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黃連類方,黃芩類方,痰病證治,痰證聚方,治痰類聚方

 昵稱1664992 2011-08-04
 

黃連類方,黃芩類方,痰病證治,痰證聚方,治痰類聚方  

黃連類方

一、清熱瀉火解毒

1、瀉心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功用】瀉火解毒,燥濕泄熱。
【主治】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濕熱內(nèi)蘊而成黃疸,胸痞煩熱;三焦積熱,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外證瘡瘍,心胸煩悶,大便秘緒;濕熱黃疸,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脈數(shù)實者。

【要點】面赤心煩、口渴飲冷、便秘溲赤、舌紅苔燥、脈數(shù)洪大。

【劉渡舟教授總結(jié)瀉心湯用法】

一治涌疝:涌疝熱證也,熱結(jié)而大小便不通,下無出路而上涌。(火熱內(nèi)結(jié),大小便不通)

二治心下熱痞。

三治心之陰氣不足,陽氣有余之吐衄。

四治三焦積熱,按上中下分部所出現(xiàn)的各種火熱之證。

五治“火中”動風動痰之證。

附:

火中:七情過極, 五志之火內(nèi)發(fā); 或日嗜肥甘, 縱情酒色, 陰氣先傷, 陽氣獨盛。 陽氣化火, 上沖頭目, 使人昏倒, 肢體不用, 或半身不遂。

癥見面色潮紅, 頭目眩暈, 神煩體躁, 難以入寐, 血壓升高, 卒倒無知,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小便赤短, 大便秘結(jié)。 脈來洪大, 舌質(zhì)紅絳, 苔黃而干。

治法:瀉火清熱堅陰,逐瘀活血熄風。

方藥:

瀉心湯:大便秘結(jié)不通。

黃連解毒湯:大便不燥,小便赤澀不利。

黃連阿膠湯:煩躁難眠,舌紅少津。

動痰:合指迷茯苓丸加竹瀝、姜汁、天竺黃。

動風:合羚羊鉤藤湯(羚羊角、鉤藤)

痰火攻心(痰迷心竅):神昏、言蹇、脈滑數(shù)、舌苔厚膩。加用安宮牛黃丸。

2、黃連解毒湯

【出處】 《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組成】 黃連(9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趣記】黃連解毒,志連百禽。志(梔子),連(黃連),百(黃柏),禽(黃芩)。
 黃連解毒湯.梔子和三黃.(黃芩.黃連.黃柏)
【功用】 瀉火解毒.
【主治】 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身熱下痢,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本方常用于敗血癥、膿毒血癥、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癥等屬熱毒為患者。)
【要點】本方瀉火解毒之力頗強,臨證運用以大熱煩擾,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證治要點。

3、梔子金花湯

梔子金花湯于黃連解毒湯中加人大黃一味,不僅瀉火解毒之力得到增強,并有引熱下行之功,方劑結(jié)構(gòu)更趨完善,用治熱毒更甚且兼大便秘結(jié)者。

4、普濟消毒飲

【出處】《東垣試效方》

【組成】黃芩(15克) 黃連(15克) 陳皮(6克) 甘草(6克) 玄參(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連翹(3克) 板藍根(3克) 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蠶(2克) 升麻(2克)

【趣記】普及消毒, 芩戀皮草選柴根,敲板罵牛不產(chǎn)生。
  普濟消毒(飲),(黃)芩、(黃)連、(陳)皮、(甘)草、玄(參)、柴(胡)、(桔)梗、(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ê桑ⅲń┬Q、升(麻)。

【方歌】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此方先。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惡寒發(fā)熱,頭面紅腫灼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shù)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jié)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礙等屬風熱邪毒為患者。)

【要點】本方為治療大頭瘟的常用方劑。臨床應(yīng)用以頭面紅腫灼痛,惡寒發(fā)熱。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

5、清營湯

【出處】 《溫病條辨》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黃(15克) 元參(9克) 竹葉心(3克) 麥冬(9克) 丹參(6克) 黃連(5克) 銀花(9克) 連翹(6克)

【方歌】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夜甚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1)
         清營湯是鞠通方,熱入心包營血傷,角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佐之良(2)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shù),舌絳而干。(本方常用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腸傷寒或其他熱性病證屬熱人營分者。)

【要點】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yǎng)陰生津和“透熱轉(zhuǎn)氣”,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諸癥自愈。

6、瀉心導(dǎo)赤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二。
【組成】生地 木通 黃連 甘草梢
【功用】瀉心脾積熱,
【主治】心脾積熱上發(fā),口舌瘡赤糜爛。

二、瀉火養(yǎng)陰

1、黃連阿膠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功效】育陰清熱、滋陰降火。
【主治】滋陰降火安神。用于心腎不足,陰虛火旺較重的心煩失眠,舌紅苔燥,脈細數(shù)者。

2、當歸六黃湯

【來源】《蘭室秘藏》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等分,黃芪加倍。

【歌訣】 當歸六黃二地黃,芩連芪柏共煎嘗,滋陰瀉火兼固表,陰虛火旺盜汗良。

【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要點】本方是治療陰虛火旺盜汗之常用方。臨證應(yīng)用以盜汗面赤,心煩溲赤,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3、連梅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云連6克 烏梅(去核)9克 麥冬(連心)9克 生地9克 阿膠6克

