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傳統(tǒng)之六脈太極之一混元太極(功理述真)
[摘要]
混元太極拳,傳于武當太乙門內(nèi)《太乙混元大法》,是武當傳統(tǒng)的六脈太極的一支。“太極拳法”自三豐祖創(chuàng),按武當正傳,諸藝承傳不記姓,不追年譜,僅以藝名傳世。正宗的武當內(nèi)家拳法,乃內(nèi)功演于武途,以“太乙事仙”為根本,以“混元練氣”為手段,以“太極演象”而傳宗。僅就太極演象而言,陰陽動靜,反復變遷,演為外象而成拳路,而各宗功法異殊,所演示的形象各異,而形成不同的拳宗,故各宗按其功夫體系,及表現(xiàn)的風格而分枝脈...
混元太極拳,傳于武當太乙門內(nèi)《太乙混元大法》,是武當傳統(tǒng)的六脈太極的一支?!疤珮O拳法”自三豐祖創(chuàng),按武當正傳,諸藝承傳不記姓,不追年譜,僅以藝名傳世。正宗的武當內(nèi)家拳法,乃內(nèi)功演于武途,以“太乙事仙”為根本,以“混元練氣”為手段,以“太極演象”而傳宗。僅就太極演象而言,陰陽動靜,反復變遷,演為外象而成拳路,而各宗功法異殊,所演示的形象各異,而形成不同的拳宗,故各宗按其功夫體系,及表現(xiàn)的風格而分枝脈,按傳統(tǒng)計有六支:龍虎太極、六合太極、乾元太極、混元太極、渾天太極、如意太極,合為傳統(tǒng)的六脈之學。
混元太極,它是在混元內(nèi)功武技演化基礎上,歷經(jīng)氣摧形動,抻筋拔骨的練形階段后,氣機和暢,內(nèi)導外行,運化中產(chǎn)生各種動力震動身心,動象漸如“行云流水”,內(nèi)在則中正圓活,氣暢神融,進一步運化純熟,形成典范的式子,對諸式的武技內(nèi)涵體悟通透,內(nèi)氣循陰陽二經(jīng)牽纏運轉而歸宗于十三勢,形成典范的拳勢,形成其獨特的風格,其勁路沉雄博大,深厚圓活,演示出此脈風格,混元太極由此而得之。
如此,不識混元之象,難盡斯術之妙也,凡武當正宗,皆言拳功相合,譬如大樹,功是根本,拳乃枝葉。唐人魏征云:求術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運者,必浚其泉源。然則,混元者何?曰:元陰、元陽化合之謂也。乾坤之大,日為陽極,月為陰極,以字會意,“日月”二字左右相合為“明”字,故混元者;元明之道也?!豆沤駡D書集成.神異典》載:“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無生,先于無先,誕于寶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妙不可得名”又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無始,起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可見,混元之象,正是老子所謂;“恍兮忽兮,竅兮冥兮,其中有‘精’”,的先天真一之境也。若人將體內(nèi)的元陰、元陽打成一片,則能步入此境。易圖(如圖一所示),此乃宏觀,是后天返先天之學;以微而觀之,則一氣周流無處不達,何處無陰陽?亦何處不混元?三豐祖師有訣云:“流珠灌養(yǎng)靈根性,修道之人知不知?”此流珠即言混元內(nèi)功中“氣聚成形”升華而成的太乙混元流珠。在外若將“日、月”,上、下相合則為“易”字,而“簡易、變易、不易”為易之三相。太乙者,太乃至大,乙古字則為“S”,是太極圖中的原始形態(tài),以圖演易理。言變化無窮則號“太極”,故太極拳內(nèi)藏“鬼神莫測”之變。一個太極圖武學、丹法巳俱備于中,昔江湖言內(nèi)家乃仙術,信乎!混元太極,內(nèi)成混元之象,外顯太極之變,此宗巍然而立焉。
混元太極拳,既由“混元內(nèi)功”所演化,其風格特點亦有別于社會常見的太極拳,它講究“重意不重形”,所謂重意者,意為真意,即拳諺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行功時,需先入境,此入境非指修持中的入靜及存想、意守之類,而只要練拳時把身體穩(wěn)一穩(wěn),神略一凝即可,這一穩(wěn)、一凝看似簡單,實已是先后天之判矣。凡人每天在世務中奔忙,思想亦無刻得停,練功之初,軀體從勞祿中一停住,神識隨之一剎,這一刻,正是“一念剛住,百念未生的虛空之境”,道書有云:“能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此時混元內(nèi)功萌動,隨之行拳,身心能全溶入意境,信手揮灑皆能成拳,一招一式皆合法度,若如俗傳之入靜、意守等,則已錯失先機,而墜入后天造作了。練功有素者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期然而然地進入這一境界,和光同塵,此乃圓融入世之法,是俗世修持之最平易者,亦最難者,為混元內(nèi)功中“神形俱妙”之境,此時一靈獨照,外形自然動靜無礙,無過無不及乃有大成。
