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中醫(yī)百科10

 chenwsl 2011-09-12
疾病名稱 無精子癥
疾病科屬 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無精子癥是指多次精液檢查(一般3次以上)均未發(fā)現(xiàn)精子者。本
病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1、精液檢查3次以上未發(fā)現(xiàn)精子者,皆可診斷為本病。
2、必要時可做睪丸活檢、精道造影、內(nèi)分泌放免測定等,以協(xié)助
鑒別阻塞性無精子或先天性無精子。
無精子癥多由于先天不足,稟賦薄弱,腎精虧損,命火衰微;或由
于后天失調(diào),虛損太過,脾失運化,精血乏源;濕熱素盛,瘀阻,閉塞
精道;或先患痄腮,少陽之疫毒下流厥陰,而余毒留戀,精蟲難生而導
致無精子癥。
辨證首先辨虛實。虛實證多由腎虛,常伴有性欲減退、陽痿、早泄、
腰酸膝軟等。實證多由瘀熱,常伴有性欲正?;蚩哼M、睪丸腫痛、血精
等??偟闹畏ㄊ茄a腎添精,清熱化瘀。
腎虛型
[證見] 無精子,不育,睪丸偏小偏軟,性欲減退,陽痿早泄;腰
酸膝軟,頭暈耳鳴,自汗盜汗,失眠心悸。舌質(zhì)偏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補腎添精。
[方藥]
1、主方:聚精湯(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魚鰾10克,胎盤10克,鹿茸3克(另溶化),熟地黃20克,
沙苑10克,何首烏15克,山萸肉12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水煎兩次
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七寶美髯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生髓育麟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杞菊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啟源養(yǎng)精湯(郭云龍驗方)
處方:楮實子10克,山藥15克,枸杞子10克,云苓15克,牛膝10克,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何首烏15克,桃仁10克,太子參15克,胡桃仁10克,熟地黃20克,山萸
肉10克,白術(shù)10克,覆盆子10克,玉竹10克,女貞子10克,生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劑。
另用睪丸外敷藥:雞冠花30克,楮實子20克,橘核20克,雞血藤膠
30克,共研細末。用透骨草煎水調(diào)藥末為糊,敷于睪丸,每晚睡前敷。
此法與內(nèi)服藥連續(xù)用4個月后停藥。次年如上法治之1個月,再休藥數(shù)月
待妻孕。服藥時忌酒、辛辣、腥、茶、粘食等。
(2)十子六君子湯(張世雄驗方)
處方:菟絲子15克,桑椹子15克,黨參15克,黃精15克,巴戟天10
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金櫻子10克,破故紙10克,
白術(shù)10克,云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車前子15克,蛇床子10克,炙甘
草6克,覆盆子12克,陳皮3克,肉桂3克(沖服)。水煎兩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瘀熱型
[證見] 有睪丸外傷史,或有肋腺炎性睪丸炎病史。無精子,不育,
睪丸大小正常,腰痛,會陰部疼痛,睪丸疼痛,性欲正?;蚩哼M,尿末
滴白,尿后余瀝不盡,血精。舌邊尖紅,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活血祛瘀。
[方藥]
1、主方;紅白皂龍湯加減(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夏枯草15克,金銀花10克,蒲公英15克,車前子10克,澤瀉
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紅花6克,皂角刺9克,地龍9克,澤蘭9克,
香附9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活血四物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三七末,口服,每次3克,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活血通絡湯加減(嚴育斌驗方)
處方:紅花6克,桃仁9克,生地黃24克,牡丹皮9克,茯苓15克,
山藥24克,金銀花20克,黃柏10克,路路通15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1、針灸療法
取穴:①關(guān)元、中極、足三里、三陰交、蠡溝(雙);②命門、腎
俞、次髎、神門、太溪(雙)。兩組穴隔日交替使用,20次為一療程。
采用捻轉(zhuǎn)補法,輕刺重灸,留針30分鐘。刺關(guān)元、中極、針尖斜向下刺,
使針感放射至陰莖或會陰部;針次髎使針感達會陰部效果為佳。針后加
灸關(guān)元、腎俞、命門、足三里,使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
2、飲食療法
(1)二鞭膏:牛鞭50克,羊鞭50克,豬髓100克。洗凈煮爛,加佐
料,熬成膏,每服一匙,每日3次。適用于腎虛型無精子癥。
(2)米粥油:粥鍋內(nèi)滾起沫團,濃滑如膏者,即是米粥油。以大
鍋能煮5升米以上者良,每日早晨服1碗。適用于腎虛型無精子癥。
(3)苡米赤豆粥:薏苡仁60克,赤小豆60克,粳米250克,煮粥食,
每日1次。適用于瘀熱型無精蟲癥。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5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五遲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發(fā)遲、齒遲和語遲,為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的
疾病。
1、患兒筋骨痿弱,發(fā)育遲緩,頭發(fā)稀少,色澤無華,坐起、站立、
行走、生齒及語言等均有明顯遲于正常同齡小兒,常伴智力低下。
2、患兒如因壯熱、昏迷、抽搐或外傷所致的生長發(fā)育遲緩,則不
屬本證之范疇。
1、五遲之因,為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虛弱
所致。腎主骨生髓,為生長發(fā)育之本;齒為骨之余,髓之所養(yǎng);肝主筋,
筋束骨而運動樞利。若肝腎之氣虧,則骨弱筋痿,故見立遲、行遲、齒
遲之證。語言為智慧的表現(xiàn),為心所主;若心氣不足,則智力不發(fā)達,
而語言遲緩。發(fā)為血之余、腎之苗;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yǎng),故見發(fā)遲。
2、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證的輕重:一般而言,后天失養(yǎng)而致,
病程短者,病癥較輕;先天不足而致,病程長者,病癥較重。其次要辨
別病在何臟:立遲、行遲、齒遲多為肝腎虧損;語遲、智力遲鈍多因心
氣不足。
3、五遲的治療總原則:本病以虛癥為主,治療多運用補養(yǎng)肝腎,
補心養(yǎng)血和氣血雙補等方法。
[證見] 面色白光白,目無神采,智力遲鈍,筋骨痿弱,站立、行
走或長齒遲緩,囟門寬大難合。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 補益肝腎。
[方藥]
1、主方:加味六味地黃丸(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山萸肉10克,熟地黃15克,山藥10克,牡丹皮10克,澤瀉10
克,茯苓10克,補骨脂10克,巴戟天10克,肉蓯蓉10克,懷牛膝10克,
桑寄生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大補元煎丸,口服,每次3~5克,每日2次。
(2)健步丸,口服,每次3~5克,每日2次。
(3)壯腰健腎丸(片),口服,小蜜丸每次3克,片劑2~4片,每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日2~3次。
3、單方驗方:滋腎充腦方(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益智仁120克,炒白術(shù)、熟地黃、炙甘草、炒杜仲、巴戟天、
山萸肉、肉蓯蓉、牛膝、菟絲子、當歸、山藥、連翹各60克,鹿茸、
砂仁各70克,枸杞子90克。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0.3克。1歲以
內(nèi)每次1粒,1~2歲每次2粒,2歲以上每次3粒,每日3次,連服4~8個月。
心氣不足
[證見] 面色白光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鈍,語言發(fā)育遲緩,數(shù)歲不
語,或言語不清晰。舌淡,脈細弱。
[治法] 補心養(yǎng)血。
[方藥]
1、主方:菖蒲丸(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10克,石菖蒲6克,麥冬10克,遠志6克,川芎6克,當歸
6克,乳香3克,朱砂0.3克(沖),丹參6克,茯苓10克,酸棗仁6克。水
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補腎益腦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次。
(2)安神補氣丸,口服,每次5~10粒,每日1~2次。
(3)安神定志丸,口服,每次1/4~1/2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益智散(王烈驗方)
處方:當歸、茯苓、益智仁各10克,石菖蒲、遠志、黑芝麻、魚螵
各7.5克。水煎服,每日1劑?;蜓心看畏?.5克,每日3次,20天為
1療程,連服4個療程,每2個療程中間休藥10天。
氣血虛弱
[證見] 肌膚蒼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頭發(fā)稀疏萎黃。舌淡,脈
細弱。
[治法] 補益氣血。
[方藥]
1、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10克,茯苓10克,白術(shù)10克,當歸6克,川芎6克,白芍
6克,熟地黃10克,炙甘草6克,首烏10克,菟絲子6克。水煎服,每日1
劑。
2、中成藥
(1)八珍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2)七寶美髯丹,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人參衛(wèi)生丸,口服,每次1/3,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調(diào)元散(曾世榮《活幼心書》)
處方:干山藥10克,人參、白茯苓、茯神、白術(shù)、白芍、熟地黃、
當歸、黃芪各5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石菖蒲4克。水煎服,每日1~
2劑。
1、外治法
(1)將赤小豆研為細末,用酒調(diào)和,涂舌之上下,每日1次。適用
于語遲者。
(2)取當歸、生地黃、肉蓯蓉各等量,研成細末,用黑豆煎湯取
液調(diào)和成膏,涂于頭部,每日1次。適用于小兒頭發(fā)久不生。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針灸療法
(1)針刺肝俞、腎俞、懸鐘、陽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補法。適
用于立遲、行遲者。
(2)艾灸心俞穴或足兩踝,每次三壯,每日1次。適用于語遲者。
(3)取胎盤組織液2毫升,或維生素B12和B1各1支,分別注射足
三里、三陰交、陽陵泉,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于立遲、行遲者。
3、推拿療法推補脾經(jīng)、推補腎經(jīng),分手陰陽,揉一窩風,清板門,
逆運八卦,清天河水。
4、飲食療法
(1)五加皮粥:五加皮研末,每次取3克,調(diào)于稀粥中服用,每日
3次。適用于腰脊腳膝筋骨弱而立遲、行遲者。
(2)豬蹄筋湯:豬蹄筋30克,杜仲10克,懷牛膝10克,桑寄生10
克。先將豬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開水浸泡4小時,再用清水洗凈,
與各藥一起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250毫升,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藥渣,加
鹽調(diào)味,飲湯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遲、行遲者。
(3)黑豆芝麻糊: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各等量,白糖適量。將
黑豆、黑芝麻各炒熟研末,核桃仁炒熟切成碎塊,加入白糖混和,每取
50克,開水沖服。適用于發(fā)遲及頭發(fā)枯黃。
(4)益智丸:益智丸、遠志各等量,桂圓肉適量。先將遠志和益
智仁研成細末,再與桂圓肉共搗,制成丸,每丸10克重。每天早晨服1
丸,用蓮子湯送下。有益智補腦之功效,主治智力遲鈍及語遲。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口瘡
疾病科屬 口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口瘡是指口腔內(nèi)之唇、舌頰及上腭等處粘膜,發(fā)生單個或多個黃白
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爛點,有明顯的疼痛或受刺激時疼痛,常易反復發(fā)
作。由于發(fā)病部位、局部癥狀的不同,用語又有口舌瘡、口破、口疳、
口瘍等名稱。本病為口腔粘膜中最常見的疾病,以青壯年多見,相當于
西醫(yī)的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又叫阿弗它性口炎。
1、口腔肌膜上出現(xiàn)單個或多個黃豆或豌豆大小之黃白色潰爛點,
潰點呈圓形或橢圓形,中央凹陷,表面多覆有黃白色假膜,周圍可見紅
暈,疼痛,飲食、說話時疼痛加劇。易反復發(fā)作。
2、口瘡應與口糜相鑒別??诿佣喟l(fā)于嬰幼兒,在紅腫的口腔粘膜
上白色如糜粥狀物,如白斑雪片,可擴展到整個口腔,伴有發(fā)熱,吮乳
困難等較明顯的全身癥狀。而口瘡是口腔粘膜散在的潰瘍點,偶可融合
成小片狀,局部疼痛較甚,而全身癥狀較輕微。
本病臨床上分為實證與虛證兩大類,實證口瘡多由于過食辛辣厚味
或嗜飲醇酒,以致心脾積熱,復感風、火、燥邪,熱盛化火,循經(jīng)上攻
于口而發(fā);或因口腔不潔,或被損傷,邪毒乘機侵襲,引支心脾以熱,
蒸灼口腔,使肌膜腐爛而成??;或由于內(nèi)傷七情,情志不舒,肝郁氣滯,
郁滯化火,肝失疏達,沖任失調(diào),經(jīng)行而致心胃之火上沖而致口瘡。虛
證口瘡多由于素體陰虛,加以病后或勞傷過度,心腎之陰受損耗,陰液
不足,虛火上炎于口腔而發(fā)?。换蛴捎谄馓撊?,水濕運化失常,清陽
不升,脾濕蘊久化熱而致口瘡;或由于稟賦陽虛,或久病過用寒涼之品,
髦傷陽氣,陰寒內(nèi)生,虛陽上越,熏灼口腔,另方面陽氣虛衰,溫化夫
調(diào),寒濕困于口腔,也可使粘膜潰爛而成口瘡。品瘡的發(fā)生,與心、脾、
胃、肝腎等臟腑關(guān)系密切。辯證首先應辯口瘡的虛實。由于本病病因較
為復雜,內(nèi)外因素交熾,個體變有差異,所以,辯證既要注意患者的全
身情況,又要結(jié)合局部病損,以及生活環(huán)境,習慣、起居等因素的影響,
相互結(jié)合。實證口瘡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治療原則;虛證口瘡以滋
陰降火,或健脾益氣,溫化寒濕為原則;口瘡反復發(fā)作,本虛標實,在
治療中應注意標本緩急。或先清后補或清補兼施。
脾胃蘊熱
[證見] 口瘡數(shù)目較多,大小不等,可融合成小片狀,有黃色假膜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覆蓋,周圍粘膜微腫高起,鮮紅,灼熱疼痛。多發(fā)于唇、頰、齦、腭等
部位。可有發(fā)熱,面紅,口干口臭,大便秘結(jié),尿黃,舌質(zhì)紅。苔黃厚,
脈滑數(shù)。
[治法] 通腑瀉熱,涼血止痛。
[方藥]
1、主方:涼膈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或清胃湯(吳
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黃芩15克,黃連10克,連翹15克,梔子15克,竹葉15克,生
地黃15克,生石膏20克,大黃10克,甘草6克,升麻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⑴ 黃連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⑵ 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片劑每次2~3片,
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黃連藿香茶(繆正耒《家用偏方驗方小方集》)
處方:川黃連3克,廣藿香9克。藥放保暖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
10分鐘,頻頻飲用,1日內(nèi)飲完。
心火上炎
[證見] 口瘡面積較小,可多個發(fā)生,多發(fā)于舌尖。舌前部或舌側(cè)
比,色紅,灼熱疼痛??砂橛锌诳士诟桑闹袩?,小便短赤澀痛,失
眠。舌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 清心降火,涼血利尿。
[方藥]
1、主方:導赤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味
處方:生地黃15克,淡竹葉15克,木通12克,甘草梢10克,燈心草
6扎,黃芩12克,梔子12克,白茅根15克,連翹15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鮮斛連通湯(繆正未《家用偏方驗方小方集》)
處方:鮮石斛15克,小川連3克,細木通9克。加水500毫升,小火煎
15分鐘,去渣,分2次服。
肝經(jīng)郁熱
[證見] 多見于女性患者,口瘡常隨情緒改變或月經(jīng)周其而發(fā)作或
加重。多在舌側(cè)邊緣或唇部見黃白色口瘡,如米粒大小,邊緣有較寬的
紅暈圍繞。伴有心煩易怒,胸脅脹悶,口苦咽干,失眠,乳房經(jīng)前脹痛,
月經(jīng)多有失調(diào)。舌尖紅或暗紅有瘀斑,苔黃薄,脈弦數(shù)。
[治法] 清肝瀉火,理氣涼血。
[方藥]
1、主方:柴胡舒肝散(張介賓《景岳全書》)或龍膽瀉肝湯(吳謙
《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柴胡10克,梔子15克,車前子12克,木通10克,香附10克,
當歸10克,赤芍藥12克,龍膽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⑴ 丹梔逍遙丸,口服,每次6~8片,每日2次。
⑵ 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陰虛火旺
[證見] 口瘡數(shù)目較少(1~2個),潰面呈灰黃色,周圍粘膜微紅,
微痛,易于反復發(fā)作,此起彼伏;常伴有口燥咽干,膝膝酸軟,心足心
熱。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降火。
[方藥]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主方:六味地黃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藥15克,牡丹皮12克,澤瀉
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知母12克。水煎服。若偏于心
血虛實,兼見心煩不得臥,舌光色淡現(xiàn)龜紋者,可先用黃連阿膠雞子黃
湯(《傷寒論》)加枸札子。若反復發(fā)作,日久而致氣血兩虛,證見面
色白,唇舌淡白,少氣懶言,脈細弱者,可選用八珍湯(《正體類要》)
2、中成藥
⑴ 六味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
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一次5片,每日3~4次。
⑵ 知柏地黃丸,用量用法同上。
⑶ 天王補心丸,用量服法同上。
3、單方驗方:養(yǎng)陰清熱湯(李寶順等《名醫(yī)名方錄》)
處方: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
黃芩12克,牡丹皮12克,玄參12克,梔子10克,桔梗12克,山藥12克,
地骨皮12克,女貞婦12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虛濕困
[證見] 口瘡數(shù)目少,面積較大,周圍水腫高起,瘡色暗紅或暗淡
呈灰白色,愈合緩慢。常伴有頭重倦怠,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腹
瀉乏力。舌淡胖嫩有齒印,苔白滑膩,脈沉緩。
[治法] 益氣健脾,祛濕消腫。
[方藥]
1、主方:參苓白術(shù)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陳皮9克,淮山龍12克,薏
苡仁15克,蓮子肉15克,砂仁6克(后下)藿香10克,佩蘭1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⑴ 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⑵ 參苓白術(shù)散(丸),口服散劑每次6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
次。
脾腎陽虛
[證見] 口瘡潰爛,色淡白,不紅不腫不痛或飲食進痛。伴有面色晄
白,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少腹冷痛。舌淡,苔白滑或膩,脈沉弱。
[治法] 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方藥]
1、主方:附子理中湯(閻忠孝《閻氏小兒方論》)加味
處方:熟附子15克,干姜1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6克,
淮山藥15克,扁豆10克。水煎服。如瘡面潰爛久不愈合,有白腐者,可加
蒼術(shù)、五倍子,以健脾燥濕收斂。如以腎陽虛為主,證見腰漆冷痛,小便
清長,脈沉弱者,可選用附桂八味丸(《金匱要略》),并含服肉桂,或
用當歸、熟附子各15克煎水,加白糖適量和勻含咽,以助降火。
2、中成藥
⑴ 附桂理中丸,口服,大水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⑵ 金匱腎氣丸。用量服法同上。
外治法
1、含漱藥液
⑴ 金銀花、竹葉、白芷、薄荷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之功。
⑵ 黃芩、石膏、佩蘭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熱解毒,燥濕的作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用。
⑶ 用濃綠茶含漱,以清熱解毒,消腫斂口。
⑷ 野薔薇根、莖、生甘草煎水,頻頻含漱,有清熱止痛的作用。
2、外用藥散 撒搽于患處,每日5~6次。
⑴ 冰硼散,可用于肝、碑、胃、心經(jīng)熱盛引起的口瘡,有清熱止痛
的作用。
⑵ 珠黃散,可用于心脾瘡熾熱口瘡,有清熱消腫的止痛的作用。
⑶ 錫類散,適用于口瘡瘡面污穢、紅腫疼痛,有清熱解毒,祛腐生
新的作用。
⑷ 柳花散,適用于脾胃虛弱的口瘡,有解毒燥濕祛濁的功能。
⑸ 青吹口散,適用于脾胃濕熱型口瘡,有清熱解毒,燥濕祛腐的作
用。
1、針炙療法
⑴ 針刺:可選取廉泉、頰車、合谷、曲池、通里、神門、少沖、足
三里等穴。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直刺或斜刺3~5分,少沖點
刺1分或點刺出血,其余穴位直刺0.5~1.5寸,中等強度刺激,留針5~10分
鐘。
⑵ 穴位注射:取牽正、曲池、頰車、手三里等穴。每次取二穴,交
替使用。每次注射維生素B1注射液0.5毫升,或維生素B6、B12注射液0.5
毫升。
⑶ 穴位敷藥:吳茱萸粉5克或附子末5克,以醋適量,調(diào)成糊狀,敷
雙側(cè)涌泉穴,外以膠布或繃帶固定,每天換藥一次,以引火歸元,用治虛
火口瘡。
2、飲食療法
⑴ 葫蘆瓜糖水:葫蘆瓜500克,洗凈連皮切塊,加水適量煲湯,用
冰糖調(diào)味,飲湯,瓜可吃可不吃,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的功效,對口瘡
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⑵ 荷葉冬瓜湯:鮮荷葉1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煲湯,食鹽調(diào)味,
飲湯食冬瓜,有清熱利濕作用,租用于心脾經(jīng)熱口瘡。