【功用】清心瀉火,滋腎養(yǎng)液。
【主治】暑邪深入少陰,火灼陰傷,消渴引飲;暑邪深入厥陰,筋脈失養(yǎng),手足麻痹者。

【配方思想】酸甘化陰,苦味堅陰。

4、清胃散

【出處】《脾胃論》

【組成】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jīng)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三、清熱燥濕

1、葛根芩連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
【趣記】葛根芩連草,清理又解表
【功效】清泄里熱,解肌散邪。
【主治】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要點】身熱下利,苔黃,脈數(shù)。

2、白頭翁湯

【來源】《傷寒論》?!窘M成】 白頭翁(15克) 黃柏(12克) 黃連(6克) 秦皮(12克)
【方組趣味記憶】 白頭翁練百琴。 解:白頭翁(白頭翁),練(黃連),百(黃柏),琴(秦皮)。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3、芍藥湯

【出處】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 芍藥(30克) 當歸(15克) 黃連(15克) 檳榔(6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大黃(9克) 黃芩(15克) 肉桂(5克)
【方組趣味記憶】將軍要秦香蓮當兵炒肉。 解:將軍(大黃被稱為將軍),要(芍藥),秦(黃芩),香(木香),蓮(黃連),當(當歸),兵(檳榔),炒(甘草),肉(官桂,即肉桂)。
【功用】 清熱燥濕,調(diào)氣和血。
【主治】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本方常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jié)腸炎、急性腸炎等屬濕熱為患者。)
4、昌陽瀉心湯

【來源】《霍亂論》卷四。
【組成】石菖蒲1錢,黃芩(酒炒)1錢,制半夏1錢,川連(姜汁炒)5-6分,蘇葉3-4分,制厚樸8分,鮮竹茹2錢,枇杷葉(刷)2錢,蘆根1兩。

【功效】   

【主治】霍亂后,胸前痞塞,湯水礙下,或渴,或呃。

5、王氏連樸飲

【出處】 《霍亂論》

【組成】  制厚樸 二錢[6g] 川連 姜汁炒 石菖蒲、制半夏 各一錢[各3g] 香豉 炒 焦梔 各三錢[各9g]  蘆根二兩[60g]

【方歌】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
         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功用】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 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等。

【要點】具有辛開苦泄、升清降濁之特點,使?jié)駸嵋怀?,脾胃即和,則吐瀉立止。
 ?。?)此乃濕熱霍亂之主方。以吐瀉煩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證治要點。亦可用于濕溫病而見身熱心煩,胸悶嘔惡,溲赤苔黃者。
    (2)本方治證以嘔吐為主,若腹瀉較著者,宜加扁豆、薏苡仁以利濕止瀉。
 ?。?)適用于急性胃腸炎、腸傷寒、副傷寒等屬濕熱并重者。

6、蘇葉黃連湯

【來源】《濕熱病篇》。
【組成】川連0.9~1.2克 蘇葉0.6~0.9克 
【功用】清熱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濕熱癥,嘔惡不止;亦治妊娠惡阻。

四、清化熱痰

1、小陷胸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連6克 半夏12克(洗) 栝樓實(大者)30克
【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小結(jié)胸病。痰熱互結(jié),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成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要點】

2、黃連溫膽湯

【來源】《六因條辨》卷上。

【組成】溫膽湯加黃連
  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桔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功效】清熱燥濕 理氣化痰 和胃利膽
【主治】傷暑汗出,身不大熱,煩閉欲嘔,舌黃膩

五、寒熱錯雜

1、黃連湯

【來源】《傷寒論》。
【方組趣味記憶】姜貴人與黃老早下。解:姜指干姜,貴指桂枝,人指人參,與虛字,黃指黃連,老為甘草,棗為大棗,下為半夏。
【湯頭歌訣】黃連湯內(nèi)用干姜,半夏人參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diào)嘔痛忘
【組成】黃連9克 甘草9克(炙) 干姜9克 桂枝9克(去皮) 人參6克 半夏6克(洗) 大棗12枚(擘)
【功用】平調(diào)寒熱,和胃降逆。
【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要點】

2、半夏瀉心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半夏(12克) 黃芩(6克) 干姜(9克) 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歌訣】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效】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者。)

3、附子瀉心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大黃12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附子10克(炮,別煮取汁) 
【功效】溫經(jīng)回陽,扶陽固表,泄熱消痞。
【主治】陽虛于外,熱結(jié)于胃。心下痞滿,而復(fù)惡寒汗出,脈沉者。

4、干姜芩連人參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功效】

【主治】上熱下寒,寒熱格拒,食人則吐。

5、烏梅丸

【來源】《傷寒論》。

【方歌】烏梅丸中細辛桂,參附椒柏姜連歸;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組成】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去皮炮)六兩 蜀椒四兩 桂枝(去皮) 人參 黃柏各六兩
【功效】溫臟驅(qū)蛔。

【主治】適應(yīng)于臟寒,蛔上入膈,煩悶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嘔,腹痛,吐蛔,時發(fā)時止,或久利不止。主治傷寒,下痢腹痛,久痢,諸藥不愈,數(shù)10年者;久瘧,往來寒熱,經(jīng)年不愈,形體瘦弱;亦治勞瘧;寒熱勞瘧久不愈,形體羸瘦,痰結(jié)胸堂,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jīng)勞役,患之積年不愈。

6、左金丸(戊己丸、香連丸)。

【來源】《丹溪心法》  

【組成】 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
【功效】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

