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欲有所得,最好的方法便是“蒸餾”。“蒸餾”過程,就是提取事物精髓,還原事物本質(zhì)的過程。
郭沫若說讀書不妨就“讀破一本”,就是強(qiáng)調(diào)讀書要“蒸餾”。 清人袁枚:“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wù)呙?,非花也,讀書如吃飯,會吃者長精神,不會吃者長痰瘤。” 這不是道出讀書“蒸餾”的要義嗎? 愛因斯坦推崇“總,分,合”三步讀書法。即,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再逐頁卻不是逐字地略讀一下全文內(nèi)容,略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diǎn)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最后著重把已經(jīng)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tǒng)化,使觀點(diǎn)與材料有機(jī)結(jié)合起來。這一讀書法,更是深得“蒸餾”之神韻! 讀書“蒸餾”,疑應(yīng)該是其催化劑。正如鄭板橋所言:“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一個“疑”字,直讓讀書人實(shí)現(xiàn)從“疑”到“悟”的演變,升華,進(jìn)而令其從無疑處“教有疑”,有疑處“卻無疑”。自然“蒸餾”不能太呆板,太書生氣,像明人鹿善繼《四書說約》中所說的那樣,“讀書字書,卻要識沒字理”。如果我們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shí)踐,生活實(shí)際而悟而思,則定然收到“陽光驅(qū)霧”,豁然開朗之功,這般“蒸餾”,不是純而不純,精而又精么? 書之味,無奇不有,甜酸苦辣,百味聚集。有抒情的,有傷感的,有憂國的,有愛民的。 林語堂曾說:“一個人讀書,首先要尋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夠獲得書中的‘味’。”“蒸餾”,就是要幫助讀書人從書人從書中尋覓理味,趣味,情味,藝術(shù)之味,乃至人生之味。一個通過“蒸餾”讀書而從中獲取真趣真味的人,必然同時享有如飲純醪般的迷醉,以致?lián)碛袦厝岫睾竦淖x書心靈和文人趣味。 在城市日漸繁雜的喧囂中,在沉重生活的縫隙中,人們向往書中那些安靜,悠閑,輕松,充滿人文精神生活。依靠小樓一角,手捧心儀已久的書籍,在抖動的書頁里,走過亙古走過蠻荒,走過森林走過雪原,與那些高尚的人們和思想進(jìn)行著心靈溝通。如此不斷溝通,不斷“蒸餾”,仔細(xì)品味,咀嚼書中的寧靜和快感,便成了讀書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有著這般滿心滿目滿耳愜意的讀書人,有著這種臻妙心境的讀書人,我想,都會得到人生的凈化和靈魂的泅渡。 一位英國作家說:“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的距離,就如同死人和活人之間的距離一樣。”這不免得說的有點(diǎn)絕對化了,但一個不得“蒸餾”要領(lǐng)的讀書人,在書籍朋友面前,如一個愚鈍的人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一樣,充其量不過是一具木偶而已。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后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信然。 哲人說:“人類認(rèn)識自身的方式,最佳的莫過于求知,思索,追憶和緬懷。”這些主要的方式,在閱讀的整個過程里都可以找得到。我們需要積極的入世,奮發(fā),獲得,大部分時間里,還需要在寧靜平和的狀態(tài)下反思,否則,我們只會變得日益浮躁和缺少人性,最終走向封閉和失落。 人生多苦澀。 讀書人倘能在辛苦之余,將身子從俗界中拔出一刻,將書“蒸餾”一番,與書中人物默默交流,于一瞬間體味世間永恒之美,何其樂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