⑶ 生梨漿:生梨子若干只,去核,剁成漿,稍加細鹽調(diào)入,每次服
2~3匙,每日3~4次,適用于口瘡而口渴較甚者。
3、預防調(diào)護
⑴ 注意口腔衛(wèi)生,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除去不良嗜好如煙酒等,
盡量減少對口腔的刺激 。
⑵ 避免過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免損傷脾胃。
⑶ 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過度勞累緊張,以免耗傷精液,七情內(nèi)傷,
虛炎內(nèi)生。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Detail.wct?RecID=3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五軟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腳軟和肌肉軟。發(fā)生于五、六歲以
內(nèi)的小兒,為小兒時期生長發(fā)育障礙的疾病。
1、患兒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無力;頭項軟則不能抬頭,或抬之
不高、抬之不久;口軟則虛舌出,或啜食咀嚼無力;手軟則不能握舉,或
握之不緊;腳軟則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遠。
2、五軟與五遲在臨床證候上互為并見,但有所側(cè)重。五軟以痿軟無
力為主癥,而五遲則以發(fā)育遲緩為特征。
1、五軟之病因,多為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氣血虛衰,筋骨肌
肉痿弱無力;或后天調(diào)護失宜,病后失養(yǎng),以致脾胃虛弱,氣血化生無
源,筋骨肌肉失于滋養(yǎng);或感受外邪,損耗氣血津液,灼傷筋脈,而成
五軟之證。
2、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證之輕重。大抵證見頭項傾斜,不能抬舉,
神情呆滯,舌常伸出,涎出不禁者為重證,預后不良;若僅見手腳某側(cè)
或單肢痿軟,而智力尚好者,則為輕證。
3、本病的治療總原則:培補脾腎,益氣養(yǎng)血。
肝腎虧損
[證見] 生長發(fā)育緩慢,精神呆滯,智力遲鈍,天柱骨無力,頭項傾
斜,不能抬舉,手足筋骨軟弱,不能握舉及站立。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 肝益肝腎,填補精髓。
[方藥]
1、主方:補腎地黃丸(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熟地黃10克,山萸肉10克,牛膝10克,山藥10克,茯苓10克,
補骨脂10克,肉蓯蓉10克,菟絲子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偏于陽虛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肉桂3克(焗)。
偏于陰虛者,加麥冬10克、桑椹子10克、女貞子10克。氣血俱虛者,加
黨參10克、黃芪10克、當歸6克、首烏10克。精神呆滯者,加石菖蒲10克、
遠志10克、丹參10克。
2、中成藥
(1)歸腎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2)無比山藥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大補元煎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補腎強筋湯(朱大年《實用中醫(yī)兒科手冊》)
處方:黨參10克,黃芪10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首烏10克,狗
脊10克,熟地黃5克,枸杞子5克,菟絲子5克,巴戟天5克,杜仲5克,
川續(xù)斷5克,牛膝5克。水煎,分兩次服用,每日1劑。
(2)紫河車粉10克,溫開水沖服,每日2次。
(3)鹿角膠5克,烊沖內(nèi)服,每日2次。
脾胃虛弱
[證見] 面色萎黃,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肌肉消瘦,皮膚松弛,四
肢痿弱,手不能舉,足不能立,口唇軟薄,咀嚼乏力,舌常伸出,涎出
不禁,納呆便溏。舌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補脾。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黃芪1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當歸6克,升麻
6克,柴胡6克,甘草6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兼有肝腎不足者,
加熟地黃10克、山藥10克、補骨脂10克。智力遲鈍者,加菖蒲10克、益
智仁10克、丹參10克。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參養(yǎng)榮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補腎益氣地黃丸(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熟地黃、山萸肉、補骨脂、茯苓、淮牛膝各15克,人參、鹿茸、
當歸各9克,黃芪、杜仲、紫河車、白術(shù)各30克,升麻、石菖蒲各6克。共
研為極細末,煉蜜為小丸,如綠豆大,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
1、外治法
(1)取生附子、生南星各等量及姜汁適量。將前二味研為細末,以
姜汁調(diào)和如膏狀,取藥膏攤貼在膠布中間,貼敷于天柱穴上,2日1換。
主治小兒頭項軟。
(2)取五加皮適量,研成細末,用酒精調(diào)成糊狀,涂頸骨上,每日
數(shù)次。主治小兒頭項軟。
2、針灸療法
(1)針刺取大椎、安眠、啞門、陶道、百會、印堂、內(nèi)關(guān)、合谷、
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中等刺激,補法。每日1次。
(2)耳針取心、腎、肝、腦干、皮質(zhì)下。隔日1次。
(3)穴位注射:取5%當歸液0.3~0.5毫升,注射足三里穴,隔日1次,
20次為一療程。
3、推拿療法參照“五遲”推拿療法。
4、飲食療法
(1)杜仲豬腎湯:豬腎1個,杜仲10克,枸杞子20克。將豬腎剖開
取去筋膜,杜仲、枸杞子用紗布包好,加水共煮至熟,食肉飲湯。有補
腎益精、強筋壯骨之功效。
(2)杜仲豬骨湯:杜仲10克,狗脊15克,豬骶骨適量,加水久煮,
飲湯食肉。有補腎壯腰,強身健體之功效。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黨參黃芪牛肉粥:黨參10克,黃芪15克,牛肉片適量,大米
50克,鹽少許。將黨參、黃芪用紗布包好,加水與牛肉、大米共煮,煮
成稀粥,加入調(diào)味品溫食。有補脾益氣,強壯身體之功效。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五硬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五硬是指小兒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兒常見
的疾患之一。本病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好發(fā)于早產(chǎn)、體弱兒,或伴
有其他疾患之小兒,常危及小兒之生命。本病證多見于西醫(yī)的新生兒硬
腫癥。
1、常發(fā)生在寒冷季節(jié),嬰兒出生后1周左右,多見于早產(chǎn)兒及體弱
兒,有明顯受凍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兒局部皮膚和皮下脂肪僵硬發(fā)涼,
伴有水腫,不能用手捏起。體溫不升,反應低下,不吃、不哭,氣息微
弱。嚴重者面頰、胸腹或全身肌膚僵硬、關(guān)節(jié)強直,口唇及指端青紫,
或伴有肺炎、肺出血、敗血癥。
2、本病水腫多局限在患處,一般不波及眼瞼、陰囊、手足心等處,
可與新生兒水腫癥區(qū)別。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營養(yǎng)不良癥或
新生兒溶血癥等引起水腫,但癥狀出現(xiàn)較早,多在生后數(shù)小時或1~2天
內(nèi)發(fā)生,水腫波及范圍較大,手、足、背、眼瞼、頭皮、陰囊等處均可
發(fā)生,且伴有相應疾病的特有癥狀和體征,故能與本病相鑒別。
3、實驗室檢查:多數(shù)呈低血糖,紅細胞壓積升高。
1、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氣血未充,元陽不振,護理不當,保
溫較差,復感寒邪而致。陽氣不得溫煦肌膚四末,則身冷肢厥、體溫不
升;陽虛則陰盛,氣化不利;水濕停滯則見皮膚蒼白腫亮;寒凝氣滯,
氣血瘀阻則肌膚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2、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證之輕重。一般而言,體溫越低,皮膚
硬腫范圍越大,則病情越重;若見胸腹硬腫,呼吸困難,脈律不整,或
口鼻出血者,尤為險證,相反,體溫不甚低,皮膚硬腫僅見于小腿或大
腿者,則病情較輕。
3、本病治療的總原則:以益氣溫陽,活血通絡為主。
陽氣虛衰
[證見] 體溫不升,面色灰暗,僵臥少動,昏昏多睡,氣息微弱,
肌膚發(fā)冷發(fā)硬,蒼白腫亮,按之凹陷,硬腫范圍較廣,唇舌俱淡。
[治法] 益氣溫陽。
[方藥]
1、主方:參附湯(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加減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處方:人參3克(另煎),熟附子3克(久煎),黃芪6克,茯苓6克,
桂枝3克,干姜3克,丹參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水腫甚
者,加大腹皮6克、木通3克。氣息微弱,脈律不整者,加麥冬6克、五
味子6克。
2、中成藥
(1)四逆湯,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2)生脈飲,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3)參茸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味真武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熟附子、茯苓、白術(shù)各4克,肉桂3克,白芍2克,生姜1片。
濃煎,分多次服,每日1劑。
寒凝血澀
[證見] 全身欠溫,四肢發(fā)涼,硬腫范圍較少,多見于面頰、臀、
小腿等處,皮膚色暗發(fā)紫,或紅腫如凍傷,面色晦暗,唇舌暗紅。
[治法] 溫經(jīng)通絡。
[方藥]
1、主方:當歸四逆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當歸6克,赤芍6克,細辛1.5克,桂枝3克,木通3克,桃仁
3克,紅花3克,人參3克(另煎),川芎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
日1劑。水腫者,加茯苓6克。嘔吐者,加法半夏6克、陳皮3克。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2)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4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
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3、單方驗方
(1)溫陽益氣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10克,紅參、鹿角片、羌活、桂枝、當歸、炙甘草各5
克,麻黃3克,細辛2克。濃煎,分多次服,每日1劑。
(2)新生兒硬腫癥方(田鳳鳴驗方)
處方:紅花、丹參、川芎、赤芍、威靈仙、荊芥、防風、茯苓、
大腹皮、地骨皮、枸杞子、山茱萸各5克,甘草3克。濃煎分服,每日
1劑。
1、外治法
(1)復溫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捎脽崴戎糜诎粌?nèi)
溫暖,或由人貼肉抱兒于懷,臥于棉被中,使患兒體溫逐漸上升。有條
件者可用暖箱,自26℃開始,每小時上升1℃為宜,4~6小時逐漸升至30
~32℃,不宜升溫過快,以免引起突然死亡。
(2)取韭菜150克,切成約3厘米長短,加少量水煮熟,然后加適
量白酒,候溫,用紗布蘸汁擦硬腫處,每日2次。
(3)取當歸、川芎、紅花、赤芍、透骨草各15克,川烏、草烏、
乳香、沒藥各7.5克,丁香9克,肉桂6克,共研末,加羊毛脂100克、凡
士林900克,拌勻,涂于紗布上,再用熱水袋加溫后敷于患部,每日換
藥1次。
2、針灸療法
溫灸關(guān)元、氣海、足三里,或艾條配生姜片溫灸患部。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吸蟲病
疾病科屬 內(nèi)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血吸蟲病是指血吸蟲寄生人體所引起的病證。我國的血吸蟲病系由
日本血吸蟲侵入人體,寄生于靜脈系統(tǒng)而引起的疾病。根據(jù)其發(fā)生、流
行、證候表現(xiàn)和病理經(jīng)過,與中醫(yī)文獻所述的“蠱病”、“蠱疫”一類
極相符合。
1、有在血吸蟲病流行區(qū)居住的歷史及疫水接觸史。
2、急性期以發(fā)熱、咳嗽、胸痛、痰中帶血,腹痛、腹瀉、蕁麻疹、
肝脾腫大,并有壓痛等癥狀為主要特征。
3、慢性期表現(xiàn)有發(fā)育營養(yǎng)不良、慢性腹瀉、膿血便、貧血、消瘦、
腹有痞塊、肝脾腫大等為主要癥狀特征。
4、晚期發(fā)展為肝硬化、常有腹水、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腹壁靜
脈曲張及出血傾向等。5、糞便檢查或免疫學試驗等,有助于明確診斷。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系感受“水毒”所致。水毒有濕熱的特征,故急
性血吸蟲病以實證為主。慢性血吸蟲病由于水毒發(fā)展為蠱蟲的寄生,以
及濕熱長期留戀,濕熱留滯胃腸,而見腹痛下?。划敐駸嶂傲魬?,使
肝氣疏泄失常,影響氣血運行而致血瘀,出現(xiàn)脅下痞塊;肝氣橫逆犯于
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健,以致使患者氣血漸虛。晚期由于蠱蟲長期寄生,
肝、脾、腎俱受病,則可導致氣滯、水濕、血瘀互結(jié)腹內(nèi),從而形成鼓
脹。本病急性期治以清熱化濕、殺蟲為主;慢性期及晚期治以消積水、
攻痞塊、扶正氣、除蟲毒等法。
急性期
[證見] 發(fā)熱或寒熱往來,胸悶脅痛,頭身疼痛,咳嗽胸痛,或惡
心嘔吐,腹痛腹瀉,甚則大便粘凍或伴有膿血,或發(fā)疹奇癢,時現(xiàn)時隱,
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化濕,殺蟲。
[方藥]
1、 主方:清脾飲(陳自明《婦人良方》)加減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2克,青皮6克,厚樸10克,草果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山
梔12克,黃連10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熱毒偏盛者,可
加服六神丸。濕偏盛者,可合用三仁湯(吳鞠通《溫病條辨》)。黃疸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者,加茵陳30克。腹痛、腹瀉下痢者,可用葛根芩連湯(張仲景《傷寒
論》)合白頭翁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2、 中成藥
復方檳榔丸,成人每次10克,每日2次,飯前溫開水吞服。適用于
殺蟲、解蠱毒。20天為一療程,總量400克。
3、 單方驗方
⑴ 南瓜子粉(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
處方:南瓜子去殼、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克,每日3次,連服
4周。適用于殺蟲、解蠱毒;副作用有頭暈、腹瀉、食欲減退等,一般
在連續(xù)服藥10天后副反應可減少或消失。
⑵ 鴉膽子(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
處方:鴉膽子去殼取仁,成人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裝入膠
囊吞服,每日3次,連服40天為一療程。適用于殺蟲、解蠱毒。
⑶ 甘草粉(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
處方:甘草粉,每次10克,每日3次。適用于急性期退熱。熱退后
減半量再繼續(xù)服1周。
慢性期
Ⅰ、肝郁脾虛型
[證見] 脅肋脹痛,腹痛腹瀉,大便有白色粘凍,納呆無力。舌
質(zhì)淡,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 疏肝健脾。
[方藥]
1、 主方: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廣木香6克
(后下),黨參15克,扁豆12克,枳殼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 中成藥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3、 單方驗方
處方:花椒適量,研為細末,每日沖服5克,分3次服,25天為1
療程。
Ⅱ、瘀血內(nèi)阻型
[證見] 面色黧黑,胸脅脹痛或刺痛,脅下或痞塊,形體消瘦,
舌質(zhì)有暗紫或有瘀斑,苔薄,脈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藥]
1、 主方:化瘀湯(張伯臾等《中醫(yī)內(nèi)科學》)加減處方:當
歸12克,牡丹皮、紅花、桃仁、青皮各10克,赤芍15克,丹參、牡
蠣、穿山甲各30克,白術(shù)12克,雞內(nèi)金12克。水煎服。
2、 中成藥大黃E蟲丸,每次6克,每日3次。
晚期
1、 參照鼓脹進行辨證論治。
2、 單方驗方
⑴ 半邊蓮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半邊蓮,每日6~48克(一般為36克),水煎,制成10%
~20%煎劑服用。
⑵ 溫補逐水丸(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驗方)
處方:淡附片、肉桂各9克,黨參30克,炒白術(shù)15克,V W各6克,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阿膠9克,茯苓15克,甘遂、大戟各9克,大棗30只。上述除阿膠、大
棗外共研為細末,將阿膠熔化,大棗去皮核搗爛,與藥末拌勻為丸,
丸如綠豆大。每晨空腹服1次,用量3~9克(一般為6克),30天為1
療程。必要時可酌加藥量和延長療程。
1、飲食療法
⑴ 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
白糖調(diào)味服用,適用于腹水逍退后常服。
⑵ 參芪糯米粉:黨參、黃芪、白術(shù)各50克,研粉過篩;炒熟的
糯米粉1000克,與藥粉混勻。每次50克,加白糖適量,開水沖服,每
日2次。適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
2、預防調(diào)護
⑴ 釘螺是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故消滅釘螺為預防血吸蟲病
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用0.5%巴豆液浸殺,5%巴豆液噴灑,或0.25%鬧洋花煎
劑浸殺,均有滅螺效果。
⑵ 應盡量避免與疫水接觸。有釘螺的河流應豎立標記,嚴禁在
疫水中游泳嬉戲等。
⑶ 患病后,飲食宜以富有營養(yǎng)為原則,凡生冷、油炸、酸辣、
煙酒、油膩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還應忌鹽。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7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息肉痔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直腸內(nèi)贅生蒂狀腫物,突出于腸腔,稱為息肉痔,又稱為櫻桃痔、
垂珠痔、懸珠痔。相當于西醫(yī)的直腸息肉。
1、多見于2~8歲兒童。
2、好發(fā)于直腸下端。一般為單發(fā),也有一連串集生20~30個之多,
稱為多發(fā)性腸道息肉。多發(fā)者多見于青壯年。
3、息肉突出,質(zhì)嫩蒂小,色鮮紅,小如豌豆、櫻桃,大如楊梅、
胡桃。
4、大便時無疼痛感,但有腫物脫出;多伴有鮮血及粘液,多少不
等,不與糞便混雜。
5、小的息肉便后脫出,能自行回納,大的須用手推回。常伴大便
不爽,下墜或里急后重感。若為多發(fā)性息肉,早期癥狀不明顯,當串生
成塊時,可見腹痛腹瀉,甚則衡便內(nèi)有泡沫及臭穢物,或挾有膿血粘液。
病延日久,可見形體消瘦,疲乏無辦,面色蒼白等。
6、本病應與內(nèi)痔相鑒別。內(nèi)痔色較暗紅,根底大,一般生2~3個,
出血量較多,兒童少見。
1、本病是由于脾胃素虛,飲食失節(jié),膏粱厚味,使脾胃受損,運
化失職,濕熱內(nèi)蘊,下迫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jīng)絡阻滯,瘀血濁
氣凝聚大腸而成。本病有便后出血,一般不痛,腫物蒂小質(zhì)嫩,有時可
見紅色肉樣腫物脫出肛外的特點。
2、本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胃腸濕熱或脾胃虛弱。濕熱之邪迫注大腸,
傳導失職,則見小腹肛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濕熱熏蒸,迫血妄行,
濁氣不化,則見便中帶有鮮血及粘液,氣味臭穢。若素體脾胃虛弱,或
病久脾虛胃弱,運化無權(quán),食積濁氣,下注大腸,則腹痛綿綿,在便稀
薄,帶有泡沫及粘液,但無明顯臭味;脾虛氣弱,不能固攝,則下血淡
紅,息肉脫出不易回納。治療當視虛實,實證以清熱利濕為法,虛證以
補氣健脾為要。
胃腸濕熱證
[證見] 小腹脹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大便中常伴有鮮血及粘
液,氣味臭穢。息肉脫出肛外者,可見表面糜爛,其色紫暗。舌紅苔黃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
[方藥]
1、主方
(1) 秦艽蒼術(shù)湯(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秦艽12克,蒼術(shù)9克,桃仁9克,防風9克,當歸9克,澤瀉12
克,大黃9克,黃柏9克,黃芩9克,牡丹皮9克,山梔子9克,鳳尾草9克。
水煎服,每日1劑。
(2) 若有瘀血見癥,則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主選活血散瘀湯(吳
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9 克,赤芍9克,桃仁9克,大黃9克,牡丹皮9克,蒲黃
9克(包煎),五靈脂9克,蒼術(shù)9克,龜板15克(先煎),鱉甲15克(先煎),
海藻15克,昆布15克,防風9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若便敵國較多,則宜涼血止血為先,方選涼血清腸湯(王肯堂
《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9克,防風9克,升麻9克,黃芩
9克,黃連6克,甘草6克,地榆12克,槐花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 直腸息肉方1(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
處方:桃仁10克,生乳香6克,地榆12克,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
15克,鳳尾草15克,甘草6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2次服,
每日1劑。適用于直腸息肉糜爛發(fā)炎。
(2) 直腸息肉方2(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
處方:烏梅250克(去核炒炭),僵蠶250克(微炒),蜂蜜500克。將
烏梅、僵蠶研為細末,和蜜為丸,如豆粒大小。每次服9克,每日3次,
15天為一療程。適用于多發(fā)性腸道息肉。
(3) 鴉膽子仁(陳民藩《肛門科臨床手冊》)
處方:鴉膽子仁7粒,每日服食2次,連服1~2周。如有惡心、嘔吐、
頭暈,可服甘草2克或維生素B6。
脾胃虛弱證
[證見] 腹痛綿綿,大便稀薄,稀便內(nèi)帶有泡沫及粘液,但無明顯
臭味。肛門下墜,下血淡紅,息肉脫出,不易回納。面色萎黃,飲食不
振,四肢欠溫,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 補氣健脾。
[方藥]
1、主方