【要點】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附:左金丸、戊己丸、香連丸同具苦降辛開的配伍方法。不同點在于:
  左金丸中的黃連六倍于吳茱萸,重在清肝瀉火,和胃降逆,主治脅肋脹痛、嘔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證;
  戊己丸中的連、萸等量,即清熱與開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緩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瀉的肝脾(胃)不和證;
  香連丸中的連、萸同炒后去吳榮英,意在清熱燥濕為主,加木香以行氣止痛,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7、交泰丸

【來源】《韓氏醫(yī)通》卷下。
【組成】生川連15克 肉桂心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細,白蜜為丸。每服1.5~2.5克,空腹時用淡鹽湯下。
【功用】交通心腎,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怔忡,失眠。

8、連理湯

【來源】《證因脈治》
【組成】理中湯加黃連
【功用】溫中祛寒,兼清郁熱。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嘔吐酸水,苔白舌邊紅者。

黃芩類方

1、黃芩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芩27克,白芍、甘草各16克,大棗12枚

【功效】清泄少陽膽火。

【主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2、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芩9克 芍藥6克 甘草6克(炙) 大棗12枚(擘) 半夏6克(洗) 生姜4.5克(切。一方9克)

【功效】泄熱止痢,和胃止嘔。

【主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而兼嘔者。

3、葛根芩連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

【功效】清泄里熱,解肌散邪。

【主治】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4、清空膏

【來源】《蘭室秘藏》

【組成】川芎15克 柴胡21克 炙甘草45克 黃連(炒) 防風 羌活各30克 黃芩90克(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

【功效】

【主治】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及風退熱上壅損目,腦痛不止者。

痰病證治
學(xué)習《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摘錄。

痰病證治

一、風痰

1、犯肺作咳:咳聲重濁,喉癢作咳;疏風宣肺,化痰止咳;三拗湯+止嗽散。

2、風痰閉阻,癇證:眩暈,胸悶,痰多,舌淡苔膩,脈弦滑有力;滌痰熄風鎮(zhèn)癇;定癇丸。

二、濕痰

1、痰濕蘊肺:咳喘,痰粘稠難咯,胸悶,痰出則咳喘、胸悶減輕;燥濕化痰,宣肺止咳平喘;麻杏苡甘湯+三子養(yǎng)親湯。

2、痰濁閉阻心脈:胸痹心痛,胸悶重而心痛輕,倦怠乏力,天陰氣冷加重,苔白膩,脈滑;通陽散結(jié),豁痰寬胸;栝樓薤白半夏湯,如痰濁閉阻心脈,卒然劇痛,則用蘇合香丸溫通止痛。

3、痰濁上蒙清竅:眩暈,頭痛,胸悶,嘔吐痰涎,苔膩脈滑;祛痰熄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4、痰濁蒙蔽清竅(陰閉),中風中臟腑:素體陽虛,突發(fā)神昏,半身不遂,肢體松懈,癱軟不溫,或四肢厥逆,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zhì)黯淡,舌苔白膩,脈沉滑無力;溫陽化痰,醒神開竅。滌痰湯+蘇合香丸,或參附湯+安宮牛黃丸。

5、痰濁蒙竅,癡呆:智力減退,表情呆滯,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納呆倦怠,頭重如裹,舌淡苔膩,脈滑;溫補脾腎,豁痰開竅;洗心湯。

6、痰濁蒙蔽清竅,陰癇:發(fā)作則面色晦暗,手足清冷,昏憒,抽搐,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開竅醒神,溫化痰涎;五生飲。

7、痰濕中阻,痞證:脘腹痞滿,頭重如裹,身重肢倦,嘔心嘔吐,苔膩;燥濕化痰,和中消痞;半夏瀉心湯,或旋復(fù)代赭石湯,或平胃散+二陳湯。

8、痰濁中阻,嘔吐:嘔吐稀涎,嘔而腸鳴,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化痰和胃降逆;小半夏湯,或加茯苓。

9、痰厥:痰熱昏厥,喉有痰聲,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行氣豁痰;導(dǎo)痰湯。

三、寒痰

1、寒痰沉肺:咳、喘、哮,胸悶如窒,痰白難咯,天冷遇寒而發(fā),渴喜熱飲,苔白膩;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平喘止哮;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或麻辛附子二陳湯。

2、寒痰上犯清竅:眩暈;溫化寒痰;苓桂術(shù)甘湯+澤瀉湯。

四、熱痰(火痰)

1、痰熱郁肺:咳、喘、哮喘,咳嗽氣促,痰多黃稠難咯,或痰有熱腥味,或咳吐血痰,口渴身熱,舌紅苔膩,脈滑數(shù);清熱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湯,或定喘湯,或桑白皮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2、痰熱瘀毒阻肺:肺癰成癰期,壯熱汗出,煩躁氣急,胸痛,咳吐黃綠腥臭痰,苔黃膩,脈滑數(shù);清肺化痰,消瘀解毒;千金葦莖湯+如金解毒散。

3、痰火擾心:心悸怔忡、失眠,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煩躁易怒,口苦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清熱化痰,寧心安神;黃連溫膽湯。

4、痰熱腑實,風痰上擾,中風中經(jīng)絡(luò):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失語,偏身麻木,腹?jié)M便秘,舌紅苔膩,脈弦滑有力;通腑化痰通絡(luò);星蔞承氣湯。

5、痰熱閉竅(陽閉),中風中臟腑: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鳴,肢體拘急,身熱,煩躁,抽搐,舌質(zhì)紅降,苔黃干膩,脈弦滑數(shù);清熱化痰,醒神開竅;羚角鉤藤湯+安宮牛黃丸(牛黃承氣湯)。

