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容易發(fā)人難 發(fā)人容易控人難 一擊必殺意拳
意拳,一如其名,不單純用體力,而是運用「意力」,所謂「無窮假借,無窮象」。傳說意拳能夠發(fā)空勁隔墻打人,其實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意拳特點在于簡單直接,沒復雜花巧的動作及套路,練就整體爆發(fā)力,自然地融入各種搏擊動作之中,當中更包含了養(yǎng)生與搏擊,可說是并非武術這么簡單,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武學。
三個「一」 打發(fā)控
意拳是王薌齋宗師在形意拳的深厚基礎上、融合各派拳術的精萃、注重拳學的根本、于二十年代所創(chuàng)立、集養(yǎng)生及搏擊的拳種。而師承韓星垣頂門弟子葉希圣的沈少保師父稱,拳學的至高境界,應敵要訣,不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要達到如此境界的功夫,在意拳中,不外乎三個「一」,包括:一擊必殺的「擊打力」、一碰即出的「崩彈力」、一觸即發(fā)的「驚抖力」。
沈師父說:「意拳有句老話,『打人容易發(fā)人難,發(fā)人容易控人難』??上攵捍颉?、『發(fā)』功夫之外,還有更高層次的『控』人功夫。『打』、『發(fā)』、『控』、『控打』及『控發(fā)』都屬于『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范疇。」
講到「制人」功夫的要素,基本以渾圓爭力為核心。剛柔方圓、松緊虛實、單雙輕重、鼓蕩順逆、動靜開合、橫豎高低、斜正吞吐、起伏脹縮、遒放爭斂、推抱兜墜、鉆裹翻擰、提頓伸縮、伸筋縮骨……種種的矛盾重重,參互錯綜而轉化統(tǒng)一。更運動身形、步法,也即是重心變換,路線轉移,使角度對敵準確,然后形之于主軸 ( 人身之上下)螺旋;帶動斜面三角的肩架螺旋;小臂(節(jié)段)亦同步螺旋,帶著拳(掌)直奔眼前中線。亦可掌腕卷擰,形成多一個三角螺旋。
力學優(yōu)點 形變力不變
沈師父解說,意拳原理是用力與反作用力之巧妙互用。失衡與爭衡所產的斷勁效應,弄清楚「移點」、「換點」、「粘點」、「滑點」與「脫點」之要緊關系。活用「兩點一線、一生兩死、逢角(節(jié))生力」之口訣。間架具體要「形變力不變」,一如按壓彈簧或皮球,要有形變反彈之力。掌握意拳間架與結構(力學)的優(yōu)點,本領地使力量爆發(fā)之脈沖期極度縮短。
「如果再簡單點說,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走步、發(fā)力、推手、散手等訓練所組成。站樁為意拳的基本功,過程中鍛煉精神訓練及意念誘導統(tǒng)帥全身同時進行,要求精神集中、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令身體各部平均發(fā)展。而且意拳是以現(xiàn)代醫(yī)學為根據,主張順其自然,并無周天循環(huán)、外發(fā)氣動,周身冒光的說法,這已被實踐所證明渾元樁是學習技擊的基本功。至于基礎上,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建立『爭力』進而使身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名為『渾元力』(上、下、左、右、前、后的意力達到平衡均整狀態(tài)),求得渾元力的樁法名之渾元樁。在意拳的全部訓練過程中,始終強調意念誘導以意統(tǒng)帥周身,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假借,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并且令身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就是渾元力了!」
另外,試力是站樁在空間的延伸,體驗在站樁中所培養(yǎng)的渾元力在肢體有位移的情況下,是否仍然能夠得力和運用自如。要求不可用力,動作慢優(yōu)于快、要靜中求動,進而在微動中求速動,還要照顧到整體,所以試力是拳術訓練中最困難之一步,又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試力所試之力有很多名稱,但不出力學范疇,如螺旋力、三角力、杠桿力、斜面、滑車、輪軸等。
「走步」又稱摩擦步,是結合試力進行步法訓練。其原則要求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在前、后、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和整體協(xié)調以利于隨時發(fā)力。
「發(fā)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具體體現(xiàn),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fā)力創(chuàng)造條件,以便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隨機隨勢發(fā)力。
「推手」、「散手」是意拳技擊的兩種形式,推手訓練主要是解決當雙方肢體接觸時,要善于察覺對方的實力,強弱和力量方向,并能牽制對方,施以有效打擊。
意拳推手是結合實戰(zhàn)進行的。只有在實戰(zhàn)中掌握的東西,才是真正有用的功夫。而散手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xiàn),不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
王薌齋先生簡歷
意拳 (又稱大成拳)的創(chuàng)始人王薌齋宗師,八歲奉父命拜在形意拳巨匠郭云深師父門下學拳,1913年王宗師應陸軍部之聘,任武技教練所教務長。1926年他將游歷時以武會友之心得,結合所學,倡導「意拳」,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貴乎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鍛煉。1928年,王宗師應李景林先生、張之江先生二人之請,赴杭州任第三次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裁判后,應師兄錢硯堂先生之約赴上海相見。此后留居上海,并在南京路先施公司后街牛莊路,正式掛牌「意拳社」公開授徒,張長信、尤彭熙、高掁東、趙道新、韓星橋、韓星垣、張恩桐、卜恩富、馬成鑫、裘稚等相繼投于門下。1937年王宗師到北京定居,并在「四存學會」教授意拳,到1939年為發(fā)揚中國拳學真諦,在當時的北京《實報》及《新民報》上發(fā)表公開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士駕臨賜教,「以武會友」并接受記者訪問及闡釋拳學要義。在1958年王宗師應北京中醫(yī)研究院之邀,在廣安門醫(yī)院以站樁為主,治療各慢性疾病,解除病人痛苦。而1961年河北省衛(wèi)生廳,聘到保定中醫(yī)醫(yī)院工作,教授養(yǎng)生樁治療各種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