(1) 加味四君子湯(方賢《奇效良方》)加味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黃芪15克,
炙甘草6克,陳皮9克,山藥15克,廣木香9克(后下),當歸9克,枳殼9
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若兼腎虛,宜脾腎雙補,方選參術(shù)實脾飲(王肯堂《證治準繩》)
加味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9克,肉豆蔻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陳
皮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6克,大棗9克,生病發(fā)9克,菟絲子15克,
破故紙9克,山藥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參苓白術(shù)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3) 薯蕷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胃腸濕熱證單方驗方。
外治法
1、灌腸
以收斂、止血、軟堅的藥物煎湯保留灌腸,適用于息肉出血,或息
肉較小者??蛇x用6%明礬液50毫升;或用烏梅12克、五倍子6克、五味
子6克、牡蠣30克、夏枯草30克、海浮石12克、紫草15克、貫眾15克,
濃煎至150~200毫升,每次用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
2、結(jié)扎
適用于低位帶蒂息肉。患者取側(cè)臥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鋪巾,
肛周局部浸潤麻醉后進行擴肛。將息肉輕輕拉出肛外,或在肛癯鏡下用
組織鉗夾住息肉,輕緩地拉出肛外,然后在息肉的基底部貫穿縫扎,或
用藥線單純結(jié)扎,在扎線遠端0.3~0.5厘米處剪除息肉。依次一一處理
其他息肉,注入紫草膏或黃連膏。術(shù)后保持大便通暢。若因扎線滑脫或
息肉脫落引起出血,應借助肛門上鏡,看清出血點,縫扎止血。也可用
電灼,或以2%硝酸銀溶液灼止血,或敷以止血散。
3、注射法
適用于小兒低位無蒂,基底較寬的息肉。患者取側(cè)臥位,患側(cè)在下,
局部常規(guī)消毒。局麻后在分葉肛門鏡下,于息肉根部用0.1%新潔爾滅液
消毒,然后注射6%明礬溶液或消痔靈等硬化劑,1次注入0.3~0.5毫升。
切忌藥液注入肌層,以免引起壞死。術(shù)后保持大便通暢,1周后息肉可
枯死脫2落。息肉脫落出血者,處理方法同結(jié)扎法。
4、電灼法
適用于位置較高的小息肉。患者取膝胸位或俯臥位,借助肛門鏡或
乙狀結(jié)腸鏡找到息肉,用電灼器直接燒灼息肉根部。若為無蒂息肉,可
燒灼中心部,但不宜過深,以免傷深部組織。術(shù)后臥床1小時。若一次
脫落不全,還可電灼第二次。多發(fā)或散在性息肉,可頒獎人電灼間隔時
間為2周。
5、手術(shù)
息肉數(shù)目多者,則應作病變腸段切除,對端吻合術(shù)。
飲食療法及預防調(diào)護參照內(nèi)痔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膝關(guān)節(jié)骨性關(guān)節(jié)炎
疾病科屬 骨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膝關(guān)節(jié)骨性關(guān)節(jié)炎是指由于膝關(guān)節(jié)軟骨變性、骨質(zhì)增生而引起的
一種慢性骨關(guān)節(jié)疾患,又稱為膝關(guān)節(jié)增生性關(guān)節(jié)炎、退行性關(guān)節(jié)炎及骨
性關(guān)節(jié)病等。本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也可發(fā)生青年人;可單側(cè)發(fā)病,
也可雙側(cè)發(fā)病。
1、膝關(guān)節(jié)疼痛和發(fā)僵,早晨起床時較明顯,活動后減輕,活動多
時又加重,休息后癥狀緩解。
2、后期疼痛持續(xù),關(guān)節(jié)活動明顯受限,股四頭肌萎縮,關(guān)節(jié)積液,
甚至出現(xiàn)畸形和關(guān)節(jié)內(nèi)游離體。
3、膝關(guān)節(jié)屈伸活動時可捫及摩擦音。
4、膝關(guān)節(jié)正、側(cè)位照片,顯示髕骨、股骨髁、脛骨平臺關(guān)節(jié)緣呈
唇樣骨質(zhì)增生,脛骨髁間隆起變尖,關(guān)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zhì)致密,
有時可見關(guān)節(jié)內(nèi)游離體。
1、膝關(guān)節(jié)骨性關(guān)節(jié)炎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者是由于
關(guān)節(jié)軟骨變性和關(guān)節(jié)遭受慢性損傷而致,肥胖和遺傳因素等也有一定的
影響,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繼發(fā)性者是由于膝部外傷、勞損、慢性炎癥,
以及膝內(nèi)、外翻畸形等所致,如股骨髁或脛骨平臺骨折、髕骨骨折或脫
位、關(guān)節(jié)軟骨損傷、半月板損傷,髕骨軟化癥等,多發(fā)生于青壯年。
2、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勁強,關(guān)節(jié)滑利。在中年以年,
肝腎逐漸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其所養(yǎng),筋軟骨萎,或兼遭風寒濕邪
內(nèi)侵,易發(fā)本病。若膝部外傷、勞損,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受阻,致使
筋骨失養(yǎng)而發(fā)病。
3、本病主要病變是關(guān)節(jié)軟骨受損、破壞,關(guān)節(jié)韌帶附著處骨質(zhì)增生,
骨贅形成,軟骨下骨質(zhì)致密,關(guān)節(jié)肥大、畸形,而致關(guān)節(jié)活動障礙、疼
痛等。
疼痛明顯者,應適當休息,減少負重活動。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
可配合理筋手法、離子導入等。
藥物治療
治法:補肝益腎,舒筋活絡。
⑴主方:補腎壯筋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Detail.wct?RecID=2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處方:熟地黃12克,當歸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
續(xù)斷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
1劑。疼痛明顯者,加細辛5克、制川烏10克。腎陽虛者,加淫羊藿12克、
肉蓯蓉15克、巴戟天12克。腎陰虛者,加女貞子12克。氣虛者,去青皮,
加黃芪20克。血虛者,加雞血藤15克、首烏30克。
⑵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當歸5克,川椒
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
煎水熏洗患處。
⑶單方驗方:
①骨質(zhì)增生丸(廣東中醫(y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熟地黃60克,雞血藤45克,骨碎補45克,肉蓯蓉30克,鹿銜
草30克,淫羊藿30克,萊菔子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
每次服1~2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②骨刺丸(廣東中醫(yī)學院《外傷科學》)
③外方:制川烏1份,細辛1份,白芷1份,當歸1份,萆薢2份,紅花
2份,蜜糖適量。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次1~2丸,每日2
~3次,開水送服。
⑷中成藥:
①骨仙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開水送服。
②壯骨關(guān)節(jié)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飯后開水送服。
理筋手法
先點按血海、膝眼,然后揉按局部及推按髕骨的上、下緣,理順筋絡。
離子導入以直流電流電陳醋導入,或直流電威靈仙離子導入。治療時,將
紗布浸陳醋或50%威靈仙酊劑置襯墊上,再放在患側(cè)膝部,每次治療時間為
15~20分鐘,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Detail.wct?RecID=26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系統(tǒng)性紅斑性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狼瘡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是一種侵犯多系統(tǒng)的全身性疾患,除皮膚損
害外,常有關(guān)節(jié)痛、發(fā)熱等全身癥狀,可累及腎、心、肺、肝、腦、血
液等器官組織。
1、多見于15~40歲的女性。
2、皮疹的特征:
⑴約80%的患者有皮疹,但有少數(shù)患者在整個病程中沒有疹表現(xiàn),
應予注意。
⑵皮疹多發(fā)于面頰和鼻梁,其次為頭皮、前額、外耳、指(趾)末
端、甲廓及上肢伸側(cè)等處。主要表現(xiàn)為鮮紅或紫紅色的斑疹,邊界清楚
或不清楚,皮疹常廣泛、對稱分布。典型者為位于鼻梁和兩側(cè)面頰的水
腫性蝶形紅斑,和位于甲廓指(趾)末端之紅斑或出血性瘀點。此外,
皮疹有的尚可表現(xiàn)為丘疹、風團、水皰、血皰、結(jié)節(jié)、瘀斑及網(wǎng)狀青斑、
多形性紅斑等。
⑶常有雷諾氏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指、趾皮膚呈陣發(fā)性發(fā)白、青紫后,繼
之以潮紅,常因寒冷或情緒波動等而誘發(fā)),以及狼瘡性脫發(fā)(頭發(fā)稀
疏脫落,以額部至頭頂部較明顯),毛發(fā)失去光澤,干燥脆弱,容易折
斷和脫落,常長短參差不劑)。
⑷常見在上口唇皮膚部位及下口唇唇紅部位出現(xiàn)紅斑、脫屑,境界
清楚,有的伴有輕度萎縮;當全身癥狀加劇時,口唇的炎癥反應也常加
重。
⑸口腔、鼻腔、咽部或外陰部粘膜可見紅腫、糜爛或淺潰瘍。少數(shù)
患者表現(xiàn)為典型的盤狀紅斑性狼瘡的皮疹。
3、約90%患者伴有發(fā)熱?;顒影l(fā)作時,多有高熱或弛張熱,也可表
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發(fā)熱或低熱。熱型不規(guī)則,無特異性。
4、約90%患者有關(guān)節(jié)疼痛,且常為首發(fā)癥狀,表現(xiàn)類似痹證(風濕
性關(guān)節(jié)炎);其疼痛為游走性或固定性,多見于手指小關(guān)節(jié)及腕、肘、
踝、膝、肩、髖等關(guān)節(jié),有的關(guān)節(jié)腫脹,甚至可致關(guān)節(jié)攣縮或僵硬。部
分患者可伴有肌肉疼痛。
5、腎損害:發(fā)生率50%~80%,表現(xiàn)為腎炎或腎病綜合征;常出現(xiàn)不
同程度的蛋白尿及血尿,下肢浮腫,甚則腹水、全身浮腫,血壓升高。
嚴重者可出現(xiàn)尿毒癥、腎功能衰竭。
6、心損害:發(fā)生率在30%~80%,主要病變?yōu)樾陌住⑿募⊙谆蛐膬?nèi)
膜炎。輕者癥狀不明顯,較重者可出心悸、心前區(qū)不適、胸翳、氣促、
脈結(jié)代等,嚴重者可致心力衰竭。
7、呼吸系統(tǒng)損害:主要表現(xiàn)為間質(zhì)性肺炎和干性或滲出性胸膜炎。
出現(xiàn)咳嗽、多痰,呼吸困難、發(fā)紺、胸痛等癥狀。
8、消化系統(tǒng)損害:常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腹瀉、
便血等。約30%的患者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
細覽頁面 頁碼,1/5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9、精神及神經(jīng)癥狀:表現(xiàn)為失眠,情緒不安,記憶力減退,幻覺,
幻聽,妄想,哭笑無常和強迫觀念,甚則癡呆及譫妄等,有的還可發(fā)生
癲癇樣抽搐、偏癱、截癱及周圍神經(jīng)麻痹等。
10、其他癥狀:半數(shù)以上的患者出現(xiàn)貧血。約50%患者有局部或全
身淋巴結(jié)腫大,一般無壓痛,質(zhì)較軟。20%~30%患者有眼底病變,主要
為視網(wǎng)膜病變。此外,??梢娫陆?jīng)紊亂或閉經(jīng)等。
11、應作下述實驗室檢查:
⑴血常規(guī)檢查,常見輕度或中度貧血,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
同時常伴有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
⑵尿常規(guī)檢查,??梢姴煌潭鹊牡鞍啄颉⒓t細胞、白細胞和管型。
⑶血沉,活動期大都明顯加快,緩解期可接近或回復正常,但也有
臨床癥狀控制后血沉仍不下降者。
⑷血清蛋白電泳,可見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高,特別是 r-球蛋類
白增高,有時〆2-球蛋白亦可增高,A、G 比值可倒置。
⑸測定血肌酐、尿素氮等,以了解腎功能是否受損及其損害程度。
⑹肝功能檢查,肝臟受累者可異常。
⑺紅斑狼瘡細胞檢查,活動期75%~90陽性。
⑻抗核抗體(ANA)檢查,活動期95%以上陽性,且其滴度傾向于與
本病的活動程度相平行。
⑼抗雙鏈DNA抗體檢查,活動期陽性率約60%,且其滴度亦傾向于與
本病的活動程度相平行。⑽血清補體測定,在病程中,尤其在活動期,
多數(shù)患者血清補體值下降,下降程度與本病的活動情況一致。通常測定
總補體(CH50),分補體C3、C4,有條件也可測定分補體C1、C2、C9等。
此外,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在本病活動期也多中呈陽性。
⑾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有條件者并可作內(nèi)臟器官的組織病理學檢
查,對進一步明確診斷有意義。
⑿有條件者可作皮膚免疫熒光帶試驗,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皮膚損害
處90%以上陽性,無皮膚損害處(正常皮膚)60%陽性;而盤狀紅斑狼瘡
皮膚損害處90%陽性,無皮膚損害處則呈陰性。此試驗對紅斑狼瘡的診斷,
特別是對無皮疹的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的確診都很有價值。免疫熒光帶在
治療中隨病情緩解而消失。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而成。因肝主藏血,
腎主藏精,精血不足則虛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目光曝曬,而致熱毒
內(nèi)侵,兩熱相搏,燔灼營血,外則熱損血絡,血溢成斑,內(nèi)則損及肝腑,
諸證迭起。本病在急性發(fā)作期,常表現(xiàn)為熱毒熾盛氣血兩燔;當而邪熱
漸退,則表現(xiàn)為陰虛火旺,肝腎不足的證候;病久氣血耗傷,而表現(xiàn)為
氣陰兩虛之證;或因肝氣郁結(jié),氣血凝帶,而表現(xiàn)為肝郁血瘀;后期每
因陰損及陽,累及于脾,以致脾腎陽虛。在整個病程中,熱毒熾盛之證
候可以相繼或反復出現(xiàn),甚或熱毒內(nèi)陷,熱盛動風等。病情常虛實互見,
變化復雜。臨床宜根據(jù)辨證,分別采用清熱解毒涼血、養(yǎng)陰清熱、益氣
養(yǎng)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和溫補脾腎等方法。
熱毒熾盛型
[證見]水腫性鮮紅斑或紫紅斑,可見瘀點、瘀斑或血皰;伴有高熱,
細覽頁面 頁碼,2/5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全身乏力,關(guān)節(jié)疼痛,煩躁,口渴喜飲,或見口舌糜爛,小便短赤,大
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紅絳或紫黯,苔黃膩或黃干,脈弦數(shù)或洪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
[方法]
1、主方:犀角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加減
處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地黃、魚腥草各30克勤克儉,
赤芍、牡丹皮各12克,紫草、茜草根、青蒿、玄參、防己各15克。水煎
服,每日1~2劑。
關(guān)節(jié)疼痛明顯者,加秦艽12克、威靈仙15克。兼氣分熱盛者,加生
石膏30~60克(先煎),知母、黃芩各12克、黃連9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
大黃12克(后下)、枳實12克。熱盛動風痙闕者,加羚羊角2~4克(磨
汁或銼末沖服)、鉤藤15克。
2、中成藥
⑴清開靈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
脈滴注,每日1次。⑵雙黃連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⑶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
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用于熱毒內(nèi)陷、神昏譫語者(服中藥湯劑并
加服紫雪丹或新雪丹中)。
陰虛火旺型
[證見]皮疹主要為面部紅斑或顴紅,伴有低熱不退,頭暈目眩,耳
鳴,口燥咽干,五心煩熱,頭發(fā)稀疏脫落,關(guān)節(jié)痛,關(guān)節(jié)痛,腰膝酸軟,
月經(jīng)不調(diào),失眠多夢,大便干,小便黃。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數(shù)或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熱。
[方法]
1、主方: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合二至丸(王肯
堂《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生地黃、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山萸肉各12克,茯
苓、山藥、女貞子各15克,旱蓮草18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
1劑。
虛火旺明顯者,加知母、黃柏各9~12克。關(guān)節(jié)痛者,加秦艽12克、
威靈仙15克、老桑枝30克。腰膝酸軟者,加川杜仲、桑寄生各15克。失
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各15克。
2、中成藥
⑴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⑵知柏
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⑶狼瘡定片,口服,
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氣陰兩虛型
[證見]紅斑色淡,或隱隱可見;伴有面色晃白,時有低熱,心悸,
怔忡,氣促,精神萎靡,全身乏力,關(guān)節(jié)酸痛,納呆,失眠,或見自汗
或盜汗,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數(shù)、細弱或結(jié)代。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藥]
1、主方:生脈散(李杲《內(nèi)外傷辨惑論》)加味
處方:黨參25克,麥冬、黃芪、生地黃、熟地黃、山藥、女貞子、
白芍各15克,五味子6克,酸棗仁12克,旱蓮草18克。水煎服,可復渣
再煎服,每日1劑。偏熱或有虛火者,去黨參、黃芪,加太子參30克、
五爪龍30克。氣陰虛明顯者,黨參改用西洋參9~12克(另燉服)。心悸、
怔忡者,加茯苓15克,遠志6克。關(guān)節(jié)酸痛者,加秦艽12克、威靈仙15
克。納呆者,加布渣葉15克。失眠者,加合歡皮、茯苓各15克。
細覽頁面 頁碼,3/5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中成藥
⑴生脈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
滴注,每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
⑵狼瘡定片,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肝郁血瘀型
[證見]皮疹色黯紅,或見瘀斑、瘀點;伴有倦怠乏力,胃納欠佳,
腹脹噯氣,脅脅疼痛,頭暈,失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閉經(jīng)。舌質(zhì)紫黯,或舌
尖邊有瘀斑、瘀點,脈弦、弦細或弦數(shù)。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丹梔消防遙散(薛己《內(nèi)科摘要》)加減
處方:柴胡、赤芍、白術(shù)、枳殼各12克,山梔子、牡丹皮各9克,
茯苓、丹參、郁金各15克,益母草15~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劑。
2、中成藥
⑴丹參注射液或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
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
⑵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脾腎陽虛型
[證見]皮疹色淡紅或黯紫,或無明顯皮疹;伴有精神萎靡不振,低
熱或無發(fā)熱,形寒怕冷,面色晃白或萎黃,倦怠乏力,關(guān)節(jié)酸痛,腰膝
酸軟,頭暈,目眩,耳鳴,心悸,自汗,頭發(fā)晃白疏枯槁,下肢或全身
浮腫,腹脹,動則氣促,不思飲食;或伴有惡心、嘔吐,或面如滿月、
頸項肥粗,尿少甚至尿閉,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舌體胖,舌邊有齒印,
苔薄白,脈濡細、沉細或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
1、腎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合四君子湯(陳師文等《太平
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黃芪各30克,白術(shù),茯苓,山藥、澤瀉各115克,熟
地黃18克,山萸肉12克,制附子9克,肉桂3克(焗)。水煎服,每日1
劑。腫脹較甚,尿少或尿閉者,加豬苓、車前子各15克。病情較嚴重者,
黨參改用高麗參9~12克(另燉和藥眼),必要時用獨參湯(高麗參9~12
克,燉服)或參附湯(高麗參9~12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
2、中成藥
⑴麗參注射液,每次4~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
靜脈滴注,每日1~2次。
⑵金匱腎氣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
病情較穩(wěn)定者。說明: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發(fā)生
多系統(tǒng)、多器官的損害,病情較復雜,變化多端。臨床表現(xiàn)為活動(急
性、亞急性發(fā)作)與緩解交替進行,嚴重者及治療不當者往往可導致死
亡。對本病的治療,一般宜采用中西綜合治療措施。中醫(yī)辨證論治如上
面所述,此外,尚可應用一些中草藥的制劑,如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
片、雷公藤多功片等。西藥首選為皮質(zhì)炎固醇激素。一般在活動期宜使
用足夠劑量的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待病情控制后再逐步撤減,并探尋適當
的維持量(一般為強的松5~15毫克/日)。如有必要,可聯(lián)合使用免疫
抑制劑(如環(huán)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此外,尚可使用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如
左右旋咪唑、胸腺素、轉(zhuǎn)移因子等),并加強支持療法,以及預防繼發(fā)
感染等。實踐證明,采取中西綜合治療措施,有利于提高療效,降低死
細覽頁面 頁碼,4/5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亡率,減少合并癥的發(fā)生。
