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指頭暈眼花,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甚至昏倒等。西醫(yī)的內(nèi)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貧血、神經(jīng)衰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等出現(xiàn)以眩暈為主要癥狀時,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眩暈治療的診斷要點 |
感覺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外界四周景物旋轉動搖不定。
自覺頭身動搖,如坐舟車,雙足站立或步履不穩(wěn)。
常兼見惡心嘔吐、頭鳴耳聾、心悸心慌、汗出、怠懈、肢體震顫等癥狀。
|
眩暈治療的辨證分析 |
眩暈一證,可由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以及痰阻中阻、瘀血阻絡等原因所致。前人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痰不作?!?,“無虛不作眩”等等,均是臨床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眩暈多系本虛標實,實指風、火、痰、瘀,虛則陰虛血少精虧。其病變臟腑以肝、脾、腎為重點,三者之中又以肝為主。
本證為臨床常見之病,病情有輕有重,且各類眩暈可單獨出現(xiàn),亦可相互為并見,如肝陽上亢兼肝腎陰虛,血虛兼肝陽上亢,肝陽兼痰濁等證。在臨床上以虛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需詳察病情,辨證治療。至于治法也有從本從標之異,急者多偏實,可選用熄風、潛陽、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標為主,緩者多偏虛,當用補養(yǎng)氣血、益腎、養(yǎng)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為主。 |
眩暈治療的辨證論治 |
肝陽上亢型 【證見】 眩暈耳鳴,頭痛且脹,煩勞或惱怒時加重,面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
【治法】 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方藥】
1.主方天麻鉤藤飲(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加減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白芍12克,黃芩1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水煎服。
若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可選用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以育陰潛陽。
2.中成藥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滋陰潛陽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石決明、女貞子、杜仲、熟地黃各25克,生牡蠣、桑寄生各20克,山茱萸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水煎服。
(2)清肝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葛根、鉤藤、白薇、黃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牛膝、澤瀉、川芎、野菊花各12克,磁石30克。水煎服。
氣血虧虛型 【證見】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面色發(fā)白,唇甲不華,心悸不眠,疲乏懶言。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 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黨參、黃芪各15克,當歸、白術、茯苓、白芍各12克,龍眼肉10克,何首烏18克,遠志6克,酸棗仁15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
(1)十全大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人參養(yǎng)榮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眩暈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山藥各2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15克。水煎服。
(2)鎮(zhèn)眩湯(陳寶田《時方的臨床應用》)
處方:川芎10~16克,當歸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黃10一12克,桂枝10~12克,白茯苓12~18克,白術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6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腎精不足型 【證見】 眩暈,腰膝酸軟,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少寐多夢。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
【治法】 滋陰補腎。
【方藥】
1.主方杞菊地黃丸(董西園《醫(yī)級》)加減
處方:熟地黃18克,山藥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澤瀉、牡丹皮各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白芍15克,龜板膠12克(烊化)。水煎服。
若偏腎陽虛者,可加熟附子、鹿角膠(烊化)各10克,肉桂5克,杜仲15克,去菊花、龜板膠等。
2.中成藥
(1)滋陰補腎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鹿羓補腎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滋腎治眩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
處方:山茱萸、山藥各15克,茯苓、澤瀉、牡丹皮、五味子各10克,熟地黃、磁石各20克。水煎服
(2)麻菊散(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生地黃30克,天麻10克,鉤藤20克,菊花9克,龍骨2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赤芍12克,自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痰濁中阻型 【證見】 眩暈而頭重如蒙,胸悶惡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 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藥】
1.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加減
處方:法半夏15克,天麻10克,白術12克,陳皮6克,茯苓、鉤藤、澤瀉各15克。水煎服。
嘔吐頻者,加代赭石20克、竹茹12克、生姜10克。耳鳴重聽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
2.中成藥陳夏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平肝化痰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法半夏、車前草、夏枯草各18克,生代赭石45克。水煎服。
(2)治眩湯(吳日敦《陜西中醫(yī)》1989.12)
處方:澤瀉、白術各60克。水煎服。
瘀血阻絡型 【證見】 眩暈、頭痛,或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12克,川芎10克,赤芍、生地黃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丹參2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兼氣虛者,加黨參15克、黃芪30克。兼陽虛者,加熟附子10克、桂枝12克。兼陰虧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麥冬12克。兼血虛者,加何首烏20克,雞血藤30克。
2.中成藥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化瘀清散湯(賴天松等《I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柴胡6~10克,葛根、丹參各10~15克,杭菊、桑枝各12一15克,牡丹皮、赤芍、紅花、地龍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服。
(2)祛痰清顱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桃仁、蔓荊子各9克,紅花、川芎、甘草各6克,當歸、牡丹皮、赤芍、菊花各10克,羚羊角2克(銼細末吞服)。水煎服。
(3)倪氏活血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赤芍12克,川芎6克,桃仁9克,劉寄奴、葛根各15克。水煎服。 |
眩暈治療的其他療法
1. 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jīng)脈調(diào)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
2.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fā)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nèi)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fā)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nèi)耳、皮質(zhì)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qū),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3.飲食療法 (1)天麻燉豬腦:天麻10克,豬腦1個洗凈,同放燉盅內(nèi),加水適量,隔水燉熟服食。用于治肝陽上亢眩暈。
(2)五月艾煮雞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雞蛋2個,加水共煲熟服食。用于治血虛眩暈。
(3)羊頭黃芪湯:羊頭1個(包括羊腦),黃芪20克,水煎服食。用于治腎精不足眩暈。
4.預防調(diào)護
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防止七情內(nèi)傷。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節(jié)制房事,切忌縱欲過度。
忌暴飲暴食,忌過食肥甘厚味或過咸傷腎之品,盡可能戒除煙酒。
中年以上,肝陽引起眩暈,病情嚴重時可卒然暈倒,有發(fā)展為中風的可能,故應及時防治眩暈。
堅持適當體育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對防治眩暈均有良好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