至若理法,武當內(nèi)家言“法無定法,有法之極,歸于無法”,而法由理生,理由心悟,故能理法精透?;煸珮O拳重理不重法者,蓋理通、法自修,不言而喻之事也。講功夫講的是“功理、拳理”,其實,太極拳的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個字“棚、捋、擠、按、采、列、肘、靠、顧、盼、定、中、守”。這十三字概括了太極拳的基本勁路和技擊心法,古傳的太極拳,并無套路,純以氣機運化,一任天然,出于道功,按內(nèi)功修為的內(nèi)涵不同而演為六脈風采,但外在均體現(xiàn)太極拳的神韻。武當名宿關亨九老先生在其《武當修真密笈》中言道;“....合成太極十三勢,此外并無套路,因之過于深奧而玄虛,令人無從下手,雖有后人依據(jù)十三勢編成套路,(即太極拳)便于行功,然已失去十三勢的本來面目”。是的,本來按照傳統(tǒng)的武當功夫,以內(nèi)功入手,演為武技至經(jīng)脈通暢,歸宗于十三勢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武當派門戶深隱,門規(guī)有“......不傳叵測之人,以防亂世”之語,太極拳的面貌,直至約五百年前,才由道人們逐漸傳入社會,但僅把拳架留下,而內(nèi)功心法至今隱而不宣,雖然如此,自太極拳流傳出以來,它的健身價值,已為無數(shù)的愛好者帶來了身心健康,而拳架運行氣血,外導內(nèi)行的鍛練,亦造就了不少武林高手,這不能不說是武當派對社會的一大貢獻。
哪么,傳統(tǒng)的“混元太極”又是怎樣的一種風貌呢?按門內(nèi)所傳,混元太極起自混元真境,聚而后發(fā),混沌初開啟動拳勢,劈開混沌,自然分出陰陽二極,術語稱之為“二儀歧分”,二極相互牽纏,遂演出太極之形,以真意行氣,以球為用,掌分八法,力發(fā)十干。掌分八法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掌分八門乃能照顧八方;力發(fā)十干為“戊己、丙丁、甲乙、壬癸、庚辛”,以混元內(nèi)力故,力發(fā)十干乃功至必然,隨心所運,力點之變而已。身形緩如行云流水,快似急風閃電,而隨便每一動一靜,皆與十三勢相符,此先天氣化之功,非人力所能為也,不修內(nèi)功,焉有此為?因此,一個拳種的基本功,決定了這種拳的風格,但單靠操拳,是難以在實質上體現(xiàn)拳法的風格的,也就難以達到拳法的最境界。這如比習字,要把字寫好,必須在橫、豎、撇、挎、等基本筆劃求,每一筆劃的“形式、排布”,是構成一篇字的關鍵因素,同樣的,太極拳的基本功,不可能在套路的操練中獲得,拳路的運化是按先天氣化而運,人天同易,每時每地都不同,一個勁可以是幾十個招式,也可千招百招用的是同一個勁。由此可見,混元內(nèi)功中的十個式子,是混元太極的拳母,十式中的手、眼、身、法、步已體現(xiàn)了混元太極的內(nèi)在要素,其穿插、分化、環(huán)環(huán)相套即為混元太極,這本來是如把八個基本筆劃隨意組合成不同的字一樣簡單的事情,關鍵在得法,悟法而已(詳參拙文《太乙混元球武技釋密》)。
于此,混元太極的意、理、法可明矣。武當?shù)奶珮O拳自五百年前由道門流出社會以來,形成社會上眾多學說,諸家各執(zhí)一得詮釋此學,至今太極拳論著已汗牛充棟,此亦足證太極學的博大精深,它高深的理論和超凡的境界,吸引了世上無數(shù)愛好此道者探索其精髓,形成廣泛的社會基礎,但相形之下,隨著人們不斷的編撰新套路,注解拳理,而實際的功夫體驗與完美的境界,卻離人們越來越遙運了,“一年著熟,三年始懂勁,十年太極還出不了門”,年表的后學者不斷的攏涉,但他們太難脫出這“人為的拳架束縛”了!由是觀之,太極拳發(fā)展至今,是興耶?衰耶?
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氣功醫(yī)師周潛川先生即指出:后世練太極拳的人偏重套路,動作雖花巧好看,但是已失太極原貌,而且有勃養(yǎng)生,因為人編撰的套路并非按天然氣機而運化,氣脈糾結不清,往往三陽經(jīng)先行,三陰遲滯,陰陽失衡以至虛陰上逆做成偏差,晚年方顯出癥候,每見患高血壓,消渴癥者,雖臉如涂朱,其實苦不堪言。故周先生當年已大聲疾呼,希望恢復三豐祖師所傳太極十三式原貌,可惜,十年浩劫期間,周先生死于冤獄,此說未得廣傳。(見周先生著《氣功藥餌療法及救治偏差手術》)吾聞古詩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愿我神州同道,能攜手闡揚武當太極之真諦,則幸甚矣。
劉鐵成傳授.弟子梁志明整理 甲戌年元月十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