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萬物生成的總根源。“道德”是指道本有的無欲、無貪、無私、無爭的自然屬性,要達到修煉高境界的層次,一切就要符合道之德,一切服從于道,本來道之德與道混為一體、形影相隨、自然而成、無為而現。要效法天真、無欲、無貪、無私、無爭道德屬性,依據道法通過一定的逆返過程,古人稱作修煉。只有道德俱足的人,才能達到修煉高境界的狀態(tài),養(yǎng)生也在其中了。
中國傳統(tǒng)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養(yǎng)生”或“道生”。“養(yǎng)生”是養(yǎng)護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效法道的屬性。《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guī)律。 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一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陰和陽為儀。陽為天,陰為地,天地和氣而生成人。 人既然是“天地和氣”的產物,那么人的組成就包括“天的成分”和“地的成分”:地的成分就是后天形成的“有形”身體,包括五臟六腑、四肢百?。惶斓某煞峙c天的性質相同,是屬于肉眼觀察不到的“無形”,其中包括元神與元炁、神、魂、魄等。一般而言,有形的部分總稱為“形”,而無形的部分總稱為“炁”,人就是由“形”與“炁”共同組成的。 是因為人體雖然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有形的結構所組成,其內也蘊涵著無形的成分,人體最重要的基本成分就是“精”、“炁”、“神”。 “精”是有形的,是人體的精華物質。 “炁”是無形的,屬于陽,主乎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來源。 “神”也是無形的,就是元神,是人真正的主宰,是上天賦予的。 有形的身體靠食物供養(yǎng),無形的身體以德而長存,道德層次低下,會直接影響到人無形的精、炁、神,而無形的精、炁、神又反過來影響人有形的身體。 老子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無吾身,吾有何患。”老子把人身體看作大患,因為我們既有“軟件”人無形的思想意識,也有有形的“硬件”身體。我們有物質形成的身體就會產生私欲雜念,因為我們的身體受這個世界根本規(guī)律的制約。世界的根本規(guī)律是周轉循環(huán)的規(guī)律,是生、長、成、亡的規(guī)律,只要我們有身體,就要受這個規(guī)律的制約。我們普通人不能無私、無欲、無我、無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有身體,這個“硬件”。因為有了這個身體,就有七情六欲和人的生活,但過分的私欲會給人的軟件(思想)帶來一系列無序化的反應,必然帶來無序之果的禍患。背離道德,置自己于一個低趣味、低境界、低價值的層次,人處在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中習以為常,把許多低層次,低趣味的所謂人道也當作自然,并合理化。久而久之,久嗅而不聞臭,看不到自身離道背天的作為,一味愚昧忘形。人的本能強化,人的本性潛隱,于是人離道德屬性愈來愈遠,也就是人的本性越被覆蓋,導致人的軟件的有序化的程度降低,導致身體(硬件)產生疾病,更嚴重的是軟件無序化的墮落。 我們的養(yǎng)生、修煉、修德逆返,就是要清理無形“軟件”的污垢,就是從遏制人的本能入手,關閉人放縱、貪欲的五官感受通道,從而使人的欲望受到節(jié)制和凈化,自然就不受情欲之累。如果一個人貪戀五官的享受和刺激,那就是助長和放縱了人自發(fā)的貪欲本能,其結果是本能強化,人的道德淪喪,本能淹沒,致使人的軟件中毒而導致人的硬件產生病變。 明代養(yǎng)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yǎng)德為養(yǎng)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yǎng)和品德仁愛作為養(yǎng)生之最高準則。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yǎng)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tài),以達到物我兩相宜之養(yǎng)生境界??鬃釉唬?#8220;大德必得其壽。”歷代養(yǎng)生家都十分重視道德的養(yǎng)生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自己善心仁厚、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的德行,必然福壽延年。 人們往往認為中醫(yī)養(yǎng)生就是吃些補品補養(yǎng)身體;的確,正確的使用藥補是可以改善體質的,人的生命是靠能量來維持的,人體的能量主要來自于食物。吃補品也是傳統(tǒng)養(yǎng)生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醫(yī)還有許多種養(yǎng)生法,諸如飲食養(yǎng)生法、起居養(yǎng)生法、房室養(yǎng)生法、運動養(yǎng)生法、內功養(yǎng)生法等。那么什么是最佳的養(yǎng)生法呢?就是修德符道,用道的無為自然,純樸恬淡來修正自己?!饵S帝內經》非常推崇精神養(yǎng)生法,在《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講到圣人的養(yǎng)生之道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物所惑,達到“虛無靜篤”的境界,如此才能養(yǎng)護丹田的先天“真炁”。要做到“恬淡虛無”,就必須“重德”,所以養(yǎng)生的要義在于修養(yǎng)道德,并不是單純吃補藥所能達到的,唐朝大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其巨作《千金要方》中說過:“養(yǎng)生在于德行。德行兼?zhèn)?,雖不吃藥也可以長壽;德行不足,雖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年益壽。善念是營養(yǎng),笑顏是百福之門,惡念是惡毒,怒顏是萬禍之窗。” 日本量子物理學家江本勝等人從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他們新發(fā)表的實驗結果轟動世界。實驗證明,水不但能夠聽懂各種音樂、各種語言,還能讀各國文字,人的心念、思想可以影響水結晶的結構。水在聽到“愛”和“感謝”等語言時,水結晶會變成美麗的圖形,而在聽到“煩死了”“殺死你”等語言時,水結晶會出現丑陋、破碎散亂的形狀。這說明人的心念不僅影響自身還影響自然。所以,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學十分強調善念和心靈的回歸,一個人不修德悟道,總是在自我小圈子里苦營一生,放不下,拋不掉;累得心神不寧,晝夜不安,心力交瘁,損害身心健康,消耗一生過多的精力,在爭奪名利的角逐中喪失了道德本性,“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不會偏愛我們的貪欲私念,也絕不會姑息我們的過失,只有順天而行,重道德修養(yǎng),完善身心,修性逆返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修身養(yǎng)性和身心健康。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討健康長壽之道,人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人生。遏制人的貪欲妄念、凈化心靈、提升道德、在丟失的本性上下功夫才是根本的修身養(yǎng)生之道。 |
|
來自: 天宇嬌子 >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