細覽頁面 頁碼,5/5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細皮風疹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細皮風疹是一種主要發(fā)生于兒童的常見皮膚病,其皮疹特點為風團
樣丘疹。古醫(yī)籍尚有水疥之稱。本病西醫(yī)稱之為丘疹性蕁麻疹。
1、多見于兒童,有時也可見于青年和成年人。多發(fā)于溫暖季節(jié)。
2、皮疹好發(fā)于臀部、腹部、腰背部和四肢等部位。
3、皮疹為黃豆大至花生米大小的紅色風團樣丘疹,略呈紡錘形,
其中心常有針頭大的小水皰或丘皰疹(少數(shù)可較大水皰)。皮疹呈疏散
分布。
4、自覺劇癢,一般無全身癥狀。
5、皮疹一般經(jīng)1~2周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但可反復發(fā)作,
新?lián)p害??刹粩喟l(fā)生,新舊皮疹同時存在。
細皮風疹因風熱之邪外襲,壅滯肌膚而發(fā);或因腸胃不和,蘊濕生
熱,復感風邪,郁于肌膚所致;且常與昆蟲叮咬、蟲毒內(nèi)侵有關(guān)。本病
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疏風清熱利濕,并宜結(jié)合采用外治法。
風熱型
[證見]皮疹為風團樣丘疹,色紅,其中心可有丘皰疹或小水皰,劇
癢。舌質(zhì)稍紅,苔薄微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連翹各12克,牛蒡子、防風、浮萍各9克,荊芥、
蟬蛻各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兼食滯者,加炒山楂肉9克、谷芽15克、麥芽12克。夾濕者,加土
茯苓15克。
濕熱型
[證見]風團樣丘疹上的水皰較大(甚或為大皰,個別可見膿皰),
糜爛,滲液;皮疹多發(fā)于下半身,或伴有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浮
數(shù)或滑數(shù)。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主方:萆 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 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滑石18克,牡丹皮、澤
瀉各9克,通草、蟬蛻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如熱毒較盛,或有膿皰者,加黃柏9克,金銀花、連翹各12克。便
秘者,加大黃9克(后下)。
說明:如患兒年齡較小者,以上劑量宜酌減。
外治法
1、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待溫,外洗。
2、外搽1%薄荷爐甘石洗劑或1%冰片爐甘石冼劑,也可外搽百部酊。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Detail.wct?RecID=32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夏季熱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夏季熱又稱暑熱證,為嬰幼兒特有的熱性病。臨床以長期發(fā)熱,口
渴多飲、多尿、汗閉為特征。發(fā)病與氣候炎熱密切相關(guān),自盛夏起發(fā)熱,
可持續(xù)1~3個月。以6個月至3歲體弱小兒為多見。西醫(yī)亦稱為夏季熱或
暑熱癥。
1、嬰幼兒在夏季長期發(fā)熱,熱勢隨氣溫升降,伴有口渴、多飲、
多尿、汗閉或少汗等癥。患兒熱勢雖高但無急性病容,病程長則營養(yǎng)情
況較差,秋涼后病多能自愈。
2、本病應與一些長期發(fā)熱的疾病作鑒別。如小兒濕溫,則發(fā)熱較
高,表情淡漠,有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消化道癥狀;若小兒肺癆,
則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或午后潮熱,盜汗,咳嗽,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癥狀。
3、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1、小兒稟賦不足或病后體虛,入夏后不能耐受暑熱熏蒸而發(fā)病。暑
氣蘊于肺胃,灼傷肺胃之津,津虧則內(nèi)熱熾盛,故發(fā)熱、口渴多飲;暑
易傷氣,氣虛下陷,氣不化水,則水液下趨膀胱,而出現(xiàn)尿多清長;暑
傷肺氣,開闔失職,肌腠閉塞,故見少汗或無汗;汗與小便,俱屬陰津,
異物而同源,故汗閉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津傷則必飲水自救,因而形
成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的證候。
2、本病之辨證應辨別病屬何臟何腑,證屬陰虛、氣虛還是陽虛。如
屬肺胃陰虛的,則見津傷熱證;如屬脾胃虛弱的,則見中陽不振證侯;如
屬脾胃兩虛,心火獨盛的,則多表現(xiàn)為下虛上盛的證侯。
3、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以清暑護陰、扶脾益氣、溫下清上為主,
注意不能過用苦寒及辛燥,以免傷陽耗陰。
暑傷肺胃
[證見] 長期發(fā)熱,熱勢較高,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干燥灼
熱,無汗或少汗,尿多,精神煩躁,口唇干燥。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 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
[方藥]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加減
處方:西洋參6克(另煎),石斛10克,麥冬10克,黃連3克,淡竹
葉8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5克,荷梗10克,粳米15克(包煎)。水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煎服,每日1劑。汗閉熱高者,加青蒿10克、香薷6克。高熱煩渴者,加
生石膏30克。舌紅而干者,加鮮蘆根20克、鮮生地黃20克。煩躁不安者,
加象牙絲10克、蓮子心5克。胃納欠佳者,加麥芽15克、山楂15克。
2、中成藥
(1)清身飲沖劑,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2)復方玫瑰茄沖劑,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青蒿地骨皮湯(南昌市第三醫(yī)院驗方)
處方: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薄荷3克(后下),益元散6克(包
煎),淡竹葉8克,連翹10克,金銀花10克,蘆根15克,胡黃連6克。水
煎服,每日1劑。
脾陽不振
[證見] 發(fā)熱時高時低,氣短懶言,肢體乏力,睡時露睛,食欲不振,
口渴引飲,大便溏薄,尿多而清長。舌質(zhì)淡,苔薄,脈虛大或細軟無力。
[治法] 健脾益氣,甘溫除熱。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黃芪10克,當歸6克,山藥15克,扁豆
12克,升麻3克,陳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煩渴引飲,唇
紅舌干者,加石斛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四肢不溫者,加補骨脂
10克、益智仁10克、菟絲子10克。納呆苔膩者,加藿香10克、白蔻仁3克
(后下)。
2、中成藥
(1)李氏清暑益氣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參苓白術(shù)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益氣養(yǎng)陰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黨參、黃芪、何首烏、地骨皮、黑柴胡、知母、澤瀉、白芍、
桂枝、陳皮各6~15克。水煎兩次作2~3次服,每日1劑。
下虛上盛
[證見] 精神萎糜,虛煩不安,面色蒼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小
便清長,大便稀溏,身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舌淡苔薄,脈細
數(shù)無力。
[治法] 溫下清上,護陰潛陽。
[方藥]
1、主方:溫下清上湯(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加減
處方:太子參15克,附子6克,菟絲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螵蛸10
克,補骨脂10克,白蓮須10克,黃連3克,磁石20克(先煎),天花粉10
克,蛤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煩躁不寧者,加龍齒20克(先煎)、
硃燈芯草2扎。口渴引飲者,加鮮石斛15克、烏梅6克。
2、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淡鹽水送服。適用于腎陽不
足者。
3、單方驗方:蠶繭湯(朱大年《實用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蠶繭10~20個,紅棗10~20枚,烏梅5克。水煎服,每日1劑。
1、外治法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取生綠豆50克,雞蛋1枚。將綠豆研細,以80目篩篩過,加雞蛋清,
調(diào)成稠糊狀,做成直徑3~5cm、厚0.5~0.8cm的圓形糊餅2個,分別攤于
布塊上,敷于雙涌泉穴,以繃帶固定,每次敷6~8小時,每日2次。
2、針灸療法針刺大椎、曲池、三陰交、腎俞、氣海等穴。
3、推拿療法旋推脾土、腎水各300次,推上三關(guān)及下六腑各300次,
按揉大椎、足三里各20次,摩涌泉穴100次。
4、飲食療法
(1)蠶繭紅棗烏梅湯:蠶繭20枚,紅棗20枚,烏梅3枚,煎湯代茶
飲用。
(2)荷葉冬瓜湯:鮮荷葉1張,冬瓜皮50克,西瓜皮50克,煎湯代
茶,頻頻飲用。
(3)枸杞冰糖飲:枸杞子50克,五味子50克,冰糖50克。將五味
子裝在凈紗布袋內(nèi),與枸杞子加水100毫升同煎,煮取藥汁800毫升,加
入冰糖,代茶飲用。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先兆子癇 子癇
疾病科屬 婦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懷子而病癇,名子癇。子癇發(fā)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產(chǎn)時或產(chǎn)后。孕
婦突然眩暈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稱子癇,又稱妊娠癇證。子癇是由先
兆子癇發(fā)展而來。先兆子癇往往出現(xiàn)子腫、子暈的病證,并見前驅(qū)癥狀,
如頭暈、視物不清、上腹不適、胸悶嘔惡、面浮肢腫等。檢查可有高血
壓、蛋白尿、水腫三大癥狀(或居其二),稱“先兆子癇”。中醫(yī)稱妊娠
癇證,實際上包括了先兆子癇及癇。先兆子癇與子癇是一個疾病發(fā)展的
不同階段。
本病是孕產(chǎn)婦及圍產(chǎn)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醫(yī)結(jié)合研究的重要
課題。
1、先兆子癇是在子暈、子腫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自覺癥狀,如頭暈頭痛、
視物不清、煩躁不安,胸悶不適等。檢查可見血壓升高、水腫、蛋白尿
三大癥狀或居其二。
2、在先兆子癇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診斷為子癇,
是最危重的階段。
3、應與癲癇及厥證相鑒別。
孕婦肝腎或脾腎素虛,因孕重虛,陰血益虧,肝失濡養(yǎng),則肝陽上
亢,亢極風動;或水不濟火,心肝火盛。風助火威,風火相煽,發(fā)為子
癇?;蚓蹪癯商?,痰火交熾,蒙蔽清竅,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臟
腑失養(yǎng)發(fā)為子癇者。此病以臟腑虛損、損血不足為本,風、火、痰、瘀
為標。
子癇重在預防,在子腫、子暈、先兆子癇階段應積極治療,防止發(fā)
展。一旦發(fā)生子癇,危及母體及胎兒性命,必須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
服虛肝旺型
[證見] 妊娠中晚期,頭暈目眩,頭痛頭脹,耳鳴腰酸,口干咽躁,
煩躁不安,手指發(fā)麻,尿少便秘。舌紅,有裂紋,脈弦滑數(shù)。
[治法] 滋陰養(yǎng)血,平肝潛陽。
[方藥]
主方:杞菊地黃丸(董西園《醫(yī)級》)合二至丸(汪昂《醫(yī)方集解》)
加味
處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15克,淮山藥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黃20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20克,
石決明30克,鉤藤15在。水煎服。
脾虛肝旺型
[證見]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體浮腫,頭暈目?;蝾^麻頭重,胸悶
泛惡,納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實。舌淡泮,脈緩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潛陽。
[方藥]
主方:白術(shù)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味
處方:白術(shù)30克,云苓30克,大腹皮20克,陳皮6克,生姜皮15克,
石決明30克,白芍20克,鉤藤15克,丹參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
說明:上述兩個證型為先兆子癇階段。
肝風內(nèi)動型
[證見] 孕晚期或正值產(chǎn)時或產(chǎn)后1~2日,頭暈頭痛,視物不清,煩
躁不安,顏面潮紅,突發(fā)全身抽搐,牙關(guān)緊閉,甚則昏不知人。舌紅或
絳,苔薄黃,脈弦滑數(shù)。
[治法] 平肝熄風止痙。
[方藥]
主方:羚羊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
處方:羚羊角粉3克,鉤藤30克(后下15分鐘),桑葉15克,杭菊花
15克,川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黃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
草6克,全蝎10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水煎服。
對昏迷不醒者,可鼻飼給藥。或救醒后再服。
痰火上擾型
[證見] 妊娠晚期或產(chǎn)時或新產(chǎn)后,頭暈頭痛,胸悶泛惡,忽然倒
仆,全身帛搐,口噤,昏不知人,氣粗痰鳴。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 清熱豁痰,開竅止痙。
[方藥]
主方:萬氏牛黃清心丸(萬全《痘疹世醫(yī)心法》)加減
處方:天然牛黃0.3克(沖服),川黃連9克,黃芩15克,山梔子15克,
郁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黃9克,全蝎9克,石草蒲12克。水煎服。
說明:上述各證型,如出現(xiàn)面色黯滯,舌黯有瘀斑,則為挾瘀之征,
可在原方中選加當歸、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
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環(huán)。如反復帛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
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腎功能的檢測,防止酸中毒及臟腑功
能衰竭。子癇常于帛搐后自然作產(chǎn),且產(chǎn)程快,必須盡快做好分娩處理。
若病情穩(wěn)定,仍未作產(chǎn),必要時可終止妊娠,產(chǎn)后仍需預防產(chǎn)后子癇的
發(fā)生。
1、針灸療法
抽搐者,針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沖。昏迷者,針刺人中、
百會、涌泉、風池。
2、預防與調(diào)護
本病以預防為主。定期做好產(chǎn)前檢查,及時治療子腫、子暈及出現(xiàn)
先兆子癇的各種癥候,防止進一步發(fā)展為子癇。一旦發(fā)生子癇,危及母
體及胎兒,應做好有關(guān)護理。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癇證
疾病科屬 內(nèi)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癇證是一種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又名癲癇或羊癇風。其臨床表
現(xiàn)特征為發(fā)作性精神恍惚,甚則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
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蘇醒。西醫(yī)的癲癇可按本
證辨證論治。
1、大發(fā)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斜視,口肢抽搐,口吐涎
沫,或有異常叫聲,醒后如常人。2、小發(fā)作時,僅有突然呆木,面色
蒼白,或兩目凝視,頭向前傾,短時間即恢復正常。3、反復發(fā)作,發(fā)
無定時,發(fā)作時間長短不等,多數(shù)在數(shù)秒至幾分鐘即止,少數(shù)可達數(shù)小
時以上。蘇醒后對發(fā)作情況一無所知。4、發(fā)作前常有眩暈、胸悶等癥。
5、腦電圖檢查可見異常。
本證之形成,大多由于七情失調(diào),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jié),
勞累過度,或患它病之后,造成肝脾腎損傷,痰濁阻滯,氣機逆亂,風
陽內(nèi)動所致,而尤以痰邪作崇最為重要。其病情的輕重常與痰濁的深淺,
正氣盛衰有關(guān)。一般說來,初起時因正氣未衰,痰濁不重,故發(fā)作持續(xù)
時間短,間歇期長;如反復發(fā)作,正氣漸衰,痰濁不化,愈發(fā)愈頻,使
正氣更衰,互為因果,其病亦漸重。治療宜分標本虛實。頻繁發(fā)作時,
以治標為主,著重豁痰順氣,熄風定癇。平時則治本為重,宜健脾化痰,
補益肝腎,養(yǎng)心安神。
風痰閉阻型
[證見] 發(fā)作時卒然昏仆,兩目上視,抽搐吐涎,或有尖叫與二便
失禁。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 滌痰熄風,開竅定癇。
[方藥] 1、 主方:定癇丸(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加減處方:茯苓
20克,石菖蒲10克,遠志9克,全蝎6克,僵蠶12克,琥珀末3克(沖服),
天竺黃10克,天麻10克,膽南星10克,法半夏12克,地龍12克,陳皮6克。
水煎服。
2、 中成藥
⑴醫(yī)癇丸,每次6克,每日2次。
⑵白金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 單方驗方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⑴河南鎮(zhèn)癇方(劉玲驗方)
處方:白蒺藜、僵蠶、蛇床子各62克,蜈蚣7條,膽南星45克,朱砂
9克,青礞石93克,共研為細面末,制成蜜丸,每丸重2.5克(含生藥、
蜂蜜各1.25克)。成人每次1丸,每日3次。
⑵鎮(zhèn)癇方(孫景堯驗方)處方:
全蝎50克,白礬、膽南星、郁金各25克,共研為細末。每晚服10克。
痰火內(nèi)盛型
[證見] 性情急燥,心煩失眠,口干苦,大便秘結(jié),發(fā)作時癥狀與
風痰閉阻型相同。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 清肝瀉火,化痰開竅。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杲《蘭室秘藏》)合滌痰湯(嚴用和《濟
生方》)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梔子10克,黃芩12克,木通10克,法半夏12克,
膽南星10克,石菖蒲9克,枳實12克,陳皮6克,天竺黃12克,地龍12克,
郁金10克,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癇癥鎮(zhèn)心丹,每次1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石膏朱砂散(蘇通臣等《河北中醫(yī)》1988.6)
處方:生石膏30克,朱砂12克,白礬9克,共研為細末,每次服1克,
每日2~3次。
心腎虧虛型
[證見] 癲癇發(fā)作日久,健忘,心悸,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神疲乏
力。苔黃膩,脈細弱。
[治法] 補益心腎,健脾化痰。
[方藥]
1、主方:大補元煎(張介賓《景岳全書》)合六君子湯(虞摶《
醫(yī)學正傳》)處方:黨參20克,山藥18克,熟地黃15克,杜仲15克,當
歸12克,枸杞子12克,法半夏15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2克,
酸棗仁12克,遠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鎮(zhèn)癇片,每次4片,每日3次。3、單方驗方:通脈愈癇丸(賴天松等
《臨床奇效新方》)處方:黃芪、黨參、紫河車、當歸各60克,肉桂、
紅花、川芎各15克,赤芍、桃仁各30克,丹參90克,法半夏、生南星、
煅礞石各45克,石菖蒲20克,天麻5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
克,每次1丸,每日3次,用姜湯送服。一個月為一療程。
1、 外治法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撒入臍窩、神闕穴,外用膏藥固定,
7~10天換1次。
2、 針灸療法下列兩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合,印堂,人中,內(nèi)關(guān),
神門,三陰交;②鳩尾,中脘,內(nèi)關(guān),間使,太沖。適用于發(fā)作期,用瀉
法。濕痰盛者,酌加天突、豐隆,灸百會、氣海、足三里。癇證反復頻發(fā)
者,針印堂、人中,灸中脘,也可針會陰、長強穴。
3、 飲食療法
⑴天麻陳皮粥:天麻、陳皮各1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粥成加
入白糖適量調(diào)勻,分2次服。適用于風痰阻閉型。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杞子燉羊腦:枸杞子30克,羊腦1副,放燉盅內(nèi)加適量水,隔水
燉,鹽調(diào)味服。適用于心腎虧虛型。
⑶絲瓜飲:老絲瓜1段,杏仁12克,陳皮10克,水煎服。適用于痰
火內(nèi)盛型。
4、 預防調(diào)護
⑴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不宜偏食辛辣、油膩食物,宜戒煙酒。
⑵不宜從事高空、水上、駕駛等工作,以免發(fā)生意外。
⑶發(fā)作時應除去假牙,保護舌頭,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免窒息。
病例1
陳某,男,35歲,近一個月來覺
口渴,喝水較多,食量較前增加,體
重較前下降2KG,尿多。因而去醫(yī)院
就診,查:空腹血糖15.2mmol/l。↑
病例2
某女,65歲,在某大醫(yī)院確診糖尿病10
年,近3年發(fā)現(xiàn)高血壓,時有頭暈。3天前起
床時發(fā)現(xiàn)右側(cè)肢體乏力,走路時須拖動患肢,
言語含糊不清。PE:BP160/90mmhg,口角歪
斜,右上肢肌力3級,右下肢肌力4級。
輔查:頭顱CT示多發(fā)性腔隙性腦梗塞
空腹血糖20mmol/l ↑
病例3
張XX,男,60歲,某院醫(yī)生,
某日突然覺雙目視物不清,尤以
右眼為甚,遂住院檢查。檢查發(fā)
現(xiàn)雙側(cè)視網(wǎng)膜呈糖尿病改變,空
腹血糖12mmol/l。 ↑
病例4
某男,45歲,確診2型糖尿病6年。
某日開始覺眼瞼、雙下肢浮腫,逐漸
加重,尿漸少,疲倦,手腳不溫,遂
住院。PE:水腫Ⅱ。,輔查:尿分析
白蛋白5g/L ↑,血白蛋白23g/l↓,肝
腎功能正常。
病例5
劉某,男,35歲,右足趾紅腫潰爛3天 。
患者有1型糖尿病史近20年,一直堅持用胰島素
治療。四天前因剪趾甲后,次日即發(fā)現(xiàn)右足大拇趾
紅腫疼痛,用過紅霉素軟膏后未見效果,第四天見
足趾末端發(fā)黑、潰爛,發(fā)熱T38.5oC,即來醫(yī)院就診,
收入院治療。經(jīng)5天保守治療,患者創(chuàng)口潰爛加重,、
并向上蔓延,為保全性命,送病者到外科做了患肢
截肢術(shù)。

