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伯虎,往往少不了要說到“江南四大才子”。其實在歷史上,只有“吳中四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或者畫壇上的“明四家”——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
民國時期的蘇州人程瞻廬,寫成《唐祝文周四杰傳》,是非常好看的一本小說。后來影視劇中很多有關唐伯虎等人的素材都取自此書。但小說畢竟是小說,必然有不少夸張編造之處。唐伯虎我們已經(jīng)說了,這里簡略說一下其他三位才子。
祝枝山(1460~1527年),原名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生,枝指山人(因他生有六指)。在江南四大才子的傳奇中,祝枝山往往扮演著滑稽可笑的丑角戲分,這多少有些夸張。
祝枝山比唐伯虎大10歲,出身門第也比唐伯虎高得多。祝允明的爺爺祝顥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外祖父更厲害,是大名鼎鼎的徐有功。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英宗復辟時的“奪門之變”,其主謀之一,就是徐有功。徐有功因這場功勞曾官至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所以,祝枝山的老丈人也相當牛,是中書舍人李應禎。
不過,祝枝山的仕途也不順利,雖然他三十三歲時就考中舉人,但一直沒有能再過一關,中得進士。直到五十五歲,才得了個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后來調(diào)任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六十三歲時就托病辭官了。
祝枝山性情豪放,《明史》中說:“允明……好酒色六博,善新聲,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惡禮法士,亦不問生產(chǎn),有所入,輒召客豪飲,費盡乃已,或分與持去,不留一錢。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隨于后,允明益自喜。”
可見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上,祝枝山喜好賭錢還是有歷史根據(jù)的。祝枝山到了晚年,經(jīng)營生產(chǎn)方面全不用心,有錢就請朋友吃光喝光,經(jīng)濟上十分窘迫,一出門,要賬的就跟在屁股后面追,祝枝山不以為恥,反而沾沾自喜。當然,這時候是絕不會有唐伯虎為他作畫還債的,因為此時,唐伯虎早已去世了。
祝枝山于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祝枝山最擅長的就是書法,楷書學鐘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wěn)??;草書學懷素、黃庭堅。祝枝山的草書成就最高,筆勢雄強、縱橫秀逸,在明清書家中獨樹一幟,卓然不凡。
文徵明(1470~1560年),和唐伯虎同年生,略小幾個月(唐伯虎是二月出生,他是十一月)。文徵明在《唐祝文周四杰傳》中就是一副乖乖仔的樣子,這和歷史倒是比較相符的。
文徵明也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文洪是明成化元年進士,父親文林是成化八年進士,做過永嘉和博平兩地的知縣,叔父文森是右僉都御史。
但文徵明卻并非神童型的才子,據(jù)說他七歲才能站立,八九歲了,說話還含混不清。但其精通易數(shù)的父親卻對他十分鐘愛,堅稱他日后必有建樹,遠勝其兄。果然,文徵明到了十二三歲時,就突然“小宇宙爆發(fā)”了——“穎異挺發(fā),日記數(shù)千百語”。
文徵明是非??炭嗪脤W的,參加生員會考時,因字不好,被列為三等。于是他就每天臨《千字文》十遍,無論寒暑,堅持不懈。后來,文徵明成為書法大家。
文徵明的科舉之路同樣非常不順,從二十六歲直考到五十三歲,九次應試,竟都榜上無名。他感嘆道:“明經(jīng)三十年,潦倒雪盈簪。疾病乘虛入,摧頹覺老侵”……
直到晚年,文徵明才被舉薦為翰林院侍詔。在翰林院時,文徵明的才氣為人們所欽服,很多人常跑來求書求畫。但也有一些小人嫉妒文徵明,竟譏笑文徵明為畫匠,百般排擠。于是文徵明勉強居官三年,在極有升遷希望的時刻,卻辭官歸家了。
拉攏過唐伯虎的寧王同樣拉攏過文徵明,但文徵明比唐伯虎更高一籌,早就識破了寧王的伎倆,一開始就稱病不出,根本不見寧王的使者,不收寧王的禮物。完全“御敵”于家門之外。
文徵明的品格,是大家都推許的。他不像唐祝等人那樣流連于青樓,文徵明娶了妻子吳氏后,專情恩愛五十余年,人稱“五十年無二色”。
據(jù)說,有次唐伯虎在一艘小船中“埋伏”了兩個妓女,把文徵明引入舟中——記得《宰相劉羅鍋》上的劉羅鍋就這樣“著了道兒”,和兩個宮女胡作非為起來——但文徵明卻坐懷不亂,當場拂袖而去,為此還差點和唐伯虎翻臉。