6、痰火上擾,陽癇:急躁易怒,心煩失眠,目赤,舌紅苔膩,脈弦滑數(shù);開竅醒神,滌痰熄風;黃連解毒湯+定癇丸。

7、痰熱上擾心神,癲證:煩躁不安,失眠易驚,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清熱化痰,開竅醒神;黃連溫膽湯+白金丸。

8、痰火擾神,狂證:急躁易怒,頭痛失眠,面紅目赤,謾罵嚎叫,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毀物傷人,力氣逾常,不食不眠,溺赤便結(jié),舌紅苔燥,脈弦大,滑數(shù)有力;清熱瀉火,滌痰醒神;礞石滾痰丸+安宮牛黃丸。

五、燥痰

1、燥痰犯肺:咳、哮、喘,痰少質(zhì)粘,口燥咽干,舌紅少苔;養(yǎng)陰清熱,斂肺化痰;麥門冬湯。

六、虛痰

1、脾虛生痰,痰濁蘊肺:哮喘緩解期,體倦乏力,食少便溏;健脾化痰;六君子湯,或參苓白術(shù)散。

七、氣痰

1、痰氣郁結(jié),癲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不語,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喜怒無常,穢潔不分,不思飲食,苔膩脈弦滑;理氣解郁,化痰醒神;導(dǎo)痰湯,或四七湯。

2、梅核氣: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抑郁太息,苔白膩,脈弦滑;行氣開郁,化痰散結(jié);半夏厚樸湯。

3、痰氣郁結(jié),癭?。侯i前正中腫大,質(zhì)軟不痛,胸悶太息,胸脅脹痛,苔薄白,脈弦;理氣舒郁,化痰消癭;四海舒郁丸。

八、痰瘀

1、痰瘀阻肺,肺脹:咳喘痰鳴,不能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窒,唇甲紫紺,舌質(zhì)紫黯,苔膩脈弦滑;滌痰祛瘀,瀉肺平喘;葶藶大棗瀉肺湯+桂枝茯苓丸。

2、痰瘀阻絡(luò),中風中經(jīng)絡(luò):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失語,偏身麻木,舌質(zhì)暗淡,苔膩脈滑;活血化瘀,化痰通絡(luò);桃紅四物湯+滌痰湯,或化痰通絡(luò)湯。

3、痰瘀擾神,癲、狂、癇:經(jīng)久不愈,舌質(zhì)紫黯,苔膩,脈弦滑;豁痰化瘀,開竅醒神;癲狂夢醒湯+白金丸。

4、痰瘀互結(jié),癭?。侯i前出現(xiàn)腫塊,按之較硬或有結(jié)節(jié),腫塊經(jīng)久未消,胸悶,苔薄膩脈弦;理氣活血,化痰消癭;海藻玉壺湯。

九、痰積

附:

痰:是由水液內(nèi)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產(chǎn)物,其質(zhì)粘稠。

痰證:痰濁停阻于臟器組織之間,或見于某些局部,或流竄全身而表現(xiàn)的證候。

分類:

廣義、狹義

有形之痰(實質(zhì)性痰濁)、無形之痰(只見其癥,不見其形,易擾神明,以苔膩脈滑為特征)

成因:

1、氣虛,推動無力,津液留滯為痰。

2、陽虛,氣化不行,水泛為痰。

3、陰虛,津液粘稠,水沸為痰。

4、氣郁,津液凝結(jié)生痰。(關(guān)幼波:痰濁凝滯與肝氣的舒暢與否有密切的關(guān)系。)

5、火熱,煉津生痰。

腎為痰之本:

張景岳:“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

《腎臟病的中醫(yī)藥研究新進展》:腎的開闔不利,水濕停聚,聚而為痰;如命門火衰,不能溫運脾陽,即所謂“火不生土”,致使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聚而為痰”。(腎陽虛衰,水濕津液難于氣化,聚而為痰)

痰病八癥:咳、喘、悸、眩、嘔、滿、腫、痛。


痰證聚方

一、風痰

1、止嗽散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組成】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1kg(各二斤); 甘草(炒)375g(十二兩); 陳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功效】宣肺疏風,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癥見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2、定癇丸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天麻10 川貝9 法夏8 云苓10 茯神9 膽南星8 石菖蒲6 全蝎(去尾)3.5 僵蠶6 琥珀粉1.5 燈芯草2 陳皮5 遠志(去心)6 丹參15 麥冬12 朱砂粉(水飛)2 竹瀝(1杯) 姜汁(1杯)

【功效】滌痰熄風?!?/p>

【主治]】痰熱癇證。證見忽然發(fā)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抽搐,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聲。亦可用于治療癲狂。

【方歌]】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遠菖蒲夏,膽星蝎蠶草竹瀝,姜汁琥珀與朱砂。

3、  牽正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

【功效】 祛風化痰止痙。

【主治】風中經(jīng)絡(luò),口眼歪斜。

4、玉真散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功效】 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主治】 破傷風。牙關(guān)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要點】本方祛風化痰之功較強,而解痙稍遜,臨床每與止痙散合用,以增加解痙之效。

【歌訣】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guān)緊閉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nèi)服一方通。

5、白金丸

【來源】《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

【組成】白礬(研細) 川郁金(研細)各等分

【功效】豁痰,散結(jié),通竅,清心,安神。

【主治】憂郁氣結(jié),痰涎上壅,癲癇痰多,口吐涎沫,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所致癲狂證,一切癇病,久不愈;喉風乳蛾。