[概述]
1、病名概念
2、源流
3、范圍

..多飲、多食、多尿、消瘦
.. (體重減少)或尿有甜味
..
.. —— 三多一少
..


1、消渴病名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素問.奇病論》:“此
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
2、《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創(chuàng)白虎加人參湯、腎氣
丸方劑。
3、《諸病源候論.消渴候》主張:“先行一百二百步,多
者千步,然后食之。”“ 其病變多發(fā)癰疽”
4、《太平圣惠方.三痟論》:“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
名痟中,三名痟腎。”后世醫(yī)家分為上、中、下三消。
5、《丹溪心法.消渴》治療以“養(yǎng)肺、降火、生血為主”。
形成養(yǎng)陰為主治療理論。

津液虧損
飲食失節(jié)
情志失調(diào)
勞欲過度
稟賦不足
釀生內(nèi)熱
氣郁化火
虛火內(nèi)生
五臟虛弱,腎陰虧損
[病因病機]
消渴

[病因病機]
1、稟賦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 —— 五臟虛弱 —— 腎陰虧損 —— 陰虛
火旺 —— 灼傷津液 —— 消渴。
2、飲食失節(jié)
過食肥甘醇酒 —— 損傷脾胃-—— 運化失職—— 積熱
內(nèi)蘊 —— 化燥傷津,消谷耗液 —— 消渴。
3、情志失調(diào)
長期精神刺激 —— 氣機郁結(jié) —— 郁久化火—— 火熱
熾盛 —— 灼傷肺、胃、腎之陰 —— 消渴。
4、勞欲過度
房勞太過—— 損傷腎精 —— 虛火內(nèi)生 —— 灼傷津液 —
— 消渴。

總病機:陰虛燥熱
病位:肺、胃、腎
病機轉(zhuǎn)化(消渴變證或稱并發(fā)證):
氣陰兩虛,瘀血內(nèi)阻 — 心痛、中風、四肢麻木
陰損及陽、陰陽兩虛 — 水腫
瘀阻絡脈,熱毒內(nèi)生或瘡毒外襲 — 瘡瘍、癰疽
正氣虧虛,感染癆蟲 — 肺癆
耳目失養(yǎng)— 視朦、耳聾
肝腎陰虧
虛風內(nèi)動—眩暈
陰液極虧,虛陽上浮或陰竭陽亡 — 神昏或昏迷、
死亡。

[診斷]
1、主癥:三多一少。
2、以肺癆、水腫、眩暈、胸痹心痛、中風、
眼疾、瘡瘍就診發(fā)現(xiàn)。
3、無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
4、測血糖、糖耐量、空腹胰島素、胰島素
釋放試驗等。

[鑒別診斷]
1、口渴癥
2、癭病
[辨證要點]
1、辨部位 上、中、下三消。肺、胃、腎。
2、辨標本 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3、辨并發(fā)癥
眼疾、癰瘡、肺癆、心腦疾?。ㄐ耐?、
眩暈、中風)、水腫、肢體麻木。

糖尿病并發(fā)癥
.. 心血管—胸痹、眩暈
.. 大血管
.. 腦血管—中風
.. 糖尿病腎病—水腫
.. 糖尿病眼病—視朦
.. 微血管 糖尿病足病—壞疽
.. 糖尿病皮膚病變—潰瘍
.. 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四肢麻木

治療原則:
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
或滋陰溫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體育療法
飲食療法

分證論治
上消
1、肺熱津傷
癥狀: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
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shù)。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消渴方
天花粉 黃連 生地黃 藕汁

中消
2、胃熱熾盛
癥狀:多食易饑,口渴,尿多,
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
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方藥:玉女煎
生石膏 知母 生地黃 麥冬 牛膝

下消
3、腎陰虧虛
癥狀:尿頻尿多,混濁如脂膏,或尿
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
燥,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補腎,潤燥止渴。
方藥: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 山萸肉 山藥 茯苓 澤瀉 丹皮

4、陰陽兩虛
癥狀:小便頻數(shù),混濁如膏,甚至
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干枯,
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怕冷,
陽痿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淡苔白而干,
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滋陰,補腎固攝;
方藥:金匱腎氣丸
熟地黃 山萸肉 山藥 茯苓 澤瀉 丹
皮 附子 肉桂

消渴變證(并發(fā)癥)的治療:
胸痹 – 氣滯血瘀、氣虛血瘀– 生脈散合血
府逐瘀湯
眩暈 -肝腎虧虛,虛風內(nèi)動 – 天麻鉤藤飲
中風 – 氣虛血瘀 – 補陽還五湯
- 肝腎虧虛,瘀血內(nèi)阻—生脈散合補
陽還五湯
水腫 – 脾腎兩虛– 五苓散合腎氣丸
--陰陽兩虛 –濟生腎氣丸

視瞻昏渺 --肝腎虧虛,瘀血內(nèi)阻 - 杞菊
地黃丸、石斛夜光丸
脫疽 — 陰寒下注,阻滯經(jīng)脈—陽和湯
癰疽— 陰虛燥熱,瘡毒侵襲—五味消毒飲
肢體麻木 — 氣陰兩虧,經(jīng)絡失養(yǎng)—益氣
養(yǎng)陰、養(yǎng)血通絡—生脈散+四物湯+通絡藥

預防護理(加強消渴病宣教)
1、 注意日常生活護理
2、節(jié)制飲食
3、堅持體育鍛煉
4、堅持治療,定期監(jiān)測

病案:
陳某,女,70歲,因多飲、多尿10余年,加重伴神疲
乏力7天由門診擬2型糖尿病于2002年8月15日收入院。
患者有糖尿病史10余年 ,一直服口服降糖藥治療,
血糖控制不理想。一周來覺多飲、多尿再發(fā),神疲乏力,
面色恍白,納呆,頭暈,畏寒多衣,大便稍硬,舌質(zhì)暗紅,
苔薄黃干,脈細弦。
輔助檢查:空腹血糖23mmol/l,尿糖56mmol/l。
請回答:1、中醫(yī)診斷、分型
2、治則
3、方藥

答案:
中醫(yī)診斷:消渴
分型: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兼瘀
血內(nèi)阻。
治則:溫陽滋陰,益氣活血。
方藥:腎氣丸加益氣活血之品。

