這個句子,接受剛才的經驗教訓,關注細節(jié)。 生:這個句子告訴我魯賓孫心中的一種希望破滅了,而另一種希望又起來了,他希望自己在島上能夠生存下來,他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心態(tài),也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ㄟ@個學生的語言表達比較精彩,但細究起來同樣有問題:一是空洞地作結論,缺乏緊扣關鍵詞語具體分析的意識——這幾乎是初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通病。語文答題政治化,只重結論忽視過程,讓語文學習變得空虛空洞。二是誤讀,其原因同樣是因為沒有沉下心來咀嚼關鍵詞語。) 師:我們是在學習語文,不是在學習政治,所以過程比結論重要得多。我們要把自己的船帆送到對岸,運載的水就是語言文字,我們的工具也只能是語言文字。這個句子看似平淡的背后,真的就沒有可以值得咀嚼的詞語了嗎?來,再各自小聲地慢慢讀幾遍。 ?。ㄉ磸托÷曌x) 師:注意“整天”這個詞語。 生:“整天”說明我以前完全把注意力和感情寄托在救援的船上。 師:我把“整天”改為“每一天”如何? 生:不好?!罢臁睆娬{一天中的每一時刻,但是“每天”沒有這個意思。 師:再細細體會,“不再整天把眼睛望著海面”意味著什么? 生:哦,意味著心態(tài)變化后魯賓孫還是有很多時候望著海面,他還對救援抱有希望。 生:這就和前文的“稍稍有了好感”相呼應,把魯賓孫的情感寫得比較細膩,寫出了他處境的艱難、心態(tài)的矛盾。 (“整天”和“每天”的比較很有意思。如果我能告訴學生這兩個詞語對“望”的限制,其關鍵是在“望”的頻率不同,那么,學生理性上的認識會多一些。但同樣可惜的是,學生缺乏這方面最基本的語法知識,使得我根本無法深入下去。) 師:再來。這個句子我可不可以這樣說:不再整天望著海面。 生:改了之后就不太形象了。 師:為啥不形象? 生:“把眼睛盯著海面”就很形象,很生動啊。 師:用語文術語說,這是什么? 生: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 師:對了,這一點一定要引起重視。語文學習講究細筆描繪,形象刻畫。 (初中學生的寫作和閱讀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貼標簽和空泛的毛病。解決這個問題的要點在于:強化細節(jié)描寫和滲透重要的語文知識) 生:老師改了之后看起來要簡潔一些了,但是我覺得原文中的“把眼睛”更強調一種支配,眼睛也有疲倦的時候啊,但魯賓孫就是在疲倦的時候也不準眼睛休息,非要眼睛望著海面,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分分秒秒都這樣。 師:品味得很細膩!這當然有文學上的夸張的成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望著海面”可能是無意注意,但是“我把我的眼睛望著海面”那就是要靠毅力來實現的有意注意了。 生:對,原句的好處就是強調魯賓孫對援救的極度渴望。他非常主動。 師:舉個例子,“我把手放在他的桌子上”和“我的手放在他的桌子上”,哪一個句子更強調我的行為呢? 生:前一個。 師:對了,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啊。這種句子叫把字句,把字句就特別能起到強調主體行為的作用。 (這個地方,通過講清句式的微妙變化,就可以講出句子的表達效果。讓學生明晰把字句、被動句的作用看來也是必要的。) 師:這個句子中還有一個詞語要注意…… 生(雜然):“望”! 師:可以改成“看著海面”嗎? 生:不可以?!巴笔沁h遠地看,海面很寬闊,只能是遠望。 師:你說的是距離遙遠,“望”還暗含著什么? 生:“望”還多帶著感情,有極度地盼望在里邊。 ?。ㄓ谩疤鎿Q”的方式對兩個詞語進行深度對比,往往能夠帶領學生走進語言深處。) 師:我還可不可以這樣更加簡練地表述這個句子:現在我對于自己的處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等待有船來。 ?。◣熥x兩遍,讓學生體會) 生:意思是沒有什么大變化。 生:原句的感情有一種自嘲的意味,“等待有什么船來”的“有什么”就有一種灰心和自我嘲諷的意味。而“等待船來”感覺好像平靜得多。 師:真好!品味非常細膩。 ?。ā笆裁础笔莻€特殊的代詞,“有”和這個表示疑問的“什么”相搭配,反而消解了“有”的力量,使語言產生了輕微的自我嘲諷的味道。如果學生略略懂點語法知識,可能對這些細微之處的咂摸會深刻細致得多。) 重慶外國語學校 4000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