6、三生飲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南星(生用)30克 木香7.5克 川烏(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滌痰,通絡(luò)開竅。

【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咽喉作聲,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

7、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七。

【組成】半夏(制)4.5克 白術(shù)(炒)6克 天麻4.5克

【功效】健脾化痰,平肝息風。

【主治】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上攪,痰飲上逆,痰厥頭痛者,胸隔多痰,動則眩暈。惡心嘔吐。

8、旋覆代赭石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參、大棗、甘草。

【功效】和胃化痰,鎮(zhèn)肝降逆。

【主治】胃虛痰阻,肝胃氣逆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也可用于肝胃不和之眩暈,高血壓。

二、濕痰

1、  二陳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2、  溫膽湯

【來源《外臺秘要》卷十七引《集驗方》: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功效】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3、  導(dǎo)痰湯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半夏6克,橘紅3克, 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生姜。

【功效】燥濕豁痰,行氣開郁。

【主治】治一切痰厥,頭目眩暈?;蛱碉?,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漱,滌唾稠粘,坐臥不安,飲食少思。

4、  滌痰湯

【來源】《奇效良方》卷一。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茹、枳實、菖蒲

【功效】豁痰開竅。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5、  指迷茯苓丸

【來源】《是齋百一選方》引《全生指迷》

【組成】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上四味,姜汁糊為丸。

【功效】 燥濕和中,化痰通絡(luò)。

【主治】用于痰飲留伏,筋絡(luò)攣急,臂痛難舉。

6、  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功效】和胄降逆,消痰蠲飲。

【主治】痰飲內(nèi)停,心下痞悶,嘔吐不渴,及胃寒嘔吐,痰飲咳嗽。

7、麻杏苡甘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 杏仁、 甘草、 薏苡仁。

【功效】解表祛濕化痰。  

【主治】風濕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和痰濕阻肺證。

8、瓜蔞薤白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瓜蔞實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現(xiàn)代之白酒,實為黃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功效】行氣解郁,通陽散結(jié),祛痰寬胸。
  【方歌】瓜蔞薤白半夏湯,祛痰寬胸效顯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寬胸散結(jié)又通陽。
  【主治】痰阻胸痹證。癥見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不能安臥者,短氣,或痰多粘而白,舌質(zhì)紫暗或有暗點,苔白或膩,脈遲。

三、寒痰

1、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辛3克 五味子6克 半夏9克 杏仁6克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2、  三子養(yǎng)親湯

【來源】《韓氏醫(yī)通》

【組成】萊菔子 白芥子 蘇子

【功效】降氣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滯證,癥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除經(jīng)絡(luò)之痰)

3、附子粳米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棗10枚,粳米15克

【功效】溫陽化痰。

【主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與半夏同用,溫陽化痰之祖方。

4、洗心湯

【來源】《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30克 茯神30克 半夏15克 陳皮9克 神曲9克 甘草3克 附子3克 菖蒲3克 生棗仁30克
  【功用】化痰開竅,通陽扶正。
  【主治】脾腎陽虛,痰濁壅積,致患呆病,終日不言不語,不思飲食,忽歌忽笑,潔穢不分,親疏不辨者。

5、射干麻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射干9克(三兩); 麻黃9克(四兩); 生姜9克(四兩); 細辛3克(三兩); 紫菀6克(三兩); 款冬花6克(三兩); 大棗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方歌】1、喉中咳逆水雞聲,三兩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棗七粒,姜麻四兩破堅城。 2、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fā)表在宣肺;姜棗細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功效】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主治】痰飲郁結(jié),氣逆喘咳證,癥見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或胸膈滿悶,或吐痰涎,苔白或膩,脈弦緊或沉緊。

6、小青龍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痰。

【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歌】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黃芍藥同。

【比較】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
  兩方同屬解表化飲方劑,但前方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jié)、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chǔ)上減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藥??梢娦∏帻垳伪頌橹鳎獗砩⒑Υ?射干麻黃湯則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7、苓桂術(shù)甘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 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術(shù)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功效】 溫陽化痰,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四、熱痰(火痰)

1、  小陷胸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連6克 半夏12克(洗) 栝樓實(大者)30克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小結(jié)胸病。痰熱互結(jié),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成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2、越婢加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大棗15枚 甘草6克 半夏9克
  【功效】宣肺泄熱,化痰平喘。
  【主治】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3、清氣化痰丸

【來源】《醫(yī)方考》

【組成】陳皮(去白)、瓜蔞仁(去油)、黃芩(酒炒)、茯苓、枳實(麩炒)、杏仁(去皮尖)各一兩,膽南星、半夏(制)各一兩半。生姜汁為丸服。

【功效】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4、桑白皮湯

【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林》。
  【組成】桑白皮 半夏 蘇子 杏仁 貝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2.4克
  【功用】清肺降氣,化痰止嗽。
  【主治】肺經(jīng)熱甚,喘嗽痰多。
  【方歌】桑白皮湯痰熱了,芩連山梔將火掃; 蘇子杏仁降肺逆,貝母半夏用之巧。

5、定喘湯

【來源】《攝生眾妙方》

【組成】麻黃、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蘇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功效】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之哮喘癥。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6、陷胸承氣湯

【來源】《通俗傷寒論》

【組成】大黃、黃連、半夏、瓜蔞、枳實、芒硝。

【功效】通腑瀉熱化痰。

【主治】痰火內(nèi)伏之胸膈滿悶,神昏譫語,腹?jié)M便閉。

7、星蔞承氣湯

【來源】王永炎方

【組成】全瓜蔞、膽南星、生大黃、芒硝。

【功效】通里攻下,化痰通腑。

【主治】中風病痰熱腑實證。

8、 宣白承氣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生石膏15克 生大黃9克 杏仁粉6克 栝樓皮4.5克