小結(jié)
一、消渴概念
二、病因病機、總病機
三、鑒別診斷:癭病
四、消渴變證(胸痹、眩暈、中風、水腫 、視
朦、壞疽、瘡瘍、四肢麻木)
五、分證論治

1、消渴
2、消渴并眩暈、中風
3、消渴并視朦
4、消渴并水腫
5、消渴并癰疽

 疾病名稱 小兒麻痹癥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小兒麻痹癥是兒童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多見于1~5歲小兒,
常發(fā)生在夏秋季。臨床以發(fā)熱,伴有咳嗽、咽痛、多汗或有嘔吐、泄瀉、
腹痛、全身肌肉疼痛,繼而出現(xiàn)肢體痿軟,肌肉弛緩和痿縮為其特征。
早期屬溫病范疇,后期則屬于輕腳瘟、痿癥、痿躄、小兒中風等病證。
西醫(yī)稱之為脊髓灰質(zhì)炎。
1、有流行病史及接觸史。初起時有發(fā)熱汗出,咳嗽流涕,煩躁,
腹痛腹瀉等呼吸道及輕度消化道癥狀。經(jīng)過1~4天后,癥狀消退,但數(shù)
天后,身熱復起,全身不適,感覺過敏,肌肉疼痛,不愿人抱,或有嗜
睡,繼則逐漸出現(xiàn)肢體癱瘓。癱瘓呈弛緩性、不對稱分布,下肢多于上
肢,其他肌群亦可受累。如長期不見恢復,除病側(cè)肌肉痿縮外,骨骼亦
可出現(xiàn)畸形。
2、本病初起時與傷風感冒相類似,故不易相鑒別。應結(jié)合流行病
史、預防接種史、發(fā)病季節(jié),詳細詢問,如見雙峰熱、汗多、嗜睡、頭
痛、惡心、嘔吐、咽痛等,應疑為本病。本病尚應與痹證作鑒別,痹證
多發(fā)生在冬春季,雖有發(fā)熱,關(guān)節(jié)腫痛,活動障礙,但無癱瘓。
3、實驗室檢查:腦脊液細胞數(shù)大多增加(亦可正常);進行病毒
分離及血清學檢查,均具有診斷意義。
1、風熱暑濕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犯肺胃,肺失清肅,故見發(fā)
熱、身痛、咽紅、咳嗽等肺衛(wèi)癥狀;胃失和降,則見嘔吐、腹脹、便
秘等胃腸癥狀。邪毒旋即流注經(jīng)絡,深及四肢百骸,發(fā)生肢體疼痛,
漸而麻痹,后期筋、骨、脈均失所養(yǎng),而出現(xiàn)痿軟、癱瘓、肌肉痿縮
及骨骼畸形等后遺癥。如邪毒內(nèi)竄心肝,可見昏迷、抽搐。若痹阻肺
俞,則產(chǎn)生呼吸不整,喉間痰鳴,吞咽困難等癥。
2、本病的辨證要首先分別病變的部位和虛實。本病與一般溫邪襲
肺、暑濕壅阻腸胃的病證不同,而是肺胃癥狀在先,然后又可出現(xiàn)肝、
腎經(jīng)的病癥,同時又是肌肉、血脈、筋骨三者受損的疾病。病的性質(zhì),
初起屬實,癱瘓期虛中有實,后期則多是氣血虧損,肝腎兩虛的病證。
3、本病的總治療原則:在急性期以清熱解毒、利濕、疏風活絡為
主,后期以疏通經(jīng)絡、益氣活血、強筋壯骨等方法為主要治則。
邪犯肺胃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證見] 發(fā)熱汗出,咳嗽流涕,咽紅咽痛,全身不適,或有頭痛、
嘔吐、腹痛、腹瀉、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舌紅,
苔薄白,脈濡數(shù)。
[治法] 解表清熱,疏風利濕。
[方藥]
1、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6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
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劑。煩
躁不安者,加硃燈芯草3札、地龍10克。嗜睡者,加石菖蒲、遠志各
10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全瓜蔞、決明子各10克。
2、中成藥葛根芩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加味葛草芩連湯(李成業(yè)等《百病實用秘驗方》)
處方:威靈仙10克,葛根10克,黃連3克,黃芩6克,羌活6克,
獨活6克,金銀花15克,綿茵陳10克,扁豆10克,九連環(huán)6克。水煎
服,每日1劑。
邪注經(jīng)絡
[證見] 肺胃癥狀消失后3~4天,發(fā)熱又起,肢體疼痛,轉(zhuǎn)側(cè)不
利,哭鬧不安,拒絕撫抱,繼而出現(xiàn)癱瘓。以下肢為多,可發(fā)生于
一側(cè),亦可兩側(cè)并見;面部癱瘓見口眼歪斜;亦可兼見腹肌癱瘓,
小便失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化濕,疏通經(jīng)絡。
[方藥]
1、主方:三妙丸(虞摶《醫(yī)學正傳》)加減
處方:黃柏10克,蒼術(shù)10克,牛膝10克,生薏苡仁15克,金銀
花藤15克,防己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上肢癱瘓者,加羌活10克。下肢癱瘓者,加獨活10克。面癱者,加
白附子6克、僵蠶10克。
2、中成藥四妙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防己、薏苡仁、山梔、赤小豆各9克,連翹、杏仁、法
半夏各6克,蠶砂8克,滑石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麻痹者,
加秦艽、桑枝各9克,姜黃3克。下肢麻痹者,加黃柏、蒼術(shù)各6克。
氣虛血滯
[證見] 熱退后肢體麻痹,痿軟無力,出現(xiàn)癱瘓,面色萎黃,
易出汗。
[治法] 益氣活血,祛邪通絡。
[方藥]
1、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
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龍10克,
桃仁6克,紅花6克,黨參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癱軟者,
加桑枝15克。下肢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易出汗者,加龍骨30
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藥
(1)養(yǎng)血榮筋丸,口服,每次半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
或隔日1次。3、單方驗方:加味大造丹(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秘
方大全》)
處方:三七、血竭、麝香、生大黃、骨碎補、鱉甲、蜈蚣、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地龍各等分,黃芪量加倍,共研成極細末,裝入瓷瓶內(nèi)密封備用,
勿令漏氣。1~3歲服0.3克,4~5歲服0.4克,每日2次,早晚分服。
肝腎虧損
[證見] 肌肉痿縮,肢體畸形,皮膚欠溫。舌淡,苔薄白,脈
弱。
[治法]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方藥]
1、主方:七寶美髯丹(汪昂《醫(yī)方集解》)加減
處方:何首烏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牛膝10克,菟絲子
10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劑。肢冷脈細者,加黃芪15克、桂枝6克。肢體畸形者,加
沒藥10克、骨碎補6克。
2、中成藥
(1)健步虎潛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連服2個月。
(3)金剛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飯前服用。
(4)七寶美髯丹,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
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治痿湯(張夢儂驗方)
處方:制首烏6克,桑枝6克,菟絲子3克,威靈仙3克,鹿角片
3克,制龜板3克,雞血藤3砍,潼蒺藜3克,川牛膝3克,制狗脊3克,
霜蒼術(shù)2克,黃柏炭2克,貫眾2克,五加皮6克。水煎,飯前溫服,
每日2劑。
1、外治法
(1)桑枝15克,川芎、當歸、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湯,
加黃酒一盅。每日用清潔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以利
筋脈流通。
(2)醋蒸氣療法:將鵝卵石燒紅,淬醋產(chǎn)生蒸氣,熏蒸局部,
能舒展肌腱,通經(jīng)軟堅,改善攣縮以達到糾正硬癱的畸形,適用
于小兒麻痹后遺癥之肌腱攣縮、關(guān)節(jié)強直等癥狀。具體方法:備
鐵桶一只,將已燒紅之鵝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于卵石上,
即產(chǎn)生蒸氣?;颊邤伩s部位放在鐵桶上,外以棉被覆蓋,反復卵
石淬醋,經(jīng)半至1小時后,乘熱進行機械糾正或人工按摩及壓砂
袋進行糾正。每日一次,直至畸形基本糾正。
2、針灸療法
(1)上肢癱瘓者,取肩髃、肩貞、臑上、曲池、外關(guān)、合
谷等穴。下肢癱瘓者,取環(huán)跳、風市、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
絕骨、昆侖、太溪等穴。面神經(jīng)癱瘓者,取頰車、地倉、合谷。
隔肌癱瘓者,取膈俞、期門、鳩尾。腹肌癱瘓者,取中脘、梁門、
氣海。膀胱肌癱瘓者,取腎俞、膀胱俞、中極、關(guān)元、百會。
(2)電針治療后遺癥,每次通電半分鐘,重復通電3~4組配
對穴位:環(huán)跳-秩邊,后陽陵泉-足三里,外陰廉-廉下,委中-落
地。
(3)用三棱針取穴點刺和患肢點刺相結(jié)合:足內(nèi)翻,由昆
侖透太溪,懸鐘透三陰交;足外翻,由太溪透昆侖,三陰交透懸
鐘。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推拿療法
(1)上肢癱瘓:扌袞法,自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陽邊,
往返5分鐘;拿法,施于上肢內(nèi)側(cè);擦脊柱(頸椎至第五胸椎)5~
10分鐘。
(2)下肢癱瘓:扌袞法,自腰部以下扌袞到下肢前后側(cè);拿
法,自患肢向外側(cè),直拿到跟腱。
4、飲食療法
豬脊髓黃豆湯:取豬脊髓(牛脊髓亦可)50克,加黃豆適量
煮食。適用于恢復期或后遺癥期。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Detail.wct?RecID=23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哮證
疾病科屬 內(nèi)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哮證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以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
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特征。西醫(yī)的支氣管哮喘可按本證辨證
論治。
1、發(fā)作時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以及咳嗽、咯痰,甚則張口抬
肩,不能平臥,口唇指甲紫鉗為特點。
2、呈反復發(fā)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累等
因素誘發(fā)。發(fā)作前多有鼻癢、噴嚏、胸悶等先兆。
3、常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本證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伏藏于肺,成為發(fā)病的“夙根”。此
后如遇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倦等多種誘因,均可引起發(fā)
作。
辨證總屬邪實正虛,發(fā)時痰阻氣道,肺氣失于肅降,表現(xiàn)邪實之證;
如反復久發(fā),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xiàn)正虛為主。當
大發(fā)作時,可見正虛與邪實相互錯雜。邪實當分寒痰、熱痰的不同,正
虛應審陰陽之偏虛,區(qū)別臟腑之所屬,了解肺、脾、腎的主次。
大抵本證初發(fā),聲高、氣粗、痰稠、舌苔黃、脈滑數(shù)者多屬實、屬
熱;病程日久、聲低、痰稀白、舌質(zhì)淡者,多屬虛、屬寒。治療當根據(jù)
“發(fā)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發(fā)作時攻邪治標、祛痰利氣;平時治
本,分別采取補肺、健脾、益腎等法。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故
尤以補腎為要著,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fā)作。
發(fā)作期
1、寒哮
[證見] 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痰白稀薄,口不渴,天冷或
受寒易發(fā),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浮或弦緊。
[治法] 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
1、主方:射干麻黃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射干12克,麻黃6克,干姜10克,細辛3克,法半夏15克,紫
苑12克,五味子6克,款冬花12克,甘草6克,大棗5枚。水煎服。
若久病陽虛者,可選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補骨脂15克。
細覽頁面 頁碼,1/4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中成藥
(1)復方咳喘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哮喘姜膽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麻杏平喘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麻黃9克,杏仁12克,蘇子9克,地龍10克,川芎10克,三
七3克(沖服),全蟲2克(研末分吞)。每日1劑,水煎服。
(2)川椒目粉:川椒目研末,裝入膠囊,每次3克,每日2~3次。
Ⅱ 、熱哮
[證見] 喘促哮鳴,痰黃稠而粘,煩悶、口苦、口渴、喜飲、汗
出。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
1、主方:定喘湯(張時徹《攝生眾妙方》)加減
處方:麻黃9克,黃芩12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
克,款冬花12克,蘇子15克,白果10克,括蔞仁15克,葶藶子12克,地
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12克。痰熱傷津者,可加花粉15克、麥冬
12克。
2、中成藥
(1)平喘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2)哮喘沖劑,每次18克,每日2次。
(3)痰咳凈,每次1小藥匙,每日3~6次,含服。
3、單方驗方
(1)哮喘湯(曾德環(huán)等《中國秘方驗方精選》)處方:灸麻黃、桑
白皮各9克,黃芩15克,蟬蛻4.5克,炙款冬花12克。若汗多者,麻黃改
用麻黃根。鼻流清涕者,加辛夷花4.5克、蒼耳子9克。清熱痰者,加括
蔞皮12克或竹茹4.5克。倚息咳喘者,加葶藶子15克。
(2)地龍粉:干地龍研末,裝膠囊,每次3克,每日2~3次。
緩解期
Ⅰ、肺虛型
[證見] 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氣短聲低,面色 白,每因氣候
變化而誘發(fā)。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補肺固衛(wèi)。
[方藥]
1、主方:玉屏風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加味
處方:黃芪18克,白術(shù)12克,防風10克,茯苓12克,五味子6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12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棗5枚。
若氣陰兩虛,可加黨參20克、麥冬12克、玉竹18克、北沙參15克。
2、中成藥
(1)玉屏風散(袋泡劑),每次6克,每日3次。
(2)芪棗沖劑,每次15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寧肺丸(高俊彥《新中醫(yī)》1979.3)
處方:海藻、昆布、蛤粉各150克,北沙參、百合、生地黃、玄參、
茯苓、黃芩、鉤藤、紫河車各90克,黨參、黃芪、枇杷葉、半夏、陳皮、
百部、杏仁、桔梗、瓜蔞皮、馬兜鈴各60克,款冬花、麻黃各45克,瓜
蔞仁450克,白果100粒,小青蛙(干品)300克。上藥共研細末,煉蜜
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連服1000~4000克。
Ⅱ、脾虛型
[證見] 平時咳嗽痰多,食少脘痞,疲乏,氣短,便溏,面色萎黃,
細覽頁面 頁碼,2/4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可因飲食不當而誘發(fā)。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細軟。
[治法] 健脾化痰。
[方藥]
1、主方:六君子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減
處方:黨參18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
紫苑12克,炙甘草6克。
2、中成藥
(1)陳皮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
(1)參照肺虛型單方驗方
(2)黃芪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地骨皮9克,甘草9克。水煎服。
Ⅲ、腎虛型
[證見] 平素氣短息促,動則尤甚,腰酸肢軟,畏寒肢冷,面色蒼
白,勞累后本病易發(fā)。舌質(zhì)淡胖嫩,苔白,脈沉細。
[治法] 補腎攝納。
[方藥]
1、主方:金匱腎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
克,牡丹皮9克,澤瀉10克,仙靈脾12克,補骨脂12克,巴戟天12克,
絲子15克,炙甘草6克。
若腎陰偏虛者,去附子、肉桂、巴戟天,加五味子6克、麥冬15克、
龜板膠12克(熔化)。
2、中成藥
(1)龜鹿補腎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固腎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參照肺虛型單方驗方。
(2)河車固本丸(劉國普驗方)
處方:紫河車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龍粉75克,山萸肉24克。蜜
丸或水丸,每次5克,每日2次。
(3)溫陽片(姜春華等《中醫(yī)雜志》1981.10)
處方:附片、生地黃、熟地黃各6克,山藥、淫羊藿、補骨脂、
絲子各9克,陳皮15克。
1、外治法
(1)藥物貼穴:白芥子30克,細辛15克,甘遂15克,共研細末,用
姜汁、蜜糖調(diào)勻,做成如五分硬幣大小藥餅,貼敷大椎、肺俞、膏肓俞、
膻中等穴。敷前用酒精消毒以上穴位,一般貼敷30~60分鐘,因以上藥
有一定刺激性,不宜久敷。適用于緩解期,一般在三伏天用本法治療。
(2)拔罐:發(fā)作期在肺俞穴拔罐10~15分鐘,每日1次,可與風門、
厥陰俞、心俞、膻中穴交替使用。
(3)穴位注射:在胸1~6夾脊穴,每次取一對穴,每次注藥液0.5~
1毫升,由上而下,逐日更換。藥液可選用胎盤組織液、維丁膠性鈣、
當歸或黃芪等注射液。本法適用于緩解期。
(4)埋線療法:取定喘、風門、肺俞、足三里、膻中穴,進行埋線
或植線,每次可用1~3個部位,一個月1次。本法適用于緩解期。
細覽頁面 頁碼,3/4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5)割治療法:取膻中、定喘穴,按常規(guī)消毒后局麻,用手術(shù)刀切
開穴位皮膚1厘米,用刀柄在切開處輕刮、按摩或切除皮下脂肪少許,
縫合皮膚,蓋上消毒紗塊。
2、針灸療法
(1)體針
發(fā)作期:取膻中、列缺、肺俞、尺澤。風寒者加風門,痰熱者加
豐隆,喘甚者加天突、定喘。手法用瀉法。風寒者還可酌用灸法。
緩解期:取肺俞、膏肓俞、氣海、腎俞、足三里、太淵、太溪。
手法用補法,可酌用灸法。
(2)皮膚針:哮喘發(fā)作時,可用皮膚針叩擊魚際及前臂手太陰肺
經(jīng)循行部15分鐘,兩側(cè)胸鎖肌15分鐘,有緩解作用。
(3)耳針:可選用平喘、腎上腺、肺、神門、皮質(zhì)下、內(nèi)分泌、
交感、枕等穴。
3、飲食療法
(1)五味子蛋:五味子250克,水3.5公斤,煮30分鐘,待涼時用
新鮮雞蛋20只浸入湯內(nèi),7天后待蛋殼變軟,即可取服。蛋取出后在熱
水中浸30分鐘,去殼服下,早晚各1只。感冒發(fā)熱忌服。
(2)蜜餞白果:白果1000克,白糖500克,將白果去殼去心去衣,
加水適量煮沸,30分鐘后撈出放入小壇內(nèi),加糖封缸,24小時后即可分
服。每次服5粒,每日2次。適用于脾虛之哮喘。
(3)羊肉煲參芪:黃芪15克,黨參20克,熟地黃、枸杞子各12克,
羊肉500克。將藥和羊肉加適量清水煲至肉爛熟為度,飲湯吃肉。適用
于哮喘緩解期各型。
(4)熟附狗肉湯:熟附子15克,生姜100克,狗肉500~1000克(
切塊)。先用蒜頭、花生油起鑊,加水燜狗肉時再加入熟附子、生姜(
切片),燜約2小時后用鹽調(diào)味,可分多餐服食。適用于緩解期脾、腎
虛者。
4、預防調(diào)護
(1)注意氣候變化,避免受寒,防止外邪誘發(fā)。
(2)慎戒異氣異味,避灰塵、花粉等刺激,積極戒煙。
(3)飲食宜清淡,節(jié)厚味,忌生冷、辛辣、肥甘之品。
(4)平時可常服扶正固本中藥,積極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抗病能
力。
細覽頁面 頁碼,4/4
http://bkqs./Detail.wct?RecID=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脅疽 肋疽 淵疽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脅疽、肋疽、淵疽均屬發(fā)生在脅肋部的疽證。脅疽為生于肋骨下軟
肉處的疽證;肋疽為生于肋骨處的疽證;淵疽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間的
疽證。三病雖各自名稱不同,發(fā)病部位及證候亦略有差異,但就其經(jīng)絡
分布、臨床證表現(xiàn)及治療而言,頗有相似之處,故一并討論。相當于現(xiàn)
代醫(yī)學的胸壁、胸骨結(jié)核。
1、多見于30歲以下形瘦體虛之人,以男性占多數(shù)。
2、發(fā)病前多有肺結(jié)核病史或肺部手術(shù)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處、脅肋骨間,隱隱疼痛,漫腫色白。
4、成膿約經(jīng)3~4月,漸漸腫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難忍,將潰時皮
色泛紅。
5、潰后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zhì),可損骨透膜。損骨者從瘡口
探入,可觸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瘡面放一薄紙,患者呼吸時見薄紙顫
動。
6、X線攝片檢查,發(fā)現(xiàn)肋骨或胸骨破壞者為肋骨結(jié)核,但未見骨質(zhì)
破壞,也不能除外胸壁結(jié)核的診斷。
7、非化膿性肋軟骨炎,病變常侵犯2~4肋軟骨,尤以第2肋軟骨多
見,受累軟骨常明顯隆起,疼痛,壓痛,皮色始終不變,質(zhì)較硬,無波
動感,X線檢查無明顯骨質(zhì)改變。
1、本病是由于體虛正氣不足,加之忿怒郁悶,郁久化火,灼津為
痰,凝滯絡道,阻于肝膽二經(jīng)而成。其特點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變,腫
脹隱痛,病程遷延;一旦破潰,則膿水淋漓,難以愈合,甚至可損骨透
膜。
2、兩脅乃是肝膽二經(jīng)所布,多氣而少血。初期表現(xiàn)為肝郁氣滯為
主,除局部結(jié)塊腫痛外,常伴有脅肋攻竄作痛,煩躁易怒,每因情志不
遂而加重。膿成或初潰階段,則以肝腎陰虛,風火內(nèi)傳表現(xiàn)為主,腫處
逐漸變紅,伴有五心煩熱,盜汗,日晡發(fā)熱,膿出夾有敗絮狀物質(zhì)等陰
虛火旺癥狀。潰后或潰久不愈營血耗傷,則多見氣血兩虛,形體虛弱癥
狀。治療以清肝解郁,行滯散結(jié)為主。
肝郁氣滯證
[證見] 脅肋部腫痛,皮色不變,伴有脅痛或脹痛不適,或攻竄作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食欲不振,心煩易怒,諸癥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質(zhì)偏紅,
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滯散結(jié)。
[方藥]
1、主方:柴胡清肝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合二陳湯(陳師文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黃芩9克,百部9克,丹參9克,川楝子
9克,制香附9克,陳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
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西黃丸,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小金丹,用法參照“環(huán)跳疽”陰寒證。
3、單方驗方:結(jié)核散(劉露祥驗方)
處方:蜈蚣30條,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細末,分60包。
每次用藥末1包,裝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雞蛋內(nèi),攪勻,蒸熟食之;每日
2次,30天為一療程。
陰虛火旺證
[證見] 腫塊逐漸變紅變軟,形體瘦弱,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
口干,五心煩熱,日晡潮熱,盜汗,心悸氣促。舌紅苔薄黃,脈虛數(shù)。
[治法] 滋陰降火,托毒護膜。
[方藥]
1、主方:知柏地黃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合清骨散(王肯堂《證
治準繩》)加減
處方:知母9克,黃柏9克,銀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鱉甲15克,
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參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知柏地黃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
水送服。
(2) 大補陰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
腹姜鹽湯或淡鹽水送服。
(3) 護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溫黃酒或米湯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肝郁氣滯證單方驗方。
氣血兩虛證
[證見] 潰后瘡口色澤不鮮,膿水清稀,淋漓不盡,或流臭敗稀膿。
形體瘦弱,面色 白或萎黃,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氣聲微,自汗,
形寒怕冷,或兼有頭暈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脈虛數(shù)無力。
[治法] 補益氣血。
[方藥]
1、主方:人參養(yǎng)營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9克,炙黃芪9克,當歸9克,白芍9克,焦白術(shù)9克,茯
苓9克,陳皮6克,百部9克,黃芩9克,丹參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黃15
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人參養(yǎng)榮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十全大補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
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肝郁氣滯證單方驗方。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初期 用陽和解凝膏摻紅靈丹外貼,或用沖和膏外敷。
2、成膿 若內(nèi)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溫通患處,促使膿液成熟。
膿成宜切開排膿,刀法宜淺,以防傷及內(nèi)膜。
3、潰后 先用七三丹藥線引流,外貼太乙膏。如觸及死骨松動者,
可用鑷子取出。對有膿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術(shù),或作病灶清除。
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貼太乙膏。
1、飲食療法
參照“瘰疬”飲食療法。
2、預防調(diào)護
(1) 增強營養(yǎng),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2) 戒房事,以免發(fā)生瘡口肉色不鮮,或加重痛苦。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脅痛
疾病科屬 內(nèi)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脅痛是以一側(cè)或兩側(cè)脅肋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西醫(yī)的肝膽疾患、
肋間神經(jīng)痛、干性胸膜炎等,表現(xiàn)以脅痛為主癥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
治。
1、 臨床以一側(cè)或兩側(cè)脅肋疼痛。
2、 由于病因病機不同,可有脹痛、刺痛、隱痛以及各種不同的兼
證。
3、 肝功能及B型超聲波等檢查,部分可發(fā)現(xiàn)肝膽之疾患。
脅痛致病因素有肝氣郁結(jié)、瘀血停著、肝膽濕熱、肝陰不足等。其
病變主要在肝膽。其病因病機,除氣滯血瘀,直傷肝膽外,同時和脾胃、
腎有關(guān)。在病證方面,有虛有實,而以實證為多見。實證以氣滯、血瘀、
濕熱為主,三者又以氣滯為先。虛證多屬陰血虧損,肝失所養(yǎng)。此外,
實證日久,化熱傷陰,肝腎陰虛,亦可出現(xiàn)虛實并見。
本證臨床辨證,當以氣血為主。大抵脹痛多屬氣郁,且疼痛呈游走
無定;刺痛多屬血瘀,而痛有定處;隱痛多屬陰虛,其痛綿綿;濕熱之
脅痛,多以疼痛劇烈,且伴有口苦苔黃。治療以通為主,實證多采用理
氣、化瘀、清熱、利濕等法,虛證滋陰柔肝為治,可適當加入理氣之品,
以疏理肝氣,提高療效。
肝氣郁結(jié)型
[證見] 脅脹痛,走竄不定,每因情志而增減,胸悶氣短,噯氣頻
作,苔薄脈弦。
[治法] 疏肝理氣。
[方藥]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柴胡12克,枳殼、香附、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佛手12克,
青皮6克,郁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10克、梔子12克。
2、中成藥
⑴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⑵舒肝丸,每次1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橘葉飲(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橘葉、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白芍、雞內(nèi)金各15克,川芎10克,郁金30克。
水煎服。
瘀血停著型
[證見] 脅肋刺痛,痛有定處,脅下或見積塊。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
[治法] 祛瘀通絡。
[方藥]
1、主方:失笑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丹參飲(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處方:當歸12克,丹參20克,乳香、沒藥各
9克,延胡索12克,郁金、柴胡各10克,三棱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⑴云南白藥,每次1克,每日3次。⑵三七片,每次4片,
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加味失笑散(劉國普驗方)處方:五靈脂、蒲黃、
郁金、三棱、當歸尾各10克,枳殼12克,雞內(nèi)金9克,金錢草、綿茵陳
各15克。水煎服。
肝膽濕熱型
[證見] 脅肋灼痛或絞痛,胸悶納呆,口干口苦,惡嘔,或發(fā)熱,
或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 清利濕熱。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杲《蘭室秘藏》)加減
處方:龍膽草、黃芩、柴胡各12克,梔子、木通各10克,車前子12
克,綿茵陳20克,川楝子10克,廣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砂石阻滯膽道者,可加金錢草30克、郁金12克。
2、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3、 單方驗方:虎忍
雪合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虎杖、忍冬藤、六月雪、
綿茵陳、生地黃各15克,半枝蓮30克,白茅根、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
肝陰不足型
[證見] 脅痛隱隱,遇勞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弦。
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
[治法] 養(yǎng)陰柔肝。
[方藥]
1、 主方:一貫煎(魏之琇《柳州醫(yī)話》)加味
處方:生地黃、枸杞子、沙參、麥冬、白芍、女貞子、旱蓮草各15
克,當歸、川楝子、佛手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六味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2次。3、 單方驗方:養(yǎng)肝湯(胡衡甫
驗方)
處方:生地黃、枸杞子、當歸、沙參各12克,白芍15克,山萸肉、
川楝子、炒谷芽、炒麥芽、麥冬各10克。水煎服。
1、 外治法
⑴蔥白20克,萊菔子15克,共搗爛后加熱,外敷貼于痛處。
⑵香附30克,鹽適量,混合后搗爛,外敷貼于痛處。
2、針灸療法
⑴體針:實證取期門、支溝、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用瀉法;虛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證取肝俞、腎俞、期門、行間、足三里、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手法。
⑵皮膚針:用皮膚針叩打胸脅痛處,加拔火罐。
⑶耳針:取患側(cè)肝、膽、神門、胸等穴,實證用強刺激,虛證用輕
刺激。留針30分鐘,或埋皮內(nèi)針。
3、飲食療法
⑴素馨花茶:素馨花10克,冰糖適量,用開水泡服。適用于肝氣郁
結(jié)型。
⑵郁金三七花煲瘦肉:三七花15克,郁金10克,豬瘦肉100克,共
煲湯,加鹽調(diào)味吃肉飲湯。適用于瘀血停著型。⑶雞骨草煲瘦肉:雞骨
草30克,豬瘦肉100克,共煲湯,加鹽調(diào)味吃肉飲湯。適用于濕熱型。
⑷沙參玉竹煲老鴨:北沙參、玉竹各30克,老鴨半只,加水煲至爛熟,
加鹽調(diào)味服食。適用于肝陰不足型。
4、 預防調(diào)護
⑴保持心情舒暢,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
⑵患者應注意休息,飲食切忌肥甘辛辣滋膩之品。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泄瀉
疾病科屬 內(nèi)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泄瀉又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
言。西醫(yī)的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均可按本證辨證論治。
1、大便稀薄或如水樣,次數(shù)增多,常伴有腹痛、腸鳴、食減等。
2、急性暴瀉,起病急驟,病程短。大多有暴飲暴食,或誤食不潔、
有毒食物,或冒雨、腹部受涼的病史。
3、慢性久瀉,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每因情志失調(diào),
勞倦過度,或進食過多,或起居失宜等有關(guān)。
泄瀉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七情不和及脾腎虛弱
等。其病機主要為脾虛濕勝。肝與腎亦與泄瀉有關(guān),但均在脾虛的基礎(chǔ)
上發(fā)生。
臨床辨證首應區(qū)別寒、熱、虛、實。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
不化,多屬寒證;大便色黃褐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多屬熱證;
瀉下腹痛,痛勢急迫拒按,瀉后痛減,多屬實證;病程較長,腹痛不甚,
喜溫喜按,神疲肢冷,多屬虛證。本病治療應運脾化濕為主要原則,實
證當祛濕為主,虛證則著重補虛扶正。
寒濕型
[證見] 泄瀉清稀如水,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有風寒表證。
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濕。
[方藥]
1、主方:藿香正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藿香12克,蘇葉10克,白芷9克,厚樸10克,大腹皮9克,
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濕邪偏重者,可加蒼術(shù)12克、薏苡仁20克、澤瀉12克。
2、中成藥
(1)藿香正氣丸,每次1瓶,每日3次。
(2)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水瀉速效茶(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粳米、綠茶、干姜、食鹽各14克,用開水250毫升沖焗,待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溫后取上清液服。每日3次。
濕熱型
[證見] 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肛門灼熱,口渴,尿短
黃。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
[方藥]
1、主方:葛根芩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葛根20克,黃芩12克,黃連10克,金銀花15克,茯苓12克,
綿茵陳15克,藿香12克,車前子15克,木香6克(后下),炎炭母20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黃連素片,每次2片,每日3次。
(2)穿心蓮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鳳尾火炭母合劑(劉國普驗方)
處方:鳳尾草、火炭母各30克,水煎服。
傷食型
[證見] 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
苔厚膩,脈滑。
[治法] 消食導滯。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山楂15克,神曲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連
翹12克,布渣葉15克,麥芽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保濟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山楂肉適量,焙干研末,沖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肝郁型
[證見] 泄瀉發(fā)作與情緒有關(guān),脘脅脹悶,噯氣食少,腹痛腸鳴,
腹痛即瀉,瀉后痛減。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藥]
1、主方:痛瀉要方(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白芍15克,白術(shù)12克,防風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柴
胡10克,枳殼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逍遙丸,每次10~15克,每日3次。
脾虛型
[證見] 大便時溏時瀉,完谷不化,食少脘脹,面萎黃,肢倦乏力。
舌淡,脈細弱。
[治法] 健脾益胃。
[方藥]
1、主方:參苓白術(shù)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黨參18克,白術(shù)15克,茯苓 12克,山藥15克,扁豆12克,
陳皮6克,砂仁6克(后下),薏苡仁15克,雞內(nèi)金10克,黃芪12克,神
曲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香砂六君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秦艽萆薢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秦艽、萆薢、黨參、補骨脂各12克,茯苓、焦白術(shù)、地骨皮
各10克,砂仁3克。水煎服。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腎虛型
[證見] 黎明之前腹痛,腸鳴腹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腿酸
軟。舌淡,脈沉細。
[治法] 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方藥]
1、主方:四神丸(薛內(nèi)齋《內(nèi)科摘要》)加味
處方:補骨脂12克,吳茱萸10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6克,熟附子
10克,炮姜9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補脾益腸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溫固散(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肉豆蔻(煨)60克,五味子(炒)60克,廣木香(煨)12克,
訶子肉(去梗焙脆)12克,吳茱萸(炒)15克,共研細末混和。每次6
克,每日2次。
1、針灸療法
(1)針刺上巨虛、天樞、足三里,適用于急性泄瀉。
(2)艾灸上脘、天樞、關(guān)元、足三里,適用于慢性泄瀉。
2、飲食療法
(1)姜茶飲:干姜9克,綠茶3克,開水沖泡15分鐘,代茶頻飲。
適用于寒濕型。
(2)馬齒莧綠豆湯:馬齒莧60克,綠豆30克,水煎服。適用于濕
熱型。
(3)萊菔陳皮粥:炒萊菔子(研末)10克,陳皮6克,大米100克,
同煮粥服食。適用于傷食型。
(4)香砂葛粉糊:砂仁、木香各1克(研末),葛粉30克,白糖適
量煮糊服。適用于肝郁型。
(5)炒扁豆山藥粥:炒扁豆、淮山藥各3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
服。適用于脾虛型。
(6)金櫻子粥:金櫻子30克,大米60克,共煮粥服食。適用于腎
虛型。
3、預防調(diào)護
(1)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暴飲暴食,不吃腐敗變質(zhì)食物,不喝生水
等。
(2)泄瀉病人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膩的食物。
某些食物進食后會引起泄瀉者,應忌食。
(3)慢性泄瀉病人,應加強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zhì),如體操、太
極拳、氣功等。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0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D...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
學院內(nèi)科教研室 吳 偉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
或痰飲瘀血阻滯,致心失所養(yǎng),
心脈不暢,心神不寧,引起心中
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
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
[概念]