文徵明性情溫和,其弟子朱子朗學得他書畫中的幾分神韻,便有時私下里署他的名字為人作畫。有一次,一個金陵客人唯恐請不動文徵明,就給朱子朗送錢求畫,要求署文徵明的落款。不想下人糊涂,竟送到文徵明府上,文徵明也不生氣,笑道:“我畫幅真文徵明的,假冒一下朱子朗吧。”
也許是福善禍淫,積德有報。文徵明子孫滿堂,長子文彭、次子文嘉,孫子文元善等都是書畫名家,尤其是孫女文淑,是我國畫史上難得一見的著名女畫家,文徵明自己也得享高壽,直到九十歲時,才安然離世。
文徵明詩書畫俱佳,和唐伯虎一樣是全才。他留詩有兩千多首,有些詩也相當不錯,試舉一首與大家共賞。
驚風木葉夜毿毿,獨宿江城酒半酣。
千載名山無謝傅,一生知己愧羊曇。
青燈暮雨殘詩帖,明月蒼松舊草庵。
二十年來頭欲白,當時心事向誰談。
這“唐祝文周”中的周文賓,其實并無其人?!短谱N闹芩慕軅鳌芬粫幸舱f,周文賓的原型其實就是張靈。
張靈,字夢晉,生卒年不詳。但他的年齡應該和唐伯虎相仿,死得卻比唐伯虎更早。他和唐伯虎比鄰而居,交情非同一般。張靈的畫也非常出色,通過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招仙圖》,就可以窺見張靈的功力。
清張潮的《虞初新志》中收有明末文人黃周星的一篇《張靈崔瑩合傳》,其中說,張靈“生而姿容俊奕,才調(diào)無雙,工詩善畫,性風流豪放,不可一世”,卻過了“結(jié)婚年齡”也沒有婚娶。唐伯虎問他為什么,他說決心要一個如崔鶯鶯一般的絕色佳人為偶。
后來張靈果真遇到了一個叫崔瑩(字素瓊)的女子,兩情相悅,定下婚約。然而,正要迎娶之時,有個追求崔瑩失敗的小人想出“借刀殺人”的壞招——到了寧王朱宸濠那里,大夸崔瑩的美艷。結(jié)果寧王倚仗權(quán)威,強迫崔瑩入王宮服侍。崔瑩臨行時痛不欲生,留下一首詩說:
才子風流第一人,愿隨行乞樂清貧。
入宮只恐無紅葉,臨別題詩當會真。
張靈聞得此事,見得此詩,心中大慟,大呼:“佳人崔素瓊!”隨仆地嘔血不止,不久便郁郁死去。而崔素瓊在寧王謀反事敗后,得以解脫回鄉(xiāng),可惜她看到的,只是張靈的墳墓。于是她拿了張靈的詩稿,讀一篇詩,酹一杯酒,痛哭一場,最后自縊于墓旁。唐伯虎將其合葬于一座墳中,題碑為“明才子張夢晉佳人崔素瓊合葬之墓”。
這個傳說,《唐祝文周四杰》傳中也引述過,不過黃周星是明末時人,據(jù)張靈生活的時代已有上百年之久,張潮也評道:“從來稗官家言,大抵真贗參半。若夢晉之名,既章章于《六如集》中;但素瓊之事,無從考證。”
確實,如果像黃周星文中所說:“時傾城士人傳感嘆,無貴賤賢愚,爭來吊誄,絡繹喧,云蒸雨集,哀聲動地……”,場面這樣大,在當時應是極具“新聞效應”的事情,必然會在唐伯虎、祝枝山等好友的詩文中有所記錄。當時寧王已敗,也沒有什么避諱之處,不會秘傳到百多年后才由黃周星詳細記述下來。
《列朝詩集》中,在唐伯虎的詩文后,收有名為“張秀才靈”的兩首詩。
【玄墓山紀游】
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攜閑伴是春時。
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轉(zhuǎn)遲。
清??山毯稳疹I,閑情曾有幾人知。
漫收形勝歸村館,夢里煙霞亦自追。
【臨終詩】
一枚蟬蛻榻當中,命也難辭付大空。
垂死尚思玄墓麓,滿山寒雪一林松。
這兩首詩中所提到的“玄墓山”,是蘇州西南的一座山,相傳東晉有個叫郁泰玄的人葬于此處,山上梅花極多,花開時望之若雪,有“香雪海”之美譽。《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寫妙玉給黛玉等喝的茶,所用之水就是她“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
從張靈這兩首詩來看,張靈對玄墓山這個地方是情有獨鐘的,他臨死時的態(tài)度和唐伯虎的臨終詩倒差不多,卻并無半點思念“崔素瓊”之意,因此張靈崔素瓊的傳說,未可全信。
不過,張靈似乎更加多情易感,比唐寅更消沉。唐伯虎集中有首張靈改的《流水詩》。先看一下唐伯虎的原詩:
淺淺水,長悠悠,來無盡,去無休。
曲曲折折向東流,山山嶺嶺難阻留。
問伊奔騰何時歇,不到大海不回頭。
這首詩基調(diào)是十分昂揚的,很有唐宣宗那首“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的意味。但張靈改過后就大不一樣了:
淺淺水,斷又續(xù),在山清,出山濁。
曲曲折折難回頭,嗚嗚咽咽日夜哭。
問伊傷心何其多,悔恨當初出幽谷。
這首詩的主旨就是講“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一點也不向往世間的名利,有點像白居易的那首“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但基調(diào)更為低沉。像什么曲曲折折難回頭,嗚嗚咽咽日夜哭”,可見張靈更是飽受挫折,在當時就比唐伯虎更消沉頹廢。
張靈,肯定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上У氖牵瑥堨`的很多故事都磨滅無存,后人也只能憑張靈僅存的幾幅畫作來遙想一下他的豐采。
博主鏈接
徐禎卿何以被逐出“江南四才子”之列?
