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165小時的緊張救援,在七臺河礦難中被困井下的19名礦工終于安全升井。
這無疑是中國救援史上又一個值得贊嘆的奇跡。這個奇跡來自于科學的救援,也來自于堅持不懈的態(tài)度。
記得被困礦工升井后接受采訪時提到了一個細節(jié)———礦工們在黑暗里還曾聊天逗悶兒,因為他們看到了水位在逐漸下降,也聽到了轟隆的鉆探聲。如果沒有井上一直在救援的信號,面臨絕境的普通礦工恐怕很難表現(xiàn)得那么堅強和鎮(zhèn)定。這也證明,礦難救援有堅持才有奇跡。
現(xiàn)在再回顧去年王家?guī)X礦難的成功救援,可以更清晰地發(fā)現(xiàn)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當時救出了115名礦工,它確實為中國的礦難救援樹立了一個不容回避的標桿。通常而言,救援的“黃金時間”只有72小時,但救援人員在王家?guī)X堅持了192個小時才創(chuàng)造了奇跡。有了這個成功先例,后來者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必須全力以赴,否則就會感受到道義的壓力。
幾乎每一次礦難的救援都需要巨大的付出,人力、財力的消耗很難精確計算。如果只是把井下的礦工看做冷冰冰的數(shù)字,或者僅僅把礦難理解為一次不走運的生產(chǎn)事故,而體會不到被困礦工和家人相互牽掛的炙熱情感,做不到與他們情同此心,救援部門就很難堅持這么長時間,即便堅持也未必會全力以赴。畢竟,用金錢擺平事故,也是很多企業(yè)和部門慣用的善后方式。
礦難事故發(fā)生后,井上井下猶如生死兩重天,在短時間內(nèi)救援人員和物資都很難到達現(xiàn)場,唯有來自井上的愛心才能讓被困人員堅強起來。愛心的傳遞其實更像彼此的默契,井下的礦工對井上的人有足夠的了解和信任,才能在孤立無援時抗拒恐懼和絕望。52歲的礦工王文井說“這些獲救礦工就像我兄弟一樣”。確實,如果沒有這種樸素而深厚的感情,即便井上的人還在堅持,井下的人或許早已絕望。
七臺河礦難這轉(zhuǎn)悲為喜的一幕,讓我們牢記“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不僅要說更要做,還得認認真真地做。雖說生命無價,而事故賠償總是有標準的,如果強勢的利益群體根本不把弱勢者看做值得尊重和必須保護的人,無論怎樣大談價值觀和發(fā)展觀,遇到真事故、大事故就難免言行不一。
七臺河礦難救援這樣的成功案例,恰好可以再次強化為了生命絕不輕言放棄的觀念。希望這樣的觀念不只體現(xiàn)在礦難之后,在其他的災(zāi)難中也當如此。無論是誰遇到什么樣的災(zāi)難,都堅信一定會有人在全力以赴地拯救自己。這才是一個溫暖而和諧的健康社會。(沙元森)2011年08月31日 來源: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