[源流——1]
一、《內(nèi)經(jīng)》:
有關(guān)描述:心澹澹大動、心下鼓、心怵惕;
病因:宗氣泄、脈不通、驚恐、外邪;
脈象特征:參伍不調(diào)、脈絕、乍疏乍數(shù);
二、《傷寒雜病論》:
1、創(chuàng)病名:驚悸、心動悸;
2、病因:驚、水飲、虛、汗后;

[源流——2]
3、脈象表現(xiàn):促、結(jié)、代;
4、基本治則及方藥:炙甘草湯;
三、《諸病源候論》:風邪搏于心;
四、劉河間:水衰火旺;
五、《濟生方》:驚悸與怔忡;
六、朱丹溪:虛與痰;
七、張景岳:陰精虛損;
八、王清任:瘀血

[ 病 因 病 機]
體質(zhì)虛弱 心陰(血)不足
飲食勞倦 心陽(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
情志所傷 氣機逆亂 心悸
感受外邪 痰飲阻滯 心脈不暢
藥物中毒 血絡瘀滯 心神不寧


病位:在心、
與脾、腎、肺、肝臟功能
失調(diào)有關(guān)。
病性:本虛-陰陽氣血不足。
標實-痰濁、血瘀、
水飲、毒邪。

 主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
不能自主;
伴隨癥狀:氣短、胸悶、乏力、眩
暈、喘促、暈厥;
發(fā)作形式:短暫性、陣發(fā)性、持續(xù)
性。
[證候特征]

二、脈象:
脈律異?;蚩焖?、或緩慢、或不
齊型。
(一)寸口脈:過緩型、過速型
 不齊型:《素問》:“參伍不
調(diào)者病 ; 乍疏乍數(shù)曰死 。
《傷寒論》:“傷寒,脈結(jié)代,心
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二)頸脈:《素問》:“頸脈動
喘疾咳,曰死。”

(三)虛里:《素問》出左乳下,其
動應手,脈宗氣也;盛喘數(shù)絕則病在
中;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絕不至曰
死。
虛里

[診 斷]
  一、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
自主,常伴胸悶、氣短或促、頭暈或
暈厥、汗出、乏力等;
二、心搏與脈象異常:
 三、發(fā)作有誘發(fā)因素;
四、血壓、X線、心電圖等;

[ 鑒別診斷—1]
心痛以心前區(qū)
或胸骨后疼痛,
可伴有心悸、脈結(jié)代。
1、與心痛的鑒別

[鑒別診斷—2]
2、奔豚:《難經(jīng)》描述若豚狀,名
“腎積” ;張仲景描述為“奔豚病”:
上下沖逆,發(fā)自少腹;
3、卑惵:神志異常,病因為心血不足,
有心慌但無脈律不齊;

..±..ò: [ ±..¤.... ]
ò..¢±. .¤ òa μ.
£¨ò.£.±.Déêμ
£¨.t£.éó..±..¤
£¨èy£.±.2.±..¤.áo.
£¨..£. ±..a..ó..úa.
[ 辨證論治 ]
一、辨 證 要 點
(一)辨虛實
(二)審脈辨證
(三)辨病辨證結(jié)合
(四) 辨驚悸與怔忡

驚 悸 怔 忡
誘因 情志誘發(fā) 無驚自悸
發(fā)病情況 時發(fā)時止 悸動不已
靜時尤甚 稍勞加重
心脈痼疾 無 多有
全身情況 較好 較差
轉(zhuǎn)化 病情良性,部 病情較重
分轉(zhuǎn)為怔忡
性質(zhì) 多為心神心悸 多為心脈心悸

..±..ò: 1y.ùDí...óó.D..éê§3£
êy..1.¢6.á
.2..1.¢7.á ..ê¢êμèè ..D.D..ˉ1y.ù
....1.¢8.á ò.ê¢.eíú êòé.D.D..ˉ1y.ù
í..
過速型脈象與心律失常
數(shù)脈1息6至
疾脈1息7至 陽盛實熱 竇性心動過速
極脈1息8至 陰盛火旺 室上性心動過速
脫脈1息9至 氣陰兩虛 室性心動過速
浮合脈1息 氣竭陽脫 房撲呈2:1房室傳導
10至以上
審脈辨證

過緩型脈象與心律失常
遲脈1息3至 氣虛陽衰 竇性心動過緩
損脈1息2至 痰瘀阻脈 竇性停搏
敗脈1息1至 邪阻氣機 室房傳導阻滯
奪精脈2息1至 房室傳導阻滯
脈律不齊型:促結(jié)代 各種快慢速型心律不齊

二、治療原則
(一)辨明虛實而治;
(二)注重安神;


1、鎮(zhèn)潛安神藥:龍骨、牡蠣、珍
珠母、磁石、朱砂、石決明、代赭石
、龜板、鱉甲等。
 2、養(yǎng)心安神藥:酸棗仁、柏子
仁、麥 冬、五味子、百合、熟地黃、
阿膠;人參等。
 3、舒肝理氣藥:郁金、合歡花(
皮)、素馨花等。

4、抗心律失常類中藥
(1)提高心率藥:麻黃、附子、
細辛、人參、桂枝、洋金花等;中成
藥心寶。
 (2)減慢心率和治不齊性心律失
常藥:苦參、山豆根、甘松、當歸、
延胡索;粉防已、黃連;福壽草、萬
年青、夾竹桃、鈴蘭、蟾酥等。此外
,還有丹參、山楂、靈芝、冬蟲草、
常山、郁金;枳實注射液、青皮注射液
等。

..±..ò:
三、分證論治
(一)心虛膽怯
主癥:心悸、善驚易恐,稍驚則發(fā),
勞則加重。
兼次癥:胸悶氣短,自汗,坐臥不安
,惡聞聲響,少寐多夢而易驚醒。
舌象:舌紅,苔薄白。
脈象:動數(shù)或細弦。
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方藥:安神定志丸。

加減法:
心陽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膠;
氣虛:加黃芪;兼自汗者加麻黃根
、浮小麥;兼血瘀者加丹參、桃仁、紅
花;兼濕者加澤瀉,重用白術(shù)、茯苓;
心氣郁結(jié):加郁金、合歡皮、柴胡
、綠孽梅,
驚恐不安:加龍骨、牡蠣、磁石、
朱砂 。


(二)心脾兩虛
主癥: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思慮勞
心則甚。
兼次癥:疲乏,眩暈健忘,面色無華
,唇淡,納少腹脹,便溏。
舌象:舌淡,苔薄白;
脈象:細弱。
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方藥:歸脾湯
氣虛:參、芪;
血虛:四物湯;
陽虛:附、桂、煅龍骨、煅牡蠣;
陰虛:玉竹、麥冬、沙參、生地;
自汗盜汗:麻黃根、浮小麥、五味子
氣陰兩虛者,用生脈散、炙甘草湯;


藥效 歸脾湯 炙甘草湯
補益氣血 黨參、黃芪、 黨參、阿膠、
白術(shù)、炙甘草、 熟地、大棗、
當歸、姜、棗 火麻仁、麥冬
養(yǎng)心安神 茯神、棗仁
龍眼肉、遠志
通陽復脈 桂枝、炙甘草
生姜
其它 木香
治心悸證歸脾湯與炙甘草湯的區(qū)別

(三)肝腎陰虛
主癥:心悸失眠,眩暈耳鳴五心煩熱
、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兼次癥:陰虛+內(nèi)熱癥候
舌象:舌紅少津,苔少或無。
脈象:細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心安神。
 方藥:一貫煎合酸棗仁湯加山萸肉

加減法:
陰虛火不旺者,用天王補心丹;
火旺者,用朱砂安神丸;
易驚恐:加珍珠母、生龍骨、生
牡蠣;
陰虛甚者:重用麥冬、沙參,加
石斛、玉竹;
陰虛夾瘀熱者:加丹參、丹皮、
生地、赤芍;

(四)心陽不振
主癥:心悸,動則甚,形寒肢冷
兼次癥:胸悶氣短,面色晄白,自汗
,畏寒喜暖,或伴心痛;
舌象:舌淡,苔白;
脈象: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加減法
陽虛水停:加葶藶子、五加皮、大
腹皮、車前子、澤瀉、豬苓;
陽損及陰:加麥冬、玉竹、五味子
;喘不得臥者,用人參針、參附針。
心動過緩者:麻黃、附子、細辛、
桂枝、補骨脂;
亡陽危癥:急投獨參湯、參附湯,
送服黑錫丹;參附針、麗參針;

(五)水飲凌心
主癥:心悸眩暈,肢面浮腫,甚
則咳喘不能平臥;
兼次癥:胸脘痞悶,納呆食少,
渴不欲飲,惡心嘔吐,形寒肢冷;
舌象:舌質(zhì)淡胖,苔白滑;
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

加減法:
納呆:加谷芽、麥芽、神曲、山
楂;
惡心嘔吐:另半夏、陳皮、生姜
;
水飲犯肺:杏仁、前胡、桔梗、
葶藶子、五加皮、防己;
腎陽虛水腫甚:真武湯;

(六)血瘀氣滯
癥狀:心悸、心胸憋悶,心痛時作
兼次癥:脅痛,善太息,面唇紫暗,
爪甲表紫。
舌象: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
脈象:澀,或結(jié),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桃仁紅花煎
血府逐瘀湯
丹參飲

(七)痰濁阻滯
主癥:心悸氣短,胸悶脹滿。
兼次癥:食少腹脹,惡心嘔吐,或伴煩躁
失眠,口苦口干,納呆,小便黃赤,大便
秘結(jié)。
舌象: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象: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導痰湯。
加減:痰火內(nèi)擾者,用黃連溫膽湯,
痰火傷津者:加麥冬、天冬、
沙參、玉竹、石斛。
煩躁不安,驚悸不寧:生龍骨、
生牡蠣、珍珠母、石決明。

(八)邪毒犯心
 主癥:心悸,胸悶,氣短,左胸
隱痛
兼次癥:發(fā)熱惡寒,咳嗽,神疲
乏力,口干渴。
舌象:舌紅少津,苔薄黃。
脈象:細數(shù),或結(jié)代。
治法: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
 方藥:銀翹散合生脈散加減。

加減法:
熱毒甚:加大青葉、板藍根;
夾瘀血:丹皮、丹參、赤芍、紅花
夾濕熱:加茵陳、苦參、藿香、佩
蘭。
氣滯者:加綠萼梅、佛手、香櫞。
邪毒已去,氣陰虛為主:生脈散加
味。

轉(zhuǎn)歸預后
病情分類 輕 重
心悸程度 偶發(fā),短暫 頻發(fā),持續(xù),過疾,
過遲,,脈參伍不調(diào),
脈絕不至.
正 虛 無明顯臟腑 臟腑、氣血損傷
氣血損傷 嚴重
標 實 邪實不甚 邪實猖獗
治療效果 良好 累治無效
預 后 良好 不良

謝謝!

 疾病名稱 性感異常
疾病科屬 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男子性感異常是指兩性交媾時男子的感覺異于常態(tài)的疾患。兩性交
媾乃是情志、五臟功能相互協(xié)調(diào)的正常生理現(xiàn)象。若情志和五臟功能失
調(diào),就會出現(xiàn)性感異常的現(xiàn)象。
性感異常診斷一般比較困難。應以病人主訴性感異常變化為前提,
才能診斷為本病。
性感異常臨床常見心腎氣虛型、肝郁痰阻型、腎陽虧虛型、肝腎陰
虛兼瘀型。心腎氣虛型,伴有見性生畏,厭異性無情感,表情苦悶等。
肝郁痰阻型,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脘中痞塞等。腎陽虧虛型,伴有腰
膝酸軟,畏寒肢冷等。肝腎陰虛兼瘀型,伴有潮熱盜汗,虛煩不寐,口
渴咽干等??偟闹畏ㄊ菧啬I壯陽,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等。
心腎氣虛型
[證見] 性交前心中不安,見情生畏,厭異性無情感,表情苦悶,
焦慮,有時神志呆郁。舌質(zhì)淡,無苔,脈細弱無力。
[治法] 補心益腎,寧神安志。
[方藥]
1、主方:寧神湯(孫志宏《簡明醫(yī)彀》)
處方:黨參20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9克,茯神9克,熟地黃15克,
山萸肉15克,枸杞子10克,甘菊花6克,枳殼9克,桂心6克(沖服)。
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天王補心丹,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平補鎮(zhèn)心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肝郁痰阻型
[證見] 性交時陰莖有不暢感或有異物阻塞感,而無疼痛;小便正
常,易怒,時有腰膝酸軟無力,性情急躁,脘中痞塞,時吐痰涎。舌質(zhì)
淡,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 化痰開結(jié),疏達肝氣。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方藥]
1、主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張仲景《金匱要略》)
處方: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生姜10克,枳殼9克,佛手10克,
厚樸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芎術(shù)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腎陽虧虛型
[證見] 交媾進陰莖廳癢,心煩急躁,四肢騷動不安,頭昏,腰膝
酸軟,畏寒肢冷。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溫補腎陽,調(diào)補沖任。
[方藥]
1、主方:安腎丸(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附子9克,肉桂6克(沖服),肉蓯蓉9克,巴戟天9克,補骨
脂9克,山藥15克,白術(shù)9克,石斛9克,萆薢9克,白蒺藜9克。水煎服,
每日1劑。
2、中成藥
(1)附桂八味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右歸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肝腎陰虛兼瘀型
[證見] 交媾時陰莖疼痛,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軟,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虛煩不寐,口渴咽干,尿黃,便結(jié),陽強。舌質(zhì)紅,無苔,
脈弦細數(shù)。
[治法] 滋養(yǎng)肝腎,活血逐瘀。
[方藥]
1、主方:地黃湯加減(冷方南《中醫(y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熟地黃24克,山萸肉15克,淮山藥15克,枸杞子12克,牛膝
10克,丹參12克,山楂核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杞菊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針灸治療
取穴:關(guān)元、神門、三陰交、腎俞、氣海。易驚者,加合谷、人中;
腰痛者,加委中。針用補法,加灸腎俞穴5~8壯。
2、飲食療法
(1)龍眼粥:龍眼肉30克,遠志15克,枸杞子10克,加適量紅糖
煮沸當茶飲之。適用于心腎氣虛型性感異常病。
(2)茯苓半夏青皮粥:茯苓15克,半夏5克,青皮3克,生姜3片,
蘇葉6克。將茯苓、半夏為細面,加適量水煮成粥狀,然后加生姜、蘇
葉、青皮,再煮沸后去掉蘇葉、青皮,分2次服下,適用于肝郁痰阻型
性感異常病。
(3)熟地蕊子粥:熟地黃適量煎濃汁,去渣取汁加山楂20克、枸
杞子15克,粳米50克,煮粥。早晚各服1次,服至痊愈為止。適用于肝
腎陰虛兼瘀型性感異常病。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Detail.wct?RecID=16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性欲亢進
疾病科屬 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性欲亢進是指對性行為要求過于強烈為主要特征的疾病。青年人的
正常性生活大約每周1~2次。若超過此數(shù),夫妻雙方均感到愉快舒適,
精力充沛,不以為病。性交頻度,一般以性交后第二天不感到疲乏不適
為度。
1、男子性欲要求強烈,性交過于頻繁,而能完成性交全過程,可
診斷本病。
2、本病需同不射精,強中、性變態(tài)等病相鑒別。
性欲亢進多因陰虛火旺,或肝火旺盛,相火妄動,陽亢至極;或素
體陽勝者,或過食膏梁厚味,過服補陽助火之劑的陽亢者。
辨證臨床一般分為相火妄動型和肝陽偏亢型。相火妄動型,伴有性
欲要求強烈,五心潮熱,頭暈耳鳴等。肝陽偏亢型,伴有煩躁易怒,口
干咽燥等??偟闹畏ㄊ亲棠I陽,瀉腎火,清熱瀉火。
相火妄動型
[證見] 性欲要求強烈,性交頻繁,強禁房事則夢交遺精;五心煩
熱,失眠,頭暈耳鳴,腰背足跟酸痛。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滋腎陰,瀉腎火。
[方藥]
1、主方:知柏地黃丸
處方參見“遺精”陰虛火旺型方藥。
2、中成藥
(1)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天王補心丹,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養(yǎng)陰清熱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知母10克,黃柏9克,生地黃15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
車前子10克,白芍15克,淮山藥30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相火妄動型
[證見] 性欲要求強烈,性交頻繁;頻燥易怒,面紅目赤,口干咽
燥,便干溲赤,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夜不安眠。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細
數(shù)。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Detail.wct?RecID=16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治法] 滋陰養(yǎng)肝,清熱瀉火。
[方藥]
1、主方:大補陰丸
處方參見“陽強”陰虛火旺型方藥。
2、中成藥
(1)虎潛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大補陰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針灸治療
取穴:腎俞、委中、陽陵泉、阿是穴、腰陽關(guān)、志室、三陰交、太
溪、命門。每次取其中3~5穴,用瀉法。
2、飲食療法
芹菜粥:芹菜連服12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將芹菜連根洗凈,
切成段,與粳米同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移文火煎熬成
粥,再加味精、食鹽調(diào)味。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Detail.wct?RecID=16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ò: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內(nèi)科教研室
冼 紹 祥
胸 痹 心 痛