【功效】清肺定喘,瀉熱通便。

【主治】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大便閉結(jié),脈右寸實大,證屬肺氣不降者。

9、竹瀝達痰丸

【來源】《沈氏尊生書》

【組成】黃芩、半夏(制)、大黃(酒制)、 橘紅、 甘草、沉香、礞石、樸硝、姜汁、竹瀝。

【功效】豁除頑痰,清火順氣。

【主治】用于痰熱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頑痰膠結(jié),煩悶癲狂。

10、竹瀝湯

【來源】《成方切用》

【組成】竹瀝、生葛根汁、生姜汁

【功效】清化熱痰。

【主治】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11、  礞石滾痰丸

【來源】《玉機微義》卷四引《養(yǎng)生主論》

【組成】青礞石 (煅)40g 沉香20g 黃芩320g 熟大黃320g。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用于實熱頑痰證。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胸腕痞悶,或眩暈耳鳴,或不寐,或奇怪之夢,或咳喘痰稠,大便秘結(jié)。舌苔老黃而厚,脈滑數(shù)而有力。

12、千金葦莖湯+如金解毒散

千金葦莖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葦莖(銼)30克 薏苡仁15克 桃仁50枚(去尖、皮、雙仁者) 瓜瓣15克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咳吐腥臭黃痰膿血,胸中肌膚甲錯,隱隱作痛,咳時尤甚,口干咽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F(xiàn)用于肺膿瘍、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百日咳等屬于肺熱者。

如金解毒散

【來源】《癰疽神秘驗方》。
  【別名】 如金解毒湯
  【組成】 桔梗6g,甘草9g,黃連4g(炒),黃芩4g(炒),黃柏4g(炒),山梔(炒)4g。
  【功效】 降火解毒。
  【主治】 肺癰。發(fā)熱煩渴,脈洪大。

五、燥痰

1、貝母瓜蔞散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貝母一錢五分,栝蔞一錢,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

【功效】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臨床應(yīng)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為辨證要點。

【歌訣】貝母瓜蔞散茯苓,陳皮桔?;ǚ墼?咳嗽咽干痰難咯,潤燥化痰病自清。

2、消瘰丸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玄參、貝母、牡蠣。

【功效】滋陰降火,化痰軟堅。

【主治】肝腎陰虧,肝火郁結(jié),灼津為痰之瘰疬、痰核。

3、 半貝丸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半夏 生川貝各9克

【功用】截瘧。(潤燥化痰)

【主治】瘧疾,風痰暑濕瘧疾,咳嗽多痰,飲食無味,癇眩。

4、麥門冬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麥門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棗12枚
  【功效】清養(yǎng)肺胃,化痰降逆。
  【主治】肺痿。肺胃津傷,虛火上炎,咳唾涎沫,氣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者。

【歌訣】麥門冬湯用人參,甘棗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yǎng)肺胃此方宗。

六、氣痰

1、半夏厚樸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功效】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歌訣】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要點】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四海舒郁丸

【來源】《瘍醫(yī)大全》卷十八。
  【組成】青木香15克 陳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帶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滾水泡去鹽)
  【功效】行氣化痰,散結(jié)消癭。
  【主治】肝脾氣郁,致患氣癭,結(jié)喉之間,氣結(jié)如胞,隨喜怒消長,甚則妨礙飲食。

七、痰瘀

1、化痰通絡(luò)湯

【來源】

【組成】法半夏(10g)、橘紅(10g)、枳殼(10g)、川芎(10g)、紅花(10g)、遠志(10g)、石菖蒲(10g)、茯神(15g)、黨參(15g)、丹參(15g)、炙甘草(10g)。

【功效】化痰祛濕、活血通絡(luò)。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痰濁內(nèi)阻型),癥狀為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心悸、氣短、形體肥胖、身重乏力、納呆、苔厚膩、脈弦滑。

【歌訣】化痰通絡(luò)夏橘紅、枳芎紅草遠志停、 菖蒲茯神黨丹參、 化痰祛濕血脈行。

2、桂枝茯苓丸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藥

【功效】活血化淤,化痰消塊。

【主治】淤血留結(jié)胞宮。

◆ 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療因包塊引起的妊娠胎動不安。
  ◆ 凡婦人經(jīng)、胎、產(chǎn)之疾屬淤血阻滯胞宮者,皆可用本方祛淤消。
  ◆ 常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子宮內(nèi)膜炎、附件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屬淤血阻滯者。
  ◆ 應(yīng)用本方的要點是:婦人小腹宿有包塊,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塊,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

【方歌】 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 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癥塊胎可安。

3、癲狂夢醒湯

【來源】《醫(yī)林改錯》

【組成】桃仁24克 柴胡9克 香附6克 木通9克 赤芍9克 半夏6克 腹皮9克 青皮6克 陳皮9克 桑皮9克 蘇子12克(研)甘草15克

【功效】豁痰化瘀,開竅醒神。

【主治】癲癇??扌Σ恍?,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者。

4、海藻玉壺湯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海藻 貝母 陳皮 昆布 青皮 川芎 當歸 連翹 半夏 甘草節(jié) 獨活各3克 海帶1.5克
  【功效】化痰軟堅,理氣散結(jié),滋陰瀉火。
  【主治】癭瘤初起,或腫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甲狀腺機能亢進,脂膜炎,乳腺增生,淋巴結(jié)核,結(jié)核性腹膜炎,多發(fā)性癤病等。

