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孝友傳序》中的,書載: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有事太山,臨幸其居,問本末,書“忍”字百余以對,天子為流涕,賜縑帛而去。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yǎng)性,胸襟坦蕩,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后裔當(dāng)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chuàng)業(yè)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云涌,一忍百禍皆灰燼。正因如此,此公身體康健,兒孫滿堂,而且興旺和睦,可謂為多福之人,羨煞世人。此事被當(dāng)時的皇帝唐高宗知道了,便親自移駕到他家詢問如何能做到九代同堂,張公藝于是在紙上書寫了一百個“忍”字送給高宗,百忍圖由此而來。
“百忍圖”典故:
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至唐代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張公藝被世人稱為“張百忍”,自此“百忍圖”故事廣為流傳,張姓人也自此以“百忍堂”為堂號。
張百忍所寫“百忍歌”流傳至今: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長;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chuàng)業(yè)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zhǔn);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接鄰近;忍得淡泊可養(yǎng)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奮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無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不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百忍歌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對人對事要有耐心,不能浮躁,要小心、謹慎、細心地去處理面臨的每一件事。
順境時,化情智為理智。逆境時,化苦厄為忍耐。迷時性,悟時智。
故事傳說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潞州有一個99歲的老翁,姓張,字百忍,人稱張公。他博學(xué)多才,心胸寬廣,為人處事,總是忍字當(dāng)頭。
有一年二月花朝,張公為孫子娶媳婦辦喜事,全家人歡天喜地,張燈結(jié)彩,熱熱鬧鬧。正當(dāng)孫子和新娘拜堂入洞房時,突然來了一個道人,他一不吃酒,二不受禮,他要入洞房和新娘子過新婚之夜。
這種非禮的要求,全家人都不能接受,張公十分為難,他前思后想,一生中已忍了九十九次,這最后一次難道就不能忍嗎?于是,他勸孫子讓那個道人同新娘子入洞房……
那道人一進洞房,一不揭新娘子的蓋頭巾,二不和新娘子上床睡覺。只見他手舞足蹈地唱道:“看得破,忍得過,心胸寬,樂呵呵……”就這樣一直唱到雞叫五更天時,那道人突然倒在地上死去,頭上還蓋著一條紅綢巾,巾上有一首詩謎:“神仙戲張公,賞賜一道人。值錢不值錢,全在這兩點。”
張公看了思索一下,已知謎底。于是,他掀開道人頭上的紅綢巾,仔細一瞧,樂得心花怒花。從此,張公家富裕起來,張公百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
謎底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