..±..ò: D. ±. D. í′
胸 痹 心 痛
概 念
源 流
病因病機
證候特征
診 斷
鑒別診斷
辨證論治

胸 痹 心 痛
胸——病位在心脈
痹——痹阻不通
心痛—膻中或左胸部
憋悶、疼痛

病 變 部 位

..±..ò: ×ó D. ì. í′
左 胸 疼 痛

..±..ò: ....
概念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氣虧虛、痰濁、瘀
血、氣滯、寒凝而引起心脈痹阻不暢,
臨床以膻中或左胸部發(fā)作性憋悶、疼痛
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
輕者----短暫胸悶、隱痛或不適感
重者----劇烈疼痛、壓榨樣絞痛
伴心悸、氣短、喘促、驚恐、面白、冷汗

正虛、痰濁、瘀血、氣滯、寒凝
心脈痹阻不暢
膻中、左側(cè)胸膺悶痛
胸痹心痛

心絞痛
心肌梗塞
..±..ò: D.±.D.í′ 1úD.2.
胸痹心痛 冠心病

..±..ò: .′ á÷
源 流
《素問.痹論》: “心痹者,脈不通...”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 “寒氣積于胸中...寒獨
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
《素問.藏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
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nèi)
痛 。”
《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
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金匱要略》 設專篇論述
提出“陽微而陰弦”的病機
創(chuàng)栝蔞薤白半夏湯、栝蔞
薤白白酒湯、烏頭赤石脂
丸等方劑。
《世醫(yī)得效方》創(chuàng)蘇合香丸
《證治準繩》 創(chuàng)失笑散
《醫(yī)林改錯》 創(chuàng)血府逐瘀湯
.′á÷

..±..ò: 2. òò 2. .ú
病 因 病 機

í..2: ò.ê32.μ±
腎陽虛衰 心氣不足 心陽不振
腎陰不足 心陰虧虛 脈道失潤
心火偏旺 灼津成痰
傷脾生痰 痰濁阻絡
憂思傷脾 痰瘀交阻
郁怒傷肝 氣滯痰阻
寒凝氣滯 胸陽不展
心脈痹阻 胸痹心痛 厥脫
年邁體虛
飲食不當
情志失調(diào)
寒邪內(nèi)侵

..±..ò: 2.òò2..ú
1. 年老體虛、飲食不當、
情志失調(diào)、寒邪內(nèi)侵
2. 心脈痹阻
3.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
本虛標實
4. 本虛----氣、血、陰、陽虛
標實----氣滯、寒凝、痰濁、血瘀
病因病機
病因
病機
病位
病理
性質(zhì)

1、證候特征
1)年齡:中老年
2)部位:左側(cè)胸膺 、膻中
3)癥狀:憋悶、疼痛(隱、脹、刺、絞、灼痛)
4)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5)時間:突發(fā)、短暫
6)伴證:心悸、氣短、喘促、驚恐、面色蒼白、
冷汗出、脈結(jié)代
7)誘因:情志波動、氣候變化、暴食、過勞或無
2、心電圖:心肌缺血,運動試驗陽性
..±..ò: .¤oòì..÷.°....
證候特征及診斷

1)證候:心痛甚,時間長,大于30分鐘,
服藥無效,伴汗出,面白,肢冷,甚至
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2)實驗室檢查:心肌酶譜、心電圖變化
真心痛診斷

..±..ò:
胸痹心痛 胸痛 胃痛 脅痛
鑒別診斷
部位 左胸膺膻中 胸部 上腹部 脅肋部
疼痛 悶痛 呼吸運動 脹痛壓痛 肋下
特點 誘因而發(fā) 轉(zhuǎn)側(cè)加劇 持續(xù)時間長 壓痛
伴證 心悸短氣 咳喘痰鳴 納呆惡心 厭油
黃疸
輔檢 EKG X線 胃鏡鋇餐 B超肝功

..±..ò: ±..¤....
一、辨證要點
1)辨疼痛性質(zhì)
----悶重痛輕,伴胸脅脹滿,善太息
----天陰加重,痰多苔膩
----刺痛不移,夜間多發(fā),舌質(zhì)紫暗,瘀斑
----絞痛,遇冷而發(fā),畏寒肢冷
--灼痛,兼心悸,眩暈,煩熱,口干盜汗
--隱痛而悶,勞累而發(fā),伴心慌氣短乏力
辨證論治
氣 滯
痰 濁
血 瘀
寒 凝
心陰不足
心氣不足

..±..ò:
2)辨疼痛程度
----疼痛持續(xù)時間短暫,偶發(fā)或遇勞而
發(fā) ,休息、服藥可止。
----疼痛持續(xù)不止,頻發(fā),休息、服藥
不止。
----疼痛持續(xù)數(shù)小時,服藥不止,甚至
數(shù)日不休。
二、治療原則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發(fā)作期-----瀉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絡)
緩解期-----補其不足(重在補益心氣)
虛實夾雜----通補兼施
脫證先兆----益氣固脫




..±..ò: D.±.D.í′.¤oòì..÷ê.ê2.′£.
中老年
左側(cè)胸膺、膻中
憋悶、疼痛(隱、脹、刺、絞、灼痛)
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突發(fā)、短暫
心悸、氣短、喘促、驚恐、面色蒼白、
冷汗出、脈結(jié)代
情志波動、氣候變化、暴食、過勞或無
胸痹心痛證候特征是什么?
1)年齡:
2)部位:
3)癥狀:
4)放射:
5)時間:
6)伴證:
7)誘因:

..±..ò: ·.

..
..




o..yD...
...íD.D.
ìμ×.±.×è
e..a±.×è
D...2.×.
D.ò..÷.e
D...2...

1) 寒凝心脈
癥狀: 舌脈:
心痛如絞, 舌淡,苔薄白
心痛徹背, 脈沉緊
背痛徹心,
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悸氣短,
感寒而發(fā)
治法:祛寒活血,
宣痹通陽
方藥:當歸四逆湯
(桂枝、細辛、當歸
、芍藥、甘草、通
草、大棗)

..±..ò: ò. o. .. ê¢ ---- .úí·3àêˉ..íè
陰 寒 極 盛 ---- 烏頭赤石脂丸

2)氣滯心胸
癥狀: 舌脈:
心胸滿悶 , 苔薄,
隱痛陣作 , 脈細弦
痛無定處,
善太息,
脘腹脹悶,
噯氣得舒,
情志誘發(fā)
..±..ò: ...íêa×è----o.μ¤2.ò. ..ó..ˉ.e----μ¤èù.Dò£é¢
...í.ae.----o.ê§D|é¢
氣滯濕阻----合丹參飲 氣郁化火----丹梔逍遙散
氣滯血瘀----合失笑散
治法:疏調(diào)氣機,
和血舒脈
方藥: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殼、白芍
、甘草、香附、陳皮、川
芎)

3)痰濁閉阻
癥狀: 舌脈:
胸悶重而痛輕 苔白膩
肥胖, 脈滑
痰多氣短,
倦怠乏力,
納呆便溏,
陰雨天易發(fā)
..±..ò: ìμó..ˉèè----..á...μ¨ìà
ìμe...×è----o.ìòoì....ìà
痰郁化熱----黃連溫膽湯
痰瘀交阻----合桃紅四物湯
治法:通陽泄?jié)幔?
豁痰開結(jié)
方藥:栝蔞薤白半夏湯
加味
(栝蔞、薤白、半夏 、
厚樸 、枳實、桂 枝、茯
苓、甘草、干姜、細辛)

4)瘀血痹阻
癥狀: 舌脈:
心痛劇烈, 舌暗或有瘀斑
如刺如絞, 舌下瘀筋
痛有定處, 苔薄,脈弦澀
徹背徹心, 或結(jié)代促
夜間多發(fā)
胸悶心悸,
怒則加重
治法:活血化瘀
通脈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
(當歸、川芎、赤芍
、桃仁、紅花、柴胡
、桔梗、枳殼、牛膝
、生地)
血瘀氣滯并重----加沉香、檀香、篳撥
陽虛血瘀-----加人參、附子、肉桂

..±..ò: D. .¢ á. Dé ---- .. D. ìà
.. ò. á. Dé ----éú ..é¢ .ó..
5)心氣不足
癥狀: 舌脈:
隱痛陣作 舌淡胖,邊有齒印
胸悶氣短, 苔薄白,
心悸, 脈細或結(jié)代
倦怠乏力,
神疲懶言,
面白汗出,
動則尤甚
治法:補養(yǎng)心氣
鼓動心脈
方藥:保元湯合
甘麥大棗湯
(人參、黃芪、甘
草、肉桂、麥冬、
大棗)
心 脾 兩 虛 ---- 養(yǎng) 心 湯
氣 陰 兩 虛 ----生 脈散 加味

6)心陰虧損
癥狀: 舌脈:
心痛時作, 舌紅少津,
灼痛或悶痛 苔少或剝,
心悸怔忡, 脈細數(shù)或結(jié)代
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
口干
治法:滋陰清熱
活血養(yǎng)心
方藥:天王補心丹
(生地、玄參、天冬、
麥冬、 人參、甘草、
茯苓、柏子仁、酸棗
仁、五 味子、遠志、
丹參、當歸、桔梗、
辰砂)
..±..ò: ò.Dé.eíú----.á..èêìào...á.°¢.oìà
D....úa.----...ê2Yìà
D.é.ò.Dé----×ó1éò.
陰虛火旺----酸棗仁湯合黃連阿膠湯
心悸怔忡----炙甘草湯
心腎陰虛----左歸飲

7)心陽不振
癥狀: 舌脈:
胸悶而痛, 舌淡胖,
心悸氣短, 苔白膩,
神疲怯寒, 脈沉細遲
面白肢冷,
汗出肢腫
動則更甚
治法:補益陽氣
溫振心陽
方藥:參附湯合桂
枝甘草湯
(人參、附子、桂枝、
甘草)
..±..ò: D.é...Dé----o.é...íè
..Dé..·o.¢....áèD.----....ìà
Dé..ó.í.----.....óè.2.ìà.¢2...áú.μìà
心腎陽虛----合腎氣丸
陽虛水泛、水氣凌心----真武湯
虛陽欲脫----四逆加人參湯、參附龍牡湯

1)心痛氣霧劑 8)補心氣口服液
2)麝香保心丸 9)滋心陰口服液
3)九龍丹 10)川芎嗪注射液
4)冠心蘇合膠囊 11)丹參注射液
5)復方丹參滴丸 12)血栓通注射液
6)心血康 13)葛根素注射液
7)心靈丸 14)脈絡寧射液
..±..ò: .± .è ò. ..
急 救 藥 物

李某,男,60歲,干部,就診時間:99.3.12
主訴:左胸發(fā)作性悶痛3年,加劇2天。
患者有冠心病史3年,每逢春季多發(fā)。近2天來
,氣候潮濕多雨,患者自覺左胸部發(fā)作性悶痛,
放射至左前臂、小指,一天發(fā)作2—3次,每次持
續(xù)3—5分鐘,休息后能緩解,伴頭暈、心悸、惡
心欲嘔、氣短乏力、納呆便溏、舌淡黯,苔白厚
膩,脈滑。 患者形體肥胖,平素喜吃肥甘厚味
。心電圖示“心肌缺血”。
診斷: 分型: 治法: 方藥:
..±..ò: 2. ày ·. ..
病 例 分 析

..±..ò: D. D.
謝 謝

 疾病名稱 胸腰椎壓縮骨折
疾病科屬 骨傷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胸腰椎壓縮骨折是最常見的軀干損傷,多見于青壯年及老年人,
約占脊柱骨折的70%。
1、傷后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
2、局部后突畸形,兩旁肌肉緊張,棘突壓痛明顯,有縱軸叩擊痛。
3、有時可伴有腹脹、胃納不佳、便秘,舌苔薄白轉(zhuǎn)黃膩,脈弦數(shù)
等里實證。
4、合并截癱者,損傷平面以下的肢體麻木、無知覺、不能活動,
排尿及大便功能障礙。
5、胸腰段X線正、側(cè)照片,可確定骨折部位和類型。
1、胸腰椎壓縮骨折多由間接暴力使脊柱胸腰椎過度前屈或后伸,
對椎體產(chǎn)生擠壓所致。如從高處墜墮,足跟或臀部先著地,或彎腰工作
時,重物由高難度處落下而沖擊肩部、背部,均可使胸腰椎驟然過度屈
曲,造成椎體前部被壓縮成楔形的屈曲型骨折。若從高處仰面跌下,背
部或腰部撞擊在地面的堅硬物體上。使胸腰椎驟然過伸,造成椎體前部
折裂、前縱韌帶斷裂的伸直型骨折。骨折部位多發(fā)生于活動范圍較大胸
腰段,以第12胸椎、第1腰椎為多見。暴力強大者,椎體可被壓成碎塊,
后部的附件(包括椎板、椎弓根、關(guān)節(jié)突、橫突與棘突)可發(fā)生撕脫、
斷裂、脫位或交鎖,嚴重者甚至椎體脫位而造成脊髓損傷。
2、椎體單純性壓縮骨折,且壓縮小于椎體高度的一半者為穩(wěn)定骨折;
椎體壓縮在一半以上、粉碎骨折或合并椎弓骨折、關(guān)節(jié)突骨折而有再移
位趨勢者為不穩(wěn)定骨折。
3、骨折后,由于血脈受傷,氣血瘀阻,惡血留滯,壅塞于經(jīng)道,遏
久生熱產(chǎn)氣,濁氣積聚,腑氣不通,可致腰痛、腹脹、便秘,此屬瘀血
內(nèi)蓄之證。
急救處理時,在搬運過程中應使脊柱保持伸直位置,切忌屈曲和扭
轉(zhuǎn),以免加重脊柱和脊髓損傷。
整復方法
1、 墊枕法患者仰臥硬板床,骨折處置軟枕,墊枕逐漸加高,使脊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6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柱過伸。此法配合練功活動,效果更好,使前縱韌帶由皺縮變?yōu)榫o張,
附著于韌帶的椎體前部及椎間盤有可能膨脹,恢復其壓縮前的外形。
2、 雙踝懸吊法
患者俯臥,兩踝部襯上棉墊后用繩縛扎,將兩足徐徐吊起,使身體
與床面約成45°角;術(shù)者可用手掌在患處適當按壓,以矯正后突畸形。
此法適用于屈曲型穩(wěn)定骨折,且體格健壯者。固定方法骨折整復后,屈
曲型骨折者須仰臥硬板床,骨折部墊軟枕;伸直型骨折則將脊柱安置于
伸直或略屈曲的位置。臥床時間6~8周。對不穩(wěn)定骨折者,用石膏背心、
金屬支架、腰圍等固定4~6個月。
藥物治療
1、 初期治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⑴ 主方:
① 腰傷一方(廣東中醫(y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處方:赤芍12克,當歸12克,續(xù)斷12克,秦艽15克,桑枝30
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木通10克,延胡索10克,木香5克(后下)。
水煎服。
② 早期蓄瘀,腹脹、便秘、苔黃、脈數(shù)者,宜攻下逐瘀,可用大
成湯(藺道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處方:大黃20克,芒硝10克(沖服),當歸10克,川紅花10克,蘇
木10克,木通10克,枳殼2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水煎
服。
③ 合并截癱者,宜活血祛瘀,通經(jīng)活絡,可用補陽還五湯(王清
任《醫(yī)林改錯》)加味
處方:黃芪30克,當歸尾6克,赤芍4.5克,地龍3克,川芎3克,桃
仁3克,紅花3克,威靈仙15克。水煎服。
⑵ 外用藥:消瘀止痛藥膏(上海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傷科學講義》)
處方:大黃150克,木瓜60克,梔子30克,地鱉蟲30克,乳香30克,
沒藥3克。共為細末,飴糖或凡士林調(diào)敷患處。
2、中期治法:活血和營,接骨續(xù)損。
主方:活血祛瘀湯(廣州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傷科學》)
處方:當歸15克,紅花6克,地鱉蟲9克,自然銅9克,狗脊9克,骨
碎補15克,沒藥6克,乳香6克,三七3克,路路通6克,桃仁9克。水煎服,
每日1劑。
3、后期治法:壯腰健腎,調(diào)養(yǎng)氣血。
⑴ 主方:腰傷二方(廣東中醫(y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桑寄生30克,熟地黃12克,當歸12克,白芍6克,杜仲12克,
續(xù)斷12克獨活10克,牛膝10克,威靈仙10克,炙甘草6克,鉤藤12克。水
煎服,每日1劑。肝腎虧甚者,加山萸肉12克、菟絲子10克、鹿角霜15克。
⑵ 中成藥:
① 壯腰健腎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開水送服。
② 巴戟補腎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開水送服。
③ 麝香風濕膏藥,外用,貼于患處。
④ 狗皮膏,外用,烘熱外敷患處。
練功活動
胸腰椎骨折通過練功活動可達到復位與治療目的,不但能使壓縮的
椎體復原,增加腰背肌肌力,保持脊柱的穩(wěn)定,也可避免或減少后遺慢
性腰痛。穩(wěn)定骨折在復位后第二天起開始進行練功活動,不穩(wěn)定骨折臥
床1~2周后開始進行練功活動。屈曲型骨折早期練功可采用五點支撐法:
在木板床上,患者仰臥,用頭部、雙肘及足跟五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Detail.wct?RecID=26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盡力騰空后伸。中后期采用三點支撐法,讓患者雙臂置于胸前,用頭部
及雙足跟撐在床上,而全身騰空后伸;也可用飛燕點水法:患者俯臥,
上肢后伸,小腿與踝部墊一枕頭,頭部與肩部盡量后仰,在上肢后伸、
頭與背部盡力后仰的同時,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翹起,僅讓腹部著床呈
一弧形。一般在4周以后即可帶腰圍下床活動。不穩(wěn)定骨折則應在6~8
周以后才可帶腰圍下床活動。傷后4個月內(nèi)應避免向前彎腰。伸直型骨
折應避免伸腰活動。合并截癱者,應在注意脊柱穩(wěn)定性的同時盡早進行
肢體活動。受傷1周后即應開始上肢活動功能鍛煉。3個月后可練習抓住
床上支架坐起,或坐輪椅活動,繼而練習站立位所需要的平衡動作,然
后在下肢支架保護下在雙杠扶下中學習站立。站穩(wěn)后,再練習前進和后
退步行動作,最后逐漸練習用雙拐站立和步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黄色|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东京热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av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不卡| 少妇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不卡| 少妇熟女亚洲色图av天堂| 一区二区日本一区二区欧美|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色婷婷视频国产一区视频| 69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老熟妇乱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免费视频| 樱井知香黑人一区二区| 日本东京热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在线午夜视频|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大伊香蕉 | 日韩人妻av中文字幕|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最新| 丰满人妻一二三区av| 日韩黄片大全免费在线看| 青青草草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少妇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四季av一区二区播放|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久综合|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欧美黑人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乱子论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极品欧美精品欧美| 欧美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