關于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如果做個街頭調(diào)查,除了壓根不知道者以外,絕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肯定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賓了。因為自古以來小說、戲曲乃至現(xiàn)在的電視劇,都是這么說的。唐伯虎的風流、祝枝山的陰謔、文征明的憨厚、周文賓的俊美,隨著“三笑點秋香”、“王老虎搶親”之類精彩劇目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這就是歷史上的“江南四大才子”么?答案卻是否定的。因為在歷史上,真正的四大才子,應該是唐、祝、文和徐禎卿。而且準確的說法,也不是“江南”,而是“吳中”。因為上述四人都是蘇州人。而那個周文賓,則是子虛烏有的物事,且又被說成是杭州人氏。這樣一來,蘇杭聯(lián)動,江浙呼應,自然是千古風流、熱鬧非凡了。但是,熱鬧歸熱鬧,卻遠離了史實。當然,在“戲說”、“亂說”、“胡說”滿天飛的今天,與乾隆皇帝拿著折扇飛檐走壁、孟姜女和秦始皇互扇耳光、李白跟楊貴妃也“另有一腿”相比,把徐禎卿換成周文賓,實在是小菜一碟,不算什么的了。
按理說,徐禎卿記憶力超群,“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他還絕頂聰明,少年時代即已“工詩歌”。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征。為什么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以為首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他是一位丑男。而且他的丑,不是那種滑稽型的,比如歐陽詢,長得活像個猴子,以至于大臣許敬宗在隆重莊嚴的太宗皇后葬禮上,見了一身喪服的歐陽詢還是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結(jié)果被貶官罰俸??磥?,歐陽詢之丑,便是屬于滑稽型的。長孫無忌曾經(jīng)寫詩取笑歐陽詢:“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教麟閣上,畫此一獼猴”。所謂“麟閣”,就是麒麟閣,本是漢朝懸掛功臣畫像的地方。唐朝改名凌煙閣。徐禎卿則不然,他是丑得恐怖,丑得讓人膽戰(zhàn)心驚。他在長相上最大的特點是生就一雙三角眼,“雙瞳燭人”,且多眼白。這種長相的確很可怕,給人一種陰森狡詐的感覺。所以當他考取進士時,明孝宗本想將他留在身邊,但召見之后,便“以貌寢不與”,放棄了重用的念頭。可見這位老兄的長相,實在是不敢恭維的。就這點而言,要他去演繹風流才子的韻事佳話,顯然不合格。其實,從現(xiàn)有的史料看,徐禎卿雖是丑男卻無劣跡,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文人。真是應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訓。
與其他三位才子終老吳中不同,徐禎卿中進士之后便留京任職。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學理念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與李夢陽、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趨漢魏盛唐。”最終竟然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從此躋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帶有些許叛逆味道的吳中文人分道揚鑣。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
憑徐禎卿的才能,完全有資格與其他三位才子并列。但是細辨之,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藝術家,如唐寅、文征明的畫,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領風騷、卓有成就的。他們盡管也能詩善文,但均不以此為“主業(yè)”。由此看來,所謂“吳中才子”,其主要成就應該在藝術領域。唯徐禎卿以詩名世,“為吳中詩人之冠”,是個純粹意義上的文學家。就這點而言,徐禎卿與其他三位才子有著較大的差別。這或許也是他最終被逐的一個誘因吧。 (胡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