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區(qū)水廠路小學輪值周 讀書可使人心胸坦蕩,開拓視野。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她認為,讀書可以充實人的思想,豐富人的情感,教給人們本領(lǐng),糾正人的錯誤。 她認為,只有在書籍中,才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的美好。 園 丁 頌 作者:祝捷 輕推開了圖書館的大門,古樸的書架間散發(fā)著神圣的氣息。博爾赫斯在多年前感嘆“如果有天堂,那便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銘刻在心間的話語在此刻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 漫步于排列整齊的書架,凝視著一部部高低錯落的書籍,有家喻戶曉的通俗小說,也有艱澀難明的哲學讀本,有枯燥乏味的歷史記載,也有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的劇本……身處在書叢中的我,驟然間倍感到“書山有路,學海無涯”的真實。 翻閱書本,是在字里行間尋找自己的方向,既刺激又富挑戰(zhàn)性。我想閱讀大抵是一個發(fā)掘的過程,當我們闖進書內(nèi)的另一個世界時,我們看到的,是先人重生的火種;是失落文明曾今的枯榮;是粉墨舞臺中社會的縮影;是黑白交替里的悲歡離合……透過閱讀,我們的思維與書本的精神融合了。這過程帶來的,可能是沖擊、矛盾、彷徨,又或者是安慰、信心、平靜。 咀嚼書本也是高速生活的慢化劑?!伴喿x讓生活充實”,在不同的心境下,可以與不同的書籍對話。忙里偷閑時不妨欣賞一些清雅脫俗的散文,心潮澎湃時也可朗讀幾首豪情奔放的詩詞。當大腦已然厭倦西方的名著,也不妨順手拈來一本《張愛玲小說集》,嘗嘗傾城之戀的絕望與希望,又或者找來《余光中詩選》,于方寸光陰間感受最初的悸動;甚至是博益的“書仔”,也能在茶余飯后供人一笑。一言以蔽之,曰“于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 人生與書本,本是異體同心。人與書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糧可反映出他的內(nèi)心世界。試問一個有氣質(zhì)的讀書人又怎會眠花宿柳,紙醉金迷?看怎么樣的書,便會成為怎么樣的人。這或許不是亙古不變的定律,但也有它的道理。今日,在這種繁忙的社會機器里,失卻了書本鑄就的地基,一味追求物質(zhì)的高樓,最后只有房倒屋塌??傆腥思臣秤跓o窮的鈔票,心中的銀行早已赤字多年。這種的人,只是身如舊,魂已透的“空心一族”而已。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修養(yǎng)精湛,表現(xiàn)在外自是雍容的氣度,不俗的談吐,臉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華。記得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曾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后,就應該為自己的臉負責?!?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紀,雖頭皤齒豁,滿臉布滿歲月滄桑,但在那溝壑中,卻是一派安然,慈祥和無邊的篤定?為什么有的人正值不惑,鬢未霜,人未老,臉上卻寫滿內(nèi)心的空虛?這無他,只是因為缺少了書本的人生注定是不完整的。心中無書,離開了學校強制力,便與書籍天各一方,人文素養(yǎng)也在無聲中離家出走。相對地,埋首經(jīng)綸,日久天長,則胸次玲瓏、見識廣闊,自然能口燦蓮花,氣質(zhì)高雅,此即“書卷氣”之謂也!固然,我們不必強調(diào)中國古代名文人黃山谷說的:“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但如果窮年累月,一襟風塵,滿面煙火,人已無暇自哀,只能在夜深時的華燈前感嘆“近來多少華發(fā)?” 書本,是人的第四面鏡子,以書為鏡,可以明方向,煥發(fā)你的智慧之光。故而古代埃及有一位帝王,將書籍稱之為:“靈魂的藥劑”。美國哲人杜威也說:“真理的探險”, 讀完一本好書,就好像完成一個旅程。途中有飛揚的書頁作引路指標,使我們進入無限的時空,穿梭于本觸不可及的地方;觀摩書卷的姿彩與魅力,經(jīng)驗它的豐富與生命。一路上度過了多少春雨的洗滌,夏日的煎熬,秋風的吹襲,冬雪的孤冷;但也嘗盡了多少朝露的滋潤和晚霞的溫馨。隨著歲月的加增,讀書人的心胸漸漸早育出一股典雅含蓄的“另一個我”。讀書人攀遍書山,則可海納百川,于光怪陸離中找到自己。于桑榆暮景,已經(jīng)老去的讀書人仍然能翻出曾經(jīng)的快慰,供自己在生命的盡頭回憶起曾今的美好??v然終生無就,你亦滿身情才。 秋菊煎新茶,小爐逸青煙。 美 編:游 洋 責 編:凌 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