八、虛痰

1、  大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參6克 白蜜20毫升

【功效】補中降逆。

【主治】胃反嘔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2、  金水六君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6克 熟地9~15克 陳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功效】養(yǎng)陰化痰。

【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喘逆多痰。

3、  腎氣丸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炮附子、熟地黃、山茱萸、澤瀉、肉桂、丹皮、山藥、茯苓

【功效】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主治】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4、  枕中丹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

【組成】遠志、菖蒲、敗龜板、龍骨

【功效】滋陰安神,祛痰利竅。

【主治】心腎陰虛,痰濁擾心,癥見健忘多夢,心悸怔忡,頭暈失眠,遺精盜汗

5、  定志丸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

【組成】遠志、石菖蒲、人參、茯苓

【功效】益氣安神,祛痰利竅。

【主治】心神虛怯,痰濁擾心,神思不安,心悸健忘,眩暈失眠。

6、六君子湯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五。
  【組成】人參(去蘆)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術(shù)(去蘆) 陳皮 半夏各等分
  【功效】健脾補氣,和中化痰。
  【主治】脾胃虛弱,面黃體瘦,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癥,致兒為患。

治痰類聚方

一、燥濕化痰

1、  二陳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2、  溫膽湯

【來源《外臺秘要》卷十七引《集驗方》: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功效】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3、  導(dǎo)痰湯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半夏6克,橘紅3克, 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生姜。

【功效】燥濕豁痰,行氣開郁。

【主治】治一切痰厥,頭目眩暈?;蛱碉?,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漱,滌唾稠粘,坐臥不安,飲食少思。

4、  滌痰湯

【來源】《奇效良方》卷一。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茹、枳實、菖蒲

【功效】豁痰開竅。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5、  指迷茯苓丸

【來源】《是齋百一選方》引《全生指迷》

【組成】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上四味,姜汁糊為丸。

【功效】 燥濕和中,化痰通絡(luò)。

【主治】用于痰飲留伏,筋絡(luò)攣急,臂痛難舉。

6、  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功效】和胄降逆,消痰蠲飲。

【主治】痰飲內(nèi)停,心下痞悶,嘔吐不渴,及胃寒嘔吐,痰飲咳嗽。

二、清熱化痰

1、  小陷胸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黃連6克 半夏12克(洗) 栝樓實(大者)30克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小結(jié)胸病。痰熱互結(jié),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成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2、  清氣化痰丸

【來源】《醫(yī)方考》

【組成】陳皮(去白)、瓜蔞仁(去油)、黃芩(酒炒)、茯苓、枳實(麩炒)、杏仁(去皮尖)各一兩,膽南星、半夏(制)各一兩半。生姜汁為丸服。

【功效】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3、  礞石滾痰丸

【來源】《玉機微義》卷四引《養(yǎng)生主論》

【組成】青礞石 (煅)40g 沉香20g 黃芩320g 熟大黃320g。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用于實熱頑痰證。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胸腕痞悶,或眩暈耳鳴,或不寐,或奇怪之夢,或咳喘痰稠,大便秘結(jié)。舌苔老黃而厚,脈滑數(shù)而有力。

4、竹瀝達痰丸

【來源】《沈氏尊生書》

【組成】黃芩、半夏(制)、大黃(酒制)、 橘紅、 甘草、沉香、礞石、樸硝、姜汁、竹瀝。

【功效】豁除頑痰,清火順氣。

【主治】用于痰熱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頑痰膠結(jié),煩悶癲狂。

5、竹瀝湯

【來源】《成方切用》

【組成】竹瀝、生葛根汁、生姜汁

【功效】清化熱痰。

【主治】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6、 宣白承氣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生石膏15克 生大黃9克 杏仁粉6克 栝樓皮4.5克

【功效】清肺定喘,瀉熱通便。

【主治】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大便閉結(jié),脈右寸實大,證屬肺氣不降者。

7、星蔞承氣湯

【來源】王永炎方

【組成】全瓜蔞、膽南星、生大黃、芒硝。

【功效】通里攻下,化痰通腑。

【主治】中風病痰熱腑實證。

8、陷胸承氣湯

【來源】《通俗傷寒論》

【組成】大黃、黃連、半夏、瓜蔞、枳實、芒硝。

【功效】通腑瀉熱化痰。

【主治】痰火內(nèi)伏之胸膈滿悶,神昏譫語,腹?jié)M便閉。

9、桑白皮湯

【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林》。
  【組成】桑白皮 半夏 蘇子 杏仁 貝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2.4克
  【功用】清肺降氣,化痰止嗽。
  【主治】肺經(jīng)熱甚,喘嗽痰多。
  【方歌】桑白皮湯痰熱了,芩連山梔將火掃; 蘇子杏仁降肺逆,貝母半夏用之巧。

10、定喘湯

【來源】《攝生眾妙方》

【組成】麻黃、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蘇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功效】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之哮喘癥。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11、越婢加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大棗15枚 甘草6克 半夏9克
  【功效】宣肺泄熱,化痰平喘。
  【主治】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三、溫化寒痰

1、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辛3克 五味子6克 半夏9克 杏仁6克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2、  三子養(yǎng)親湯

【來源】《韓氏醫(yī)通》

【組成】萊菔子 白芥子 蘇子

【功效】降氣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滯證,癥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除經(jīng)絡(luò)之痰)

3、陽和湯

【來源】《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一兩(30-40g) 肉桂一錢,去皮,研粉(3-5g) 麻黃五分(2-3g) 鹿角膠三錢(10-15g)白芥子二錢(6-10g) 姜炭五分(2-3g) 生甘草一錢(3-5g)

【功效】溫陽補血,化痰通絡(luò)。

【主治】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痠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遲者。

【歌訣】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四、潤燥化痰

1、貝母瓜蔞散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貝母一錢五分,栝蔞一錢,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

【功效】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人詥芗?,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臨床應(yīng)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為辨證要點。

【歌訣】貝母瓜蔞散茯苓,陳皮桔?;ǚ墼?咳嗽咽干痰難咯,潤燥化痰病自清。

2、消瘰丸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玄參、貝母、牡蠣。

【功效】滋陰降火,化痰軟堅。

【主治】肝腎陰虧,肝火郁結(jié),灼津為痰之瘰疬、痰核。

3、 半貝丸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半夏 生川貝各9克

【功用】截瘧。

【主治】瘧疾,風痰暑濕瘧疾,咳嗽多痰,飲食無味,癇眩。

五、理氣化痰

1、半夏厚樸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功效】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歌訣】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要點】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六、化痰熄風

1、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七。

【組成】半夏(制)4.5克 白術(shù)(炒)6克 天麻4.5克

【功效】健脾化痰,平肝息風。

【主治】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上攪,痰飲上逆,痰厥頭痛者,胸隔多痰,動則眩暈。惡心嘔吐。

2、  旋覆代赭石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參、大棗、甘草。

【功效】和胃化痰,鎮(zhèn)肝降逆。

【主治】胃虛痰阻,肝胃氣逆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七、搜風逐痰

1、  牽正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

【功效】 祛風化痰止痙。

【主治】風中經(jīng)絡(luò),口眼歪斜。

2、  玉真散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功效】 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主治】 破傷風。牙關(guān)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要點】本方祛風化痰之功較強,而解痙稍遜,臨床每與止痙散合用,以增加解痙之效。

【歌訣】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guān)緊閉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nèi)服一方通。

3、白金丸

【來源】《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

【組成】白礬(研細) 川郁金(研細)各等分

【功效】豁痰,散結(jié),通竅,清心,安神。

【主治】憂郁氣結(jié),痰涎上壅,癲癇痰多,口吐涎沫,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所致癲狂證,一切癇病,久不愈;喉風乳蛾。

4、三生飲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南星(生用)30克 木香7.5克 川烏(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滌痰,通絡(luò)開竅。

【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咽喉作聲,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

八、補虛治痰

1、  大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9克(洗,完用) 人參6克 白蜜20毫升

【功效】補中降逆。

【主治】胃反嘔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2、  金水六君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6克 熟地9~15克 陳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功效】養(yǎng)陰化痰。

【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喘逆多痰。

3、  腎氣丸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炮附子、熟地黃、山茱萸、澤瀉、肉桂、丹皮、山藥、茯苓

【功效】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主治】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p>

4、  枕中丹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

【組成】遠志、菖蒲、敗龜板、龍骨

【功效】滋陰安神,祛痰利竅。

【主治】心腎陰虛,痰濁擾心,癥見健忘多夢,心悸怔忡,頭暈失眠,遺精盜汗

5、  定志丸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

【組成】遠志、石菖蒲、人參、茯苓

【功效】益氣安神,祛痰利竅。

【主治】心神虛怯,痰濁擾心,神思不安,心悸健忘,眩暈失眠。

6、洗心湯

【來源】《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30克 茯神30克 半夏15克 陳皮9克 神曲9克 甘草3克 附子3克 菖蒲3克 生棗仁30克
  【功用】化痰開竅,通陽扶正。
  【主治】肝郁氣滯,痰濁壅積,致患呆病,終日不言不語,不思飲食,忽歌忽笑,潔穢不分,親疏不辨者。

九、化痰逐瘀

1、化痰通絡(luò)湯

【來源】

【組成】法半夏(10g)、橘紅(10g)、枳殼(10g)、川芎(10g)、紅花(10g)、遠志(10g)、石菖蒲(10g)、茯神(15g)、黨參(15g)、丹參(15g)、炙甘草(10g)。

【功效】化痰祛濕、活血通絡(luò)。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痰濁內(nèi)阻型),癥狀為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心悸、氣短、形體肥胖、身重乏力、納呆、苔厚膩、脈弦滑。

【歌訣】化痰通絡(luò)夏橘紅、枳芎紅草遠志停、 菖蒲茯神黨丹參、 化痰祛濕血脈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老熟女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区三区三区| 国产精品十八禁亚洲黄污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99| 激情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女人的逼操的舒服吗| 国产亚洲欧美自拍中文自拍| 国产一级精品色特级色国产|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无遮挡羞羞| 日韩av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一区=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遮挡羞羞| 日韩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女厕偷拍 | 日本av在线不卡一区| 超薄肉色丝袜脚一区二区| 大香蕉网国产在线观看av|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多人|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a久久天堂国产毛片精品| 成人午夜激情在线免费观看| 1024你懂的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日韩新区|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在线| 欧美一区日韩二区亚洲三区| 天堂热东京热男人天堂|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视频一二三区| 五月天丁香婷婷狠狠爱| 日本熟妇五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综合久久久| 一级欧美一级欧美在线播| 国产欧洲亚洲日产一区二区|